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骨气和才气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
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
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陶行知教育评价
陶行知教育评价
陶行知(1891年11月12日-1946年3月27日),原名陶启钤,
字行知,号北瞬,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作家。
其
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有着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陶
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首先,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性
格对其整个人生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陶行知不仅注重知
识传授,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提倡“教育人先做人,教育者必
须有修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
受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陶行知主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
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
相应的教学方案。
陶行知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强调了个性化教育
的重要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陶行知提倡实践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曾说:“大学教育之重心,应转向生活经验的教育。
”这种实践
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文关怀和个性成长,注重培
养学生的品格和实践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树
立了良好的榜样。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必将继续影响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陶行知人物评述
第一次知道陶行知此人,大约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学校发给每一位同学一本陶行知诗集,硬性要求每个人背诵。
三年级是正处于懵懂的年纪,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时只觉得陶行知是一个诗人,并不觉得他有多么伟大,或者说认为这只不过是日常课业中给我们“增加负担的前人”而已。
但随着知识的增长,以及自我辨别意识的增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好像忽然间意识到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最近,我也是翻阅了一些有关陶行知的书籍,对其终于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一下我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
一、生平首先要谈谈他的名字,我以前单是知道他的名字因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并不知晓他真正的原名应当是陶文濬,还有一个非常符合他奉献一生的字世昌。
陶行知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是家庭原因并不能阻挡他的求学之路,他这一生辗转于不同的地方求学,吸纳了百家之长,终于走上一条他自己的鲜明的道路。
陶行知曾经有过两任妻子,和四个儿子。
陶行知的两次婚姻,第一次是理智、冷静与生活型的,可以说是亲情多于爱情;而第二次婚姻是炽热、浪漫与爱情型的,陶行知从这次婚姻中真正得到了爱情,也有裨于其事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一些陶行知与家人的通信信件可以看出他很是重视家人,也可以看出他对几个儿子教育的重视,当然也还有当一个文人陷入爱情时与普通人无异的缠绵炽热表达。
当然在陶行知的一生中,蔡元培、黄炎培、张謇斯、特雷耶、杜威、孟禄、克伯屈、桑代克、郭秉文、胡适、陈鹤琴等前辈老师朋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陶行知这一生都投身与教育,他的弟子中更是有不少杰出的人物,如:原国务院总理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张劲夫;先后任教育部常务副部长、代部长、文化部顾问的刘季平;原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董纯才;曾任教育部党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戴伯韬等等。
翻一翻陶行知的大事年表便会发现剖去那些陶行知年少懵懂,尚在求学的日子,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斗争,发表了无数的文章,只为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深爱着教育事业,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以及"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
他拒绝高官,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典范,被尊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师德的作用更加重大。
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所以,因此,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
在他的著作里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的字句,这些都表达了他对教师表率作用的深刻认识。
在这种深刻认识基础上,陶先生主张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程度”,“要人敬的,必先自敬。
重师首先师自重”。
陶行知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命脉”。
陶行知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
他多次谈到:“教师之服务精神,系教育之命脉,金钱主义,是足破坏教师职业之可贵”。
“教育者应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没尊荣的事,教育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他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这样才配担负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许多升官发财的机会,穿上布衣和草鞋,从事民众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一、陶行知的人才观1、他认为,幼年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幼年时,小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六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可费事啦。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2、培养“人中人”。
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要做“人中人”,不为“人上人”的主张。
做“人中人”,就是教人掌握学术以后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为大众服务,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利益。
他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中人”的道理,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净胜。
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我的容量。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
3、行以求知知更行。
陶行知强调“惟有从行动上”的来得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
据此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
二、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1、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起点。
陶行知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他实践普及教育思想的开端,也是他最终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起点。
军阀混战时期,他认为救国救民,旨在开发民智。
他曾于1923年7月后全力推行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陶行知提倡的平民教育,除了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以外,凡粗识字义的人,都是平民教育的对象。
他认为平民教育要把公民和读书化合在一起,培育国民的能力,培育做人做国民的精神。
2、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根据中国“以农立国,80%的人在农村,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成立乡村教育研究会,提出“四个一百万”的宏大计划。
这是他从平民教育运动的基础转向乡村教育运动的开始。
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建设“科学农业化”的主张,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首次使学校走上与工农大众结合的道路。
他针对当时教育的错误,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的条件: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要有活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教育与农业携手)。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家境清寒。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生活贫困无力入私塾读书,6岁时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视其资质聪颖,为其免费开蒙。
8岁到万安镇经馆伴读,11岁又回到黄潭源自学,有时也帮父母参加田间劳动。
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
因陶母在本校帮佣,英人校长唐进贤喜欢勤劳聪明的陶行知,准其免费读书。
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因不满该校歧视非教徒学生,入学三天后便愤而退学。
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主编。
四年后,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毕业典礼上,他以优异毕业生的资格,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论文表露出了他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1914年(23岁)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
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
原因是,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且他认为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他攻读教育的最好的学校。
他决心将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奉献终身。
他理解到“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
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重要之手续。
”1917年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即1917年9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
为方便起见,我们分几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陶行知的从教经历。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任主任干事。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陶行知的品德
陶行知的品德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品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爱教育**: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努力为广大民众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 **无私奉献**:他心系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改良运动,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坚定信念**: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陶行知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外界压力所动摇。
4. **勤奋好学**:他一生不断学习,汲取各种知识和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5. **诚实守信**:陶行知为人正直,诚实守信,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都体现了这种品德。
6. **尊重他人**:他尊重学生、教师和其他各界人士,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7. **爱国精神**:陶行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教育事业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品德高尚,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陶行知身上我们学到什么
从陶行知身上我们学到什么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他就是陶行知先生!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己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
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毅然回国。
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
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
他深深知道,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
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
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弃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
尊严骨气的作文素材
尊严骨气的作文素材关于尊严骨气的作文素材尊重他人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一片风景,尊人优雅。
以下是cnfla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尊严骨气的作文素材,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尊严骨气的作文素材篇1话题导入:1、陶渊明为官清廉,“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归隐山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诗文。
2、晚年贫病交加的大文学家朱自清,一身铮铮铁骨,富有骨气,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3、南宋抗战将领文天祥,面对元朝的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屈服,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永垂史册。
话题拓展:自尊、骨气名言素材:1、忌妒,是心灵的肿瘤。
——艾青2、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梭3、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4、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
——马丹杜加尔5、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6、本能有它自己的途径,而且是最短的途径。
——罗曼罗兰7、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
——巴斯葛8、不可能这三个字只存在与愚人的字典里——拿破仑9、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
——陈家琪10、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
——尼克松11、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
——爱默生1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3、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1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15、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16、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17、一个人开朗豁达,就会感受到自尊的快乐。
18、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19、贫莫贫于无方,贱莫贱于无志。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22、骄字不倒,前进不了。
23、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
―――汤因比24、于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陶行知作文素材模板
陶行知作文素材模板一、开头。
陶行知,字子隆,浙江绍兴人,生于一八七九年,去世于一九四五年。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散文鼻祖”和“中国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人称道,深受读者喜爱。
二、身世。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陶行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理念。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四、作品特点。
陶行知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人称道。
他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富有情感,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五、影响。
陶行知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六、结尾。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人称道,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教育理念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五气
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五气王延军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已成为许多教育工的共识。
校长如何实施管理,成为教育家?笔者认为,校长应具备“五气”即志气、正气、帅气、才气、和气。
一、志气孟子云:“志,气之帅也。
”志气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校长是教育政策和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枢纽与实践者,想成为教育家,首先需要具备教育家的气质,树立教育家办学的精神。
必须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甚至要把教育理想内化为终生的信仰。
必须是一个在教育理想的引领下,选择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反省深思,博采众长,去伪存真,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有志者事竟成”,人活于世,贵在有志。
尽管现实环境有诸多限制,但只要坚持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就会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教育家孔子,尽管有“累累如丧家之犬的经历”,但他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至今熠熠生辉。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坚定地认为,教育可以救国救民,立志教育事业,力图以教育改造中国社会。
为此,“爱满天下”身体力行,终生不渝。
当今时代,社会为每一个教育追梦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校长只有胸怀天下,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担当者,才能称得上有志气。
也只有常怀办好一所学校,培养一代学子,造福一方百姓的善念,尊重教育规律,具有鲜明独特的办学思想,求真务实,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
有志气才有骨气,勇于给自己设立追梦的目标是一种勇气,在窘境中去追求远大的目标更是一种大勇。
志气会激发校长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无限的潜能。
校长有志气,教师才会有士气,校园才会有生气,事业才会有旺气。
二、正气“政者,正也。
”所谓正气,就是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主流,它来源于心体,呈现于言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天地万物靠正气生生不息,生长流传。
孟子曰:“吾养吾浩然正气。
”古往今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堂堂而生,磊磊而立,凭的就是这种正气。
校园是一方净土,不是藏污纳垢之地,弘扬校园正气,关键在校长。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陶行知(1891年-1946年),江苏常州人,中国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和“中国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个性自由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不同,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独立思考、有创造力的人。
首先,陶行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他提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其次,陶行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体验知识。
这种强调实践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和具有实际意义,使学生能够从抽象的知识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和理解。
此外,陶行知还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他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提倡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关注社会问题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动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启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家的精神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家的精神引言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
他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教育名篇中体现的教育家的精神。
1. 关注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怀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
他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独特的需求和潜力。
他鼓励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尊重和关怀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个人潜能和追求卓越的理念。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和创新思维,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方式。
这种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3. 关注整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
他认为,只有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提出了“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这种关注整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4. 探索和进取的精神陶行知教育名篇散发着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已知的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并鼓励他们不断进取。
他希望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种探索和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论陶行知教育名篇所体现出的教育家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他的关怀和尊重、实践和创新、整体发展和进取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借鉴。
陶行知教育评价
陶行知教育评价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他对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探索,更在于实践创新。
陶行知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本文将对陶行知的教育评价进行探讨。
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最为核心的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按照其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非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提倡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非仅仅追求考试成绩的好坏。
二、重视学生品德教育陶行知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德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主张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学生。
他认为,通过榜样的力量和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陶行知提倡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认为只有品德与智慧双全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
三、倡导实践教育陶行知主张实践教育,认为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
他提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四、推崇和谐教育陶行知提倡和谐教育,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陶行知认为,和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友善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结语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评价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个体发展、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倡导实践教育和推崇和谐教育等方面。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
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
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
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
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
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
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
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
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
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
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
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
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他重视平民教育。
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高尚品质
一
1 . 推行平 民教育 。为 了提倡新 教育 , 陶 办工学 团时说过这样的话 : 中 “
暑期 学校 、南京安徽公学 、平 民初级 学校 种子里潜伏着 , 我有这种认识 , 等 。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 的教育 我有这种信仰 ,我愿意做一个 2 . 坚持真理 , 死而后 已。陶
教育。 教育与生活 的关 系密切 , 教育改造生 练乡村教师 , 改造 乡村生活 的使命 。” 他指 士李公仆和 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暗杀, 活就是改造社会 、 改造 自然 。 教育改造生活 出 :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 , “ 要把整个的 陶行知非常愤恨 , 他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 民
享年仅 5 5岁 。 塞。大公鸡拼命挣 扎 , 还是不肯吃。陶先生 知在一首抒 隋诗 中写道 :人生天地间 , 自 晨溘然长辞 , “ 各
轻轻地松开手 , 把鸡放在桌子上 , 自己后退 有禀赋 , 为~大事来 , 做一大事去 。” 好教师 参 考文献 :
不辜负机会 ; 利用机会 ; 能用千里镜去 本化探 索【. 了几步 , 大公鸡 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 时 应 当“ 这 J 高教探索,074. ] 2 0 () 2 李清华 。 陶行知 “ 社会 即学校 ” 的现 实意义 观 陶先生开始 演讲 :我认为 ,教育就像喂鸡 找机会 ; “ 会拿灵 敏的手去抓机会。”小学校 [】 “
奋斗 。10 9 6年 , 陶行 知进入本 县 的教会 学
一
时间掌声雷动 ,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 快乐 , 那无论做小学教员 , 中 做 学教员 , 或做大学教 员 , 都是一 样 的。” 要有坚定 的信念。他创
二、 投入平 民教育与办学实践
感受 ,立志为改变 中国贫穷落后 的面貌而 场 白拍手叫好 。 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 , 期间立下了“ 我是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中国一代又一代人。
他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间去。
这也和当前希望工程扶助困难学生的目的相一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使全国人民在接受教育中受益。
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
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三方面。
一、因材施教,效果显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他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必须和陶行知所说的一样,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种各样不同、分门别类的人才。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代的教育应该向三百六十行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使其最终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状元。
当然要使他们成为状元,一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要有适应行业的特点、技术和技能。
每一个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从中受益。
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给予鼓励和鞭策。
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就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有些学生只要教师指出缺点错误就能改正。
有些学生,特别是在家受父母过于宠爱的学生,你如果对他们态度暴躁、方法简单、言语粗俗,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小学语文陶行知
小学语文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每当谈到中国文艺复兴的开始,就会想起陶行知先生。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墩口县,也被称为“墩子”。
他在家乡出生长大,十六岁时考入南京大学,在那里研究汉语和汉学。
后来,他被聘为汉阳大学的汉语教授,并成为首位著名的文学家。
陶行知先生在汉阳大学任教时,将他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学生。
他强调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并清楚地表明: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走上“文化
自强”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的文学理论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认为古典文学的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需要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中得到反映和完善,从而使文学也能够像古典文学一样具有持久的价值。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连续性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需要建立在前人文学成果的基础上,由其发展而来。
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学复兴的基础,他的文学理论也为中国文学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他的思想被称为“陶行知主义”,他的作品也被誉为“回到源头”,他的作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经典,他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
没有陶行知先生,中国文艺复兴可能早已结束,中国文学可能早已走入歧途。
而今,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他的贡献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生于1879年,逝世于1946年,短短的六十七年,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戏剧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教育家。
他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也被誉为“教育家之光”。
陶行知先生一生追求“仁爱、智慧、勇气”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这三种品格是真正的教育本质。
他主张从培养儿童的品德品格开始,夯实“仁爱”这个人的根基,再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运用智慧去进行思考,最后发挥出勇气去接受挑战。
这样才能从内在培养出一群又有爱心又有能力的“新人”。
在陶行知看来,中国的教育要想有所发展,首先应该摆脱“考试”这个文化导向。
他曾说过:“学习应该是全面、终身性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这样的言论一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陶行知还提出了“以教育人为主”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教育人。
他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角色,认为教师要全心教育学生,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他更加强调了对于每个人的个性化教育,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其进行精准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积极成长。
陶行知先生生前写下了很多重要的教育论文,其中以《中国教育之路》和《我的教育思想》为代表。
这些论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哲学性和实践性,成为中国教育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文献。
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有社会担当的思想家。
他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曾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观念,呼吁人民应该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权利。
他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今天的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但是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类文明迈向更加富足幸福的新起点。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其一生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1)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陶行知原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
1909年18岁时考入南京汇文书院,1911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
之后筹款赴美留学,1915年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
后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受业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著名心理学家孟禄门下,深受二者,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7年陶行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都市学务总监”的资格文凭。
同年秋,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伟愿望回国,踏上了一条曲折而艰难的改造中国旧教育的漫漫征程。
陶行知回国之后,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等职,1922年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1923年至1926年主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1923年6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南京组织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开展平民教育运动。
他在《平民教育概论》中说:“平民教育运动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平民教育运动是陶行知为人民大众的教育而上下求索的起点。
他怀着满腔的热情为平民教育而奔走呼号。
为成功地实施平民教育,他与朱经农合编了《平民识字课本》,力图使不识字的人在四个月内读完这套课本。
自1923到1926年的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到处发表演讲,广泛地接触贫苦大众,在家庭、街道、商店、工厂、机关、军营、监狱、寺院、蒙古包,到处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为实践平民教育的理想,他甚至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了“笑山平民读书处”的牌子,给人们识字读书提供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的骨气和才气
作者:姚秦川
来源:《老友》2019年第07期
1927年3月,36岁的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
对曾经在国外接受过先进教育的陶行知来说,如何让学生在自己创办的学校学到先进知识,能够学有所成,是他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天的认真思忖,陶行知最终制定了五条学生培养目标:一是拥有健康的体魄,二是农人的身手,三是科学的大脑,四是艺术的兴趣,五是改造社会的精神。
之所以将健康的体魄放在第一位,是因为陶行知觉得,没有合格的身体素质,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非常困难。
几天后,当陶行知将这五条目标上报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时,对方听完后微锁眉头,颇为不满地问陶行知:“你制定的这五条目标会不会出毛病?学生们能做到吗?”
因为,这位部长掌控着当时所有学校的办学资格,只要他认为教育方针不合适,便可轻而易举地否定对方的办学资格。
陶行知对这些情况当然也心知肚明,他清楚,如果自己回答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会得罪这位大人物。
不过,一向敢作敢当的陶行知并没有因为对方是大人物而唯唯诺诺,他在听了对方故意挑刺的问题后,平静地回答道:“前三条应该不会出毛病,至于后面两条,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能会出点毛病。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掉后两条呢?”部长有些不满地说道。
陶行知微微一笑,最后幽默地回答道:“一个人如果五官健全,身体健康,我们总不能因为鼻子会伤风感冒,就把鼻子割掉吧?”听了陶行知一番颇有道理的话,部长竟然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好。
到了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又创办了“育才学校”,专门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由于学校刚建好,教室里还缺少大量的板凳,陶行知听说附近村子有一位手艺不错的木匠,便请他过来给学生们做凳子。
第二天一大早,那位木匠來到学校,二话不说便埋头干了起来。
陶行知看到后,却上前让木匠停下手中的活,然后微笑着开口道:“我请你来学校,不光是做凳子,还希望你能教会这里的学生做凳子。
当然,我不会让你白教,会单独再付工钱给你。
”
木匠听后有些为难地表示,他从来没有教过这么小的学生,担心自己教不好。
陶行知安慰他道:“这样,你先把我教会,等我学会后,我们两人一起教学生做凳子,工钱照付不误。
”木匠这才点头答应。
随后的一个星期,陶行知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做凳子上。
由于虚心好学,陶行知很快就能熟练地做出一条款式不错的凳子。
接下来几天,陶行知将全校的学生召集到操场上,教他们做凳子。
不过,当时却有几个小朋友不愿意学木匠活。
他们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学做凳子的。
陶行知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除了学习之外,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掌握其他的本领不是更好吗?人常说艺多不压身,你们看看,老师不是也一直在学习吗?”陶行知的一番话让学生们纷纷鼓起掌来。
从那之后,陶行知和那位木匠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凳子。
不久,学校里的许多学生都坐在了自己做的凳子上。
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做一些木头玩具和简单的劳动工具等。
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让家长们非常高兴,他们更是对这个“第二课堂”,特别是对陶行知的才气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