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doc
中医药科普书籍

中医药科普书籍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科普书籍的推荐:
1. 《中医药百科全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药科普书籍,涵盖了中医理论、方剂、诊疗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适合初学者阅读。
2. 《常见中医药》:该书介绍了常见的中药材、方剂和中医诊疗方法,适合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
3. 《中国中药大词典》:该书介绍了中药饮片的性味、功效、配伍等详细信息,适合对中药材有较深了解的人士。
4. 《中医基础理论概论》: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学习。
5. 《中医养生百问百答》:该书以问题解答的形式,介绍了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适合普通读者了解中医养生知识。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中医药科普书籍的示例,并不代表全部。
在选择阅读之前,建议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取适合自己的书籍。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汤头歌诀》等。
1.《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系统地总
结了古代医家等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书中收载了365种药物,并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先河。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2.《本草纲目》:该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
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3.《汤头歌诀》:该书把每味中药制成七言汤头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最适宜初学者识记。
此外,还有《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药性赋》等中药学经典书籍,建议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学习。
中药介绍的书

中药介绍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药介绍的书籍:
1.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药学典籍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名称、形态、性质、功效、适应证、炮制方法等内容。
2. 《中药大辞典》: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药工具书。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条目,包括中药的名称、别名、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中华本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是一本大型的中药学综合性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药物分类、药物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4. 《新编中药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较为权威的中药工具书。
该书对每种中药的名称、来源、形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5. 《常用中草药图谱》: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中药图谱。
该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各种中药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并对每种中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这些书籍都是关于中药介绍的经典著作,对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

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而中医处方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医生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所配制的一种中药组合。
中医处方的制定需要医生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中医处方的编写是一门艺术。
那么,哪些书籍是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呢?一、《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记载了中医治疗感冒、风寒等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它是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之一,因为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治疗感冒、风寒等疾病的方药,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都是治疗感冒、风寒等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南北朝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它记载了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方药和治疗方法。
它也是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之一,因为它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方法。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的十四方、二十五味等方剂,都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参考。
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麻黄、桂枝、甘草等药材,都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药材,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四、《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清代张介宾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医学入门》中提到的四气调神汤、十全大补丸等方剂,都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五、《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是我国现代中药学的权威著作,它系统地论述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参考。
例如,《中药大辞典》中提到的黄芪、当归、炙甘草等药材,都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药材,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药相关书籍

中医药相关书籍
1. 《黄帝内经》- 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2.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中医药学巨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整理。
3. 《外科正宗》- 清代仇钺所著,系统总结了外科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4. 《伤寒杂病论》- 清代张仲景所著,系统总结了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5. 《针灸大成》- 明代王焘所著,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之作。
6.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陈镜如所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补充和扩充。
7. 《医学入门》- 包括《生理篇》、《病理篇》等多卷本的中医入门经典,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8. 《医学脉要》- 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入门书籍。
9. 《中药学》- 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资料,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
10. 《中药学通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写的教材资料,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

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各种损伤的治疗和康复。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伤科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中医伤科名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医伤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伤科名家的书籍,希望能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中华伤科学》《中华伤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医伤科学的权威著作。
该书由中国伤科学会编写,共分为上下两卷,共计1600余万字。
该书以经典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伤科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中医伤科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伤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中华骨伤科学》《中华骨伤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著作。
该书由中国骨伤科学会编写,共计20余万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该书不仅适用于中医骨伤科的学习和实践,也对于西医骨科医生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伤科奇方》《伤科奇方》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伤科的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该书共计20余万字,主要介绍了中医伤科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法。
该书中包含了很多中医伤科名家的实践经验和治疗技巧,对于中医伤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伤科名方》《伤科名方》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伤科方剂的著作。
该书共计20余万字,主要介绍了中医伤科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涵盖了很多中医伤科名家的方剂,对于中医伤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5.《伤科学》《伤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医伤科学的著作。
该书共计20余万字,主要介绍了中医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药专业书籍

中药专业书籍
有很多优秀的中药专业书籍,涵盖了中医药学的不同领域,包括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草药鉴定、方剂学等。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中药专业书籍:
1.《本草纲目》(作者:李时中):由明代李时中编写,是一部经典的中药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等信息。
2.《中药学》(作者:方峰、梅艳):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药学基本理论、中草药资源、中药化学等内容的教材。
3.《中草药化学》(作者:唐君毅):介绍了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化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4.《中药鉴定学》(作者:张金钊):主要介绍了中草药的鉴定方法、技术和标准,对中草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方剂学》(作者:林景生):详细介绍了中医方剂的基本理论、分类、应用等内容,是学习中医药方剂的经典之作。
6.《中药学概论》(作者:魏光燮):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味归经等内容,适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
7.《中药炮制学》(作者:刘凌云、贺红军):介绍了中药的炮制方法、工艺等内容,对中药炮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帮助。
8.《中草药学》(作者:陈晓红、袁祯、郑天翔):这本书包含了对中草药学基本理论、中草药质量标准、中草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全面介绍。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药学各个方面,适合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从学生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参考资料。
当然,具体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学科需求和兴趣来定。
中药学名著

中药学名著
1.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为3卷,记载药物365种,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依然是临床的常用药物。
2.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著作,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在现代依旧是中国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该书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3. 《难经》: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扁鹊。
4.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一共12卷,128篇。
5.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此外,《千金方》、《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也是中药学名著。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研究人员。
中药配方大全最好的书

中药配方大全最好的书1、《国家中药学新实用手册》: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历经20多年,收录药物10837种,系统阐述中药的药理、炮制及临床应用,对中药的使用有着很大的指导性。
2、《中药鉴定》:由中国药学会编写,专门记载了中药鉴别规则,可为测试各种中药原料及其制剂并有助于检验鉴定中药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是中药鉴定实验室必备的理论基础。
3、《中国中药大全》:由著名的中药学家王占群博士编写的一部唯一的巨著,内容包括中药的成分、炮制、处方、临床研究、毒物理论及药理学等,为中医师、药师提供了最新最全的中药知识资料。
4、《中国中药药剂学》:由著名药剂学家柳可礼教授编写,汇编了药剂学中普及和最重要的中药药剂,有力地提高了中药药剂制备技术水平,为中医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5、《中药配方大全》:由郭延春编写,定为一部巨著,收录药物3100余种,学界认为其是近现代最权威的中药配方典籍,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6、《中药配方研究》:由李必有编著,定位于理论性研究,对中药物的质量、计量、炮制等等的详细的研究论述,是研究中药配方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7、《中药配方及配制原理》:由郭家勤博士编著,一书汇编了传统中药治病与防病的药理知识和药物配合原则,既有关药理学研究技术,也有中药配制实用技术,是研究中药配方方面非常好的参考书。
8、《中药医师手册》:由钟建新博士编写,一书收录了经临床实践证明的许多经典的处方组合,涵盖了病理、临床症状及治疗的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9、《中药营养療法临床实践》:由廖永祥编著,专门记载了中药与营养治疗的养生方法,突出中药营养疗法的临床实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10、《中医处方运用经验》:由章爱农编写,记载了多种中药的治病处方,升华了治病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最权威的中药配方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的人,一本好的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脏象理论等内容。
书中融合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2. 《中医养生常识精编》这本书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编写,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
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涵盖了中医养生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调养、穴位按摩、气功调理等。
从生活角度出发,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知识。
3.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这本书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适合于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读者。
书中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两大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技能的指导。
对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4. 《中医养生入门》这本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本中医养生入门读物,由中医师刘青石编著。
书中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实用性,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对于想要修养身心、保持健康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指南书。
5. 《中医基础知识解读》这本书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编写的一本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读物。
书中以问答的形式解读了中医基础知识,如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的基本理论等。
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材料。
以上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本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相信这些书籍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药必读书目

中医药必读书目
- 《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
- 《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
- 《内经》:分为《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
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
-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 各家学说: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
- 温病学: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
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
《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
不同的书籍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目的,建议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的书籍,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填写说明及附件材料要求

附件4-2《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填写说明及附件材料要求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卫生管理学项目和医学科普作品的项目,请按本填写说明的规定填写网络版《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并按要求准备书面推荐书及附件材料,书面推荐书与网络版推荐书内容必须完全一致,否则不予受理。
推荐书是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如栏目内无内容,应填写“无”字,不得空缺或缺页。
书面推荐书由网络版推荐书自动生成,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大小为A4(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双面打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五号字。
书面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大小规格应一致,胶装成一册。
装订后勿加封面。
一、项目基本情况《科技成果登记号》,指根据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在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对本项目进行登记的登记号。
执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含专项)产生的科技成果应当登记;非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自愿登记;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保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不进行登记。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得超过30个汉字。
科普项目应直接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项目名称》(英文),指中文名称的英译文,应翻译准确,字符不得超过200个。
《主要完成人》,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5人。
每名主要完成人还应填写本推荐书中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并在书面推荐书上亲笔签名。
科普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对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作者、策划编辑。
《主要完成单位》,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0个。
每个主要完成单位还应填写本推荐书中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并由负责人在书面推荐书上签名,加盖单位公章。
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主要完成单位应具有法人资格,不得以“协作组”、“委员会”等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不得以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单位,如“XX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作为主要完成单位。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中药学、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现代中医学著作,供您参考:
1.《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是学习中医的入门之作。
2.《中医临床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介绍了中医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四诊八纲、辨证施治、中药方剂等,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必备参考书。
3.《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药的分类、功效、用法等,是学习中药的权威之作。
4.《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穴位、刺灸方法、临床应用等,是学习针灸的必备参考书。
5.《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妇科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等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方剂,是中医妇科临床的参考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现代中医学著作,如《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等,涵盖了中医的各个领域。
这些著作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发达的医学体系之一。
许多人对中医药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这时候阅读一些中医药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药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有“中医圣经”之称,包含了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气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领域中一本较为重要的医学著作,涵盖了传统中医药学中的许多方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重要读物。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主编,内容包括了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剂量等方面。
4.《针灸大成》:是一部关于中医针灸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临床应用、操作技巧等方面。
5.《中药大辞典》:是一本介绍中医药学知识的辞典,内容包括了中药的基础知识、药物的功效、配伍、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经典书籍推荐,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中医药有所帮助。
中医书籍1——精选推荐

中医书籍1:《关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黄帝内经难经医林掇英桂林古本伤寒论药铺林中华本草8卷神农本草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doc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陆懋修冯兆张沈金鳌李时珍叶天士)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全)《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思考中医》刘力红秦伯未《中医入门》《图表诠释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编《用药心得十奖》焦树德编《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编《本草崇原》张志聪《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唐步祺阐释《本经疏证邹澍(清)(上卫57)》《本经序疏要邹澍(清)(上卫57)》《本经续疏邹澍(清)(上卫57)》《濒湖脉学》《扁鹊心书》《长沙方歌括--陈修园》《陈苏生医集纂要》《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1956》《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讲》《陈修园金匮方歌括》《程门雪医案(上海科技2002)》《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著》《陈修园医学全书》《串雅内外编》《当代医家论经方》《读过金匮卷十九陈伯坛1956》《读过伤寒论陈伯坛1954》《敦煌古医籍考释马继兴1988》《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丛春雨2000》《读过伤寒论》中医书籍2: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复泰草堂医论高尿酸血证和痛风的治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蔡德元1992儿科临床处方手册(吴中匡主编2002年)费伯雄-医醇胜义桂林孤本伤寒杂病论胡希恕单穴治病选萃吕景山等主编199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修正版)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皇汉医学丛书五中国内科医鉴皇汉医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修正版)金匮要略方论集注黄竹斋1957金匮方歌括--陈修园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1955经方实验录金匮要略注--张志聪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兰台轨范--徐灵胎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八)论药集恽树珏景岳全书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内经讲义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群经见智录恽树珏类经附翼--张景岳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临证笔记恽树珏黄帝内经太素理论骈文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论医集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风劳鼓病论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保赤新书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金匮翼方选按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五)伤寒论研究恽树珏灵枢经脉翼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八)药?医案全集恽树珏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伤寒挈要明清名医全书--郑钦安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无缺本)景岳新方砭--陈修园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冯兆张医学全书)家庭健康百科知识丛书家庭医疗卫生百科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万密斋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昂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缪希雍医学全书)名老中医之路内经知要白话解张登本(三秦2000)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容川医学全书)蒲辅周医疗经验破鳖斋医草龚士澄198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石山医学全书)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清宫药引精华伤寒论今释陆渊雷1955伤寒论集注黄竹斋1957伤寒论浅注--陈修园伤寒论类方汇参左季云1957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语释李克绍1982伤寒论宗印--张志聪慎疾刍言--徐灵胎神农本草经读--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时方妙用--陈修园时方歌括--陈修园唐步琪咳嗽辨证论治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唐宗海医学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明)熊宗立医宝秘囊--王成德赵绍琴内科学(杂病证治)医贯砭--徐灵胎太素珍本a医法圆通医学三字经--陈修园医学从众录--陈修园王正龙疑难杂症医学真传--高士宗医学要诀--张志聪医林五十年--麻瑞亭1986医学心悟易学精华丛书易学精要邹学熹1992 易学精华丛书易学图解邹学熹1993易学精华丛书医易汇通邹学熹1992医学衷中参西录腑脏经络按摩针灸心悟张璐医学全书中国秘方验方精选曾德环等编1992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中国秘方验方精选续集曾德环等编1992 中医疾病预测学杨力1991周莓声灸绳中医诊疗要览(增订本)大塚敬节1953 恽铁樵遗著选见智录续篇读金匮翼1989 左季云证治实验录1999足部反射区按摩法“附子不宜与瓜蒌同用”之我见“火神派”述略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灵枢经《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三《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一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从吴佩衡临床经验探析附子的临床应用中医书籍3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四附子温五脏之阳善用益之滥用误之--朱良春用附子的经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中--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五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肾阳虚感冒100例疗效观察祝味菊伤寒质难湿重于热即重附子巧用附子治顽症浅谈姜、桂、附的临床应用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阳气困郁每仗附子引火归原药物应用考辨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郑钦安及其著作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祝味菊善用附子上、下茶饮保健顾问百病自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附子增强药效的作用常见病自测火神派述略常见中老年疾病的防治儿科手册减肥新法与技巧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家庭医学百科美容化妆400问食物疗法老年食养食疗老年百病防治手纹诊治四季保健食谱饮食疗法1500方实用中药炮制学实用气功外气疗法小儿常见病家庭单验方针灸大成手掌与疾病中老年保健手册太极金书自我调养好治病中医疾病预测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正统道藏目录六祖坛经讲记了凡四训讲记藏外道书目录佛教与中国文化家庭保健药膳制作400法王凤仪嘉言录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类经--张景岳秦伯未《金匮要略杂病浅说》秦伯未《内经类证》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齐氏医案伤寒类方--徐灵胎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治疗格律》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左季云著2000伤寒论集注--张志聪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针灸心传质疑录--《张景岳》医学实在易--陈修园“火神派”再述中国医易学邹学熹1989《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上、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一、三见微知著擅用附子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析临证秘验录--朱晓鸣中国炙疗集要浅谈附子之毒江苏省90位名中医成功因素与临床情况的调查报告内经知要周岩本草思辨录难经经释--徐灵胎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中华本草2,9,10古今名医奇病治法三百种伤寒解惑论素问识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太素饮膳正要中医之钥修正版经络针灸心法古代针灸医案翻译按各家针灸医籍选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皇汉医学丛书系列《伤寒论》脉法研究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董氏奇穴针灸学骨伤方歌白话解张步桃演讲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戴丽三医疗经验选文魁脉学针灸经穴图考-黄竹斋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治癌秘方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常用贵重药材、进口药材分册、常用根及根茎药材分册肝病证治概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共五册产前产后宜忌手册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灵枢素问金匮伤寒温病条辨杂病论、方讲义伤寒论、方讲义伤寒方法经方歌括-杂病伤寒医宗金鉴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廖厚泽三指禅明堂浅义-气功经络学浅说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廖育群慎斋遗书伤寒名方解析伤寒杂病论会通切脉针灸治癌症脾胃论(全本)马王堆医书沈绍九医话林如高正骨经验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针灸心扉手相手纹手诊冉雪峰医著全集腑脏图点穴法伤寒汲古图版《真气运行法》伤寒知要伤寒析疑聿修堂医学选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冠仙医话精华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董建华老年病案集东阳名老中医经验录中医诊治精要中医临床验案汇辑第六辑河南省卫生展览会资料汇辑中医中药4 诊余随笔医话医论荟要医学碎金录2新编外科秘方大全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上、下册)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医必读女科三书评按医门补要医门新录医论医案荟萃医论选萃第一集医伦疑案医林锥指医林一介医门真传医林误案医效选录医林五十年医学碎金录医林绳墨医林蒐雅医学文摘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医林漫步医林漫笔医学文摘医林典故医学问对医海珠玉医学新悟医海丹心医笔谈医验大成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医药丛谈医案助读倚云轩医话医案集虞山墩头丘陈氏方案余氏附子经验集医方经验汇编翼经经验录医案医话选第一辑余无言医案中医书籍4中医书籍4.ISO目录: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df古今名医验方秘方.chm胡国栋临床经验集.pdf壶隐医案.pdf湖北名老中医经验选.pdf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pdf湖南中医医案选辑第一集.pdf湖岳村叟医案.pdf湖州十家医案.pdf华廷芳医案选.pdf黄石屏.pdf黄寿人医镜.pdf黄伟林医案.pdf黄文东医案.pdf黄一峯医案医话集.pdf回春录新诠.pdf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pdf今古医苑奇案.pdf金子久专辑.pdf津门医粹.pdf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pdf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pdf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金子久专辑.pdf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叶熙春专辑.pdf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二版).pdf 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pdf经方临证集要.pdf经验资料汇编中医内科临床.pdf颈肩腰腿痛病案集.pdf景岳学说研究(第一集).pdf菊人医话.pdf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pdf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pdf孔伯华医案.pdf孔伯华医集.pdf孔氏医案.pdf来春茂医话.pdf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pdf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期.pdf老中医经验汇编.pdf老中医经验选(续辑).pdf老中医经验选.pdf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老中医经验选编.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一辑(上).pdf 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pdf老中医医案选.pdf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pdf历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pdf 莲舫秘旨碎玉篇.pdf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df临床经验回忆录.pdf临床经验集.pdf临床实践浅谈.pdf临床心得选集第二辑.pdf临床心得选集(第一辑).pdf临床心得医案选(二).pdf临床心得医案选(一).pdf临床验集(第二版).pdf临度庐医藁.pdf临诊一得录.pdf临证笔录秘验集.pdf临证会要.pdf临证见解.pdf临证经验荟萃.pdf临证录.pdf临证论医集.pdf临证秘津.pdf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pdf 临证实效录.pdf临证心得.pdf临证心得选.pdf临证新悟.pdf临证医案医方(修订本).pdf 临证用药经验.pdf临症初探.pdf临症心得选.pdf临症医案医方.pdf刘纯医学全集.pdf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pdf刘惠民医案.pdf刘季文医论医案集.pdf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pdf刘寿山正骨经验(修订版).pdf 刘树农医论选.pdf刘越医案医论集.pdf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pdf陆观虎医案.pdf陆银华治伤经验.pdf路志正医林集腋.pdf论古今理论精华集团内临床成果新编实用中医内科学.pdf 论症指迷新编(附医案选).pdf罗元恺论医集.pdf洛阳专区中医治疗经验汇集(一).pdf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pdf孟河费氏医案.pdf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pdf孟河四家医集.pdf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二).pdf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三).pdf勉斋临证医诀.pdf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上册).pdf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下册).pdf名老中医医话.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二集.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三集.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一集.pdf名医特色经验精华.pdf名医医术精萃.pdf名医针灸精华.pdf名医珍言录.pdf名中医治病绝招.pdf名中医治病绝招续编.pdf内科精华评述.pdf内科临证录.pdf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1).pdf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pdf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pdf南方医话.pdf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创刊号.pdf 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第贰期.pdf 南郑医案选.pdf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第一集.pdf欧阳锜.pdf潘春林医案.pdf破鳖斋医草.pdf蒲辅周医案.pdf蒲园医案.pdf祁振华临床经验集.pdf起死回生集第一辑.pdf潜村医案.pdf强和亭医案手迹.pdf乔保钧医案.pdf秦伯末医文集.pdf冉雪峰医案.pdf任继然临床经验录.pdf三十种病治验灵.pdf三湘医萃:医话.pdf三湘医粹:医案.pdf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山西省中医药临床实效要录第一辑.pdf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pdf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I).pdf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pdf尚友堂医案.pdf申江医萃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 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一集.pdf肾病综合征.pdf盛国荣医案选.pdf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pdf施今墨临床经验集.pdf时门医述.pdf实习医案选辑.pdf寿石轩医案.pdf四川省中西医合作临床治疗经验第一辑.pdf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pdf孙谨臣儿科集验录.pdf孙鲁川医案.pdf孙润斋医案医话.pdf孙允中临证实践录.pdf台北临床三十年.pdf唐福舟医验汇粹.pdf田宗汉医寄研究.pdf通江庐医藁.pdf桐山济生录.pdf万济舫临证辑要.pdf万友生医案选.pdf王海滨医案选.pdf王静安临床精要.pdf王孟英医案.pdf王渭川临床经验选.pdf王渭川疑难病证治验选.pdf王修善修证笔记.pdf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pdf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pdf巫百康临床经验集.pdf吴安庆医案医论选.pdf吴光烈临床经验集.pdf吴菊方医案.pdf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pdf吴少怀医案.pdf吴士彦临证经验集老中医临证经验汇编·第三辑.pdf 吴中医集临证类.pdf五十年临证得失录.pdf现代名医医案选析.pdf现代名中医类案选.pdf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pdf现代医案选第一集.pdf现代医案选集.pdf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pdf向日老中医临证实录.pdf谢海洲论医集——中华医药家系列.pdf谢映庐医案附一得集.pdf新医林改错《内经·素问》分册.pdf邢锡波医案集.pdf邢锡波医案选.pdf邢子亨医案.pdf杏春医论——中医阴阳、方药的理论与证治.pdf杏林拾翠.pdf许玉山医案.pdf悬壶集.pdf悬壶漫录.pdf雪斋读医小记.pdf言庚孚医疗经验集.pdf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df燕山医话.pdf燕医传薪录(1).pdf燕医传薪录.pdf杨志一医论医案集.pdf姚贞白医案.pdf叶熙春专辑.pdf叶心清医案选.pdf医案选编7.pdf医案选编.pdf易学精华从书医易汇通邹学熹1992(1).pdf易学精华从书易学精要邹学熹1992(1).pdf易学精华从书易学图解邹学熹1993(missing p38)(1).pdf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pdf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pdf袁子谦医疗经验选.pdf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pdf岳美中论医集.pdf岳美中医案集.pdf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pdf云南省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pdf 杂病证治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pdf杂病证治.pdf湛园医话.pdf张伯臾医案.pdf张琪临床经验辑要.pdf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pdf张泽生医案医话集.pdf张志豪论医集.pdf张志雄医案选.pdf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pdf章次公医案.pdf章太炎医论猝病新论.pdf章真如医学十论.pdf章真如中医临床经验集.pdf赵棻医疗经验(选集).pdf赵金铎医学经验集.pdf赵绍琴临床400法.pdf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df赵文魁医案选.pdf赵锡武医疗经验.pdf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pdf 浙江省中医药临床经验汇编第二辑.pdf 诊籍续焰——山东中医验案选.pdf治验回忆录2.pdf治验回忆录.pdf治验回忆录.pdf中草药临床实验录.pdf中国当代中医特效疗法临证精萃.pdf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4.pdf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2.pdf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集1.pdf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pdf中医百家谈.pdf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pdf中医经验集锦.pdf中医临床200解2.pdf中医临床200解.pdf中医运气学.pdf竹棠医镜.pdf中医书籍5目录:《本草纲目》医案类编.pdf《古方医案选编》上集.pdf《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之七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上、下).pdf 百家验案辨证心法.pdf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pdf北方医话.pdf北京名医鲍友麟论胃肠病.pdf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pdf病案讨论汇编第二辑.pdf病案讨论汇编第一辑.pdf病案讨论集.pdf餐菊轩医辑.pdf长江医话.pdf长宁医萃.pdf陈良夫专辑.pdf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pdf成都市中医药治疗经验选辑.pdf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第二集.pdf成人医案.pdf程门雪医案.pdf疮疡经验录.pdf慈济医话第一卷.pdf慈溪光绪医方选议.pdf从中医药典籍符咒龟卜探讨其宗教疗法和疾病观念.pdf 丛桂草堂医草.pdf崔文彬临证所得.pdf当代名医证治汇粹.pdf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pdf丁甘仁医案.pdf丁甘仁医案续编.pdf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pdf儿科妇科针灸科外科周介人参订卷四.pdf二续名医类案(上、下集)1.pdf方 涛医案.pdf福安专区中医药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pdf福建省龙海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福建省龙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福建省中医临床经验汇编.pdf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pdf福州医案医话第一辑.pdf乾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pdf乾祖望医话.pdf乾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pdf 簳山草堂医案.pdf高辉远经验研究.pdf耿鉴庭.pdf古代卷6.pdf古代卷8.pdf古代卷11.pdf古方今病.pdf古方医案选编中、下集.pdf 古方医案选编上集.pdf古方医案选编中、下集.pdf 古今救误.pdf古今名医医案选评.pdf古今医案按.pdf古妙方验案精选.pdf古医案奇观.pdf顾氏评注印机草.pdf顾西畴城南诊治.pdf顾西畴方案.pdf顾兆农医案选.pdf怪病妙治选析.pdf关幼波肝病、杂病论.pdf关幼波临床经验选.pdf广西老中医医案选.pdf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pdf 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pdf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pdf海外医话.pdf寒热真假一百案.pdf韩哲仙治肝经验录.pdf汉方临床治验精粹.pdf何任临床经验辑要.pdf何任医案选.pdf何世英医案.exe何书田医著四种.pdf河北中医验案选.pdf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pdf贺季衡医案.pdf横泖病鸿医案选精.pdf洪天吉医学论文集.pdf洄溪医案.pdf菁菁园诊余笔谈.pdf冷庐医话卷二.pdf冷庐医话卷三.pdf冷庐医话卷四.pdf冷庐医话卷五.pdf冷庐医话卷一.pdf冷庐医话冷庐医话补编.pdf冷庐医话考注.pdf冷庐医话(第二卷).pdf冷庐医话(第六卷).pdf冷庐医话(第三卷).pdf冷庐医话(第四卷).pdf冷庐医话(第五卷).pdf冷庐医话.pdf历代笔记医事别录.pdf临证指南医案.pdf柳宝治医案.pdf脉学心悟.pdf孟河四家医集2.pdf名医类案.pdf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騐录二集序.pdf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騐录二集自序.pdf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医十病有序.pdf 评校柳选四家医案.pdf奇症汇.pdf潜厂医话.pdf清代宫廷医话.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曹仁伯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巢崇山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莲舫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何书田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金子久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凌晓五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马培之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笛桥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九峰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吴鞠通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薛生白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尤在泾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张聿青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张仲华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pdf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程观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何鸿舫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修之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齐有堂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王孟英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筱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玉璜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吴东晹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灵胎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玉臺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恩普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珊林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姚龙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余听鸿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喩嘉言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石顽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畹香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希白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术荟萃.pdf清宫医案研究.pdf任应秋论医集.pdf沈氏女科辑要.pdf施慧治疗男女不育症专集.pdf实用临床月经病学.pdf四肢躯乾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 胎病论浅谈.pdf太和医案选.pdf潼南县老中医经验集.pdf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外科病实用方.pdf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pdf万氏家传广嗣纪要.pdf王九峰医案2.pdf王九峰医案.pdf王孟英医书全集归砚录.pdf王孟英医著精华.pdf王琦男科学.pdf王氏医案译注.pdf王旭高临证医案.pdf王旭高医案.pdf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pdf问斋医案(点校本).pdf问斋医案.pdf吴鞠通医案.pdf吴佩衡医案.pdf五官科病实用方.pdf先哲医话.pdf小儿疾病千首妙方.pdf小儿疑难病辨证治疗.pdf新编妇人大全良方.pdf杏林小品.pdf杏轩医案续录.pdf杏轩医案并按.pdf续名医类案.pdf续名医类案.pdf薛氏医案选下册内科摘要女科撮要保婴撮要.pdf 眼科临床实用中药.pdf眼科临床药物.pdf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pdf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pdf叶氏医案存真疏注.pdf叶天士医案大全.pdf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pdf医理衡正.pdf医学入门(上、下.pdf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册.pdf。
讲解中药材的书籍

讲解中药材的书籍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对于学习、了解和应用中药材,书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为您推荐几本优秀的中药材书籍,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内容和特点。
1.《中药学》《中药学》是由中国药学会编写的一本系统性的中药学教材。
该书系统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材的分类、质量评价、加工制备、保存与鉴定等内容。
它以清晰的语言、详尽的知识点和丰富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中药学知识。
此外,该书还附有大量的中药材图片和生药鉴定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材。
2.《中草药大辞典》《中草药大辞典》是中药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之一。
该书收录了8000多种中草药材及其相关信息,包括草药的名称、形态特征、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等。
每个草药材的介绍都非常详尽,深入展示了中草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该书还包括了中草药材的图片和鉴别方法,帮助读者准确辨别和使用不同的中草药材。
3.《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中草药材入门书籍。
该书介绍了常见的中草药材及其应用,包括中草药的起源、生长环境、药用部位、采收方法、药理作用等。
该书以简明的方式呈现了中草药的基本知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常用中草药的配伍方剂和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中草药材。
4.《中药材学》《中药材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药材学教材。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的分类、鉴定、质量评价、加工制备和应用等知识。
它采用了简明扼要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使读者能够轻松了解和记忆中药材的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的配伍应用和中药炮制技术,为读者深入理解中药材的应用提供了帮助。
通过阅读上述介绍的几本中药材书籍,读者可以了解中药材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深入掌握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
这些书籍不仅适合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也适合对中药材感兴趣的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读者应注意对中药材进行实地观察和鉴别,以确保对中药材的理解更加准确和全面。
中华中医药学会2023年8月学术活动计划

中华中医药学会2023年8月学术活动计划摘要:一、引言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简介三、2023年8月学术活动计划概述四、活动具体安排1.学术研讨会2.专业培训课程3.中医药科普活动4.会员交流活动五、活动意义及目标六、总结正文: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的权威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学术研究、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学会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2023年8月的学术活动计划。
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于1985年,至今已走过38个春秋。
学会汇集了全国中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承担着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学会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为会员提供交流学术研究、探讨前沿动态的平台,也为广大民众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健康素养。
2023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活动内容涵盖了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课程、中医药科普活动以及会员交流活动等多个方面。
首先,学术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中医药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中医药发展的前沿动态。
预计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学者、研究人员、医务人员等约500人参加。
其次,专业培训课程将针对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课程内容包括中医药基础知识、临床诊疗技能、中医药政策法规等,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外,中医药科普活动将向广大民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
活动形式包括中医药健康讲座、义诊活动、养生体验等,让民众了解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健康素养。
最后,会员交流活动将组织会员进行座谈、沙龙等形式的活动,增进会员间的友谊,促进学术交流。
总之,2023年8月的学术活动计划丰富多彩,旨在为中医药行业的研究人员、医务人员和广大民众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探讨前沿、传播文化的平台。
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适用于单位推荐)(适用于院士提名)三、项目简介(限1页)四、重要科学发现1. 重要科学发现(限5页)2. 研究局限性(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围绕科学发现点的原创性、科学价值、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度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补充说明(视情填写):承诺:上述论文专著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
知识产权归国内所有,且不存在争议。
第一完成人签名:七、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不超过8篇)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九、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十、附件一、必备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2.他人引用代表性引文专著(不超过8篇)3.检索报告4.知情同意证明5.国际合作证明6.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见附表1)7. 提名专家意见表(已获通知中所述奖励的项目无需填写,模板见附表2)二、其他附件附表1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签名: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填写要求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奖提名书》是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原则上应由推荐者提供,以第三人称表述。
推荐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必须由推荐者客观、如实、准确作出;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以及主要完成人情况等客观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可以由被推荐的项目完成人提供,但提名者应对有关内容认真严格审查,并承诺对提名书的真实性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d o c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
(2016年度)
一、著作基本情况
二、著作简介
三、第三方评价
四、本著作曾获奖励情况
七、推荐单位意见
八、附件目录
附件目录:
1、发行量、再版次数证明:由出版社出具的作品发行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
2、公开引用或应用证明:指国内外重要出版物中引用、评价该图书的材料复印、打印件,及该作品的内容被其他传播方式使用的证明材料;
3、说明作品成品质量的证明:由相关单位出具;
4、被译为其它语种的作品样本:被译为其他语种的作品,应提供被译为其他语种作品的样本。
5、有助于著作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应严格按中华中医药学会当年推荐通知要求执行。
提交的推荐书书面材料和电子版材料,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否则作为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提交当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格式要求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推荐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大十六开本(高297 毫米,宽210 毫米)竖装。
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 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 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 号字,推荐书及附件应合装成册(便于拆装),其大小规格应与推荐书一致。
装订后勿另附加封面。
二、“著作基本情况”
1.《序号》、《分组编号》,由奖励办公室填写。
2.《候选作者》,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奖励办法》相关规定,所列候选人应为中国公民,候选人排序应按照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最多不超过5人,且排名在前三位的候选作者投入编写该著作工作量应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否则不能作为本项目排名前三位候选人。
3.《候选单位》,候选作者工作单位。
4.《推荐单位》,指组织推荐项目的各省、市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分会,国务院有关部、局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
5.《建议分组》,视项目内容分为若干组进行评审。
6.《任务来源》,指直接支持编写本著作的计划、基金等,请按项目任务的来源选择以下相应类别:
A.国家计划:指正式列入国家计划项目,A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A2、863计划,A3、973 计划,A4、其他计划;
B.部委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国务院各部委下达的任务;
C.省、市、自治区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由省、市、自治区或通过有关厅局下达的任务;
D.基金资助:指以基金形式资助的项目,D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2、其他基金;
E.企业:指由企业自行出资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
F.国际合作:指由外国单位或个人委托或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
G. 自选:指本基层单位提出或批准的,占用本职工作时间研究开发的项目;
H. 非职务:指非本单位任务,不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和时间所完成与本职位无关的或者无正式工作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
I.其他:指不能归属于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项目,如:其他单位委托的项目等;
7.《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指上述各类研究开发项目列入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要求不超过300 个汉字。
8.《项目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日期,完成时间指该项目提交的最近一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时间。
三、“著作简介”
《著作简介》是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主要内容,应包含著作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学术水平、科学性、创新性及实用性。
四、“第三方评价”
第三方评价是指被推荐著作作者和具有直接利益相关者之外第三方对推荐著作内容等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或公信力的评价文件,如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检测报告、鉴定结论、验收意见,或者同行科技工作者在学术刊物或公开场合发表的评价性意见。
五、“本著作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已获国家级或同级同类性质奖励的著作暂不列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评选范围。
六、“候选作者情况表”
《候选作者情况表》是评价候选作者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所列候选作者应为中国公民。
应按表格要求逐项填写,其中“国籍”是必填项。
“工作单位”指推荐候选作者报奖时所在单位;“完成单位”是指候选作者编写本著作时所在单位,如涉及多个单位,只填写一个贡献最大的单位。
候选作者必须在“声明”栏目本人签名处签名,如因特殊情况本人暂时无法签名,需提交推荐单位文字说明,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随推荐书一并报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对于无签名、无说明的推荐著作,视为不合格。
七、“工作单位情况表”
《候选单位情况表》是核实推荐项目所列完成单位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应写明本单位对推荐项目做出的主要贡献,并在单位盖章处加盖单位公章,要求不超过600个汉字。
“单位性质”分为:A.研究院所:A1.转制研究院所A2.非转制研究院所;B.学校;C.社会团体;D.事业单位;E.国有企业;F.民营企业;G.军队;H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