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抗震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1,地壳,地幔,地核2,地震产生原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水库3,如何提高梁端延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控制梁端p max,控制梁端As,加强箍筋4, 柱端:控制截面最小尺寸及高宽比,控制剪跨比,控制轴压比,加强柱横向约束5,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6,体波:纵波,横波7,震级M: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8地震烈度:一定地点引起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9建筑破坏级别:基本完好,中等破坏,严重,毁坏10基本烈度;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可能遭遇超越10%概率的烈度11抗震设防类别:特殊设防类,重点,标准,适度12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第一水准:遭受低于本区烈度,不受顺坏,二:遭受相当于....顺坏经修理可用,三:高于,危及生命13二阶段设计法:一,按小镇作用效应及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能力,以满足一水准要求;二,按大震验算结构弹性变形,满足三水准要求14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以性能目标为基准的设计目标:针对不同地震地面运动设定的性能水准.根据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附属设施功能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以度分A.B.C.D四级15地表破坏现象: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河岸陡坡滑坡16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根据抗震震害和工程经验形成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进行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17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地基上, ................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地基为软性土,估计地基不均匀沉降,采取相应措施18建筑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有相似反应谱特征,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明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平面面积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划分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20描述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持续时间,主要周期三个参数21地基土抗震承载力:与静荷载大小,脉冲次数,频率,允许应变值因素有关除十分软弱土外,大多数土运动强度比静强度高22土的液化:在地下水位一下的饱和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下,土颗粒之间变密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悬浮状态形成液体23土液化因素:地质年代,土中黏粒含量,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深度,土密实程度,土层深度,地震烈度震级24液化土判别:初步判别法,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25动力系数B: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26重力荷载代表值Gi,应取结构和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之和27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振动时有以下特点:位移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基本振型接近直线28边端效应;突出屋面的结构质量刚度突然减小,地震反应随之增29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竖向反应谱法,静力法30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基频高频方法:瑞利法(重力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矩阵迭代法31框架抗震墙房屋:框架房屋纵横方向的适当位置,在柱俞柱之间设几道钢筋混泥土墙体而形成,充分发挥抗震墙和框架各自优点32框架梁柱震害主要反映在梁柱节点处,柱震害重于梁,柱顶于柱底,角柱于内柱,短柱于一般住33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类别降刚劲混泥土房屋分抗震等级34平面不规则类型:扭转不规则,凹凸...,楼板局面不连续竖向................:侧向刚度...,竖向抗测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35梁柱塑性铰设计遵循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36梁的剪压比:梁内平均剪应力于混泥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37多层砖房破坏:墙体的破坏,墙体转角处..,楼梯间墙体的..,内外墙连接处..,屋盖的..,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
地震概论章节期末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911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以柔克刚。
4、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
5、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地震波1、泊松比U :一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0,0.5)金属:(0.25,0.33)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L* :刚性系数2、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V P=4W P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波;Vs=^~P主要差异:>P波速度快,V3倍(泊松介质)>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波垂直分量较强,S波水平分量较强>S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波能量比P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波:无旋波;s波:无散的等容波3、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一般到序: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第三章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震中距:1° = 110km2、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后,入=&°”,Y为衰减系数4 = 4 /四传播距离X后,0,a为吸收系数3、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复习
地震这门专业课,我觉得不管是谁都有必要把这门课学好,学好则在于很好的理解这门课,考试只是一个方面。
时间有限,经验不足,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列到,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到地方,请大家指证。
第一章:1、地质法: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地面的地层、岩石,对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解生储运移盖条件,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
限制:在地表为松散沉积或沙漠覆盖地区,被海水覆盖的海洋上,没有岩石出露于地表,这时地质法就受到了限制。
优点:在资源勘查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的作用。
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
不足: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质情况。
2、钻探法:利用钻井取芯或测井的办法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
优点:精度高。
不足: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
3、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4、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5、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特点:1)多解性 2)与其它方法相比,它以界面为对象(除地质雷达外),以描述界面起伏,具有相当高精度,以解决构造问题;非地震方法则是体积勘探。
5、 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回声测距离),h=1/2v*t第二章: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振动和波动振动是一点在平衡位置的运动。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即介质整体的运动。
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无关。
波动伴随能量传播。
波: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波: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炸药爆炸之后形成:破坏圈、塑性带、弹性变形区波前、波后和波面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球面波、平面波、柱面波,地震勘探中通常根据地质问题的特点可认为波面为平面或球面等。
波线:波及其能量传播的主要路径,也称为射线波形图波形:指某质点振动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波剖面:指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
地震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几何地震学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的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当炸药在岩层中爆炸后,应变形成三个区域(破坏圈,塑性带,弹性形变区。
地震波――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的传播2.1.1 地震波的描述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波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波线,或射线。
地震记录中常用的现实方式:波形显示变面积显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波形加变密3、描述波的几个基本特征: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视周期:在振动图形上相邻极大值间的间隔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叫视频率。
视波长:在波剖面上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叫视波数。
视速度:沿着观测方向测得波的速度值称为视速度,与真速度值有差别。
地震子波:振动图的形状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60~100ms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路径――费马(时间最小)原理。
按质点的震动方向分: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所传播的空间范围又将波分为:体波是指在介质的内部传播的波,而面波是指在自由表面(岩石和空气接触面)或岩层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
3、地震波的衰减(1)波前扩散(2)吸收衰减4.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双曲线(共炮点接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最小时间t=t0:(自激自收时间);双曲线以t=X/V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金属:( 0.25 , 0.33 )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主要差异: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S 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ρE V P =ρμ=S V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 震中距:1°= 110km2、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 后,,γ为衰减系数传播距离x 后,,α为吸收系数3、 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地震复习
名词解释:1波动: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体波:分为横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平行)和纵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面波:沿地表方向传播的、视速度小、视频率较低的波,它的能量较强,衰减较缓,有发散性,呈扫把状散开。
瑞利面波(低速、低频率,其频谱不包含尖锐极值,频带宽,对实际介质,在地面附近);LOVE面波(质点的震动平面平行于地表,产生于地表面上覆盖着的低俗薄层底面,沿分界面方向传播振幅在垂直方向随Z呈指数衰减);斯通面波(在两个半无限弹性介质分界面上形成的波,沿着分界面方向传播,其振幅在垂直分界面的方向上随着分界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
2振动:物理的往复运动。
3振动曲线(振动图):某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
4波动曲线或波剖面:在某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置关系。
5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射线平面: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
6:视周期:在振动图形上相邻极大值间的间隔称为视周期。
7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叫视频率。
8视波长:在波剖面上相邻各级之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9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叫视波数。
10视速度:沿着观测方向测得波的速度值称为视速度,与真速度值有差别。
11折射波:两层介质,下伏层的速度大于上覆层的速度,即V2>V1,这时地层中才会产生折射波。
12干涉: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地震波的干涉.13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地层的间断点、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接触点、断层的棱角点等)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凹面界面产生的反射波为回转波。
两者都为反射波。
通过偏移叠加处理,可以有效地收敛绕射波。
13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为时距曲线。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提纲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
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 ②海岭~张裂、发散; ③海沟~腑冲、消没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 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假定a=6.7,b=0.9)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 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 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0321I M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
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地震学: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如右图。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
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
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
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
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塌陷地震(3%);碰撞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中源(深度为60~300千米);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M<3);有感地震(3=<M=<4.5);中强震(4.5<M<6);强震(6=<M);巨/特大震(8=<M)。
波速:V取决于波动传播介质的力学特性(密度和弹性模量等)。
视波速:观察或测量波动时往往并不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这时观测到的波速称为视波速,视波速c与真实波速v之间有简单的换算关系C=V/sina;a为波的入射角。
地震波的复杂性:1、波的种类多,既有纵波又有横波;2、地球内部各种性质不同,形成很多分层;3、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的;4、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复杂,所以辐射出的弹性波场也是非常复杂的。
地震复习重点
地震复习重点地震复习重点第一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振动与波动,地震子波,波面,波前,波后,射线,波动图,振动图,视速度,波阻抗,虚震源,滑行波,折射波,体波,面波,纵测线,非纵侧线,垂直地震剖面2.要点1.反射、透射定律,snell定律、费马、惠更斯原理2.时距曲线定义,水平界面、倾斜界面推导过程及其特点3.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和动校正的定义及其计算4.折射波产生条件、特点5.视速度Va定义及其计算方法6.时距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7.平均速度Vav 定义及其计算8.连续介质的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的形状、圆心位置,半径第二章复习要点1.频谱分析2.主频和频宽3.各种波的频谱特征4.时间采样定理和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假频?第三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炮检距,偏移距,观测系统,排列,多次覆盖,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侧面波,多次波,空间采样定理,低速带,降速带,2.要点1.几种主要干扰波的特点。
2.观测系统、作图方法、四种线3. 多次覆盖、计算方法。
4. 低降速带参数的确定。
第四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组合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2.要点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2、组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类型,作用。
3、简单线性组合特性曲线的主要特点4、组合方向效应定义及结论。
5、随机过程的主要参量、组合的统计效应的结论6、了解组合的平均效应7、确定组合参数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多次覆盖、水平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剩余时差。
2.要点1.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2.多次波的类型及其特点3.讨论全程多次波时距关系的思路及其方程特点.4.多次波剩余时差的特点5.讨论多次叠加特性的思路以及多次波的叠加振幅特性曲线特点6.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7.多次叠加的振幅效应和统计效应等。
8.组合与多次叠加的主要差别9多次叠加参数对叠加的影响第六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Gardner公式、Wyllie方程、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叠加速度,速度谱、射线平均速度、Dix公式2.要点1.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各种速度的引入、基本计算公式、适用范围3.速度谱求取叠加速度的基本原理4.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与射线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主要认识、射线平均速度的特点、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有4次。
•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距大于1000公里的 地震。
•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 注:在固体中可以传播横波或纵波,在液体、气体(因无剪切效应 )中只能传播纵波。
波阵面和波射线
平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球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注:
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 都可视为平面波。
地球介质:三性皆有的复合体。 地震时:脆性 地震波传播时:弹性 地质时间内,地幔对流 长时间:素性 短时间:弹性 短时间断:脆性
•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 •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 强,S波的水平分
量相对较强。 • (4)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 (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
地震概论
• 如果切变模量=0,则横波速度Vs=0。这说明在 切变模量为零的介质(液体)中,横波不能通过。地 球的外核由于没有横波通过,应当属于液态性质。
• 很多固体,特别是地表附近的岩石,它的泊松比接 近于1/4。这时=,于是有 VP 3VS ,这种关系 式称为泊松关系式,满足此关系式的介质称为泊 松介质。
的能量比P波的强。 • (6)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S波
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 S波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时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中;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叠加原理。
2、震相: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且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各种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反映。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又可称为时距曲线。
5、习惯上把道集内第一道的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称为偏移距。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9、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10、纵波: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的波。
1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震源在地表上方的那个点。
1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若干年在,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烈度。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答:(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提纲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
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②海岭~张裂、发散;③海沟~腑冲、消没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假定a=6.7,b=0.9)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 0321I M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全球的地震带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
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苏州科技大学地震工程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地震灾害地儀灾害的形式、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直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一一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C如:地震发生后, 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1/32苏州科技大学地震工程学复习资料整理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等。
地廉预报地恋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
我国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逐步发展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成了“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方面异常后作出的预报。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区别?地藤预测:是指“某地在将来有可能发生地震”这种定性的含糊说法说法,地震预报:则是指“某地将于某时发生地震”这种定量的明确说法,地恳预警:则是在地震已经实际发生了之后尽早发出警报让大家逃生的说法如何抗御和减轻地震灾害?预(报、测)地震科研人员抗(震)结构工程师地療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0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地震传闻;0传说地震是外国人预报的地震传闻;0传说的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发震时间、地点都很精确的地震传闻;0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机构的预报,不通过正常途径而由小道传播的地震传闻等。
第二章、地震学基础知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売、地幔和地核三个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厚度各地有很大差异,大陆地区较厚,海洋地区较薄,体积仅占地球总体积的。
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地震地质复习思考题1、简要说明地震的几个基本要素答: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
时间是指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点是指震中所处位置,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
震级是指发生地震的大小,用M来表示。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也是地震波发出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地面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区别: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震源释放出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简称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地震本身的震级的大小,同时还受包括震中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极震区的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的加大,烈度逐渐降低,每次地震有无数不同的烈度(不同地区)。
联系:震级和烈度都是用来描述地震大小的一个尺度,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同时震级和烈度是相互联系的,在同一个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与震级是成正相关的关系的。
3、概述地震的成因类型答:地震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四类:(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内部构造运动致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
(2)火山地震:伴随着岩浆向上运移猛烈冲击地面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局部地震活动。
(与火山有关的地震)(3)塌陷地震:是一种表层地质作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塌陷、滑落、岩崩等引起的地震。
(4)陨石地震:由于宇宙空间的陨石坠落时以很高的速度冲击地表而造成的地震。
(5)诱发地震、人为地震。
4、概述我国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答:地震活动频繁,强震复发周期短且强度大,强震震中比较集中,地震活动分布广,震源浅。
5、论述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答: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东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并且分布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word版本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d.工程方面:抗震设防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11.四个弹性常数:大家自己看书,公式不好打12.体波:P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 S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互垂直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具有频散特性,实际地震观测中看到的主要是基阶振型 c.在半无限均匀介质中,不产生勒夫波,且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 d.由于面波是平面波,能量只延二维平面扩散,其振幅与根号R 分之一成正比 e.波长越大穿透深度越大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13.love 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Rayleigh 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 波相比love 波传播速度较快Vp =ρμ=S V群速度:波包包络的传播速度,即能量的传播速度相速度:单一频率同一相位的传播速度面波的频散:波速(或频率)不同,波速不同的现象自由振荡的频散:不同频率对应不同能量的现象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和横向非均匀性功率谱曲线: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14.P波、S波的主要差异:a. 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偏振)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较强 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破坏通常以剪切破坏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的强 f.P波有源无旋、S波有旋无源15.自由振荡:a.环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沿纬度做相反方向的振动 b.球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交替发生膨胀或收缩的振动16.地震尾波: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的标度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的研究17.走时曲线的计算:书上的两题和三套考试卷上的、再加上一个斜入射的18.地震波的复杂性:a.包含有纵波和横波 b.地球内部介质不均匀,有界面,内外物质力学性质差别大 c. 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体 d.天然地震的震源过程本身也相当复杂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类方法:动力学和运动学方法动力学方法:通过求解满足相应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针对球对称模型的自重地球的自由振荡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进一步简化成关于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并在次基础上获得地球内部的相关结构信息。
地震波动力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1、 弹性:物体的变形随外力的撤除而完全消失的属性。
2、 塑性:物体的变形随外力的撤除后仍部分残留的属性。
3、 外力:是指其它物体作用在所研究物体上的力。
4、 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各点的外力,称为面力。
5、 应力:截面上任意点内力的集度称为应力。
6、 正应力:物体在某截面上一点的应力是矢量,这个矢量,一般来说不与截面垂直,也不与截面相切,通常把它分解为垂直于截面方向的分量 c 和切于截面的分量.,二即为正应力。
7、 剪应力:物体在某截面上一点的应力是矢量,这个矢量,一般来说不与截面垂直,也不与截面相切,通常把它分解为垂直于截面方向的分量 c 和切于截面的分量•,.即为剪应力。
8、 应力分量:垂直于三个坐标轴的平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投影。
9、 线应变:物体内一点沿某一方向线元受力后,该线元长度的改变量与原长度比值的极限 称为该方向的线应变。
10、 剪应变:过物体内任一点引两条相互垂直线段,变形后,这两个线段之间的夹角改变量(用弧度表示)定义为该点在这两个方向的剪应变,也称为角应变。
11、 平面波:等相位面是平面,且波阵面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弹性波。
12、 频散:不同谐波成分组成的波,虽然受同一起始扰动下,但各自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并且起始扰动的形状在传播中将产生变化。
扰动经传播以后将扩展成为一更长的波列,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频散。
13、 群速度:产生频散时,波的传播速度与组成这个波的各个谐波成分的相速度是不同的, 我们称这个波整体的传播速度为群速度。
14、 相速度:指一定的相位移动的速度。
15、 自由界面:地表应力为零的界面。
二、 证明题(10)'■的梯度,即: U = grad •二',证明:rotU ==0。
证明:rot U = U = -:宀宀.?2-(_ ) i '( ;z/y yz :x z2、如果连续体内位移场是某一矢量位移的旋度,即U =rot ''『证明:divU 「=01、如果某一连续体内位移场是某一标量 zx :xy・ x 证明:divU = i ・U = i •(;?: < )u =(型+也)「+(兰-与j 」+( _:x :y :y :x :x:x :y.:zcy .:z;:x:z;6 z总2屮 y+宀x宀z .尺y亠x 「x :rv _rv x 一 z.:y .:z .7 jx:zx;z.:y-03、已知标量 '为空间坐标的函数,即 '=(x, y,z ),且二阶可导,证明:«(':;・)='■、';证明:八•(二二二)dx cy cz丄(二)T )—二)-X ;x : y : y ;z ;z::「 ::2'::八4、在二维问题中,假设位移位「及都只与x ,y 和t 有关,即,=(x,y,t),-二・(x,y,t ),根据位移矢量公式证明二维问题的位移分量为:z,v, w = -----cy exexo■y证明:u = i ■、—^)i(二二:zy :zLy'z)j (―x: z : X-)k由于「及尸都只与x ,y 和t 有关,因此关于z 的微分都为零,上式化为:Ly云屮-一 )k■y:'■ z■y=V 4(■y)k]即列亠評z 时評Z 刖y 刖X即:u , v ,w = -x :-y_y :x x :y5、体应变氏=:X亠J亠、z,其中;X,;y,;z分别线应变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纲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
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②海岭~张裂、发散;③海沟~腑冲、消没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假定a=6.7,b=0.9)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 0321I M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全球的地震带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
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我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8.面波震级是依据地震记录的什么量来测定的?什么是面波震级饱和? 在浅源远震记录图上振幅最大的波是面波,利用面波最大振幅测定震级称为面波震级,用Ms 表示。
里氏震级标度出现饱和,即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计算出的震级值不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地震波能量增加,而相应的震级大小却不再增加的现象称之为震级饱和。
饱和现象表明对于巨震能量估计偏低。
9、地震的基本参数是什么?或地震预报的三要素?①时间 ②地点 ③强度10、地震矩与断层面上的哪些因素有关,写出其间的关系式。
假定断层面的面积为A ,断层面上的平均错距u定义地震矩: A u M ⋅⋅=μ0式中为μ剪切模量。
11、请导出平面SH 波在均匀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自由界面反射时的反射系数。
SH 波入射只产生反射SH 波。
设的波动方程的解为:t i ilx igx igx e e e B e B v ω133)(11--'+= 它满足自由表面边界条件中的第三式,0)(0303233=⎥⎦⎤⎢⎣⎡∂∂===x xx v μσ 代入得:'=11B B 这表明SH 波在自由表面的反射,其反射系数为1,或者说波反射SH 波振幅等于入射SH 波的振幅,且无相位变化。
12、假设地球具有球对称性,当台站正北方向发生地震时,在北—南,东—西和上—下各分向地震仪上分别能记录到P ,SV ,SH ,LR(瑞利波),LQ(勒夫波)振动中的哪几项? 北——南 P,SV,LR 东——西 SH,LQ 上——下 P,SV,LR13如果介质是完全弹性的,请写出广义胡克定律,和各向同性介质中的胡克定律。
广义胡克定律:⎥⎥⎥⎥⎥⎥⎥⎦⎤⎢⎢⎢⎢⎢⎢⎢⎣⎡⋅⎥⎥⎥⎥⎥⎥⎥⎦⎤⎢⎢⎢⎢⎢⎢⎢⎣⎡=⎥⎥⎥⎥⎥⎥⎥⎦⎤⎢⎢⎢⎢⎢⎢⎢⎣⎡123123332211666564636261565554535251464544434241363534333231262524232221161514131211123123332211e e e e e e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σσσσσσ各向同性介质中的胡克定律:⎪⎪⎪⎪⎩⎪⎪⎪⎪⎨⎧===+∆=+∆=+∆=313123231212333322221111222e e e e e e μσμσμσμλσμλσμλσ14. Love 波和 SH 波区别?主要还是面波与体波的区别。
{来自百度:因为沿着表面传播,所以叫面波。
如果均匀介质,没有勒夫波,在层状介质中,P 、S 波来回反射, 耦合成勒夫波。
勒夫波和SH 波的示意图是一致的,都是界面平面的运动,但是不一样:SH 波是纯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是单一的波,勒夫波不是这样的,表现上是质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但是这个表现是综合的结果,即P、S波来回反射,耦合成勒夫波。
在界面平面上表现一样,但是机理不同。
SH波是体波,具体是S波的一个分量;勒夫波是面波,有频散性质。
勒夫波只在表面上存在(而且必须非均匀或者层状介质的表面),SH 波任何情况都有。
是P波与S波在界面处发生耦合时产生各种方向的质点震动而所有垂直于界面的分量都抵消了,于是就形成了如同SH波的形态,但性质上和SH波不同!}如果设x1x2为地平面(不考虑地球曲率),x3为深度方向。
为了分析的方便,地震学中将垂直于传播平面的x2方向上的S波分量记为SH波。
(1)Love面波可以在半无限均匀弹性介质上部存在低速覆盖层的结构中产生,沿水平层面传播,传播速度介于上、下两层介质的S波速度之间,速度大小与频率有关(存在频散)。
Love波的传播速度比瑞利波的快。
(2) Love面波是SH-SH相干面波,理论上没有垂向分量和径向分量。
15、什么是面波?面波有什么主要性质?最主要的两类面波Reighlay波和Love波的偏振方式有什么不同?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
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通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干扰波,具有频散现象。
在地震图上振动的幅度大,而且振动周期与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相近,所以面波对地面影响较大。
又称为地滚波。
瑞利波沿地表传播,其振幅随深度大体呈指数衰减。
瑞利波在地表面的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椭圆,垂直方向振幅约为水平方向的1.5倍。
大约在1/5波长深度以下,质点振动轨迹为顺进椭圆。
Love波存在多阶振型,但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基阶波上,基阶波的振幅在地表最大。
Love波振幅在盖层内随深度按余弦函数变化,在下层按指数随深度衰减。
Love波的质点振动方式与SH波同,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水平方向上振动。
16. 为什么可以用三分量地震记录来表示三维空间中一点的地面运动量?地震仪记录的是位移也就是地面运动量,这个量是矢量,相当于三维空间里面的一个矢量。
三分量记录是指地震仪分别记录了三个垂直方向上的地面运动量的投影即东西分量、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
17. 大震发生后,较远的高层建筑物里的人震感较强,低矮建筑物震感较弱或没震感,为什么?高层建筑固有频率低,低矮建筑固有频率高。
高层建筑对面波较敏感.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较大。
.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18、请画出双层地壳模型,震源在上层地壳中时,从震源到台站的主要纵波近震震相的射线及走时曲线,并标出相应的震相符号,写出走时方程。
19、求证球对称介质中的Snell定律。
20.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存在波形转换时的snell定律:21、请导出球对称介质中射线参数与走时曲线的关系式(本多夫定律),并说明其实用意义。
两条射线的长度相差为 CB dT v i d r CB ⋅=∆=000sindT 波沿 CB 传播时间,则:0000sin v d i r v CB dT ∆== 由上式知:p v i r d dT ==∆000sin由走时曲线的斜率可求出地震射线的射线参数,射线参数与走时曲线的这个关系就是本多夫定律.意义:本多夫定律表示相邻射线之间的关系,把实测数据和抽象的射线参数联系起来了。
不同的台站得到不同的斜率,不同的p ,从而把射线区分开。
22、低速层或高速间断面的速度特征、射线形状和走时曲线特征。
若在地球内部r 1至r 2的范围内,速度随深度的增加比这个范围上下的介质中的速度都快,即速度的变化率的值相对地大,此层称为高速层。
当r 1=r 2 ,且-∞→dr dv /,此界面称为高速界面或高速度间断面。
速度不连续的界面,存在反射震相,存在首波。
高速间断面上因为速度不连续,出现直达波、反射波、首波和折射波。
走时曲线出现“打结”,“分叉”,若观测到的走时曲线有这类现象,则应判断出高速层的存在。
若在地球内部r 1至r 2的范围内,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此范围之外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那么,在r 1至r 2的层称为低速层。
当r 1=r 2 ,且-∞→dr dv /,此界面称为低速界面或低速度间断面。
在低速层中,射线不满足不等式。
经低速层的射线不会向上弯曲而是弯向地心,但穿过低速层后,由于地层中的速度又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射线又能向上弯曲,最终出射到地面。
射线出现影区或盲区,相应的走时曲线出现间断。
(b)23、试述利用P波初动确定断层面解的原理。
24、断层面解中P轴和T轴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地震波观测按双力偶点源模式求解震源的基本参数时,除了给出二节面(或其法线矢量)的空间方位外,还常给出所谓P、B、T轴的空间方位。
B轴即是二节面的交线,又称零轴,因为该轴线上质点位移为零,也有记为N轴的。
P轴和T轴都位于同B轴垂直的平面内,且各与二节面的夹角相等,P轴位于膨胀波象限,而T轴位于压缩波象限。
P轴和T轴可分别看成是同双力偶等效的双偶极力系的压力轴和张力轴。
25.什么是弹性回跳理论?P波初动解的基本机理是什么?什么是震源球?为什么要引入震源球?什么是辐射花样?P波、S波的辐射花样是什么样的?弹性回跳理论:(1)无应力状态(2)岩石受到应力而产生形变,引起相对位移;(3) 在某一时刻,从某一点开始,应力超过了阻力而滑动或破裂形成了断层(4) 断层两边又回到新的无应力状态。
P波初动解的基本机理:(很不确定对不对!)P波在θ=0时(力的方向)最强;在q=π/2时为零。
因此,过震源球球心,q=π/2的平面是个节平面;节平面的一侧是离源运动,节平面的另一侧是向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