生物与土壤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菌根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 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 称为菌根。
其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8、原生动物(protozoon)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4、放线菌(actinomycetes) •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
子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 30%;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 部分均属好氧腐生菌。
• 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
真 菌 菌 落
3、霉菌
• 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 • 霉菌在酸性土壤中能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 • 霉菌多数分布在有机质丰富,通气好的表层土壤中; • 较常见的有青霉、毛霉、链霉和曲霉四个属的许种; • 霉菌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克土壤中有0.1-1百万
个,相当于每平方米100-1000亿个,其生物量可达每英 亩500- 5000磅; • 霉菌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重要部分。
腐殖质与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不能用机械方法 分离。
有机质总量的85%-90% 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良好作用。 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1、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有机质的组成(腐殖质)
化合物组成可分为: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3.4生物和土壤(教案)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4讲生物和土壤【导学提示】内容精析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1)列表比较法。
对于典型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可以列表对比总结,一目了然。
植物名称植物形态指示环境叶子柔嫩,硕大;根系很不发莲水湿环境达骆驼刺叶子变成细刺,根系根发达干旱的沙漠环境迎风面蒸发加剧,树叶逐渐萎树冠指向盛行风向旗形树蔫死亡铁芒萁、茶树酸性土壤碱蓬叶子常退化而贴伏茎上碱性土壤矮牵牛二氧化硫污染(2)图导分析法。
图表分析绿色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代表O2 B.代表CO2 C.代表O2 D.代表CO2 E.代表氮气G.代表游离氧 N.代表枯枝落叶 M.代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化学元素F.代表CO2 H.代表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等【能力提升站】请思考:为什么热带森林中的植物会出现分层分布的变化?提示:植物的生长需要的光照条件不同。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和森林的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隐蔽或森林底层。
请分析:地球表面热量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提示:地球表面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随着热量和温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自主探究】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1、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文 答案:A2、根据教材填写下表,分析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因素影响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林中上层或向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背阴坡分布喜阴植物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风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热量和水分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3、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说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提示:由于植物的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生物与土壤
Κ Ρ6 6
2 3
4
Ρ/
8
,
Β 3
; 1
+
6
2
8
2 >
月 降雨 量 占全 年 的 # ,
以 上 的 降雨 带 来
, ,
,
Ω
,
墩 兴唬
,
谢 忠奎 … . 中
降雨
国 沙漠
一
2
,
, &
一
Η 一Η Η Ι Ι
,
量 主要 由 大于 小于 /
且 降雨 强 度 大部分
Λ 研 究 结果 表 明 农 田 弃 耕 后 植 被 沿 天 然 植 被 方 向 演替
92/
Β Φ; /
一
;
巫 山 段 滑 坡 数 据 管 理 系统
> 3
0
2 4 1 3
Α)
Β
Ε7Φ
Λ
; <Β
,
> ; Ρ 6
8;
> 3 Σ 67
白云 峰
,
周德培 .
自然 灾 害 学
674
Χ
; Β
:
/
8
< = 9
2 /
:
;
2 3
兮? (
> /
)
2 3
/
3
8
73
报
一
,
Η& Η
一%一
, , ,
Δ Ε/
7
Β Β
一
!
,
厚
,
# 一
,
具 有 上 部 收敛 中部 约 束 下 部 发 散
、 、
、
、
;
<
《自然地理学III》(生物与土壤)试题(一)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1、土壤次生矿物根据构造和性质大体可分为 、 和三类。
2、土壤的热状况可分为 、 和 三个类型。
3、《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是以土壤 原则,以 作为分类基础。
4、生物进化的方式主要有 、 两种。
5、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生态类型有 、 和。
6、种群根据其年龄结构可分为 、 和 三个基本类型。
7、相同自然带内,草地的生物种类比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 。
8、世界上最大的鸟类是 ,最大的陆栖动物是 。
9、从整个生物圈角度可把物质循环分为 和 两大类型。
10、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 、 和 等三个方面。
1、土壤肥力2、生态系统3、自然区划4、竟争5、生物多样性三、比较题(每题5分,共10分)1、棕壤与褐土2、热带雨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概念有何不同?2、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3、群落的演替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5、什么是土地分等?分等的依据是什么?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土壤矿物质风化的阶段性和地带性。
2、试述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土壤矿物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通常分为两大类: 、 。
3、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包括 和 。
4、在生物进化史上, 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纪是生物界由水生到陆生的转折点。
5、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可分为 、 和三个基本类型。
6、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 、 和 三个方面。
7、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和差异的因素可归纳为和两大类。
8、我国的草原有 、 和 三种类型。
9、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和 。
10、生物多样性是指 、 和 三个主要层次。
第七节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团 粒 结 构
团粒结构能有效地调节土壤供水与保水的矛盾、供肥与保肥的矛盾
非毛管空隙
2. 土壤水分对动物的影响 大多数昆虫在行为行为上是正趋湿性的 土壤昆虫的垂直迁移现象 例:叩头虫 水分过多或水淹对土壤动物不利甚至导致死亡 3. 土壤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与地面大气相比较, 低 O2 高 CO2 是土壤空气的突出特征
小花碱茅 (Puccinelia tenuiflora) :又称星星草,禾 本科多年生牧草,抗寒、耐旱 、尤其抗盐碱,在 pH10 土壤 含盐量达 2-3% 时,仍能正常 生长繁殖,是治理和改良盐碱 草地、碱斑地的首选草种。 株高可达 30-60cm ,分 蘖能力强,叶片细长,牛、羊 等都喜采食。实验证明,在含 量为 3% 的盐碱地上种小花碱 茅, 3 年后含盐量降到 0.2% 。 土壤 pH 值由 8.8 降到 7.5 。
白刺 (Nitraia tangutorum ) 具刺 灌木,是海滨盐碱沙地、盐渍化 沙地上的先锋植物。喜盐碱,耐 干旱,可在 1% 的土壤含盐量条 件下生长良好,可用于改良盐碱 地以及防风固沙。 茎多分枝,铺散地面,先端 针刺状;核果卵形,熟时暗红色 ;果酸甜可食,种仁能榨油及代 粮;入药有调经活血、消食健脾 之效;叶可作牲畜饲料。
二、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 土壤物理性质的概念
土壤的“三相”构成:固相、 液相、气相 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土壤的质 地、结构、容重、孔隙 度等特征。
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大小的 土粒(固相颗粒)的百分比 组合
国际制土壤粒级分类标准
粒级 石砾 粗砂 细砂 粉砂 粘粒 粒径 mm >2 2-0.2 0.2-0.02 0.02-0.002 <0.002
梭梭( Haloxylon mmodendron ) 藜科 落叶小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 1-4m 。树皮灰黄色。叶鳞片状。 果时自背部先端以下 1/3 处生膜质翅,翅以上的花部分稍内曲并包围 果实、胞果黄褐色。 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生于海拔 150-1500 ( 260 0 ) m 处的沙漠中。蒙古、前苏联也有分布。优良薪炭材,珍贵药材 肉苁蓉的寄主。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性质及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2.1 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
• A、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生物,104-105 个/g土。鞭毛虫、变形虫
• B、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 蚯蚓、蚂蚁 疏松土壤,破碎植物残体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C、微生物
细菌 (bacteria)
放线菌 (actinomyces )
真菌 (fungi)
藻类
(algae) 原生动物 (protozoon)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微生物营养类型
• 1)化能有机营养型: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
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 能量。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质
荒漠,SOM 少,<0.n DT/ha
森林下,SOM丰富
102 DT/ha
土壤生农物业与土土壤壤:有根茬等,n DT/ha 机质性质和作用
农 业
作物根系、残茬 及根系分泌物
土
壤
有
农家肥
机
质
来
源 工业、生活垃圾
三种形态:新鲜土有壤机生质物、与半土分壤有解有机质、腐殖质
• 2)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以CO2为碳源,
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亚硝酸菌、硝酸 菌等。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 3)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能量来
自于光,需有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
• 4)光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利用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以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 CO2,并合成细胞物质。
高考地理-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专题三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2、CH4、H2、NH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类型分布地区特点黑土东北平原北部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
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四川盆地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
土壤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原理与应用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应用前景
土壤肥力提升:通过调控土壤生物地 球化学过程,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提
升土壤肥力
土壤污染修复:利用土 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等生物资源,进行土壤 污染修复,改善土壤环
境质量
土壤生态恢复:通过调 控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 程,恢复土壤生态系统 的生产力、生物多样性
等功能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植物模型:通过建立植物生长、养分吸收、水分蒸腾等过程的 数学模型,模拟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
• 土壤生态系统模型:通过建立土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生态服务功能等过程的数学模型,预测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
05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未来展望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趋势
土壤生物地球 化学过程的多 尺度研究:通 过融合微观、 中观、宏观等 多个尺度的研 究,揭示土壤 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在不同尺 度上的相互作
03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应用
土壤肥力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系
•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水分和其他生长因子的能力 •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有机物分解: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参与有机物分解,释放养分和能量,提高土壤肥力 • 养分循环: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参与氮、磷、钾等养分的固定、矿化和吸收过程,影响土壤肥力 • 土壤结构:土壤生物活动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土壤肥力
土壤污染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系
•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毒物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土壤污染的影响
• 有机污染物降解:土壤微生物参与有机污染物降解,降低污染物浓度,减轻土壤污染 • 无机污染物转化: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参与无机污染物转化,改变污染物形态,影响其迁移和生物有效性 •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资源,进行土壤污染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与生物多样性
过度使用或滥用农用化学品已经导致环 境、尤其是土壤和水资源环境的退化。
/soils-2015/zh
#IYS2015
©仝毖谄谏 - 2015久4迁
植物 芽与根有机物 来自植、动物和微 生物的废物、残留及
代谢物
线虫 食根者
真菌 菌根及腐生类
细菌
第一营养级 光合作用系统
第二营养级 分解者、依生生物、 病原体、寄生食根者
为了耕种而砍伐森林或清除草场 会影响土壤环境,大大减少土壤 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节肢动物 碎食者
线虫 食真菌及细菌者
Protozoa
原生动物 变形虫、鞭毛虫、
纤毛虫
第三营养级 碎食者、捕食者、
刮食者
节肢动物 捕食者
线虫 捕食者
鸟类 动物
第四营养级 高级捕食者
第五及更高营养级 更高级捕食者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农业
诸如生态农业、农林业、保护性农业、有机农业和免耕等 农业系统和农业生态方法可以在土壤和水资源不退化的情 况下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成千上万种细菌和放线菌
土壤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维护土壤结构
养分循环
调节土壤水文过程
co
气体交换和碳封存
o
土壤脱毒 有机质分解 抑制害虫、寄生虫和疾病
生物多样性对 粮食安全和营养至关重要。
食品和药品的来源
与植物及其根系的共生 和非共生关系
植物生长控制
土壤食物网
当这些不同的土壤生物彼此间以及与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相互作用时, 它们形成一个复杂生态活动网。
土壤与生物多样性
土壤为地球四分之一的 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之地
土壤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含有无数的生物, 它们相互作用并促进维持所有生命的全球循环。
微生物与土壤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除具有生物的共性外,也有其独特的特点,正因为其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这样微不可见的生物类群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种类极其繁多——已发现的微生物达10万种以上,新种不断发现.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微生物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极端环境:冰川,温泉,火山口等极端环境;土壤: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一克沃土中含菌量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空气:空气中也含有大量微生物,越是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微生物含量越高;水:水中以江,湖,河,海中含量高,井水次之;动植物体表及某些内部器官:如皮肤及消化道等.微生物的多样性已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要分离筛选某中微生物,多数情况都是从土壤采取样品.首先微生物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目前所使用的抗生素药物,绝大多数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以微生物为劳动者的发酵工业,为工,农,医等领域提供各种产品.另外微生物也为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如疫病的传播,并且引起疫病传播的新微生物种类总不断出现.(二)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适宜的条件下,每20分钟即繁殖一代,24小时即可繁殖72代,由一个菌细胞可繁殖到47×1022个,如果将这些新生菌体排列起来,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生理基础:因为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很强,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单位体积的表面积相对很大,有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内的代谢反应较快.极大的物质资源:正因为微生物具有生长快,代谢能力强的特点,才使得微生物能够成为发酵工业的产业大军,在工,农,医等战线上发挥巨大作用;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微生物,自古以来的动,植物尸体不能分解腐烂,早已是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布满全球.(三)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微生物个体微小,对外界环境很敏感,抗逆性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微生物的结构简单,缺乏免疫监控系统, 很容易变异.微生物的遗传不稳定性,是相对高等生物而言的,实际上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的自发突变频率为10-6左右.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差,给微生物菌种保藏工作带来一定不便.另一方面,正因为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差,其遗传的保守性低,使得微生物菌种培育相对容易得多.通过育种工作,可大幅度地提高菌种的生产性能,其产量性状提高幅度是高等动,植物所难以实现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微生物生态与土壤健康
微生物生态与土壤健康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土壤的健康与微生物生态密不可分。
微生物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土壤的结构、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生态与土壤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如何维护和促进土壤的健康。
一、微生物生态与土壤质量在土壤中,微生物是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群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对土壤健康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循环和有机物质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1. 微生物对土壤的结构影响微生物通过对土壤胶体颗粒和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和透水性,从而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和水分利用效率。
2. 微生物对养分循环的贡献微生物在土壤中承担着养分循环的重要任务。
细菌和真菌能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质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如氮、磷和钾。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植物生长所需的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 微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维护微生物在土壤中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它们通过食物链和协同作用,维持了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微生物还能抑制土壤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维护土壤健康的措施为了维护土壤的健康,保护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关键。
以下是几项有效的措施: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维护土壤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确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降低对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此外,通过运用微生物肥料,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增加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2. 减少农药使用过量、不合理的农药使用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采取生物防控等替代方法,可以降低对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毒害,保护土壤的健康。
3. 合理轮作与绿肥管理合理的轮作和绿肥管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土壤生物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菌根对寄主植物的作用主要有:
扩大了寄主植物根的吸收范围,作用最显著的是提高了 植物对磷的吸收 防御植物根部病害,菌根起到机械屏障作用,防御病菌 侵袭 菌根真菌分泌维生素、酶类和抗生素物质,促进了植物根 系的生长,促进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增强植物的抗旱性能
增强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抗性,缓解农药对植物的毒害
土壤藻类
土壤藻类是指土壤中的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含有各种 色素的低等植物。
地衣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共生体。地衣广泛 分布在荒凉的岩石、土壤和其他物体表面,地衣通常是裸露 岩石和土壤母质的最早定居者。
地衣
一、壳状地衣 二、叶状地衣 三、枝状 地衣
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泌物向土壤输送有 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
根际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根际微生物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 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
数量:总的来说,根际微生物数量多于根外 类群:由于受到根系的选择性影响,根际微生物种 类通常要比根外少
菌根
菌根:是指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已发 现有菌根的植物有二千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数量最多。
外生菌根 菌根真菌与植物 的共生特点 内生菌根 内外生菌根
1、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 动和有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创造条件
作用
2、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 性质,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起着 重要作用
土壤动物的分类
系统分类 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0.2毫米以下 中型土壤动物,体长0.2-2毫米 大型土壤动物,体长2-20毫米
按体型大小分类
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20毫米
弹尾和螨目:弹尾(又名跳虫)和螨目分属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和蛛 形纲,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的节肢动物(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的54.9%和 28%),它们是我国森林土壤中中型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消毒 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对于绿地,在播种 或移栽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可杀灭有 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虫和杂草种子。对 于温室大棚。需年年消毒。 如何消毒:高温消毒和药物消毒。 在土壤中埋设导管,将土壤密封好,通如 热的蒸汽,温度在80—100度时。10分钟 可完成消毒。 药物:福尔马林、溴甲烷、硫酰氟、硫酸 亚铁等。
2、真菌
真菌属异氧型微生物。土壤真菌的多少与 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根据真菌的营养过程将真菌分为三类: 寄生真菌:引发植物的病害; 腐生真菌:分解有机残体; 共生真菌:与植物体共生,也叫菌根菌。
3、放线菌:
属单细胞微生物,在 土壤中以菌丝体存在. 大部分是腐生菌,少数是 寄生菌。有的能与植 物共生,固定大气氮。 分布:主要分布在土壤中。
2、生物固氮 豆科植物(三叶草、草木樨、紫花苜蓿) 300——600千克/公顷.年。非豆科(赤杨属、 杨梅属、仙人掌属)的固氮为:50——400 千克/公顷.年。 生产应用:在绿地建植中,要适当培植一 些共生固氮植物,适当进行根瘤菌接种。 根瘤菌要求土壤环境为中性,磷、镁、钼、 锰含量较高的土壤。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2、两个过程同时进行 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通气良好时, 矿化过程快,养分释放快。如过快,养 分会损失,且腐殖质形成过少,对养地 不利。 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以嫌气性微 生物活动为主,养分释放少,腐殖质过 程快。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单糖的分解: 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有机酸类的 中间产物,并产生还原性的甲烷及氢气 等。 2、纤维素的分解: 首先分解为单糖,然后进一步分解。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4、有机态P的分解: 含磷的有机物在磷细菌的作用下,经 过水解过程形成磷酸(H3PO4)。 在嫌气条件下,许多微生物引起磷酸还 原,产生亚磷酸或次磷酸。在有机质丰 富时,进一步还原为磷化氢。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②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具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和多糖的能力。 土壤中最普遍的是蜡质芽孢杆菌。热带和亚热带 土壤中的绝对嗜热菌能在65~75℃生长,40℃以下停 止生长。对高温环境中的物质转化起重要作用。
(2)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
①糖类化合物:多糖
单糖
简单化合物
有机质 微生物
通气良好: CO2 、 NH4+-N 、NO-3-N、 半厌气: 有机酸
微生物
有机质
厌气
CH4,H2,
②含氮有机化合物
1)水解作用:
蛋白质 水解蛋白 多肽 氨基酸
2)氨化作用 NH2-N NH3+-N 3)硝化作用 NH3+-N NO2-N、NO3--N
10~12;南方红黄壤: ~20
某些物质的碳氮比(C/N)
C(%)
N(%)
C/N
锯屑
50
0.1
500
麦秸
38
Ocean & Marine Rock
620 1500 760 38000
5000+1000
土壤有机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0
基础产量/实际产量(%)
70
60
50
40 10
y = 35.622Ln(x) - 43.085 R2 = 0.9506
15
20
25
30
SOM(g/kg)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⑤带电性:两性胶体,以带负电为主
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空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比大气含量高几十 至几百倍)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 子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一部分则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 收。但是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常可 达到10~15%,如此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植物根 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二氧化碳浓度的进一步增加会 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 致植物窒息死亡。 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质的 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若土壤过 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太快,这样虽能提 供植物更多的养分,但却使土壤中腐殖质的数量减少, 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只有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才 能调节好土壤中水分、空气和微生物活动之间的关系, 从而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生存。
土壤中的水分
土壤中的水分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 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 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此外,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中的温度,但水分太多或太少都 对植物和土壤动物不利。土壤干旱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威 胁着土壤动物的生存。土壤中的节肢动物一般都适应于生活在 水分饱和的土壤孔隙内,例如金针虫在土壤空气湿度下降到 92%时就不能存活,所以它们常常进行周期性的垂直迁移, 以寻找适宜的湿度环境。 土壤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的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随水流失, 降低土壤的肥力。土壤孔隙内充满了水对土壤动物更为不利, 常使动物因缺氧而死亡。降水太多和土壤淹水会引起土壤动物 大量死亡。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对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有 着直接影响,例如东亚飞蝗在土壤含水量为8~22%时产卵量 最大,而卵的最适孵化湿度是土壤含水3~16%,含水量超过 30%,大部分蝗卵就不能正常发育。
【生物】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关键字】生物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
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笔直变化。
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
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
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
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笔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
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笔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笔直变化。
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
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
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笔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笔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相互作用研究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相互作用研究土壤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且对于农业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壤中,微生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与土壤肥力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群体。
它们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并且数量庞大。
微生物在土壤中进行多种代谢活动,包括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等。
通过这些活动,微生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来源,并且对土壤肥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 有机质分解:微生物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它们通过分泌酶类,将有机质分解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的释放不仅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还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支持。
2. 养分转化:微生物可以将一些难以吸收的养分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氨,提供给植物作为氮源。
这种养分转化的作用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3. 植物健康促进:土壤中的益生菌可以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抗击病原菌和有害昆虫,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
同时,它们还可以分泌生长因子,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从而增加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
4. 土壤结构改善:微生物可以通过粘合作用和胞外多糖的形成,对土壤颗粒进行胶结,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
这种改善使得土壤更加透气、保水性更好,并且增加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同时,由于土壤质地改善,植物根系也得以更好地伸展生长,进一步增强了土壤肥力。
三、土壤肥力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相反,土壤肥力的变化也会对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 养分供应:土壤肥力的提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更为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高肥力的土壤中通常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这为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物质。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
土壤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而生物则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土壤是生物的栖息地。
土壤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群落,它们在土壤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物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中的动物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改善土壤结构。
生物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土壤中的动物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土壤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也是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重要产业的基础。
因此,保护土壤和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
生物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因此,保护土壤和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