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教育公平概要
教育公平政策实施情况报告
教育公平政策实施情况报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本报告将对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内容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为农村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2、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
出台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
实施“对口支援”“教育联盟”等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4、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二、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成效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许多农村学校拥有了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操场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加强。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
2、特殊群体受教育状况明显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入学手续不断简化。
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建立了一批留守儿童之家和托管中心。
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3、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学生。
谈谈我对教育公平的一点看法
谈谈我对教育公平的一点看法当代的社会,教育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更新,教育也在更新,出现了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失调,不平衡,不公平等等教育问题是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很大水准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教育,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教育公平,顾名思义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以及性别差异的限制,在法律上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
事实上,教育公平应至少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权利平等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项权利已经列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受法律保护。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的法权的平等;二是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三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平等、三是学业成就均等。
一. 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适龄学生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一方面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另一方面初中辍学率还很高,。
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严格执行公平竞争的原则。
因为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同一张考卷,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却不同。
如2004年,山东省高考分数线,文科重点线600分,理科重点线606分;而吉林省的文科重点线为501分,理科重点线为492分,两地高考分数线相差百余分。
另外,因为高校收费过高,也同样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再次,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旨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一、教育公平性政策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过去,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因素,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城市地区往往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则相对较差。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状况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现行教育公平性政策的主要内容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差距。
例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农村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等。
2、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高中阶段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
这些资助政策有效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3、特殊教育政策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教育政策,保障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能够接受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
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和专业水平,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关爱。
4、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 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二、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 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 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
我们将首先定义教育公平,并阐述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接着,我们将讨论实现教育公平所必需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但不限于平等的机会、资源的公正分配、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教育质量的保障。
文章将进一步分析这些原则如何转化为具有实际影响力的教育政策。
我们将考察现有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将探讨可能的改进策略和未来趋势。
我们将反思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在构建公正、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教育公平的原则平等原则:所有公民不论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以及教育结果的平等评价。
平等原则要求消除教育中的歧视和偏见,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参与教育过程。
差异原则:虽然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但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差异原则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背景等因素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这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补偿原则: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平等,政府和社会应采取补偿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补偿原则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教育评价和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公正、透明。
教育评价应以客观、全面的标准为依据,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
同时,教育机会的分配也要公正,确保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教育过程。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教育公平的基础,为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提供了指导。
政府和社会应依据这些原则,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三、教育公平原则的政策含义教育公平原则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要求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如何理解教育公平
如何理解教育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
教育公平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保障每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
在现实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很大,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因此,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歧视或排斥,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公正的教育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和展示机会,避免歧视和排斥现象的发生。
教育公平还需要考虑结果公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仍然无法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那么教育的公平性就值得怀疑。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环境,让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覆盖面,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教研系统,以提升教育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六大中心”构想,旨在重新构建教研系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资源中心:该中心负责开发、整合、管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培训中心:该中心负责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是一个长期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教育公平,通过改革教育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一、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阶段。
其中,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是六年制,初中教育是三年制,高中教育通常是三年制,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教育公平,通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措施,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三、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分配是指将教育经费、师资、设施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学校和学生之间。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措施,优化了教育资源分配,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教育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推行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等措施,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指教育的水平、效益和效果。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措施,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六、教育保障教育保障是指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权利。
中国政府通过实行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措施,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七、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教育公平的理解
教育公平的理解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资源和机会,不受个人背景、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
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一个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和获得教育,无论其出身贫富、性别、种族、残疾状况、居住地等。
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
教育资源包括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育技术、教材等方面。
每个学校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此外,师资力量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背景,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育公平也包括教育机会的平等。
教育机会的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个人背景的限制。
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入学政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进入合适的学校接受教育。
此外,还要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教育公平也需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公平并不意味着平庸,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还应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育公平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
学校要加强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
家长要重视子女的教育,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社会各界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奋斗。
浅谈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
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一)伦理学视角。
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
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
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
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存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存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一些现存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目前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和行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收入分配政策的监管,确保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2.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质污染,土地退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并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
3. 教育不公平尽管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受教育机会有限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补助金,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4. 政府腐败问题腐败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反腐败力度,并建立更加透明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此外,应该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廉政意识。
5. 社会公平和法治社会公平和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
然而,现存问题中存在对于社会公平和法治的不完善。
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司法公正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总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平衡,环境污染,教育不公平,政府腐败以及社会公平和法治的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监管和管理,以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和法治的社会发展。
教育公平: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
教育公平: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是教育公平的两个核心概念,要实现教育公平,不仅要实现教育权利的平等,更要做到教育权力的公正。
权利的平等不仅是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对待。
实现教育权力的公正要注意界分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强化教育权力与责任的对等以及加强对教育权力的监督。
[标签]教育公平教育权利教育权力平等是指在教育权利方面享受相同的待遇,公正是如何合法地保障并促进所有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
教育公平从教育实践道义论的视角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从教育实践的目的论视角来说则是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合法性要求。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概念。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教育公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对教育公平关注的着眼点是有差异的,从初期较多地关注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及可选择机会的平等等客观内容到开始注意教育过程中的态度公正、公平对待等问题。
教育公平首先关注的是权利问题,即公民的基本的教育权利及其保护问题。
一是接受教育的权利(equalaccess),包括教育机会、资源,这可以视为宏观视角;另一个是平等对待的权利(equitabletreatment),即在校内教育环境中的平等对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校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态度,这可以视为微观视角。
在目前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中似乎更多的是关注前者,对后者的关注并不充分。
由权利的保障我们又引出教育权力问题,教育权力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问题。
教育权力一旦形成,如果运用不当,有可能会失控和膨胀成权威化暴力,有可能出现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
本文仅就教育公平的两个核心概念,即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作一点讨论,以请教同行。
一、教育权利的平等在历史上关于平等的理论纷呈:古希腊思想家偏重以美德为基础的机会平等;启蒙思想家提出著名的“人生而平等”的命题;后来的自由主义者的平等观是,人们能平等自由地实施自己选择的生活计划,而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则认为关系到所有人的事应由所有人来定。
教育公平促进成果总结
教育公平促进成果总结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改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政策倡导和支持教育公平成果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不断推出一系列的教育公平政策,如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推进。
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国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缩小、师资力量的配备、学校设施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更加均衡分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条件。
三、助学政策的实施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助学政策。
例如,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贷款等,这些政策为贫困学生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缩小了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
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进一步推进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改革,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减少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依赖,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的评价机制。
这种改革使得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五、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为保障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教育,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
例如,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六、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我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缩小了地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总结起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策倡导和支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助学政策的实施、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创新发展等都对教育公平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
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生生不息的文明古国,尽管现在文明启蒙较晚,但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追求的都是社会正义公平。
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领导亿万人民取得了跨时代的进步。
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步入了民富国强的新时代。
现在我国已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
在稳定发展中既要加快消除贫困,又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发展依然是大局。
要发展就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必然要触动现实利益格局,发生社会矛盾甚至动荡,存在不可忽视的必然性。
当然,我们要分析社会接受程度去把握改革的力度。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认识到稳定是大家共同利益,要忍受改革过程中暂时的阵痛,学会顾全大局、服从长远。
纵观世界,可知社会动乱受害最大的还是老百姓;况且,在一些国家社会动乱引发“战争”的现实足以为人们提供前车之鉴。
无论是从全局还是个人出发,稳定是幸福之本,不稳定人人受损。
东欧、中东地区某些国家的现实就是一面镜子。
我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改革,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条件。
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要重视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中国梦、个人梦都能实现。
这需要公平正义为前提,只有社会相对公平正义,各阶层的心态才能归正,诸多矛盾才能在人民内部化解。
行使权力要遵循公平正义,方能安天下,惠及万民。
第一,城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城乡差别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放在一号位置。
现代农业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乡镇企业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状况,全国性的扶贫开发使亿万农民脱贫奔小康,农民进城务工改变了新生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农民的财富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生存状态也有了很大改善。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公平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之一。
教育公平涉及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平等和教育质量的平等。
本文将探讨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以及它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石,它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意味着无论个人的经济背景、社会地位和地理位置如何,都应该能够平等地进入教育系统,并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一个没有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不仅会削弱个人的发展潜力,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二、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教育技术和教育人才等。
保障教育资源的平等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适当的教材、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教育资源的平等还有助于弥补教育差距,减少贫富之间的教育差异,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三、教育质量的平等教育质量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
教育质量的平等要求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都能够获得同等高质量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应该提供一流的师资力量、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适宜的评估制度,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教育质量的平等还要求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顺畅,避免教育过程中的断层和失衡,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教育公平对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教育公平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教育平等,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平等。
教育公平能够打破贫富之间的阶级壁垒,提供更多机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教育公平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
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一、本文概述1、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它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在教育领域实现公平,意味着每一个孩子,不论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如何,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这样的原则对于促进社会的公正、繁荣和进步至关重要。
教育公平对于个体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教育公平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从而充分发展其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教育公平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正。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突破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的限制,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
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减少社会不公和阶层固化。
教育公平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教育公平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因此,教育公平的原则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公正、繁荣和进步。
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始终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公平的概念定义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等多个方面。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背景,都应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以及教育选择的公平等。
教育过程公平则强调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得到公正、平等、高质量的教育对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则是指每个学生都应有机会获得与其自身能力、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教育成果,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
教育公平的概念定义不仅关注个体的教育权益,也强调社会的教育公正。
对教育公平的认识
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
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据胡鞍钢等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
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
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l∶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
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
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
新时代教育公平内涵与建设的思考
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能够自由而平等地享有每一个层级的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是在社会成员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的基础上,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的。
文章深入分析了教育公平理念,并阐释了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建设措施。
新时代教育公平内涵构成建设措施摘要关键词圆园19年12月20日E-mail :jxyglllb@ 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
2018年7月,教育部把“推进教育公平”列为《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的建设要求。
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建设由此有了更加明晰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然而,在当前国内及国外学界研究中,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章和专著虽然不少,但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依然不够明晰,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公平内涵及其构成的准确理解,也会使人们在教育公平的实践中存在诸多困惑与难题。
基于此,结合当前我国新时代教育实际,对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内涵、主要构成及建设举措作深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公平内涵分析教育公平理念属于观念层次,它主要探究“教育公平是什么”、“怎样的教育为教育公平”,其主要是一种社会价值观上的选择与判断。
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
恩格斯说,“对于公平的理解,会因地、因时、因人而异”[2]。
我们透过历史发展轨迹考察后发现,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教育公平认识也有所不同。
1.教育公平理念的提出在久远的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解说,中西方典型代表人物是中国孔子、古希腊柏拉图。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即其招收学生不分贵贱、地域、等级,突破了西周等级制度中贵族与平民间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让许多平民能平等地接受应有的教育[3]。
这一新的教育主张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愿望,扩大了教育范围及教育对象,并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和目标。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的公正与公平,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公平的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社会主义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在社会主义理论中,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公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追求物质财富的公有化和分配的公平,同时也强调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与机会。
教育公平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这意味着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论其出身背景、经济条件或个人特长。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将教育公平作为重要政策进行制定和推行。
例如,在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消除区域间、城乡间、贫富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通过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实施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设立贫困地区助学金等举措,中国不断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二、社会主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社会主义对教育公平的倡导和实践影响了教育系统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通常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注重公平,政府会采取措施确保各个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从而减少因地域或贫富差异而导致的教育公平问题。
同时,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这也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共享资源意识,强调个体的奉献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价值观的灌输有助于缩小个体差异,促进教育公平。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材、教育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2. 改革教育制度。
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减少考试的影响,多元评价学生综合能力,鼓励个别发展,避免群体化的评价,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实践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国内外教育公平的理论知识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对教育公平有着自身的追求,进而表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之后,论述了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国内国外对于教育公平实现的具体实践。
最后,总结我国对教育公平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字:国内外;教育公平;实践;措施一、引言社会公平历来都是崇尚民主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一一因为不管什么问题,都要靠人来解决,而教育承担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日益增强,以及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加快,教育公平问题己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正日益成为我国社会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使全体人民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更加关注。
因此,教育发展的任务必须首先集中到这样两个方向上:一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需求;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
“有学上”和“有好学上”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
我们呼唤教育公平,是因为只有确保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如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教育负担沉重如山,让孩子读书就像押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将难以实现。
2003年10月18日,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卡塔琳娜·托马舍夫斯基(Katarina Tomasevski),在北京访问两周以后,谴责了导致许多学生家庭负债累累的学校乱收费制度。
她指出,中国各学校非法和合法地收取各种费用,为许多儿童设置了一道不合理的财务障碍。
如今,中国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70-3%左右,比联合国最低要求6%低得多。
政府仅提供学校经费的_5 3 070,其余由学生家长承担。
政府承担的比例,比其他所有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
所以,让教育公平重返时代重心,不仅是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题中之意,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国内教育公平理论人类文明始于东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衰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上的优秀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教育公平思想,下面我们选取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加以论述。
我国公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凡是愿意学习并且有条件学习的人,无论出身贵贱,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接受教育,其中蕴涵了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
他还认为应当“因材施教”,主张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并认为实行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全面而又深刻地了解。
例如对弟子们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却给予了不同的解答。
有一天,子路问行:“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行,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对此大惑不解发出疑问,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有兼人,故退之。
”其大意是: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了某种观点就应该采取行动吗?”孔子回答到:“有父亲、兄长等长者在,怎么能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就贸然采取行动呢?”后来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他说:“是啊,有了某种想法就应该付之行动。
”公西华对此大惑不解,问孔子,为什么他们问同一个问题您却给他们不同的答案?孔子回答道,子路生性鲁莽,因此应该对他的行为加以约束,而冉有生性懦弱,因此应采取鼓励的办法。
孔子的思想不仅对后世儒家学者和学校教育影响极大,而且至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思想家。
他在《大同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理想的教育制度。
他认为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培养,并提出“男女同权”和‘教育平等”的主张。
康有为是中国十九世纪末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
陶行知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有影响、著名的进步教育家。
他用“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民族贵任感,提出了教育要为中国最大多数贫苦农民服务的思想,致力于改造旧中国的教育。
他认为普及教育好像家常便饭,不能叫一部分人吃饱之后才让另一部分人去吃,通过普及教育要让中国人民养成一种积极求进的民族态度。
陶行知亦称:“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
”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
普及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思想,在追求公平的问且上给予后人以启示:教育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人人享有发展的权利。
陶行知在从事新教育和平民教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国外教育公平理论(一)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中的教育公平观①②③④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学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于1970年和1971年,在《从大众向着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For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 of Higher Education)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1973年6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于巴黎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国际会议上,他发表了另一篇论文—《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对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本文没有过多的涉及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论和模式论,主要借鉴和引用的是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的教育公平观。
近年来,特别是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大幅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很快,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的教育公平观将对我国如何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教育公平观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特罗在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中提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Elite,也译为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30%为大众化(Mass,常见Massfication)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Universal)高等教育阶段。
特罗的研究还发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密切相关。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认识不同。
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者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当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巧%时,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实现特定需求的一种权利,意识到高等教育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紧密相连,送子女入学逐渐成为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上层社会和能力较强的少数人的特权;当入学率达到总人口的50%时,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义务。
这种从特权到权利的入学观念的转变是随着选拔原则和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是以出身和地位为依据,但是在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化运动和平等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被特定的考试成绩和在中学表现出来的“英才成就”所代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英才标准”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是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冲淡了其影响,人们试图通过各种补偿措施来减少处境不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构向所有希望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成就平等而不是个体机会的平等。
2.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地位平等,保证受教育者成就平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不仅需要解决个人入学机会的均等问题,同时还必须关注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地位平等问题,否则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差距的扩大必然带来学生实际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进而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因为个人入学机会的均等是为了保证个人教育成就的平等。
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个人在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之后,能否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又会有什么变化?马丁·特罗认为,大众化阶段的“教育依然是提供尊贵的收入高的职业以及以前只有极少数精英才拥有的经济社会地位”,“由于大量的工人阶级青年开始进入大学,大学扩张对中上层青年生活机会的影响日益明显”。
大学扩张之后,入学学生的多样化,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但是,在对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等级结构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之后,特罗指出,大众化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和分化为前提的,而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却形成了“等级结构”。
处于这一结构顶层的依然是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这一部分通常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名牌大学”。
因此,与精英高等教育时代人们竞相争取大学入学机会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升迁欲望强的人们竞相升入名牌大学的欲望甚于只是争取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
个人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在以往只要大学毕业而现在(大众化时代)却要名牌大学毕业,凭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毕业证书往往只能获得相对地位较低的职业。
这些对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马丁·特罗指出,应把高等教育改称为中等后教育。
他认为,所有的高等教育都应该是平等的,承担不同的任务、不分高低贵贱、教育经费不等,有多样化的学术标准,都是中等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是整个社会的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