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苏吉良

合集下载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长的空间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长的空间

【摘要】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

班主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班主任通过班级小岗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班级岗位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体验交往的过程中涵养品格。

【关键词】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班级岗位;班主任【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30-04【作者简介】朱亚芹,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31)教师,一级教师。

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

班主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在多年的带班实践中,我始终坚持的一个做法就是班级岗位建设,通过班级小岗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我的学生在班级岗位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体验交往的过程中涵养品格。

在班级岗位建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领学生经历从“我不行”“我能行”到“我真行”的自我超越的过程。

学生们在参与中养成习惯,在历练中提升能力、持续发展。

一、激励引导,别说“我不行”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根据班级常规管理的要求成立对应的部门,并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小岗位,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不同的岗位。

在介绍岗位职责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降低工作要求,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但即便是这样,也总是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觉得自己不行。

而且,很多时候,学生们会一窝蜂地奔向某一个部门,或是仅仅热衷于某几个岗位。

对于不太热门的岗位,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带着他们进一步了解岗位的要求,分享同学有趣的工作故事,吸引他们尝试挑战新的岗位,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胜任工作。

而对于热门的岗位,我则会引导他们竞争上岗,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领导力、适应力和抗挫力。

课堂循真,为学生精神成长助力

课堂循真,为学生精神成长助力

课堂循真,为学生精神成长助力
夏平平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7(0)21
【摘要】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精神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
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是初
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使命之一.思想品德课应该以真育人,真倾听、真思考、真合作,助推学生精神健康成长.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夏平平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22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
【相关文献】
1.营造暖心课堂,助力学生成长r——关于如何让初入学的孩子适应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探究
2.营造暖心课堂,助力学生成长--关于如何让初入学的孩子适应小学语文
课堂学习的探究3.文本解读,助力学生实现精神成长——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例4.文本解读,助力学生实现精神成长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例5.弘扬“施洋精神”为学生健康
成长助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堂——丰盈学生生命

课堂——丰盈学生生命

课堂——丰盈学生生命作者:顾敏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2年第18期摘要:在近年中“苏派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是全国教育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她将百万江苏教育人凝聚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栖息地,其众多代表人物虽思想、主张、风格各有侧重,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指向于儿童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清简;灵动;精致;厚实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76-1作为江苏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成为“苏派教学”中的一颗小水滴,融进“苏派教学”潮,汇入“苏派教学”流?我努力在属于自己的教学园地里,践行着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针对“苏派教学”精彩独到、恰如其分的解读:南学的清简,太湖水的灵动,苏州园林的精致,石头城的厚实。

一、清简——在书声琅琅中滋养生命清简,顾名思义,清爽、清晰,简约、简明。

清简,是洗净铅华,删剪枝蔓,呈现“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之美。

它用简约、简明,甚至是简单的方式,表达丰富、浓厚的内容,抑或说,看似简单,实质深刻。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寓言故事,講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利用网络资源备课,自己动手制作与教学匹配的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温暖的文字折射生命的阳光和欢歌,滋养和丰富着孩子的生命。

清简的教学,清通简要,不苛于细,清新简约,不耽于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灵动——在议论纷纷中启迪生命水是灵动的。

江苏太湖水的秀美浩淼,长江水的汹涌澎湃,淮河水的丰盈敦实,渗透进了苏派教学。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而情感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论述都是围绕情感教育展开的。

它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其基本内涵和特征,而且详细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1、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是一个包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在内,并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教育。

而这种整体教育是与情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本身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如智力方面的“清醒理智”,道德方面的“高尚情操”,身体方面的“感知美和领会美”及“珍惜和爱护美”。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象学校这样作为教养和高度文明的基地,没有情感教育,集体和个人缺乏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从形式上来说,情感教育渗透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各部分之中,是联系各部分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所理解的和谐发展,是把己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就是说,那些得到完全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而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而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教育之中,成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将各种教育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而是有机的融合。

正是这种融合,才使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富有活力。

2、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外在诱因。

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使每个受教育者的爱好、特长都被激发起来,以便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一能的场所。

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申报书

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申报书
课题指导
教育科研
理论指导
教育科研
子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德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现代:即现时代,是传统与未来的过渡与连接,能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时期。可以是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造,也可以对未来的预期与准备。对教育来说,现时代是新课程实施的时代,现时代的特征是以新课程实施与推进为主要背景的。新课程背景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课程实践背景,新课程实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二是指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背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学习观、课程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是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的指导理论研究
新课程和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的关系;中小学班集体的本质、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再认识;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班集体;班集体发展的动力和发展规律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的启迪;班集体主体性的涵义和特征;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现代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理念、原则和途径;班集体共同活动的体系、结构与效能。
1、文献搜索与调查分析
对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组织学习《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相关理论文集》,理解掌握基本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
创新及实践创新;人类学家伍兹把创新作为文化变迁过程,经济学家熊彼德等人认为创新是把新函数引入生产的过程。实践创新是指在实践中首次尝试一种在新理念引领下的新体制、新方法,促使实践发生有效转变的过程。创新绝非凌空奇想,创新需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成果,是一种继承、延续基础上的发展。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

出院后,要求重返教育岗位。先任乌发 20世纪 的某所学校校长,后任基洛夫格勒区教 40年代初 育局长
经苏霍姆林斯基本人要求,回家乡,被 1947年 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 1957年 士
1968年 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由于残留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的主要 1970年 的血管,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2岁)
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 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 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 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 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 像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 美的秘密。她讲课时学生们都 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 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 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 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 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使 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 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 大自然,而且他向往着自己的 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
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 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一 .论教育
1.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
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
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
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
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 读书和研究。
教师的条件之一:要求教师努力提
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 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 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 培养和工作 激情。
总结归纳

读苏超时《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苏超时《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肖卫华作者:苏超时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什么叫教育?对个体而言,那就是人对命运极其发展过程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育者,教育的真义是在改变他人命运的同时,也在丰富着自身的命运······我常常在想,我们的教育究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少精神内质?当我很专注很用心的阅读《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书稿时,我困惑已久的心灵一再被安慰,被打开。

这部书是做了28年高中物理教师,14年中学党委书记,6年中学校长的苏超时先生的论文、演说、言论、域外考察笔记等文章合集。

近40万字的文本拿在手中时,我掂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辛苦的教育工作者付出心血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辛苦,每一个教育者都配得上我们一生的感念。

让我感佩不已的是苏超时为中国当代中学教育投入的全新的教育思考和教育理念,那就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这种理念成为苏超时教育本质的绝对价值观时,他为自己校长行为注入的一种高尚的严肃性以及精神尺度,便成为他和学校教育使命的坚定信念,所有的努力都在体现这种恒久的利益和学生的追求。

摘自序言从前,一个人有两个水罐,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有一条裂缝。

每次挑水,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主人家时往往只有半罐水。

这使有裂缝的水罐感到惭愧。

它说:“因为我的缺陷,你没有从辛劳中得到足够的回报”。

主人却对它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每次回家的路旁那些盛开的鲜花吗?这些花只生长在你那一边,而没有生长在另一只水罐那一边,因为我早就知道了你的裂缝,并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

如今,这些鲜花已经给我们一路上带来了许多风景。

”我们要做挑水人,把那些在别人眼里是有裂缝的水罐的学生看作能够浇灌花朵的源泉。

摘自序言第一章让学校成为育人的芳草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必须构建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1)

《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1)

1.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 而感到惭愧。
2.间(jiān )不容发: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3.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4.俯拾即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部分 (第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 我们的心灵空间。
❖ 第二部分(第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 第1层( 7-9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 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 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 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毕淑敏: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35 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 (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 现国家一级作家 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 《昆仑殇》《预约死亡》
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
《保持惊奇》
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 任务单一:
❖1.自主读文,在文中批注出层次,理清本文的 写作思路,并且说出你为何这么划分?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 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 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 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 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 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 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 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 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 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从“心”开始 助力成长

从“心”开始 助力成长

从“心”开始助力成长作者:沈建荣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9年第01期编者按: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13年,学校基于“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逐步形成“全员育心、积极渗透、有效辅导”的工作思路。

学校通过以“点面结合、专博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让每个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这棵大树在校园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2016年,学校获评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以“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核心理念,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努力做实心理教育平台、做优心育师资队伍、做强心育特色活动、做大心理教育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达成了“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儿童成长;实践【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18-03一、做实心理健康教育平台1.科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13年,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乐育工作室。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德育处分管主任担任副组长,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担任执行副组长,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班主任担任组员;乐育工作室的成员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组成,切实指导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工作室通过开展例会、教学研讨会、活动策划会等,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有序建设心理辅导场所。

2014年,学校在原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了较完备的心理辅导场所,其中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室、团体心理辅导室、沙盘游戏心理辅导室、树木人格测试工作室、档案资料室等功能室及装修独特的心育教室,这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3.创设温馨的校园心理环境。

做一片最美的叶子

做一片最美的叶子

做一片最美的叶子作者:陈士才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9年第02期编者按: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秉持“大成思想,书院精神,银杏文化”的办学愿景,以银杏树“坚毅、正直、向上、奉献”的品性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点,致力于塑造学生勤奋、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为帮助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学校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

2016年,学校获评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摘要】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将“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作为办学宗旨。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讲,学校将学生比作“叶子”而非“花”,目的是不让学生背负过高的心理预期。

同时,“叶子”的翠绿、晶莹、生机勃勃,正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学校以人格塑造营造美丽心情,以学业发展编织美丽憧憬,以社会参与展现美丽姿态,帮助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关键词】人格塑造;学业发展;社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6-0023-03【作者简介】陈士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江苏宝应,2258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一、人格塑造:拥有一份美丽心情人格塑造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时期。

1.相信文化濡染。

我校人格教育的理念源自银杏文化中蕴含的“坚毅、正直、向上、奉献”精神。

一方面,我校精心营造校园银杏文化氛围,每棵树、每面墙、每段文字、每间教室、每幢楼宇都呈现关于银杏精神的图文;另一方面,我校将银杏精神体系化,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标准,开展“正直向上银杏娃”“勇敢坚毅银杏娃”“团结合作银杏娃”等考评活动,让银杏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稳定的人格模型。

2.唤醒人性向善。

就教育而言,学校承载着引领人性向善的任务。

每个学生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关爱,更需要自我的认同与接纳。

因此,我校开设了“巍巍银杏,立我初心”银杏娃心理品质系列活动体验课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作者用“三间小屋”比喻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精神的巢穴”、“灵魂的驿站”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讨论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实例来说明精神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又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时。
举例解释:
-对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丰富精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以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

作者在阐述这些事理时,思辨色彩较为浓厚,如何让工科专业的中职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学中最终明白课文的主题意思。

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2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2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2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论述了我们应该建立的三个精神空间:一间是成长的空间,一间是思维的空间,一间是情感的空间。

文章深入浅出,富有哲理,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联系实际生活和自身经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比喻意义,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比喻的含义,掌握一定的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精神空间,培养健康的人格,充实精神世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比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形成自己的观点。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哲理,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中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精神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讲解:讲解文章的比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启发。

5.总结:总结文章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6.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提高写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精神的三间小屋1.成长的空间2.思维的空间3.情感的空间八.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
徐建云
【期刊名称】《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倡导精神关怀,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总页数】1页(P12)
【作者】徐建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营造精神家园,开创和谐班级
2.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和谐校园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3.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和谐校园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4.传播和谐手机文化营造绿色精神家园——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服务民生、助力服务业大发展系列报道之六
5.营造幼儿园的和谐精神家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点亮学生心中的小星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优化心理品质教育

点亮学生心中的小星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优化心理品质教育

点亮学生心中的小星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优化心理品质教育刘轶景(天津市木斋中学天津300000)【摘要】初中生的心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无论何季节,都万紫千红,这个阶段是孩子们性格成长发育的重要转折时期,处于该时期的青少年一般都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能够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适应初中学习,摆脱焦虑,树立自信;与老师、同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长进行正常、亲密的沟通;正确看待青春期男女同学的关系,走出逆反心理,培养他们宽容他人,学会控制情绪。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71-01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1.现阶段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方面,因厌学或考试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第二,人际关系方面,因与老师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对抗心理;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而产生的同学关系不够和谐;现代家庭关系的复杂与不民主导致亲子关系不亲密。

第三,青春期方面,逆反心理普遍。

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

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2.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

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

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

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

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

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作者:吴红明来源:《中国德育》2012年第01期盐城市第一小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育人思想,确立了“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从“成就生命”的视角追寻学校德育的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

从2010年开始,学校以“四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由点到面、由理论到实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德育创新之路。

一、解读“四力”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够幸福地度过一生。

”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有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晓之以理”,更需要“动之以情”,通达心灵。

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中,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是比较关键的“四力”,拥有了这四种能力,学生便如同拥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拥有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无限可能。

我们认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着眼少数“问题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被动干预到主动关怀,以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

根据前期的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我们提出了“四力”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学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

——感爱力。

它是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感爱力的培养,给爱表达的时空,培养学生感受亲情、师情、友情等爱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懂得感恩和回报的情怀。

——自信力。

它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总能保持从容平静的能力。

通过自信力培养,使学生具备遇事敢当、处事敢为的魄力。

——耐挫力。

它是勇往直前、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

通过耐挫力的培养,使学生充满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从容豁达的性格。

——自控力。

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握的能力。

通过自控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抑制冲动、抵御诱惑的能力。

二、实施“四力”的途径从2010年8月学校确定“四力”活动方案到逐步实施,历时一年多的实践,我校的“四力”活动日趋显现出活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内容充实 总结词:联系实际 总结词:深度挖掘
详细描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精神的三间小屋》, 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精神世界构建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详细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 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精神世界,以 及如何更好地构建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理解文章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 能力。
02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强调人要关注自身内 心世界,追求内心平 静和充实。
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 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 结合。
在《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 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的三间小屋》的作者介绍
01
02
03
毕淑敏
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各类 文学奖项,作品风格独特 ,深受读者喜爱。
主要成就
小说、散文、随笔、翻译 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 响。

用心开垦建造学生美丽的精神乐园

用心开垦建造学生美丽的精神乐园

用心开垦建造学生美丽的精神乐园作者:黄卫娟来源:《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年第01期美国的巴比博士曾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是啊,只要用心开垦,教师就能在学生的心田上建造出一座美丽的精神乐园,而拥有一座美丽精神乐园的孩子就能凭着自身的善良、正直、上进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因而努力建造学生的精神乐园自然成了教师永远的企盼,一份美丽的期望。

一、引导学生做一个能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的人父母给予的生命,值得倍加珍惜;父母赐予的生命,更值得用自己的全身心让它腾飞。

于是,一次次理想教育,成为教师扬起学生人生风帆的导航线。

“我知道的名人”故事会,让学生在找寻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去感受他们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动力与意志力。

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漫谈我的理想”、“20年后的我”等活动,让理想教育成为了优化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曲。

使学生深深地明白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未来的蓝图是用自己的画笔去涂画,灿烂的人生等着自己去实现。

二、引领学生快乐地过好一星期中的每一天学生一星期七天中有五天是在学校度过的,怎样才能让他们过好在校的每一天呢?并且是很期待过每一天呢?为此,我是这样安排的:周一中午安排“美化我们的校园”。

首先,得让他们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在打扫校园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的教室和包干区打扫干净。

每个星期一中午,我会带领全班同学去打扫校园死角,让他们看着校园在经过他们的劳动之后变得更加整洁了,他们心里都会很高兴的。

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说说心里话。

在这节课上学生畅所欲言。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记得有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教我们,你觉得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肯定很辛苦的,值日生地扫不干净也是老师来扫的。

”“还有姚博议和蔡剑锋的作业经常不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

作为老师,我们整天要和这些与成人不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

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并被他们所接纳,我们要学会从了解学生入手,进而理解他们,与他们对话、沟通和交流,和他们分享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与他们共同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有的人以感官快乐为幸福,而有的人则以精神愉悦为幸福。

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只有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满足,因为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有长久的快乐。

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又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能够成为会创造人生,会享受幸福的人。

白桥镇新尚小学
苏吉良
201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