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原理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
13.0
3500 3700 3900 4100 4300 4500 4700 4900
P-波速度 (m/s)
3 震源参数
早在1970年Brune提出震源模型,该模型假设:
震源的剪切破坏 圆弧形破坏区域 随时间连续的滑移速度 整个断层区域内同时滑移
Tau
Slip
Time
震级频率和震源半径
震级 Mw
转角频率 (Hz) 1000
320
震源半径 (m)
-2
-1
1
4
0
1 2 3
100
32 10 3
13
41 130 412
*假设静应力在硬岩层中下降1bar(即100 kPa)
3.2 主要震源参数
根据地震数据,可以计算多 种震源参数,包括:
– – – – – – – 震级 地震矩 辐射能 Es/Ep 震源半径 视应力 静应力降
3.3 地震矩
表示震源的非弹性变形量 静态测量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地层移动量和独立的岩层破裂随 时间变化细节 表示震源总能量 建立独立的震源模型 从矩张量中计算得出或直接从地震波信息算出 符号 M0,单位是Nm 用于计算 Mw
3.4 震 级
最常见的用以描述地震事件强度的参 数
(Udias, 1999)
对数刻度基于地震波特有频率振幅并 用于校正距离和仪器响应 数值从-7(?) ~+9 (地表)不等
许多不同的震级值: • ML – 里氏震级( (原比例尺) • MN – 纳特里震级(常用于美国东北部) • MS – 表面波震级 • MD – 地震尾波持续时间 • mb – 体波震级 对于同样的事件由于地震辐射方向地震传感器性能影响,可能会得到不同 的震级值
• D= 3可以解释为建议 3D 破碎带 • D= 2可以解释为主要因剪切破坏导致的 2D破碎带
辐射能
• 表示地震事件发生所辐射的能量值。 • 是一个与破裂过程相关的动态估量。断层缓慢滑动释放能量 少于快速滑动,但两者都会产生地震矩。 • 符号ER • 单位: J
Es/Ep 值
• Es/Ep 表示S波能量和P波能量的比值 • 按Es/Ep 比值大小进行划分:
3.5 矩震级
矩震级( MW ) 19世纪70年 代在里氏震级和其他震级中 开始应用,目前成为国际出 版物、媒体和万维网通用标 准。 矩震级具有以下优点:
• 有效表达地震事件的强度(不 包括地震范围) • 能够直接计算地震距M0 (代表 震源的一个物理参数) • 可以对不同矿井和国家的震级 值进行直接比较
表观应力
显示地震事件的范围 – 系统能够自相似震源位置
AE
表观应力
(McGarr, 1999)
-4
矩震级, mw
8
震源半径
• 地震半径:地震应力集中点集或线集到最近地震点集(应力 释放点集)之间距离的数学期望。 (引自 尹哲,2011) • 大多数地震模型对应一条速度光谱曲线,该曲线的峰值点称 为转角频率(f0),转角频率处震源辐射出的最能量最多。 • 我们常用“布龙”震源模型计算,假设震源是圆形的具有连 续破裂速度的剪切源。 • 震源半径与f0 成反 比例关系(波的主 频率与破裂时间有 关)。 • 震源半径用符号r表 示,单位:m。
2.1 传感器的数量
三轴传感器数量要求 地下工程中需要不少于2个三轴传感器 – 必须能够准确的拾取S波的到达时间。 – 通过矢量图分析,必须能够确定P波偏振方向
地面安装条件下需要一个三轴传感器
2.3 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与平均残余 时间ΔT成正比 减小定位误差要求: 1. 事件定位精确 2. 对不准确的定位 需要最少4个P波 到达时刻的数据 建议超定解方案,提供更多准确的位置估计和误差估计
2.4 速度模型
理想状态下岩体的均质 性和各向同性
某一区域范围或某一岩 层质地均匀具有相似的 特性 采用单一的速度模型 (Vp 和Vs为定值)
现实中岩层的非均质性 和各向异性
岩层具有非均质性,而 且具有相似特性的岩层 其内部有分层、构造, 节理或者片理等。
使用各向异性模型 ( 方向不同则Vp 和Vs速度不同 )
震源位置图3
P*P -0.1ms P*P -0.5ms
PP* +1.2ms
θ
最终位置 (x,y,z) P P* +0.9ms
2.1 传感器的数量
单轴传感器的数量要求 波形分析解出所发 生事件的四个参数 (t0, X0, Y0, Z0) 实现震源定位至少 需要4 个单轴传感器 (即拾取4 个P波初至 时刻 )
n M n1 ik N
2 V t
• 地震应变率εik表示地 震的非弹性变形速率 • 直接通过矩张量计算 得到 • 例如,某盐矿受垮落问题 影响,安装了36个单轴检 波器,通过因式分解,算 出912个矩张量解决方案。 • 复杂的震源类型图描绘出 各种各样的地震发生机理
应变率示例
• 上图显示了水平分量的应变率张量:
• 切变事件: Es/Ep = 10~30 (根据Boatwright 和 Fletcher在1984对自然 地震的研究) • 拉伸事件: 由于S波振幅小、辐射范围小,Es/Ep 比值明显很低
• 如左图示例,Es/Ep平均 值没有增加,因为矩张量 扩展过程中裂缝闭合导致 围岩体积增大 • 其他的比值: Ωs/Ωp (引自 Mercerat et al 2010)
表观应力
• 地震能量以力的形 式表现出来
• 单位时间辐射出的 能量值为 ER a ( VS 2) M0
式中,表观应力τa 单位 Pa
• 表观应力分析:
• 高表观力-– 高应力区域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地震能量,但变形较小。 • 低表观力-– 低应力区或该区域岩层破碎压力已经释放。此时,在破碎区 产生较大位移 ,但围岩破裂速度慢。 • 机理 – 同样震级条件下,爆炸可能产生比剪切断裂更高的表观应力 τa 。
地震学原理简介
微震监测的意义
通过微震监测可以获得:
地震灾害评估
岩层应力条件和应力重新分布 地震效应产出率和提取方法 构造断裂偏移
目 录
1.
2. 3.
地震波简介
波形, P/S 波速
震源位置
残值, 速度模型,误差和全息图
量级,地震矩和能量 发生机制,矩张量和必要条件 事件类型,微震量级分布
放炮,打钻,凿井等
自然发生的地震事件
断层作用,岩柱破 裂,采空区垮落等
(引自Horner and Hasegawa, 1978)
5.1 狭窄的软岩矿区
平面图:西部矿体范围狭窄
狭窄区域一年的微震事件
5.1 矿震对软岩矿区的破坏
• 矿柱因矿震严重变形破坏。 • 随着矿柱周围采掘推进,矿柱载荷逐渐增加,最终在矿柱附近 进行爆破时,诱发矿柱发生矿震。 • 当矿柱预期有冲击危险,矿柱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具有很 强的破坏力。
– DC方案 – 非DC方案
传感器记录的远场地震 波波形如何解释?
– 断层面方案 – 地震矩张量
(Horner and Hasegawa, 1978)
4.3 矩张量条件
必要的基础条件:
获知准确的震源位置 精准的P波初至拾取时间: 压缩为正数 扩张为负数 根据波形进行幅值测量 (自 动实现)
5.2 事件发生率直方图
End of shift Blasts
5.3 事件和时间关系图
放炮时间 Day: 06:00 - 06:15 Night: 18:00 - 18:15 放矿溜井噪音
因放炮导致的地 震事件
5.4 事件类型和震级分布
频率-震级曲线图
log N a bM
过滤掉爆破事件
(引自--斯泰因和维瑟逊, 2003)
关键因素:
明确单轴和多轴传感器的方向(传感器钻孔的方向) 明确传感器的极性(校准表) 输入6个初动值和振幅可以解出6个未知数 至少使用8个覆盖完善的传感器方位角数据进行约束 进行多次校正
所需的有效信息:
建议:
5 微震事件举例
人为原因引起的微震 事件
(引自Kanamori and Brodsky 2004)
震级 – “b” 值
b值在特定区域随着时间(震 前和震后等)变化而快速变 化。 b值代表震源的一次函数,其 大小与地下工程采掘的形状 和空间大小有关,也与易诱 发地震活动的断层和矿脉等 相关
(引自Mussett and Khan ,2000)
震源参数
4.
5.
震源机制
微震活动
1 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弹性波包括地震波和声波,与塑波相对。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 和面波(L波)。
地震波仿真技术
1.1 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的四种基本类型 两种主要的地震波分析: •基本波 (P波) •二级波(S波)
2.5 位置校正
采用校正炮校正:
校正炮埋入岩石中 1-2 m 至少需要3-4个校正炮 19.0 记录放炮时间 勘测校正炮位置 18.0
17.0 定位误差(m)
8 个校正炮
确定最佳的 P波、 S波速度模型 对得出的误差进行 评估 优化自动拾取和定 位程序
16.0
15.0
要求预知的参数包括:
每一岩层的P波速(Vp),S波速(Vs) 声波钻孔记录,地质钻孔记录,实验室实验. 不同岩层的深度和厚度 各岩层的方向(方位和倾角)
震级 –“D”值
• 某盐矿采用36个15Hz单轴检 波器监测岩洞垮落问题 • b = 1.5
• D值 (分形维数)其值=2b • 说明:
• • • 箭头表示P 轴平均方向 蓝色和红色区域表明低压缩应变率和高压缩应变率 探测到的垮落区是变形率最大的区域.
(引自Trifu and Shumila,,2010)
3.6 震源参数计算
计算所需的重要参数包括:
– 精确的震源位置; – 准确的岩体波速(P波,S波); – 方位角范围- -如果来自不同传感器的震源参数是平均的,由于 震源辐射方向和角度不同,需要更多的震源参数值(除非震源是 爆破震源或内爆)。
4 震源机制
微震事件发生在距离人 工开挖工程附近(即诱 发地震活动),可能有 多种震源机理:
足够的传感器个数 传感器的精确位置 波形时间同步 拾取波形准确到达时间 准确的速度模型 较小的残余时间
震源位置图1
传感器
微震事件
震源位置图2
P* P -10ms P* P +17ms P P* -6ms
θ
P – 拾取P波到达时间
开始位置 (x0,y0,z0)
P* – 计算P波到达时间 +10ms P P* ΔT = P* – P : 残余时间
质点峰值振动速度(PPV)
利用震级可以估算岩层不同位置的PPV。
• 与经验关系曲线log (PPV*R) 和 log (M0)有关。(引自 McGarr,
1984)
• 估算地震事件近源场和中间场等范围内的PPV。 PPV值用以帮助确定岩石需要的支撑力,检查岩石的支撑作用是 否达到预期 。
应变率
ik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总 结
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对大量独立的微震数据进行分 析,帮助我们了解岩石所处的状态。
微震数据用以确定震源位置,发生机理和震源参数。 震源机制判定通常根据发生地点特别是大地震事件的发生 地点帮助我们理解断裂过程和应变(变形)的方向。
附录 – 高级主题
震源位置
速度模型
在层状岩层中:
地震波在不同岩层类型中传播速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定位程序中使用层状速度模型
频率(N)
震级
震级 – “b”值
震级数据的统计分析,例如地震危害性等 频率 – 与震级的关系(引自Gutenberg and Richter 1944)
log N a bM
• 线性关系:
– N=地震次数,在给定时间内 震级等于或大于M的次数 – a = 测得地震等级 – b = 曲线的斜率,表示在给定 时间内大小地震事件的相对数 • 例如,右图所示曲线,对于7级地震的N值大约 是8级地震的十倍
•一般频率低于P波
1.2 同质条件下地震波速度
P波 S波
近端检波器 P波速度是S波的1.73 倍 P-S 到达时间随着传感器 到震源距离增加而增加
远端检波器
2 震源位置
震源定位的计算方法
单形法,Geiger法,网格搜索法等 万华微震监测系统倾向于采用单形法
高精度的震源定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