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苏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材助读】

1.本文为什么以“劝学”为题?

2.对于学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预习反馈:

1、强记字音:

中()輮()舆()

有()槁暴()砺()

参省()臾()跂()

楫()生()蛟()

跬()骐骥()驽()

锲()镂()跪()

蟮()螯()

2、荀子其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1:研习第一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自主探究: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小组合作: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展示交流: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解读,展示学生能力。

归纳总结:中心句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使用比喻论证说明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

学生活动2:研习第二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自主探究: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多项比喻论证同一论题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目标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可有个人却提出了一个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人性本恶”,他就是上继孔子论学精华,旁取孟子及道墨名法之长,下启《学记》及《大学》、《中庸》,战国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并且他认为人要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因此《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便是《劝学》。【幻灯片2、3】

二、投影展示学生参与

1.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字卿,名况,人们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著名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幻灯片5、6】

2.解题【幻灯片7】

《劝学》中“劝”为“劝勉、鼓励”之意,“劝学”就是劝勉世人努力学习.

《劝学》(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苏教版

《劝学》(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苏教版

精心整理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

善假于物也。

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苏教版语文必修1:02 劝学(节选) 训练-落实提升

苏教版语文必修1:02 劝学(节选)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抬起脚尖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非能水.也水:游泳

D.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

【解析】A项,“跂”应为踮起脚跟。

【答案】 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②寒于.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①介词,从;②介词,比;③连词,表递进;④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3.找出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和“下”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非能水

.也 B.·以为轮

C.日.参省乎己 D.非利.足也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动词;B、D两项,使动用法。

【答案】 C

4.默写下列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5~7题。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件 第二专题 第4课劝学节选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件 第二专题 第4课劝学节选

即便我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可以苦 情地屈尊下跪,但这种行为或许在不少 孩子的眼中都像演戏,不一定会得到正 面接受和认可。毕竟,教育的目的绝不 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它更需要教育者 随时随地向孩子展现健全的人格。
[作者档案]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战国末期思
简 介
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 当过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陵镇)令。后来失
C.“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个方 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 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 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D.作者认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 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选 B “显然是不完全正确 的”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 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4.劝学诗四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木直中.绳 动词,合于 (3)金就.砺则利 动词,接近,靠近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介词,比 (5)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课件:2.1 劝学 PPT课件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课件:2.1 劝学 PPT课件2

【鉴赏提示】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 (今陕西省西安
市)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 (828)进士。一生或在京任职,或出任黄、
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世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诗风俊爽豪健,明快有力。七言绝句情致绵密,意
获 境深远,最显特色。这首诗通篇都是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的。唐武宗会昌二
养 的
(13)水为之______ (14)驽马十驾______ (15)跂______

【答案】 (1)diàn (2)yú (3)yú (4)jiāo (5)qiè (6)lòu (7)áo
径 (8)shàn (9)zhònɡ (10)ɡǎo (11)cān (12)jí (13)wéi (14)nú (15)qì
途 去呢?④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水,这里泛指湖南一带。菰米:一种浅
径 水中生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一种属蔷薇科的植物名。菰米
和莓苔结的籽都是雁的食物。这两句说,不要厌弃潇湘一带是偏僻人少的
地方,那儿水里多长有菰米,岸上多长有莓苔,可以作食物。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语文
(苏教版 ·必修1)
【答案】 (1)“车柔”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
养 “又” “暴” “曝” 晒干 (3)“知” “智” 智慧 的

苏教版-语文-高一 高一语文 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 高一语文 劝学导学案

导入语: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西博学多才。毫无疑问,学习是

重要的。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些许的困惑与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学习中的困惑。

Ⅰ.文本助读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

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

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

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

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

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文言知识补充:常考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介词

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

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苏教版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257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257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257页)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必修1 文言文4篇

《劝学(节选)》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木直中绳,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劝①劝学劝勉,鼓励②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2.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④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⑤佛印绝类弥勒非常⑥绝云气,负青天穿越⑦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断绝

3.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6.利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敏捷,快②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泳

5.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6.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曲度

7.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问渊博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3.木直中绳,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4.用心一也

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高中语文《劝学》的说课稿

高中语文《劝学》的说课稿

高中语文《劝学》的说课稿

高中语文《劝学》的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劝学》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

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第一篇: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劝学(节选)》学案1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劝学(节选)》学案1

《劝学(节选)》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 荀况《劝学》 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 荀况《劝学》 课件

5.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 蓝草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

荀子 名况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 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 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 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14.[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故不积跬步 名词,半步 (2)驽马十驾 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3)锲而舍之 动词,用刀雕刻 (4)筋骨之强 形容词,强健、强壮 (5)用心躁也 形容词,浮躁,不专一 (6)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从这里 (7)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代词,它 ②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8)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承接关系,就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关系
正音
中(zhòng)
輮(ró u) 舆(y ú ) 有(yòu) 槁暴( gǎo pù ) 砺(lì ) 参省(cānxǐng) 须臾( yú ) 跂 ( qǐ ) 楫(jÍ )
蛟( jiāo ) 跬( kuǐ ) 骐骥( qí jì ) 驽( nú )锲( qiè) 镂( lòu ) 跪(guì ) 鳝(shà n) 螯(á o)

苏教版-语文-高一 高一语文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苏教版-语文-高一 高一语文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导入语: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西博学多才。毫无疑问,学习是

重要的。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些许的困惑与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学习中的困惑。

Ⅰ.文本助读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

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

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

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

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

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文言知识补充:常考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介词

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

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优选全文】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苏教版-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优选全文】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苏教版-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优选全文(可编辑修改)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苏教版] 苏教版高

一语文必修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古文大家可都掌握了?我听说考试是有考课内古文翻译的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苏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必修一古文翻译、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

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劝学(节选)》教案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劝学(节选)》教案2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26(苏教版)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26(苏教版)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26(苏教版)

导读: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

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

善假于物也。

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

精心整理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