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夷陵之战对蜀汉政治的影响
夷陵之战假如刘备胜利了,蜀汉的命运将会如何?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获胜,蜀汉格局可能会比历史上要好一些。
如果按三国演义,刘备是以倾国之兵东征,目的是完全消灭东吴,为关羽报仇。
如果这样,刘备得胜意味着东吴势力的灭亡。
但是诸葛亮反对这样做,一个原因是这样变成了蜀汉独立单挑曹魏的格局。
刘备当时力量虽强,对于江东地区还是人生地不熟,最后可能便宜了曹丕。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下历史上如果刘备获胜的情况。
历史上,刘备的东征并不光是为关羽报仇,更大的还会在企图通过战争夺回部分荆州权益,获得一个相对有利的结局,也就是“以打促和”。
但是战争的周期和代价是不能预测的。
如果刘备最终得胜,还要看其胜利的结局,以及胜利的周期和代价是什么。
当然,无论哪一种,对蜀汉未来命运的影响,只能从一个大趋势判断。
毕竟历史上夷陵之战距离蜀汉灭亡也有四十余年,预测四十余年后的事情太难了。
第一种情况,如果刘备以较小的代价,对陆逊所率吴军进行了沉重打击,使之损伤严重。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刘备夺回被吕蒙偷袭走的小半个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甚至迫使东吴再割让吴地三郡(江夏、长沙、桂阳)中的部分或全部领土,即恢复到216年甚至214年对荆州的分割情况。
然后刘备可能会在诸葛亮的劝告下恢复吴蜀联盟。
这样的结果,刘备尚存,精兵犹在,一批中生代将领也得到保存,则在未来数年的北伐中,无论刘备是否还健在,诸葛亮可以调遣的实力都大大超过正史线,两路出兵也能得到实现。
那么,蜀汉利用曹丕时代的混乱,显然更有可能取得战果,甚至逐步改变双方的强弱态势。
当然,一个负作用是按照东吴的德行,这战的败北会加深他们对蜀汉暗中的不满,存在再次背刺的可能。
第二种情况,刘备和陆逊双方经过持久战,刘备稳扎稳打,步步逼近,但陆逊也没有丧失主力。
这时候由于东吴方面失去胜利信心,或者曹丕的插手,导致吴国主动求和。
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可能会达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合约,诸如将219年吕蒙偷袭得到的荆州三郡,全部或部分还给蜀汉(南郡应该是蜀汉强烈要求的,毕竟是北伐的分基地)。
东亚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战乱与统 一
东亚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战乱与统一在东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纷争可谓是一段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篇章。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英雄辈出,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黄巾之乱的爆发,更是让原本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在这个动荡的局势下,各地豪强纷纷崛起,拥兵自重。
经过一番角逐和兼并,逐渐形成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和以孙权为首的东吴这三大势力。
曹魏政权在曹操的领导下,实力最为强大。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强敌,占据了中原广大地区。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如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使得麾下聚集了众多能臣猛将。
然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这也使得他统一全国的步伐受阻。
刘备则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辗转各地,最终在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蜀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刘备和诸葛亮多次北伐,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据守江东。
孙权善于用人,内部政治相对稳定。
在对外策略上,时而与曹魏结盟,时而与蜀汉联合,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国之间的战乱频繁不断。
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各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战役。
其中,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则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对东吴发动的战争,结果蜀汉大败,元气大伤。
在战乱的同时,三国也各自注重内部的发展。
曹魏在北方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使得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蜀汉在蜀地积极开展屯田,发展盐业和织锦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东吴则依靠江南的富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造船业十分发达。
然而,分久必合,天下大势终究趋向统一。
曹魏政权在后期逐渐被司马氏掌控。
30道三国演义测试题带答案
1. 官渡之战发生在哪里?答案:河南官渡。
2.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条江上?答案:长江。
3. 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个地区?答案:湖北夷陵。
4.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中的祁山位于今天的哪个省?答案:甘肃省。
5. 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位于现在的哪个省份?答案:湖北省。
战役6.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谁之间的战役?答案:袁绍。
7.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官是谁?周瑜。
8. 夷陵之战是刘备为报谁之仇而发动的?关羽。
9.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 赤壁之战对三国格局的影响是什么?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时间11. 三国时期大致指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答案:公元220年到280年。
12. 曹操去世是在哪一年?答案:公元220年。
13.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答案:公元208年。
14. 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答案:公元222年。
15.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哪一年?答案:公元229年。
人物16. “卧龙”指的是谁?答案:诸葛亮。
17. “凤雏”指的是谁?答案:庞统。
18. “三英战吕布”的三英分别是谁?答案:刘备、关羽、张飞。
19. “草船借箭”中的主人公是谁?答案:诸葛亮。
20. “桃园结义”中的三位英雄是谁?答案:刘备、关羽、张飞。
结果与影响21. 官渡之战后,曹操控制了哪些地区?答案: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22.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未能统一全国?答案: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失去了南方的优势,未能一鼓作气统一全国。
23.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影响是什么?答案:蜀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力大幅削弱。
24. 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案:恢复汉室,统一全国。
25. 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答案:通过多次战争与政治博弈,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综合题26. 描述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
答案:“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隐居的草庐拜访,最终成功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上庸的战略地位不亚于荆州,为何蜀汉却轻易丢弃?看了它的战略决策我明白了
上庸的战略地位不亚于荆州,为何蜀汉却轻易丢弃?看了它的战略决策我明白了说起三国争锋焦点地区,大概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荆州,而荆州有三大门户之地:襄阳、夏口、夷陵。
如今我们大多只熟知荆州的三大门户之争,却往往忽略了上庸之地在荆州乃至三国乱世的重要性。
甚至蜀汉在上庸的接连重大决策失误,也与之痛失荆州有着密切的联系。
翻开三国历史地图,我们会明显发现,上庸(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向北倚靠汉水,向南临接长江,向西可连通汉中,向东亦可直驱襄阳,恰好处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中心,地理位置可谓极其特殊。
上庸地区东三郡同时,上庸核心地区水网密布,四周群山环伺,属于典型的山环水绕易守难攻之地。
占据上庸,既可将其当做连通汉中、襄阳等地的战略通道,亦可成为威胁这些地区的后方基地,军事战略位置可谓极其重要。
正因如此,在此地发生的三国争锋也同样精彩纷呈。
上庸极佳的军事战略地位,自然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轮番争夺建安二十四年春(公元219年),刘备成功攻取汉中之后,便立即派遣孟达、刘封分两路人马发动了对上庸的争夺战。
此战蜀汉战绩斐然,不仅逼降上庸太守申耽,还杀了曹魏房陵太守蒯祺,顺利夺得对上庸三郡的控制权。
同年十月,吕蒙、陆逊成功偷袭荆州,之后又派遣部将谢旌等人攻取房陵、南乡等地。
同样,陆逊也是看到了上庸地区对于荆州夷陵等地的严重威胁,因而在其刚刚取得荆州还未站稳脚跟之时,就迅速发动了对蜀汉的房陵之战,意图将荆州的战略前线再向前推进到上庸一带,以此来保证夷陵等地区的安全。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称帝,随即命令大将夏侯尚、徐晃率兵袭取上庸,此战孟达、申耽、申仪等人投降魏国,刘封败逃成都,上庸大部地区再入曹魏之手。
而后魏文帝曹丕合上庸三郡为一新城郡,任孟达为新城太守。
上庸三郡略司马懿平叛路线公元227年,诸葛亮意图策反孟达叛魏归蜀,可最终却以司马懿攻破新城,斩首孟达成功平叛而告终。
此后新城郡(原上庸地区)大部便一直掌控在曹魏手中,甚至曹魏还曾以此地为基地,发动对吴国荆州的讨伐战争。
三国鼎立中哪位君主最具统治天下的能力
三国鼎立中哪位君主最具统治天下的能力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天下,各自的君主皆有其独特之处。
然而,若论哪位君主最具统治天下的能力,实难一言蔽之。
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寻其中的答案。
曹操,这位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无疑是一位极具统治才能的君主。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其远见卓识,“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
这一策略使得他能够以汉室之名,行征伐之实,名正言顺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军事方面,曹操更是才华出众。
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一生征战无数,胜多败少。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实力强大的袁绍,一举奠定了其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调度,还在于他对战略局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军事资源的合理运用。
经济上,曹操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其统治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他还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使得众多有才能之士纷纷归附于他,为其政权的发展出谋划策。
然而,曹操也有其不足之处。
他生性多疑,有时过于残忍,杀孔融、杨修等名士,使得人心惶惶。
而且,他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这也使得他在统治天下的能力上打了一定的折扣。
再看刘备,他以仁德闻名于世。
从一介织席贩履之徒,最终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善于笼络人心的本领可见一斑。
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打着仁义的旗号,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之士追随。
在用人方面,刘备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对他们推心置腹,委以重任。
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关羽、张飞等武将为其冲锋陷阵,使得蜀汉政权在初期得以迅速发展。
但刘备在军事和政治才能上相对曹操略显不足。
夷陵之战,刘备因决策失误,大败而归,使得蜀汉国力大损。
而且,在他统治期间,蜀汉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未能为长期的战争提供足够的支持。
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如何
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如何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希望大家喜欢!在夷陵之战中,多亏于陆逊擅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沉得住气,后发制人,巧用火攻,终于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而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具体作战上,他又不擅于观察地形,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没有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如果说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吴军的一把火,则烧毁了蜀汉的希望,此后不管孔明再怎么辛苦,都没有使蜀汉重振旗鼓。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却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工具,蜀汉受到削弱,从而促成了吴蜀之间实力的平衡,使得曹魏独大,而此后吴蜀均无力单独面对曹魏,联盟成为了历史必然的走向。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而孙权本来想求和,但没成功,于是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所以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夷陵之战 阅读理解
夷陵之战,也被称为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这场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战役过程:
在战役的初期,刘备气势强劲,挥兵攻打东吴孙权。
孙权在求和不成后,一面与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参战方:
参战方主要有蜀汉、五溪蛮夷和东吴。
其中,蜀汉的参战兵力约四万多,东吴的参战兵力约五万多。
主要指挥官包括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东吴将领,以及刘备、黄权、张南、冯习、辅匡、赵融、廖淳、傅肜、吴班、陈式、向宠等蜀汉将领。
战役结果: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标志着蜀汉国力的重大衰退。
虽然蜀汉在此后继续抵抗曹魏,但已经无法恢复到之前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而东吴在战役中获得胜利,成功守住荆州南部地区,并且稳定了其在长江中游的势力。
夷陵之战介绍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公元221年,是刘备为关羽、争夺荆州而与东吴孙权爆发的一场激战。
最终,东吴将领陆逊率领吴军取得了胜利,使得蜀汉实力大损。
在夷陵之战前,蜀汉的刘备成功统一了益州,意图进一步扩大势力。
与此同时,东吴孙权则占领了荆州,并与刘备产生了矛盾。
关羽在荆州被孙权所杀,刘备为 ** 并争夺荆州,毅然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
公元221年,刘备亲率蜀汉大军进攻东吴,意图一举夺回荆州。
初期,蜀汉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连战连胜,吴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移,吴军在东吴将领陆逊的指挥下开始逐步反击。
在夷陵地区,刘备率领的蜀汉大军与陆逊率领的吴军展开了决战。
由于蜀汉军队长时间作战,疲惫不堪,加上刘备指挥失误,战局逐渐对蜀汉不利。
在关键时刻,陆逊果断发动火攻,将蜀汉军队击溃。
刘备被迫率领残军撤回蜀地,途中因病去世。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战后,蜀汉国力大损,再无力与东吴和曹魏争夺天下。
而东吴则在此次战役中巩固了势力,开始与蜀汉、曹魏三足鼎立。
此次战役在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题材。
夷陵之战展现了三国时期将领们的智慧和英勇,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夷陵之战的故事
夷陵之战的故事
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战斗的地点是长江南岸的夷陵地区,故称为夷陵之战。
当时,东汉朝廷已经分崩离析,三国鼎立。
曹操统领魏国,刘备统领蜀国,孙权统领吴国。
这场战斗的参与者是刘备和孙权两方。
背景是,刘备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进军荆州,并击败了曹操的部队,将荆州纳入蜀国版图。
然而,他的军队带来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对当地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孙权看到了机会,认为刘备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无法有效管理,便派遣周瑜率领大军进攻夷陵地区,意图夺回失去的领土。
周瑜是孙权的重要将领,被誉为江东的瑜亮,非常有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
刘备得知孙权的进攻后,派遣自己的重臣诸葛亮前往夷陵指挥战斗。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先生,智勇双全。
夷陵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加之孙权军队的猛攻,使得刘备军队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
然而,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和周密的防守布局,刘备成功地守住了夷陵,并将孙权军队击退。
夷陵之战的胜利对于刘备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它巩固了蜀国在荆州的地位,增加了刘备在三国格局中的影响力。
同时,这场战斗也显示出诸葛亮作为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官的才华,为后来的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展现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较量和智慧的角逐。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夷陵之战感想模板作文素材
夷陵之战感想模板作文素材以夷陵之战感想。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这场战役由刘备领导的蜀汉军队与孙权领导的东吴军队联合对抗曹操的中原军队,是三国时期战争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夷陵之战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感想。
首先,夷陵之战展现了刘备、孙权等领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对抗曹操,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刘备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而孙权则充分发挥了水军的优势,使得曹操难以应对。
他们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夷陵之战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相互对抗,夷陵之战是其中的一次重要冲突。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蜀汉和东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再次,夷陵之战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启示。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能够联合对抗曹操,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而曹操则在这场战役中失利,也反映了他在军事上的一些不足。
通过对这场战役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历史的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夷陵之战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这场战役中,无数的士兵为了各自的利益和荣誉,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让我们深刻地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无情。
通过对夷陵之战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和珍惜。
总的来说,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感想。
通过对这场战役的研究和回顾,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残酷性,也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三国的历史
三国的历史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公元280年晋朝统一中国为止。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复杂,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国历史的背景、主要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影响。
一、三国时期的背景1. 东汉末年的动荡◆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爆发,标志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开始。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揭示了东汉政权的衰弱和社会矛盾的尖锐。
◆宦官专政: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导致了朝政不稳。
宦官的权力使得中央政府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力,加剧了社会的混乱。
2. 群雄割据◆地方豪强崛起:东汉末年的腐败和动乱导致地方豪强和军阀的崛起,他们逐渐形成了割据政权,争夺中央政权的控制权。
二、三国的形成1. 魏国的建立◆曹操的崛起:曹操是北方最有实力的军阀,他在击败了其他对手后,逐渐控制了北方地区。
公元196年,汉献帝被迫迁至曹操控制的许都,曹操实际上成为了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魏国的建立: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建立魏国,史称“魏帝”,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始。
2. 蜀汉的建立◆刘备的奋斗:刘备是东汉末年一个有理想的军阀,他通过与诸葛亮的合作和不断的军事征战,逐渐建立了蜀汉政权。
◆蜀汉的建立: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史称“蜀汉皇帝”,主要控制今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
3. 吴国的建立◆孙权的统治:孙权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的基业,控制了江南地区。
经过多次战争和权谋斗争,孙权在公元229年建立了吴国,史称“吴帝”。
三、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1.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背景:曹操与袁绍的对抗。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有实力的军阀,曹操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胜利,稳固了自己的北方地位。
◆结果:曹操的胜利奠定了他在北方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削弱了袁绍的力量。
2.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209年)◆背景:曹操南下企图征服南方,由孙权和刘备联合抵抗。
夷陵之战 阅读理解
夷陵之战阅读理解
【实用版】
目录
1.夷陵之战背景
2.夷陵之战过程
3.夷陵之战影响
正文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 221 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这场战争的背景源于蜀汉的建立者和皇帝刘备想要收复荆州,而东吴的孙权则试图保卫荆州。
夷陵之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刘备在蜀汉境内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并向荆州进发。
然后,孙权在夷陵城布防,并派遣早期的将领吕蒙和后来的名将陆逊分别率领军队防守。
接下来,刘备的军队在夷陵城外安营扎寨,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对峙。
最终,由于蜀汉军队在供给线上出现了问题,加上陆逊出色的指挥,蜀汉军队在夷陵城外被彻底击败。
刘备被迫撤回蜀汉,并在次年去世。
夷陵之战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蜀汉的衰落和东吴的崛起。
第1页共1页。
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战争形势
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战争形势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惊人的战争,让后人颇有些迷惑。
这篇文章试图探讨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战争形势,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政治派系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系。
下面是三个较为典型的政治派系:1、长沙派长沙派是由诸葛亮带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仁义之道治国、以文治武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和法律,而不是武力和征战。
他们崇尚孔子,反对道家和法家的思想。
2、荀攸派荀攸派是以荀攸为代表的一派,他们主张用法家思想治国。
他们认为统治者应以法度约束臣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天下太平。
荀攸是曹操的谋臣,曹操一直以法家思想治国,所以荀攸的思想对于曹操的统治有很大的影响。
3、华佗派华佗派是以华佗为代表的一派,他们主张以道家思想治疗人民疾病。
他们认为医者应该人道主义、自由医疗,这样才能真正治愈病人。
华佗是治病救人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于那个时代的医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以上三个派系都在三国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于整个时期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贡献。
二、战争形势三国时期的战争也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点,下面简单介绍几个重要的战役: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它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冬季,曹操率领兵大举进攻孙权,结果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给打败了。
这场战役也标志着曹操的统治时期走向衰落,孙权也获得了更多的繁荣和发展机会。
2、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大战,双方在公元200年左右交战。
最终曹操取得了胜利,并且袁绍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这场战斗也奠定了曹操势力在北方的基础,并对我们现在的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的战争中最凶险的一场,它发生在公元222年,在这场战役中,蜀汉军和东吴军一起发起了进攻,对抗的是刘备的侄儿刘禅。
结果这场战斗非常惨烈,最终东吴方面获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也表明了东吴的实力和成熟程度,而刘备的势力也从此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三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军事战争
三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军事战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军事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三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外族入侵,使得东汉王朝灭亡,进入混乱的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的变革在三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在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弱,地方的豪强逐渐崛起,开始独揽政治大权。
这种局面在各地的军阀混战中愈发明显。
曹操在建安年间颁布了《建安政治》制定了地方官僚制度。
可以说,疲惫不堪的董卓之乱和曹操的对各地方长官的重新安置,使江南精英也得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靠着这些人的参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南北经济大统一。
2.文化艺术的变革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东汉时期,文化舞台主要在京城洛阳,但随着中央政府的衰败,文化繁荣的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在南方,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文化人物,如荀彧、陈寿和李世民等人。
他们不仅活跃于文坛,而且也参与了地方政治事件。
另外,小说在三国时期也开始盛行,像《三国演义》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等统治者也广泛吸收人才,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3.宗教信仰的变革三国时期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朝末年,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开始协助国家恢复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而在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信仰形式。
一些诸如曹操、孙权和刘备等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也对佛教有极大的支持和赞助。
他们多次修建佛阁和寺庙,向佛教僧侣赠送土地和财物,使佛教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这期间,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四川、云南等,也开始了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
二、军事战争三国时期的军事战争是频繁的。
在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统治者之间的斗争是特别激烈的。
《三国鼎立》 学习任务单
《三国鼎立》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分析三国时期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战略决策。
4、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的过程和影响。
(2)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人物的政治和军事策略。
(3)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必然性。
(2)客观评价三国时期各人物的功过是非。
(3)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学习资源1、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影视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相关纪录片。
3、书籍:《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等。
4、网络资源:历史学习网站、学术论文等。
四、学习方法1、阅读法:仔细阅读教材和相关书籍,获取基础知识。
2、观看法: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与同学或老师讨论相关问题,拓展思维。
4、分析法: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过程1、知识梳理(1)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黄巾起义的爆发及其影响。
(2)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曹操、袁绍等势力的崛起。
(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4)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5)孙权在江东巩固势力,发展经济。
(6)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自称汉中王。
(7)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刘备称帝,建立蜀;孙权称吴王,后称帝,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重点分析(1)赤壁之战战争背景: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率军南下。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抵御曹军。
战争过程: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
战争影响: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下;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分裂时期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分裂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分裂时期。
公元220年,东汉王朝灭亡后,形成了三个独立的政治势力:魏、蜀、吴。
三国时期历时6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就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事件、文化艺术、军事战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其一,经济危机。
东汉晚期,封建地主制度逐渐瓦解,大量户口流失,粮食生产减少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财政危机的加剧。
其二,政治腐败。
东汉末年,官僚腐败,外戚干政,吏治败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社会不安定。
其三,内部矛盾。
东汉后期,地方割据,群雄割据,地方势力逐渐扩大,加剧了内部矛盾以及统一国家的困难。
这三大背景因素相互作用,终于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三国时期的到来。
二、政治事件三国时期的政治事件,非常丰富多彩。
其一,曹操篡汉。
公元矶年,曹操在汉献帝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将丞相董卓等人赶出洛阳,奠定了魏的基础。
其二,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蜀汉刘备攻占成都后,建立了政权,并称帝,标志着蜀汉的正式建立。
其三,孙权称帝。
公元229年,孙权在战功卓著的基础上,建立吴国,并称帝,结束了吴的分封时代,奠定了孙吴的基础。
三、文化艺术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其一,诗歌文学。
三国时期,才子佳人辈出,诗悠长,文笔华丽,罗贯中、杜甫、李白等名家都曾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二,书法艺术。
三国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各异,以曹植的“八步书法”和王羲之的“兰亭序”最为著名。
其三,绘画艺术。
三国时期的绘画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成为了后世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
四、军事战争三国时期的军事战争呈现出多变的面貌。
其一,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同盟,联手抵御曹操的进攻,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全歼了曹操的战斗力,成为蜀、吴崛起的转折点。
其二,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蜀汉与魏国在汉中爆发了战争,蜀汉大将张飞、马超、黄忠等率军在激烈战斗中最终败北,使得蜀汉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读三国演义111到115回提出三个答题
读三国演义111到115回提出三个答题摘要:一、引言:概述《三国演义》111 至115 回的内容二、三个答题1.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及影响2.夷陵之战的背景、过程及结果3.孙权称帝的意义及其对三国格局的影响三、结语:对这一段历史故事的评价和思考正文:《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描绘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勇智慧的英雄史诗。
本文将围绕第111 至115 回的内容,提出三个答题,并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及影响。
在第111 回中,关羽因为过于轻敌,将大部分兵力调往樊城,导致荆州防守空虚。
另一方面,东吴的陆逊和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成功夺取了荆州。
关羽失荆州不仅使蜀汉丧失了一片重要的领土,还导致了关羽本人及众多将士的死亡。
这一事件使得蜀汉的国力大损,进一步加剧了三国之间的矛盾。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夷陵之战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在第112 回至113 回中,刘备为报仇关羽,率大军攻打东吴。
然而,因为轻敌及指挥失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的陆逊。
此战,蜀汉军队损失惨重,许多将领战死。
夷陵之战使得蜀汉和东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三国之间的战争。
最后,我们来讨论第三个问题:孙权称帝的意义及其对三国格局的影响。
在第114 回至115 回中,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东吴政权,与蜀汉、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愈发激烈,直至西晋统一三国。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111 至115 回的内容涵盖了关羽失荆州、夷陵之战和孙权称帝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还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发展。
蜀汉政治体制及其作用与影响
蜀汉政治体制及其作用与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蜀汉算得上是一个深具影响的朝代。
虽然其历史时间较短,但是蜀汉王朝的统治和政治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蜀汉政治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变迁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大家带来关于蜀汉王朝的一些新的认知。
一、蜀汉政治体制的建立蜀汉的政治体制是在刘备自称为蜀汉皇帝、建立政权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的。
刘备在蜀地的采取的是三公分立的制度,即由丞相、大将军、太尉共同掌握军政大权,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形态。
经过短暂的运作之后,蜀汉开始根据国情逐渐形成了以丞相政治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刘备在位期间,多次任命丞相,每个丞相任职时间较短,未能形成稳定的丞相制度,但是蜀汉王朝的丞相是负责国家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对蜀汉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蜀汉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变迁蜀汉王朝的政治体制在距今17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多次变迁。
在刘备和刘禅两朝的治理下,蜀汉政治体制以丞相制度为核心,但也有一些辅助制度。
比如,在刘禅时期,设立侍中、司空、司徒等府,这是参照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而设立的。
此外,在蜀汉后期,为了适应战时需要,蜀汉加强了皇权,将丞相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使皇帝对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更加稳固,政治中心从丞相转向皇帝。
三、蜀汉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蜀汉王朝虽然只存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但是其方法和政策对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别是蜀汉在政治上实现了不同官职权力的相对均衡,使得国家权力不会过度集中和滥用,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同时,蜀汉王朝的兴起和发展也相当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的最新发展水平和理论。
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蜀汉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形成的丞相制度和皇帝权力的相对平衡、权利制度和分权思想等思想品质为后来的中国统治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魏国灭蜀国的时候为什么东吴见死不救?只怪蜀汉灭亡的太快
魏国灭蜀国的时候为什么东吴见死不救?只怪蜀汉灭亡的太快本文导读:一首先,在夷陵之战后,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即便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也无法改变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强弱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蜀汉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曹魏,东吴也无法单独抗衡曹魏。
所以,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继续保持着联盟的关系,以此对抗强大的曹魏。
可以这么说,蜀汉和东吴一方的灭亡,另一方也难以长期支撑下去。
所以,很多人才会好奇,蜀汉灭亡之际,东吴为什么不派兵来救援。
不过,实际上,东吴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只是蜀汉灭亡的太快了。
二一方面,就东吴来说,公元263年十月,东吴朝廷得到了曹魏进攻蜀汉的消息。
在得知蜀汉危的情况后,东吴皇帝孙休一方面派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攻向魏国寿春,通过进攻魏国来缓解蜀汉的压力,也即效仿战国时期孙膑的“围魏救赵”;另一方面,东吴还派遣了将军丁封、孙异前赴沔中,救援蜀国。
但是,差不多一个月后,刘禅正式投降的消息就传到了东吴那边。
在得知蜀汉已经投降曹魏后,东吴也停止了救援蜀汉的行动。
也即蜀汉灭亡太快,导致东吴没有来得及救援。
三那么,问题来了,蜀汉灭亡的有多快呢?公元263的夏天,魏国大军进攻蜀汉。
彼时,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
因为蜀汉拥有山川之险,所以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这可能是蜀汉没有向东吴发出救援消息的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邓艾的话,曹魏这一次进攻蜀汉,很可能会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而退军。
但是,邓艾率领精兵偷渡阴平,还在绵竹击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从而兵临成都。
大约在这个时候,东吴才获得了蜀汉危急的讯息。
但是,蜀汉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最终向邓艾投降,这促使东吴大军也是无能为力了。
四最后,邓艾在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
与此同时,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
邓艾被捕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夷陵之战对蜀汉政治的影响(段萌20110701008)摘要:在历史上,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但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都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于夷陵之战的意义研究的不够,本文试着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来分析夷陵之战对蜀汉政治的影响,来突出夷陵的战略地位,突出夷陵之战的历史意义,并引起人们对于夷陵之战研究的重视。
关键词:夷陵之战蜀汉影响所谓的夷陵之战,是公元221-222年蜀汉伐吴过程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夷陵也称彝陵或西陵。
战争的结果是东吴军队在猇亭火烧连营,大败蜀汉军队,刘备只得退兵,最后在白帝城去世。
我们在分析夷陵之战的影响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七郡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其中刘备得到了其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孙权分得了南郡,江夏和武陵。
后来,刘备趁着武陵太守叛乱的机会派兵打败武陵太守,夺得武陵郡①,又两次向孙权提出借荆州的南郡,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之后刘备以荆州五郡为根据地攻取益州,并留下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地区。
在得到益州之后,刘备将长沙和桂阳两郡归还给孙权,相当于归还了南郡。
但是孙权趁着刘备主力在益州,关羽又北上攻击曹操的襄阳郡的机会,派吕蒙攻打荆州的南郡、武陵和零陵郡,关羽在回师救援的过程中兵败被杀,时间是在公元219年。
两年后,刘备在登基称帝仅三个月的情况下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攻击孙权,其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重新得到荆州三郡。
战争开始后,蜀汉军队势如破竹,孙权试图以归还荆州三郡来换取刘备的退兵,刘备断然拒绝,孙权不得已派出陆逊等人抵抗蜀军。
两军在三峡的出口,也就是今天的宜昌地区对峙了半年多的时间,最后,陆逊用火攻,在今天的宜昌市猇亭地区打败蜀汉军队,刘备兵败之后退兵,在今天的白帝城病逝。
夷陵之战的失利对蜀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内政外交两方面。
对内,夷陵之战中,为了弥补蜀汉军队兵力不足的弱点,刘备纠集了一些蜀汉境内的蛮族军队作为仆从军,这些战斗力强劲的军队实际上在夷陵之战中出力不多,战败后损失也较小。
战争中,蜀汉军队损失惨重,撤回蜀地的军队已经很难对全境进行有效的震慑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公元223年,刘备逝世后不久,益州郡统帅雍闿发动叛乱,居住在今天彝族地区的南蛮也随之叛乱,为了巩固后方,蜀国决定平定这场叛乱,但此时蜀汉的军队建制仍在恢复中,且军中将领也不足,因此平叛的规模不大,主要集中在统治的中心区,对南部则无力进兵。
在积蓄了一段时间的力量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军队平叛,很快就打败了叛军,正准备退兵时,南蛮的首领孟获收拢残兵又来攻,诸葛亮不得已再次作战,其中发生了“七擒七纵”的典故,但是在《三国志》中却没有“七擒七纵”的记载,只是记载了“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而且诸葛亮在蜀汉位高权重,这决定了他不可能长时间的停留在南蛮地区去与当地人协调关系,所以说诸葛亮以收买人心为主要目的的攻南蛮计划实际上是不成功的,他只是在军事上战胜了南蛮部落,具体实行诸葛亮收买①三国志黄盖传中记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但是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的是:“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而同时裴松之又作了一个注:金旋字元机······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事见魏武本纪。
所以这些记载是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即使是在三国志一书中也是如此,黄盖的传中说的是武陵叛乱,刘备的传中说的是金旋投降了刘备,而魏武本纪中记载的又是金旋被刘备杀死。
可以确定的是刘备用武力控制了荆州的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和南郡。
人心政策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应该是后来的越巂郡太守张嶷①。
当然南蛮叛乱只是夷陵之战失利后发生在蜀汉境内的叛乱之一,之间还有汉嘉太守黄元②叛乱,造成了一些混乱,但是很快就被陈曶平定。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它的统治阶层是比较复杂的,既包含着跟随刘备白手起家的人,例如关羽、张飞等等;还有从荆州和襄阳地区过来的有识之士,这些人的才能和影响都十分的大,诸葛亮、庞统、蒋琬、董允、杨仪、费祎、刘敏、向朗、伊籍、马良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在夷陵之战后实际领导蜀汉政权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执政的先后是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可以说荆襄派系的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控制了蜀汉的朝政;但是蜀汉政权的真正基础却是根基深厚的益州势力,在蜀汉政权的基层军政机构中,益州势力占了大部分,虽然他们没有像荆襄势力那样出现有影响力的军政高层,但也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最后一股势力是从曹魏或者是东吴,甚至是从各自的私有地盘投奔过来的有实力的人物,其中马超和魏延是典型的代表③。
这四方势力在蜀汉政权延续的过程中此消彼长,在蜀汉建立之初,荆襄势力无疑是占据上风的,但随着关羽攻襄阳失败又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东吴牢牢占据夷陵,蜀汉与荆襄地区的联系处于基本断绝状态,荆襄地区想要去投奔蜀汉的有识之士基本没有进川的门路,而荆襄势力在基本上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情况下,虽然凭借诸葛亮的巨大声望以及所谓诸葛亮的遗命而能够继续执政,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保证益州势力的利益,这导致益州势力后来对蜀汉政权的存亡漠不关心,在曹魏伐蜀的过程中他们实际是扮演的暗中帮助曹魏的角色。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后,蜀汉的政权逐步操纵在陈祗手中,陈祉是河南的汝南人,他既不属于荆襄势力又不属于益州势力,但是在他当政期间宦官黄皓在宫内取得了刘禅的信任,史称“后主刘禅颇宠之,祗与黄皓互为表里,权重于姜维”④。
陈祉死后,形成了黄皓专权的局面,后世史家一般都认为黄皓的专权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其实夷陵之战的失利对蜀汉内政的影响远不止此,首先,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兵折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战死,造成了之后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谚语,虽说廖化其实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但也反映出蜀汉军中没有当世名将坐镇的尴尬局面⑤。
其次,在战后不久,刘备忧愤交加得病死去,17岁的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实际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但是诸葛亮缺乏刘备知人善任的能力,无法发掘属下的能力,而是一味的事必躬亲,这造成了蜀汉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得不到锻炼,甚至是蜀汉的皇帝也是如此,在诸葛亮死后,虽然有蒋琬、费祎、董允这样的贤臣出现,但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无法达到诸葛亮那样的影响力,实际贡献是有限的,因此,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治水平是陡然下降了一了一个层次,后期更是腐败不堪,出现了宦官专权。
如果刘备没有在蜀汉建立后不久就死去,而是利用他的领导才能和威望对蜀汉政治进行一系列的梳理和安排,蜀汉的政治应该不会在诸葛亮死后陡然走下坡路的。
更为重要的是,夷陵之战的失利迫使蜀汉放弃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①《三国志·蜀书·张嶷》中记载:······除嶷为越巂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
②《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③有关蜀汉政权中的四方势力的情况详见白杨和黄朴民先生合写的论文《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
④《三国志·董允传》记载:陈祉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⑤虽然在《三国志》中关于廖化的记载不多,《三国演义》中也有丑化他的嫌疑,但是我们从有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才能。
关羽在攻打樊城的时候廖化就成为了先锋,关羽被围麦城时也是廖化突破吴兵的包围圏去求援的,在被东吴生擒后又装死,一路闯过东吴的追捕,带着母亲回到蜀汉,被刘备封为了宜都太守,在之后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又差一点打死了魏军统帅司马懿。
而不可图也”,并且提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不久,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立刻领兵北上攻打曹操的地盘襄樊,但此时并没有发生所谓“天下有变”的情况,而且关羽攻打的对象又是诸葛亮早以言明的不可与之争锋的曹操,这是对诸葛亮的战略设想的一次大的背离。
襄樊守将曹仁无法抵挡关羽的攻势,援军于禁也被关羽打败,曹操大为惊慌,甚至有了迁都以避关羽锋芒的打算,但是曹操最终抓住了孙权急于收回借给刘备的南郡的心理,双方联合,麻痹关羽,使得关羽将荆州的大部分守军调到襄樊前线,孙权派吕蒙趁机攻取了南郡、武陵和零陵。
等到一年之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真的出现“天下有变”的情况时,荆州已不在刘备的手中。
但是刘备为了实现“跨有荆益”的部署,不得不在称帝后不久后就起兵去收复荆州,去攻打“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孙权。
在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后,蜀汉的实际控制者变成了诸葛亮,他在当政期间对“跨有荆益”似乎丧失了信心和兴趣,在他此后的方针政策中,已经看不到荆州,而只有联合孙权并以益州为基地攻打曹魏的规划,这无疑是对《隆中对》中规划的一次修改,但是从荆州对魏蜀吴三国的重要性,以及三国的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即使占有了荆州也很难能守住,因此诸葛亮毅然放弃荆州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由于蜀汉不是因为内部变革而灭亡的,是被外部势力直接灭亡的,所以分析夷陵之战对蜀汉的影响的时候对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唐朝诗人李白发出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我们可以想象在李白之前五百多年的三国时期蜀汉境内的交通状况更是艰难,不仅如此,我们可以在古代地图上看到蜀汉向外大规模用兵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它版图的西边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南边是蛮荒之地,向东的通道大多是崇山峻岭并且有巫山的阻隔,通过陆路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动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蜀汉时期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通过长江三峡的水运,但是三峡的出口,也就是夷陵,在夷陵之战后被东吴牢牢占据着,而且蜀汉为了完成刘备“匡复汉室”的愿望,奉行的是联合东吴而打击曹魏的政策,因此在夷陵之战后蜀汉一直都没有攻取夷陵直至收回荆州的计划。
所以,无论从现实还是战略需要出发,往北发展都是蜀汉唯一的出路,所以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①,他之后的姜维更是九次北伐,但是北面有秦陵、大巴山、祁连山、六盘山等连绵的山脉,这决定了蜀汉北伐的兵力不可能太多,且会分散,进兵的路线也会受地形的影响,所以在诸葛亮时期五次北伐中的前四次都是从陇右地区的山谷和斜道等一些地方进兵,只有最后一次北伐是走的他在《隆中对》中提到的秦川,而且从实力对比上来看,在夷陵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最终形成,蜀汉无疑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在这种情况下,蜀汉还一意攻打最为强大的曹魏,是不实事求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