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之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通识教育之浅析

摘要: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努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

19世纪初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第一次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至今通识教育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更成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现状

目前在欧美国家,通识教育具有课程内容丰富、比重大、学生选择度高、形式灵活等特点,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由此可见:在美国,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动。然而在我国,尽管高校正在对通识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但从实际上,目前我国通识教育更多停留在观念上,教育实践很少或者只是单纯模仿理论表面,实际效果却不尽然。

例如哈佛大学,它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采用“核心课程”模式,并专设哈佛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七大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数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七个领域下再细分为11个分项目,每个分项目下设十几门课程,每年通识课程的总量达到80~100门。哈佛大学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全部在哈佛学院接受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每名本科生必须至少修读11个分领域里的9门课程,第三年起才分散到其他11个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联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名教师共同教学,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基本学养。而教学的方式也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四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我国,第一,大学通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是非常明晰的,学生必修的通识课、可自由选修的“公选课”等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片面追求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识教育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表面看来课程资源丰富,数量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度很大,但实际上这种盲目追求数量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第二,既然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获得,那么,通识课程的目标就应该紧紧围绕着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展开,但事实上,现有的通识课程目标较多地强调了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的培养。

三、对大学生通识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提升通识教育理念。

尽管每所大学推进通识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正确认识通识教育是前提。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信息,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同时又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学校各专业的内涵,为学生

更为理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选择个人发展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识教育之“识”,不仅局限于“知识”之识,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等在内的全面人格的培养,它不仅着眼于知识的获得,还着力于知识的的更新与创新。所以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应再是点缀,辅助措施,而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我们必须摒弃错误的通识教育观念,即通识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让学生什么都懂一些,认为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区别主要在内容上,将专业课教得浅显一些就是通识课。

2.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

1)明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通识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育人”,其次才是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识课程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人”,其次才是这个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恰如杜威所言“: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

2)研究并确定通识教育课程核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关键问题是要突出核心、突出灵魂。从美国近一百年的通识教育发展史中不难发现,美国通识教育虽然科目很多,但始终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西方的人文经典。

3.营造通识教育大环境

通识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程进行渗透,并且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如果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通识教育为目的使之成为一种新型融合课程,兼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特性。同时,由于专业基础课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把对通识教育隐含在“专业学习”中,其教育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四、结语

在我国,通识教育还需要进行深入挖掘其本质,结合我国高校情况,合理有效地进行推进,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完善人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