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艾灸十三鬼穴的神奇效果,灸错九死一生!
艾灸十三鬼穴的神奇效果,灸错九死一生!猝死、胸闷、昏厥,十三鬼穴来救急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十三鬼穴,治疗诸种精神病,或因为某种原因而猝死,或突然胸闷昏厥之类的疾病,都可收效。
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这些穴道之所以被叫做“鬼穴”,古人认为是邪气附体,如休克,或者恍惚,或者精神病,或者痴呆等等。
先来看一个艾灸故事:2010年三月的某一个周末,我与夫人一起去拜访朋友,在其办公室与其家人一起聊天。
谈及其夫人的妹妹,去年曾突然晕倒两次,而且都是打120电话急救。
当时已近半夜,正聊天时,其夫人妹妹突然晕倒,伴有手脚抽搐,但神志清醒,可以回答问题。
自述足底很冷。
胸闷极,十分难受,同时其面色青暗而无神,精神极差,且周身没有任何力气,甚至于手也抬不起来。
当时我没有随身携带针灸针,出去买也来不及。
不得已,取一支香烟,为病人急灸右侧少商穴。
自述稍灸即觉胸闷大减,有气似从上而下疏通其胸中气机。
二十余分钟后,夫人出去买来了艾条,急为同时灸两侧少商,症状大减。
再为灸两侧少冲,自觉有温气自下而上地疏通胸部,自觉大是舒畅。
再灸劳宫穴,觉整个胸部都温暖起来。
约半小时许,方完全恢复正常。
病人已经可以正常说话,自述以前突然发作时都是报警,送去医院急救,每每注射安定,回来后要躺两三天始慢慢地恢复力气。
其丈夫极是担心,于白天工作之中,每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回家问询,说起此事,不胜感激。
此次幸好有我与夫人在,马上就帮助解决了,否则,是一定要打120急救电话的。
言谈中感谢不已,第二天送来礼物表示感谢云云。
我诊脉后为其开处方:救心汤小剂量以扶元气,固根本。
去麝香,以防香窜伤气动气。
三个月后询之,诸症安好,未再发作,且精神大振,似已近愈。
听病人讲,西医当时诊断为心脏病,估计是心肌缺血发作。
但我认为,亦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人脉极沉,面色青暗,分明是阳气欲脱。
而手足抽搐是邪在厥阴,是四逆证。
此时当急急扶阳气以固根本。
灸少商以救肺之魄,少冲以救心之神,劳宫以温暖心阳而治其根本。
【每日一穴】足三里穴
【每日一穴】足三里穴【每日一穴】足三里穴足三里穴,经穴名。
《灵枢。
本输》原名三里、下陵。
《圣济总录》名足三里。
别名鬼邪、下三里。
【腧穴释义】“足三里穴”,“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取穴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穴位解剖】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能主治】功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主治: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2.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
3.失眠,癫狂,头晕。
4.虚劳赢瘦,水肿。
5.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穴位配伍】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刺灸法】直刺1~2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足三里穴:调节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足三里穴的位置: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详见本文图解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功效。
【取穴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解剖位置】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间使鬼市上,十针上星名鬼堂,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口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孙思邈先 生十三鬼 穴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心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十三鬼穴的效用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艾灸十三鬼穴的神奇效果,灸错九死一生!
艾灸十三鬼穴的神奇效果,灸错九死一生!猝死、胸闷、昏厥,十三鬼穴来救急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十三鬼穴,治疗诸种精神病,或因为某种原因而猝死,或突然胸闷昏厥之类的疾病,都可收效。
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这些穴道之所以被叫做“鬼穴”,古人认为是邪气附体,如休克,或者恍惚,或者精神病,或者痴呆等等。
先来看一个艾灸故事:2010年三月的某一个周末,我与夫人一起去拜访朋友,在其办公室与其家人一起聊天。
谈及其夫人的妹妹,去年曾突然晕倒两次,而且都是打120电话急救。
当时已近半夜,正聊天时,其夫人妹妹突然晕倒,伴有手脚抽搐,但神志清醒,可以回答问题。
自述足底很冷。
胸闷极,十分难受,同时其面色青暗而无神,精神极差,且周身没有任何力气,甚至于手也抬不起来。
当时我没有随身携带针灸针,出去买也来不及。
不得已,取一支香烟,为病人急灸右侧少商穴。
自述稍灸即觉胸闷大减,有气似从上而下疏通其胸中气机。
二十余分钟后,夫人出去买来了艾条,急为同时灸两侧少商,症状大减。
再为灸两侧少冲,自觉有温气自下而上地疏通胸部,自觉大是舒畅。
再灸劳宫穴,觉整个胸部都温暖起来。
约半小时许,方完全恢复正常。
病人已经可以正常说话,自述以前突然发作时都是报警,送去医院急救,每每注射安定,回来后要躺两三天始慢慢地恢复力气。
其丈夫极是担心,于白天工作之中,每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回家问询,说起此事,不胜感激。
此次幸好有我与夫人在,马上就帮助解决了,否则,是一定要打120急救电话的。
言谈中感谢不已,第二天送来礼物表示感谢云云。
我诊脉后为其开处方:救心汤小剂量以扶元气,固根本。
去麝香,以防香窜伤气动气。
三个月后询之,诸症安好,未再发作,且精神大振,似已近愈。
听病人讲,西医当时诊断为心脏病,估计是心肌缺血发作。
但我认为,亦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人脉极沉,面色青暗,分明是阳气欲脱。
而手足抽搐是邪在厥阴,是四逆证。
此时当急急扶阳气以固根本。
灸少商以救肺之魄,少冲以救心之神,劳宫以温暖心阳而治其根本。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间使鬼营上,十针伤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绝,猖狂恶鬼走无踪。
转载针灸“十三鬼穴”,一穴一鬼,专治百病癫狂
转载针灸“十三鬼穴”,一穴一鬼,专治百病癫狂针灸治疗疾病一直是中医的特色,因其特别的手法加上奇特的功效,使得针灸充满了神奇色彩。
而那些特别的穴位,又为针灸增添了一丝玄幻。
比如: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是古人治疗神志病经验的总结,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却因其“以鬼为名”而被掩质埋光。
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以“鬼”一以贯之,表明针灸的起源与巫术的某种联系。
上古先民从一开始就把疾病与鬼魅邪气相联系,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认为是鬼气缠身,于是利用祈祷、跳神、画符、咒语等幻术以驱除鬼邪,而十三鬼穴——以针灸不同穴位以达到驱除鬼邪之目的。
这显然是巫、医分离的历史性进步,只是名字上仍未脱离巫的印记。
1、人中穴:鬼宫位于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5分。
治闭证厥证足以开窍醒神。
2、少商穴:鬼信位于手拇指未节外侧,距指甲0.1寸。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主治邪热迫肺扰心,痰热惊风、谵语狂乱者。
3、隐白穴:鬼垒位于足趾内侧,去指甲角一分许取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主治喘满腹胀,脾虚泄泻,女子崩漏及湿热带下等。
4、大陵穴:鬼心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与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5、申脉穴:鬼路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位于足外侧部外直下方凹陷中。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主治腿脚拘挛酸软,并主目疾。
6、风府穴:鬼枕位于颈部,当后正中发际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针法;从外想内直刺对癫狂、中风舌强不语、颈项强急等,可清热散风豁痰开窍,是为要穴。
7、颊车穴:鬼床位于面颊部,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隆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颌面颊肿、牙床肿痛、开阖不利,或面瘫口歪,或牙关紧闭、口禁不语,针刺颊车是必不可少之穴。
十三鬼穴——艾灸后的神奇效果
十三鬼穴——艾灸后的神奇效果猝死、胸闷、昏厥,十三鬼穴来救急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十三鬼穴,治疗诸种精神病,或因为某种原因而猝死,或突然胸闷昏厥之类的疾病,都可收效。
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这些穴道之所以被叫做“鬼穴”,古人认为是邪气附体,如休克,或者恍惚,或者精神病,或者痴呆等等。
先来看一个艾灸故事:2010年三月的某一个周末,我与夫人一起去拜访朋友,在其办公室与其家人一起聊天。
谈及其夫人的妹妹,去年曾突然晕倒两次,而且都是打120电话急救。
当时已近半夜,正聊天时,其夫人妹妹突然晕倒,伴有手脚抽搐,但神志清醒,可以回答问题。
自述足底很冷。
胸闷极,十分难受,同时其面色青暗而无神,精神极差,且周身没有任何力气,甚至于手也抬不起来。
当时我没有随身携带针灸针,出去买也来不及。
不得已,取一支香烟,为病人急灸右侧少商穴。
自述稍灸即觉胸闷大减,有气似从上而下疏通其胸中气机。
二十余分钟后,夫人出去买来了艾条一支,急为同时灸两侧少商,症状大减。
再为灸两侧少冲,自觉有温气自下而上地疏通胸部,自觉大是舒畅。
再灸劳宫穴,觉整个胸部都温暖起来。
约半小时许,方完全恢复正常。
病人已经可以正常说话,自述以前突然发作时都是报警,送去医院急救,每每注射安定,回来后要躺两三天始慢慢地恢复力气。
其丈夫极是担心,于白天工作之中,每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回家问询,说起此事,不胜感激。
此次幸好有我与夫人在,马上就帮助解决了,否则,是一定要打120急救电话的。
言谈中感谢不已,第二天送来礼物表示感谢云云。
我诊脉后为处破格救心汤小剂量以扶元气,固根本。
去麝香,以防香窜伤气动气。
三个月后询之,诸症安好,未再发作,且精神大振,似已近愈。
听病人讲,西医当时诊断为心脏病,估计是心肌缺血发作。
但我认为,亦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人脉极沉,面色青暗,分明是阳气欲脱。
而手足抽搐是邪在厥阴,是四逆证。
此时当急急扶阳气以固根本。
灸少商以救肺之魄,少冲以救心之神,劳宫以温暖心阳而治其根本。
人体十大保健穴(多种流传汇总)
人体十大保健穴(多种流传汇总)1、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小腿得前外侧。
足三里就是足阳明胃经得穴位,有很强得补气作用,就是人体保健得要穴。
足三里配合相应得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它疏通经络,治疗下肢麻木、疼痛、水肿等局部病症,可以配合阳陵泉、绝骨等穴;它促进肠胃蠕动,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等各种各样得肠胃疾病,可以配合内关、中脘、上巨虚与下巨虚等穴。
配合合谷可以升提中气,配合神阙可以回阳救逆,配合三阴交可以气阴同补,配合血海可以气血同调.脾胃就是人得后天之本、营养得来源,经常揉按足三里可以补脾健胃,增强抗病能力,使您保持旺盛得精力,延年益寿,因此说“常常拍打足三里,胜过食用老母鸡”。
足三里也就是保健艾灸得常用部位,“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可以增强免疫功能、益寿强身,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发病后及早艾灸可以使瘫痪肢体迅速恢复功能.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得中间,与腕横纹外侧得外关相对。
内关就是手厥阴心包经得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得适用范围。
心包就是心脏得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得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
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得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得预防与治疗效果。
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就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得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得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神阙:神阙就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就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得重要穴位。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得汇聚之处,奇经八脉得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得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与它发生着密切得联系。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鬼邪穴:〖别名〗足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下三里穴。
〖穴义〗(1)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
邪,水也。
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汇合于此,有“保健灸”、长寿灸“之称。
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要穴,实乃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2)足三里。
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
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
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
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3)下陵。
下,下部。
陵,土丘也。
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4)胃管。
胃,土也。
管,管道也。
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5)胃经合。
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
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取穴方法〗(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它是中医“十三鬼穴”之一,能清心泻火,安神助眠
它是中医“十三鬼穴”之一,能清心泻火,安神助眠随着今年伏天的结束,一场秋雨一场凉,舒适的温度让很多人出现了“秋乏”的症状,尤其是晚上失眠的人,白天学习、工作更容易产生“秋乏”。
失眠作为现代医学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及研究。
西医临床治疗失眠一般采用镇静催眠药物,但由于此类药物具有诸多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以及其它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倾向于治疗手段多样且副作用较小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睡眠的阐述已有二千年余年,最早《黄帝内经》就通过阴阳、营卫气血学说对“寐寤”进行了比较深刻、唯物的论述。
此后历代医家进行了临床和理论方面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睡眠医学。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中医认为,无论是早醒还是失眠,不少是由于心肺火旺导致的。
特别是经常在凌晨三点左右醒来的人,多数为心肺火旺。
心火分虚实两种。
虚火表现为悸烦不宁,寐少梦多,手足心热,盗汗,口干舌燥或舌疮频发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火表现为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寐多噩梦,面红目赤,口干苦,喜凉饮,口舌糜烂肿痛,小便短赤灼热,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这两种心火都可能导致早醒,通过手部的穴位按摩有缓解症状与辅助治疗的作用。
手掌有个穴叫做劳宫穴,这是心包经的荥穴。
中医认为,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
心包相火清降,则心火自消。
劳宫穴也为“十三鬼穴”之一,古代认为精神疾患乃由鬼神作祟所致,治疗神志病的穴位均冠“鬼”字为首,故劳宫又名“鬼窟”。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替心行令之意,劳宫穴对于因心火炽盛,扰及心神,和痰火上扰,蒙蔽心包引起的早醒等病症。
刺激劳宫穴能起清心泻火,安神助眠的作用。
劳宫穴在哪里呢?这个穴位在手掌心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
按摩者的右手拇指指腹点按于左手劳宫穴上,按而揉之,使穴位产生局部酸胀痛感,并活动左手手指,以加强指压的感觉,再指腹轻揉局部放松。
风府穴(鬼穴)
风府穴(鬼穴)风府穴风府穴,后背正中一条线,往上,在开始长头发的地方,也就是头发的边缘,用大拇指中间的关节在这个边缘向上比划一横指就是1寸(大拇指中间关节就是1寸)。
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中文名风府穴•别名舌本、上椎、惺惺、鬼枕•位置在开始长头发的地方•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穴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基本信息【别名】舌本、上椎、惺惺、鬼枕。
【释名】风,指风邪;府,集聚处。
穴当风邪易侵之处,《素问·风论》:“风气循府而上,则为脑风。
”位居脊椎第一节之上,所以又称“上椎”。
张舜民《画墁录》载:宋仁宗病,药未验,召草泽医,始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次日病大减。
后有以“惺惺”称所刺之穴(风府)。
【名解】1)风府。
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
府,府宅也。
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2)舌本。
舌,口中之舌也。
本根本也。
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
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
穴,空窍也。
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韧带、黄韧带;穴区内伴行动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再深层有硬脊膜和脊髓。
【穴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功能作用】散热吸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运用【功用】散风熄风、通关开窍。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配穴举例】配昆仑、束骨治狂证多言不休;配肺俞治狂走欲自杀;配腰俞治足不仁 (《千金药方》);配二间、迎香治鼻衄 (《针灸大成》)。
十三鬼穴歌
十三鬼穴歌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心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日鬼全入二分。
四针学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
五针中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锂锂。
第六却寻大抒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间使鬼市上,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锤锂。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弧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口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十三鬼穴的效用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鬼邪穴【中医百科】
鬼邪穴【中医百科】
鬼邪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也是胃之合穴,健身强壮要穴。
穴义
足,下肢;三,数词;里,古代有以里为寸之说。
穴在下肢,位于膝下三寸。
定位
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山脊外一横指处。
主治
•1、胃肠道疾病要穴,用治胃胀、胃痛、嗳气、吞酸、呕吐、呃逆、腹痛、腹泻、便秘、痢疾等症。
•2、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治咳嗽气喘等症。
•3、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血压治疗高血压病,又能抗休克,升血压。
•4、镇静、安神,治头昏失眠。
•5、强壮补虚之要穴。
•6、头面五官病,常与合谷配用。
•7、下肢瘫痪之要穴。
针法
直刺1-2寸。
鬼邪穴。
自灸“足三里”延年又益寿
自灸“足三里”延年又益寿
无
【期刊名称】《老年健康》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足三里穴是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也是一个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要穴,因其位于外膝眼下三寸处而得名,又称下陵、下三里、鬼邪。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常灸气海延年益寿 [J], 杨平
2.浅谈足三里、关元二穴合用的处方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中的作用[J], 邹昆
3.中国灸——益寿延年和阴阳 [J], 潘双喜
4.无疾自灸延年益寿 [J], 田立伟
5.延年益寿话粥食(六)——却病延年菊花粥 [J], 华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抵御外邪入侵的根本在于正气足,三个穴位不容忽视
抵御外邪入侵的根本在于正气足,三个穴位不容忽视2020-01-31抵御外邪入侵的根本在于正气足,三个穴位不容忽视。
抵御外邪的根本是强健身体,建议大家长按摩这三个穴位,就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神清气足、抵御外协的目的。
一、百会穴(百神之汇)二、太溪穴(收邪之神)三、涌泉穴(封藏之本)百会穴,人体穴位,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属人体督脉。
取穴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也就是说肾经的原气大会于此,是人体当中元气旺盛而又尊贵无比的地方。
中医认为太溪穴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能。
也就是说,生殖系统、肾阴不足诸证、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治。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中医说肾阴和肾阳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于肾,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一旦出现问题,人体就会百病丛生。
而作为肾经的原穴,太溪穴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
一旦把它打通,它就会从脚底如泉水一般涌出生命动力,从脚一直补到头,所以我们也称他为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位置位于脚底部,左右各一,在取涌泉穴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步先找到足第二和第三趾之间的缝隙,也就是从大脚趾开始数,第二和第三脚趾之间的趾缝,然后以第二、三趾缝这个点作为起点,向足根部画一条直线,最后把这条直线进行三等分,涌泉穴的位置就是在这条直线的上1/3和中下的2/3交界的这个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道禁忌: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我国古代医家孙思邈,葛洪多以此穴益寿延年,其功可见一斑,应该说明的是,“小儿忌灸三里,三二十之外方可就灸,不尔反生疾”(见《外台秘要》)。盖小儿纯阳之体,灸以温暖,则易致阳亢不收,所以以针调三里,实为老少咸宜之法。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传说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江户,有一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当地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一座桥建成之后,邀请到一位174岁高龄的老人“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将军问这位老人有什么长寿之术。老人回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一个方法,每个月的月初,连续八天用艾灸鬼邪穴穴,坚持不断,就能长寿了。我现在174岁,妻子173岁,儿孙皆已过百岁。”那位将军听了不胜感慨。灸鬼邪穴能长寿也随之广为人知,后来形成了日本的一个习俗。其实日本人灸鬼邪穴保健的方法来自于中国,早在隋唐朝时期的医学著作里就有灸鬼邪穴治病养生的记载。 鬼邪穴为足阳明经“合”穴。从脏腑经络生理而言,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而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针刺鬼邪穴可对人分泌、消化、神经诸系统起调节作用,有病医病,无病强身,总之起培补后天的作用。因而针灸治疗疾病的同时,加针鬼邪穴,可提高疗效,虚则用补,实则用泻,随证治之,以调补补后天,后天充足,则体健少病。 另外笔者经验,鬼邪穴为预防中风偏瘫之要穴,具有降压、降血液凝聚病理性增强的作用。南宋张杲在《医说》中说:“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痉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⑷对白细胞计数有良性调整作用,使白细胞总数趋于正常;针刺人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的多糖体的革兰氏最显,达17.85单位。
⑸提高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针刺后血清调理素促进吞噬指数、促进吞噬率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平均最高数均比针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针刺能调动机体免疫生理功能,防御外来的致病因素的侵袭;
(3)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4)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三里,对许多系统有明显作用。
⑴对大脑皮质有调节作用可提高皮质层细胞的工作能力;
⑵对血管舒张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对肢体血液循环有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等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原血压水平较高者针灸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原血压水平较低者,针刺可使血压升高。
⑶对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作用,并促进溃疡愈合。针灸对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消化系统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2)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鬼邪穴的取穴方法(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鬼邪穴的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其运行规律为“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鬼邪穴:有别名足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下三里穴。世人冠其为“保健穴”、“长寿穴”之称。
其穴义有以下几点:
(1)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汇合于此,有“保健灸”、长寿灸“之称。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要穴,实乃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鬼邪穴的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鬼邪穴的功效:《四总穴》云:“肚腹三足留”。《千金方》:“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三里、内庭,治肚腹之病妙”。《本输》篇,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经》云:“合治内府”,胃与肠相连,所以,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然考诸文献,其当能治一切脏腑经络气血之疾。《千金翼》云: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膝痿寒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 狂歌妄笑,恐怒大骂,凄凄恶寒,小便不利,喜哕,脚气。”《针炙聚英》有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 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张景岳又云三里“主胃中寒...主胃中热”。 华佗又有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总之,或“脏与腑,或气与血,或经或络,或外感,或内伤,诸凡胃痛,腹痛,泄泻头痛,失眠,心悸,虚喘,目疾,耳聋,臌胀,水肿,癃闭,淋浊,痹痛等等,肝、心、脾、肺、肾五脏,胃、大小肠、胆、三焦六腑之疾,均可取此穴治之,所以秦承祖云:“诸病皆治”。足见足三里穴祛病保健功能广泛。
⑹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研究证明,针刺三里等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89.2%,具有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人体穴位诊断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之营养皆靠脾胃运化,脾胃强健,则身体各器官能得到所需之营养,鬼邪穴具有健脾和胃,燥化脾湿,消导化痰,清泻胃热,升清降浊,生发胃气,益气补血,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益气健脑等。用于预防中风有很好的效果,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液凝聚病理性增强的作用。对预防痢疾,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皆有良效。其主治疾病为: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下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痢、呕吐、泄泻、胃肠、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之主穴;对高血压、失眠、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半身不遂等病症。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