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201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班级姓名课内现代文(一)说明文一、说明文知识归纳: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使读者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4.语言特点(准确、形象生动、简明平实)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5.语言品析例1: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 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例2:“××”词好在哪里?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是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6.某句在文中的作用格式: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引出说明对象,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肯定强调、生动形象、准确具体,增强说服力。

二、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
期而不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
综合 表述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 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PA R T. 0 1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一、熟悉 文体
添加标题
转承句——承上启 下,过渡,承接上 文,引出下文;
添加标题
中心句——点明中 心、揭示主旨;
添加标题
点睛句——点明全文 中心,统领全文;句 子含义深刻,耐人寻 味,读后能给人以启 迪。
添加标题
情感句——从字面上看 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 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 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 解。
3.修辞技巧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
富。
3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增加
语势,增强说服力;抒情,可淋漓尽致 。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
气氛
5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
感。
6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感染力强。
审题,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进行筛选。
第二步:分析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要。
(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 秘莫测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 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 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 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 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钟子期)能丝毫不差地感应他的琴 声,神奇地领悟他弹奏出来的情 思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专题13:现代文阅读(散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3:现代文阅读(散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3:现代文阅读(散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不等人毕啸南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

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

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

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

”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

“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

”妈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

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

”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

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

”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

妈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

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

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

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

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

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专题6.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一)知识梳理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二)考点指津小说阅读◆考点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常见问法】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问法】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

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

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探究小说主题【常见问法】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别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要紧特点是“形散神别散”。

散文别像小讲,有完整的故情况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非常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要紧表如今:1、时刻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谢谢土地是上苍的赏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怎么听雨,自个儿童年怎么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怎么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XXX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XXX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XXX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别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别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环绕一具中心,贯通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别知所云,别得要领,如此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别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咨询题时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生惟独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干明白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别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通成一具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也能够是人物。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知识清单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知识清单课件

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2)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 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3.哲理散文 哲理,是奥秘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智慧的结晶。它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中, 闪现出思维领域的万千景观。高明的散文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 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哲理散文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 质、揭示事物的底蕴、极具震撼力的审美效果。
四、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定义
象征 衬托 托物言志 渲染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 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关点,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使主旨含而不露。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 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等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 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 情融入事物中,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内容具有含蓄性、哲 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
主题思想表达模式:本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反映了… …的社会生活,赞美了……的精神品质(或批判了……的思想/现象),表达 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或思想感情)。 八、散文的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 放、柔婉、幽默、深刻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文学类散文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文学类散文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如何读懂散文一、掌握散文文体知识1.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文学中,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2.散文的文本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形散”是指:①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见的线索: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关注标题(对象)①明示写作对象或内容;②提示阅读线索;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第二步,概括内容①标记各段落序号;②概括各段落内容。

第三步,梳理思路1.把握线索①寻找作品的线索;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③注意文中议论、抒情句。

高考散文复习(1)——明确文体特征,读懂散文

高考散文复习(1)——明确文体特征,读懂散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Ⅱ.表现手法 手法
具体阐释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 1.象征
感情。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
2.衬托 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主要形象 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3.先抑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后扬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二)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1.梳理行文思路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 络。理清散文的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概括段意、划分层次入手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 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 等关系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 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2)从捕捉“线索”入手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 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虚实结合、欲 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二、掌握阅读技巧 (一)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 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 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 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 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 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观题基本解题思路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
2.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3.圈定范围,筛取信息。 4.综合分析,整合重组。
5.根据赋分,分点答题。
6.打好草稿,简洁通顺。
二、主观题解题过程
审题 筛选
审清题目要求,靠船下篙; 根据语境,定位筛选, 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的信息 剥离整理,重组优化。区分 主次,权衡轻重,或紧缩摘 引,或添加补全。 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 把前面所作的分析或摘要组 织成答案。
有叙述,有抒情,更有议论。
小结:熔情、理、事于一炉
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熔铸在一起的表 达技巧,关键在于: ⑴抓好叙事——抓住那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 内心深情的举止行为。事件选得典型、感人, 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文章就会显得自然 而真切。 ⑵要使情、理、事融和在一起。以抒情、议 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 果。
三、散文写作技巧
2.融情于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 小结:融情于叙 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 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⑴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件的叙述中 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着桔子走。 ⑵在传情处下重笔,写细节,使情感有依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 附,让人可触可感,产生共鸣。 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 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 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 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像议论,又像叙述,更似抒情。
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 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 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 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挖下一 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 井盖。他们还挨家挨户去看,看谁家的房子漏雨, 就苫上新草;谁家的灶台裂了缝,用泥灰把它抹 好。„„这些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滚、爬、拚搏, 无所畏惧的战士,对朝鲜人民是多么体贴入微! 怪不得朝鲜人民称颂他们“这些中国孩子的心, 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 的晶莹玲珑的心!”
清单3: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2.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 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3.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4.语言辞格: ⑴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 形象 ⑵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⑶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特别注意:散文的反衬手法。
毛主席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 山的人,井冈山的茅竹,同样地坚贞不屈。血 雨腥风里,茅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 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 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 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 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具体 步骤
分析/ 摘要
综合 表述
第一步:审题,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进行筛选。 六、解题过程示范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 和感激”? (知音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 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 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 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 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 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 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 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 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 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 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 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
触“竹”生情,既回顾了当年血雨腥风中的艰苦 斗争情景,又使抽象的斗争历史,通过千枝万叶、 错节盘根的“青青翠竹”,而变得有血有肉,可 感可触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茅竹滑下 山来了么?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 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下了溪水,转入大 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去吧,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 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 着你们——井冈山的翠竹啊!快快地去吧,带 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 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第二步:分析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要。 (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 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 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伯牙 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 一般。 (钟子期)能丝毫不差地感应他的琴声,神奇 地领悟他弹奏出来的情思
一、散文的基本类型
1.叙事性散文——以小见大 ①写小事琐事凡事——小事见深意 ②取材于真人真事——不靠虚构 ③以多个片断剪影表达主题——少用单一故事 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①抒写人生生活——意蕴丰富,含意深远 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情景交融 ③细腻描写 4.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5.文化散文——文化意象,文化韵味 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③思想意蕴
题型四:词句含意理解阐释题
P2第15题 P3第15题 P4第19题 P5第14题 P7第16题 P9第15题 P12第16题(标题理解) P14第15题 P15第20题 P16第19题 《耕作的诗人》第16题 《一朵午荷》第16题
题型二:原因分析题
P5第16题 P8第14题 P9第16题 P10第18题 P11第12题 P14第14题 《泥泞》第17题
题型二:原因分析题解题思路
1.明确位置: 找出题干所述的观点、情感、现象等在文中的 位置,做好圈画标记。 2.圈定内容: 联系语境,追本溯源,圈定相关文本区域。 3.筛选信息: 在圈定的文本范围内提取有效信息,筛选关键 词句。 4.整合重组: 将分散于各处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重组,形成 答案。
98年高考《报秋》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 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 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 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 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 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 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能么得了!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 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⑴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⑵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 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清单1: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 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 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 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子急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激情!没有真情融 ①摹形要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刻画丰满的形象。 注,对竹子描写就可能变成客观死板的风景画;离 ②在形象描摹中要融注激情,使“摹形”和“传神” 开了各具神态的竹的形象,感情的抒发,就会因失 有机结合。 去依托而成为无病呻吟!
一连串的动词,写活了竹子的形象,也表现了竹 小结:形神俱备
清单2: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 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 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 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 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 期而不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 综合 表述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 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题型一:局部内容作用分析题
P2第14题 P4第17题 P8第12题 P10第16、19题 P13第17题 P15第18题第⑴小题 《泥泞》第16题 《溜索》第12题 《一朵午荷》第17题 P3第14、16题 P7第18题第二问 P9第14题 P11第11题 P14第17题
第三步:综合筛选摘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 织转换成答案。
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钟 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 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 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 答。 人们灵魂的声音,……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 审题 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 筛选 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 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 好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 分析/ 太艰辛了……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 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 摘要 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三、散文写作特点
3.形神俱备
“形”,就是描述对象的具体特征,即形象; “神”,就是作者通过联想、寄寓等精神活动,移 注到描述对象之中去的某种思想感情。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茅竹。 从远处看,一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 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形” 的刻画:生动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 (袁鹰《青山翠竹》) “神”的寄寓:井冈山人民战斗风貌的剪影。 效果:笔笔写“竹”而又笔笔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