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的经典成语故事
三字成语故事文字版_经典三字成语故事7篇荟萃
三字成语故事⽂字版_经典三字成语故事7篇荟萃
成语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精华,那么三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字成语故事⽂字版,供⼤家参考。
三字成语故事1
⽠蔓抄
【拼⾳】guā wàn chāo
【成语故事】明成祖时期,⼤⾂景清藏着凶器⼊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成祖⼤怒,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变为废墟。
【典故】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蔓抄,村⾥为墟。 《明史·景清传》
【释义】形容刑罚过度株连,⼀⼈有罪,株连九族。
【⽤法】作主语、宾语、定语;⽤于⽐喻句
三字成语故事2
钓鳌客
【注⾳】diào áo kè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渤海东⾯有五座⼭,常随波涛浮动。上帝命15只巨鳌⽤头顶着,⼭才固定不动。龙伯国有⼀个⼈由于出门要经过这五座⼭,觉得⼗分不⽅便,得知其是⽤鳌头顶着,就⽤鱼饵将这鳌钓起,⼀连钓了六只鳌,于是这两座⼭就沉⼊⼤海。
【出处】⼀钓⽽连六鳌。 战国·郑·列御寇《列⼦·汤问》
【解释】钓:钓钩;鳌:传说海中的⼤龟。⽐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的抱负。
【⽤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的胸怀
【成语⽰列】李⽩开元中谒宰相,封⼀版,上题⽈:‘海上钓鳌客李⽩。’ 宋·赵德麟《侯靖录》第六卷
三字成语故事3
下马威
【拼⾳】xià mǎ wēi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刚到任,当地的豪绅⼤姓把以前的犯事的⼈全都藏匿起来。⽽班伯⼀上任就⼤肆宴请豪绅⼤姓,与他们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藏⾝之处后⽴即下令捕杀,定襄很快就安定了。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下面是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
【成语一】:坐怀不乱
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故事: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成语二】:炙手可热
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一:【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
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
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
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协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
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
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
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协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
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
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
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协助,就出来
全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
顾茅庐”。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
的人出来协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
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
经典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篇二:【天下无双】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他听说
三国成语故事(精选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下⾯是整理分享的三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
1.三国成语故事:望梅⽌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路⾏军,⾛得⾮常⾟苦。时值盛夏,太阳⽕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的热量,⼤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了很多天了,⼗分疲乏。这⼀路上⼜都是荒⼭秃岭,没有⼈烟,⽅圆数⼗⾥都没有⽔源。将⼠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滴⽔喝。头顶烈⽇,战⼠们⼀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汗淋淋,可是⼜找不到⽔喝,⼤家都⼝⼲⾆燥,感觉喉咙⾥好像着了⽕,许多⼈的嘴唇都⼲裂得不成样⼦,鲜⾎直淌。每⾛⼏⾥路,就有⼈倒下中暑死去,就是⾝体强壮的⼠兵,也渐渐地快⽀持不住了。
曹操⽬睹这样的情景,⼼⾥⾮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个⼭岗,在⼭岗上极⽬远眺,想找个有⽔的地⽅。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地⼀望⽆际,⼲旱的地区⼤得很。再回头看看⼠兵,⼀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他在⼼⾥盘算道:这⼀下可糟糕了,找不到⽔,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马要损失在这⾥,想个什么办法来⿎舞⼠⽓,激励⼤家⾛出⼲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想,突然灵机⼀动,脑⼦⾥蹦出个好点⼦。他就在⼭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声喊道:“前⾯不远的地⽅有⼀⼤⽚梅林,结满了⼜⼤⼜酸⼜甜的梅⼦,⼤家再坚持⼀下,⾛到那⾥吃到梅⼦就能解渴了!”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精彩的成语故事,对于孩⼦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下⾯是分享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全【⼗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李下
从前有个书⽣,出门去看望朋友。⼀路上,湖光⼭⾊,令⼈赏⼼悦⽬。
第⼆天早上,他经过了⼀⽚⽠⽥,⽠⽥⾥结了许多⼜⼤⼜甜的西⽠。
忽然书⽣被⽠藤绊了⼀下,鞋⼦掉在了⽠⽥⾥,他想俯⾝去捡鞋,⼜怕别⼈疑⼼⾃⼰在偷⽠,他只好光着脚⾛出去,宁可把鞋丢在⽠⽥⾥。
⼜⾛了⼀程,他⼜来到了⼀棵树下,由于⼀只脚⾛路不⽅便,书⽣只顾看脚下,没有注意到头上的树枝,帽⼦⼀下⼦被挂歪了。
他想伸⼿去改正⾃⼰的帽⼦,⼜怕别⼈疑⼼⾃⼰偷李⼦,他只好歪戴着帽⼦继续上路,宁可李下不正冠。
所以说⽠⽥李下,各避嫌疑,就是这个典故。
⼈们把容易发⽣嫌疑的地⽅叫做⽠⽥李下,把难于解释明⽩的嫌疑叫做⽠李之嫌。
2.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望梅⽌渴
东汉末年的⼀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进时,路上缺⽔,⼠兵们都很⼝渴,快要⾛不动了。
曹操见⼠兵们⼜热⼜渴,纷纷舔着⼲裂的嘴唇,⼼⾥⾮常着急。
曹操让⼠兵们到处去找⽔,结果都空⼿⽽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来,他驱马驰往⼭头,然后回头⼤声向⼠兵们说,“前⾯有⼀⼤⽚梅树林,那⾥的梅⼦很多,⼜酸⼜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直流,不再感到⼝渴了,⼀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进。
后来望梅⽌渴这个成语故事⽤来⽐喻愿望⽆法实现,只好⽤空想来加以安慰。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
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成语名称:探囊取物
成语拼音:tàn náng qǔ wù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很容易的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探囊:摸口袋。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极容易办到的事。
成语来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成语造句: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四回:“这首辅之位,犹如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的成语故事
韩熙载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的贤才,因为明宗李嗣源杀害了他的父亲,于是他决定离开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权。韩熙载的好友李前去为他送行。临行前,韩熙载告诉李:“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让我当宰相,那我一定能率军北上,迅速收复中原。”而李听后则说:“我如果担任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军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地夺取南唐各国(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韩熙载投奔南唐后不久,南唐就吞并了吴国。但是由于南唐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韩熙载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没能当上宰相。而他的好友李却做了中原国家——后周的大将。他奉命征讨南唐,屡建奇功,夺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朝廷的赏识。后来他虽然也没能当上宰相实现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显要比韩熙载好得多。
探字开头的成语
探玄珠探囊取物探骊得珠
包含有探字的成语
探骊得珠探囊取物探玄珠不探虎穴
经典成语故事2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篇1
【成语】: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故事】: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篇2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
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短篇三字成语小故事_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
短篇三字成语⼩故事_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
中国是⼀个⽂化渊源深厚的国家,三字成语故事是其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给⼤家带来关于短篇三字成语⼩故事,供⼤家参考。
三字成语⼩故事1
⼀字师
【注⾳】yī zì shī
【成语故事】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朝,有“地湿厌闻天竺⾬,⽉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都夸好,只有⼭东⼀个⽼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叟说:“唐⼈有林下⽼僧来看⾬。”萨天锡俯⾸拜他为“⼀字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吏⾔之,公⼤惭愧,“命⼩吏受北⾯之礼,号⽈‘⼀字师’”。
【解释】指订正⼀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中⼀、⼆字的⽼师。
【⽤法】作宾语;指改正⼀个字的⽼师
【相近词】⼀字之师
【⽰例】姐姐真是‘⼀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回
三字成语⼩故事2
苦⾁计
【拼⾳】kǔ ròu jì
【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为晋王。杨⼴⼼中不服,⼀⼼想当太⼦,就找安州总管宇⽂述商议。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重,就给杨⼴出主意,让他回宫⽤苦⾁计博得皇后的同情。这⼀计很灵,皇后⿎动皇上,废太⼦⽽另⽴杨⼴。
【典故】亏杀那苦⾁计黄盖添粮草。元·关汉卿《单⼑会》第⼀折
【释义】故意伤害⾃⼰的⾁体以骗取敌⽅信任的计策。
【⽤法】作宾语、定语;⽤于欺骗对⽅
【成语例句】
◎这是敌⼈玩的苦⾁计,只不过这苦⾁计的代价是四个⼩海盗的四条⽣命。
三字成语⼩故事3
⼤⼿笔
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合集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合集。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合集
抱佛脚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与客⼈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欲依僧”,表⽰想与和尚去做伴。旁⼈加上⼀句“急来抱佛脚”。王安⽯不悦,那⼈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出处】垂⽼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唐·孟郊《读经》
【解释】⽐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2.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合集
空城计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开城门,⾃⼰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引⼆⼩童携琴⼀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坐,焚⾹操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的策略。
3.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合集
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在空闲时为了引逗庶⼦荼玩乐,⽤嘴咬着绳⼦装成⽜让荼牵着⾛,荼⼗分⾼兴,⼜唱⼜跳的,⼀时得意忘形,摔倒在地,齐景公咬得太紧,冷不防把他的⼏颗⽛齿给拉断了。
【出处】⼈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当孺⼦⽜。郭⼩川《登九⼭》
【解释】孺⼦:⼉童。⼉童游戏时牵着⾛的由⼤⼈扮成的⽜。⽐喻⽢愿为⼈民⼤众服务的⼈。
三个的经典成语故事
【导语】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的⼝⼝叮传,每⼀句成语⼜是那么深刻隽永、⾔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下⾯就给⼤家分享三个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经典成语故事(⼀)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诗⼈李⽩⼩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天,李⽩⼜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如果整天在屋⾥读书多没意思?”
⾛着⾛着,在⼀个破茅屋门⼝,坐着⼀个满头⽩发的⽼婆婆,正在磨⼀根棍⼦般粗的铁杵。李⽩⾛过去,“⽼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个绣花针。”⽼婆婆抬起头,对李⽩笑了笑,接着⼜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问:“是缝⾐服⽤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婆婆反问李⽩:“滴⽔可以穿⽯,愚公可以移⼭,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婆婆的⼀番话,令李⽩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我们的孩⼦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有恒⼼,成绩好⼀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成语故事经典故事3个
成语故事经典故事3个
成语故事经典故事覆水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成语故事经典故事余音绕梁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三则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三则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故事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其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有着历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通过这些历史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高超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则,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真假汉鼎
A civilian named Shentu Dun in Luoyang obtained an unearthed tripod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Shenchuan, Chang' an.
洛阳,有一位平民叫申屠敦,他从长安深川得到了一尊出土的汉鼎。
On the tripod, the crisscross designs of clouds and ancient hornless dragons were bright and clear. Lu Sheng, his neighbour on the west, took a fancy to it instantly. He asked a coppersmith to cast a tripod in imitation, soaked and dyed it with a strange decoction, dug a pit and buried it underground.
鼎上,云和蝠交错的花纹,灿烂清晰。申屠敦家西边的一位邻居鲁生一见到就十分喜爱,让铜匠模仿着也铸了一尊,用一种奇特的药浸染之后,挖了一个坑,把它埋在地下。
成语故事有哪些
成语故事有哪些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有画蛇添⾜、刻⾈求剑、⼀叶障⽬、三顾茅庐、道听途说、按图索骥、按图索骥、买椟还珠、邯郸学步等。这些成语故事都揭⽰了深刻的道理,并且⾔简意赅、含蓄隽永、引⼈深思。
画蛇添⾜:是⼀个⼈画完蛇以后,⼜给蛇添了脚,最终没有得到赏赐的那壶酒。寓意是做事⽆需多此⼀举,⽆中⽣有做法是错误的。要实事求是,根据事实去完成任务。
刻⾈求剑:⼀个⼈认死理,以为剑掉到⽔⾥在船上刻记号就能找到,可忽略了船是动的,剑是静⽌的,⼀味模仿樵夫刻记号下⼭找斧头的做法是错的,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不知变通、不会随机应变。
⼀叶障⽬:是拿⼀⽚树叶挡在眼前,就看不到外⾯的世界,但是别⼈是能看到我们,不存在隐⾝的效果。这个成语警⽰我们不要被局部现象蒙蔽,不能盲⽬轻信,要全⾯、客观、科学的看待问题。
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拜访请诸葛亮并请他出⼭,这个故事是⼀段佳话,⽤来表⽰求贤若渴的⼀种态度和做法,表⽰对贤才的渴求和诚意。
道听途说:⽑空总把在道上听来的消息夸⼤其词以后讲给邻居艾⼦听,⽐如鸭⼦⼀次下100个鸭蛋,天上掉⾁等,还说得有模有样,实际上⼀点根据都没有,不可信。
按图索骥:讲的是伯乐的⼉⼦按照图画去找千⾥马,结果找到了癞蛤蟆,批判了那些墨守成规办事的⼈,也可表⽰按线索寻找。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邹忌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邹忌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邹忌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邹忌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齐王,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齐王,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齐王的关怀,看来恭维齐王的人一定更多,齐王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
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三字成语故事7篇经典_三字成语典故优选
三字成语故事7篇经典_三字成语典故优选
成语故事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产物,是历经千百年凝聚的结晶。那么三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字成语故事7篇经典,供⼤家参考。
三字成语故事1
鸿门宴
【注⾳】hóng mén yàn
【成语故事】公元前206年,项⽻率⼤军⼊关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叔⽗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项⽻设宴相待。席间项⽻谋⼠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刘邦乘机⼊厕,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本营。
【出处】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谢⽈:……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本纪》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的宴会。
【⽤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加害客⼈的宴会
【其它使⽤】
◎我不会参加你的鸿门宴。
◎⼀路上我⼼急如焚,如果冯剪剪被"爱神系列"夺⾛,今天的晚餐就是鸿门宴了。
三字成语故事2
鹤乘轩
【拼⾳】hè chéng xuān
【成语故事】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姬⾚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专门把⼤夫乘坐的车⼦给鹤乘坐。百姓怨声载道。北⽅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典故】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
【释义】卫懿公让鹤乘坐⼤夫坐的车⼦。⽐喻滥⽤官位,滥竽充数。
【⽤法】作宾语、定语;指⼈滥竽充数
三字成语故事3
眼中钉
【拼⾳】yǎn zhōng dīng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成语故事(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
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