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地震是指地球表面上突然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滑动或破裂等运动而引起的。
地震是一种非常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可能会引发建筑物倒塌、火灾、山体滑坡、海啸等一系列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伤害,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地震知识,提高地震防护意识。
下面将对地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震。
一、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是由岩石组成的。
地球内部存在许多岩石层,这些岩石层在地球内部会发生各种变化。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变化引起的地质现象。
在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中,如果岩石层发生了断裂、滑动或破裂等现象,就可能会引发地震。
地震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而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勘探、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等。
二、地震的发生时机地震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地震的发生时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应力状态、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测等。
地震的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地震多发区,比如太平洋火环、中国东部、地中海周边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的发生时机也较为集中。
地震的发生时机可以通过地震预报来进行预测。
地震预报是利用地震现象和地下应力状态等资料来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以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的主要危害包括建筑物倒塌、火灾、山体滑坡、海啸等。
地震发生时,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倒塌。
因为地震会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震动,如果建筑物设计不符合地震防护要求,就可能会在地震中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
地震发生时,可能会造成供电供水系统的破坏,导致火灾的发生。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抗震复习要点
抗震复习要点————————————————————————————————作者:————————————————————————————————日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 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2、地震波中的纵波(P)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横波(S)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
用来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震级,其为一种定量的指标。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名词1.假频:某⼀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取样时,由于取样频率⼩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取样不⾜两个,取样后变成另⼀种频率的新信号,此乃假频。
2.频谱分析:利⽤傅⽴叶⽅法来对振动信号进⾏分解并进⽽对它进⾏研究和处理的⼀种过程。
3.多次波:海⽔表⾯和海底⾯之间或地表与强反射⾯之间产⽣的多次反射。
4.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受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5.亮点技术:利⽤反射波振幅法检测油⽓的⼀种⽅法技术。
亮点:指地震剖⾯上振幅明显增强的同相轴。
6.A VO技术:Amplitude Versus Offset 利⽤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间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的弹性参数伯松⽐,进⼀步推断底层的岩性和含油⽓情况。
7.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保持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关系不变进⾏资料处理的过程。
8.真振幅恢复:从地⾯检波器记录到的振幅中消去波前扩张和吸收因素的影响,使其恢复到仅与地下反射系数⼤⼩有关的真振幅值。
9.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平截⾯⼀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点处的⾃激⾃收时间之差。
10.菲涅尔带(下P25):若在界⾯上O点(激发点)两侧的C、c点产⽣的绕射⼦波与在o点产⽣的绕射⼦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的绕射⼦波在O点是加强的,Cc以外的不再互相加强,则以O为圆⼼,Oc为半径在反射界⾯上作出的圆的范围即为O点产⽣在波界⾯上的(第⼀)菲涅尔带。
菲涅尔带半径|Oc|=(0.5λh)1/211.速度谱:某时刻地震波能量扫描相对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为该时刻的⼀条速度谱线,将所有的谱线按时间集中在v-t坐标系中得到该道集的速度谱线集合即为速度谱。
12.地震组合法:⼀种利⽤有效波和⼲扰波在传播⽅向上的差别来压制⼲扰波的⽅法,有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和室内混波。
13.共反射点叠加法:野外采⽤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室内处理采⽤⽔平叠加法,最终得到⽔平叠加剖⾯,这⼀整套⼯作即为共反射点叠加法。
地震复习重点
地震复习重点地震复习重点第一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振动与波动,地震子波,波面,波前,波后,射线,波动图,振动图,视速度,波阻抗,虚震源,滑行波,折射波,体波,面波,纵测线,非纵侧线,垂直地震剖面2.要点1.反射、透射定律,snell定律、费马、惠更斯原理2.时距曲线定义,水平界面、倾斜界面推导过程及其特点3.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和动校正的定义及其计算4.折射波产生条件、特点5.视速度Va定义及其计算方法6.时距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7.平均速度Vav 定义及其计算8.连续介质的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的形状、圆心位置,半径第二章复习要点1.频谱分析2.主频和频宽3.各种波的频谱特征4.时间采样定理和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假频?第三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炮检距,偏移距,观测系统,排列,多次覆盖,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侧面波,多次波,空间采样定理,低速带,降速带,2.要点1.几种主要干扰波的特点。
2.观测系统、作图方法、四种线3. 多次覆盖、计算方法。
4. 低降速带参数的确定。
第四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组合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2.要点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2、组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类型,作用。
3、简单线性组合特性曲线的主要特点4、组合方向效应定义及结论。
5、随机过程的主要参量、组合的统计效应的结论6、了解组合的平均效应7、确定组合参数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多次覆盖、水平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剩余时差。
2.要点1.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2.多次波的类型及其特点3.讨论全程多次波时距关系的思路及其方程特点.4.多次波剩余时差的特点5.讨论多次叠加特性的思路以及多次波的叠加振幅特性曲线特点6.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7.多次叠加的振幅效应和统计效应等。
8.组合与多次叠加的主要差别9多次叠加参数对叠加的影响第六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Gardner公式、Wyllie方程、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叠加速度,速度谱、射线平均速度、Dix公式2.要点1.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各种速度的引入、基本计算公式、适用范围3.速度谱求取叠加速度的基本原理4.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与射线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主要认识、射线平均速度的特点、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时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中;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叠加原理。
2、震相: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且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各种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反映。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又可称为时距曲线。
5、习惯上把道集内第一道的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称为偏移距。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9、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10、纵波: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的波。
1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震源在地表上方的那个点。
1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若干年在,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烈度。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答:(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地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地震是地球上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造成的破坏力很大,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的定义、地震的原因、地震的预测和预警、地震的共振与滑动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地震,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表面沿地壳断裂线产生的振动,通常由岩石的破裂和摩擦造成。
地震是地球表面一种极为复杂的物理现象,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周期性、传播性等特点。
二、地震的原因1. 惯性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地壳表面不断运动,而地球的外部层是固体而不是液体,所以地壳不断运动会产生应力。
2.岩石本身的自重:岩石越深处受到的重力越大,因此,即使没有其他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地质构造应力。
3.熔岩的运动:当岩浆在地下运动时,也会给地壳带来振动。
4.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在造山运动、裂谷运动中引起的地震。
5.人为因素:人类采矿、地下水抽取等活动也会引起地震。
三、地震的预测和预警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现象,对地震发生可能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和研究。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地震云、地震地磁异常、地震电磁异常等。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确定之前,根据地震预警系统的警报发射,提前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向地震既定范围发送信息,以降低地震灾害。
四、地震的共振与滑动地震产生的振动通过地壳和地幔的介质传播,引起了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有横波(s波)、纵波(p波)和面波(l波)三种。
共振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岩层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吻合而引起的振动现象,当地震波的频率接近地壳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
地震滑动是地震波在地壳岩层中传播时,由于应力的作用,使岩层发生相对滑动的现象,从而产生地震破坏。
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规划建筑物和道路,减少地震影响。
2.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提前进行演练和培训。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
地震的强度通常使用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声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存在许多挑战,目前还没有完全准确的方法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然而,预防地震灾害是可能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地震的措施:1.制定地震应急计划,包括家庭成员和员工的职责、逃生路线和应急物资储备。
2.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安装地震预警系统,及时通知地震的即将到来,为人们提供逃生的时间。
4.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确保它们在地震中能够正常工作。
三、地震救援和复苏地震发生后,救援和复苏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地震救援和复苏的技巧:1.尽快组织救援人员进入建筑物,寻找被困的人员。
2.使用生命探测器等工具寻找被困人员的生命迹象。
3.救援人员应该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以避免自身受伤。
4.在救援和复苏过程中,应该遵循适当的卫生和安全规定。
四、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
以下是一些获取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方法:1.地震监测站和地震台站记录地震数据,包括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
2.地震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使用地震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现象。
3.地震应急响应组织和其他专业组织发布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4.公众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和其他地震相关网站获取地震数据和信息。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通过了解地震基础知识,采取预防措施,并在需要时采取适当的救援和复苏技巧,我们可以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地震知识总结篇3地震知识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震动和地面破裂。
*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以及地震相关术语和数据。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多有异常反应。
如:狗在震前多有乱叫,常常躲在有盖的马槽里、杂物堆里;鸡多乱飞乱闹,鸭不进窝;猪不进圈;牛驴骡不进圈,或是乱找乱撞;鸽子成群惊飞,有的一飞就是几里地。
猫则乱抓乱挠,有的出走在外,平时较温顺的猫也抓主咬主,咬毛不止。
平时不生蛋的鸡,震前生下蛋来。
夜里抱在一起的鸽子,震前会互相争斗。
2.震前,有时还会出现重力异变。
如一幢新楼,刚建好时很牢固,但震前几小时,上下层错位,某块砖头无故移动,上面一层与下面一层互相换位。
3.地下水,井水等,震前异动。
有时混浊的井水,突然变得井水碧绿如油;有时井水本来碧绿如玉,但突然又混浊不清,有异味的发甜。
4.地面异动,有时如推上巨石之感,有时如蚁行平地,有时似磨石带动,有时感觉平地凸凹不平,有的地面还出现翻沙漏石等现象。
5.地面倾斜,或地面开裂。
6.感觉到地光,地热,地鸣,地声,地气等现象。
7.听到距震中很远的轰鸣声。
8.电磁反应,如:指南针,电灯抖动,雷雨天气突然闪电,打雷。
9.天气预报反应,如:地震前,当地的气候会异常。
二、地震发生时应注意事项:1.地震发生后,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静,并采取应急措施。
2.地震如果发生在海底,引发的海啸将更为可怕。
3.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平房,而且靠近外墙,首先要离开外墙,跑到空旷处。
4.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堵塞家中通道,因此应该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桌子下。
5.如果住在高层建筑中,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试图通过楼梯逃生,因为楼梯可能是阻止人员撤离的障碍。
应该躲在内墙角落或坚固的家具下,或靠近门口。
6.如果地震发生时正好在户外,不要试图跑向建筑物,应远离高楼大厦、树木、电线杆等高大建筑物,并停留在空旷处。
7.如果地震发生时在汽车上,应立即停车,设法将车移开。
8.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首先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如果能找到食品和水的话,应尽量补充,同时尽量保护好自己,等待救援。
各章节的复习要点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第一章地震勘探的运动学理论§1.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里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1.2 波速为常数情况下的反射波路径及数学表达式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炮点、炮检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1.3 波速沿垂向变化时的反射波路径及数学表达式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1.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1.5 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1、基本概念:上行波、下行波、垂直时距曲线等。
2、基本原理:透射波、下行波和上行波垂直时距曲线;垂直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技术§2.1 野外工作概述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交混回响。
2、掌握基本内容: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过程、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调查干扰波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各种干扰波的主要特点、面波特点、压制面波的方法、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与特殊性、海上特殊干扰波、海上震源等。
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地震地质复习思考题1、简要说明地震的几个基本要素答: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
时间是指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点是指震中所处位置,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
震级是指发生地震的大小,用M来表示。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也是地震波发出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地面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区别: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震源释放出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简称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地震本身的震级的大小,同时还受包括震中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极震区的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的加大,烈度逐渐降低,每次地震有无数不同的烈度(不同地区)。
联系:震级和烈度都是用来描述地震大小的一个尺度,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同时震级和烈度是相互联系的,在同一个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与震级是成正相关的关系的。
3、概述地震的成因类型答:地震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四类:(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内部构造运动致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
(2)火山地震:伴随着岩浆向上运移猛烈冲击地面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局部地震活动。
(与火山有关的地震)(3)塌陷地震:是一种表层地质作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塌陷、滑落、岩崩等引起的地震。
(4)陨石地震:由于宇宙空间的陨石坠落时以很高的速度冲击地表而造成的地震。
(5)诱发地震、人为地震。
4、概述我国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答:地震活动频繁,强震复发周期短且强度大,强震震中比较集中,地震活动分布广,震源浅。
5、论述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答: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东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并且分布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震与抗震的一般知识本章重点关键词——震级、烈度(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设防类别、设防目标、概念设计掌握以上关键词的定义;了解地震成因、地震波;了解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了解震害规律:烈度相同,震中距大的对自振周期大的高柔结构的破坏比震中距小的影大;相反,震中距小的对自振周期小的刚性大的结构破坏比震中距大的影响大。
一、名词解释(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2)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4)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5)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6)震中:震源正上方在地表的投影(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9)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合理选择结构方案等。
(1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二、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4.地壳深处释放能量的地方称为( 震源)。
5.一次地震能量大小称为( 震级),地震对各地影响的强度称( 烈度)。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8.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9.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word版本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d.工程方面:抗震设防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11.四个弹性常数:大家自己看书,公式不好打12.体波:P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 S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互垂直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具有频散特性,实际地震观测中看到的主要是基阶振型 c.在半无限均匀介质中,不产生勒夫波,且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 d.由于面波是平面波,能量只延二维平面扩散,其振幅与根号R 分之一成正比 e.波长越大穿透深度越大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13.love 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Rayleigh 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 波相比love 波传播速度较快Vp =ρμ=S V群速度:波包包络的传播速度,即能量的传播速度相速度:单一频率同一相位的传播速度面波的频散:波速(或频率)不同,波速不同的现象自由振荡的频散:不同频率对应不同能量的现象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和横向非均匀性功率谱曲线: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14.P波、S波的主要差异:a. 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偏振)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较强 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破坏通常以剪切破坏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的强 f.P波有源无旋、S波有旋无源15.自由振荡:a.环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沿纬度做相反方向的振动 b.球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交替发生膨胀或收缩的振动16.地震尾波: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的标度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的研究17.走时曲线的计算:书上的两题和三套考试卷上的、再加上一个斜入射的18.地震波的复杂性:a.包含有纵波和横波 b.地球内部介质不均匀,有界面,内外物质力学性质差别大 c. 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体 d.天然地震的震源过程本身也相当复杂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类方法:动力学和运动学方法动力学方法:通过求解满足相应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针对球对称模型的自重地球的自由振荡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进一步简化成关于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并在次基础上获得地球内部的相关结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
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 d.
工程方面:抗震设防
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
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
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
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
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
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
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
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
S
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
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
13.love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Rayleigh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传播速度较快
群速度:波包包络的传播速度,即能量的传播速度
相速度:单一频率同一相位的传播速度
面波的频散:波速(或频率)不同,波速不同的现象
自由振荡的频散:不同频率对应不同能量的现象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和横向非均匀性
功率谱曲线: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
14.P波、S波的主要差异:a. 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b.P
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偏振)相互垂直 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e.天然地震的破坏通常以剪切破坏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的强f.P波有源无旋、S波有旋无源
15.自由振荡:a.环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沿纬度做相反方向的振动 b.球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交替发生膨胀或收缩的振动
16.地震尾波: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
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的标度
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
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的研究
17.走时曲线的计算:书上的两题和三套考试卷上的、再加上一个斜入射的
18.地震波的复杂性:a.包含有纵波和横波 b.地球内部介质不均匀,有界面,内外物质力学性质差别大 c. 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体 d.天然地震的震源过程本身也相当复杂
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类方法:动力学和运动学方法
动力学方法:通过求解满足相应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针对球对称模型的自重地球的自由振荡
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进一步简化成关于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并在次基础上获得地球内部的相关结构信息。
19.高低速层的判断:低速层出现空缺,高速层出现回折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看做新的波前,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短的路径
斯涅尔定律:公式不好打
20.震相:是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画震相图:P:在地幔里的P波
K:在外核里的P波
I:在内核里的P波
S:在地幔里的S波
J:在内核里的S波
c:在核—幔边界(CMB)的反射波
i:在内核边界(ICB)的反射波
21.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过程:a. 1906年,奥尔德姆首先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个地球内部构造
b.1909年莫霍洛维奇发现莫霍面
c. 1914年,古登堡根据地震波的影区确认了地核的存在,核幔边界位于2900千米处
d.杰弗里根据地核不能传播横波的特性,推断出地核是液态的
e.1936年莱曼通过对影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核中还有一个固态地球内核
f.我国科学家和理查兹发现地球内核的转动比地壳地幔快
22.PREP模型主要采取的资料: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地震体波数据、地球自由振荡和长周期面波数据
23.大致画出“地球模型简介”
24.正演:由模型推出数据-----------得到的解是唯一的
反演:由数据反推模型------------得到的解不唯一
25.断层三要素:走向、倾向、滑动角
等效体力:如果一种体力产生的位移场与断层错动所产生的位移场相同,则这种体力称为等效体力
P波的三种力偶、辐射花样图:
主断层面、辅助断层面:实际的断层面叫做主断层面,另一个断层面叫做辅助断层面
26.震源机制:(注意:考题类型为判断断层类型,画震源机制球)
27.地震仪包括:地震局和地震记录装置
28.地震仪按记录地面运动周期分类:短周期、中长周期、超长周期和甚长周期地震仪。
按记录地面运动的强度分类:微震仪、中强震仪、强震仪
测震系统包括:地震仪、时间服务系统、辅助设备地震仪又分为地震计和计数器
29.地震定位:第一步:求P波S波的到时差
第二步:求真入射角
第三步:由入射角和震源到台站的距离求得震中距和震源深度
30.M L、M S和m b三种震级都属里氏震级系统
31.预测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强度
32.地震预报的分类:长期(10年)、中期(2年)、短期(3个月)和临震预报(10天)
33.地震预测的概述:地下流体、地磁、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
34.地震预报的方法:地震地质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地震前兆方法
※35.地震预测的难点:孕震过程的复杂性(机理难度)
震源深部的不可入性(技术难度)
强震事件的小概率性(科学实践与积累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