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是是广泛流传于我过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唐山皮影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因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县),兴盛于乐亭(县),剧中形象、道具是用驴皮雕刻而成,所以又称滦州影、乐亭影、老呔儿影和驴皮影。唐山皮影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既是唐山风土人情的缩影,又是北方皮影的重要代表,而且正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皮影艺术的窗口。本文将介绍唐山皮影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创新,从而更全面的展示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
一产生与发展
在文化部第一批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唐山皮影榜上有名,我作为一个唐山人深感自豪。从小生长在皮影之乡,耳濡目染皮影文化,对唐山皮影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唐山皮影历史较长,产生于金代,明成祖时开始发展,在清朝中晚期达到鼎盛。其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皮影,也叫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或冀东皮影、唐山皮影,在昌滦乐一带也俗称驴皮影,在东北俗称老吠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作影人也是一种雕刻艺术。
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里居不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奉天(沈阳),在那里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
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地成就了他对艺术的贡献——创作影戏。
黄素志是生员,屡试不第,至少参加过两三次顺天府乡试,到过北京,见识过北京的影戏。滦州地处京畿,与京城联系密切,乡间也有影戏。当地有一则古老的谜语是这样影射皮影戏的“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本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黄素志多才多艺,游学沈阳时,把故乡和北京的影戏艺术带到了客地。最初用纸剪刻影人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这种雕刻艺术见于北宋,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把皮影介绍到个新地方而且得到了发展。[1]
正如顾颉刚所说:“原来影戏自黄先生发明(实际上是传播和改进)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及东三省,这时满洲大势方兴。‘个新兴的文化不甚高的民族,对这种通俗艺术,自然非常合乎脾胃。及至满清入关以后,影戏也就随着进入北京。康熙五年,礼亲王府竟有8个食5两俸专管影戏的人,旁的府第也可以推知了。后来全国平定,各省派遣驻防将军,充其任者皆满洲人。他们一来和驻地语言不通,不能鉴赏当地娱乐;二来对影戏嗜好已深,不能离开,所以莫不带了影戏班前去。专制时代的习惯,上行下效,无论朝野都不能例外,不久以后影戏就布满了各地。”[2]因昌黎、滦县、乐亭与东北三省邻近,历史上去关东的人多,长期以来满族的汉化语言和生活习性日益接近,很少语言上的不通,滦州人黄素志传播改进的影戏以“滦州影戏”名,影戏因清初随清军驻防而广为流传是可信的。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闹事,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官员私养影班,禁止夜演影戏。影戏在官方是禁止了,在民间却是禁而不
止,仍然发展着。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的唐山皮影。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正月……至十四五六等日,凡城市乡村多筑秋千为嬉,夜则张灯演影戏(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格窗,蒙以绵纸,中悬巨灯、乃雕绘细驴皮作人物形,提而呈其行于外,戏者各肖所提脚色以奏曲)。”[3]道光年间,滦州学正左乔林这样描写影戏:“张要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珊珊莲步稳,帐前活现李夫人。”[4]同治十二年(1873年),滦州南石佛、孟家庄合会公立红白事拘式碑中有违约罚“演影三台”的规定。“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冬孟月......‘是月毕场功、劳农遣工人归,赛祭燕享,竟尚影戏,妇女群众竟夕焉。”[5]
有记载:“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光照映,远视之意态生动,维妙维肖,故谓之影戏。戏本多长篇,传述古代忠孝节义等事,颇有益于风俗。唯中多迷信之出,清季曾设有影剧改良社,借改者无多,故近今所演,仍不免迷信等事。然与他剧相较,则益多而害少。每演三夜或四夜为一台,每台价昂者须四五十元至百元,少者十数元至五六元不等。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醒资开演,以资娱乐者。”[6]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皮影戏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影戏在滦州、乐亭发祥,极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清朝中叶,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本县籍的张绳武、张占科等名家多加入乐亭影班,由是乐亭影名声日兴。本县有柏各庄杨荣久影班、东黄坨龙振刚影班、西新庄陈文礼影班等,那时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把皮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时称奉天)、长春(时称新京)等大城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域更为广阔,一些唱腔得以保存。
唐山皮影戏不同于其它影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1)皮影人物小巧,用薄细驴皮制作,有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结实耐用的特点;(2)镂刻精细,形象俊美,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极富装饰性;(3)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
二.现状与创新
和许多古老民间艺术一样,唐山皮影也面临着生存发展中举步维艰的尴尬。许多人认同了“演出市场逐渐狭窄”这一原因,也有许多人认为是从业人员的减少资料的失传、国家保护措施不完备及皮影本身过于传统等因素导致皮影逐步走向衰落。
但我们也应看到唐山皮影具有的现代艺术价值:(1)文化方面:皮影戏的发展,不仅对我国民间绘画、戏曲美术、民俗观念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同时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2)经济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皮影戏也逐渐走向市场。另外,借助皮影将会为地方招商引资带来巨大的商机。(3)政治方面:皮影的宣传教育功能显示出了巨大的政治价值,另外,皮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在国际交往中,常以皮影作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增进了政治关系。(4)社会生活方面:长期以来,皮影艺术一直很好地发挥着消费娱乐功能。
皮影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