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内涵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周成海

zhouchenghai@

引言

一、校长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

二、校长不应忽略教育理论学习的价值

拒斥抽象理论,会减少心智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空间,导致“心智简单性”,把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使教育实践诉诸经验、直觉和浅层次思考。

第一节有关教育内涵的若干命题

一、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让它们快些孵化,而让它们在更加自然的状态下慢慢地发展”。

◆卢梭指出:“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张文质、肖川等学者倡导“教育是慢的艺术”,创办《慢教育》杂志,认为教育需要“等待”,知识的获得通常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使我感到可怕。”原因是他在参观中发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背着小手,比看谁坐得稳;二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孩子们学习小学二年级才该学的数学内容。

◆“早熟者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们不过是撒在地表面而早萌芽的种子,未到收获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的种子,就他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就随之减退。”

讨论问题一:

教育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多年来,我国“减负”呼声高涨,而学生课业之重又令人心痛。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标准三十年前强于日本,而今近视率、身高、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等各项指标均落后于日本。虽然我们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轻松做出美国初中生才会的数学题,虽然我们拿到了很多奥赛金牌,然而“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管理者,请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负担不太重的情况下还能学得很好?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摧残”?

二、斯宾塞、凯兴斯坦纳:“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一种职业训练。”

◆斯宾塞批评以往的教育只具有“装饰功能”,是空疏无用的,他强调教育的实用功能,要求通过教育来训练人谋生的技能,将教育与技能、教育与就业、教育与财富紧密联系起来。

◆在当代,谋生技能越来越专门化,“生存恐慌”日渐加剧,从“平民”的视角考虑,追求生存权,免于贫困的恐惧使人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理解教育,在接受教育时权衡收益,有其必然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种民众心态的写照。

◆仅仅关注实用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教育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普通知识(不是专业知识)赋予心灵以理智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据以思维、想象的概念仓库,一个缺乏普通知识训练的人,他的想象力必然贫乏,他的思考必然单维而肤浅,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意义缺乏更深的解释力。有用技能的用途早已被规定;而无用的

知识,正因为其无用,才能有无法预测的大用。

讨论问题二:中国人长期信奉实用主义,希望立竿见影。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学习物理有什么用?学了力学又不能修理汽车!也有教师抱怨:把教科书搞明白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我学这学那的?作为校长你该怎样说服他们?

三、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

◆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预演,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口号,要求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杜威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批评传统的教学:某城市有一所游泳学校,不教学生到水里游泳,只是反复训练那些与游泳有关的各种动作。杜威说:这所学校的学生进到水里会做什么呢?回答是“沉没”。

◆杜威将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换为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这也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转向之一,直至今天,许多的教育改革思想都可以从杜威那里找到源头。

思考问题三:

新课程改革从杜威的思想中汲取了很多营养,比如重视经验,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做中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等等。然而,在美国自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杜威教育思想逐渐受到冷落,认为杜威教育思想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现今美国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的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你认为杜威对于教育内涵的论述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有何启示?又有哪些不足?

四、巴格莱:“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指出:“如果没有那些书面文献,我们便与那些只能教他们的幼子做几件简单事情的猫狗毫无二致。”波普尔也曾举例说:假设人类社会所有的工具和机器都被毁坏,只有知识仍存,那么社会还可以重建;如果连知识都毁灭了,人类只能重新回到原始社会。

◆教育是一种“知识行业”,它以知识为基本的“原材料”,离开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教育具有保存、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功能,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筛选、组织、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人类的一切文化知识。

◆必须指出,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既具有实际价值(掌握知识对于人适应社会生活具有极大帮助),同时掌握知识还具有培智价值(亦即“转识成智”,使人获得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滋养价值(亦即“文以载道”,通过知识学习来提升道德境界),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离开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技能、能力、态度、情感)都无法达成,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弱化知识的掌握。

◆在现代,也有人提出由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智力(或能力、素质)为中心的教学”的口号。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间智力的差异更多地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的教育教学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而,“‘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个口号虽然很诱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幻想”(引自施良方《教学理论》)

◆当前中小学知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死”(假)、“活”(真)、“宽”(量)、“深”(质)的问题。

◆教育者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成为“活知识”、“真知识”,而不是“死知识”、“假知识”?所谓“活知识”、“真知识”是被学习者理解和内化的、有活力的、“得意忘言”的“我的知识”,而“死知识”、“假知识”则是得言忘意的、不能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