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综述,分析了其定义和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及研究现状。
结论部分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体心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未来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可能会随着社会变革而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氛围的建设。
这些研究成果和措施对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预防、干预措施、研究现状、深层次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现实意义1. 引言1.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文旨在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和分析校园欺凌问题,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的编写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全面资料,为解决这一严重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共同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健康成长。
2. 正文2.1 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特点校园欺凌问题是指在学校中学生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恶性行为,其中一方以言语、肢体或心理等方式对弱势群体进行威胁、伤害或排斥的行为。
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受害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抵抗欺凌者的攻击。
第二,欺凌行为往往在暗中进行,受害者很难向外界求助或寻求帮助。
欺凌行为具有明显的侵犯性和破坏性,容易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不仅包括直接的体罚、言语侮辱等明显的攻击行为,还包括更加隐蔽和间接的排斥、传播谣言等心理暴力行为。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侵犯、威胁、冷落等针对同学的行为。
这不仅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据我国国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快速发展,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愈发严重。
校园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学生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学生。
而且,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有发生。
二、校园欺凌与性别、年龄、地区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的学生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存在差异。
比如,女性更容易受到同性或异性的言语欺凌,而男性则更容易受到身体欺凌。
年龄方面,初中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而高中和大学生更多受到网络欺凌的困扰。
地区方面,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的影响。
校园欺凌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家庭环境等,而社会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
个体因素方面,性格因素是影响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个性孤僻、怯懦、敏感、自卑等,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此外,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
社会文化因素方面,我国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周围社会的教育文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
一些学生因长期受到父母和教师极度严厉的管教,对同龄人容易产生恶意情绪,从而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的危害及解决方案校园欺凌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被校园欺凌的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自卑、社交恐惧和逃避学校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会选择自杀来求得解脱。
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共同努力。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校园欺凌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隐患。
本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综述。
介绍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明确了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然后,分析了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指出了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
接着,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还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强调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总结了目前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趋势,并展望了未来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发展,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严重问题。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定义、分类、现状、影响、成因、预防、干预、研究方法、趋势、未来发展、成果、建议1. 引言1.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者校园环境中,一个或多个人以意图制造伤害、恐惧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为目的,对弱势群体或个人进行不断的恶意侵害和打击。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综述,是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学术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际调查和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研究综述不仅可以为学者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也为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进而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希望通过研究综述的呈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注,为有效防治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环境中遭受其他同学或群体的身体、心理或言语上的伤害和侮辱,这种行为造成了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的现象。
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情感支持等因素也会影 响孩子是否会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
3、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媒体影响、社区环境等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 例如,媒体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过度渲染可能会使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 些行为。
四、校园欺凌的干预
四、校园欺凌的干预
5、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政府机构、社区组织 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学校和家庭应对校园欺凌。
五、结论
五、结论
校园欺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的问题。理解其概念、成因和现有的干预策 略对于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如何制定更全面、更 有效的干预策略,以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通过不断提高对校园欺 凌的认识和教育水平,我们能够为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平等和尊重的学习 环境。
2、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
2、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
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因素:一些网络欺凌者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进行宣 泄和寻求安慰;
2、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
(2)社会因素:部分网络欺凌者受到家庭、学校或职场等环境中的负面影响, 通过网络进行报复或发泄不满;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效率、去中心化等方面。然而,仍存在一些 问题,如性能瓶颈、隐私保护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去中心化:未来,区块链技术将更加注重去中心化,以实现更加公平、透 明的网络环境。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校园欺凌不仅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有效预防和化解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学生集体活动以及网络空间中,一方以欺凌行为对另一方实施侵害,表现为辱骂、打骂、排挤、孤立、传言、侵犯隐私等。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且趋于严重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其中体罚、言语侮辱、关系冷漠等是最常见的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学生出现自闭、自卑、焦虑、抑郁和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校园欺凌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其原因涉及个体心理、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因素是校园欺凌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因自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个体心理问题,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不良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对欺凌的能力。
学校管理不善、教师缺乏关爱、社会氛围不健康等因素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导致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长期以往还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校园欺凌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现象。
校园欺凌问题还会给受害者的家庭和学校带来沉重的负担,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网络欺凌已经成为青少年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根据最近的研究,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加大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影响和预防措施。
研究现状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对其他人进行羞辱、威胁和侮辱的行为。
根据美国国家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超过20%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曾经遭受过网络欺凌,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加。
而在中国的调查中也发现,约有40%的青少年曾经受到过网络欺凌的侵害。
影响1.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欺凌会导致受害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自尊心下降、忧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发现,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杀倾向,甚至引发自杀行为。
2.社交困难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往往会在社交中变得越来越封闭,失去信任感,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出现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3.学业问题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学业成绩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遭受欺凌的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甚至出现不愿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习和成长。
预防1.教育和宣传学校和家庭应该定期组织和开展关于网络欺凌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教导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欺凌的行为。
2.建立支持体系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支持体系,让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感到被关注和支持。
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监督和管理政府、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规范网络使用行为,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
4.加强技术安全网络平台和技术公司应该加强技术安全措施,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
也需要某些法律途径对网络欺凌者进行惩罚,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和支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言语、图像、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恶意攻击或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围绕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后果和预防措施。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率和特征。
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中以中学生为主要受害群体。
网络欺凌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男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欺凌,而女性更多地进行心理和口头欺凌。
二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研究指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体特点和社交网络等。
家庭环境的缺失、父母的忽视和对网络行为的纵容都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
心理因素如自尊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也是青少年进行网络欺凌的重要原因。
三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
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伤害。
心理方面,受害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问题;生理方面,受害者可能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症状。
青少年网络欺凌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与周围人的关系紧张,对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有待加强:一是家庭的关注和教育。
父母应关注孩子在网络上的活动,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定期与孩子讨论网络安全问题,并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二是学校的教育和指导。
学校应设置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培养。
教育界还可通过举办讲座、辅导班等形式,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三是社会的监管和引导。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打击。
提倡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
四是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参与网络欺凌行为,同时主动寻求帮助,及时报告网络欺凌事件。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青少年在网络上对其他人进行恶意侮辱、威胁、散布不实信息、故意伤害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以下将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形式包括网络言语欺凌、网络关系欺凌以及网络图片、视频欺凌等。
网络言语欺凌是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恶意辱骂、威胁、造谣等行为;网络关系欺凌主要指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对他人进行排挤、孤立等行为;网络图片、视频欺凌则是通过发布恶搞、羞辱他人的图片或视频来伤害他人。
2.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多重复杂。
青少年从事网络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
个体因素方面,青少年存在网络欺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攻击性倾向和缺乏同理心;家庭环境方面,未受到充分监管、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都会增加青少年从事网络欺凌的可能性;社会影响方面,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元素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二、后果1. 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被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的念头。
这些负面的心理反应会对受害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对社会造成危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存在会降低社会的安全感,破坏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会尊重、关爱、公正等价值观的丧失。
由于网络欺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还会增加社会的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成本。
三、预防1. 教育青少年正确的网络行为。
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主要参与者和受害者,教育青少年正确的网络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教导青少年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
2. 家庭监督和支持。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环境中,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的一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愈发突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学术界对校园欺凌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不仅探讨了欺凌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还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围绕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展开研究综述,力图全面了解这一社会问题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应对之策。
一、校园欺凌的类型和特点校园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等。
言语欺凌是指通过言语进行侮辱、嘲讽、威胁等行为,身体欺凌则是指通过肢体接触或暴力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关系欺凌则是指排斥、孤立或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
这些欺凌行为往往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如自杀等。
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
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境下,即施加欺凌的一方通常拥有相对较强的权力或优势地位,而受害者则相对弱势。
欺凌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之间的体罚、言语伤害等行为更为常见,而女生之间的关系欺凌则较为突出。
校园欺凌往往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行为,受害者往往难以摆脱欺凌者的侵害,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因素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因素是影响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个体可能天生具有攻击性格或者行为上的缺陷,容易成为施加欺凌的一方;而另一些个体可能由于自身的内在特点,如胆小怯弱、缺乏自信等,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家庭中存在家暴、父母对子女管教不当、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都会增加孩子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的风险。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此之大,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也对校园欺凌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上对欺凌行为的宽容、学校过度关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等问题,都会为校园欺凌提供温床。
缺乏有效的学校管理和监督制度也会使校园欺凌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教育质量,甚至会导致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我国的学者们开始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学校里发生的一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意伤害行为,在我国教育领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形式多样,包括体罚、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等。
据调查显示,校园欺凌不仅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甚至在高校也有发生,使受害者陷入极度的恐惧和困惑之中。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给受害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制定出更科学的应对措施。
1. 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研究有关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之上。
研究证实,受欺凌者会因为受到长期的欺凌而导致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欺凌者多数有攻击性和权力欲望,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他们的心理塑造提出了挑战。
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校园欺凌的学校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起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以期阻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但是一些学者也指出,现阶段学校管理的不足之处导致了校园欺凌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干预。
一些学者认为,应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建立校园欺凌干预机制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它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就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青少年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娱乐,但与此网络欺凌问题也随之增加。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受到网络欺凌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像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上经常发生欺凌事件。
而针对网络欺凌的调查,一些研究也发现,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1.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欺凌会导致受害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想法。
调查发现,被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和社交焦虑症等。
2.社交问题: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良,与人沟通融洽度较低的情况。
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欺凌而不敢与同龄人交往,甚至闭门谢客,导致社交问题。
3.学习问题:网络欺凌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较大困扰,影响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4.安全问题:一些严重的网络欺凌事件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身体安全受到威胁,甚至会引起更为严重的侵权行为。
1.家庭教育:家长需要重视网络教育和监管孩子上网的行为。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需要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加强对孩子的心理抚慰和关心。
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欺凌,避免言行过激。
2.学校教育:学校在教育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上需要加强引导,推动校园伦理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明智使用网络。
3.社会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网络现实交叉领域欺凌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网络欺凌。
4.互联网企业自律:涉及青少年的互联网企业需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内容审核、审核机制和安全防护设施,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学生在学校内遭受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针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之策。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类型校园欺凌是指学校内个别或一群学生对另一名学生进行言语、身体或心理上的侵害和伤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言语欺凌是指通过言语、语言、文字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嘲讽、恶搞等行为;身体欺凌是指通过实际的身体接触或暴力行为对受害者进行伤害和侵犯;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受害者进行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侮辱和伤害。
二、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校园内的欺凌行为时有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校园欺凌事件导致的学生伤亡事故不在少数,这些事件对受害者及家长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和防范显得十分迫切。
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原因多种多样。
家庭教育不善、家庭环境不和谐往往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在家庭中受到欺凌或暴力的教育,容易在学校内对其他同学进行欺凌行为。
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自尊心较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
学校管理和监督不力也是导致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和应对措施,导致了欺凌行为的蔓延。
校园欺凌问题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身体困扰,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受害者在受到欺凌后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另一个学生进行长期的体力侵害、言语侮辱、社交排挤或电子威胁等行为。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成为教育界、科研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综述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受欺凌的比例高达30%以上。
而这些受到欺凌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精神焦虑、抑郁、自卑、退学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个体特征、同伴影响和学校管理等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家暴、父母婚姻矛盾、缺乏父母陪伴等问题会使一些学生形成攻击性行为模式;个体特征方面,一些学生因为体弱、内向、外貌与众不同等原因而成为欺负的目标;同伴影响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同伴对于学生社交关系的追求和攀比心理,会对一些人进行排挤和嘲笑;而学校管理这一方面,学校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有效的教育措施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校园欺凌问题对受欺凌者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受欺凌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出现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包括自尊心受损、抑郁、焦虑、自杀等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校园欺凌问题会造成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同时也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措施。
学校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行为的监督和教育;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社会方面,需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学生互敬互爱,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个体或团体以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造成伤害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类型校园欺凌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言语欺凌是指通过言语、语言攻击他人,包括嘲讽、恶作剧、谩骂等行为;身体欺凌是指对他人进行身体伤害、侵犯私人领域等行为;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等行为。
这些形式的欺凌往往造成受害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给受害者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直接的身心伤害,而且还会对整个校园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欺凌行为会导致受害者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而且,校园欺凌也会破坏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绪健康,甚至导致学生辍学。
校园欺凌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1. 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和特点我国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为突出。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欺凌行为更为普遍。
研究还表明,校园欺凌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有发生,但在城市地区更为突出。
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和特点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2. 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我国的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国内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同龄人关系、学校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
研究还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机制和解决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效果评估近年来,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还关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效果评估。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各种形式的恶意攻击、羞辱和威胁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研究现状1.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种类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恐吓、传播谣言、利用照片、视频进行人身攻击、利用网络空间传播侮辱性言论等。
除了传统的网络欺凌形式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网络欺凌形式,如网络陷阱、网络勒索等。
1.2.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受欺凌情况研究显示,大部分受欺凌的青少年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仅有少部分的受欺凌者会向家长或老师表露自己受欺凌的情况。
这也加剧了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1.3.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网络匿名性的提供了攻击者躲避责任的途径、青少年心理的脆弱性、个人信息泄露等。
一些心理不健康的攻击者也会因为赢得攻击的满足感而频繁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二、后果2.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网络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2.2. 学业和社交问题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通常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可能会出现学业退步的情况。
他们也可能遭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孤立,导致社交问题。
2.3. 生理健康问题长期遭受网络欺凌会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可能会导致睡眠问题、食欲不振等生理健康问题。
三、预防措施3.1.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明确网络行为的底线,同时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强他们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警惕性。
3.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设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和其应对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或发布威胁、侮辱、攻击、散布不实信息等行为。
网络欺凌的后果对于受害者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受损、人际关系困扰,甚至造成悲剧性的结果。
对于这一现象,预防和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就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措施进行论述。
目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发现,网络欺凌往往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体心理特征及互联网使用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的冲突、家长的过度保护、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等因素都会增加青少年进行网络欺凌的可能性。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学校中同伴关系的不良、学业压力过大、缺乏管理规范等因素也会增加网络欺凌的风险。
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特征和互联网使用习惯也是影响网络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一些冲动、自卑、攻击性强的个体更容易参与到网络欺凌中。
互联网使用习惯的不当也会增加网络欺凌的发生率。
青少年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
心理健康问题是最为明显的后果之一。
受害者由于遭受侮辱、威胁,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业受损也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一个后果。
网络欺凌的发生往往涉及到学校,受害者可能会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影响学业成绩。
青少年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建立社交关系,网络欺凌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困扰。
被欺凌者可能面临同学间的排斥、孤立,对社交活动产生畏惧;而欺凌者也可能失去朋友,被视为不可信任的人。
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预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齐抓共管,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
家庭应关注和引导孩子的互联网使用,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机制,增强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
学校应加强学生对网络欺凌的教育,提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欺凌事件。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电子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的普及,网民群体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时代新的现象即网络欺凌也随之出现。
网络欺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做出的针对他人或群体的恶意的、敌意的带有讽刺意味的伤害行为。
由于青少年群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使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网络欺凌问题也成为公共品德教育的一项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应在解决网络欺凌所产生的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本研究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认知方面、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希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凌;措施1.问题的提出1.1核心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欺凌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Hinduja 和Patchin 则认为网络欺凌是发件人并没有与收件人直接接触,但是收件人却总能持续收到来自发件人的简单的,带有恶意的信息,信息的内容可能包括威胁、恐吓、恶性的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者在网络论坛上通过发送虚假信息和不雅图片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侮辱他人的目的(Hinduja & Patchin,2009)。
网络欺凌是传统欺凌的一种扩展,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的个体多次有意实施地意在造成伤害的负面行为(刘琳,2013)。
1.1.1网络欺凌的类型随着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本研究认为目前网络欺凌的媒介主要包括:(1)即时通讯,如QQ聊天室、微信、微博私信和评论、邮件;(2)网络游戏;(3)社交网站以及其他门户网站,如陌陌交友、映客直播等直播APP;(4)论坛,百度贴吧;(5)手机,如短信、朋友圈、通话。
1.1.2网络欺凌的危害网络欺凌导致的危害比传统欺凌更大,具体表现为:危害范围的普遍性:相对于传统的欺凌,网络欺凌虽然没有了肢体上的暴力,但是却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利用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体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对人实施各种各样的欺凌(汪耿夫等,2015)。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7)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 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 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 行欺负的行为 。 [7]
4. 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现有研究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与互联网本 身的特征有关,同时这种越轨行为的日益严重的趋势 也与现实世界的法规对其的约束效果不佳有着直接的 关联。这表现在一是青少年网络使用的便宜性,特别 是发达富庶地区的青少年极易接触、使用互联网和通 讯网络;二是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侵害者与 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当学生不具有传统的实施 面对面欺负的必要社会技能时,权力的吸引使得他们 通过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通讯网络而变得有侵犯性。 李醒东等认为,网络欺凌事件频发是由于网络特
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展 现状、方式手段、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和性别差异等 方面。
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 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 少年的一半 。 [2] 2005 年,一项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儿童犯罪研究中心主持的青年互联 网安全调查发现,9%的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 骚扰,包括 2%的负面谣言等令人痛心的骚扰形式[9]。 2005 年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家”调查 了 770 名年龄在 11 至 19 岁的青少年,其中 10%的应 答者表示,收到过另一人通过移动电话传送的图画或 视频的骚扰;20%的受访者的透露,他们曾经通过电 子手段欺凌过他人,这其中 73%的人表示,他们知 道这是一种欺负,而 26%的人表示,他们冒犯的对 象是一个陌生人 。 [10] 2009 年美国研究者出版了一本网络欺凌现状研 究的书 《超越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他们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大约有 10%的受访者 有过被网络欺凌的现象,而超过 17%的人声称在他 们的网络生涯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欺凌[3]。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 2009 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 明,目前欧洲约 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 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 10%至 52%不等[11]。 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通过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手段,对另一方进行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的攻击、侮辱、威胁、敲诈或恐吓的行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目前,关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对网络欺凌的概念、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欺凌可以分为直接性欺凌和间接性欺凌。
直接性欺凌是指网络上直接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恐吓等行为;间接性欺凌则是指在网络上发布对他人的负面评价、个人信息的扩散等行为。
研究发现,网络欺凌与青少年的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相关,既有受害者也有施害者。
网络欺凌还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往往会导致被欺凌者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对其学习、社交、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不容忽视。
在身体方面,持续遭受网络欺凌可能导致青少年失眠、头痛、胃病等身体疾病。
在心理方面,被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在学业和社交方面,网络欺凌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成绩,使他们远离社交圈子,导致孤立和自闭。
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并防范网络欺凌。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欺凌的宣传和倡导,引起社会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网络欺凌的合力。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欺凌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惩网络欺凌行为。
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预防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都应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欺凌的发生,并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恶意攻击、威胁、打击、侮辱、伤害等行为,其受害者常常是少年儿童,其影响涉及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
面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当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研究概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究,现已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体系。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美国的校园欺凌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早在1997年,美国教育部就开始向全国学校提供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指导。
此外,欧洲、加拿大等国家也逐渐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研究热潮。
二、本土研究1.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学生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是主要因素。
前者包括受害者性别、年龄、个性和行为特征等;后两者包括学校文化氛围、学校规则、家庭教育方式等。
2. 效果评估一些研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校园欺凌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要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长期性,需要涵盖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宣传、指导学生如何应对等。
3. 干预措施通常,干预措施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干预策略包括对受害者、加害者和旁观者的支持和帮助措施,如倾听、支持情感等;而群体层面策略则包括教育、培训、社会支持、举报机制等。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评估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和干预措施的效果;二是更重视跨学科研究,以便综合解析从学生个人到学校和家庭等多层面的影响;三是深入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群体,采取更为有效和全面的干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间访问了全港 1800 名 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来研究网络欺凌概况。 结果发现,网络欺凌的整体受害率及参与率,分别高 达 30.9%和 17.8%,而各种欺凌模式中以网上辱骂、侮 辱及嘲笑最常见,有 18.7%中学生曾身受其害 。 [12]
2. 网络欺凌的方式与手段 现代社会的网络、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 进和多样化,那些使用网络电子通讯器材的青少年 (有意伤害别人的或者被其他人欺负的) 也越来越感 受到电子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多元渠道给他们的现实生 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达当然也会给网络欺凌手段 和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便利。已有的研究表明,网络欺 凌的主要手段有即时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人 肉搜索、网络论坛贴吧和个人网络博客等 。网 [13][14] 络欺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 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 等七种表现形式[15]。其中,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是两 种最为普遍的欺凌手段,英国诺丁汉大学的 Oliver 和 Candappa 的研究指出,4%的八年级学生最经常受到 的欺负形式是手机短信,接着是电子邮件,其它形式 的欺负行为较少[16]。同样,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 示,23%的中学生被电子邮件欺负,35%的欺凌发生 在聊天室,41%的欺凌发生在手机短信上[4]。 另外,一项针对高中学生的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发现,网络欺凌行为在学校外的发生率要高于在校内 的发生率,网络聊天室、手机彩信、手机短信则是高 中校园内外最易使用的网络欺凌的途径[17]。而加拿大 魁北克大学林清教授认为,网络欺凌者会选择多种他 们可以接触到的手段同时或者交叉欺凌他人。他对加 拿大 177 名中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受害者中,有 22.7%的学生仅仅是通过电子邮件被欺侮的,36.4% 的学生则是在公共聊天室中被欺负的,其中 36.4%的 欺负者使用聊天作为欺负他人的途径,55%的欺负者 会选择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欺凌[18]。 3. 网络欺凌的危害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所导致的危害可能 比传统欺凌的更大,主要是因为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 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导致欺凌 现象更为严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欺凌行为 变得更为困难;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欺凌 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 。 [15] 被隐藏的伤害。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
中国青年研究→12/ 2010 10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家”2005 年的调查显示,10%的受欺凌者对这些行为 感到不舒服、不好意思或感到威胁。许多年轻人不敢 把他们经历的网络欺凌告诉一个权威人物,他们担心 这样会让他们失 去 接 触 网 络 的 机 会 ,只 有 24% 和 14%的青年会分别告诉家长或老师,28%的人没有把 受欺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 。 [10] 2006 年美国广播公司 新闻报道了 网站的调查结果,1500 名 4 至 8 年级的被访学生中,58%的人没有把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网络伤害告诉他们的父母。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 S.Hinduja 和威斯康星大学的 J.Patchin 的研究同样表 明,只有不到 15%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会把此类 事件告诉成年人[3]。
中国青年研究→ 12/ 2010 9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8) 美国 2009 年 4 月出台的 《梅根·梅尔网络欺 凌预防法》 将网络欺凌界定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 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 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 恶意行为 。 [8]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欺凌作为一种 新近被学术界和司法界发现的网络现象,其学理化的 定义基本上都是从它的发生环境、行为的发出者和受 害对象以及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各类危害等方面进行界 定的。但由于网络欺凌行为的复杂性,各国在概念界 定上存在一些差异,尚未形成基本的共识,依然处于 探索研究阶段。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的现状与结论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对 这一现象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来看,对网络欺凌较 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八种。
(1) 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研究者 B. Belsey 认为,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
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 行为[1]。
性 (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或者根本就让欺负 者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网 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网络管理制度不完 善、相关法律处于真空带等社会因素造成的[14]。师艳 荣在介绍日本反网络欺凌经验时指出,日本中小学网 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电子通讯产品在中 小学生中的过早普及;二是校园网的泛滥;三是学校 教育的缺陷[22]。宋娴的调查分析认为,高中生网络欺 负行为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首先,高中生渴望表 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网络中得以赤裸裸地释放; 其次,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 是外因,一方面,网络社会尚缺乏系统完善的价值 规范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确立的部分价值 规范和现实社会的价值规范无法完全磨合,出现二 者之间的冲突和新价值体系的缺位;最后,社会和 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是促使网络欺 负行为发生的外因 。 [17]
5. 网络欺凌的性别差异性 在诸多网络欺凌研究发现中,欺凌的性别差异是 个稍有争议的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 青少年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而另外一些调查 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男生比女生更 容易成为被欺负者,但女性受害者通常更倾向于将遭 受网络欺凌的事实告诉长辈[18]。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 的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网络欺凌还 是传统的欺凌,男生的涉入都多于女生,相较于女生, 男生更容易被欺负[23]。当然,这些比较研究的结果并非 完全一致。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女生不仅受到网络 欺凌的总次数比男生多,而且她们经受的各种欺凌方式 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在 男生中,最普遍的是短信形式的欺凌,但是对于女生 而言,最普遍的则是移动电话形式的语音欺凌[24]。而 从实施欺凌的角度看,某些学者认为,相比男生,女 生更倾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来欺负同学[25]。 毋庸置疑,这些结果相左的研究也为后续的调 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深入分析不同的资料收 集方法与地域文化等因素对网络欺凌性别差异的实 质性影响。
(6)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 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的行为[6]。
(7)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 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 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 行欺负的行为 。 [7]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综述
欺凌 (bullying)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 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 (群体) 有意 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 凌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 进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 象又随着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 (cyber-bullying) 开 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 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开展了针对青 少年的网络欺凌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 亚、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 国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 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 念、现状、原因、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 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青少年 健康成长环境的更多关注。
(2) 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对网络欺凌的 定义是,将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用于发送或张贴 文字或图像有意伤害他人使人难堪的行为 。 [2]
(3) 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 Cyber-bullying”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 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 胁、骚扰、羞辱的现象”[3]。
(4) Hinduja 和 Patchin 指出,网络欺凌是那些与 发件人没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持续发送简单的电子邮件 的人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可能包括威胁、恶性标 签 (即贬义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 或者在网络论坛上 通过张贴虚假信息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羞辱的目的 。 [4]
(5) 美国俄勒岗州在法案中规定网络欺凌是指使 用电子传播设备骚扰、恐吓或欺凌他人的行为[5]。
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展 现状、方式手段、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和性别差异等 方面。
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 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 少年的一半 。 [2] 2005 年,一项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儿童犯罪研究中心主持的青年互联 网安全调查发现,9%的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 骚扰,包括 2%的负面谣言等令人痛心的骚扰形式[9]。 2005 年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家”调查 了 770 名年龄在 11 至 19 岁的青少年,其中 10%的应 答者表示,收到过另一人通过移动电话传送的图画或 视频的骚扰;20%的受访者的透露,他们曾经通过电 子手段欺凌过他人,这其中 73%的人表示,他们知 道这是一种欺负,而 26%的人表示,他们冒犯的对 象是一个陌生人 。 [10] 2009 年美国研究者出版了一本网络欺凌现状研 究的书 《超越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他们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大约有 10%的受访者 有过被网络欺凌的现象,而超过 17%的人声称在他 们的网络生涯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欺凌[3]。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 2009 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 明,目前欧洲约 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 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 10%至 52%不等[11]。 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