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__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2. 诗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教学活动:1. 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
2. 介绍诗词《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
3. 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词《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鹤楼”、“长江天际流”等。
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如别离之情、友情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哲理,如人生离别、友谊珍贵等。
第三章:诗词创作与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仿写或创作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交流。
3. 引导学生在欣赏诗词时关注其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文化传承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文人墨客的登楼赋诗等。
2. 介绍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价值。
3.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拓展活动,如参观黄鹤楼、参加诗词比赛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加深对诗词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黄鹤楼,它俯临万里长江,飞檐凌空,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
因传说神仙驾鹤到此,故而得名。
李白曾在这里送别好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二、学文悟情品味登楼赏景图1、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学习单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惜别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情别意。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3)欣赏美景(出示图片)(4)这么美的景色,他们为什么无心欣赏?(因为孟浩然即将离开李白,他们很舍不得)此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他们为什么不说话?(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5)原来他们是在借赏景来隐藏自己的惜别之情,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有感情读读这段话。
品味酒别图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
学习单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1)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为什么鄙视权贵、连皇帝都不放在心上的李白,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 2、交流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离别是一首歌,是一首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再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谁记得他们的诗篇?请学生各背一两首。
3、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
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4、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同意吗?(板书:依依惜别)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
依依惜别还可换成哪些词?过渡:此时,他们在黄鹤楼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出示第三自然段2、看屏幕,齐读“藏”。
藏的是什么?对,藏的是深厚的友谊,离别的伤感。
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能读出这种情意?过渡:离别之时,正值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此景此情,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出示古诗,读2、自由读文,找出文中表示诗句的意思3、检查、交流。
四、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时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引读李白的话。
(出示李白的话)2、离别之言,情真意切。
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感情?(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不要着急。
再次默读,用心触摸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可以用笔在你体会深的字词下加点)3、读尽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的诗句。
(2)能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中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
(2)诗句中意象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
(2)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练习题和测试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原文。
(2)了解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简要介绍李白和友人的关系,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黄鹤楼送别》原文。
(2)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字和意象。
3. 讨论与感悟:(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诗句来表达情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李白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句和写短文的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控制等。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应用和拓展能力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与体会。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录音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图片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熟读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展示图片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谈论与黄鹤楼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或视频,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3. 品析诗歌(1)让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深入剖析诗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对离别朋友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写一段话。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运用所学生字词,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3. 预习下一课《望洞庭》。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黄鹤楼送别》的背景,掌握作者李白及其诗歌的基本情况。
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送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对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3.4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诗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黄鹤楼,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6.3 比较教学:选取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黄鹤楼送别》的独特之处。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生字词和诗句理解,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诗词鉴赏和创作练习,拓展他们的思维。
3.互动探究,提高参与度: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诗句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义。
-诗词特点:分析本诗的韵律、对仗、平仄等艺术特点。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提问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诗句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和‘烟花三月下扬州’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评价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学方法:运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2.教学方法: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背景、诗句意义及诗词特点。
-作者介绍:介绍李白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讲解唐朝时期黄鹤楼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理解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黄鹤楼吗?它位于哪里?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故事?2.诗歌讲解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讲解诗歌内容,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离别情感,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诗歌背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分组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体验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谊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离别的理解和感悟。
5.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7.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忙结束。
2.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解答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会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诗人孟浩然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从而加深对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离别情感的理解。
2.我会准备一些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如黄鹤楼、烟花、扬州等,让学生在视觉上更直观地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帮助记忆。
教学难点:“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首诗的对仗工整吗?比如‘故人’对‘烟花’,‘西辞’对‘下扬州’,这样的对仗有什么效果呢?”“你们觉得这些对仗的词语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增强诗句的韵律感和画面感的?”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发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解读诗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解释“黄鹤楼”和“送别”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3.初读全诗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分析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等。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这些意象所表现的画面。
5.理解情感教师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如“送别”、“留别”、“遥望”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感受诗中所传达的哀愁与无奈。
6.背诵全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全诗,如接龙、默写等。
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如《别董大》、《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诗人对送别情感的独特表达。
8.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作者:孟浩然意象: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情感:离别、不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题、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黄鹤楼送别》中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练习。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体会诗人王之涣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离别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 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景的理解。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主背诵《黄鹤楼送别》。
3. 文本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4.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情感体验(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培养友情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1)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做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难点:(1)领悟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向往和好奇心。
(2)简介黄鹤楼的背景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体会友谊的可贵。
5. 欣赏与提高:(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诗词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黄鹤楼题材诗词,鼓励创意和个性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黄鹤楼送别》及相关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比,情形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明白得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文章所描画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明白得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明白中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明白得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比,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比阅读,明白得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预备(一)学生预备: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明白得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预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预备1.多媒体课件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四、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依旧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了解它们的作者吗?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豪爽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
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并。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
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