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结合盒转运子E1研究概况及展望

合集下载

植物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植物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2 0 1 3 ,3 0 ( 5 ) :7 6 1—7 6 8
J o u r n a l o fZ h e j i a n gA&F U n i v e r s i t y
植物 AT P结合盒 ( AB C) 转运 蛋 白研 究进展
邵若 玄 ,沈 忆珂 ,周 文彬 ,方 佳 ,郑炳松
HU G O 系统 中 A B C家族 分为 A— H 8个 亚族 ,模 式植 物基 因组测 序 的 完成 极 大促进 了 A B C转 运 蛋 白的研 究与 发现 ,
近 几 年 已从 多种 植 物 中克 隆 了 不 同亚 族 的基 因 并研 究 其表 达 与 功 能 ,但 目前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A B C B,A B C C,
A b s t r a c t :T h e A T P — b i n d i n g c a s s e t t e ( A B C )t r a n s p o r t e r f a m i l y i s a l a r g e p r o t e i n f a m i l y , i n c l u d i n g c o m p l e t e a n d
文章 编 号 :2 0 9 5 — 0 7 5 6 ( 2 0 1 3 ) 0 5 — 0 7 6 1 . 0 8

R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f o r p l a n t AT P— b i n d i n g c a s s e t t e t r a n s p o r t e r s
h a l f t r a n s p o r t e r p r o t e i n s , wi t h a v a ie r t y o f f u n c t i o n s .T h e c o r e u n i t o f t h e c o mp l e t e AB C t r a n s p o r t e r p r o t e i n

ABCA1的研究进展

ABCA1的研究进展

ABCA1的研究进展作者:陈亭周建中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6期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相关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是机体过多胆固醇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对维持细胞内胆固醇稳定、延缓As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以 ATP为能源,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外流,在RCT 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ABCA1基因、结构、突变、功能、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为AS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途径。

关键词:ABCA1;胆固醇逆转运;As,肝X受体α内膜下过量沉积的脂质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后者在动脉壁转变形成泡沫细胞,是As病变的起始机制和重要病理基础。

胆固醇逆转运(RCT)是指细胞内过量蓄积的胆固醇在特殊转运体的介导下,从细胞中流出,随着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通过肝脏分解后,经肝胆管流入肠道,继而由粪便排泄至体外。

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是一种整合膜蛋白,它以 ATP 为能源,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流出至细胞外[1]。

ABCA1基因突变的Tangier病(Tangier disease,TD)患者和ABCA1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现出细胞内胆固醇和磷脂外流障碍。

因此,ABCA1是调节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关键的限速蛋白,在RCT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ABCA1基因的发现ABCA1基因的发现源于对TD的研究,T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表现为血浆HDL水平的显著降低、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外流障碍以及早发严重的冠心病[2]。

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于1999年在Nature Genetic杂志同一期分别撰文,证实ABCA1基因突变正是Tangier 病的病因所在。

2 ABCA1的结构及分布人类ABCA1基因位于9q31,编码着一个由2261个氨基酸组成的膜整合蛋白质。

胆固醇转运蛋白 NPC1L1的研究进展

胆固醇转运蛋白 NPC1L1的研究进展

胆固醇转运蛋白 NPC1L1的研究进展张艳平;许崇利;刘霞;高飞;武蓉;欧阳红生;逄大新;许崇波【摘要】Niemann-Pick C1 Like 1 NPC1L1 has recently become a research emphasis in hyperlipidemia. I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essential protein in the intestin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 and bile secretion. NPC1L1can maintain the whole body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by regulating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and it is the target of ezetimibe.% NPC1L1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高脂血症的重点内容,该蛋白已被证实在胆固醇的肠道吸收和胆汁分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NPC1L1调节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是维持生物体胆固醇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新型降脂药物依泽替米贝的作用靶点【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NPC1L1;肠道胆固醇吸收;胆固醇转运【作者】张艳平;许崇利;刘霞;高飞;武蓉;欧阳红生;逄大新;许崇波【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吉林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22;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48.1胆固醇在机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它不仅参与细胞膜形成,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及甾体激素的原料。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药物的外排转运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外排转运体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过程。

通过与药物结合并跨越细胞膜进行运输,这些转运体能够影响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平衡,从而对药物的活性、毒性以及疗效产生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外排转运体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首先,我们将阐述转运体的定义,包括其特点、组成以及分布情况。

其次,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转运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转运体调节机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常见的药物外排转运体家族,并详细介绍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临床意义。

最后,我们将在第五部分总结对药物外排转运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和解释药物外排转运体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分类、功能以及调节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外排转运体的特点和作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关键蛋白质。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未来药物外排转运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展望,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2.1 转运体的定义:药物外排转运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够通过主动或被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或者逆向转运,以调节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这些转运体通过跨膜蛋白质通道作用实现药物的进出,起到维持内环境稳定和药物代谢调控等重要功能。

2.2 转运体的分类:根据功能和结构特点,药物外排转运体可分为多个家族。

其中,ABC(ATP结合盒)转运体家族包括ABC superfamily G、ABC superfamily B和ABC superfamily C三个亚家族;SLC(溶质载体)转运体家族则涵盖了超过400种不同的成员;另外还有OATP(有机阳离子传输蛋白)和OCT(有机阴离子传输蛋白)等其他家族。

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原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原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原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细胞内的重要转运系统。

该转运系统通过利用化学能量(ATP)驱动,进行底物的跨膜运输,并在维持细胞内稳态和应对环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工作原理、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引言、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原理、解释说明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工作原理、概述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结论。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部分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并全面阐述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工作原理,探讨其在生化研究和疾病诊断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通过本文对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全面解析,旨在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对于文章大纲中其他部分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指定的目录。

2. 原位杂交蛋白酶abc型的原理2.1 ABC转运系统介绍ABC转运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重要蛋白质家族,包括ABC输入通道、ABC输出通道和ABC导致蛋白(ATP结合盒)三个主要部分。

其中,ABC输入通道由多个转录子编码的蛋白质组成,主要功能是将底物从胞外传输到细胞内。

ABC输出通道也由多个蛋白质组成,其作用是将底物从细胞内排出。

ABC导致蛋白是整个系统的“引擎”,通过ATP酶活性提供能量,并驱动底物的转运。

2.2 ABC转运系统的组成与功能ABC转运系统由多个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组成。

每种类型的蛋白质在系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例如,输入通道中主要包括底物结合蛋白和跨膜导管蛋白;输出通道则涵盖了底物排出途径和有助于形成稳定复合体的辅助因子。

这些不同组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高效的工作系统。

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王颖;韩秀萍【摘要】Glycyrrhizin is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of licorice,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yt injury, and also in the adjuvant therapy of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empirically. Glycyrrhizin has the functions of protecting cytomembranes, inhibiting the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s and down-regulating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glycyrrhizin, researchers find that glycyrrhizin can improve the mitochondrial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directly binding to HMGB1 and down-regulating cytokines levels to ameliorate cell damage and apoptosis; by regulating T cell subsets and dendritic cells it can balance the immune situation of the bod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in the mechanism of glycyrrhizin effects.%甘草酸苷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 多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损伤, 同时也经验性地用于急、慢性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 已知甘草酸苷具有非特异性的细胞膜保护作用, 可抑制补体激活和下调多种炎症因子水平等.近年来, 随着对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发现甘草酸苷可以改善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状态, 直接与HMGB1 结合下调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 进而减轻细胞损伤和凋亡, 并能通过对T 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的调节起到平衡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8(021)001【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王颖;韩秀萍【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 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 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甘草酸苷(Glycyrrhizin,GL)又称甘草酸、甘草皂苷或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护肝细胞、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和生物学功能。

铁死亡:该何去何从?

铁死亡:该何去何从?

铁死亡:该何去何从?本⽂是⼀篇综述,选⾃ nature reviews,单纯翻译,其中的观点和我不谋⽽合,希望可以做出点东西来。

摘要:铁死亡是新近认识到的⼀种细胞死亡⽅式,它在形态、⽣化和基因上都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细胞死亡,在癌症⽣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

最近的发现突出了癌细胞的新陈代谢可塑性,并提供了有趣的见解,说明新陈代谢重新连接是如何对癌细胞的持久性、去分化和扩张起关键作⽤的。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代谢重新编程与对铁死亡的获得性敏感有关,从⽽为治疗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打开了新的机会(这⾥作者着重讲了肿瘤⼲细胞获得性敏感的问题)。

然⽽,⽬前还不清楚哪些代谢决定因素对治疗耐药和逃避免疫监视⾄关重要。

因此,更好地了解调节铁死亡敏感性的过程最终应该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癌症治疗。

在这篇展望⽂章中,我们概述了已知的调节癌细胞对铁死亡敏感性的机制,以及控制铁死亡的代谢通路的调节可能如何重塑肿瘤⽣态位,导致促进肿瘤⽣长和进展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这是本⽂重点)铁死亡是⼀种坏死性细胞死亡,其特征是磷脂膜通过铁依赖机制氧化修饰(主要是PE)。

这⼀途径的初步特征表明,半胱氨酸的耗竭导致细胞内⾕胱⽢肽(还原型)(GSH)池的枯竭,特异性地触发了这种形式的细胞死亡。

⾕胱⽢肽防⽌铁死亡与⾕胱⽢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活性有关,Gpx4是⼀种硒蛋⽩,有效地还原过氧化的磷脂,并抑制助于磷脂过氧化过程的花⽣四烯酸(AA)代谢酶的激活。

从那时起,脂质、铁和半胱氨酸代谢之间复杂的相互作⽤已成为这⼀细胞死亡途径的重要调节因素。

在⼤多数培养的细胞中,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的存在决定了对铁死亡的敏感性,这种酶负责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酯化为酰基辅酶A(就是加个尾巴好和PE结合),这是形成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富含PE的PUFA)所必需的步骤。

然⽽,⽬前尚不清楚超过⼀定阈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究竟如何导致细胞死亡:它可能是由于截短的磷脂的积累⽽导致质膜的破裂,或者可能是由于脂质过氧化引起的脂质衍⽣的亲电体使关键的促⽣存蛋⽩失活所致(据我所读到的⽂章是过氧化脂质形成了醇醛类化合物像丙⼆醛和4-HNE,促进膜破裂死亡)。

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 niversity
Jun. 2021 Vol. 42 No. 3 2021
-pn型受体结合,并被TBR- I识别,形成TBR-n -TGF-p-TBR- I三聚体复合物,复合物中的TBRI被TBR- n磷酸化,促使TBR- I 和 TBR- n的激 活,使调节型Smad2/3磷酸化,磷酸化后的Smad2/3 与 Smad4 结合形成 Smads 复合体并转至胞核, 与多 种转录因子共同调节靶基因转录,从而影响肿瘤细 胞的成长和发展[15]。近年来,TGF-B信号在肿瘤 耐药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用阿霉素(50 mmol/L)来 处理HCT-116细胞,发现TGF-p信号上调以及PGP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相比之下,用siRNA干扰 Smad4,抑制TGF-p信号,发现HCT-116细胞对阿 霉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16]。在肝癌细胞中,TGF-p 可以调节细胞对紫杉醇耐药[17]。综上所述,可以推 测TGF-p信号可能会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3.2 PI3K/AKT信号通路当细胞受各种因子刺激 后使PI3K激活,活化的PI3K在细胞膜上生成 PIP3,PIP3与AKT结合,从而使AKT磷酸化激活, 激活后的AKT转运至胞质或胞核内,进而发生一系 列的底物磷酸化,促进细胞的增殖及抗凋亡等。 mTOR是AKT的下游分子,有研究发现将mTOR抑 制剂RAD00/R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吉非替尼耐药 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现能提高耐药患者的治疗效 果[18]。此外,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是 泛素羧基末端水酶家族的成员,能够参与泛素单体 循环,还能够调节靶蛋白的讲解和活性,研究表明 UCH-L1可能通过MAPKS信号和PI3K/AKt信号 通路调节P-gP的表达以及其泛素化降解,从而调 控细胞的耐药性[19]。 3.3 JAK/STA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是 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 当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导 致受体发生二聚化,二聚化的受体激活JAKS,活化 的JAKS可以催化STAT上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同 时STATS的SH2功能区与受体中磷酸化的酪氨酸 残基作用使STATS活化,STATS进入核内,调节基 因的表达[20]。用siRNA干扰前列腺癌耐阿霉素细 胞株Du145/Adr中STAT-1的表达,发现可以提高 Du145/Adr对多烯紫杉醇的敏感性,这一过程可能 是通过JAK/STAT调节clusterin的表达,从而影响 肿瘤细胞对药物化疗敏感性[21]。Jagadeeshan[22]用 SNME来抑制卵巢癌细胞系NCI/ADR-RES中 JAK1和STAT3的表达,发现STAT3的失活可以抑 制MDR-1的表达从而影响药物在细胞的累积。综 上可以推测JAK/STAT信号通路会调控肿瘤细胞化 学耐药性。

山东大学 科技文献写作论文 群体感应及其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

山东大学 科技文献写作论文   群体感应及其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

群体感应及其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胡斯琪 2011级生科2班 201100140114摘要:细菌的群体感应现象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种群密度而感知信息的交流方式使得细菌可以在群体的规模上应对外界的变化。

群体感应由于能够实现细胞行为的同步化,故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新兴的合成生物学领域。

本文主要阐述了群体感应的几种方式及其作用机理,并简要的介绍了群体感应在合成生物学上的应用,最后对群体感应系统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1引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通常被认为是真核细胞的专利,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与细菌之间能通过一种被称作自体诱导物的小分子的类激素有机化合物来进行交流,这种行为被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1]。

细菌的群体感应现象最早是来自于有关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的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机制的报道[2],费氏弧菌能合成一种酰基高丝氨酸内脂类(acyl-homoserine lactone, AHL)的信号分子,可以自由扩散至细胞外,随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其达到一定浓度时,该AI分子与胞内的LuxR分子结合,促使其识别发光酶基因的启动子,从而启动与发光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后来研究发现这种群体感应系统不仅在费氏弧菌中存在,还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甚至是真核生物中出现,至今,群体感可分为种内QS系统和种间QS系统,种内QS系统又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系统。

细菌的群体感应被描述为细菌通过密度调节基因的表达的机制,它可以帮助细胞计算邻近种群的细胞数量以在群体的规模上对外界刺激产生应答作用[3]。

群体感应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方式,它是指单个细胞通过自身合成的自体诱导物(Autoinducer)的富集来感知菌群密度的现象。

当自诱导剂的浓度随着细菌密度的增加达到特定阈值时,某些基因像开关一样被打开,启动后续一系列基因的表达[4]。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DOI: 10.12357/cjea.20220093储薇, 郭信来, 张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11): 1709−1721CHU W, GUO X L, ZHANG C, ZHOU L T, WU Z Y, LIN W X.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plant-rhizosphere microbial intera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 30(11): 1709−1721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储 薇, 郭信来, 张 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摘 要: 根际微生态作为土壤生态环境的热区, 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许多科学家将根系视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键。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是植物最普遍的菌根共生类别之一, 与陆地植物的进化史密不可分。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可改变植株根系形态、改善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逆性及抗病性, 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 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文简述了AMF 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和菌根辅助菌(mycorrhizae helper bacteria, MHB)的互作研究结果, 探讨了菌根共生对植株建立、竞争、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地球环境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AMF 与植株共生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效益, 但是大多数科学文献报道的研究都是在受控条件(生长室或温室、无菌基质)下进行的, 由于AMF 在自然环境中的响应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田间条件下评估AMF 的能力。

多药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多药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多药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指的是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肿瘤细胞等生物体对多种不同类别的药物表现出的一种耐药性。

这种耐药性现象给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降低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多药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发现和未来展望。

1. 跨膜药物转运体多药耐药性主要归因于细胞膜上的跨膜药物转运体。

这些转运体能够主动地将药物从细胞内部排出,从而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减少其药效。

目前已经发现的跨膜药物转运体家族包括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体家族和蛋白质导管通道家族。

2. ABC转运体家族ABC转运体家族是最为重要的一类跨膜药物转运体,它们通过ATP的水解驱动药物的跨膜转运。

在此家族中,P-gp(P-糖蛋白)是最为典型的成员之一。

P-gp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包括肠道、肝脏、肾脏和血脑屏障。

研究表明,P-gp能够识别和转运多种不同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3. 蛋白质导管通道家族蛋白质导管通道家族是一类通过形成导管结构来实现药物跨膜转运的蛋白质。

目前已知的蛋白质导管通道包括药物外排蛋白家族(MRP 家族)和药物内排蛋白家族(BSEP家族)。

MRP家族中的成员MRP1和MRP2在多药耐药性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们能够转运多种药物和毒物。

4. 细菌和真菌的多药耐药性除了肿瘤细胞,细菌和真菌也经常表现出多药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涉及跨膜药物转运蛋白、药物降解酶以及靶点突变等。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mecA的突变导致了对青霉素类药物的抗性。

真菌的多药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表达外排泵和改变药物靶点等。

5. 新发现和未来展望近年来,多药耐药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ABC转运体家族成员,并揭示了它们在耐药性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和抗感染新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来克服多药耐药性。

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

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

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巫蒙;王梅【摘要】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它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在肿瘤治疗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最传统的3种治疗方案,其中化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有些肿瘤在经历了最初有效化疗后,仍难免复发,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药耐药性.合理的联合化疗虽能最大限度发挥细胞毒作用,但都可因多药酎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现而宣告失败.因此,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就这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1【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性【作者】巫蒙;王梅【作者单位】642357,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中心卫生院外科;642357,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中心卫生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肿瘤是机体遗传和环境致癌因素以协同序贯的方式使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包括多个癌基因的活化与抑癌基因的二次失活,是正常细胞不断增生转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多阶段多基因改变累积的过程,具有基因控制和多因素调节的复杂性[1]。

在肿瘤治疗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最传统的3种治疗方案,其中化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有些肿瘤在经历了最初有效化疗后,仍难免复发,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药耐药性。

合理的联合化疗虽能最大限度发挥细胞毒作用,但都可因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现而宣告失败。

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肿瘤药物后,产生对多种结构不同的、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的耐药性。

MDR是目前肿瘤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的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涉及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肿瘤药物,是肿瘤成功化疗最严重的障碍之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食管癌、乳癌、小细胞肺癌、肝癌、结肠癌、肾癌、子宫癌、脑瘤、纤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以及宫颈癌等面临严重的MDR问题。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蛋白、展望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蛋白、展望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蛋白1857年在眼底镜发明不久,德国的一位内科医生Donders就发现了一些致盲的疾病视网膜有骨细胞样色素,为了描述他所见,起名为 Retinitis Pigmentosa(RP),这在学术上实际为一个误称,因为这种原发性缺陷并无炎症现象,但这个名称一直被广泛使用而得以保留下来。

在现代医学的定义中,RP被描述为一组遗传异质性的进行性的视网膜变性,主要影响周边部视网膜,病人有夜盲和进行性视野丧失,大约30%病人最终失明,其余病人最终也视力严重受损。

RP是一种最常见的视网膜变性,发病率约1:3500,全世界约有200 万人受累,眼科检查一般有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盘蜡黄色,有特征性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同时电生理检查有杆细胞反应降低或引不出。

RP的色素一般认为是由于RPE(含色素)迁移到变性的视网膜上或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巨噬细胞在迁移到受损的视网膜过程中“捡到”的变性RPE细胞中的色素。

RP的遗传类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以及少数的线粒体DNA遗传和双基因模式遗传,另外仍有50%的患者无家族发病史,这些病人一般认为是阴性的,虽然他们也可能是X连锁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不全显性遗传,或新的显性突变。

这也可能说明他们代表了由于多对基因座的不支持的等位基因造成的遗传复杂性。

最近十年,我们对RP的遗传学认识有了很快发展,通过人量研究,对它的遗传异质性己成共识,这儿我们仅对无其它系统缺陷的RP进行综述。

到目前为1卜,有39个基因位点涉及典型的非综合症RP中,有30个致病基因确认,剩余的9个止在鉴定中(显性1个,阴性5个,性连锁3个)实际上RP仅是大量视网膜疾病中的一种,另外还有33个基因或位点与综合症型RP有关,总共有132个基因参与了人类各种形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

随着大量致病基因被确认,我们将大多数影响RP的蛋白质规划为6大类,表工综合了各组以及对各个蛋白的认识,汇总了各个致病基因,这种形式的分类让我们对引起视网膜变性的各种细胞缺陷有了清晰的认识。

P糖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功能研究进展

P糖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功能研究进展

P糖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功能研究进展聂昊;王晖【摘要】P糖蛋白(P-gp)作为一种ATP结合盒转运载体蛋白在许多组织中均有分布.P-gp不仅与多药耐药密切相关,而且在维持机体平衡、保护组织器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多重生理功能,有望成为诸多疾病的诊断指标与治疗靶点.本文就P-gp在人体不同组织中表达与功能的研究现状做简要介绍,阐述P-gp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分布与功能,并从结构、转运机制以及单核酸多态性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P-glycoprotein (P-gp) , as an ATP-binding cassette (ABC) transpor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 maintenance of the body bal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tissues. P-gp processes multipl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ay become the new diagnosis index and therapeutic target for many diseas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recent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P-gp in different human tissues, and illuminate P-gp from structure, transport mechanism as well a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5页(P456-460)【关键词】P糖蛋白;多药耐药;单核酸多态性【作者】聂昊;王晖【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1P糖蛋白(P-glucose protein,P-gp)是一种ATP依赖性膜转运体,在人体内由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基因MDR1编码,属于ABC(ATP-binding cassette,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结构)转运蛋白超家族[1]。

皮肤中神经酰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皮肤中神经酰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皮肤中神经酰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WANG He-cong;HE Cong-fen【摘要】概述了神经酰胺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主要介绍了神经酰胺的制备、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在医药、化妆品中的应用.展望了神经酰胺抗衰老、美白作用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为神经酰胺更广泛安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9(049)001【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神经酰胺;代谢;化妆品;应用【作者】WANG He-cong;HE Cong-fe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8神经酰胺(Ceramides, Cers)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对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衰老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神经酰胺作为皮肤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主要成分,不仅在鞘磷脂途径中作为第二信使分子,还对表皮角质层形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维持皮肤屏障、保湿、抗衰老、美白和疾病治疗等作用。

图1 鞘脂类的结构式Fig.1 Structures of sphingolipids1 神经酰胺概述鞘脂类物质有3种,包括神经酰胺、鞘磷脂和鞘糖脂,结构式见图1。

当R为氢时,该物质为神经酰胺;当R为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时,该物质为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当R为葡萄糖或半乳糖等糖类时,该物质为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 GL)。

神经酰胺结构中有两条疏水链:一条长链氨基醇(long chain base, LCB),又称鞘氨醇,一条脂肪酸链(fatty acid, FA),LCB 中的氨基和FA中的羧基通过酰胺键连接而成,LCB链长一般为C18[1],表皮中组成神经酰胺的FA链长一般为C24~C36。

人角质层中非酰基-神经酰胺的脂肪酸部分的链长主要为C24~C30,酰基-神经酰胺的链长为C30~C36,且含有奇数碳原子数脂肪酸的神经酰胺水平在角质层中较高(约占神经酰胺总量的30%)[2]。

ABCA1的研究进展

ABCA1的研究进展

ABCA1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相关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是机体过多胆固醇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对维持细胞内胆固醇稳定、延缓As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ATP 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以ATP为能源,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外流,在RCT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ABCA1基因、结构、突变、功能、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为AS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途径。

标签:ABCA1;胆固醇逆转运;As,肝X受体α内膜下过量沉积的脂质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后者在动脉壁转变形成泡沫细胞,是As病变的起始机制和重要病理基础。

胆固醇逆转运(RCT)是指细胞内过量蓄积的胆固醇在特殊转运体的介导下,从细胞中流出,随着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通过肝脏分解后,经肝胆管流入肠道,继而由粪便排泄至体外。

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是一种整合膜蛋白,它以ATP为能源,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流出至细胞外[1]。

ABCA1基因突变的Tangier病(Tangier disease,TD)患者和ABCA1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现出细胞内胆固醇和磷脂外流障碍。

因此,ABCA1是调节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关键的限速蛋白,在RCT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ABCA1基因的发现ABCA1基因的发现源于对TD的研究,T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表现为血浆HDL水平的显著降低、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外流障碍以及早发严重的冠心病[2]。

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于1999年在Nature Genetic杂志同一期分别撰文,证实ABCA1基因突变正是Tangier病的病因所在。

2 ABCA1的结构及分布人类ABCA1基因位于9q31,编码着一个由2261个氨基酸组成的膜整合蛋白质。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摘要】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multi drug resistance,MDR)已经成为超级严峻的医疗问题,而多种类型细菌外排泵(efflux pumps)的存在是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因此寻觅有应用前景的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目前已经发觉外排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分为:(1)干扰外排泵组装;(2)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3)阻碍底物通过外排通道;(4)机制未知。

本文依照作用机制对已经发觉的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的特点进行分述。

【关键词】细菌多重耐药性外排泵抑制剂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bacterial multi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 inhibitorsABSTRACT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especially the multi drug resistance (MDR)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of healthcare.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kinds of efflux pump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It is exigent to discover the efflux pump inhibitors which could be used in clinic. So far, various kinds of efflux pumpinhibitor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are (1) interfering the assembling of efflux pumps, (2) blocking the energy supply of efflux pumps, (3) hindering the transit of substrates through the efflux tunnel and (4) unknow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the characters of bacterial multi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 inhibitors discovered by far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KEY WORDS Bacterial multi drug resistance; Efflux pump; Inhibitor伴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利用,各类类型的耐药菌不断显现,抗感染医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P-糖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P-糖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2
P-gp与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维持机体自身免
P.gP介导的获得性耐药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以上调P.gP表达及活性,从
疫耐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细胞间接触抑制、调节抗原递呈 细胞功能和分泌细胞因-T(IL-IO、TGF.B,等)发挥免疫调节作 用,在维持自身免疫平衡中起重要作用[12】。有研究报道,SLE 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并且与疾病活动度呈负 相关旧。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包括ABC转运蛋白B1 (ABCBl),从细胞排出药物、代谢物和其他化合物[如线粒体 绿色荧光探针(MTG)]。Dimeloe等【18l在观察ABCBl在人类 CD4(+)T细胞表达和功能的实验中,发现幼稚、中央记忆和 效应记忆CD4(+)T细胞,但不是调节性T细胞,依赖ABCBl 方式排出MTG;而且发现非调节CD4(+)T细胞子集表达了
ABCBl
而产生获得性耐药。当淋巴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如药物的细 胞毒作用)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机制能特异性地使P-gp表达
增高。Tsujimura等…研究发现淋巴细胞上P.gP的表达异常,
不仅来自遗传因素,也受到各种刺激(如药物、细胞因子等) 的诱导,从而糖皮质激素从淋巴细胞中主动排出,导致了耐 药性的产生和疾病活动度增高。说明P—gP的高表达不仅与患 者个体遗传有关,而且药物本身也可上调P.gP的基因和蛋白 表达,从而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和疾病活动度增高。

SLE是一种多克隆异常增殖、通过B、T淋巴细胞的自身
活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而导致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 研究表明11117,调节性T细胞失衡可能参与SLE的发生及发 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以控制疾病进展。然而,I临床 发现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后,部分患者对药物产生耐 药性,出现疗效锐减。如何克服逆转耐药性在肿瘤、炎症中受 到广泛的重视,在RA、SLE等自身免疫病中,尤其是SLE的 耐药性问题,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 们的关注。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可能是 SLE患者长期治疗的疗效逐渐减弱及部分复发患者疗效欠佳 的重要原因。ATP依赖性跨膜转运蛋白(ATP-binding

纳米粒子在肠上皮的转运机制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纳米粒子在肠上皮的转运机制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纳米粒子在肠上皮的转运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在药物传递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肠道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吸收器官之一,对于纳米粒子的转运机制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总结和探讨纳米粒子在肠上皮的转运机制,以阐明其在肠道内部吸收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纳米粒子在肠上皮的转运机制进行全面阐述。

第二节将介绍纳米粒子的定义、特性以及肠上皮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将详细探讨纳米粒子与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机制。

第四节将重点讨论环境因素对纳米粒子在肠上皮转运过程中的影响。

最后一节将总结这些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应用和风险评估。

1.3 目的通过对纳米粒子在肠道内部吸收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概述和解释,旨在提供对纳米粒子转运机制的全面理解和深入认识。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潜在应用和风险评估方面的考虑,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2. 纳米粒子的转运机制2.1 纳米粒子的定义和特性纳米粒子是指尺寸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颗粒或聚集物。

由于其特殊的体积、表面活性及量子效应等独特属性,纳米粒子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金属纳米颗粒、生物材料纳米载体和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2.2 肠上皮的结构与功能肠上皮是小肠黏膜内最外层的一层细胞组织,具有吸收和分泌等重要功能。

其表面覆盖着微细的绒毛和深沟,增加了吸收表面积,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隔离环境来控制物质从肠腔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3 纳米粒子在肠上皮的吸收途径目前已知纳米粒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在肠上皮进行吸收:穿透型转运途径和胞饮作用。

穿透型转运途径是指纳米粒子穿过肠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胞饮作用则是指纳米粒子被肠上皮细胞吞噬形成内泡,然后通过内吞囊泡运输到细胞的其他区域。

穿透型转运途径主要受到纳米粒子的尺寸、形态和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的结构中含有 1 N端的 F - 个 e S区和 2个 A P结合 区 , T
也就 是能 够 结 合 核 苷 酸 的蛋 白折 叠 区 域 ( ul t eb d g n c oi i i e d nn
前 A bv u r 等的结论基本 吻合 ,从 而进一步 证 明 A C 1 因 BE 基 可能在人体各组 织器官 普遍 表达 ,但 表 达的形 式及水 平有
12 B E . A C 1蛋 白在 人体组织 的分布
胞 内特异性结合并 降解 RN A,从 而在翻译 水平 阻止蛋 白质
的生 物合成 导致细胞 凋亡 _ ,此 25 / N s L 路是 目 1 l -AR a 通 e 前
公认 的干扰素诱 导细胞 抗病 毒 作用 的核心 路径 ,也 可能 在 调节哺乳动物 细胞 R NA稳 定 性方 面发 挥 着 普遍 的生 理作 用 。A C 1 白的功 能在于 通过特 异性抑 制 R aeL来 BE 蛋 N s 阻断此通路 ,进 而抑 制细胞 凋 亡过 程 。近年 来 ,国外相 j 关研究资料表 明,A C 1 白及 其参与 调节 的 25 / ae BE 蛋 -A RN s L通路在某些恶性 肿瘤 的发 生 、进 展等 方面 发挥 特定 的作
白家族的特征性标 志 ,各 成员 问具有 互 异性 。A C家族 成 B
K D蛋 白。细胞 内 2—5寡 聚腺苷 酸 ( 'ikdogae 2 ,5-n e lod — l i
n l e, -A y ts 25 )含量 的增 加激 活 R aeL N s L能 于细 a N s ,R ae
e 游 的 s ntr , 以 及 最 近 明 确 的 位 于 w k r r B上 i aueC g l a e A、 B
维普资讯
武警 医学 院学 报

第1 6卷第 5 期
Vo . 6 No 5 11 .
20 0 7年 9月
S p.2 0 e 07
50 ・ 8
A t a e a dc n e C c a Ae d mie Me ii a PAP F
在结肠 、心肌及骨骼肌组织 中低 表达l 1 。该研 究结果 与之
1 A C 1蛋 白的结构及分布 BE
1 1 A C 1 白的 结 构 . B E 蛋
A C 1 因位于常染 色体 4 3 上 ,其全长 c A序列 BE 基 Ⅱ1 DN
编码一种分子 量为 6 D 蛋 白称 A C 1 白 J B E 8K BE 蛋 。A C 1
员所 编 码 的 蛋 白 大 部 分 参 与 生 物 膜 间 物 质 的 转 运 ,但 A C 1 白不参与任何 膜转 运功能 ,它的结 构中缺乏 其它 BE 蛋 转运 蛋 白 所 共 有 的 跨 膜 区 域 ( rnm mbae d m i , t s e rn o a a n TMD) ,且其基 因表达不在胞 膜而是定位于细胞浆" 。
关键 词 :A P结合盒转运 子 E ;核糖核酸酶章编号 】 10— 4 (070— 8.4 【 0 8 0 120 )5 50 中图分 类号】 Q 2 【 5 0 0 52 文献标 识码】 B
A P结合盒转运 子 E A Pbn igcs t rnpr r T 1( T .id s t t sot n aee a e E , B E )于多细胞 真核 生物 细胞胞 浆 内编 码一 种名 为 1A C1
用 。
AC 1 B E 基因表达定位于细胞浆 ,与大 多数其它 A C家 B
族成 员在细胞 膜不 同。A bv等_ ur 1 ¨最早 通过 N r en印记 ot r h
杂交法检测 A C 1 B E 在人体 不同组织 的转 录形式 ,发现在 不 同组织 中存 在 24 k .-b和 3 8k .-b两种转录本的普遍表 达 ,但 表达水平不 同 ,具有 组织特 异性 ,其 中 2 4k 转 录本表 达 .-b 最 高在 睾丸组 织 ,而 3 8k 转 录本 在卵巢 、睾丸、脾脏 和 .-b 胰腺组织表 达最 丰富。2 0 0 3年德 国海德堡 大学研 究中心采 用实 时 R T—P R方法定量分析 A C家族基 因在人 体 2 C B 0种 不 同组 织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 示 A C 1 因在受检组织 中 BE 基 普遍有所表 达 ,在睾 丸 、前列 腺 和气管组 织 中高 表达 ,而
核糖核 酸 酶 L ( io ul s Rbn c aeL,R a )抑 制 因 子 的 6 e Ns L e 8
中心 区域 的 Q 1 p . o ,和 w krB下 游 的 H l p o l a e — o ,其 中 w l— o a k
eA、B存在于所有 N r B蛋 白中 ,而 s n tr C属 于 A C蛋 i aue g B
综 述
A P结合 盒转 运子 E 研究概况 及展望 T 1
Re iw n o pe to v e a d pr s c n ATP- i d n a s te ta s o t rE1 b n i g c s e t r n p r e
刘 大治 ,田 大力
(. 1 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 2 2医院心胸外科 ,辽宁 沈 阳 10 0 ;2 0 10 3 .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第 四医院胸外科 ,辽宁 沈阳 10 3 ) 10 2
所不 同,具有组织特异性 的表 现。
2 A( B 1蛋 白的 作 用 机 制
2. 25 RNaeL 通 路 1 -A/ s
dma ,N D) o i n B ,这 与 其 它 AT P结 合 盒 转 运 子 基 因 家 族
(B A C家族 )成员 高度 相似 ,故 而被 归为 A C家族 的一 个 B 成员 。每个 N D包括 有 5 B 个保 守位点 :w le A ,w k akr 、B a .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