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_谢文湘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 理策略
目 录
• 引言 •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 管理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当前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逐渐增多。
学校教育管理需要
学校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02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空间布局与非正式群体形成
教室座位安排
教室座位布局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而促进或阻碍非正式群体的 形成。
休息空间设置
休息区域设置不合理,会使学生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导致非正式群体的产 生。
兴趣爱好与非正式群体形成
个人兴趣
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相似性可以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积极方向发展。
建立班级管理团队
通过选拔和培养班级管理团队 ,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增 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
感。
鼓励跨群体交流
教师需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 参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促
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05
管理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策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全面性
可操作性
共同话题
拥有共同话题的学生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易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人际关系与非正式群体形成
人际互动
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基础。
信任关系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容易形成稳定的非正式群体。
网络社交与非正式群体形成
网络交流
网络交流可以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加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学生进入小学毕业班,由于班级关系的特殊性,往往会出现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这些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对班级正常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有必要进行成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分析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学生进入小学毕业班后正值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社交关系和群体归属感产生重要的认同需求。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交、情感和认同需求。
小学毕业班往往是传统的“晋升班级”,学生会因为同学的晋升或下降而形成新的群体关系。
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可能会自然成为一类群体,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被排斥出去,形成另外的群体。
一些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也会成为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来应对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社交关系的关注和引导。
他们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避免过度依赖非正式群体。
学校和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和集体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扩大社交圈子,减少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教师应该注重平等待遇,避免给学生成绩好坏带来的分群现象,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群体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成群形成的原因和管理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交智慧。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社交关系和群体归属感需求的结果,也与班级关系的特殊性有关。
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加强学生社交关系的引导,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社交机会,鼓励合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完善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走上了毕业的道路。
小学毕业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更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非正式群体。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都会受到以往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所以对毕业班的群体行为和管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1 各自独立的情感体验: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经历相对单一,加之不同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每个孩子所积累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都是不同的。
这些情感体验的不同,会在毕业班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时候产生冲突和问题。
1.2 单一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阶段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长时间的单一环境影响,孩子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也缺乏多元性。
1.3 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解决,会在毕业班的群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1.4 导师的引导和教育:小学毕业班的成员大部分在教育和行为规范方面并不是非常成熟,这个时候导师的引导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师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行为表现。
1.5 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会在毕业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出来。
2.1 建立正面的行为导向机制:小学毕业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孩子们的行为表现要受到重视。
通过建立正面的行为导向机制,可以引导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为他们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做好铺垫。
2.2 增加多元性的体验和认知:通过增加多元性的体验和认知,可以使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小学毕业班是学生即将步入初中的关键阶段,学生们在这个阶段除了面临学业压力,还会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可避免,而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
学生个体差异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小学毕业班中,学生们的人格、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学生们之间形成非正式的群体。
学校环境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毕业班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社会影响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同家庭、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学生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这种影响会进一步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针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减少个体差异带来的非正式群体形成。
学校可以通过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减少学校环境对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影响。
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从而减少社会影响对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影响。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步入初中阶段做好准备。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小学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交技巧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帮助教师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社交互动和学习环境。
1.制定明确的规则与期望:制定班级规则和期望,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些规则和期望应该是简洁明了的,并且要在班级开学第一天就进行宣布和强调。
2.增强学生责任感:鼓励学生承担和其中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
例如,学生可以轮流担任班级值日生,负责保持教室的整洁和组织活动。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尤其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解决问题。
4.建立班级共同目标:鼓励学生制定共同的班级目标,激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可以设立班级竞赛或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5.组织团队活动:定期组织班级团队活动,如集体合作的项目、户外运动和团队建设游戏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赞扬和奖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特别是在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展示团队合作精神和取得进步时。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状或班级奖品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7.处理冲突和问题:当出现冲突或问题时,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并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
例如,可以采用冲突解决讨论、人际关系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有效沟通。
8.实施班级管理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班级管理手段,如警示处分、家长介入等。
但这些手段应谨慎使用,以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9.教师模范示范: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应符合班级规则和期望,以及社交礼仪,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模仿。
10.建立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管理。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小学毕业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即将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重大转变,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非正式的群体,这种群体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管理。
1. 同伴选择:小学毕业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学生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多,相互了解程度比较深,因此在同伴选择上,学生可能会选择性地与某些同学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2. 兴趣爱好的相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相对集中,比如喜欢同一种电视节目、喜欢同一种运动等。
这种相似的兴趣爱好也会让学生们选择与相似的同学交往,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3. 抵御孤独感: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转变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形成非正式群体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减少孤独感。
二、管理策略:1. 鼓励多元交往:老师和家长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与不同的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与不同类型朋友相处的能力。
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尽量让学生与不同的同学接触。
2. 激发个体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老师和家长可以积极激发学生的个体潜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
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展示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3. 定期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团结的重要途径,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表演等,让学生感觉到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减少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4. 重视个体辅导:对于有倾向于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可以通过个别谈心、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一种学生自我调适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多元交往、激发个体潜力、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和重视个体辅导等方式,来管理这种群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怀和发展,实现良好的发展和转变。
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而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
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
”但班级中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管理者最应当重视而又恰恰最易被忽视的要素。
因此,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是不容小看的任务,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基于这一点认识,作为班主任在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做法进行对其管理和转化。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动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从而使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崇高的境界。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感情需要,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活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我们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
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地位,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
这一类的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时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
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
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关注其交往群体,督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
对于那些家庭造成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自己过多沉湎于痛苦中的精力,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把家庭的不幸,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来替代,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在学校层面上没有明确规定的班级群体,但在班级内部却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一般不会干扰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也会对班级的稳定和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成因分析1.共同的利益毕业班学生已经度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比较深厚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毕业考试与升学压力,也让他们产生了共同的战略利益,这就是互相帮助,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相互依存毕业班学生没有了以往的口袋铃声,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学校对学生引导的力度也较之前有所变化。
此时,毕业班学生渐渐开始依存于自己的同班同学,一些原本由老师负责的工作,例如协调小组事务,班级集邮本的管理等等都被由学生组织来完成。
这样,共同的工作和任务逐渐形成了群体。
3.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年轻人利用社交媒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种群体。
毕业班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同学们之间建立的感情也在这个基础上快速转移,产生了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形式。
二、管理策略1.秉承自下而上的原则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是社交媒体和熟悉传统教育模式的年轻人之间在互动方面的一种支撑。
因此,面对这样的团体,应当秉承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则,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便于组织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班级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关注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随着个体差异的增加,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也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的差异化效应。
这个时候,班主任需要更多关注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并积极地引导这种差异化成效。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高,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班主任需要引导他多加拓展自己阅读能力的同时,清晰了解自己的认知水平并加以提升。
3.培养志愿者团队为了更好的管理课堂和学生关系,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培养群体志愿者团队,让学生们能够派出自己的代表来处理集体问题、替代班主任的部分职能,并在班级核心管理者组成团队,探究合作过程中团队带来的价值,也教育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班级是学校中基本的教育单位与管理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
在小学许多班级中,均较为普遍地存在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班级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级小组、班委会、班集体、团小组等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
这种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对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影响。
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小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自我意识独立、全面、稳定发展,但还有一定的盲目性。
如何对这些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且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班级管理中应对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和走向进行积极引导和调控。
一、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作用正确运用定势和强化的规律。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定势规律,班主任要根据这种规律,注意与非正式群体的第一次谈话,提出并落实第一个要求。
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对于非正式群体的融入班级有着重要的作用。
”①为了有效地进行强化,班级的规章制度必须简明扼要、便于执行,同时要认真检查与及时教育,并辅之以公正的表扬、奖励和必要的批评、惩罚。
但教师要注意表扬多于批评,肯定多于否定。
教师的行为示范使学生有模仿学习的样板。
“班杜拉的道德判断实验证实: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②。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会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要让学生不形成小群体,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不应该形成教师间的小群体。
教师要时时为学校想,为学校谋发展,对学生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
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运用社区教育资源。
非正式群体的转化与否,与家长沟通取得配合至关重要。
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多提学生的成效与进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论中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
论中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中小学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班级非正式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形成的互动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助和竞争等。
这种群体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功能教育管理作用。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中,学生们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交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提高和学习动力的激发。
在班级中,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和互相激励可以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当一个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取得好成绩或者有进步时,他会受到鼓舞,也会更加有动力去追赶甚至超越他。
同时,班级非正式群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学生们可以共同提高。
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有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
在班级中,同学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例如,如果班级非正式群体中强调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价值观,那么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往往会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并且会互相监督和纠正。
这种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班级非正式群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有些班级非正式群体可能形成排斥和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被孤立和边缘化,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不良行为和价值观也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如果班级非正式群体中存在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乐的行为,那么其他学生可能受到影响而模仿这种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教育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监督。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和交流,促使学生们更好地融入班级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群体氛围。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可能会给班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影响学生积极性、学习氛围和班级纪律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
下面是一些应对非正式群体的方法:1.加强班级管理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首先要加强班级管理。
学校和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班级纪律和常规。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行为,以遏制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2.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班级学习氛围的打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消除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
3.及时发现和干预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学校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防止非正式群体的蔓延和扩大。
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加强班级团队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班级的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比如班级运动会、班级晚会、班级志愿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为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奠定基础。
5.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和老师在处理非正式群体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独特的观察和理解。
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会、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6.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对于班级中一些学生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问题是需要引起学校和老师高度重视的。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一个班级中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情况并不罕见,其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圈子,彼此之间熟络并产生集体行动或价值观的共同体。
这个现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认同感,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排斥他人、形成高低等级制度、疏离感的加强等等。
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帮助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值得我们深思和解决。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应对策略。
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对班级的引导作用,以及集体关系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介入并尝试纠正这一非正式群体的现象。
教师可以先行一步,通过举办班会、活动或者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认识,以减少孤立感。
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培养学生均衡发展的心理状态。
还可以进行班级活动,以增强班集体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整体上互动合作的游戏、比赛、团建等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联系感。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相互了解,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包容和沟通能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个别辅导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找到那些成为非正式群体一部分的学生,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合作。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更好地交流。
家长的参与也不可忽视。
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让他们了解班级内非正式群体问题的存在以及其对孩子们的影响。
邀请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与教师共同协作、关注学生,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自身也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多个交往圈子,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和交往,尝试去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和社团,能够增加自己的社交和沟通机会。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问题可以得到缓解。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班上成员通过共同的爱好、兴趣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
这种群体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共同行动的力量,常常对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和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如何管理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
在班集体中形成非正式群体的过程中,大家彼此交流、相互认知,逐渐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群体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向心作用,能够促进成员之间情感的融洽和团队的形成。
但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比如说,一些小圈子的形成可能会导致班集体内部的分化,甚至造成不同派系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地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班级管理者都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需要充分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影响,不断调整管理策略,加强沟通和协调。
另一方面,他们还应该鼓励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参与到更广泛的班集体活动中,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提升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我们还需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培养。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一种共同认同和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
通过不断弘扬班级文化,我们可以让班级成员共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促进班级的健康发展和管理。
班级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非正式群体的支持和参与,大家可以通过制定班规班纪、组织文艺晚会等方式来弘扬班级文化,从而提高班级各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策略,引导班级成员走向更加成熟和稳健的发展道路。
这不仅需要班级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全体班级成员同心协力。
只有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精神,才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和有效。
班级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策略
型 非 正 式 群 体 向积 极 型 非 正 式 群 体 过 渡 的 目的 。 4 、 破 坏 型 。这 种 非 正 式 群 体 的 目标 与 学 校 教 育 目标 有 根 本 的 利 害 冲 突 。其 活 动 具 有 破 坏 性 , 并有作 恶行为 , 这 类 非 正 式 群 体 占学 生 非 正 式 群 体 总 数 的 6 左右 , 其 成 员 由 一 些 各 方 面 表 现 差、 有 劣迹 、 受过 处罚 、 单 亲 家 庭 缺 少 家 庭 的 关 爱 或 缺 少 必 要 的 家庭 教 育 又 自暴 自弃 的 青 少 年 学 生 组 成 。 一 般 地 说 , 差 生 小 群 体 或 因 为 对 付 其 他 同学 而 组 成 的 小 群 体 均 属 于 此 种 类 型 。 对 破 坏 型非正式群体 , 由 于其 活 动 具 有 破 坏 性 , 班 主任 要 针 对 其 成 员 的思 想 和 行 为 特 点 , 晓 之 以理 、 晓 之 以法 进 行 分 化 瓦 解 , 分 别 处 理 。违 反 校 规 、 校 纪 的要 给 予 组 织 上 的 处 理 , 对 核 心 人 物 以及 造 成 恶 劣 影 响触 犯 法 律 的 成 员 要 绳 之 以 法 。对 一 时 误 入 歧 途 或 被 胁迫参 加 的成员 , 要采 取治病救 人 的态度 , 不能一 棒子打 死 , 既 要 对 他 们 的违 法 行 为 进 行 严 肃 批 评 教 育 与 处 理 , 又 要 热 情 帮 助 他们 , 给 他 们 以 改 过 的机 会 。 三、 对 学 生 非 正 式 群 体 实 行 目标 改 造 , 使 之 纳 入 正 式 轨 道 学 生 非 正 式 群 体 的 目标 与 正 式 群 体 的 目标 有 着 不 同 程 度 的 差异 , 也 因其 目标 的 差 异 性 才 形 成 两 个 类 型 的群 体 , 产 生 不 同程 度 的 性 质 和 作 用 。若 把 它 的 目标 纳 入 正 式 群 体 目标 之 内 , 使 两 者 目标 一 致 , 就会 减 少 整 个 整 体 的“ 内耗 ” 。 当然 这 有 个 过 程 , 教 育者 首 先 要 对 学 生 非 正 式 群 体 目标 进 行 改 造 , 要 创 造 一 个 良好 的条 件 和 环 境 , 使 之 一 步 一 步 缩 小 与 班 集 体 目标 的差 距 , 形 成 最 大合 力 , 这 样 班 集 体 等 正 式 群 体 的 效 益 和 功 能 就 可 达 到 最 大 程 度 的 发挥 。比 如 有 位 班 主 任 , 发 现 班 级 有 几 个 爱 好 足 球 的 同 学 常因踢球 而上课 迟到 , 对此 , 他没 有一 味批评 , 而 是 帮 助 他 们 组 建 了个 足 球 队 , 这样使那些 学生的特长得 以发挥 , 不 仅 球 踢 得 好 而 学 习刻 苦 , 遵守 纪律 , 成 为 班 集 体 建 设 的 重 要 力 量 。相 反 , 另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小学毕业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由即将毕业的小学生组成。
这个群体的性质是非正式的,没有正式的领导和组织,但是它的存在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并提出一些管理策略。
1.年龄相近: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年龄相近,都是在同一个年级,而且即将进入不同的中学,这种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话题。
2.共同的学习环境:小学毕业班成员都来自于同一个班级,他们经历了三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自然而然地增多。
3.社会化需要:在小学毕业班阶段,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社交经验,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尝试更加独立地生活,这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非正式群体的交流和互动。
4.共同的兴趣爱好: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习以外,也有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游戏、音乐、户外运动等,这些共同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联系。
1.鼓励积极参与:对于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属于非正式群体的互动和交流并不是全部的生活内容,学校和老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正式的学习和课余活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学校可以创建一个小学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在群体互动中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凝聚力和责任感。
3.关注群体内部关系:在小学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中,学生的内部关系也是需要被关注的。
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化解成员之间的争执,建立和谐的氛围。
4.鼓励多元化发展:在小学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固定性的角色和定位,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发展停滞不前。
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他们发展多元化,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视野。
5.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所在的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中,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
试论小学“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管理对策-最新资料.doc
试论小学“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管理对策-最新资料1试论小学“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管理对策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中经常看到,除了班级小组和一些代表班级的各类正式群体之外,学生中还有一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他们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为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信任、依赖的关系,这便是“非正式群体”。
其核心人物虽然没有班级赋予的职务和权力,但对周围的同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干涉“小圈子”的每个成员,其成员皆以其为核心,自愿接受他的指挥,服从他的安排。
因此,核心人物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决定着非正式群体的性质(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
可见,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只有做好了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才能使非正式群体走到有利于班级建设的道路上来。
基于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班上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类型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再根据自身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教育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针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管理对策。
一、尊重并重视“核心人物”的存在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消灭的,同样道理,他们群体里的领袖人物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于替代的,他们虽不是由选举产生,但他们在所属的群体里的威信与指挥能力却不比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差,甚至更强。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个消极型群体的核心人物多次违反了课堂纪律,屡教不改,还连连顶撞老师。
一气之下,我叫他爸把他带回去好好教育,然后在班上诉说他的种种不是,企图“毁灭”他的核心地位,号召大家千万不要跟他玩了,还劝告他的“小跟班”远离他。
但万万没想到,他的“小跟班”不但听不进去,反而通风报信,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成功“毁灭”,反而增强了核心人物对我的怨恨,在背后故意抹黑我,给我以后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阻碍。
所以,面对这类核心人物,我们谨记:千万不能大张旗鼓地号召其他同学远离他,因为这一招容易弄巧成拙,因为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核心地位总是比我们想象中要坚固。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由学生自行组成的小社群,通常不被正式组织和管理,却在班级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了解和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表征及其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表征可以从成员关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关系通常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形成的,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他们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互相交流,并建立了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往往是自由宽松的,不受班级正式规则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定义群体内的行为规范。
最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通常是对学业、友情和个人发展的共同认同,他们关注的焦点和关注的方式与班级中其他人不同。
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了解和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表征对于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班级非正式群体,并了解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的群体互动等方式来获得关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信息。
其次,教师应该主动与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爱好,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提高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分享自己的理念和期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最后,教师应该建立正式的沟通渠道,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会、座谈会等活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规则和准则,共同参与群体决策,提高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除了教师和学校的参与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应该积极参与管理。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应该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类活动,以积极的态度与群体成员互动,增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应该尊重群体的规则和准则,遵守班级的管理制度。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摘要】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受同伴影响和社会压力的共同作用。
同学们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相互影响,形成固定的交流群体。
社会对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为了有效管理这一群体,建议建立明确的规范和管理策略。
可以通过制定班规,明确目标,加强教育引导,以及加强家长和学校的合作来规范群体行为和促进团结。
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同伴影响和社会压力,并通过建立规范和管理策略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规范而和谐的群体氛围中共同成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管理策略、同伴影响、社会压力、建立规范、背景介绍、问题提出、总结回顾、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毕业班中,非正式群体现象逐渐显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背景介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生的行为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班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同寻常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小学毕业班的特殊性也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升入初中,离开熟悉的环境、朋友,这种转换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不安,他们通过组成非正式群体来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
在探讨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成因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
1.2 问题提出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引言: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逐渐增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质量下降:非正式群体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导致学习质量下降。
2. 行为习惯糟糕:非正式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逃课、打闹等,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秩序和氛围。
3. 心理健康问题: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可能面临着来自同伴和社会的压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小学班级作为一个非正式群体,是一个由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群体。
它以班级为单位发挥作用,是学校协调教育与管理系统的基本单元。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是影响班级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
在学校管理与课程设计方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十分必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1. 制定规则和约定规则和约定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它们可以有效地保持班级的秩序和团体精神的凝聚力。
所以,班级管理系统和规则应该在课堂中由教师领导谈论并通过共同讨论制定出来。
构建有益的规则清单和班级协议,以便小学的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中的行为和期望。
学生们应在进入新的年级或学期的第一堂课中接受这个班级管理方式,以此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2. 建立良好的学情氛围建立良好的学情氛围对于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教师要创造一个鼓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己总结课堂内容,并在后续的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使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并需要提供恰当的支持,以便学生们能够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树立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
3. 鼓励学生重视团队合作小学生在大多数时候是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或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对于班级最大的利益和班级动力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们明白,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班级成员,这样能够让团队更加紧密地团结到一起。
4. 加强学生互动在班级管理方面,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要让学生们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就需要创造一个互动性强的班级文化。
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相互了解,如“我是谁?”,这是适合小学生的自我认同体验活动。
此外,“小组合作”或“班级讨论”是教师引导班级学习,增强班级合作精神的好方法。
5. 提供激励激励是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小学毕业班的群体管理也愈发重要起来,因为毕业班群体的形成不仅仅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有关,其人际关系的劣强、学习环境的差劣等因素也将会对毕业班的成绩和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毕业班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其管理策略。
1、相似的年龄小学毕业班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班级,它的成员多是在同一年出生,因此年龄是相近的,这一点让他们能够有共同的话题和活动。
2、长时间共处在小学的六年中,毕业班的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经历,这些过程中,彼此交流、互相帮助,这种感情会在时间的磨练下日渐升华。
3、共同生活空间毕业班的同学们多是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这使得他们有很多时间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进而找到共同话题。
4、个人精神气质相似小学毕业班的同学们在懂事的同时,其精神气质也趋于稳定,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例如喜欢在众人面前求职,关心别人的生活等等,因此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相互交流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同的话题和共同磨合。
1、增进同学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关心。
要想增加毕业班的凝聚力,可以让同学们参加一些激励活动,例如组织课堂同乐日游戏这样的活动,增加同学们的仿效欲望,尤其是把学习竞赛与课堂同乐日游戏结合起来,这对增进同学之间的白日增加很有好处。
2、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目标,让学校组成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庞大群体。
在毕业班中,同学们都处于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群体内。
因此,为了让这个群体发扬光大,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毕业班中制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具体可行地实现。
同时也要强调孩子们的责任感,增加他们的任务深度和广度,看到欲望来源于个人目标,沟通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毕业班做学习报告或决策相关内容,借此提升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3、与家长合作加强对孩子的管理。
毕业班同学们将过一个过渡阶段并即将进入升学考试阶段,这个时候与家长合作一定会对孩子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们的几分之一!”3.教学改革存在“一刀切”现象从全国的情况看,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如果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教材的编排、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统一的,这就是犯教条主义错误,教学改革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必须紧紧围绕各地的实际来开展,必须克服“一刀切”现象。
针对教学改革实行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深入教学改革。
(1)提高对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应该将教学改革作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体行动来抓。
为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要我们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这一工作,那么就会认真、主动地去完成。
(2)加强对全民的教育,努力营造一种全民重视教育、全民关心教育的局面。
教学改革工作必须如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这一工作。
(3)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
越是落后的地区,更应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否则无论是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都会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这种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4)教学改革要因地制宜。
应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教材,再配以校本教材,让学生从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家乡的地质地貌、民俗风情、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有所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尽管教学改革存在诸多的困难,但使我们彻底地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得到提高,课余时间更加充实。
毕竟教学改革还是新生事物,随着全社会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统一,相信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浅谈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谢文湘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赤化初级中学小学部班级是构成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
班级作为多功能的统一体,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教育、智能开发与拓展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班级内部学生一般都属于一定的群体,使众多小群体具有相容性、互补性是班级健康发展的关键。
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中看到,除了班级小组和一些代表班级的各类组织的正式群体之外,学生中还有一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他们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动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
为了“群体”的利益,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
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要将这类学生识别出来并引导他们朝好的方面发展。
一、非正式群体的表现特征如前所述,小学班级中的这种“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
其主要特点是:人数不多;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一般都有“头领”;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
这种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大概是所有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乐于接受,并且求之不得的。
像这类具有正面效应的非正式群体也往往容易被纳入班集体的管理之中,使之很自然地和正式群体相辅相成,与班级融为一体,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而对于其负面、消极的影响,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往往带有隐蔽性,在班级形成了“游击队”,和班级其他同学往往关系紧张,甚至有意识地造成同学间的不团结。
在课后或其他非正式场合发泄因被老师、家长批评而不满的情绪,继而对班主任老师产生敌意,并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事情诋毁老师。
这样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和破坏作用,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破坏力往往超出班主任的预料,对班主任而言,应当对班级非正式群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但不是任意的几个学生随便组成的。
群体中的成员通过密切的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的。
人的需要既复杂又千差万别,正式群体的活动不可能全部满足这些需要,于是情趣、需要相同或相似者,经过彼此选择逐步结合在一起,这是个体主观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又往往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如同乡关系、同学关系、邻居关系、家庭情况相似关系等诸多因素,使一些条件相似者接触频繁,便产生了一定的感情。
主观的需要与客观的条件相结合,必然产生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良好班风的培养和建设有利也有弊。
在对待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错误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克服急躁心理,要做到:冷静、得当、及时、得法。
-162-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A L E C T S初等教育研究 — 教学论坛首先教师要明确指出班级非正式群体部分行为的错误性和严重性。
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之处。
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既要和风细雨,又要雷霆万钧,在可以接受的场合和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忌简单粗暴。
其次处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若处理得当,会对他们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而处理不当,则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结合”得更紧,跟集体的距离拉得更远。
要使班级非正式群体逐渐缩小与班集体的距离,让他们重新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班主任老师要做到“四心”,即:信心、细心、关心、耐心。
首先,班主任老师要有教育好学生的信心,这是教师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逐渐缩小与班集体的距离的前提条件。
如果老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会让这部分学生感觉没有“出路”,对教师和班级正式群体产生敌意,甚至发生激烈冲突。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做到“有教无类”,应该以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态度认真做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转化工作。
其次,班主任老师要细心观察。
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的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
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些学生的字写得很漂亮,有几个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多次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而有的学生则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等等。
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班主任务必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
第三,班主任教师要关心非正式群体的学生。
非正式群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种种负面影响,对班主任而言,不能因为其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
因此,作为班主任,不能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理,而应该摆正心态,应该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多加关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同时发动班里的其他同学,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在平时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的矛盾较深,但同学们仍然重视他们的存在,仍然关心着他们。
最后,班主任教师要有耐心。
要消除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之间的隔阂,要使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班级,班主任不仅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因此,班主任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人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反复,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可能又有事了,对此,班主任不能急躁,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感情,教师的付出他们是可以感知的。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多管齐下,才能逐步见效。
总之,班主任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地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非正式群体一定会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探究性学习在科学课中的开展袁 亘 贵州省德江县青龙镇第二小学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
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师角色要转变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作为教师,应努力使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一个教育者曾这样说过:现在的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蹲着看学生:学生就伟大;要是站在讲台上看学生他们就渺小。
要使自己真正从以前课堂上统治者的角色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同时是学生的亲密伙伴。
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深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适时掌握情况并做及时调控。
如我在教《杠杆平衡条件》一课时,学生对杠杆现象很感兴趣,我就和他们一起玩跷跷板游戏去研C H I N A E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A N A L E C T S-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