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合集下载

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

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

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

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中国特色强

军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这些理念

和战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构建开放

型经济新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党的领导,加强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在社会

建设方面,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

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

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

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具有一些普遍规律,同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包括:经济发展是基础,科技进步是动力,社会进步是目标,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灵魂等。这些规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持。

2.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注重公平正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3. 政府的引导作用:中国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是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

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在过去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不少成功经验。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个地推进。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我们正在进行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个五年左右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那么该如何实现呢?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利益。我们必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浩然正气。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良好家风带动社会风气改进。

1、以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核心,全面落实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0.31

•【文号】

•【施行日期】2019.10.31

•【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综合

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

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解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解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解读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推

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政策的解读不仅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经济建设是其中的核心任务,

指的是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实现经济繁荣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建设则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法

治国家建设,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文化建设注重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社

会建设则重点关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解决人

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的特点

1.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鼓励人民群众积极

参与社会建设,发挥主人翁作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按需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倡导按需分配,强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要求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

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策注重协调发展,既强调经济的发展,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论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苏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而又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党。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

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李君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的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革。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三,我们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建设。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重要和必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民主,促进各方面的参与,完善执政机制,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国家安全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新时代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警惕,加强国

家安全防范和打击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而言,中国的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国正在迈向新的征程,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一定能够走向繁荣、富强和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旗帜、人民的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我国正全面建设新未来,不仅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且社会进步也日益显著。

一、经济发展的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同时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控制。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举世瞩目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既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为全面建设新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大,不仅是制造业的出口大国,还在高科技、互联网等领域崛起。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正在突飞猛进地提高,正加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事业。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同时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大。医疗保障体系也日益完善,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也得到了积极解决。

在文化领域,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正日益走向世界。同时,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精心保护和传承,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

三、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全面建设新未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基本生活水平到物质文化生活双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稳步上升。

一方面,中国通过精准扶贫、城乡统筹等举措,大大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也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生活在更加美丽的环境中。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解析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换言之,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抽象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恰恰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参见叶险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XX年第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因此,他们确实不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人类社会以种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与19世纪50年代初期把英国对印度的破坏行为称为一场“社会革命”相反,马克思后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公社制度的破坏,将很快在东方社会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无疑将使东方社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欧洲模式中去。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提出了避免俄国重蹈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的设想和要求:“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我国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一次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性深化和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35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实践和创新的结果,更将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跃升至“制度自信”新境界的现实来源和指导纲领。基于此,分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困难及解决措施。

困难1: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落后再加上统治阶级“奴性思想”的灌输,使人们安于现状,造成了对“权威”的依附和崇拜,广大人民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人的独立性和政治自主意识得不到发展。另外,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些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人们的民主意识也有了相应地提高。但由于人们本身政治素质还不是很高,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畅通的民主政治参与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解决措施: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加强参与政治的锻炼,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经验。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理性;还要创造人民参政的渠道,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紧迫要求、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发展面临复杂的局面。因此,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的分析显得尤其重要。

一、形势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机遇,也面临困难。从机会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全面振兴的目标更加明朗;从难度角度看,全球化浪潮冲击成为新的常态,现代化建设的多重挑战、结构性矛盾和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争夺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发展的差异化问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论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分析,既要摸清宏观趋势,又要关注微观因素。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1.政治

我国政治局势稳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制度,与国际政治体系有所不同。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实施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政治体制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回落。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也在迅速加剧,这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再次面临增长的压力。

3.文化

我国文化多元并存。在全球化趋势下,许多异国文化开始涌入中国,文化多元性越来越突出。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文化领域的问题,使得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作者:习近平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9年第11期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我们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就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对现代化的认识

一现代化理论是否是一个筐

“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严既澄在1922年3月发表于《民铎》杂志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出现了“近代化的孔家思想”的提法,1927年柳克述在其《新土耳其》一书中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在1935年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现代化”一词逐渐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取代了“西化”、“中国化”等概念而广为沿用。但中国并未因此而产生出一套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形成规模始于二战以后的西方,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它的兴起引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但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理解。

虞和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

罗荣渠先生认为现代化涵义大致有四类:(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的历史过程。(二)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三)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的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方面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宦乡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1980(000)001

【摘要】<正> 世界上关于现代化有两种不同提法,一种是笼统的提法,即我们提出的,要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上达到当前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相当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种现代化的提法,是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提法,他们现代化的标准是要在1985年达到中等的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他们是用联合国发表的数字来作综合标准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宦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资本逻辑”的超越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内生结合 [J], 李士芹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J], 屠静芬;金姣

3.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话语体系的三重逻辑 [J], 王可园;王静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逻辑进路——兼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J], 郭为桂

5.百年建党场域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基于使命型政党视角 [J], 赵英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问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问题

30
3、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坚决反对和遏制腐败 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 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 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 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十八大报告
当前对腐败问题的若干消极舆论分析
制度缺陷论; 监督不力论; 环境污染论; 防不胜防论; 组织亏欠论; 价值体现论。
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
——《十八大报告》
21
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年来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使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这十年来的 伟大成就正是因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而当前中 国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因于科学发展观还没有 贯彻到位。这次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 提高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充分反映了十年来 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
24
三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 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报告
1、加强党的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 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 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 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 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 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 个基础。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日

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在不断破茧成蝶。中国从改

革开放到现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刻苦钻研各种社会主义理论,把

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中去,从而开创了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注重国内

经济的发展,还着重全球视野的拓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首先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国

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

济支柱,始终扮演着调整市场经济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府更加偏向于发展民营经济,使得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快速

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经济体系支撑,经济的快速发

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对于交通、能源以及通讯等领域的投入,

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经济状况不断改变。从过去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互联网

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时做出调整。这期间,各种新兴的领域,如电商、物联网、智能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日益

提高。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政府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智

能制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中国的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通过加强

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地满足人民对于文化生

活的需求。同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解析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换言之,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抽象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恰恰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参见叶险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XX年第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因此,他们确实不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人类社会以种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与19世纪50年代初期把英国对印度的破坏行为称为一场“社会革命”相反,马克思后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公社制度的破坏,将很快在东方社会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无疑将使东方社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的

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欧洲模式中去。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提出了避免俄国重蹈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的设想和要求:“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

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51页)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和1894年的《论俄国

的社会问题》跋中,恩格斯又予以重申。他们强调:“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

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有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的思想。

历史的事实是,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按照马克思原先设想的要求取得胜利的,并且,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提出了这一设想,但始终没有改变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现代化结果的思想。他们一直认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也告终结。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俄国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必须在直接占有资本主义创造的肯定成果基础上过渡到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但俄国革命胜利后,实际上并不存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这在客观上就使得通过占有资主义的肯定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成为夺取政权的工人阶级面对的历史课题。撇开关于这一历史性课题的种种论争不言,我们之所以说他们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其根本的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坚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占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一切肯定成果的可能性。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马克思的这一精神被赋予了实践的意义。综合有关学术观点,并按照我们的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可具体明确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定历史阶段,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运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限制、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苦难和屈辱,而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在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取代。

当然,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决非是简单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形态。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首先,两种现代化各自所依托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3页)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其次,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有两个本质的特征:一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普遍享受到每一阶段现代化所实现的文明成果,而不是以部分社会阶层眼前和长远利益的相对丧失为前提。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可以限制和克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严重扭曲、各种社会公害的普遍流行等资本主

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灾难。(参见叶险明:《对马克思现代化观的一种读解》,载《哲学研究》20XX年第2期)正是这两个基本特征确立了现代化在实现方式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属性。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文明成果——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之所以选择社会主

义的根本意旨应该在此。倘若忽视这个方面,也就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

再次,现代化的目标不同。我们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形态,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它所要实现的目标,即在保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执行的历史任务并非是向“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化”——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向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转化,这种转化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部过程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它起步之时起就必须承担起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目标的历史重任。(同上)

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现代化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邓小平曾精辟地概括道:“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他郑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对邓小平这一论述会有更为深刻的感知。一百多年来,试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挽救民族危机,复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英不乏其数。当各种资本主义的努力和试图都以夭折和失败告终之际,中国的先进分子放眼世界发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种种弊端和不足,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难和屈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一步尖锐化和表面化。使得某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产生对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怀疑和困惑。这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有了试图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的思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赋予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新的前途。他们发现,那些在中国按照资本主义国家为样本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已经得到迅速、彻底的解决。走俄国人的路——是当时各种历史条件交汇的结果。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作出的正确选择。这样,就“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开始发生根本变革——超越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旧框框。”(靳辉明、罗文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