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暖通空调博士点统计

合集下载

2轮增列822个!中国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深度分析出炉

2轮增列822个!中国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深度分析出炉

2轮增列822个!中国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深度分析出炉以下文章来源于“高绩”。

高绩,专注高等教育绩效——对高校来说,学位点特别是一级学科博士点(特指学术型),是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对于高校建设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极为重要,其数量更是衡量高校综合硬实力的重要标尺。

按照每三年开展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规定,新一轮博士单位、博士点申报将于2023年启动。

目前,本轮成果周期还剩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国高校正铆足劲全力冲击“博士点”。

高绩(ID:gjdata)整理国务学位委员会公布的《2017年、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该名单不含32所自主审核高校),对两轮全国高校及各省市增列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据进行统计,一起看看哪些高校处于上升期,增列数量最多?哪些省市增列数量最多?哪些学科增列热度最高?……这些相关信息都值得关注,可供高校的下一轮学位点申报作参考。

如想了解32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学位点增列和撤销的详细情况,请阅读:32所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4年硕博点变化一览增列主力军:140所非“双一流”!从统计数据来看,通过2017年与2020年两轮审核增列的全国高校有248所,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非“双一流”高校成为增列重心所在!共有140所非“双一流”高校增列43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占比约52.9%,拿下超半壁江山的份额。

6月14日,教育部举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提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

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珠玉在前,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非“双一流”高校加入到博士研究生培养行列,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经高绩(ID:gjdata)整理,248所高校两轮共计增列8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完全新增为510个,占比约62%;二级学科升格一级学科为312个,占比约38%。

由于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难度较大,全国仅有8所高校两轮增列数量在10个以上。

建环导论

建环导论

一、简述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历史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基于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能源危机、区域和全球环境恶化的特点,教育部在98年把专业名称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至此以来,它的外延和内涵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专业范围从以前的暖通空调设备扩展为建筑设备(建筑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智能化及部分电气自动化)、燃气工程、建筑节能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功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和建筑环境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通过建筑设备创造的良好的建筑室内环境,同时尽量减少建筑对室内环境(包括区域和环球环境)的影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供暖、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燃气等专业环境的内容合并整合而成,在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专业的内涵深了,外延广了。

这要求我们立足于建筑领域,考虑建筑队人类健康舒适的影响,研究最优化使用建筑和设备的问题;同时,又涉及到使用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问题以及对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的影响问题。

②基于人类发展生产和基本生活的需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随着我国目前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度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因此,建筑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的功能已不再是只有遮风挡雨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建筑设备并发挥正常功能的建筑,没有水、电、燃气、空调等人工环境系统的建筑,是不完整的,无法再现代社会发挥建筑的功能。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总是将自己的文明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满足自己最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中,而先进的建筑设备和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是人类在“住”方面的追求目标。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

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2种。

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4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介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介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介绍班级:姓名:学号:一、基本情况1、发展历程1.1 专业创建1952年开始创建暖通专业—“供热、供煤气及通风工程”,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开始招生,生源来自全国青年教师,有:郭俊、温强为、陈在康、张福臻、方怀德。

1953年,前苏联的暖通专家BX.德拉兹多夫来华,在哈工大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暖通教研室,同时哈工大抽调了五名本科生与第一届研究生一起学习,他们是:路熠、贺平、盛昌源、武建勋、刘祖员。

1956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有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及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类合并组建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年成了暖通专业的高校有: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

1958年,湖南大学成了暖通专业。

以上,我国最早成立暖通专业的学校有:哈工大、清华、同济、东北工学院(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天大、太原工学院(由太原理工大学继承)、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及湖南大学,即暖通界俗称“老八校”。

该阶段专业教育及教学模式特点: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是由前苏翻译过来。

1.2 专业探索及积累创建初期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存在问题:学制太长(5年)、计划学时太多、教学内容太多;1958年,国内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各院校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了改革,在“削枝保干”思想指导下,有关土建的课程如:工程结构、结构力学、测量学等课程被取消,原“供暖通风”课程分为“供暖与供热工程”、“工业通风”及“空气调节”。

——同时,大多数学校把“供煤气”这个分支也取消,专业名称变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后来随着城市煤气事业的反展,在部分学校(如哈工大、北建工)单独设立了“燃气工程”专业。

建环专业介绍

建环专业介绍
日本的中原信生教授,名古屋 大学/神奈川大学,日本空调制冷界
的著名学者,研究领域蓄冰空调、空调 节能等
美籍华人陈清焰教授,MIT/普度大 学,建筑环境流域CFD倡导者,提出适 合建筑环境领域计算的湍流模型—— MIT零方程模型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现阶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突 出特色为营造人工环境!为适应这一特 色,专业基础课除了原先的“流体力学、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外,增设“建筑 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 与设备”,这三门课程是真正体现建环 专业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1.4 改革与扩展
1998年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国家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业目录,将原来的504种专业减少为249 种;其中把密切相关的两个专业——供 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进行 合并,增加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等内 容,形成的新专业定名为:建筑环境与 设备工程。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1.3 专业大发展
1978-1998年,是我国暖通专 业大力发展时期。期间设有暖通专 业本科的高校发展到100多所,设有 专科的高校也有近100所。同时,建 立了全国性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高 校暖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全 国统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全国统 编教材。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2023年中药学博士点院校汇总表

2023年中药学博士点院校汇总表

2023年中药学博士点院校汇总表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而中药学博士学位作为深入研究中药学领域的专业学位,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职业价值。

本文将为读者汇总2023年中药学博士点院校,以便有意向攻读中药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了解相关信息。

一、名校榜单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也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单位。

该校的中药学博士点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了许多中药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中国一流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

该校的中药学博士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相关专业领域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

3.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也是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该校的中药学博士点学位项目在研究和实践中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科研平台。

二、院校介绍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国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设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等相关学院和研究机构。

中药学博士点是该大学中一项优势学科,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条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中国中医药教育与科研事业的中心,学校的中医学院以及中药学院均享有盛誉。

中药学博士点是该校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学院拥有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实验设备,培养了许多学术精英。

3.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中医药学、中药学等相关学科,并且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药学博士点是该校研究重点之一,学院设有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三、收获与展望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对中医药的重视,中药学博士学位已经成为许多中药学相关人才的追求目标。

2023年的中药学博士点院校汇总表为有意攻读中药学博士学位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选择学校和专业。

建环专业介绍

建环专业介绍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专业任课教师: 徐文忠,博士,教授 刘靖,博士,副教授; 潘文彦,硕士,讲师 刘剑飞,硕士,讲师 李宝娟,硕士,讲师 韩欣欣,硕士,讲师 梁庆, 硕士,讲师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现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杰青获得者
长江学者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前辈:郭俊教授 博导:马最良、李德兴、陆亚俊、谭羽非等
同济大学 前辈:陈沛霖、钱以明、范存养 博导:张旭、龙维定、沈晋明等
天津大学 前辈:涂光备、马九贤、李素兰、张永铨 博导:尤世俊、朱能、安大伟、张于峰、 陈冠益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2.3 杰出人物及成就 国外:
丹麦的P.Fanger教授
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 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 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
人体热舒适研究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国内: 彦启森教授,清华大学,本专业的奠
基人,专业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江亿教授,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
人工环境工程学的倡导者 吴元炜研究员,中国建科院空调所,
全国暖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国内知名学者
清华大学 资深教授:赵荣义 工程院院士:江亿 博导:张寅平、朱颖心、杨旭东、李先庭、 狄洪发

暖通空调的发展史

暖通空调的发展史

暖通空调专业教育史话来源:互联网时间:2007年1月13日15时27分作者:殷平解放前的旧中国,经济落后,民生凋敝,集中供暖和空调系统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鳞角,其工程的计与安装大都被一些洋行垄断。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大量专业建设人才的需求,国家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暖通空调高等专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40多年来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成了我国宠大的暖通空调专业队伍中的中坚。

1 暖通空调专业师资队伍的摇篮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创办暖通专业,当时正式的专业名称为“供热供煤气及通风”。

为了造就这个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教部首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收研究生,第一届研究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青年教师,其中有:郭骏、温强为、陈在康、张福臻和方怀德,他们先在预科专门学习一年俄语,以便为直接向苏联专家学习作准备。

1953年第一位应聘的苏联暖通专家BX.德拉兹多夫来华,他和他的中国研究生在哈工大组成了第一个暖通教研室。

哈工大还抽调了五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学习,他们是:路烃、贺平、盛昌源、武建勋和刘祖忠。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苏联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为模式,边学边干,在我国创办这个专业。

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从实验室到教材的建设,还有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一一学习。

一边听苏联专家讲课,一边给本科学生讲课,一边自己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边指导本科生做设计,同时还要在专家指导下设计专业实验室,准备开出教学实验。

为了扩大这个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高教部又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教师来进修,他们没有时间再先学习一年俄语,只好通过研究生间接向苏联专家学习。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高校创建暖通专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如:叶龙、于广荣、王建修、吴增菲、郁履方等。

此后,在哈工大继续招收了几届这样的研究生,陈沛霖、田胜元等暖通专业著名教授都是从这些研究生班毕业的。

中国高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汇总

中国高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汇总

中国高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汇总中国高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所属院系及研究方向大庆石油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节能技术02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与评价方法03供热与热能利用技术04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理论与系统02热泵理论与应用技术03空调制冷系统运行特性分析04建筑能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05热能利用与供热系统优化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_01室内建筑环境品质的模拟与实验研究_02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_03低品位能源的研究与应用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_07制冷工艺与设备开发_06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利用_05建筑火灾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_04通风与空调技术_03相变储能理论与技术_02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技术_01供热与空调节能技术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_高效换热器的理论研究及应用_制冷空调技术与设备_建筑节能_流体力学及两相流理论及应用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供热、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节能02空气调节广州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01.空调系统理论与建筑环境控制技术02.空调与建筑节能技术03.燃气与能源利用技术04.制冷空调设备与技术05.强化传热与设备节能06.设备工程07.建筑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与优化02制冷机性能研究03热力系统节能技术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空气调节与制冷技术02热能利用技术03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技术04建筑环境与设备自动化05空调蓄能技术06太阳能的热利用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01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开发02矿山环境控制技术03工业通风与空调技术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理论02人工环境设备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_01燃气燃烧与应用_02太阳能的热利用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室内环境工程02地下通风与空调03建筑节能技术南华大学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室内环境与空调技术研究02热工流体试验技术及计算机仿真研究03建筑热能技术研究04风力技术及环境治理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19空调系统优化20室内环境品质研究18建筑热环境调节与节能17空气洁净技术及通风工程15空气污染控制16热源与节能技术13空调及制冷系统的动态特性及节能研究14空调室内品质与通风效率11新能源开发与利用12能源转化与环境保护09制冷及热泵系统研究10热能利用08室内环境控制理论研究及其系统的优化和评价07空调制冷系统节能研究05置换通风技术及应用06冰蓄冷低温送风系统优化与评价04建筑环境的模拟与调控01空气调节过程、空气品质与节能新技术02室内环境调控03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09建筑及列车空调新技术10低品位能源利用与节能11室内热舒适与微气候安全07人工环境的调控机理与优化模式08建筑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利用04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05建筑能耗模拟06TMY数据库01空调节能新技术02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2人工环境特征01人工环境系统分析与控制3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7燃气燃烧理论与技术06城市燃气输配系统优化研究06城市燃气输配系统优化研究05暖通空调CAD与系统模拟与仿真技术04室内空气污染与洁净技术03智能建筑设备控制理论与技术02建筑物能源有效利用与开发研究01通风空调工程理论与技术西南石油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设备及自动控制与故障诊断02热能利用及燃气输配与规划03人工环境理论04人工环境系统05燃气管道系统的风险评价技术与风险管理06燃烧器具及设施的分析设计与应用07燃气管道及系统的安全性检测、强度评价与寿命评估08燃气计量及实践09储气系统建造理论与方法西华大学(原四川工业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设备设计理论及优化技术02建筑环境模拟与测试技术03建筑设备智能控制技术04建筑及建筑设备节能技术05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5隧道、矿井空调与降温04置换通风、采暖新技术03冰蓄冷空调与低温送风技术02室内环境控制与室内空气品质优化01制冷、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动力工程系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室内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控制02暖通空调过程与系统仿真及优化03热能利用技术与设备04建筑节能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暖通空调理论与技术02燃气工程理论与技术03冷热源理论与建筑节能04建筑火灾安全理论与技术05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06建筑设备系统智能化01建筑节能理论与技术02可持续建筑环境理论与技术03建筑设备智能化理论与技术04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理论与技术05流体输配理论与技术06建设工程信息流及仿真上海理工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暖通空调系统优化及节能技术02大空间建筑室内环境及空调设计研究03空调系统自动控制技术04人工环境设备的性能研究及开发05净化空调技术06通风除尘系统设计研究07流体机械在暖通工程中的应用08可再生能源在供热空调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控制及节能技术02燃气燃烧技术及设备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4.建筑节能技术03.安全通风技术02.空调系统热湿传递与舒适性研究01.室内空气品质及控制技术05、热湿环境控制04、冷热源技术与应用03、通风空调与气体净化02、现代空调与节能技术01、建筑环境空气质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空气洁净技术空调系统节能供热空调系统节能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1.空气调节与制冷新技术2.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技术3.暖通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4.人工环境及楼宇智能化5.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优化6.室内空气品质监测与控制技术01空气调节与制冷新技术02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技术03暖通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04人工环境及楼宇智能化05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优化06室内空气品质监测与控制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城市地层新能源空调工程02深井降温原理与技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热工与能源利用02空调节能与自动控制03燃气输配与燃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02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03供热与热能利用04城市燃气输配05燃气燃烧与应用06流动传质传热07建筑节能技术08智能建筑设备自动控制09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燃气燃烧与安全技术02燃气输配技术03制冷、空调新技术与节能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低温热源热泵应用研究02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节能03寒冷地区太阳能应用04低温热源有效利用技术天津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1.人工环境控制2.空调系统节能与优化3.空调用冷热源技术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与建筑环境设备节能技术02夏热冬冷地区暖通空调特性研究03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理论与控制技术02人工环境数值仿真技术03热力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新能源开发与建筑节能02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03通风除尘与净化技术04列车空调技术05热湿传递及工程应用06空调自控与仿真技术07室内微气候与热舒适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相变储能理论与技术研究02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技术03暖通空调系统测控理论与技术04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利用05制冷工艺与设备开发06通风与除尘技术07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技术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空调技术热湿交换过程02建筑节能技术03空气洁净技术01供热与热能利用技术02通风除尘技术03空气调节04制冷技术05太阳能利用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空调与建筑节能技术02燃气工程与能源利用技术03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燃气动力与空调工程02燃气输配与应用技术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5暖通空调CAD与系统模拟仿真技术04高效换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03室内污染物通风与空气品质控制02智能建筑设备控制理论与技术01建筑节能技术南华大学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环境与设备试验及计算机仿真技术02空调系统节能及智能化控制03城市绿色能源利用技术开发04风力技术应用及环境治理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空调过程分析与节能02建筑通风理论与技术03高寒地区采暖01公路隧道运营与施工通风02地下工程灾害控制03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04隧道通风与防灾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蒸发冷却及喷水室技术02空气过滤材料03建筑节能技术04流动换热数值模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建筑节能与集中供热新技术02空气污染控制、空调及人工环境03燃气输配及应用技术研究04热能测试与自控技术中南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理论02人工环境系统03人工环境设备04热能利用、输配与规划05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系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暖通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02气体净化及室内污染物控制03暖通空调系统节能04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技术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内部设备防护及空气环境质量控制02国防工程内部设备信息化理论与综合布线技术01防护工程内部设备防护及空气质量控制02地下工程防潮除湿及节能技术03防护工程内部设备及系统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人工环境系统节能与自然能源的利用02低能耗建筑性能评价和控制03太阳能建筑中的各种关键问题04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05现代流体网络理论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况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况介绍

所况介绍研究所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拥有制冷及低温工程国家博士点重点学科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承担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方向)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

研究所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学科现有教授12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行政助理1人和技工3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占96%。

具有在读博士生83人,在读硕士生101人,3名在站工作博士后。

学科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显著、站在学科前沿、学术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名、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3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5名。

学科带头人王如竹教授系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

该学科紧跟市场发展需要,以家电、能源与环境等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先导,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在人材培养、研究开发和基地建设方面发奋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其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处于国际先进。

人才培养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重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反映研究所传统特色的《制冷与低温原理》本科教学课程获得了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制冷空调学科前沿》课程则已经成为制冷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最受欢迎的创新教学课程系列。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有许多研究生获得各类奖励,例如所培养的博士生张鹏和王丽伟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静怡、孙志高分别获得2003、200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王丽伟博士还获得了2007年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IIR James Joule Young Researcher's Award)。

产学研与政府合作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以“基础研究带动学科发展,产业需要引导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准则,与国际和国内的著名企业如日本大金、Carrier、Lennox、UTRC、日本松下、日本富士通将军、海尔集团、春兰集团、双良集团和江苏华扬等有着广泛和长期的合作。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环境科学与⼯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程学院成⽴于1999年7⽉,前⾝为环境科学与⼯程系,由原中国纺织⼤学纺织化学⼯程系的环境⼯程专业和化⼯基础教研室、原机械⼯程系的暖通空调与制冷⼯程专业和热⼯教研室组成,是本校较早实施专业⼈才培养的院系之⼀,在⼈才培养、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本学科领域知名的学院之⼀。

学院⽬前设有四个本科专业:环境⼯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程(原供热、通风与空调⼯程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程;四个硕⼠点:环境科学、环境⼯程、供热供燃⽓通风与空调⼯程、热能⼯程;⼀个⼀级学科博⼠点:环境科学与⼯程;三个⼆级学科博⼠点:环境科学、环境⼯程、供热供燃⽓通风与空调⼯程。

东华⼤学环境类学科由我国环境学科知名教授⽅柏容先⽣领衔率先在上海建⽴,使东华⼤学成为7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设⽴该学科的⾼校之⼀,⼗多年来本校担任了上海西南⽚环境类学科组长单位,在国内是最早具有环境⼯程设计甲级设计证书、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的单位之⼀。

东华⼤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程专业(原供热、通风与空调⼯程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的为⼯业界⽣产产品创造车间室内良好空⽓环境⼯程的专业之⼀,从50年代开始为我国纺织⼯业输送了⼤量暖通空调与制冷⼯程专业⼈才。

近年来进⼀步扩展到民⽤与公⽤建筑领域环境空⽓质量控制和能源利⽤与控制⼯程。

在全国100多所设置该专业的⾼校中,本校是国家实施注册设备师(暖通空调)制度后,⽬前已通过专业评估的为数不多的⾼校之⼀,本专业毕业⽣具有未通过专业评估院校的毕业⽣所不具备的提前参加专业注册的资格。

本学院各专业与国内外⾼校、研究院所建⽴有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如英国诺丁汉⼤学、⽇本宇都宫⼤学、⾹港理⼯⼤学、北京⼤学、清华⼤学、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等。

学院教职员⼯60⼈,其中教授13名(有10位是博⼠⽣导师);副教授21名,具有研究⽣学历的占89.58%,具有博⼠学位的占66.67%;45岁以下的教师占75.0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3]57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3]57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3]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有关部门(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部各直属高等学校: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现将批准的你部门所属单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发给你们,请下达到有关学位授予单位。

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取得了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

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可以在本一级学科范围内招收培养研究生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和硕士,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请各主管部门从人力、经费、基建、设备等各方面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予以支持,不断改善培养条件,有计划地对其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学位授予质量进行检查评估。

各学位授予单位应加强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确保所授学位的质量。

附件: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ΟΟ三年九月八日附件: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szssdmszssmcxwsydwmcxwsydwdmejxkdmejxkmc11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1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11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1030106诉讼法学11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1040101教育学原理11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1050401艺术学11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1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11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1120201会计学11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10002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11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10002050103汉语言文字学11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10002050105中国古代文学11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10002120404社会保障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10105伦理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20101政治经济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30207国际关系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30301社会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40106高等教育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50201英语语言文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50302传播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50403美术学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070401天体物理11北京市清华大学10003120401行政管理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70207光学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71102系统分析与集成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80104工程力学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11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10004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1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10005070205凝聚态物理11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10005080104工程力学11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10005080202机械电子工程11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10005080902电路与系统11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10005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1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10005081403市政工程11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6070101基础数学11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6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11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6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11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10007070205凝聚态物理11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10007080101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1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10007080503材料加工工程11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10007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1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10007081702化学工艺11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10007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1北京市北京科技大学10008081401岩土工程11北京市北京科技大学10008070205凝聚态物理11北京市北京科技大学10008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11北京市北京化工大学10010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11北京市北京化工大学10010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11北京市北京邮电大学10013080202机械电子工程11北京市北京邮电大学10013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1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10019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11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10019083002环境工程11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10019120405土地资源管理11北京市北京林业大学10022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1北京市北京林业大学10022090503草业科学11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10025071009细胞生物学11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10025100103病原生物学1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27010103外国哲学1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27010105伦理学1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27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1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27050407广播电视艺术学1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27082703核技术及应用1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27120401行政管理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10101哲学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50402音乐学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60107中国近现代史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70104应用数学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70501自然地理学1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10028071007遗传学11北京市北京语言大学10032050105中国古代文学11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10033050405戏剧戏曲学11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10033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1北京市中央财经大学10034020101政治经济学11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36020105世界经济11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36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11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36020205产业经济学11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36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1北京市外交学院10040030208外交学11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0041030106诉讼法学11北京市北京电影学院10050050406电影学11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10052030304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11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10052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1北京市中国政法大学10053030101法学理论11北京市中国政法大学10053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11北京市中国政法大学10053030201政治学理论11北京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912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10103外国哲学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10106美学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30302人口学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80901物理电子学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120201会计学12天津市南开大学10055120501图书馆学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70303有机化学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71011生物物理学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80902电路与系统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81103系统工程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8150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12天津市天津大学10056083001环境科学12天津市天津科技大学10057083201食品科学12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10058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12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10058080502材料学12天津市天津中医学院10063100505中医诊断学12天津市天津中医学院10063100510中医儿科学12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10065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2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10065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2天津市天津财经学院10070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12天津市天津财经学院10070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2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11904100102免疫学13河北省河北大学10075020105世界经济13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10080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13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10080081702化学工艺13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10094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3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10094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13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10094060107中国近现代史13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10094070205凝聚态物理13河北省燕山大学10216080104工程力学13河北省燕山大学10216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3河北省燕山大学10216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13河北省燕山大学10216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13河北省燕山大学10216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3河北省河北医科大学11919100505中医诊断学13河北省河北农业大学11920071001植物学13河北省河北农业大学11920082801农业机械化工程13河北省河北农业大学11920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13河北省河北农业大学11920090301土壤学13河北省河北农业大学11920090702森林培育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20103经济史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70302分析化学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81704应用化学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71002动物学14山西省山西大学10108071001植物学14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10112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14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10112083002环境工程14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10112080502材料学14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10112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4山西省山西农业大学10113082801农业机械化工程14山西省山西农业大学10113090102作物遗传育种14山西省山西农业大学10113090202蔬菜学14山西省山西农业大学10113090301土壤学14山西省山西农业大学10113090702森林培育14山西省山西医科大学10114100105法医学14山西省山西医科大学10114100201内科学14山西省山西医科大学10114100213耳鼻咽喉科学14山西省山西医科大学10114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10126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10126071001植物学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10128081702化学工艺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10128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10128080102固体力学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10128080503材料加工工程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10129071001植物学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10129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10129090602预防兽医学1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10129090702森林培育21辽宁省辽宁大学10140020205产业经济学21辽宁省辽宁大学10140050101文艺学21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10141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21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10141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21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10141080701工程热物理21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10141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1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10141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1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10141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1辽宁省沈阳工业大学10142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1辽宁省东北大学10145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21辽宁省东北大学10145120401行政管理21辽宁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0147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21辽宁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0147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1辽宁省辽宁中医学院10162100504方剂学21辽宁省辽宁中医学院10162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21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10165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1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10165040101教育学原理21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10165070502人文地理学21辽宁省东北财经大学10173020105世界经济21辽宁省东北财经大学10173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83002环境工程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120401行政管理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81704应用化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20202区域经济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30301社会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50103汉语言文字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80902电路与系统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100405卫生毒理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100706药理学22吉林省吉林大学10183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22吉林省延边大学10184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2吉林省长春理工大学10186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2吉林省吉林农业大学10193090401植物病理学22吉林省吉林农业大学1019309050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2吉林省长春中医学院10199100506中医内科学2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10200040102课程与教学论2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10200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10200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2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10200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10200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2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10200070501自然地理学23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10212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3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10212070301无机化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10213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3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10213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3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10213081702化学工艺23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10213082504人机与环境工程23黑龙江省哈尔滨工程大学10217080202机械电子工程23黑龙江省大庆石油学院10220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23黑龙江省大庆石油学院10220080706化工过程机械23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10224071001植物学23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10225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23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10226100211妇产科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10226100212眼科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10226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10226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23黑龙江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0228100502中医临床基础23黑龙江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0228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23黑龙江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0228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10231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10231050101文艺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10231071007遗传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理工大学11914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3黑龙江省哈尔滨理工大学11914080502材料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理工大学11914080801电机与电器31上海市复旦大学10246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31上海市复旦大学10246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1上海市复旦大学10246100216运动医学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100210外科学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70104应用数学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70201理论物理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81803地质工程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31上海市同济大学10247070301无机化学31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10248120301农业经济管理31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10248081402结构工程31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10248081704应用化学31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10248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1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10248070101基础数学31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10248100212眼科学31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10251082203发酵工程31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10251080503材料加工工程31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10251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31上海市上海海运学院10254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31上海市东华大学10255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1上海市上海水产大学1026408320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31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10269030201政治学理论31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10269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1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10269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31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10269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1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10270010102中国哲学31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10270040102课程与教学论31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10270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1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10270060108世界史31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10271030207国际关系31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10272010101哲学31上海市华东政法学院10276030104刑法学31上海市华东政法学院10276030107经济法学31上海市上海大学11903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31上海市上海大学11903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1上海市上海大学11903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10107宗教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20104西方经济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80901物理电子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100201内科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100210外科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120201会计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120501图书馆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80502材料学32江苏省南京大学10284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100706药理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70101基础数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90504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50201英语语言文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81704应用化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70301无机化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10102中国哲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40106高等教育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050103汉语言文字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100201内科学32江苏省苏州大学10285100405卫生毒理学32江苏省东南大学10286080104工程力学32江苏省东南大学10286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2江苏省东南大学10286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32江苏省东南大学10286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32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287080503材料加工工程32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287080701工程热物理32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287080801电机与电器32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287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2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287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2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10288080701工程热物理32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10288080901物理电子学32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10288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32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10290070902地球化学32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10290080103流体力学32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10290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32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10290081402结构工程32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10290081702化学工艺32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10290083001环境科学32江苏省南京工业大学10291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32江苏省河海大学10294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32江苏省河海大学10294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32江苏省河海大学10294081803地质工程32江苏省河海大学10294082802农业水土工程32江苏省江南大学10295082101纺织工程32江苏省江南大学10295083002环境工程32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10298082201制浆造纸工程32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10298120302林业经济管理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0102固体力学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1103系统工程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2803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3002环境工程32江苏省江苏大学10299083201食品科学32江苏省南京农业大学1030709050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101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102免疫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203老年医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204神经病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210外科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216运动医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32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10312100405卫生毒理学32江苏省中国药科大学10316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70905第四纪地质学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70201理论物理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30106诉讼法学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50201英语语言文学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71005微生物学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20101政治经济学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60105专门史32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10319080901物理电子学32江苏省南京艺术学院10331050402音乐学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50101文艺学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70101基础数学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71001植物学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82802农业水土工程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9040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32江苏省扬州大学11117090603临床兽医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10108科学技术哲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20104西方经济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20105世界经济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20207劳动经济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30201政治学理论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30302人口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81503水工结构工程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82703核技术及应用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9050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090602预防兽医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00101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00102免疫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00218急诊医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00701药物化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00702药剂学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33浙江省浙江大学10335120405土地资源管理33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10337080202机械电子工程33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10337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3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10337081703生物化工33浙江省浙江中医学院10344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33浙江省杭州商学院10353020208统计学33浙江省杭州商学院10353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33浙江省杭州商学院10353083201食品科学33浙江省中国美术学院10355050404设计艺术学34安徽省安徽大学10357060104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34安徽省安徽大学10357070301无机化学34安徽省安徽大学10357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34安徽省安徽大学10357080902电路与系统34安徽省安徽大学10357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34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358010108科学技术哲学34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358080502材料学34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358080702热能工程34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358083001环境科学34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10359080503材料加工工程34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10359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34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10359081402结构工程34安徽省安徽理工大学10361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34安徽省安徽理工大学10361083002环境工程34安徽省安徽农业大学10364071005微生物学34安徽省安徽农业大学10364090703森林保护学34安徽省安徽医科大学10366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34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10370050105中国古代文学34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10370060106中国古代史34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10370071012生态学34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10370070303有机化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30303人类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10102中国哲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10103外国哲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30201政治学理论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120401行政管理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70104应用数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70102计算数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50101文艺学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81705工业催化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35福建省厦门大学10384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35福建省华侨大学10385080502材料学35福建省华侨大学10385081402结构工程35福建省华侨大学10385081703生物化工35福建省华侨大学10385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35福建省福州大学10386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35福建省福州大学10386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35福建省福州大学10386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35福建省福州大学10386081705工业催化35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10389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5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10389071012生态学35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10389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35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10389090203茶学35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10389090704森林经理学35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10389120301农业经济管理35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10392100103病原生物学35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10392100201内科学35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10392100204神经病学35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10392100706药理学35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10394020102经济思想史35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10394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5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10394040103教育史35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10394060107中国近现代史35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10394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6江西省江西农业大学10410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6江西省江西农业大学1041009050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36江西省江西农业大学10410090702森林培育36江西省江西师范大学10414040201基础心理学36江西省江西财经大学10421020101政治经济学36江西省江西财经大学10421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36江西省南昌大学11902080202机械电子工程36江西省南昌大学11902083002环境工程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10103外国哲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20101政治经济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20201国民经济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30206国际政治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60105专门史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0104工程力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0702热能工程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2203发酵工程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083002环境工程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100302口腔临床医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100706药理学37山东省山东大学10422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37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10423071002动物学37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10423071007遗传学37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10423071009细胞生物学37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10423083201食品科学37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10423100701药物化学37山东省山东科技大学10424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7山东省山东科技大学10424080202机械电子工程37山东省山东科技大学10424081401岩土工程37山东省山东科技大学10424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37山东省山东科技大学10424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7山东省山东科技大学10424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37山东省石油大学10425070902地球化学37山东省石油大学10425080706化工过程机械37山东省青岛科技大学10426080502材料学37山东省青岛科技大学10426081704应用化学37山东省青岛科技大学10426081701化学工程37山东省山东农业大学10434071008发育生物学37山东省山东农业大学。

土木类专业解读

土木类专业解读

就业前景
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 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在阳光高考的专业满意度推荐中,很多高校的土木工程 专业满意度都在80%以上,推荐人数更是排在本校专业的前列,足以说明本专业 的口碑。
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增加,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 走高。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讲并非难事——根据教育 部最新公布的2012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在7.5万 人~8万人之间,就业率区间为85%-90%,属于就业形势乐观型的专业。
就业前景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大,毕业生可以到 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 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 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给排水科学 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给排水工程师、业务经 理、水电工程师、水暖工程师、给排水 暖通工程师、项 目经理、安装工程师、给排水设计师、暖通工程师、水务 项目公司总经理、工程经理、给排水专业工程师等。
优势院校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 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辽宁 石油化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 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浙江工 商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 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沈阳大学、广州大学、湖南 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 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 阳建筑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 石油大学、常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排名基本就是这样:清华大学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学博士点,并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联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讲师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

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所覆盖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导师12人。

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建设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2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土木工程学院所属的实验室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其中结构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和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020133超临界流体及超(跨) 临界循环的特性研究

020133超临界流体及超(跨) 临界循环的特性研究

超临界流体 ( $%&’()(*+*),- .-%*/, 简称为 01) 是一种被压缩 至临界压力 $ ) 和加热至临界温度 % ) 以上的流体。与低于 临界态的气体和液体的性质不一样, 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特殊 性质, 如类似于液体的密度和类似于气体的黏度和自扩散系 数, 使其在萃取、 干燥、 清洗、 脱附及空调制冷等领域中得到 广泛开发及应用。下面简要介绍超临界流体在空调行业中 的应用。 在制冷空调领域中超临界流体技术目前主交流园地
・ 282 ・
超临界流体及超 (跨) 临界循环的特性研究 !
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 马一太"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王侃宏
摘要
王景刚
吕灿仁
通过对自然工质 !"# 的研究发现, 超临界流体具有应用范围广、 实用性强的特点, 作
为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研究的一个方面, 空调制冷系统超 (跨) 临界循环是一个通用循环, 该循环 与传统的亚临界循环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用于热泵供暖、 供应热水时, 换热效率较高, !"# 有 极大值等。从研究 !"# 跨临界循环中发现, 许多特性并非 !"# 所固有, 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超 (跨) 临界循环 热泵
!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应用
自然工质, 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概括起来讲, !"# 制冷剂 在该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 9 个方面。 !"! 在汽车空调中的应用 空调系统在跨临界条件下运行, 其工作压力虽高但压比 却很低, 压缩机的效率相对较高; 超临界流体优良的传热和 热力学特性使得换热器的效率也很高, 加上 !"# 在气体冷却 器中大的温度变化, 使得气体冷却器进口空气温度与出口制 冷剂温度非常接近, 这自然可减少高压侧不可逆传热引起的 损失。为了减轻重量、 缩小尺寸及增加安全性, 换热器的优 化设计也正在进行。另外, 还可以 !"# 在热泵方面的特性, 克服现代汽车空调冬季不能向车厢提供足够热量的缺陷。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由 挪 威 0:;<=1 研 究 所 的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 看专业 选学校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     看专业 选学校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看专业选学校学科门类:08 工学一级学科: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名称: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北京:(10005)北京工业大学 (10054)华北电力大学 (8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8320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天津:(10056)天津大学 (10069)天津商业大学河北:(10079)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辽宁:(10141)大连理工大学 (10145)东北大学黑龙江:(10220)大庆石油学院 (10240)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10247)同济大学 (10252)上海理工大学 (10254)上海海事大学 (10264)上海海洋大学(80143)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江苏:(10284)南京大学 (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288)南京理工大学(10291)南京工业大学浙江:(10335)浙江大学安徽:(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359)合肥工业大学 (80168)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江西:(10403)南昌大学山东:(10422)山东大学 (10426)青岛科技大学 (10430)山东建筑大学河南:(10459)郑州大学 (10462)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北:(10487)华中科技大学湖南:(10533)中南大学云南:(10674)昆明理工大学甘肃:(10698)西安交通大学 (10699)西北工业大学 (10710)长安大学(10731)兰州理工大学 (8327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学科简介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

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

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制冷空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全国暖通空调博士点统计

全国暖通空调博士点统计

全国暖通空调博士点统计
学校学院专业研究方向是否招收跨学科北京工业大学004建筑工程学院0814土木工程06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土木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土木工程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

建环专业介绍

建环专业介绍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目前,开设建环专业的高校有162多 所,已形成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及学 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才 培养体系。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到2007年,已经有近20所高校具备 了建环专业的博士生培养资格,其中13 所已经招生,硕士、博士点名称为“供 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已有 博士生招生的学校有:哈工大、清华、 湖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重大、 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天大、大连理工 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大、东华大学、 上海交大。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专业介绍
刘靖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技术科学系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一、基本情况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 三、教学计划 四、专业学习及选课 五、个人发展建议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2.3 杰出人物及成就 国外:
丹麦的P.Fanger教授
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 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 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
人体热舒适研究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Engineering
一、基本情况

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进展

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进展

2016年第35卷第11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3413·化 工 进 展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进展邹思凯1,戴源德1,何国庚2(1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R290(丙烷)及其混合制冷剂具有优秀的环保性和热物性,是理想的替代制冷剂,但存在可燃的问题。

通过对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可以优化制冷系统的换热器,减少充灌量,降低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表明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拥有接近或超越传统合成制冷剂的相变换热性能。

列出并对比了相关研究中得到的相变换热关联式,汇总了相关研究中质量流量、热流密度、干度等因素对相变换热的影响。

指出当前研究大多在过去常用的传热管进行,为了降低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减少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充灌量,必须对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小管径(7mm 、6mm 、5mm ,甚至4mm )传热管内相变换热的关联式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丙烷;相变;传热;流动;混合制冷剂;水平管中图分类号:TB 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11–3413–08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6.11.004Studies on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in horizontal tubeZOU Sikai 1,DAI Yuande 1,HE Guogeng 2(1School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Jiangxi ,China ;2 School of Energyand Power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Hubei ,China )Abstract :R290(propane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have been treated as ideal alternative refrigerants due to their favourable environmental and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However ,they are flammable. The heat exchangers of the refrigeration system can be optimized ,and the charge amount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can be reduced by studying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in horizontal tube. In this paper ,studies on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in horizontal tube were revie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can be comparable to or above synthetic refrigerants.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correlations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obtained in related research were listed and compared ,and the influence of mass flow ,heat flux ,vapor quality and other factors on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from relevant researches were summarized.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ll above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on the traditional heat transfer pipes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correlations and factors of R290 and its refrigerant mixtures in small tube (with the diameters of 7mm 、6mm 、5mm or even 4mm ) should be studi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harge amount and flammability.Key words :propan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flow ;refrigerant mixture ;horizontal tube第一作者:邹思凯(1993—),男,硕士研究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学院专业研究方向是否招收跨学科
北京工业大学004建筑工程学院0814土木工程06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土木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
土木工程
长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