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城市化与流动口

Ppt1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Ppt2 目录

Ppt3 一、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而美国在1970 年,城市化率达到了73.6%,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

Ppt4 2、什么是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中心城区、县(市、区)及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

Ppt5 3、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Ppt6 4、城市化发展的途径

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四种途径:

1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

2 农村人口进城,又称人口迁移。

3 农村人口就地转化(北京)

4 高校毕业生进军城市工作随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并落户大城市,且在数年后生育下一代。(很多农村人脱离农村的主要方式)

Ppt7 5、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是集中城市化,即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人口和工业向城市集中,许多国家发展成为城市国家。集中城市化出现了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

第二阶段是城市郊区化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人口由拥挤的市中心向郊区逐渐扩散。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居民的世纪收入增长;公共汽车和私人汽车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使交通更加便捷;厂商向郊区搬迁使就业机会市郊化;一些公共政策如郊区住宅补贴和失去郊区公路网建设等。总之,工商业逐渐郊区化,使郊区成为一个

独立的区域。

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人口离开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城市化现象。其出现的原因包括: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对资源和劳动的需求下降,对环境的需求上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旅游度假和休闲健身的需要导致了很多为消费服务的城镇出现。

第四阶段是再城市化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使城市中心衰落,政府进行市中心的复兴改造,通过改善环境吸引人口重新进城,从而出现了再城市化过程。

Ppt8 从总体上看在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分布的发展经历了由分散向集中,进而向外扩散,以及扩散当中有集中的人口空间变动。

Ppt9 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起步晚、水平低和潜力大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

1、首先是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或处于殖民地、封建专制社会,或处于农奴社会的统治之下,因此产业革命的兴起对这些国家的推动力很小,基本谈不到城市化问题;

2、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而成为主权国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在一些国家,人口迅速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中小城市

3、最后是转型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随着人口的高度集中,大城市向外扩散,出现了卫星城镇、都市区、都市群、都市带等特有的城市居住地。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40%以上,并对发展中国家能否从传统的二元经济过渡到现代化城市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Ppt10 7、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消极一面

(1)、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

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我国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而且还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这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2)、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很难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科学合理,管理严格到位。去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3)、房地产“泡沫化”

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4)、城市“废墟化”

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人口左右的理想规模。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