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一、教材概述
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安排和指导。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地理教学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
•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形成;
•熟悉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规律;
•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
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概况、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学习内容
•地球的外部形态与构造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2.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原理;
•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现象。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
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将学习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和利用。
1. 学习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征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必修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
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
(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
[温馨提示]
荒漠≠荒漠化
(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①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③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表现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
(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⑪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⑫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
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
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总
结
本文总结了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复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形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次是24小时,公转一周是365.25天。
- 地球上的坐标系统:采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位置和方位。
- 地球上的地理坐标: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 地球的地理格网:使用经纬网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
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 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形成于46亿
年前。
- 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太阳系中还有其他七颗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火星等。
- 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 地球的水圈: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陆地、冰川和大气中。
- 地球的能量与物质交换:地球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与宇宙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第三单元: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动力活动
-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在板块上,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重要地质现象。
- 地球的地壳变动:地壳变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代地质学通过地质勘探、探测和实验等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第四单元:地球表面的风化作用和水蚀作用
-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风力、气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 水蚀作用:水蚀作用是指水流冲击、侵蚀和搬运地表岩石和土壤的过程。
- 冰蚀作用:冰蚀作用是指冰川的冰碾、冻融、滑动等作用造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人口》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节假日出游时,是否遇到过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进入景区的现象?你们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为排队等候结账而心烦意乱?你们是否见过宽阔的马路因交通堵塞变成了巨大的露天“停车场”?
讲授新知: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
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部编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PPT课件
自我检测
4.中国的海洋权益 (1)基本情况:大陆海岸线18 000多千米,海岛11 000余个,岛岸线超 过14 000千米,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 300万平方千米。 (2)南海权益: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 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 利。 (3)钓鱼岛权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 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既不是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 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1.我国海洋国情 (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 热带气旋影响大。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油气资源、金属矿物、海洋生物、海 洋能等。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 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 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4-
课前篇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121”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C.恒星自身能发光,行星自身不能发光
D.恒星体积大、密度小,行星体积小、密度大
例2 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下列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三、总结提升
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级别。运用图表等材料,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四、能力提升
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完成方框中的内容。
因材施教:
教学后记:
“121”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①日地距离适中②自西向东自转③自转周期不长④体积质量适当⑤具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⑥具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三、总结提升
掌握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运用图表等感性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共性和个性。描
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四、能力提升
读图1.1.2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三大共同特征,即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__性。(2)图中八大行星从结构特征来看,属于类地行星的有_____________ ,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远日行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因材施教:
“121”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121”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年 9 月 15-19 日星期班级)
高中地理部编版高一必修一《土壤》公开课教学课件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农家肥
课后习题
1.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即陆地表面疏松的表层 B.岩石经外力风化而产生土壤 C.土壤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属于无机物质 D.土壤必须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关于土壤肥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B.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C.壤肥力 高低纯粹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的多少 D.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课标呈现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 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标解读
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能理解土 壤的形成因素。学会如何观察和 识别土壤,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
方式方法。
观察土壤
野外对土壤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 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
颗粒大小
Particle size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观察土壤
森林土壤剖面
耕地土壤剖面
森林土壤与耕地土壤有不同的分层类型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 最活跃的因素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
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
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分析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分析
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考情分析
1.把握主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与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对容易,但内容具有“广”、“散”、“杂”的特点,系统性、条理性较差,学习时很难抓住重点和主干。复习时可采用知识结构法,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类活动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2.理解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几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因此,人文地理的复习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核心知识聚焦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出生、死亡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
看,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在不同的历
史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人口增长也有差异。
人口变化的过程曲线
阶段主要特征出现时间形成原因
原始(低增长)型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自然增长
率低,波动大,
人口增长处于相
对静止或低速增
长状态
农业社会
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
代,人口增加;灾荒、
战争和瘟疫流行年
代,人口下降
传统型(加速增长)人口出生率仍保
持在较高水平,
死亡率迅速下
降,人口自然增
长率提高,人口
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
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食物供应稳定增长,
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人口死亡率明显下
降,平均寿命上升
部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第二课时)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基本情况: 水平方向上:联合古陆 聚合—解体—漂移 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下沉,海平面上升、下降
环境演变
【问题三】四十六亿年中地球的大气环境、矿物形成也 历经发展,请你阅读教材上的图文信息,从上述角度描述地 球不同阶段还发生了哪些重要的环境演变?
古生代
地球的历史
(第二课时)
地
层 化
地球 演化 的阶 段性
地 质 年 代 表
石
作 业 展 示
作 业 展 示
一起来“云参观”几处“地球历史之窗” 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发现地
一起来“云参观”几处“地球历史之窗” 云南澄江动物群复原图
一起来“云参观”几处“地球历史之窗”
定日县
西藏定日县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发现地
中生代
环境演变
前寒武纪:原始大气层形成,大量铁、金、镍等矿产形成 古生代: 大气成分不断改变,后期为重要的成煤时期 中生代: 为重要的成煤时期 新生代: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地球演化历程 气候
地貌
土 壤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水文
生物
地球演化历程
再见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前寒武纪
生命进化
【问题一】从一颗荒芜的星球,到现代生机勃勃的世界, 请你阅读教材上的图文信息,简单描述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 哪些发展变化过程,基本进化规律是什么?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2、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新课教学: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人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自然环境的特性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掌握交通运输需求、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3.认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交通运输需求、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义乌是个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1991年4月义乌民航机场通航,成为我国第二个县级航空港。1993年、2006年和2012年三次扩建。2007年开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临时航线。2014年8月,成为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第一个县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义乌北距杭州萧山机场只有约120千米,为什么还要在义乌建设民航机场?为什么金华没有民航机场,而其管辖的义乌却有民航机场?是什么原因促使义乌机场不断扩建,并成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复习回顾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方式从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了现代化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从古至今,交通运输方式的运量、速度、效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相互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这都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就是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
口迁移》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一个地方。这种迁移不仅影响地球上人口的分布状况,面且对文化传播和资源利用也起者重要作用。我们处在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是影响人口变动的变量,对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有重要影响。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是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人口迁移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春运情境中开始本节的学习。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本节共有三个标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总体编排思路是“迁移概念——迁移原因——迁移特点",即从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迁移背后的主要原因,再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时空特点和现实情况,以突出人文地理中的“理"及其运用。教材中合理布局案例、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去。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
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集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于一体的城镇,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讲述回答了城镇的五个问题: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意义有哪些?城镇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面对城市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城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城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城镇化的意义,接下来讲述了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然后分析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讲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管理城市。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标题。为了让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第二、四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教材最后设计了“自学窗”,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
口分布》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方向之一是探讨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人口的分布是人口的空间表现形式。世界人口的分布面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时无地不受自然和人文诸因素制约。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而影响人口分布。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这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安排在第一节讲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一·通俗理解,轻松把握
地理学科概念多,诸如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等,这些概念又都有各自的概念体系,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概念系统。其中很多概念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局限,理解起来很困难,因而妨碍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与应用。此时,可以教学生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海湾、半岛、海峡、岛屿这组概念,可以这样解释给他们:海湾就是海转了个弯,海转了弯肯定是朝大陆弯进来了嘛,你就到大陆边上找那些弯弯;半岛呢半是大陆,半是岛屿,就是陆地向着海洋伸出去的部分了,你就到大陆边上找那些尖尖(当然也有不尖的了,像伊比利亚半岛);海峡就是狭长的海了,要么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直布罗陀海峡),要么夹在大陆与岛屿之间(马达加斯加岛),要么夹在岛屿与岛屿之间(巴士海峡),你到这些地方去找就是了;至于岛屿嘛,它是小块的陆地,你当然要在海里头找了。如此一解释,学生们就再也不会到大陆内部去找岛屿,到海洋深处去找海湾了。
二·追忆经验,轻松作结
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一些社会现象是地理学科的两项基本内容,同时其中的一些现象又是我们经常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如冷暖阴晴、刮风下雨、水涨水落、城市发展、
人口迁移等。对于教材中与此相关的内容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追忆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掌握。例如,中国季风区的冬夏季气候特点、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以及年际变化特点,处在季风区北方的学生(东北地区除外)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当地的冬天很冷,降雪也很少,常刮西北风(西北季风),夏季很热,降雨也多,常刮东南风(东南季风),由此轻轻松松作出结论——中国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髙温多雨),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年际变化大。又如,讨论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地理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现实,寻找城市吸引人口的现实原因,以及带来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也正是地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不求精确,常用“主要”
地理学科中经常要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发布,像高原、平原、盆地、山脉、丘陵、河流、森林、矿产、农作物等。表述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我们常常只列其要,采用“主要有”“主要是”等措辞,要教会学生“抓大放小”、“择要舍次”。这样,学生在列举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盆地时,就会只列出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不再列出吐鲁番盆地了。在列举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时,只列出要求掌握的几种,不再罗列很多很多了。
地理界线多是模糊界线,所以,我们在表述其位置时也常用“大致”“大概”等措辞。例如,中国地理中的南北界线,我们常说“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1月0摄氏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段大致经过此线。又如,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也是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即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经过。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些界线只是大致在那儿,所以,只用“大致”表述就可以了。
四·深刻理解,多样表达
对于地理规律的学习,我们力求让学生理解深,理解透,然而在表述的时候,即回答问题的时候则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比如,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等,在引导学生了解现象、阅读相关主题地图,做到彻底理解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述了。如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既可以表述为东部多,西部少,又可以表述为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还可以表述为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同样,中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既可以表述为东南多,西北少,又可以表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还可以表述为越往西北越少等等。
五·胸有成“图”,分析、综合
地理要素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空间分布上,所以,学地理要常读图,常用图,力争把几幅表现主要地理要素的地图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