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本章要点
● 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许 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因而是多种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 上,进入一个能够 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 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过程 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 ●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日益 整合;(2)整 个社会的日益理性化,特别是 “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4)经济持续而迅速 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5) 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过程;(6)社会成员的心理和价值观的现代性特征 的增长;(7)物质产品、人口、符号、信息、交往以及权力实施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即全球 化过程。 ● 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特征,可用 “迟发展效果”的概 念来表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化过程往往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 的现代化过程;(2)现代化过程是外部力量作用 的结果,因而其现代化过程表现为异质文化 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3)“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 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 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 要意义
• (一)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二)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
•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 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现代交通、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 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空间结构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 的社会空间和时间的组织方式。
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社会的现代化1.定义现代化是指十七八世纪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一旦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过程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日益增加。
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但从另一方面,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来看,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2.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限制,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造成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导致了社会日益向两极分化以及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从而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必然导致工人阶级起来革命。
工业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滥觞于孔德,经过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等人的发展而完善。
孔德认为现代化最根本的特征是工业化,并相信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的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即……迪尔凯姆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
当旧的团结类型相应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衰退,新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之时,社会就可能出现失范现象,从而引起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 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以来,是现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以来,是现 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 趋势。
一、 本章要点 1、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由来和早期的发展。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 会发展问题。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 它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 程中的政治方面;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 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社会 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 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 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一、 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思潮,成 现代化” 为世界性的口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世界形势变化的产物。
二、 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18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出 18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英国工业 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 大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变革。
7、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开拓。其中布莱克是该 理论方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代 化研究有三个重点:第一,研究现代化的 根源;第二,研究参加现代化行列较晚国 家的现代化问题;第三,研究现代化的前 途问题。他认为,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 社会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有效地进 行比较研究,他提出了在五个方面进行比 较的重要性。
3、“人格现代化”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英克 人格现代化” 尔斯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人的 现代性的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被称 作“人格现代化”理论。他提出衡量人的 人格现代化” 现代性的14个特征指标,从横向和纵向对于 现代性的14个特征指标,从横向和纵向对于 影响人的现代性环境进行了分析,一个时 期内成为颇为风行的现代化理论。
毛概第十四章(习题与答案)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单选1.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3.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农民阶级4.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一种政治联盟5.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民族问题的根源在于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7.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8.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打得赢、不变质9.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0.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多选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ABCD),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 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建设人民军队: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4.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5.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爱国统一战线6. 胡锦涛对人民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科学定位是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8.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群体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大陆范围内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大陆以外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的新特点是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判断题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错2.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对3.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对4.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对5.人民军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保卫者对6.宗教可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错7.人民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对8.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由民主党派领导的错9.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对10.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错辨析题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要求我们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就是无条件地团结一切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讲述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课堂教学目的及要求:第一、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第二、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难点: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一节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一、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1.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基本的动力,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1)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领导阶级的地位第一、这是由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的。
工人阶级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全民所有制的现代化骨干企业,创造着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工人阶级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当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
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工人阶级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动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过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第二、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就没有党的领导地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填空题1.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分为渐进社会变迁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案】激进(革命)社会变迁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方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组织二、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社会学概论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任何社会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通过这种发展变化,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就是力图对社会这样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作出科学地描述和解释。
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变迁所谓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变动现象。
其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变化,人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法律、习俗的变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变化等等;其形式,既有急剧的、爆发式的变化形式,也有渐进的、缓慢的变化形式。
所有这些社会变化统称为社会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现象是复杂的,丰富的,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依据社会变迁的速度,可以分为社会渐变和社会突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社会变迁的发生常常是不知不觉的,速度缓慢,然而在过一个时期之后再来看这些变化时,却能发现这些涓涓细流已经汇成了浩荡的大河,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社会发展力量的缓慢释放,属于社会渐变,如人们穿着打扮的变化。
有些社会变迁的发生却是很显著的,速度很快,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并朝夕关注,这种社会发展力量的急速爆发,属于社会突变,如农民起义等。
2、依据社会变迁的内容和层次,可以分为局部或非结构性变迁和整体或结构性变迁。
社会变迁虽然肯定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化,但变迁发生的层次却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发生在社会结构的某一要素或一个方面,社会整体结构并不发生变化,这属于局部的、非结构性的变迁,如教育制度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等都是指社会结构的某一方面发生的变化。
有的社会变迁却涉及到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属于整体的、结构性的变迁,如社会转型、现代化和全球化等。
3、依据社会变迁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倒退。
某种社会变迁S o c io l o g y o f H U S T 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改良运动;某种社会变迁是一种社会倒退,如复辟运动。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三章社会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及机制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4.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宏观和微观;个人、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血缘、地缘和业缘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变迁性和文化堕距3.文化堕距的概念: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
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4.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丛:因功能上互相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5.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了解概念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6.文化的功能:重点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十四章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在许多方面的变革实现的。
了解这些变革的特征或社会转型的标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过程。
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过程实现的。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和整合,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
而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更高程度的分化和整合。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核心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引导社会行为。
(一)社会结构的分化1.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一方面,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合往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特定的场合同时承担多种角色。
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越来越多的是特定角色基础上的互动,而不再是同整个人格的互动。
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2.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而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3.社会地位的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分化的类型和表现,我们在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已有详细阐述。
这里仅想指出,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
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 第二节 一 二
三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 4、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 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 不能动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 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
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 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 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
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 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十四章 第二节 一 二
三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 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 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 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 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 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 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 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 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须重视解决农民问题
“ 农村 不稳定,整个政 治局势就不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 困,就是我国没 有摆脱贫困。”
二、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二)新时期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 民的积极性
2 引导和教育农民,激发其在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
“ 农民 没有积极性, 国家就发展 不起来。 ”
二、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依靠广大农民
二、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 农民
1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
是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和可 靠同盟军
农民 工人阶 级的天然盟友
二、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 农民
2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 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但农村人 口仍占我国人口的 绝大多数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 的80%
农业人口所占比例 示 意 图
二、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 农民
第一,必须牢牢掌握党 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大 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牢 固树立统一战线为 党的基本路线和经 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第三,必须在爱 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旗帜下,实现最广泛 的团结
第四,必须继 续发展爱国统一战 线两个范围的联盟
第五,必须充分发 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 贯彻执行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的方针
1 确保工人阶级的主人翁
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
毛泽东概论 第十四章
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 的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
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阶段加强国防 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大陆 范围内
二是大陆 范围以外
为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
为维护安定团结 的政治局面服务
为实现祖国完
全统一服务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 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必须坚持党对统一 战线的领导地位
问题六
关于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问 题的理解。
1、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和作风的概括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劳动是光荣的,应该得到 承认和尊重。
“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
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
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到承认和尊重。”
——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2、以劳动对社会的贡献 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 或落后的标准。
3、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
观念有利于思想观念和创 业机制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建设者
1、推动经济发展,增 加了国家的税收。
2、扩大了就业门路, 缓解了就业压力。
3、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视频:对话新阶层 45’
问题四
如何理解“四个 尊重”是党和国家的 一项重大方针?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四个尊重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说劳动
社会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的成果
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完成从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全 方位的,我国已经在诸多方面都取得重大 进展。根据《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 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成人识字牢1997 年已经达到83%,超过第一次现代化的标 准值(80%);
(3)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 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 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
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拉 亚塔德,1984;罗斯 1991;格里芬,1997)、 后现代化理论(克洛克,1992;)、知识社 会(莱恩,1966)。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
续
(4) 腾飞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主持"中国现代 化战略研究"的我国科学家提出,21世纪上半叶,我 国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工业化为主阶段,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建立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第二阶段,知识化为主阶段,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 知识经济具有相当规模,第二次现代化从起步期进入 发展期; 第三阶段,知识化阶段,知识经济超过物质经济,知 识社会初步形成,第二次现代化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 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赶上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13.1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Modern:Adj. Date: 1585 形容词。1585年发明的单词 relating to, 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esent or the 1: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immediate past;2. of or relating to the 2:现代的(从大约公元1500 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period from about 1500 to the present Modernize:Verb. Date: 1748 1. to make or become modern, esp: to alter to modern tastes and provide with modern equipment 2. make suitable for present-day needs modernization Noun. Date: 1770 1. the act of modernizing : the state of being modernized 2. something modernized : a modernized version 名词。1770年发明的单词 1:现代化(过程) 2:现代化(状态) 动词。1748年发明的单词 1: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 特点的,成为现代的) 2:使适合现代需要
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社会现代化的概念社会现代化是指实现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过程。
这种过程通过重新调整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改变社会功能,提高生产力,改善行政体制,完善社会制度,形成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增进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过程。
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发展的公平机会,以及努力改善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加强社会生产力发展。
改革工业化结构,实施电气化、计算机化、网络化,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宏观的仪表和系统,以提高社会生产力。
第二,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立和改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建设、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和保障等。
第三,建立社会服务制度。
建立公共服务系统,如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和公共教育制度等,改善公民福利和社会救助,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利益,实现公平正义。
第四,进行社会文化改革。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提升科技人才培养水平,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促进文化和知识的交流,普及上流文化知识,实施社会文明化,为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改善社会治理。
加强民主制度的建立,推行法治政治,建设社会管理秩序,实行社会统一和平衡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
最后,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采取有效的技术和政策手段,控制社会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和资源的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现代化,并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和维护社会进步,加强人民自由、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和权利,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实现公平正义、幸福安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会。
从上面可以看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建立、完善、改进各个领域的制度,变革社会经济结构,加强科学技术进步,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社会公共服务,改革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引导改革民主,增强文化素质等,使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填空题1.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分为渐进社会变迁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案】激进(革命)社会变迁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方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组织二、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
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生物学对生物趋同现象的 解释。生物学中对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为了适 应相同的环境条件,发育出彼此相似的结构,呈现出 相似的特性,叫做趋同现象。
社会趋同论也类似与生物进化趋同的观点,经过社会 现代化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会变得越累越 相似。
15
依附理论
使自己的职能。
依赖公众的各种形式的承认与合作。公众的政
治参与,如对政策、法律、措施等的关注;对XX
派、工会、选举等积极配合。
二、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结构现代化。社会结构主要指社会的区域 结构、职业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社会结 构的现代化指的是结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确立
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 面:
(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 过程中的中心力量。经济现代化包含着广泛的内 容,如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投 资比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合理的产 品结构的建立、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
二、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是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动力。广义的工 业化包括农业的工业化和农业的商业化。用科学技术 保持土壤肥力,消灭害虫,采用高产良种,生产中使 用机械动力。工业化既是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经 济现代化的核心标志。
第二,世界体系理论避免了依附理论的简单的二分法。 世界体系论将世界体系划分为“中心”、“半边缘” 和“边缘”三个等级。
第三,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目前的这个世界体系是变 动着的。
全球发展理论
全球发展理论又称增长极限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多 斯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的。
如果实际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 变化,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世界人 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类社会将要发生 非常突然的和无法控制的崩溃。
第十四章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其迈向现代化步伐的时间大大晚于发达国家。
在社会学有关现代化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两个概念来表述这种区别,即“早发内生型”和“迟发外生型”现代化。
前者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由于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较早进入现代化过程的社会,例如英、法等国。
后者是指主要由于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较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例如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等。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
了解和研究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之时,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
(1)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在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虽然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破坏了这些国家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
(2)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经济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现代工业基础薄弱,政治腐败,文盲率极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业已形成,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占有优势地位。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它们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由于存在这些特殊的历史制约条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表现出特殊性。
二、“迟发展效果”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现代化,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 提高,包括: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 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城乡社区现代化 群体组织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较倾向于革新。 乐于发表见解。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特点 所谓现代化,不仅指的是经济的增长,更不是仅指工业、农业的现代 化,而是指整个国家、社会全面的现代化,用社会学的说法,即社会现代 化,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 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 程,叫做社会现代化。 特征: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 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 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挫折,现代化进程缓慢,自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后,50年代确定下来,以后逐渐明确分三步走的战略。
二、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人的社会需要
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目的,我国现代化战略 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确定的。
三、全球发展理论
全球发展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四、“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论 “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正在或将要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 成为战略资源在社会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后工业社会”论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正在到来。在这种社会 中知识成为最具价值的东西。
时间观念较强。
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
计划性较强。 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且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
对新式教育感兴趣。
比较尊重他人。
第二节
一、社会趋同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现代化理论述评
社会趋同论认为不同的社会经历同样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科层化和世俗化。其主要依据是技术和 工业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这种观点也受到一些批评。 二、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 依附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受挫原因的理论,认为对西 方发达国家的依附造成本身的不发达,主张同西方发达国家脱离联系。 世界体系论认为整个世界构成一个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 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