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其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初中文言文其字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文言文其字的用法,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中其作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作用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①至于誓断发泣沾襟何其衰!(《伶官传序》)初中文言文中其作连词的用法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用:相于…………①其真马邪其真知马(《马说》)②呜呼其信邪其梦邪其传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用:相于①其业精德者非质卑则若余专耳②沛雨则苗浡兴矣其若孰能御(《孟见梁襄王》)初中文言文中其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用:相于、①寡欲五百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其:要)②攻克围继吾其(《烛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忘乃父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用:相于恐怕、或许、概、能①圣所圣愚所愚其皆于乎(《师说》)②王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用:相于难道、①残余力曾能毁山毛其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能至者悔矣其孰能讥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其谁知初中文言文中其作代词的用法1、其字第三称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译(包括复数)①臣其计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列传》)②必先苦其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窘恐前受其敌(《狼》)④遥闻深巷犬吠便夫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⑤郯徒其贤及孔(《师说》)2、其字第三称代词用:作主谓短语主语应译(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列传》)②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师(《师说》)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文犹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3、其字用第称或第二称用:译我我(自)或者①今肃迎操操肃付乡党品其名位犹失曹事(《赤壁战》)②余亦悔其随极夫游乐(《游褒禅山记》)③臣媪安君计短故其若燕(《触龙说赵太》)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用:译"""""些"""①及其则或咎其欲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荆州奄其(《赤壁战》)③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用:表示近指相于些①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忍废(其:)6、其字指示代词用:表示"其"面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二扣(《石钟山记》)。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及意思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义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以下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其院”指那个禅院。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赶紧看下吧!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1. 哎呀呀,“其”可作代词用呢!就像“问其姓名”,这里的“其”就是指“他的”呀,是不是很简单明了?
2. 嘿,“其”还能用来表示推测、估计呀,比如“其必曰”,这不就相当于“大概会说”嘛,多有意思呀!
3. 哇塞,“其”能在句子中加强语气呢,像“其真无马邪”,这里不就是在强烈地质问吗?
4. 你们知道吗,“其”还可以指代那、那个,就像“其一犬坐于前”,这里的“其”指的就是“那只”呀!
5. 不得了啦,“其”甚至能放在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呢,比如“安陵君其许寡人”,是不是很神奇?
6. 唉呀,“其”有时候还能表示祈使呢,像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就是让对方一定不要忘记呀!
7. 哈哈,“其”是不是超级有用呀,再比如“其恕乎”,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用法哟!
8. 所以说呀,初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真的很多很多呢,大家可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我的观点是:初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丰富多样,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一定要认真对待和理解呀!。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其”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一、解词释义为(一)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两小儿辩日》)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练一练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二、中考真题链接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三、中考真题链接22011年山西中考(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其且虚词样板文——为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⑥介词,被;⑦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⑧心理活动。
题组一:(1) 为宫室之美介词,表目的,为了(2) 博士为之师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3) 自以为不如动词,以为,认为(4) 俱为一体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5)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7) 全石以为底动词,翻译为“成为”(8)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题组二:(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翻译为“成为”(3) 众服为确论动词,以为,认为(4) 可以为师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5)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替(6) 吾无以为质矣(《郢人》) 动词,翻译为“作为”“做”(7)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干将莫邪》) 介词,给,替(8)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被题组三:(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2) 撰长书以为贽动词,翻译为“作为”(3)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4)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5) 尝试为寡人为之(《郢人》) 介词,给,替动词,翻译为“做”(6)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四知》)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7)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8)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题组四:(1) 不为苟得也动词,翻译为“做”(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翻译为“作为”(5)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以为,认为(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7)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翻译为“做”(8) 并自为其名动词,翻译为“取名”虚词样板文——其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反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⑥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⑧表示委婉的商量;⑨代词,其中的。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4(乃、焉)
初中文言文虚词(四)学生姓名:一、“乃”的用法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乃记之而去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作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二、“焉”的用法(一)代词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指示代词,译“此”“这”。
3.人称代词,译“他”“它”。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二)兼词1、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三)助词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五)特殊用法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文史角1、宋代女子十四不嫁要罚款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娶,女子三岁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
譬如,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对于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配对结婚的也要处罚。
2、“吃醋”的由来源自唐朝房玄龄做了22年宰相,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缔造者。
唐太宗为表其功,特赐美女两名。
然后此举惹恼了宰相夫人,不准美人进家。
李世民给她两个选择:一是领回美女;二是喝下御赐“毒酒”。
刚烈的房夫人当场饮下“毒酒”后,方知是一杯醋。
太宗无法,只得收回美人,“吃醋”一说由此传开。
3、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1、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
2、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复包举全部领土而言。
初中文言文其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其的用法及例句
1.其乡远方,何时还乡?
2.今者其寒颇甚,吾将予之御寒之物。
3.其书已有数月未交付,何故如此?
4.其言词前言后语,颇有讲究。
5.彼其为人,始终秉持正义之心。
6.其心无私,常为他人着想。
7.其人生性高傲,不愿向他人低头。
8.其目光如炬,一眼即可照亮十里。
9.其技艺已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
10.其容貌端庄,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成熟的气质。
11.师者,其为人身敬神明。
12.好学者,其日益进步也。
13.其才情卓越,已经超越了同龄人。
14.学童之悟性,其凡高于一般人。
15.吾友知识渊博,其才思敏捷。
16.其领导良才,安排事务颇有条理。
17.间者,其宴饮酣乐也。
18.喜者其乐融融,如沐春风。
19.众人皆战栗,其声如雷。
20.其多方应对,令人不禁佩服。
21.其浅尝辄止,缺乏持久的毅力。
22.其好勇斗狠,与人决一死战。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刿。
)(《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楼这件事)(《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刿轮战》)燕、、、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初中语文知识点--因、之、然、于的用法文言文
初中语文知识点--因、之、然、于的用法文言文1. (动词)顺着,就着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介词)依靠,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连词)因此余因得遍观群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 (副词)于是,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屏人曰。
——《核舟记》——《隆中对》——《咏雪》——《送东阳马生序》——《唐雎不辱使命》——《五柳先生传》——《隆中对》1. (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多助之至。
/ 寡助之至。
2.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
《陈涉世家》《陈涉世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语》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借旁边与之。
或置酒而招之。
楚人怜之。
/ 令辱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 贤能为之用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愿借子杀之。
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
杀之以应陈涉。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公将驰之。
/ 跳往助之。
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而时习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传一项秀才观之。
/ 受之天也。
复投之。
/ 又数刀毙之。
渔人甚异之。
——《伤仲永》——《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隆中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桃花源记》——《陈涉世家》——《隆中对》——《出师表》——《愚公移山》——《童趣》——《论语》——《论语》——《伤仲永》——《狼》桃花源记》箬篷覆之。
/ 闭之。
/ 石青糁之。
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马说》弗之怠。
/ 走送之。
——《送东阳马升序》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明之者谁?——《醉翁亭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文言文阅读需要注意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的位置。
有些虚词的用法与其所在的句子成分有关,因此要通过句位分析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例如,“虽”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在“虽有谏,不听”中,“虽”表示让步,位于句首;而在“有虽无大,无虽有小”中,“虽”表示转折,位于动词后面。
05语义辨析法有些虚词的意义非常相似,但细微之处却有所不同。
例如,“然”和“而”都有“但是”的意思,但“然”更侧重于表示结果,而“而”更侧重于表示转折。
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微的差别,通过语义辨析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06典故联想法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典故和引用,通过对典故的了解和联想,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喻”可以通过联想到《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理解为“明白、了解”的意思。
07音韵类比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音韵相似,其用法和意义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夫”、“扶”、“敷”、“俯”等虚词,都有“表示转折、补充”的意思。
通过对音韵的类比,可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08历史文化背景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用词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虚词,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例如,“夫”在古代是一种礼貌用语,表示尊敬和恭敬,后来演变为表示转折、补充的虚词。
通过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位置和作用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通过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
比如,“其”在句首时表示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作用,始终与全句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其的文言用法
其的文言用法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如:(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如:(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其”就是一个关键的文言词,掌控“其”字的常用用法,就是初中文言文写作的必不可少技巧之一。
并作第三人称代词,在译者句子时,可以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自己(的)”。
在单独表述“其”时,必须阐明具体内容代指的内容。
例如:《〈论语〉十则》:独以其善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
译作句:挑选他们的优点跟著自学,他们的缺点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存有则废止。
“其”译作为“他们”,指“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人”。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到其敌。
译作句:屠户非常困窘,恐怕前后受狼的反击。
“其”译作为“两只狼”。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和亲,不独子其子。
译作句:所以人们不只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只扶养自己的孩子,“其”,译作为“自己”。
则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译作为“其中”的意思。
例如:《口技》:虽人存有百手,手有百指,无法所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存有一百只手,每个手上存有一百个指头,也无法阐明其中的一种(声音)。
“其”译作为“其中”。
具体内容指“所有的声音”。
桃花源记》:为丛藓科扭口藓前进,欲穷其林。
译作句:又停下来,想要踏进这片桃花林。
“其”译作为“这片”。
放到句首或句中,则表示疑点、猜度、馈电、心愿等语气,常和放到句末的语气词协调采用,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以必须”“怎么”“难道”等,或不译。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译作句:安陵君别忘了应允我。
“其”表中心愿,可译为“可以必须”。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联合详细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剖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势必如虎添翼。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屈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构造之间,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记,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用于凑足音,无意,不。
例:公将鼓之。
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之,一狼径去。
3、,作,: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耕之上。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注:此作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往常都是三人称,命名之可“的”;用作“去、往、到”,用作助可不。
二、“以”的用法:1、介,与后边的或短一同组成介短,充任状或,其意多。
① :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林。
以君者。
今以吾众⋯⋯以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复之效。
② :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加中 ...内容加失,点此重加全文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 :凭,靠。
例:何以。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我酌油知之。
以君之力,曾不可以魁父之丘。
④ :依据,依据。
例:策之不以其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其的用法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初中文言文其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文言文其的用法,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其做代词的用法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初中文言文其做副词的用法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
“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
(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
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
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
(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
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
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初中文言文其做连词的用法
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初中文言文其做助词的用法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