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那么,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他指出,只要教师清晰地组织教材,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面明确的有意义学习,就会使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保存下来,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了以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为特征的

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取和牢固掌握有组织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将认知结构定义为:“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学习而言,指个体的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在他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是他所称的有意义学习的结果。他说:“当我们努力影响认知结构以提高有意义的学习与保持时,我们便深入到教育过程的核心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接受性学生是有意义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牢固而稳定的,是一种自我的知识。

2、教学程序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并不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而要经过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⑴在决定把新知识“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切实而有效的判断。

⑵当新旧知识在进行联系时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需要进行调节,重新理解或表达新知识。

⑶新知识要转化到学生个人的参照系中来,即与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背景、词汇、概念等相联系,使旧知识成为可以接受新知识的基础。

⑷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性、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新旧联系。可见,这一过程实质上

是呈现过程而不是发现过程。

奥苏伯尔运用“同化”学说,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习得、保持和再现。在习得阶段,学习得来的新观念同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发生联系,从而使新观念为旧观念所同化,同化即新知识为旧知识所融合,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可利用的观念愈多,新旧观念的性质愈接近,就愈易于发生同化。他说学生认知结构中一旦有概括和包摄水平高于新知识的原有固定观念时,新观念和新信息的获取和保持才最有成效。因此,同化是由习得转化为保持的机制,有了同化,才能使新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在保持阶段,新旧观念是否能顺利地保持在记忆中,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主要取决三个因素:第一,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第二,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固有观念的分化程度;第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一般来说,认知结构中有可利用的观念则便于同化新材料,新旧知识之间辨别得越明确,越有助于促进学习与保持;原有观念的稳定性越强,清晰度越高,越有利于新材料的充分掌握。在再现阶段,新的意义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分离。这样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旧观念同化新观念的过程,是一个“滚雪球”似的掌握知识的过程。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学习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可以勾画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般实施程序。

⑴要有评价准备。在讲授新材料之前,要考虑一种能激起学生动机、适合学生的过去经验和现有能力,并能使材料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的动机、经验等变量必须予以考试。这便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

评价学生的准备情况如何可通过测验或其他非正式途径来完成。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倾听学生的反映,仔细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等方式进行评价。教师提供一种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提问、无拘无束地发现见解的场合,也是评价准备的重要方面。

⑵适当选择材料。即确定要讲授的内容,讲授内容力求少而精,并能用生动的例子来使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对材料的理解。选择材料的来源之一是课堂用的教科书,来源之二是教科书以外的杂志、报纸乃至个人经验等。

⑶鉴别结构原理。即鉴别出所要讲授的材料中哪些是一般或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是其他事实、概念和原则赖以附着的骨架。同时,应使学生对材料的结构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⑷提供材料概意。即教师应在学期之初提供给学生有关全部课程大意,并逐渐使这一大意向具体内容转化。转化的方式是先陈述一般概念或原理,并且提供具体的事例留意说明它们,随后再提供具体的事例演绎这一般概念与原理,即从一般到个别。

⑸运用事前结构材料。教师先把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这段文学通常要比即将学习的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普遍性和广泛性;随后教师再讲授所要学习的新材料。这种做法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有助于新材料的学习。一般来说,事前结构材料有助于学生接受(或同化)和理解新的材料。

⑹重视原理和概念,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原理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强调对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那么学生往往会倾向去记忆、学习一些具体的事实,而最终所获仅是一些缺乏理解的语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