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的经典成语故事
三字成语故事文字版_经典三字成语故事7篇荟萃

三字成语故事⽂字版_经典三字成语故事7篇荟萃成语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精华,那么三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呢?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字成语故事⽂字版,供⼤家参考。
三字成语故事1⽠蔓抄【拼⾳】guā wàn chāo【成语故事】明成祖时期,⼤⾂景清藏着凶器⼊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
成祖⼤怒,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变为废墟。
【典故】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蔓抄,村⾥为墟。
《明史·景清传》【释义】形容刑罚过度株连,⼀⼈有罪,株连九族。
【⽤法】作主语、宾语、定语;⽤于⽐喻句三字成语故事2钓鳌客【注⾳】diào áo kè【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渤海东⾯有五座⼭,常随波涛浮动。
上帝命15只巨鳌⽤头顶着,⼭才固定不动。
龙伯国有⼀个⼈由于出门要经过这五座⼭,觉得⼗分不⽅便,得知其是⽤鳌头顶着,就⽤鱼饵将这鳌钓起,⼀连钓了六只鳌,于是这两座⼭就沉⼊⼤海。
【出处】⼀钓⽽连六鳌。
战国·郑·列御寇《列⼦·汤问》【解释】钓:钓钩;鳌:传说海中的⼤龟。
⽐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的抱负。
【⽤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的胸怀【成语⽰列】李⽩开元中谒宰相,封⼀版,上题⽈:‘海上钓鳌客李⽩。
’ 宋·赵德麟《侯靖录》第六卷三字成语故事3下马威【拼⾳】xià mǎ wēi【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
他刚到任,当地的豪绅⼤姓把以前的犯事的⼈全都藏匿起来。
⽽班伯⼀上任就⼤肆宴请豪绅⼤姓,与他们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藏⾝之处后⽴即下令捕杀,定襄很快就安定了。
【典故】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汉书·叙传》【释义】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的威风,后泛指⼀开始就向对⽅显⽰⾃⼰的威⼒。
【⽤法】作宾语;指灭⼈威风【相近词】下马作威、下车作威【其它使⽤】◎从她后来的做派我才理解:她是想给我个下马威,她错了。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
下面是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成语一】:坐怀不乱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
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故事: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
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
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
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
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
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成语二】:炙手可热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
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
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
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
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着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三人成虎经典成语故事

三人成虎经典成语故事人成虎释义篇一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人成虎成语故事篇二导语: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成语】三人成虎【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近义词】众口铄金,无中生有,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反义词】眼见为实【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造句】谣言的可怕就在于三人成虎,说的人越多,会使你弄不清真假。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人成虎成语故事篇三森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
鹿每天都到森林里的一条河里喝水,河里住着一只凶猛的鳄鱼,鳄鱼非常想吃掉鹿,但是鹿跑得非常快,每次喝水的时候还很小心,鳄鱼也很无奈。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精彩的成语故事,对于孩⼦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
下⾯是分享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全【⼗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李下 从前有个书⽣,出门去看望朋友。
⼀路上,湖光⼭⾊,令⼈赏⼼悦⽬。
第⼆天早上,他经过了⼀⽚⽠⽥,⽠⽥⾥结了许多⼜⼤⼜甜的西⽠。
忽然书⽣被⽠藤绊了⼀下,鞋⼦掉在了⽠⽥⾥,他想俯⾝去捡鞋,⼜怕别⼈疑⼼⾃⼰在偷⽠,他只好光着脚⾛出去,宁可把鞋丢在⽠⽥⾥。
⼜⾛了⼀程,他⼜来到了⼀棵树下,由于⼀只脚⾛路不⽅便,书⽣只顾看脚下,没有注意到头上的树枝,帽⼦⼀下⼦被挂歪了。
他想伸⼿去改正⾃⼰的帽⼦,⼜怕别⼈疑⼼⾃⼰偷李⼦,他只好歪戴着帽⼦继续上路,宁可李下不正冠。
所以说⽠⽥李下,各避嫌疑,就是这个典故。
⼈们把容易发⽣嫌疑的地⽅叫做⽠⽥李下,把难于解释明⽩的嫌疑叫做⽠李之嫌。
2.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望梅⽌渴 东汉末年的⼀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进时,路上缺⽔,⼠兵们都很⼝渴,快要⾛不动了。
曹操见⼠兵们⼜热⼜渴,纷纷舔着⼲裂的嘴唇,⼼⾥⾮常着急。
曹操让⼠兵们到处去找⽔,结果都空⼿⽽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来,他驱马驰往⼭头,然后回头⼤声向⼠兵们说,“前⾯有⼀⼤⽚梅树林,那⾥的梅⼦很多,⼜酸⼜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 ⼠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直流,不再感到⼝渴了,⼀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进。
后来望梅⽌渴这个成语故事⽤来⽐喻愿望⽆法实现,只好⽤空想来加以安慰。
3.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个知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次,他出去巡⾏,经过了⾼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为了争夺⽥产⽽⼤打出⼿。
韩延寿见此情景,⼗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贯推⾏的礼义教化的巨⼤嘲讽。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相召忽公带着画师韩丑丑来到了楚国,要向楚国进贡一幅精美的画作。
韩丑丑画了一条漂亮的蛇,但是居然被召忽公要求再在蛇的脚下画上足,最后弄巧成拙,画作变得多余,从而诞生了“画蛇添足”的成语。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某个人带着弓箭在河边走路。
走到一座桥上,看着自己的倒影,以为是蛇影,于是惊恐地跑了起来。
后来,他发现自己害怕的只是倒影,所以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杯弓蛇影”的成语。
3. 画龙点睛
据传说,唐代著名画家张僧繇被王羲之请去画一幅画,张僧繇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是觉得还差点神韵,于是在龙的眼睛处画上
了一点,于是画龙点睛成了“点睛之笔”的代表。
4. 拔苗助长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农夫在田里种稻,看着稻苗长得慢,他竟然用手拔掉了部分的苗,认为这样可以让稻苗更快地长高,最终稻子被拔得连根儿都死了,从此就形成了“拔苗助长”的成语。
5. 蚍蜉撼树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个蚍蜉在树上吱吱叫着,希望能把整个大树都摇晃,但显然这个小小的蚍蜉根本没有能力撼动这样的大树,于是“蚍蜉撼树”这个形容不自量力的成语就这样产生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深刻的寓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富有哲理的经典成语故事

富有哲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精粹之一,每个成语都有其来历故事,且富含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有哲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鞭长不及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
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
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哲理: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2.梁上君子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
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
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哲理: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3.水滴石穿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哲理: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4.星火燎原《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
”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
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哲理: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燎原:火烧原野。
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摘抄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的智慧吧!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善于画画,他画了一条蛇,觉得还不够,就在蛇身上再加上了几条腿。
后来有人看到了他的画,告诉他蛇本来就没有腿,你画了腿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适可而止,不要多此一举。
2.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就建了一座高高的台阶,准备逃跑。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担心天会塌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担心,要有理智和分寸。
3. 刻舟求剑。
古代有个人划船过河,不小心把自己的剑掉到了水里,他就在船上刻记号,等到了对岸再下水找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现实情况,不要固执己见。
4. 狐假虎威。
有一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有只老虎来了,狐狸吓得立刻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倚强凌弱,也不要自不量力。
5.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等兔子撞树而死。
后来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了,他得到了一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靠等待运气来获得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
6. 望洋兴叹。
古代有个人站在海边,看到远处的大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自暴自弃。
7. 杯弓蛇影。
古代有个人拿着弓,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蛇,吓得丢了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己的错觉所困扰,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
8. 纸上谈兵。
古代有个人只会在纸上谈兵,却从来不去实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以上是我为大家摘抄的一些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用法,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加以运用,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四篇】

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四篇】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南柯一梦】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
一次他过生日,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然后带着几分醉意坐在他家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下睡着了。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
在殿试中,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非常喜欢他,就亲笔点名让他做了状元。
不久,皇帝又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了淳于尊,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公主对淳于尊非常的体贴,还很孝顺父母,后来还给他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后来,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在那里,受到百姓爱戴,皇帝奖赏,一呆就是20年。
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
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大槐安国。
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
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
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由于淳于棼队对兵法一窍不通,最终他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回到京城后,皇帝非常的生气,加上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
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
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成语故事吧,那么,怎么去了解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纸醉金迷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
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
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
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
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2、糟糠之妻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
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
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
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
”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
”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3、一箭双雕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0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经典成语故事:鱼⽬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他买到了⼀颗⼜⼤⼜明亮的珍珠,经常独⾃把玩,从不让别⼈看。
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颗⼤“珍珠”,也珍藏起来。
后来,他们俩得了同⼀种病,医⽣说要⽤珍珠粉配药。
他们只得拿出各⾃藏着的珍珠。
医⽣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注释]珠:珍珠。
[提⽰]⽐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2.经典成语故事:杯⼸蛇影 西晋时,⼀个叫乐⼴的⼈请⼀位朋友来家⾥喝酒,朋友看见酒杯⾥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
乐⼴知道后,⼜把这⼈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张⼸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提⽰]⽐喻因疑虑⽽引起惊恐和担忧。
3.经典成语故事:不寒⽽栗 西汉时,有个叫义纵的官员,性格残暴,⼼肠毒辣。
他在上任的第⼀天,就下令加重对关在当地监狱⾥的两百多个犯⼈的处罚。
那些犯⼈的亲友来探监,都被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还觉得不够,就将犯⼈和他们的亲友全部杀死。
⽼百姓知道了都浑⾝打颤,⼗分害怕。
[注释]栗:发抖。
[提⽰]不因寒冷⽽发抖。
形容⾮常恐惧。
4.经典成语故事:愚公移⼭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和王屋两座⼤⼭,⾛路很不⽅便。
他决⼼带领全家挖掉这两座⼤⼭。
有个叫智叟的⽼头,认为不可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死了有孙⼦,⼦⼦孙孙没有穷尽,这⼭却不会再长⾼了,终有⼀天会被挖平的。
” [提⽰]⽐喻做事有顽强的毅⼒,不怕困难。
5.经典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只⼤河蚌躺在河滩上晒太阳。
它张开贝壳,⼀只鹬鸟闪电⼀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样刺⼊贝壳。
河蚌⽴即关紧贝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
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时,⼀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整理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经典成语故事:名落孙⼭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孙⼭的才⼦,他为⼈不但幽默,⽽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就给他取了⼀个“滑稽才⼦”的绰号。
有⼀次,他和⼀个同乡的⼉⼦⼀同到京城,去参加举⼈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的倒数第⼀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那位和他⼀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先回到家⾥,同乡便来问他⼉⼦有没有考取。
森⼭既不好意思直说,⼜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贤郎更在孙⼭外。
”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第⼀名。
⽽孙⼭在诗⾥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般考取的举⼈。
他这⾸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榜上的最后⼀名是我孙⼭,⽽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的后⾯。
” 从此,⼈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2.经典成语故事:天涯海⾓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学家。
他⼆岁时就死了⽗亲,不久他的母亲⼜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过活。
韩会有⼀个嗣⼦(愈次兄介之⼦,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成,排⾏⼗⼆,所以⼩名叫⼗⼆郎,年纪此韩愈⼩⼀点。
后来韩会四⼗⼆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个⽉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岁,⼗⼆郎也很⼩。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郎两个⼈,零丁孤苦,没有⼀天离开过。
韩愈⼗九岁时⾃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年的时间中,只和⼗⼆郎见过三次⾯。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郎永远⽣活在⼀起的时候,不幸⼗⼆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篇“祭⼗⼆郎⽂”,叫建中备了⼀些时下的物品从⽼远的地⽅去致祭他。
短篇三字成语小故事_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

短篇三字成语⼩故事_经典的三字成语故事中国是⼀个⽂化渊源深厚的国家,三字成语故事是其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给⼤家带来关于短篇三字成语⼩故事,供⼤家参考。
三字成语⼩故事1⼀字师【注⾳】yī zì shī【成语故事】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朝,有“地湿厌闻天竺⾬,⽉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都夸好,只有⼭东⼀个⽼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叟说:“唐⼈有林下⽼僧来看⾬。
”萨天锡俯⾸拜他为“⼀字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吏⾔之,公⼤惭愧,“命⼩吏受北⾯之礼,号⽈‘⼀字师’”。
【解释】指订正⼀字之误读,即可为师。
亦指更换诗⽂中⼀、⼆字的⽼师。
【⽤法】作宾语;指改正⼀个字的⽼师【相近词】⼀字之师【⽰例】姐姐真是‘⼀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回三字成语⼩故事2苦⾁计【拼⾳】kǔ ròu jì【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为晋王。
杨⼴⼼中不服,⼀⼼想当太⼦,就找安州总管宇⽂述商议。
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重,就给杨⼴出主意,让他回宫⽤苦⾁计博得皇后的同情。
这⼀计很灵,皇后⿎动皇上,废太⼦⽽另⽴杨⼴。
【典故】亏杀那苦⾁计黄盖添粮草。
元·关汉卿《单⼑会》第⼀折【释义】故意伤害⾃⼰的⾁体以骗取敌⽅信任的计策。
【⽤法】作宾语、定语;⽤于欺骗对⽅【成语例句】◎这是敌⼈玩的苦⾁计,只不过这苦⾁计的代价是四个⼩海盗的四条⽣命。
三字成语⼩故事3⼤⼿笔【拼⾳】dà shǒu bǐ【成语故事】东晋⽂⼈王珣从⼩才思敏捷,胆识过⼈,20岁时担任⼤司马桓温的主簿。
他经常是⼝若悬河,下笔成⽂。
⼀天晚上王珣做了⼀个梦,梦中有⼈送给他⼀⽀像椽⼦那样⼤的笔,预感有⼤⼿笔的事情要做。
第⼆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
10个小学生必读的经典成语故事

10个小学生必读的经典成语故事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是整理的10个小学生必读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语故事(一)井底之蛙【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成语故事(二)叶公好龙【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大多来源于古代的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接下来,就为您讲述10 个经典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成语是“画蛇添足”。
古时候,有几个人在一起比赛画蛇。
其中一个人最先画好了蛇,他看到别人还没画完,就得意地想给蛇添上几只脚。
结果,还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
那个人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了脚,就不是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多余的事情,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有时还会把事情弄糟。
“亡羊补牢”也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赶紧把羊圈修一修,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这时他很后悔,不该不听邻居的劝告,于是赶紧把羊圈修补好了。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掩耳盗铃”的故事十分有趣。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走。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搬不动。
他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于是,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心想这下糟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偷钟吗?他越想越害怕,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欺骗自己是愚蠢的,掩盖不住的事情不要试图掩盖。
“守株待兔”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急忙跑过去,捡起那只野兔,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
成语故事道理

成语故事道理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更能够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出深刻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道理。
成语一,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一位画家,他画了一幅非常精美的龙,但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思索良久,最终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龙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点睛之笔就能使事物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点睛之笔,让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成语二,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一位酒客在酒后走路时,看见地上的一根弯曲的杯子,竟然以为是一条蛇。
他吓得魂不附体,一直跑到家门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来源于我们的臆想,我们应该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被杯弓蛇影所困扰。
成语三,守株待兔。
传说有一个农夫,他种的一棵树下,常有兔子来觅食。
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根上,于是产生了守株待兔的念头。
然而,他守了几天几夜,却再也没有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幻想侥幸,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成语四,画蛇添足。
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精美的蛇,但他觉得画中的蛇缺少了点什么,于是他在画上再加上了几只脚。
这样一来,原本完美的画蛇反而变得荒诞不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应该学会适可而止,不要画蛇添足。
成语五,纸上谈兵。
古代有一个军事家,他喜欢在纸上谈兵,总是纸上谈兵。
最终,他在实战中屡战屡败,最终一事无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不要纸上谈兵。
以上就是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内涵,也能够在生活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十篇)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十篇)1.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篇一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
人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2.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篇二自相矛盾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坚固的盾牌。
”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矛:长矛。
盾: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3.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篇三买椟还珠据说,楚国有位珠宝商人,为了把一颗贵重的珍珠卖个好价钱,请人做了一只非常精致的珠宝盒来盛放这颗珍珠。
一位郑国人出高价把它买了回去。
谁知,过了没几天,这位买主竟然拿着珍珠来找商人,对他说:“你把这珍珠遗留在盒子里了,我买的是盒子,这珍珠还给你吧。
”[注释]椟:盒子。
[提示]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4.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篇四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
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
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注释]滥:蒙混。
充:冒充,凑。
竽:古乐器名。
[提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5.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篇五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十个经典的成语故事

十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十个经典的成语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平平仄仄的韵调,撇捺横竖的姿态,古学成语更是看似简简单单却又意味深长。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十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哦~1、栩栩如生【成语故事】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2、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3、以一当十【成语故事】当:相当。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4、道听途说【成语故事】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
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5、一片冰心【成语故事】冰心:清洁的心。
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zi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按图索骥【成语故事】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7、气壮山河【成语故事】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三个和尚成语故事

三个和尚成语故事
“三个和尚”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讲述了三个和尚在寺庙里生活,但因为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寺庙失火,而无法扑灭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中国民间,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
它传达了一个道理:人们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在故事中,三个和尚互相推卸责任,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去扑灭火灾。
最终,寺庙被烧毁,三个和尚也因此受到了惩罚。
这个故事寓意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况。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三个和尚”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它提醒我们要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
10个的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

【导语】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的⼝⼝叮传,每⼀句成语⼜是那么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下⾯是整理的10个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家阅读! 【经典成语故事(⼀)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诗⼈李⽩⼩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天,李⽩⼜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如果整天在屋⾥读书多没意思?” ⾛着⾛着,在⼀个破茅屋门⼝,坐着⼀个满头⽩发的⽼婆婆,正在磨⼀根棍⼦般粗的铁杵。
李⽩⾛过去,“⽼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个绣花针。
”⽼婆婆抬起头,对李⽩笑了笑,接着⼜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问:“是缝⾐服⽤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婆婆反问李⽩:“滴⽔可以穿⽯,愚公可以移⼭,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婆婆的⼀番话,令李⽩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
我们的孩⼦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有恒⼼,成绩好⼀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成语故事(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
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