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 李清照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原文、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译文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
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
“尚好”:一作“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出自宋代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恼人的风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译文二作者:李潇彤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 李清照《武陵春》意境赏析
中三級中國語文閱讀能力考材《武陵春》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清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後期作品,時在一一三四年以後,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宋室南渡,作者避難浙江金華。
當年她五十三歲,正是遭逢戰亂、亡夫和再蘸的痛苦,國破家亡,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
詞人當前所面對的是怎樣的景色?(復述、解釋)剛刮過狂風,如今風停了,花兒盡被催殘,滿地狼藉。
天色近晚,暮色四合。
你以為詞人當前所處是一年中的甚麼時令?你如何得知?(解釋)暮春/春盡上片說:花落盡了下片說:聞說雙溪春尚好因為春殘花落,聽見有某處「春尚好」,心裡略見高興。
詞的上片既有「直接抒情」,又有「情景交融」的「間接抒情」,請分別指出何處是「直接下片「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你以為中間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變化?(伸展)上片中,詞人剛剛還流著淚,可是聽說雙溪尚春光明媚,一刹那間生出喜悅之情;想著要出遊尋春,但一個「也」字,可見一時興起,並不十分強烈;回心想起滿腔愁緒,猛一跌宕,頓時感到無比深沉。
填充(重整、伸展、評鑒)《武陵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說沉鬱的旋律。
全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上片惻重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下片偏重寫人物的心境。
全首詞眼在「愁」,點化全境,「盡得風流」。
藝術手法上,其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善用比喻,好處在將抽象的愁情具體化,變為有重量的實體,顯得生動形象,奇警感人。
如果你生活中經歷極度的挫敗,你將如何消愁? (創意)中三級中國語文閱讀能力考材《武陵春》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清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後期作品,時在一一三四年以後,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宋室南渡,作者避難浙江金華。
當年她五十三歲,正是遭逢戰亂、亡夫和再蘸的痛苦,國破家亡,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
李清照《武陵春》译文
李清照《武陵春》译文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 枝头的花朵落尽了, 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 香气。
抬头看看, 日已高, 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 花开花谢, 亘古如斯, 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 下。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 《词谱》、清万树《词 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 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 朝歌令吴质书》 : “节同时异, 物是人非, 我劳如何?”宋贺铸 《雨中花》 : “人 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泪先: 《彤管遗编》、 《彤管摘奇》作“泪 珠”。
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 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 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
“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 余谱》作“春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 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浙江通志》卷十 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
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 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
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 又合松溪、 梅溪水, 绕屏山西北行, 与东港会与城下, 故名。
”拟:准备、 打算。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意思_全诗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全诗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
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
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
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
但又恐怕双溪的轻舟,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摧花风住,花化尘泥空自香,春去凄凉,黄昏独自懒梳妆。
风物无恙,人事般般沧桑变化,还没开腔泪水先流。
听见说双溪风景美如画,也想散散心,春游把船划。
怕是双溪舴艋小而轻,载不动我这么多的愁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所论甚切。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导语:李清照是我国著名女诗人,其收藏更是丰富。
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武陵春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李清照。
武陵春》释义及欣赏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2.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5.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
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李清照《武陵春》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全词翻译赏析李清照《武陵春》全词翻译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译文]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找不到了,想说话,还没有说的出口,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
[出自]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1: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译文2: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赏析: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词《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词《武陵春》赏析风住尘⾹花已尽,⽇晚倦梳头。
物是⼈⾮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只恐双溪舴艨⾈,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李清照避难⾦华时所写的⼀⾸词。
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依⽆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四个字表达了⼀场⼩⼩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数,花已沾泥,⼈践马踏,依然化为尘⼟,所余痕迹,但有尘⾹。
这四个字不但含蓄,⽽且扩⼤了容量,使⼈从中体会了词⼈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
⽇头已⾼,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纵笔直写,点明⼀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
⽽这种变化是⼴泛的、重⼤的、剧烈的变化,⽆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
所以,词⼈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处可诉,仍不得不诉。
故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
上⽚既极⾔所见景⾊之凄惨,⼼境之凄苦,所以,下⽚便宕开,从远处说起。
李清照是极爱游⼭玩⽔的。
双溪是浙江⾦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中的凄惨⼼境。
但实际上,他的痛苦之⼤,哀愁之深,⼜岂是泛⾈⼀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轻,不能承担了。
词⼈的设想既新颖,⼜真切。
下⽚共四句,前两句开,⼀转;后两句合,⼜⼀转;⽽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
试想,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个⼈做在家⾥发愁。
这⾸词的⽂思新颖,⾃然贴切,丝毫⽆矫柔造作之嫌。
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
在布局上,古⼈以“扫处即⽣”来评判。
扫即扫除之扫,⽣即发⽣之⽣。
先写前⼀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由风住⾹留触发到物是⼈⾮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才是要表现的最动⼈的部分。
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清照《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及赏析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李清照《武陵春》的意思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的意思及赏析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2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3舟,载不动许多愁。
1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一香犹在。
2舴艋(zéměng)舟:小船。
3拟:打算。
狂风停止了,花朵凋零殆尽,泥土里还残留着花香。
太一陽一升得很高了,我却懒得打扮梳头。
很多事情都结束了,只是景物依旧,人却不再。
刚想要倾诉一下自己的慨叹,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了下来。
我听说双溪的春景正是最美好的时候,我也计划着前去划船。
只是担心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残败之美】这首《武陵春》的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作者所见,仅仅7字,便道出了残败的景象:一场狂风吹落了花朵,落红满地,人践马踏之后,残花混杂在尘土之中,满目凄凉。
冷不防,泥土里还飘散着残留的花香,让人心寒,于是眼前更添几分残败。
“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句中的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作者更为丰富的感情。
【赏析】李清照的诗词常有惊艳名句,而这些词句均是出新出奇的结果。
无不新颖、另类。
比如写愁,前有李煜《虞美人》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一江一春水向东流。
”比喻愁比水一多而已。
秦观《一江一城子》中:“便做春一江一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比喻愁是可随水流尽的东西而已。
而李清照却把“愁”搬上了船,让愁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而且还可以用船来载。
让人耳目一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在不断继承和出新,其实作文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启示】这首词写于金人南侵,李清照在浙一江一金华避难时所作。
当时词人处于国难当头,愁压心头的多愁境地,只是听说了双溪名胜之美,但是最终无心出游。
这首词表明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而是国家民族的大愁。
这种转变是民族责任感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先一爱一国,才能后立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陵春》李清照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直接抒情,“事事休”是关键,它包含着哪些意思?2.“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答1.“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愁的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廷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都有家不能归。
从家愁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零丁,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2.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可摸可感。
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
如果从本质上去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注释】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翻译】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李清照《武陵春》句子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句子赏析李清照《武陵春》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句子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位词人那首词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位词人那首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位词人那首词?下面店铺告诉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的诗人的那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的全诗:《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的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李清照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2]。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3]。
闻说双溪[4]春尚好,也拟[5]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6] ,载(zài)不动许多愁。
[注释][1]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2]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5] 拟:打算。
[6].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3.13~1155.5.12),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擅长诗、词、散文,其中,以词见长。
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
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著有《金石录》。
[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
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
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
”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
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
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
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
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
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
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赏析二]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 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