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一、前言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变迁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进行全面详细地探讨。

二、建立中原文明中心的首都:洛阳洛阳作为中国最早的首都之一,其建立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

在周朝时期,洛阳成为了周天子的行宫所在地。

随着周天子权力的弱化,洛阳逐渐演变为周王国之一诸侯国的首府,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壮大。

三、统一中原后新建东京:长安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新建的东京。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一。

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许多重要宫殿和寺庙,如大雁塔、大明宫等。

四、金元时期移师南京:南京金朝时期,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

在南京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官府和学校,并且在文化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朝时期,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建立了明故宫、紫禁城等许多重要的宫殿和寺庙。

五、明清时期迁都北京:北京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北京经历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如修建紫禁城、修筑长城等。

清朝时期,北京仍然是中国的首都,并且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变化。

六、结语总之,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洛阳到长安再到南京和北京,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人类城市发展史产生着深远影响。

浅谈我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轨迹和因素!

浅谈我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轨迹和因素!

浅谈我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轨迹和因素!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都城,然而在我国古代却出现了首都和陪都并存的现象。

我国古代王朝定都,大都基于地缘政治、军事防御的考虑,所以另设陪都用来补充首都某些功能的不足。

这种陪都现象的存在,在我国历史上称为陪都制,也是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制度上的创举。

古代都城地形图首先出现的陪都就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转。

汉朝是继秦朝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国祚四百零五年,分为前汉和后汉两个时期。

但现代学者习惯将刘邦建立的汉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汉称为“东汉”,这种叫法其实是根据两汉各自都城的方位来区分的。

关中和洛阳地形图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并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中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国号为“汉”。

刘邦初时定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城为首都,在这里谋臣张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阳终于迎来了身份上的转变,由陪都成为首都。

这年的六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和更始帝刘玄决裂的刘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河北省柏乡县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汉”,以表明自己是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同时定都于洛阳(东都),定长安(西都)为陪都。

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

所谓“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前期都城制度的主体,其始于西周。

当时西周为了加强对殷商地区的控制,以自身生存之地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首都,另建陪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据商都殷城很近)。

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反其道而行之,使得长安、洛阳角色互转,这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周朝实施都城东进战略的继续。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分析从夏朝到中华民国的漫长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迁都。

迁都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还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的“迁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北迁时代(殷商):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

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究竟是为什么呢?《尚书》中记载了盘庚的理由: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商书·盘庚上第九》) 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盘庚所说的“不常宁,不常厥邑”。

用今天的眼光看,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总之,在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商民必须再次迁都。

从地图上看商代的亳、嚣、相、邢、庇、奄、殷七个都城,在东南西北四方方向上都有分布,似乎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仔细寻味,就可以发现如下几个规律:他们的都城皆是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为了觅得更有肥力的土地,历次迁都地点不会重合;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迁都的总体方向是往北的。

(二) 东迁时代(从殷商到汉末):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变迁史
来自:未来决定现在 > 《古文阅读》
整体来说,我国古代历代王朝都城迁移呈现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规律,大致沿着“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方向变迁。

从夏至北宋时期,王朝的都城多在中原地区,大致沿着“西安-洛阳-开封”,由西向东的方向迁移;
从南宋到清朝时期,都城开始从中原地区移到临海地区,大致沿着“杭州-南京-北京”,先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方向迁移。

在历代的都城迁移中,有8次迁都可谓最为著名:
一、盘庚迁殷:前14世纪,商朝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
二、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陕西西安)迁到雒邑(河南洛阳);
三、秦国迁都:前349年,秦孝公把都城从栎阳(陕西西安)迁到咸阳(陕西咸阳);
四、北魏孝文帝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五、金国迁都:1153年,金国把都城从上京(黑龙江阿城)迁到中都(北京);
六、元朝迁都:1272年,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内蒙锡林浩特)
迁到大都(北京);
七、明成祖迁都: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八、顺治帝迁都: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把都城从盛京(辽宁沈阳)迁到北京。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城市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即社会进入奴隶占有制的标志。

我国城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而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在国家生活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是在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各朝各代都城的分布情况。

从夏、商到西周、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夏朝400 多年,迁都10 余次,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伊、洛流域和晋南。

商朝600 多年(公元前16 世纪至前11 世纪),商都也多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共达13 次之多。

其实商汤以前的8 次不能算迁都,因为那时商族还没有建立政权,只是居住地的变换而已。

“先王”时代的5 次迁都:沃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周人起源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

周人迁都也很频繁,其中邰(武功县渭河北岸)、豳(陕西彬县)、岐(沂水、汘水附近)、丰和镐(均在沣水中游)为人们所公认的。

奴隶社会时期的都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

中国古代以河运为主,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又利于交通运输,往往把都城建在河流附近或河流的交汇处。

国都的四周围有城墙,城墙外是乡下,以农牧业为主;城墙内是行政中心,也有商贸场所、统治者居住的宫殿等。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2000 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齐、楚、秦、燕、赵、魏、韩诸国都城都多次迁徙。

以秦为例,秦国的祖先因功封于秦邑(甘肃清水县西北)。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的势力逐渐发展到关中地区的西部,沿渭水东下,曾居于沂(沂水之滨),迁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再迁雍(陕西凤翔南)。

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东西交通的枢纽和通住巴蜀的咽喉。

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宫殿,居住达294 年之久。

为了同东方的魏争霸,秦献公二年(前383 年)又东迁栎阳(陕西临潼县东北),栎阳的战略地位是“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史记·货殖列传》)它作为秦都有34 年之久。

中国历史上的迁都

中国历史上的迁都

迁移: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

原因:在盘庚之前,因为洪水的威胁和王室的内乱,商朝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曾迁都五次,这种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导致了商朝的逐渐衰落。

盘庚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

意义:殷商王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与发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盘庚迁都事件是分不开的。

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商朝不再迁都,从而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

也正是因为殷都对于商朝的重要地位,后人才有了“殷商”这个称呼。

而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迁移:公元前771年,中国西部的游牧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王朝的都城镐京,次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影响: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镐京的放弃,意味着周王朝已经不具备抗衡西方游牧民族的力量,不得不迁徙到较为安全的黄河下游地区,从此西周时期偏重于西部的政治重心向东部转移,东方的强大诸侯国相继崛起,开始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而周室的这次迁都,使得周王朝对各诸侯国的驾驭能力明显削弱,中国历史终于结束了周天子的权威统治时代,进入了“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

这次迁都还产生了一个后来将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诸侯国——原先替周天子牧马于渭水流域的秦人由于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从此在远离周室的渭水流域建立起了秦国。

迁移:秦国的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

始于商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的各项举措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迁都咸阳。

原因:秦国自平王东迁后始在渭水流域建国,最初其疆域狭小,而且位置偏西,与西方的游牧民族极其接近,甚至混杂而居,因此在经济、文化上远离中原各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且长期不被中原各国所认同。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中国的都城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迁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特点和风貌。

下面将从西周至清朝,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一、西周的都城西周时期的都城主要是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镐京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都城,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石砖的使用较少。

西周时期的都城布局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中心,周围则是官员的住宅和市场。

二、秦朝的都城秦朝的都城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首都。

咸阳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同时也是秦始皇陵所在地。

秦朝都城的建设规模庞大,城墙高大厚实,宫殿和官府建筑宏伟壮观。

秦朝都城的布局更加规划有序,注重对称和统一,反映了秦朝集权主义的特点。

三、汉朝的都城汉朝的都城主要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长安是一个以宫殿和官府建筑为主的都市,城市规模宏大,街道宽阔,市场繁荣。

汉朝都城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影响,宫殿和官府建筑更加华丽,雕刻工艺精湛。

四、唐朝的都城唐朝的都城仍然是长安,但唐朝的长安与汉朝时有所不同。

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更加庞大,街道更加宽阔,市场更加繁荣。

唐朝的长安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节和商人。

唐朝的都城建筑风格继承了汉朝的特点,注重对称和华丽的装饰。

五、宋朝的都城宋朝的都城是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工商业为中心的都市。

东京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宋朝的都城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宫殿和官府建筑简洁朴实,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华丽装饰。

六、明清的都城明朝的都城是北京,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都城。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分析从夏朝到中华民国的漫长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迁都。

迁都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还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的“迁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北迁时代(殷商):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

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究竟是为什么呢?《尚书》中记载了盘庚的理由: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商书·盘庚上第九》) 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盘庚所说的“不常宁,不常厥邑”。

用今天的眼光看,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总之,在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商民必须再次迁都。

从地图上看商代的亳、嚣、相、邢、庇、奄、殷七个都城,在东南西北四方方向上都有分布,似乎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仔细寻味,就可以发现如下几个规律:他们的都城皆是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为了觅得更有肥力的土地,历次迁都地点不会重合;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迁都的总体方向是往北的。

(二) 东迁时代(从殷商到汉末):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中国古代各朝代迁都的地理背景

中国古代各朝代迁都的地理背景

中国古代各朝代迁都的地理背景第一朝代——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它成立于公元前2009年,当时君王是禹,野外游牧时所在的居住地称为“大觉”,后来改为东海都城殷,与当时全国人口分成夏、殷、商三族,且有三公三卿实行朝廷政治来管理这片大地。

第二朝代——商朝:商朝成立于公元前1766年,当时的商朝的朝廷中心殷墟为商朝的都城,因白虎、豹子和熊猫森林多,为方便封建时代农垦,商朝的帝王做出了改移都的决定,将都城迁移到河南偃师的商邑,并定号洛邑。

第三朝代——周朝:周朝成立于公元前1046年,其初为小型政权,直至昭武门侯犍,将彭城改姓洛,成为周朝都城洛邑,是该朝改移都的第一次尝试,而隐公元年,周文王才将都城迁移至河南洛邑,使洛邑成为周朝都城。

第四朝代——春秋:春秋成立于公元前771年,其初为分割盛衰多端之局面,春秋朝廷中心位于勃海,但勃海地势低洼,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因此朝廷便将都城迁移至河内果,使果成为春秋朝都。

第五朝代——战国:战国时期初期,多个诸侯国争霸,没有一个明确朝廷中心,地位较高的诸侯国都选择将都城迁移到它们影响力较大的地方,使其成为其都城。

晚战国时期,楚国以它的朝廷中心楚地来统一战国的其他诸侯国,使楚地成为战国的都城。

第六朝代——秦朝:秦朝成立于公元前221年,当时秦朝的中心在楚地,秦庄襄王建立的都城叫做洛邑,他又设置多个省置,并将都寨迁到今京师那里,后来这个都寨就叫做重歼,以此树立秦朝的大权,使洛邑成为秦朝的都城。

第七个朝代——汉朝:汉朝成立于公元前202年,初期,汉朝的中心在重歼,继承了秦朝的旧习,汉武帝将汉朝的都城迁移至今陕西西安,使西安成为汉朝都城。

历史趣闻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

历史趣闻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导语:中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 1 盘庚迁殷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中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1.盘庚迁殷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

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2.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3.秦迁咸阳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

从这之后,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

秦国的这次迁都,使其势力向东大步推进,而政治中心的东移,也使秦国真正成为了与中原各国对等的政治大国,对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4.晋室南迁公元317年,晋室遗族重以江南的建康为都城,将中断的晋王朝的皇统又延续了起来,是东晋的开始。

这次迁都使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

此后两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动荡,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它一直是南朝统治的中心所在,这也使南京开始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其次大批北方知识分子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的南下,使长期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迁都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生活常识分享。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

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古代都城的变迁

古代都城的变迁

古代都城的变迁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史过程。

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灭亡,数千年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迁移。

这种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下面将对古代都城的变迁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都城主要在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

随着夏朝的衰落,商朝兴起,都城迁至河南安阳的殷墟。

西周建立后,都城又从陕西西安的丰镐迁至洛阳的成周。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相继独立,都城也各有不同。

此时,山东临淄、河南新郑、湖北荆州等地都曾作为都城。

二、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都城定在咸阳,后迁至陕西西安的未央宫。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都城仍在西安,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最终定都洛阳。

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曹魏将都城定在洛阳,蜀汉则定在成都,而孙吴则定在南京。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均在南京,而北朝魏国的都城在山西大同,东魏和北齐的都城在河北临漳,西魏和北周的都城在陕西西安。

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南北后,都城定在陕西西安的大兴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也定都西安,但因为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渐向东转移,最终定都河南洛阳。

五、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都城的变迁十分频繁。

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后汉和后周的都城在河南洛阳。

南方的十个割据政权中,吴越国的都城在浙江杭州,楚国的都城在湖南长沙,南汉国的都城在广东广州,闽国的都城在福建福州,而前蜀、后蜀则定都于四川成都。

六、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在浙江杭州。

元朝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重新回到了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地区统一全国的朝代。

明朝建立后,也定都北京。

清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又回到了南京,直到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上迁都原因

中国历史上迁都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迁都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按其原因,迁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改革型。

历史上有一些君主,锐意改革。

而旧都的氛围往往保守沉闷,不利于改革进行,于是迁都以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其中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典型。

孝文帝登基后,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他认为旧都平城乃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只有迁至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汉化才能顺利完成,于是不顾重重阻力,下决心迁都至洛阳。

二是政变型。

在很多朝代,由于各种原因引发政变,虽然不至于导致改朝换代,但政权的主人会发生根本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掌权者,往往也会迁都,消除旧政权的阴影,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比如民国时期,蒋介石发起北伐,颠覆了北洋政权。

他将首都选在了统治基础比较雄厚的南京,放弃了北洋势力影响较大的旧都北京。

三是国防型。

明朝初年的朱棣发动政变,取得政权之后,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原因之一跟老蒋由北京迁都南京相似。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防上的考虑。

因为元朝虽然灭亡,蒙元势力仍然在北方威胁明朝。

明政权必须在北京一代屯重兵进行抵御。

朱棣本人在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负责这个工作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手握重兵,有了政变的资本,打败建文帝。

等自己当了皇帝,他就不想重蹈覆辙了。

派谁去北京带兵他也不放心,于是索性把国都迁到北京,这样既可以集重兵于北方抵御蒙古,又可防止兵权落于他人之手。

四是经济型。

商朝建立之后,曾经多次迁都。

因为黄河水患频频,商人既无法有效抵御,却又因为灌溉需要无法离开黄河,便只好在黄河流域频繁迁都。

而殷这个地方,距离黄河河道较远,能够避免水害,但仍然能够享受到黄河灌溉水利,加之土地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因此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国都从此也就稳定下来了。

五是战争型。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可能是引发迁都最为常见的因素了。

外族入侵或者内乱,都会引发社会动荡,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故此需要迁都避难,以图东山再起。

历朝历代的都城变化迁都原因

历朝历代的都城变化迁都原因

PART 9
唐朝
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 盛的朝代,其政治清明、文化 繁荣、经济发达、外交开放等 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绩
唐朝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 治斗争和军事需要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今陕西西 安),但也有过几次迁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外,自然灾害和人民反抗也 促使一些政权迁都以躲避灾难 和安抚民心
-
THANKS FOR WATCHING
同时,经济发展和 人口增长也促使一 些政权迁都以寻找 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PART 8
隋朝
隋朝
1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 短命王朝,但其在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方面有着重
要的贡献
2
隋朝的都城是洛阳,其迁 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控 制全国局势,加强中央集

3
同时,洛阳的地理位置优 越,交通便利,也为隋朝 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朝
汉朝
1
2
3
4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 的第二个大一统王 朝,分为西汉和东
汉两个时期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而 东汉则定都洛阳
汉朝迁都的原因主 要是因为长安地理 位置偏西,不利于 对全国的控制,而 洛阳地处中原,便 于掌控全国局势
此外,洛阳的水源 丰富,交通便利, 也为汉朝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件
PART 6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 上的一段分裂时期, 主要有魏、蜀、吴三
个国家
魏国的都城是洛阳, 蜀国的都城是成都,
吴国的都城是建业 (今江苏南京)
为了更好地掌控全国 局势和应对外族入侵, 各国不断迁都以寻找
更有利的位置
三国时期迁都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五大迁都,成就中华民族辉煌

中国历史五大迁都,成就中华民族辉煌

中国历史五大迁都,成就中华民族辉煌1.明朝朱棣迁都北京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朱元璋时代,就早些日子数次要迁往他处,派太子朱标到西安洛阳考查过。

只因朱标早亡,朱元璋岁数也大了,这个搁置了。

可以说,只要明朝再呈现年富力强的君主,迁都这是指日可待。

那么,迁都北京对明朝有什么影响呢?从经济上看,是从头激活了北方。

北方自从唐末起头,战乱破坏,使得经济的重心转到了南边。

要是不是朱棣迁都北京,兴许中国的中心就会偏向于南边。

北方以后成为大边沿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从军事上看,北元政权还拥有很大的实力,要是不迁都北京,那么,帝国的北疆受到的国防压力将很重大。

朱棣迁都北京,化戍守为攻击,这个计策根基也是成功的,是谓皇帝守国门。

便是这么来的。

可以说,朱棣迁都北京,是下了一步好棋。

这是六百年前,不足千年,我们再往千年上翻。

2.孝文迁都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把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到了黄河腹地的洛阳。

鲜卑人大量进入中原,开始了全盘的汉化。

不过二十年,这个汉化就基本完成了。

这个迁都,从文化民族的意义上来说,当然很重大,但是从军事政治角度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而且孝文帝这个人英年早逝,完成了汉化,还没有进一步统一全国就去世了了。

后面北魏分裂成了东魏跟西魏。

这对北魏政权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3.秦迁咸阳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公元前349年,秦国将都城迁到了咸阳。

在这之前,秦国的首都一直都有变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雍城,一个是栎阳。

雍城是秦国的老都城,时间非常长,位于渭河上游,是秦国称霸西戎时的布局。

可以说,雍城完成了秦国扩张史上的使命,就是往西边扩张。

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使命。

成为西方大国之后,秦国下一个目标自然是逐鹿中原,而雍城远离中原,当然无法满足这个目标。

争得河西之后,秦国将都城摆到了咸阳,此地位于关中平原核心。

占有渭河渡口,可以东出中原,南下则是南襄盆地,可与楚国争雄。

历代王朝都城变化迁都原因

历代王朝都城变化迁都原因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巩固满 族的统治地位,将都城从辽宁的沈阳迁至北 京。这次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北京地理位 置优越且靠近中原地区。同时,沈阳作为清 朝的发源地,已经失去了其战略意义和地位
THANKS !

周朝在建国初期,为 了巩固对北方游牧民 族的统治,将都城定 在陕西的西安。但随 着疆域的扩大,又分 别在陕西的洛阳、山 东的淄博等地建立了 陪都
2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 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将都城从陕西的咸 阳迁至河南的洛阳。 这次迁都的原因主要 是为了方便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

汉朝初期,刘邦定都陕西的西安。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日益严重, 而南方经济逐渐发展。因此,汉武帝时期决 定迁都河南的洛阳,以便更好地控各个政权 为了更好地控制疆土 ,纷纷迁都。比如后 梁迁至河南的开封, 后唐迁至河北的洛阳 等。这些迁都行为主 要是出于军事和政治 上的考虑

宋朝时期,由于与辽、金等国的战争不断, 加上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都城多次 迁移。初期定都河南的开封,后来为了便于 防御,将都城迁至江苏的南京。最后,因战 乱波及南京,又将都城迁至浙江的杭州
xxxxxxxxxxxxxxxx
1
夏、商、周
2 秦、汉
目录
3 隋、唐、五代十国、宋
4 元、明、清
1

夏朝的都城主要在山 西的河津、夏县一带 。但因为黄河下游经 常泛滥,导致都城多 次迁移

商朝建国后,为了更 好地控制中原地区, 曾多次迁都。早期都 城在河南的商丘、郑 州等地,后来迁至河 南的安阳
3

隋朝建立后,为了加 强对南方的控制,将 都城从陕西的西安迁 至江苏的扬州。然而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 ,引发了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最终导致隋 朝灭亡

中国古代王朝五次伟大的迁都

中国古代王朝五次伟大的迁都

中国古代王朝五次伟大的迁都放眼当今世界列国,为了符合某一时期的特定需求,或者为了国家大局为重,迁都算是比较寻常的事情,美国曾从费城迁都华盛顿;加拿大曾定都从蒙特利尔、多伦多、魁北克城,反复在英语和法语区横跳,最后才迁都英语和法语区交界的运河港口渥太华;很多国家为了照顾内陆发展,也为了首都安全而迁都,巴铁从卡拉奇迁至内陆伊斯兰堡;缅甸从仰光迁去内比都;巴西从里约迁都巴西利亚。

哈萨克斯坦为了国内政局从富庶的阿拉木图迁都荒芜的努尔苏丹。

而中国古代的各大王朝,也不乏有迁都的举措,特别是在王朝的末尾,为了避险经常迁都,比如金国从北京迁往开封,元顺帝从大都迁往上都,西晋从洛阳迁往长安;还有就是王朝的开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迁都。

比如满清从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东魏从洛阳迁都邺城,东汉末年从洛阳迁往长安再迁往许都。

除了王朝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诸侯国也有迁都的举措,特别是战国七雄,就没有没有迁都的国家,最著名的自然是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秦国从栎阳迁都咸阳。

而历史上的有些迁都是因为时局所迫,不得已而趋利避害。

而有些迁都,则深谋远虑,立足于未来发展,对整个华夏的历史走向都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华夏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几次迁都。

殷商迁都1、盘庚迁殷都商朝长期迁都,在定都殷之前,迁都已达六七次,当时中国社会处于部落制度转向封建奴隶制度的重要节点之上,经常性迁都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不利于商朝统治者对各大部落的统治。

不过商王朝迁都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商王朝最初定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所以水患问题,比较严重,导致了黄河周边的城邑很容易受灾。

商王朝因为经常性迁都,所以导致了王权弱化,对东夷和西戎部落的掌控力减弱,所以到了商汤九世孙盘庚即位之后,深感经常迁都的弊端,所以决定择选一个好地方,定都于此。

然后就迁都于殷,殷位于河南安阳附近,位于华北平原较高处,远离黄泛区,自此之后,商朝就定都于此。

历朝首都迁都简史:从长安到洛阳,从北京到南京

历朝首都迁都简史:从长安到洛阳,从北京到南京

历朝首都迁都简史:从长安到洛阳,从北京到南京首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多时候也是经济中心,每个朝代的都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应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出现搬迁的情况,本文就从西周开始,讲讲历朝历代的都城搬迁的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东周、北宋、元朝、清朝的首都没有搬迁过,所以本文不作讨论,另外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此文也不作考虑。

一、西周西周的第一个都城在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北)这个地方。

在晚商时期,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营建宫室,设置官属,建立国家,周原这个地方就成为周的第一个都城,历经亶父、季历和周文王姬昌三代约100年,后世也称“岐周”、“岐下”、“岐邑”、“岐阳”、“周”等,因北靠岐山,故得名。

后来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他将西周的都城从周原搬迁到了丰京,丰京在今天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水西岸。

到周武王时期,他在丰京的不远处、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从此丰、镐合起来成为西周的首都,宗庙祭祀在丰,行政办公在镐,直到西周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周武王时期不仅营建了镐京,他也筹划在东方另建一都城:洛邑(在今洛阳市),但是他很快去世了,所以这一目标留到周成王时期得以实现,不过洛邑一直作为陪都的性质而存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火烧身导致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这一西周的陪都终于转正为东周的首都。

所以总结一下西周的都城搬迁历史是: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逼死西楚霸王项羽后,二月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被群臣拥立称帝,史称西汉。

也在这个月刘邦到洛阳办了个庆功宴,大赏群臣,然后就在洛阳定都下来了。

但三个月后,有一位叫娄敬的齐人来到洛阳,面见刘邦时,极力游说他迁都关中,他认为关中之地得益于秦的苦心经营如今不仅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而且地势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重要的是如今天下甫经大乱,哀鸿遍野,人心未定,只有定都关中才可以掐住天下的喉咙,捺住天下的脊背。

经过一番犹豫和争议,刘邦最终决定迁都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0/18
2018/10/18 9
• ⑷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 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
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 就可以稳定很多。
2018/10/18
10
•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
• ⑴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 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 京,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 • ⑵为避开犬戎,摆脱困境。镐京已处于西
2018/10/18 2
2018/10/18
3
2018/10/18
4
•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
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
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 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 改名大都; •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 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 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
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 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2018/10/18
15
• ⑸而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
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 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 推行深层次的改革。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 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 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在加上当时的 洛阳已很繁荣。
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迁
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
2018/10/18 11
•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 ⑴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 民族的侵扰。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 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 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
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
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 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
2018/10/18 7
• ⑵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 盾。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 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 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 受折磨大批逃亡。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 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 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在 《尚书· 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 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 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 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
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
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 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2018/10/18
19
• ⑵海陵王为了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己的皇位。
• 海陵王完颜亮杀兄(即金熙宗)夺得皇位, 而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 井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 迹,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 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带来 灭顶之灾。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 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来达到完全解除 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皇位。
2018/10/18 17
• 贞元元年(1153)三月迁都燕京,下诏 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
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
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
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2018/10/18 18
• ⑴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
•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河——大散关为界, 占有中国北部的疆土,所辖地域广袤,而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 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 八次。
•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 (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 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 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2018/10/18 5
•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 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
宁新宾)迁到沈阳; •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 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2018/10/18 6
• 一、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 • 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
• ⑴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
2018/10/18 13
• ⑶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
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 现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再一方面为了摆 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 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快摆 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力 继续左右政局。
2018/10/18 14
• ⑷从文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
2018/10/18 8
• ⑶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商代前 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 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 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 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据《尚书· 盘庚》 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 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 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 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 者处死,立功便封赏。
理。
2018/10/18 12
• ⑵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
的严重匮乏问题。平城地方寒瘠,虽然从
398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
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
供应军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
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
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迁到农业
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
2018/10/18
16
• 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 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 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 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继位后, 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 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为统一江南, 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 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国的政治、 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 (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