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合集下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2)
三、地震的破坏作用
1. 地表的破坏现象 地表的破坏现象为: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及河岸、 陡坡滑 坡。
2 .建筑物的破坏现象 ⑴结构丧失整体性 房屋建筑或构筑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在强烈地
震作用下,构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和支撑失稳等都会使结构丧 失整体性而破坏。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确定建筑场地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 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基和基础设计 应符合下列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 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 基,部分采用桩基。
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型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 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 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图10-3示)。
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24 >24 ≤24 >24 ≤24 >24 ≤24
四三三二 二 一 一




锚固长度
一级
抗震等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la
fy d ft
4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 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 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结构
烈度
类型 6度 7度 8度(0.2g)
8度(0.3g)
9度
框架 60m 50m
40m
35m
24m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见表10-4。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参考。

2.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1 加固柱子柱子是建筑物承重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加固柱子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确保柱子的几何形状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出现纵向和横向偏差。

•在柱子周围添加加固筋,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使用加固材料,如碳纤维布、钢板等,在柱子表面进行加固,增强其抗震能力。

2.2 加固梁梁是将楼板荷载传递到柱子上的重要构件,对梁进行加固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加固梁的措施:•在梁的底部增加钢板或钢筋,提高梁的受力能力。

•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增加梁的承载能力。

•使用预应力技术,提高梁的整体抗震能力。

2.3 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墙,通过对墙体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固墙体的方法:•在墙体两侧设置加固柱,增强墙体的纵向抗震性能。

•在墙体内部设置钢筋网,提高墙体的横向抗震性能。

•使用加固材料,如玻璃纤维布等,增加墙体的抗震强度。

2.4 隔震措施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小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方式来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

常见的隔震措施如下:•使用隔震支座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减小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影响。

•在建筑物的上部设置隔震层,通过消耗地震振动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使用空气弹簧系统,将建筑物悬挂在地面上,通过减震板和阻尼器来提高抗震能力。

3. 实践应用将上述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需求来确定相应的加固方案。

抗震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建筑抗震规范,并经过专业结构工程师的审查和验证。

4. 结论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简述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简述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简述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包括:
1、对多层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减少墙身的破坏,并改善其抗震性能,提高延性;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善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抗震能力;加强墙体的连接,楼板和梁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可靠连接;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

2、对框架结构的建筑采取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采用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出现薄弱层,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

3、对建筑设置防震缝,避免产生扭转或应力集中的薄弱部位,有利于抗震。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1.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当符合地震工程设计规范,采
用抗震设计参数和方法,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这可能涉及到采用加固墙、加固柱等手段,以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
性能。

2. 基础设计,建筑的基础设计应当考虑地震引起的地震力和地
震波对基础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
不会因基础失稳而倒塌。

3. 结构连接,建筑结构的连接部分应当采用高强度的连接件,
确保结构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4. 隔震与减震,采用隔震或减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基础
之间增加隔震层或减震器等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
筑的抗震性能。

5. 抗震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抗
震支撑框架等,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6. 建筑材料,选择高强度、高韧性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总之,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固和安全。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结构之一,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层,避免软弱地基引起的倾斜和沉降。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合理选择,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将地震力传导到地基,减小结构变形和破坏。

3.采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在建筑物结构中使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加固和预制构件: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建筑的施工,可以采用加固构件和预制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固构件的使用,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减小结构位移,提高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之一,应根据地震力计算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增加墙体抗剪和抗拉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注意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强度: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是容易产生破坏的关键部位,应重点考虑其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

7.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强度不足、刚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8.合理布置重要设备:建筑物中的重要设备和设施应合理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抗震要求,避免其对建筑物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是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结构形
式、材料和构件等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抗震结构措施

抗震结构措施

抗震结构措施
抗震结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增加梁、柱、墙等的尺寸和数量,
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抗震能力。

2.增加水平连接:在建筑物的不同层之间增加水平连接,如剪力墙、抗剪墙、框
架连接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加固基础: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加固,包括增加基础的尺寸、深度和强度,以
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4.增加抗震支撑:在建筑物的结构中增加抗震支撑,如钢支撑、混凝土墩等,以
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5.使用抗震材料:使用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抗震钢筋等,以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能力。

6.加固连接部位:加固建筑物的连接部位,如梁柱节点、墙体连接等,以提高结
构的整体刚性和抗震性能。

7.安装防震装置:安装防震装置,如防震支座、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
物的冲击和振动。

8.定期检测和维护:定期进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检测和维护,及时修复和强化可
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持续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抗震结构措施应该根据具体的建筑物类型、使用功能、地理环境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同时,抗震结构措施的实施应该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确保安全可靠。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性能评估和检验结果,进行抗 震构造措施的验收
• 确认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和抗震设防要求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投入使用提供合格 证明
04
抗震构造措施在各类建筑物中的应用
抗震构造措施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采用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
• 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住宅建筑在地 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和倒塌风险 • 为住宅建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经 济的使用环境
木结构:适用于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等
• 木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环境
抗震构造措施的选择原则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抗震构造措施的经济性和施工难度, 进行综合选择
• 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需要采 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 结构类型不同的建筑物,需要采用适 合其特点和要求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工业建筑的生产需求和施工条件, 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 选择符合工业建筑生产需求的抗震构 造措施,提高工业建筑的生产效率 • 选择适应施工条件的抗震构造措施, 降低工业建筑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05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
分析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原 因,了解抗震构造措施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效果
加强抗震构造措施的维护管理和检查
• 定期对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检查,了解其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 • 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保证抗震构造措施的正常运行
抗震构造措施的检验与验收
采用抗震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抗震构造 措施进行检验
• 了解抗震构造措施的实际抗震性能和 安全性能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 学依据

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保护建筑结构安全

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保护建筑结构安全

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保护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物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其安全性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

地震是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了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建筑防震技术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建筑防震技术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破坏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建筑结构强度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其强度直接影响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建筑结构的强度。

其中包括使用高强度材料、增加结构的梁柱数量和截面积、确保结构连接部位的刚性等。

这些措施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时承受更大的力量,从而减少倒塌的风险。

二、设置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见的建筑防震技术措施,通过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摆锤和平板摆锤等。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地震时的力量并分散到整个结构中,从而降低了结构的震动幅度,保护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三、加固建筑材料及构件连接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固建筑材料及构件连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采用优质的材料和合适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例如,在混凝土构造中,可以添加纤维材料来增强材料的韧性和抗裂能力。

此外,通过采用可靠的构件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可以确保结构在地震时保持整体稳定性。

四、增加建筑物的侧向稳定性建筑物的侧向稳定性与其在地震中的抗力密切相关。

为了增加建筑物的侧向稳定性,可以采用多种措施。

其中包括在建筑物的侧面设置剪力墙,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此外,增加建筑物的重量分布,如在上部增加附加负载,可以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力。

五、定期维护和检查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遭受自然因素和日常负荷的影响,因此定期维护和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的状况,以及及时修复和加固受损的部位,可以确保建筑物的持久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技术措施

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技术措施

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技术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抗震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技术措施。

I. 结构优化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结构优化设计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抗震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布局、材料和构件尺寸,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采用剪力墙或者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散地震作用力,提高整体刚度。

II. 抗震支撑体系抗震支撑体系在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加固梁柱节点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在节点处加设铰链、撑杆或阻尼器等支撑装置,可以增强节点的刚度和承载力,从而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此外,合理选择支撑材料和结构形式也是重要的抗震设计考虑因素。

III. 预制装配技术预制装配技术是一种高效且常用的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技术手段。

通过在工厂进行材料加工和构件组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加固效果的一致性。

此外,预制装配还可减少现场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员伤害风险。

IV. 隔震与减震技术隔震与减震技术是通过减小建筑结构对地震动的反应,降低地震破坏程度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隔震与减震技术包括隔震基础设计、弹簧隔震器、阻尼器等。

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结构对地震动的共振,从而降低地震破坏。

V. 斜撑支承系统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斜撑支承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等工程中。

斜撑支承系统通过设置斜撑支点,可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与稳定性。

此外,斜撑支承系统还可以分散地震作用力,减小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动力响应,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VI. 积极的基础抗震设计基础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性能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积极的基础抗震设计包括良好的基础形式、合适的基础材料以及恰当的基础加固措施等。

抗震设计的构造措施

抗震设计的构造措施
地震下,节点核芯区可能由于箍筋不足或纵筋 发生粘结滑移而破坏,为确保节点破坏不先于构件 破坏,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应进行有效地约束。因 此,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 按表7.11取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 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 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柱剪跨比 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 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征值。
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
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箍筋直径的10倍;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其直径不应 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其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 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4. 节点核芯区
(7-19)
式中: v——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
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
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
除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值;强度等级低于C35
时,应按C35计算; f yv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 N / m m2
时,应取360 N / m m2 计算。
v ——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7.10取用。
表7.10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震 等
箍筋形式

柱轴压比 ≤0.3 0.4 0.5 0.6 0.来自 0.8 0.9 1.0 1.05
普通箍、复合箍 0.10 0.11 0.13 0.15 0.17 0.20 0.23
3. 梁柱钢筋的锚固与连接
地震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作用降低,因此,

建筑结构抗震

建筑结构抗震
1、地壳: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厚度各处不一, 约 5-40km, 一 般 厚 度 为 5-40 km , 平 均 厚 度 约 为 30km。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 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2、地幔: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其上部存在一个约几百公里厚的软流层。 地幔内部 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 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 科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门学科——地 震工程学。它包含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方面 内容。
• 工程地震主要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 划、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动工程参 数的选择及估计等。
• 结构抗震主要研究:建筑场地动力性能与抗震 设计关系、构件与结构动力特性、结构动力破 坏机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与抗震设计方 法等。
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 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 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 宁夏、天山南北麓;
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 较频繁,一段时间内较平静。
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震源:地壳岩层发生断裂破坏、错动,产生 剧烈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称为震中。
■ 极震中震距区::地面在某震点中至震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 严中的重距的离地称为区震,中叫距。极震区。
■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 的距离或震源到地面的 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面对地震的威胁,建筑物应采取哪些抗震构造措施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首先,在建筑物设计中,应当采用一些防震技术,例如,采用合适的抗震钢材和砂浆等,以降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减缓地震对其的影响。

此外,在建筑物的抗震构造中,还应当采用增加阻尼器和减振器等技术,以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稳定。

其次,在建筑物的抗震构造中,还应当采用增加抗震墙、抗震柱、抗震梁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降低地震对其的影响。

此外,还应当采用增加紧固件、支撑件和锚杆等技术,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从而在地震中降低损失。

最后,在设计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时,还应当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及其所处的地震区分等因素,采取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要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应当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包括采用合适的抗震钢材和砂浆、增加阻尼器和减振器、增加抗震墙、抗震柱、抗震梁、紧固件、支撑件和锚杆等。

只有在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前提下,建筑物才能更好地抵抗地震的威胁,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建筑的刚度和耗震能力,减小地震产生的力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2.1 加固和加重结构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

同时,适当地提高结构的总重量也能增加其稳定性。

2.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沉箱或减震支座等方法,将地震力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减小到可承受的范围。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2.3 预制构件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组装的构件。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构件相比,预制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2.4 反力墙反力墙是将建筑结构设计为由一系列墙体组成的一种方法。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在地震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2.5 剪力墙剪力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墙体,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阻止结构的摆动。

3. 抗震构造措施的应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震带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3.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加强连接部位。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剪力墙和反力墙,以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3.2 桥梁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通常采用预制构件,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此外,合理选择桥墩形式和材料,也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3 地下结构地下结构如地下车库、地铁隧道等,通常采用深基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墙体和地板中设置减震装置和剪力墙,以增加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抗震措施主要包括地震研究和预测、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预案等,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和强化工程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首先,抗震措施方面,地震研究和预测是抗震工作的基础。

通过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和历史地震数据,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震级。

这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另外,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提供准确的地震参数信息,为防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救灾体系也是增强抗震能力的重要一环。

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提高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方面,一方面需要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严重受损。

为了确保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进行力学分析和结构计算,选择恰当的材料和构件,同时也需要考虑地震反应谱的影响,以保证建筑物在不同地震动的作用下都能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强化工程也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强化工程主要包括加固和改造已有的建筑物以及施工新建建筑时的抗震设计。

对于已有的建筑物,可以借助锚固、加固梁柱等方法,改善其抗震性能。

同时,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影响抗震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加固地基和承台等方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对于新建建筑来说,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选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其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除了上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教育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组织地震演习和应急训练,培养居民的地震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给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倒塌。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建筑抗震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措施,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抗震措施1.基础工程•地基加固:通过地基处理,如加深基础、加固地基、填土加固等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基础选择:根据地质情况选择适合的基础形式,如钢筋混凝土桩、承台基础等,以增加建筑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结构设计•框架结构: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强度大、刚度大、稳定性好的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剪力墙:在建筑物的某些区域设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隔震设计:采用隔震橡胶、弹簧等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3.构件设计•梁柱节点:采用强度高、刚度大的构件连接方式,增加构件之间的刚性连接,提高节点的抗震能力。

•加筋和加固: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加固柱子、加筋墙壁等手段,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水泥砌块:在建筑物的构件中使用水泥砌块,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性和稳定性。

4.其他措施•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和功能区,减少荷载集中,分散地震力,降低建筑物的倾覆可能性。

•适当加固: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可以适当加固和改造,如加装钢结构、加固梁柱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定期检测: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检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结论建筑抗震措施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

通过基础工程、结构设计、构件设计以及其他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建筑师和工程师应该密切关注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参考文献: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施工组织设计体系与抗震设计的关系研究,刘振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承包与管理分会;3.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陈福灿,科学出版社;4.全球抗震标准国际综述与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 阪神地震中,地铁大开站,长120 m,侧式站台。站台部分是17 m x 7. 2 m(宽x高)的1层2跨结构;中央大厅为26 m x 10 m(宽x高)的2 层4跨结构,地下一层是检票大厅,地下二层为站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下建筑的震害特点
• 底板、侧墙和中柱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开站覆土2 m,约有 30根截面0.4 mx1.0 m间距3. 5 m的中柱拆断,且钢筋屈曲,35个支 承平台倒塌,上层候车厅的柱根破坏,使大片地面陷落,最大沉陷约 3 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下建筑的震害特点
• 宽度方向柱距为7-8 m,每隔17. 2 m有300 mm厚的分隔墙,采用1. 65 m厚的中空平板作为基础底板,结构整体刚度很好。在阪神地震 中,该站的吸排气塔及楼梯间等部位,与主体结构结合部出现混凝土 的剥离和裂缝。其中,一部分墙壁和顶板的混凝土发生脱落,露出钢 筋;一部分钢筋发生变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 因此地下建筑的结构体系应根据使用要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 方法等确定,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 承载力突变。
• 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 7度时不应低于四级,8, 9度时不宜低于三级。
• 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 7度时不宜低于三级,8, 9度时不宜低于二级。
•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包括设置防震缝与主楼对应范围分开的地下室) 属于附建式地下建筑,其性能要求通常与地面建筑一致。本章内容同 样不适用于此类附建式地下建筑。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 二、地下建筑的建造场地
• 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对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样有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

建筑结构 第10章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 第10章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1第十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第一节、震级、烈度、设防标准2一、地球的构造1、地壳▲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一般厚度为5-40 km,平均厚度约为30km。

▲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32、地幔▲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3、地核▲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4二、地震及其成因1、按成因分类(1)火山地震:由于火势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也很少。

(3)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4)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5▲特点: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大,是抗震结构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

▲原因:岩层发生突然断裂或猛烈错动,产生振动源,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形成构造地震。

地下岩层断裂时,往往不是沿着一个平面发生,而是形成一个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并且这个破碎地带的所有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新的平衡。

因此,每次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是孤立的,大地震前后总有很多次中小地震发生。

6▲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地区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7▲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破坏性地震类型。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型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 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 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图10-3示)。 3、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 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结构体系。结构 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能力。
图10-3 防震缝设置示意
4、结构构件应有利于抗震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 采用配筋砌体等。 ⑵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 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强剪弱弯”,混凝土 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⑶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4)多、高层混凝土楼、屋面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 构件之间的连接符合:强节点,强锚固
7、合理选用材料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⑴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混凝土砌块的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⑵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 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 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同时,混凝土结构 中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C60, 8度时不宜超过C70。 ⑶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 20%;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⑷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级,也可采用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不低于HRB335的 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第十章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学习目标: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理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构造要求,理解砌体结构抗震构造要求。
下面的几张图片使你对地震 有个粗浅的了解
台湾集集地震
彰化县员林镇邦富贵名门大楼为16层钢筋混凝土集合住宅大楼。地震时其 中一栋倾倒靠在呈L型平面大楼上,柱子间距7至10米。造成倾倒的原因是底 层柱子数量太少,间距太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为两大部分: 计算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计算; 概念设计——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 造,以达到合理根据概念设计的原理,在进行抗震设计、 施工及材料选择时,应遵守下列一些要求: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确定建筑场地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 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基和基础设计 应符合下列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 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 基,部分采用桩基。

四、抗震设防目标 (一)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 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给出了全国主要 城镇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 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 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即我国抗震设防的范围为地震烈度为6度、7度、 8度和9度地震区。
8、保证施工质量 ⑴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 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 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⑵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 工应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柱。

一、震害简介
2、填充墙的震害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破坏较为严重,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端墙、 窗间墙及门窗洞口边角部分裂缝最多,9度以上填充墙大部分 倒塌。在房屋中下部填充墙震害严重。 3、其他震害 建造在较软弱地基上或液化土层上的框架结构,在地震时,常 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陷使上部结构倾斜甚至倒塌。 防震缝宽度过小,地震时结构互相碰撞也容易造成震害。
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围护墙、 隔墙、幕墙、装饰贴面等)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附着于 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 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6、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其上部 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减少地震破坏。 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消能器的设置来控制预期的 结构变形,从而使主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 目前,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 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
当柱高小于4倍柱截面高度(H/b<4) 时形成短柱。短柱刚度大,易产生剪 切破坏。
短柱的震害
框架结构的震害
填充墙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 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 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在往复变形时 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
抗震墙的震害
在强震作用下,抗震墙的震害主要表现在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破 坏。主要是由于连梁跨度小,高度大形成深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形 成X型剪切裂缝,为剪切型脆性破坏,尤其是在房屋1/3高度处的连梁 破坏更为明显。
第一节 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 震中; 震中区或极震区; 震中距; 等震线; 震源深度。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其作用结果是引起地 面的颠簸和摇晃。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 多地震国家。 地震发生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上方的位置叫震中; 震中附近地面振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做 震中区或极震区;地面某处至震中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地 震时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震线;震源 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依其成因,地震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火山地震、塌 陷地震和构造地震。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又可将构造地震 分为三种: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大于60km;中源地 震——震源深度60~300km;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 300km。

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1)
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2)
三、地震的破坏作用 1. 地表的破坏现象 地表的破坏现象为: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及河岸、 陡坡滑 坡。 2 .建筑物的破坏现象 ⑴结构丧失整体性 房屋建筑或构筑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在强烈地 震作用下,构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和支撑失稳等都会使结构丧 失整体性而破坏。 ⑵强度破坏 对于未考虑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的结构,在具有多向性的 地震力作用下,会使构件因强度不足而破坏。如:地震时砖墙产生交 叉斜裂缝、钢筋混凝土柱被剪断、压酥等。 ⑶地基失效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地基承载力可能下降甚至丧失,也可 能由于地基饱和砂层液化而造成建筑物沉陷、倾斜或倒塌。 3 .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给排水管网、煤气管道、供电线路的破坏,以及 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核物质容器的破裂,造成的水灾、火灾、污 染、瘟疫等严重灾害。这些次生灾害有时比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还大。
印度地震(2001年,2万人,45亿美元)
兴建的建筑物没有抗震结构,使地震的伤亡加重。
印度地震
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分析
倒塌后的村镇地区教学楼( 汉旺镇) 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是砖混结构的农村民居。
原因:砖混结构住宅为单砖墙,且墙体多数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楼层 之间也不设封闭圈梁。预制预应力圆孔板浮搁在砖墙上形成楼板、屋盖,
框架结构的震害
角柱的震害 柱底的震害
由于双向受弯、受剪,加上扭转 作用,震害比内柱重。
框架结构的震害 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 碎崩落,柱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
主要原因:节点处弯矩、剪力、轴力都较大,受力复杂,箍筋配置不足,锚 固不好等。
柱顶的震害
框架结构的震害

(二)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大震不倒
(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将建筑按其使用功能的 重要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1.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包括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 生灾害的建筑。设防标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 设防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2.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包括医疗、广播、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设防 标准同上 3.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公共建 筑、住宅、旅馆、厂房等。设防标准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适度设防类)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性仓库、人员较少的 辅助性建筑。 设防标准: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 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结构 类型 框架 烈 6度 60m 7度 50m 8度(0.2g) 40m 度 8度(0.3g) 35m 9度 24m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见表10-4。
表10-4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高度(m)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剧 烈的运动,从而使房屋产生上下跳动及水平晃动。当结构经受不住这 种剧烈的颠晃时,就会产生破坏甚至倒塌。
图10-2 地震示意图
二、震级和烈度 1、地震的震级 衡量地震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它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的震级用M表示。 一般来说,震级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2级到4 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地震,会对建筑物 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8级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超过8级 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到目前,世界最大的地震是2010.2月发生在智 利的8.8级地震,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的地震为7.8级,2008.5月四川 汶川地震为8级。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大小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 等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同一次地震却有好多个 烈度区。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 度划分法(见表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