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以大学的四大功能为着力点——推进学院改革发展
一
、Hale Waihona Puke 高 校 的 四 大 基 本 功 能 及 其 相互 联 系
合作、资源 共事、互 惠共赢 ”, 以专业 建设指 导委员会、专业 带头人 队
人才培养 、科 学研究 、社会服 务和文化传 承创 新是我 国新 时期高等 伍 和专兼 结合的教学 团队为载体 ,构 建了专业建 设与企业发展 同步、培 教育 的四大 功能。对 于大学来说 ,人 才培养是核 心,科学研 究是做好人 养 目标与 企业 需求 吲步、技 能训练与 岗位 要求 同步 、职业豢养与 企、 文 才 培养工 作的前提条件 , 人才培养是 服务社会 、 文化传承创新的直接表现 。 科 学研究、服 务社 会、文化传 承创新应 该围绕人才 培养 而开展 ,不能脱
“ 先 进 集 体 ”等 称 号 。 学 院 秉 承 “ 教 而 不 研 则 浅 ,研 而不 教 则 空 ”的
离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 、 服务社会、 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 。
人 才培养、科学研 究、服务社会 和文化传承 创新 四者 是一个有机 整体 , 裂和对立 。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部是狭隘和有害的。
化 相 适 应 的专 业 建 设模 式 。
( 二 )以教科研 为基础 不断提高教 师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制定了 《 新教师培养管理办法 》 、 《 教 师学习培 养管理办法 》等文件 近年 来,共选派 教师 5 8 0余人 次参 1名 ,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 3 8名,骨 干教师 5 5名,教 l J 巾 的执 教能力
毕 业 生 良好 的 就 业 情 况 得 到 礼 会 公 认 。 据 调 峦 和 统 计 ,2 0 1 4届 毕 业
市场 开发与营销等专业与重庆 商投集 团等合作,推行 “ 3 3 2 ”工学交替 的 供 高效、便捷 、周到的服 务;又为用人 单位 提供 了服务。每年 为J } _ = 1 人 .
2024年单位个人工会工作计划范文(六篇)
2024年单位个人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紧密围绕“质量、特色、文化”三大核心要素,致力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履行工会维护、参与、教育和建设的四大基本职能。
通过团结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学校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学校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们将秉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积淀和美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一)强化三个意识1. 深化工会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发展大局的意识;2. 加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3. 激发工会工作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五种氛围1. 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2. 营造激励教职工创新创造的工作氛围;3. 打造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学习与工作环境;4. 培育健康向上、充满情趣的文化生活氛围;5. 营造和谐关爱、充满温情的生活氛围。
(三)主要工作1. 不断提升学校民主管理水平(1)加强教代会建设,定期召开会议,确保教代会决议得到有效执行。
通过教代会平台,提升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支持学校依法行政。
(2)深化校务公开工作,通过校务公开栏等渠道,让教职工全面了解学校工作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畅通教职工与学校管理层的沟通渠道,维护学校稳定。
2. 持续提升教职工师德素养(1)组织学习《工会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升教职工的法律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
(2)结合教育行风政风建设要求,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师德典范,营造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3.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积极参与上级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升教职工参与度和归属感。
(2)组织劳动竞赛和技能训练活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4. 做好关爱教职工工作(1)继续实施走访慰问制度,关心教职工生活和工作状况。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7-01出版的图书。
书名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作者眭依凡著ISBN 9787504139825 页数23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7-01 装帧平装开本16开讲述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
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务实。
正因如此,大学才能成为我们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心灵中的圣殿”。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张陈崔延强2010年12月31日07: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
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刍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刍议[摘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职能,既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应该成为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导向。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围绕四大基本职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科学发展的互动双赢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基本职能教师专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职能①。
这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对于在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教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职能,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支能够担当历史使命、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来说,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既是其应当担负的重要职责,也应该成为其自我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导向。
正如台湾著名学者陈碧祥所指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职业,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发展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的要求,通过自我反思、合作研讨、集中培训等方式,在职业理想、专业思想、教育观念、科研能力、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②也可以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应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一、履行人才培养职能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是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专业面向较为宽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前进的“好使顶用”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具有较强职业意识和区域意识,能够在地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推进依法治校,强化制度建设
推进依法治校,强化制度建设发布时间:2022-09-20T08:07:52.872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4期第2月作者:孙薇[导读] 制度建设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度建设不全、管理失衡是加强内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瓶颈。
因此,高校要从大学治理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
孙薇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制度建设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度建设不全、管理失衡是加强内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瓶颈。
因此,高校要从大学治理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
【关键词】高校;制度建设;依法治校加强高校的制度建设不仅是贯彻和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具体体现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随着大学章程的普遍颁布实施以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陆续以此为契机,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大学依法治校。
一、高校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遵循“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作为高校,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主要体现为依法治校,而制度建设则是其重要的路径之一。
即,我们要以学校《章程》为统领,通过制度层级的科学设计和动态管理,构建结构合理、要素完备、编制规范、相互协同的大学制度体系,将制度优势切实转变为治理效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二)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各高校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全面推进制度建设,不仅能够确保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责权利关系。
且,基于制度的导向、规范、凝聚和辐射功能,高校运用宣传、教育、监督等机制可以使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形成按章办学、依法办学的新常态。
(三)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系。
高校《大学章程》的颁布,旨在全面梳理和规范其办学性质、目标宗旨、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决策程序等,能够有效理顺学校外部和内部关系,准确地阐述出学校有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职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改革方向并奠定学校治理结构的法律基础。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题库(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
A.终身学习B.教研结合C.创新实践D.反思经验【答案】 A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A.起点平等B.过程平等C.资源均分D.结果平等【答案】 C3、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者关系甚为密切B.理论性知识需要转化为技术性知识,才能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D.实践对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答案】 C4、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是教师的职责要求C.是“流”与“源”的关系D.是有机的统一体【答案】 A5、最能体现学生学习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是()。
A.学年制B.学分制C.学年学分制D.计划学分制【答案】 B6、实行中央集权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最典型的国家是()。
A.法国B.德国C.日本D.英国【答案】 A7、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始于()。
A.18世纪末B.19世纪初C.19世纪末D.20世纪初【答案】 B8、对我国近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是()。
A.意大利和法国B.日本和印度C.日本、德国、美国和前苏联D.英国和法国【答案】 C9、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C.道德水准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B10、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
A.布鲁纳B.杜威C.范海斯D.洪堡【答案】 D1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根本在于()。
A.培养学生B.获得经验C.了解社会D.增长知识【答案】 A12、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答案】 D1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的思想。
A.教育手段B.教育管理C.教育平等D.教育效率【答案】 C14、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关于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于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
“学科强,则大学强;学科弱,则大学弱。
”学科建设的水平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积累,农林院校大多形成了以农林相关学科为主,兼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随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组织、规训学科制度、营造学科文化,如何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提升办学内涵质量,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通过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认知,分析制约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因素,探寻农林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的动力机制,并就现今农林院校学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深入理解学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推动大学科学发展,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充分把握学科建设的趋势走向,不断提升对学科建设内涵的科学认识。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学科建设已经从对单一科学领域或者知识分支的强化,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学科建设不仅包含学科方向、队伍组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内容,还与基地平台建设、配套设施保障密切相关,各方面自成体系又互有交叉。
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方向是引领、队伍组织是关键、人才培养是目的、科学研究是载体、基地平台是依托,需要各方面各司其职、统一运转,形成有机的整体。
对于学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学科建设内生于对未知领域的不懈追求。
在我国,学科建设已经为众多高等学校所重视,“985”、“211”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无一例外地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
然而,在以各种量化数据为主要表象的学科建设模式背后,却少有对学科建设的动因缘何产生的研究。
学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而独特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知识分类体系[1],学科的出现、分化、甚至消亡,都应源于知识体系内的冲突和演变,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无尽探索。
2021年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6
2021年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6一、单选题(共30题)1.“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而接受的教育,它的高等并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发展的阶段和成熟度所决定”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观点()A:桑代克B:华生C:弗洛伊德D:杜威【答案】:D【解析】:用杜威的观点阐述,高等教育应该是“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而接受的教育,它的高等并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发展的阶段和成熟度所决定”。
这一观点尤其适合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
2.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的知识为主。
A:理论、系统B:间接、抽象C:概括、精炼D:直接、感性【答案】:D【解析】: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直接、感性的知识为主,因为是亲历、亲感,所以印象深刻,且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相互补充、印证,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正确答案选D。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B:教学相长C:因材施教D:防微杜渐【答案】:C【解析】: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教育一体化模式是在哪一时期达到高潮的()A: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B: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C: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D: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答案】:A【解析】:教育一体化模式是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一体化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达到高潮。
因此,答案选A。
5.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答案】:B【解析】:这个题目考查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作者:邱靖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现代大学的四大基本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它们都是以知识为纽带的产物,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彼此结合,相互促进的。
当下瞬息万变的时代环境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本文正是从大学的四大功能入手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四大功能;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人类首次开展高等教育,要追溯到到11世纪初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大学功能也从最伊始的“人才培养”即对社会输出所需各类人才不断地丰富和拓展。
十八世纪洪堡时期诞生了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使大学从知识的殿堂拓展为科研基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学的又一功能“社会服务”在美国的康斯坦大学被提出。
上述三大功能已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对大学功能和作用的评判标准。
然而,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又由于一些历史方面的原因,我们的高校教学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外国引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于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南:“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功能,文化传承创新将在大学发展中扮演新的角色,本文就将其与传统的三大角色一起作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一、从人才培养功能看高校教学改革(一)教学理念的改革大学的核心任务还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束缚了对人才培养的思维,因此对教学理念的变革刻不容缓。
虽然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但大学生们在进入学校的时候还是刚刚步入成人行列的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年轻人,再加上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他们对于大学是非常陌生和好奇的,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
高等教育“适应论”真的是历史的误区吗?--兼谈高等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高等教育“适应论”真的是历史的误区吗?--兼谈高等教育的理想与现实饶佩【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观点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公认。
有学者将潘懋元先生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总结为“适应论”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否定和批判,并判定“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
本文在尽力还原双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学者所谓的“适应论”是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一种误读,“理性引领说”中的很多观点虽有价值但是过于理想化,同时它对“适应论”的批判存在着误批和过度批判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理想应该立足于现实,在适应社会中引领社会,实现现实和理想的结合。
%Since 1980 s, as for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ety , our na-tion ’ s academic circles have generally acknowledged Pan Maoyuan ’ s theo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law in higher education .By summarizing Pan ’ s two-law theoryas“Adaptation Theory”, some scholars make many-si-ded negation and criticism towards it and judge it as a historical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restoring stand-points of both sides , my essay believes that the so -called“Adaptation Theory” hold by some scholars is a misrea-ding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law in higher education .Many valuable viewpoints could be seen in the“Theory of Rational Guidance”, but most of them are too idealized .Moreover, it has placed mistaken and undue criticism on the“Adaptation Theory”.The ideal of higher educationshould be based on reality:guiding the society while adapting to it and thus real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and reality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适应论”;“理性引领说”【作者】饶佩【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就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之一,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入职的高等学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大学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高等教育内涵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内涵(一)高等教育的内涵(二)高等教育的特征知识点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一流大学建设(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校和学生选择权(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五)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融合创新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讲: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近代大学的由来,及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理念。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才培养职能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知识点二:科学研究职能与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一)科学研究职能的早期发展(二)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三)科学研究职能的拓展知识点三:社会服务职能与威斯康星理念(一)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二)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三)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知识点四:文化创新职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早期发展(二)文化创新职能的确立与认同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所反映的大学理念。
教学难点:四大职能所反映的大学理念第三讲: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掌握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掌握其功能,重点掌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一、关于“三大发展战略”和“三三三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可编辑)
一、关于“三大发展战略”和“三三三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在全校中层干部培训班的专题辅导报告关志强(2010-11-16)老师们,同志们:下午好! 按照学校党委的安排,我在中层干部培训班上作一个专题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介绍学校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然后从实施发展战略的思路出发,围绕关系学校科学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展开,结合学校顶层设计、“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工作和今后的工作思考,谈一谈个人的意见。
一、“三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三三三发展思路”的形成学校“三大发展战略”是:协调发展战略、内涵发展战略和特色发展战略。
学校“三三三发展思路”概括为:以“三个统筹”推动协调发展、以“三个为主”推动内涵发展、以“三个培育”推动特色发展。
“三个统筹”是:统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民主法治、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个为主”是: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统一,以提高质量为主;坚持综合发展与强化特色相统一,以强化特色为主;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管理相统一,以创新管理为主。
“三个培育”是:培育石油化工学科特色;培育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特色;培育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大发展战略”和“三三三发展思路”是实现学校顶层设计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理论概括,是学校“十一五”期间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实践总结。
1、“三大发展战略”的提出2006年12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在迎接评估的准备过程中,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对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办学定位规定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办学思路则提出了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
高等教育学考题
高等教育学考题一概念1.高教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2.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形式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授学方式和办学主体形成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3.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职业的人来培养。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培养的是称职的现在公民,兼备做人的自觉和做事的能力。
不仅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而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重视知、情、意、性的统一,是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
4.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涉及其某些教学内容的论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以及澄清问题,培养思辨和交流的教学方法。
5.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知世界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过程。
6.教师专业的劳动创造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及时充实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将人类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知识,进而转化为智慧、积淀为素质。
7.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是针对学校规划,政策发展和管理决策需要,基于本校情境收集,分析和报告事实性数据及信息的自我反思型应用研究。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9.集中型高等教育模式:中央政府拥有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即国家有极大地权力,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属于这种类型,法国极为典型;学校对教育具有自制权。
10.科学主义课题观:科学主义课题观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扎卡赖亚斯、萨普斯、贝格尔等人,即大学课程要教给学生科学的结构,基本观念,关键概念和研究方法。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骆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
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质和内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深入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促进公平为取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更加扎实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明确重点 深化改革 努力实现内涵建设的全面突破
明确重点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内涵建设的全面突破——在2011年学校内涵建设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经过认真准备,全校内涵建设大会今天如期召开了。
当前,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越是工作忙碌,越需要我们头脑清醒认清形势;越是头绪繁多,越需要我们看清方向理清思路。
2009年9月,学校召开了历时2天的内涵建设工作会,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今天,校党委决定再次召开内涵建设大会对下一阶段有关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讨论和部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校上下,在这几年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昂干劲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内涵建设面临的形势,加快推动内涵建设重心转向,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改革,围绕内涵建设这个工作中心研讨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要努力实现全面突破,首先必须认清学校内涵建设面临的形势第一,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题和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都未出现“内涵建设”的提法。
直到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才使用“内涵建设”一词。
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则连续3次提及“内涵建设”。
如果说“十五”、“十一五”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则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一个大转移,也是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措施的一个大调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我省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
省教育评估院今年年初已经就《江苏省省属高校内涵建设绩效评估指标》广泛征求意见,以期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因此,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最根本的是内涵。
要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取得优势,下气力抓内涵建设成为一项摆在全体南邮人面前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高等教育简答论述
二、简答3. 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
国际合作职能是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
4、高等学校的四大社会职能是什么?答: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3)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⑷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
这种新职能是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
这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直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
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思想内涵包括三层:第一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八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八[单选题]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教育(江南博哥)思想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单选题]2.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
A.巴黎大学B.哈勒大学C.波恩大学D.柏林大学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单选题]3.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
A.个人本位B.社会本位C.英才教育D.大众教育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单选题]4.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始于()。
A.18世纪初B.19世纪初C.19世纪末D.20世纪初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初。
[单选题]5.大力提倡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
A.张之洞B.蔡元培C.陶行知D.张伯苓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题干引述的是蔡元培的教育名言。
[单选题]6.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是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A.评价经验B.整合经验C.评价结果D.编辑教材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是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单选题]7.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B.经济C.文化D.法律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单选题]8.“教学相长”出自于()。
A.《论语》B.《中庸》C.《学记》D.《大学》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教学相长”出自于《学记》。
[单选题]9.教师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
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应建立好四个支柱
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应建立好四个支柱作者:朱成良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3年第06期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
内涵发展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对内涵发展,我认为要建立四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建立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师队伍,这是内涵发展的关键。
高水平的教师可以从海内外引进一些,但最根本的是靠自己学校培养。
我们培养教师就应把着力点放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专业化建设上。
在教师教育中要让在职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达成以下三个完整的知识板块:即专业性知识板块、条件性知识板块、实践性知识板块。
具有良好的专业性知识板块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负责把科学理论知识传递给下一代,首先须具备其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因此,精通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要达成的首要基本品质。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它要求教师应当精通某一学科理论知识,特别是要求教师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价值、产生过程、知识间的联系及整个知识体系框架有深刻的理解,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具有条件性知识板块是做好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关系到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有效地传授知识的问题。
因此,具备扎实的条件性知识板块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要达成的一项基本品质。
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即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知识、教育实践知识和教育研究知识。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其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学知识”。
养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突出四个领域的课程教育,即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研究课程。
具有实践性知识板块是教师胜任工作并逐步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职前就应受到良好的见习实习,任职后教师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