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_与马丁_特罗教授的对话_邬大光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意蕴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意蕴摘要:试着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对高等教育及其大众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hrow)在OECD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
在论文中特罗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占适龄人口15%以下为英才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超过50%则为普及化阶段。
大众化是对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精英阶段后高等教育在规模、速度等方面发生的巨变及其所引起的高等教育观念、目标、内容、结构、学术标准、功能、办学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大众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的毛入学率达到15%,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门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内涵(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除了精神文化之外还有物质文化(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制度文化。
大致说来,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变异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要受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并为之服务。
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显性的关系,我们对其认识也比较深刻。
但是,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隐性的关系,文化总是潜在的对教育起作用,因此人们不大容易理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也容易忽视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基于此,有必要转换一下研究的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或许可以扩宽思路,加深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
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道路”——访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
觉是 比较抽象 , 落地 不足 , 有些 概念 或观点 有些牵强 , 甚至与实 际相差 甚远. 最近. 研读 厦 门大学副校 长邬 大光教 授关 于 “ 中外高 等教育 的反差 ” 的学术 报告 , 大 开眼界 。他 从现 象学 、比较教 育学 的视角 对 中外 高等 教育 的差异进行 了详细解读 , 令人叹服 。近
记者 : 真 正 意 义上 的 高 等 教 育 。 在我国 不 过 一 百年 多 的 历 史 。但 一 百 多年 来 , 我国 效 仿 了 多 国 高等 教 育模 式 , 什 么 日本 模 式 、
德 国模 式 、 法 国模 式 、 美 国模 式 、 苏联 模 式
验 找到全 部答案 ,或者 说西方 的经验 只有 局部 的借鉴意义 。不难发现 , 某些在西方看
立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标 杆 。然 而 , 受 不 同 的 时
相 当有 限 。从 选 课 自由而 言 , 即使 国 内一 些
研 究 型 大 学 ,选 修 课 学 分 占总 学 分 的 比例 最多也 不会超过 3 O %。 有 的学 校 从 表 面 上
空 和 环 境 影 响 ,大 学 的 办 学 模 式 在 不 同 国 家 必 然 会 产 生 调 适 和 变 异 ,这 也 是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经 验 。虽 然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仍 然 处 于 取 法 、学 习 西 方 的时 期 .但 其 所 呈 现 出 来 的 阶 段 性 和 特 殊 性 是 一 个 不 争 的 事 实 。 阶段 性 从 历 时 发 展 的角 度 勾 勒 出 当前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后 发 追
简论我国高等大众教育价值内涵的回归
简论我国高等大众教育价值内涵的回归▍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陈志诚 卢兴华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超过50%时,可以认为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向“普及教育”阶段迈进。
如果仅以此数据为依据,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实现了“大众教育”的目标,并正在向“普及教育”阶段过渡。
然而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理解、实现手段和实行效果等方面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和质疑,因而理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探寻我国高等大众教育的价值内涵,有助于争取社会共识,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简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产生于17世纪欧洲的“大众教育”理念,但当时的“大众教育”指的是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非学校教育”,与马丁·特罗论述的“教育大众化”概念有较大区别。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理解,可以认为马丁·特罗借鉴了早期的“大众教育”理念,将“非学校教育”普及程度的概念用来论述高等教育的扩张程度。
在高等教育扩张程度的量化上,马丁·特罗使用了“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指的是适龄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率。
根据美国当时的情况,马丁·特罗认为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国家应当在高等教育的政策、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20世纪末,我国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社会各界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逐渐高涨。
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广泛施行,“大众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误区(一)理论理解误区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实质是一种论述教育扩张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原本构想是在一种“自发”过程中高等教育自然而然地达到某种规模,并由教育规模的量变引发社会教育政策、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马丁_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_谢作栩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α谢作栩摘 要:本文介绍了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主要观点,以及此后特罗教授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并对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性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3-0013-06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 ar 2tin T row ,1926-)博士,在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引起了欧美学者,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迄今,他的论著已有日文、希腊文、西班牙文、德文、希伯莱文、法文、波兰文、俄文、意大利文、中文、丹麦文和瑞典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
[1]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
国际上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
本文就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核心——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及其影响做一简要评介,以供读者参考、指正。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论二战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至60年代末,在学大学生数超过18~21岁青年人口的一半。
60年代,西欧国家高等教育规模也在成倍增长。
[2]规模的扩张引发了高等教育观念、职能、管理、入学与选拔等方面的一系列质变。
值此之际,特罗教授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
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重视实践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例如,清华大 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浙江大学则通过开展创新创业 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实践育人理念的未来发展
面对未来的发展,实践育人理念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贯彻和拓展:
1、丰富实践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实习、实验等形式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 创新形式,如创客空间、工作坊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问:您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思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 质量,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这种趋势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 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在很多国家得到了体现。例如,在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众化理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 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这些国家还通过多样性和创新性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这些实践证明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和意 义。
问:您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趋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教育、社会、 经济等多个领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策制定者、教 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自己。只有通过多元化的策略,我们才能逐步解决这个 问题,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谢谢观看
5、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 合,通过科学研究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实践教 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以及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 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的思考_林丽娟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的思考林丽娟(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心室助教,福建泉州362000)【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和目标。
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各界的关注。
本文从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导致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生的变化,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建议;【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71(2001)01-0110-03收稿日期:2001-02-02第22卷第1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 .22No .12001年JOURNALOFYULINTEACHE RSCOLLEGE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较大的增长。
2000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有较大的发展,到2010年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
按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就是要求2010年高等教育应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是,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几年后毕业生人数必然也快速增长,而国家与社会能否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给予这些毕业生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高等学校和毕业生又应如何去适应产生的变化?这已成为继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扑面而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他在1973年6月巴黎召开的“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研讨会”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化中的问题》一文。
文中按高等教育规模占适龄人口的百分数,他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占适龄人口的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15%至50%的称之为大众型高等教育,超过50%以上时,高等教育就迈向普及型。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江平
OECD30个国家高等教育扩张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之——美国模式
规模扩张方面,前期公、私立高校同步发展,后期以发展公立高校为主
多方努力,共同解决经费难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之——西欧模式
主要特点:
➢ 主要依靠公立高校,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民间力量所 起作用很小
对立与错位 ➢ 将高校扩招等同与实现高等教育大
众化
实际上,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并非来自教育领域内部, 而是由于经济学家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提出。政府把 实现大众化作为明确的目标, 并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 引导大众化 的发展过程, 这是后发外生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点。而早 发内生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正如其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个 自然生长的过程。恰好这时,特罗大众化理论传入我国,这也为我 国的高校扩招奠定了理论基础,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与我国高校扩 招政策一拍即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便不难理解我国学界和政界的 “特罗理论情结”。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内涵、意义及价值
高等教育大众化难点在于农 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重视发展 私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多样化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兼容
并包、去行政化
• 请您批评指正!
1996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变化趋势: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 学杂费年增长率 高等教育经费年增长率
% 70
6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变化趋势
第三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
—— 教学特点
◆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个人关系。 ◆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讲授为主辅以 讨论式教学。 ◆ 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 其他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5.学生的学习经历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也有差异。 ◆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
6.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
● 多样性:精英高等教育具有高度统一性,各高等院校具有较 高的共同标准。大众高等教育标准更加多样化。而普及型高等教育机 构更加多样化,几乎没有共同的标准。 ● 规模和特点: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两千至三千寄宿学生 的小社会。大众高等教育不再是小社会,而是由三四万学生和教师所 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众高等教育” 的关系:前者涵盖了
后者,且前者主要指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后者主要指高等教育的一 种体系(与精英高等教育相对)。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 (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
1973年,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一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 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 等11个维度的量与质的变化。该理论具体内容如下:
4.课程和教学形式 —— 课程特点
◆ 精英高等教育课程倾向于高度统一和高标准(按培养有教养 的人或称职专家的素质标准来设计)。 ◆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倾向于灵活和容易接受,在主要领 域或高校之间更容易流动。(互认学分) ◆ 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课程间的界限被打破,没有统一的学术 标准和课程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_1999_2006_杨兰芳
预警 。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预警 ,是大众化理论的价值所在 。 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 “; 后发快速增长型”
谢作诩[8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说明特罗的理论是根据欧洲和 以韩国和日本为代表 ,韩国用了两个 15 年 ,日本用了两个 20
美国高等教育经验建立起来的 ,缺乏有关亚洲特别是东亚在 年实行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众化和普及化 “; 波段式滞后
总计
教学质量保障
10
11
40
98
92
60
86
81
478
经济发展
22
24
29
56
49
28
35
44
287
理论与对策
9
13
31
39
20
33
39
40
224
毕业生就业
5
8
9
30
2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0
40
38
199
高等教育结构
7
5
16
39
28
25
18
30
168
国际比较
5
1
11
8
4
5
5
10
48
注 :主题分类只是作者在题目带有“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词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主题进行二次检索所作的粗略的划分 ,各类别之间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交叉 ,难以做出精确的划分 。
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邬大光[7 ] 提出 :大众化理论 型”“、后发快速增长型”、“波段式滞后发展型”和“超常规发
不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量的理论 ,而且是预警理 展型”等概念 。“持续增长型”是以美国为代表 ,分别用两个
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
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
王思民;金成浦;蔡新卫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18)1
【摘要】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类型与规模、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功能、课程以及教学形式、学生、教师、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形式、领导决策、入学与选拔、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等量与质的十一个规定性将呈现出不同的特性,通过介绍这十一个因素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比较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处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关系起到借鉴作用.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王思民;金成浦;蔡新卫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瑞昌,332200;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瑞昌,33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大众化背景下在职教师学历教育培养模式探索——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之应用 [J], 徐雄伟
2.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 [J], 谢作栩
3.重审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J], 高葵芬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J], 郭孝文;蔡连玉
5.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述评 [J], 章志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摘要: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表现在:对于特罗(Martin Trow)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过度突出其中大众高等教育说的地位,罔顾特罗越来越关注的是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与普遍高等教育阶段的关系,而非精英阶段与大众阶段的关系;对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过度突出大众高等教育说在其中的地位,漠视对立面的其他理论学说;对西方教育大众化理念,过度突出其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部分,略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整个教育大众化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理论的背景。
过度解读只能导致对理论的误读和曲解,带来教条而不是创新。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过度解读;反思近十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政策导向和实践追求。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实际上被过度解读了。
不论这种过度解读出于何种原因,是现实的需要还是理论的盲从,我们都需要做出理性的剖析和反思,这对于教育研究的持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
一、对马丁・特罗的理论,过度突出其中大众高等教育说的地位,大有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取代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趋势196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在《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这一概念。
70年代,特罗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连续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系列长篇论文。
特罗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少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为成长率,即在校学生数的增长;第二为教育制度及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第三为适龄青年进入大学的比率。
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大众”、“普遍”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
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探析
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探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是否应该继续实施精英高等教育成了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明确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高等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
标签: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要研究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存在性,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内涵。
接下来,分别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进行界定。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界定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Trow,1926—2007)教授提出了世界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他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毛入学率15%以下的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50%的大众教育阶段以及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普及教育阶段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9.8%,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到了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增加到了30%。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大众化高等教育主要的思想理念在于教育公平化及功利化。
首先,由于教育公平化的影响,大众化在我国表现为大多数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允许大部分适龄青年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和培养。
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教育公平问题。
但与此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例如,高校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招生规模的增长,导致高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
作者: 邬大光[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概念解析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中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用市场的方式解决。
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SWOT分析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SWOT分析摘要:自从1999年实行高校大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系统的探讨中国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
关键词:高校;高等教育大众化;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在1973年向OECD组织提交的题为《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转化中的问题》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1]。
“SWOT”就是这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因素很多,为此本文有必要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优势是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一)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具备了前提条件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中等教育普及水平。
也就是中等教育的普及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
经过建国50年来的努力,中国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初、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础教育的稳步快速发展,将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渴望接受到高等教育,从而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动力来源之一。
(二)各高等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条件中国各高等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历史,有百年的光辉校史,也有几十年的新兴学府,但是这些高等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例如在课程安排上,中国的高校就越来越重视自然科学科目,对这些科目的重视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人口,而且使学术活动更注重现实的目的,更注重社会需求的维度,为大众大批进入高等教育准备了条件。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基本理论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回顾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过程,其次对各国学者对大众化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展意义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路飙升。
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政府所要求的15%的目标,而这个数字正是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所认定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
因此从2002年起,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据200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在校生数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至此,即使按照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才标志着进入大众化,那么到2005年,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高等教育都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了。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点除了数量增长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之外,还显得隐性与不确定;而带来的问题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学校舍拥挤、资源短缺、就业率下降、质量下滑,等等。
我们想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利大于弊,就必须在理论上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在政策上作出正确的回应。
“大众化”一词提出以后,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在马丁·特罗看来,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一种模式。
而许多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是把大众化作为一个目标,或者说一种政策。
而同时,大众化也是指一种过程,是“一个引入大众高等教育和处于大众高等教育系统环境下的过程”。
①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一)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1.阶段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探究,不仅涉及到教育发展理论和实践,还关乎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和探讨至关重要。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和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教育政策。
它追求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
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激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1985年颁布实施《国家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方向。
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拓宽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 特罗教授的对话邬 大 光(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大众化理论不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量的理论,而且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一种预警理论,同时也是描述高等教育活动变化的一种理论。
在西方学者眼里, 大众化理论 被认为是一个 学术概念 ,而非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马丁 特罗;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203(2003)06 0006 04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theoryThe conversation with Mr.Martin TrowWU Da guang(Resear ch Center of H igher Education Develop ment,X iamen University ,X 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Mass hig her educ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the quantitative theory about scale ex pan sion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forew arning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rget.At the same time,it s also a kind of theory w hich describes the chang es of higher education activ i ties.In w estern scholars v iew points,mass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is an academic term rather than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M artin T row ;mass higher education二战之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之一。
马丁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甫一介绍到我国,就有学者指出 大众化理论是一种误导 。
作为2002年美国富布赖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笔者于2002年9月 2003年6月赴伯克利 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访问研究,有机会见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我们就高等教育大众化话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通过多次与特罗教授的 零距离 接触,笔者对大众化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或者说,通过特罗教授对大众化理论的直接解释,自己才感受到大众化理论的 真谛 以及我们过去在大众化理论理解和运用上的失误。
大众化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误导,而是我们对大众化理论理解的偏差造成了某种误导,在自觉或不自觉中 神话 和 泛化 了特罗教授关于大众化理论的概念和内涵,从而也影响了大众化理论的价值。
6 2003年11月第24卷 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 her EducationN ov.,2003Vol.24 N o.6收稿日期:2003 09 01作者简介:邬大光(1957 ),男,辽宁锦州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一、与马丁 特罗教授的对话马丁 特罗教授的大众化理论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以及该理论提出的指向和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难以真切把握的。
在与特罗教授的多次交谈中,特罗教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作了直接解释,他在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他的回答可以修正我们原来对大众化理论的认识,还大众化理论以本来面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以下是整理后的对话录。
问:特罗教授,你在1973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文,于1999年由我们厦门大学高教所的研究人员翻译成中文。
之后,你的大众化理论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你的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许多借鉴意义。
尤其是对你提出的精英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划分标准,中国政府和学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你的划分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者就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应该为20%,而不是15%。
我们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得出5%、15%和50%的划分标准的,你的这个划分标准是否有数学计算的支撑?特罗:这个划分标准没有任何数学工具的支撑,或者说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是一种根据事实而进行的逻辑判断,是我根据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一种判断。
数字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5%、15%和50%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别标准,它们并不代表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你同样可以认为6%、7%属于精英教育阶段,也可以对大众化15%的标准进行新的划分。
问:在你提出这个划分标准之后,在你的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你是否遇到有学者对你的这个划分标准提出不同意见?特罗:没有。
他们知道这个划分标准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克拉克 科尔教授曾引用了我的划分标准和研究方法。
我曾经去日本讲学,日本学者也接受了我的划分标准,他们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了我的理论和划分方法。
问:如果像你刚才说的那样,你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没有任何统计上的意义,那么,你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的意义何在呢?特罗:我是在说明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
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
就像你驾车即将进入隧道,在隧道的入口处,你往往会见到一个警示牌,它提示你进入隧道之后,要注意隧道里的新情况。
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是要说明,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我注意到,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达到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我要提醒他们,高等教育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我们要有所准备。
大众化理论就是提醒你做好准备的一种预警理论。
问: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你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主要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
你认为你的理论和分析对发展中国家,例如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借鉴意义吗?答:我长期在美国和英国大学进行教学和研究,因此对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比较熟悉。
在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对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但西欧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并没有完全按照我的预测发展,因此我在1978年对我过去的分析进行了修正。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的修正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由于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不是很了解,我无法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预警。
问: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目标,到2005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即毛入学率达到15%。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政府是把15%的毛入学率当成一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这种现象的?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
我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对15%的入学率如此感兴趣,并列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间表。
这也许是由于一种思维模式,或者是中国有其自己的特殊情况。
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肯定会有好处,但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是人力资本研7究的范畴。
我提出大众化是要说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加之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 内部活动 要产生变化。
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是一个 自然 的过程,它依赖于教育民主化意识的觉醒,也依赖于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和结构。
对于这一点,在我1973年的论文中已经有了说明。
问:中国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许多学者表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尤其是担心大众化会冲击精英教育的水平。
特罗:你们中国不是有大熊猫吗?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大熊猫,花了很大精力,大熊猫在中国保护得很好。
这个现象可以用来说明精英教育。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国家,美国今天的精英教育不是发展得很好吗?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可以共处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
你刚才告诉我,你们厦门大学高教所的生师比是6 1,厦门大学的生师比是16 1,中国现阶段高校的生师比是18 1。
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的生师比是8 1,这些大学基本上属于精英教育,它们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因为大众化的发展而降低。
但是在这些大学内部,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生比是不一样的,我想你们厦门大学恐怕也会有这种情况。
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经费出现了问题。
我来美国已经几个月,发现整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财政拨款还不到30%,伯克利大学的财政拨款只有28%。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也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你对中国实现大众化有何建议?特罗:现代大学的功能越来越多,过去政府通过拨款对大学的控制也越来越强。
虽然美国目前大学的财政拨款减少,但大学的自主性越来越多,大学的独立性在增强,这对大学来讲,未必是一件坏事。
根据美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大学完全可以在市场中获得支持,大学的融资渠道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美国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拨款、学费、公司和企业捐赠、课题经费等。
现在企业和公司对大学提供的经费越来越多,大学的市场能力在增强。
中国大学的财政状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最近注意到,刚才也听你讲到,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最近发展比较快,我认为这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途径。
美国的私立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日本也很好地利用了私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二、重新认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特罗教授对大众化理论的直接解释,对我们认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马丁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介绍到中国以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规模的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有问题,都采用了大众化这一概念和理论,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人们试图从大众化理论的视角解释和回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