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罚甚于体罚

合集下载

关于体罚与心罚学生的深刻检讨

关于体罚与心罚学生的深刻检讨

关于体罚与心罚学生的深刻检讨
自接手新五年级以来,我先后心罚与体罚学生的次数变得明显增多,为此我深深的感到自责与内疚,我很清楚,心罚与体罚学生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里面掺杂着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缺乏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足够耐心,缺乏对科学的教育理论的耐心运用,缺乏对学生包容、信任、理解,为此我深深的忏悔。

同时我认为我自己还缺乏对学生真诚的爱,自己无法做到对学生无私的爱,爱是一切教育教学的秘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秘密就是如何巧妙的爱学生,自从今年的下半年开始我似乎缺少对学生的爱,我的教育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缺少力度,为此我感到非常的遗憾,个人认为以后的路还有很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爱学生,对学生保持一颗童心、耐心、恒心、信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根基,他始终关乎着一个教育教学的成败,五者缺一不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中,我应该始终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始终保持对学生充满一颗永不变的爱心,深深的扎根到学生的人群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多与学生交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充分发动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工作,不放弃,不抛弃,始终坚持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改造,创新运用,真正从实处,从小处帮助学生,通过内力与外力的作用,以内力为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坚决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心罚大于体罚

心罚大于体罚

心罚大于体罚——一则案例引出的教育反思建始县教研室谭琼我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一抓再抓,学校更是三令五申,现在学校体罚现象渐少。

然而,另外一种现象开始产生,老师不动手,开始动口,对于犯错的学生极尽辛辣之词,完全无视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叫“心罚”,指教师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如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等,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

在我的教育历程中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是十分内疚。

三年级上学期,我班上转来一个学生叫孙正伟,父亲在外打短工,母亲在他两岁时就一直瘫痪在床。

他被托管在一位退休教师家,退休老师告诉我,他写的字就像孕妇肚里四个月的孩子——没长全。

不仅字写得差,行为习惯也差。

和同学闹矛盾,朝别人吐口水;放学跟着同学到别人家,赖在别人家里,赶都赶不走;不仅如此,他还从来不做家庭作业。

有一天,孙正伟没来上学,我打家长电话,打不通,第二天孙正伟来了,问他原因,他说跟爸爸出去玩了,问他为什么不请假?他不做声了。

我气急了,当着全班同学说:“孙正伟行为习惯差,不改好大家都别理他,他现在算是寄在我们班上的。

”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孙正伟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有时抹着眼泪在哭。

有一次回到家里,女儿(和孙正伟同班)告诉我,现在班上的同学都很讨厌孙正伟,不想和他同位,不想和他玩,有同学还经常打他,把他打哭了。

我问:“为什么?”女儿厌恶地说:“他学习差,又喜欢朝别人吐口水,我们都讨厌他。

”接着我在孙正伟的日记里发现这样几句话:“今天我和杨军吵架了,他说我是寄在班上的,不算班上的学生,我哭了。

我一定要努力,不让别人说我是寄在班上的。

”我的心灵震撼了,没想到自己一气之下说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这样大的伤害,会让班上的同学这样“群起而攻之”,我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班上的学生因为我的言行,不仅不同情、关爱孙正伟,而且整体厌恶他,排斥他,我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啊!我怀着赎罪的心情找来孙正伟,真诚地向他承认错误,说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他是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中国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

中国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

中国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教育孩子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对孩子进行"心罚",其实,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

家长教育孩子有三忌:一忌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给孩子"冷脸"看。

长期这样恐吓、冷落孩子,孩子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二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相比,一次没考好,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小王就是比你聪明,这次又比你多考了2分。

"长期抹煞孩子的成绩,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逐渐变得自卑、压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三忌夸张言辞影响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有些家长还会把事情"歪曲"。

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会夸大后果,这样容量刺激孩子,孩子以后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变得胆小,而且更容易犯错,即使犯了错误也不敢对家长说,也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等行为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

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以人为本,忌体罚更要慎心罚

以人为本,忌体罚更要慎心罚

3 3 弓 发学生逆反对 立情绪 . l
却没有 引起足够 重视 的现象 , 这就是教 师对学
生的心理惩罚。
2 3 映射性 .
形 成 对 自己 的 “ 受 定势 ” 影 射 、扩 散 到 感 ,
青少 年学生 一般 都 比较喜欢 和 崇拜 自己
却在给学 生造 成心理 伤害的 同时 , 也破 坏了教
() 2打击 学生 自信心 。教师 经常用 尖刻 的
参考文献
[】金玉 . 1 避免学生 心理伤害 , 塑造学生 健全人 格 … . 宁行政 学院 学报 , 0 7, l O 辽 2 0 4: 3 ~
1 31.
求, 就转向外部寻找朋友甚至跟流 氓地 痞混到

语 言奚 落 、挖 苦学 生 , 使学 生 产生 自卑心 会 理 。 自 会使学生过 多地看到 自己的短处 , 卑 面
3 2损 害学生身心健康 . ( ) 伤学生 自尊 心。 自 心是 学生要 求 1 损 尊
5 结 语
心理 惩罚会严重影 响学生心理 , 产生不 良
以正 面教 得到人们肯定和 重视的 感情 , 追求真善 美的 后 果 教 师应 树立 以 人为 本思 想 , 是
动 力和源 泉 。而 学生 的 心 灵极 其脆 弱 , 果 如
滥 施权 力对 学 生 进 行 心理 “ 暴 ” 严 重破 施 ,
3 心罚的危害
3 1 违反教育规律和 以人为本思 想 . 在未 成年人 教育 中贯彻 以人为本 的思想 , 是贯 彻落 实国家 的方 针政 策和遵 守教 育规 律 的必然 要 求。以人 为本 就要正 视 青少年 的主

1 1含沙射影 , 嘲热讽 冷
1 3 限制自由 。 . 孤立隔离 任何人都是需要 朋友需 要交往的 , 可部分

忌体罚,更忌“心罚”

忌体罚,更忌“心罚”

忌体罚,更忌“心罚”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

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有部分教师就没有注意到了。

首先谈谈“心罚”指什么。

“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文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

通常有四种表现:一、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

表现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

比如对好动的学生说:“简直是长了猴子屁股,一刻也坐不住。

”二、置之不理,视若无物。

表现为把有过错的学生当作“透明人”,视若无物,用冷漠的态度告诉他:“我已经放弃你了。

再也不管你了。

随你怎么样。

与此类“心罚”相伴的常常是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

三、隔离学生,不让其它同学与之交往。

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断然采取“隔离”的方法。

在班级中制造舆论,不让其它同学与之交往。

若有发现与之交往较密的,则找和他交往的同学作思想工作:“不要受他影响,不要被他带坏了、不要和那种人混在一起。

“和他玩在一起,你还想学好吗?”想办法孤立有不良习性的学生。

四、粗暴威吓。

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吓学生。

比如对不够努力用功的学生说。

“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

”“以后准备干什么?在家给父母养着吗?“心罚”还有其它的表现,在这里不—一赘述。

不管哪一个心罚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产生一定危害。

“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嘲笑、挖苦下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面心理暗示下,承认自己是“笨的”、“无能的”。

另一种是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极大反感。

这种反感成形固定下来以后,学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刺头儿”了。

时时处处和学校、教师对着干。

“置之不理,视若无物”看似没有什么危害性、其实不然。

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践的基础上曾提出这一个公式:“交流效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可见情感交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

心罚比体罚对孩子伤害更大

心罚比体罚对孩子伤害更大

心罚比体罚对孩子伤害更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
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否定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认为孩子一事无成。

*不良影响: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态度,长期对孩子持否定态度,会影响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
家长往往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把小事放大。

*不良影响:
孩子长大后容易犯错。

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

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单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老师和家长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体罚”与“心罚”

“体罚”与“心罚”

“体罚”与“心罚”临沂滨河明珠小学何凤武随着校园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大大减少。

但“罚写XX遍”、“你真是个笨蛋、傻瓜”之类的“体罚”或“心罚”现象仍屡屡出现。

前几天,我看到本校一名学生趴在水泥台上弯着身子写了很长时间的字,想提醒他回家。

一问才知:因把“鼎”字写错了,老师罚他一百遍,并说少写一个字也不行,少写一个再罚写一百遍!这位教师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这不符合教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字写四、五遍,小学生即可掌握,写多了就是无效劳动,写一百遍更无必要。

这只能是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让学生枯燥地抄一百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不仅无助于知识的掌握,相反会导致厌学情绪。

对学生“体罚”不对,“心罚”更是不该。

“哀莫大于心死”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学生,表面上看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而“心罚”更多是伤害学生的心灵。

受“心罚”的学生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对这些现象的批评早已有之。

但为什么至今屡见不鲜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托辞:“老师用心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

”其实这何止是方式、方法问题。

而且也是教育思想问题,是师德问题,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你写错了,我就罚你!”、“你学习不好,就是笨蛋、木头。

”不管后果如何。

这难道是关心、爱护学生吗?是真心为学生好吗?显然不是。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崇敬和爱戴的一个重要因素。

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伤害学生,去体罚他们,如果那样做,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违背了《教师法》;更违背了教育规律。

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真心关爱学生,但愿这些“体罚”、“心罚”学生的现象早日杜绝。

谈多媒体电化教学中的“两主”“一辅”如今,多媒体电化教学正在逐步推广,电教热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巨大优越性。

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5 一些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素 引起 的教 师心理 障碍 。某 些教 育 .
如班级学生太多 , 升学率压力 、 争、 学 竞 教 对上课 问与课堂无关 问题 的学 生 , 师不但 不因 势 体制的不合理 , 老 使得教师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 引起职业倦息 。有 些 利导 , 婉解答 , 委 而说 : 与上 课无 关 的东 西 , 要 乱插 评价 , “ 不
引起心罚的原因很多 ,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
1 教师 自身 的道 德修养 较 低。有 些 教师 没有 高 尚 般经受不住来 自教师方面的精神摧残 主要后 果表现 为 , 的情感 , 对教育 事业缺 乏热情 , 在工 作中表现 出粗鲁 , 野 以下几种 : 1 自尊心受 到伤害 。 自尊心 是青 少年儿 童心 灵 中 . 蛮的作风。

心 罚 及 其 表现
所谓心罚 , 就是刺伤学生的 自尊心 , 侮辱他们的人格 师的威 严 , 对学生尖酸 刻薄 , 以势压人 , 用蛮横 、 吓来维 恫 师道尊 严” 。 损伤他们的 自信 心 , 破坏 他们 的情感 , 视他们 , 歧 轻谩 他 护所谓 的“ 4 教 师的 学生 观不正 确 。教师 不 了解 当代 孩子 的 . 们, 也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打击与摧残 。 一昧强调现在 的学生与 自己的孩 提时代不 一样 而 只要我们冷 静地观 察与思考 , 就会 发现心 罚在校 匿 特点 , 不切实 际地要求 自己的学生。有的信 奉“ 分数至上” 的学 里是普遍存 在的 : 对学 习成绩 差的, 得到教师的轻视 和疏 远。 不屑一顾 , 使学生诚惶 诚恐 , 垂头丧气 ; 生观 , 以分数作为评价 好学 生的主要标 准。有 的别信 奉 观 认为只有听老师话的学生才 是好 学生。 对回答 问题 出错的学 生, 有的教 师总是一 番训斥 或 驯服工具 ” ,

用三心两意代替体罚这种落后的教育方法

用三心两意代替体罚这种落后的教育方法

用“三心两意”代替体罚这种落后的教育方法面对越来越敏感的学生,体罚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学生们越来越排斥体罚这种教育方法,无论差生和优等生都是如此,老师们也是一样,这样做效果不好,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饭碗。

为此,我始终坚持“三心两意”的原则,去面对让我们生气的学生。

“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两意”即:毅力和学习意识。

一、爱心是稳定班风的第一块基石。

我们常说要把阳光撒向所有的鲜花和小草,可是烈日炎炎下的“阳光”大家并不喜欢,所以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孩子们接受你,换句话来说,班主任要笼络你的学生就一定要抓住合适的机会展显你的爱心。

初一新生入校,许多孩子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对于住宿生活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所以刚开学那段时间我总是背着一个大包,陪着我的孩子们一起进班、一起去餐厅、一起回宿舍,孩子们生病、受伤时我的包里有体温计、创可贴、药棉和酒精、还有很多常用药;当你的孩子们能像信赖父母一样信赖你时,你的爱心就有了回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接受了你,在这样的情况下去管理这五六十个孩子就不需要班主任“雷霆暴怒”了。

二、耐心是班主任工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第一步。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由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不断进步组成的,然而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一个长久、曲折的过程,这时候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比如,我班上有一个叫段威灿的男生,开学第一天我就不得不注意到他了,那一身流里流气的打扮,一摇三晃的走路姿势,还有那一双看谁都不顺的眼神,着实让我头疼不已,我的班上怎么会来了这么一颗“不定时炸弹”呢?观察了他一天之后,上课第一天我就主动出击了。

上课时看到他军姿站得好,我马上让他给大家做示范,不失时机的夸奖他;休息时格外关心他,多和他聊天,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主动谈他以前的学校、老师、同学、家人,慢慢的让他觉得,在我心里他就是最好的学生,我是非常重视他的。

而他为了不破坏在我心中留下的好印象,就不得不开始装成好学生的样子。

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李迪南谯区会峰小学小学语文摘要:关爱学生是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要求之一,它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只有心中对学生充满“爱”,事事立足于“爱”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爱关心学生发展一、坚持做到不心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一)不心罚学生。

心罚是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的伤害重于体罚。

心罚的非人道性在于以各种方式侮辱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感情,损伤学生的人格尊严。

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你还笨的人了!”,或“你比猪还笨!”、“你从来都没有遵守过纪律”等等。

(二)不体罚学生。

体罚是对学生身体进行惩罚,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容易采用的一种惩罚方式。

例如对做错事情的学生罚站、罚跪,罚跑甚至进行踢、打、拧耳朵、扇耳光等。

这种惩罚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都很大,而且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教师,取得反面的教育效果。

(三)不变相体罚学生。

当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时,我们不能暗示或要求家长来惩罚孩子;当学生作业错时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时,也不能罚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等变相体罚学生。

二、坚持理智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盲目的爱缺乏是理智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自身的不良因素;我对学生的关爱是公正的和坦荡无私的,我从不偏袒和包庇任何一位学生。

“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厉的、热爱美好的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三、角色互换,理解每一位学生在大力提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关爱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容易,而关爱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较难。

不可忽视的“心罚”现象

不可忽视的“心罚”现象

不可忽视的“心罚”现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体罚,就是指对学生身体的惩罚,一种是打学生,此法学生不乐意但也无奈,有时会招致家长的不满,引起争议,还有一种就是变相体罚---罚劳动,对于此法,那些被罚的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因为不用呆在令其感到枯燥无味的课堂上。

不论是体罚还是变相体罚(罚劳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已不多见了。

如果我们把上述称为显性的体罚的话,那么有一种隐性的“体罚”经常被忽视,这种体罚我们称之为“心罚”。

心罚就是思想的惩罚,行为意识的惩罚,往往通过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眼神、教师的肢体动作、教师的不知觉的习惯行为等对学生施加影响,甚至是人格、自尊心上的伤害。

这些惩罚有时是隐性的、隐形的,被伤害到的学生心理受到压抑、强迫,产生积郁、害怕、对立等心理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表现出沉默、自卑、逃避、甚至自杀等异常暴力行为,这些都是对学生“心罚”可能带来的或者已经带来的后果。

这里我想用曾经引用过的故事来说明我的观点:两个天分相同的女孩,在中学时期遇到两个不同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的行为对两人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第一个女孩,在文学上有过人的天分,而数学很差。

她刻苦努力,终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数学及格了。

可是,老师却说:没想到你居然及格了,一定是抄的吧。

女孩愤怒的指责老师的评价,老师又说:你不承认,那我再拿一份卷子,你考考看能不能及格。

女孩不示弱:好吧。

结果,老师出了最难的卷子,女孩考了个大大的“0”分。

从此,在她倔强的性格中增加了怨恨、敌视、漂泊的成份。

另一个女孩,文学同样有天分,数学成绩同样较差,但她的数学老师非常善良,每次考试不及格,老师都宽容了她,并鼓励和帮组她完成了中学数学会考。

三年后,中考中的她数学得了75分。

她惊呆了,也从内心感激这个数学老师。

从此,她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不足,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

浅论“心罚”

浅论“心罚”

浅论“心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文意识的加强以及法制观念的提高,在当今校园里,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

照理说,师生关系应该更加和谐了。

但是,当我们去用心回味的时候,却发现一些学生过得并不快乐。

在他们眼里,似乎有一种“惩罚”更加令人烦恼,这就是“心罚”。

所谓“心罚”,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施暴”。

这样形容并不夸张。

长期处于心罚状态下的学生,身心难以健康成长。

在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的作用下,他们只能违背天性,向快乐告别。

“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

”如果处理不当,精神上的创伤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现代人都在追求一种理念——“有尊严的生活”。

这样,大家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毕竟社会带给我们的压力太多太多了。

而我们的学生呢?心智尚未成熟,承受能力有限。

面对繁重的学业以及附带的压力,他们更需要“尊重的教育”。

而“心罚”正使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在校园里,防止“心罚”的关键还是在于它的始作俑者--教师。

一方面,教师需要提高师德修养,富有爱心,培养耐性;另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教师要多积累和探索“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

总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做学生头顶上的同一片阳光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最需要什么?当然是别人对他的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有特长,他们能够赢得周围更多的目光。

可是,也有这样一些学生,个性较强、问题较多,始终徘徊在班级群体的边缘。

对待这些问题学生,有的教师置之不理,视若无物:“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更有甚者,出于个人恩怨,在班级中制造舆论,禁止其他学生与之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要被他带坏了。

”最终,孤立、放弃使这些学生被进一步边缘化。

而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及时洞察到这个情况,树立公平的意识,广播雨露。

对问题学生,不孤立,不放弃。

把大爱融入到平日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话语虽简,情谊至深。

让学生感受到,你就是他们头顶上的同一片阳光。

对教育“心罚”的思考

对教育“心罚”的思考

心罚的危害性
01
02
03
引发心理问题
心罚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自 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 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和成长。
破坏师生关系
心罚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 任和关系,使受罚学生产 生对教师的反感和不信任 。
损害学习效果
心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兴趣,影响他们的 学习效果和成绩。
02
心罚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教育“心罚”的思 考
2023-10-27
目 录
• 心罚的定义与现象 • 心罚产生的原因分析 • 心罚的预防与化解 • 心罚现象的深层思考 • 心罚的相关法律问题 • 结论与展望
01
心罚的定义与现象
心罚的含义
心罚是一种教育惩罚方式,通常是指通过非身体接触的言语或行为,对受罚者的 心理和情感造成伤害的惩罚形式。
结果公平
教育应该注重教育结果的质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全面发展。然而,心罚现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思考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功利主义和竞争 主义可能导致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表现,而忽略其身心 健康和个人发展。
在处理心罚相关案件时,需要依据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依据教育部门 的行政规定,对涉事教师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对于教师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范围、处罚措施等方面的冲突,应当通过 立法和司法解释等方式加以协调。
心罚的法律责任与追究机制
心罚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涉事教师需要承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责任形式包括但不 限于: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开除等 行政处罚,以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事 责任等。

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关爱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师关爱学生具体内容有坚持做到不心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坚持理智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角色互换,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少批评指责学生。

一、坚持做到不心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1、不心罚学生。

心罚是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的伤害重于体罚。

心罚的非人道性在于以各种方式侮辱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感情,损伤学生的人格尊严。

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你还笨的人了!”,或“你比猪还笨!”、“你从来都没有遵守过纪律”等等。

2、不体罚学生。

体罚是对学生身体进行惩罚,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容易采用的一种惩罚方式。

例如对做错事情的学生罚站、罚跪,罚跑甚至进行踢、打、拧耳朵、扇耳光等。

这种惩罚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都很大,而且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教师,取得反面的教育效果。

3、不变相体罚学生。

当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时,我们不能暗示或要求家长来惩罚孩子;当学生作业错时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时,也不能罚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等变相体罚学生。

二、坚持理智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自身的不良因素;我对学生的关爱是公正的和坦荡无私的,我从不偏袒和包庇任何一位学生。

“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厉的、热爱美好的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三、角色互换,理解每一位学生在大力提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关爱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容易,而关爱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较难。

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多优点和长处,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心罚”——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心罚”——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心罚”——孩子心中永远的痛不知何时,在校园中慢慢流行起了这样一种说法——心罚,也有人称为“心灵施暴”。

人们熟悉的往往是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对“心罚”却了解甚少,甚至有些老师有意无意中也没感觉到。

我们时常会在校园里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还有的班主任为强化班级管理,给差生一点压力与警告,排座位时把差生放在教室的角落里……所有这些说法和做法均属于“心灵施暴”或称为“心罚”。

其实所谓的心罚,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毫无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其行为失控。

表面上看“心罚”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

体罚伤害的更多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它就像一团挥之不去、拂之不离的阴影长期滞留在孩子的心中,成为一块心病。

心罚不仅会侮辱学生的人格,损害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摧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的勇气,引发厌学、弃学、逃学,甚至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一件事:我当时是带初三毕业班,班里有个学生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去网吧上网。

后来我知道这件事后,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声训斥他:“马上就要中考了,学习这么紧张,你还有心思去上网,你是不是不想念书了?不想念就书包背上滚!”当时我也在气头上,说这些话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说完就走出教室了。

第二天,这个学生没来上学,我给他打电话,可他就是不肯回来继续上学。

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当我在全班学生的面前说了让他“滚”后,他感觉特丢人,没脸来上学了。

后来我和班上的任课老师一起去他家做了好几次动员工作,他才又回来上学。

心罚甚于体罚

心罚甚于体罚

心罚甚于体罚语言暴力面面观西苑中学曹淑艳关键词:语言暴力爱的教育情绪的驾驭学生观师德修养古代“教”的涵义十分形象:左边的意思是给孩子传授“经典”,右边则市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

而同时,人们的观念中,“体罚”与“严格”几乎是个同义词。

几乎所有的体罚都被认可为“对孩子好”、“初衷是好的”。

正是这些被人们奉为“信条”的传统教育的糟粕,引导一些教师走入误区。

好在我国几十年间为此出台了许多教育法规,禁止体罚。

虽然,经三令五申、大力整顿之后,体罚、禽兽教师事件演化为只是个别现象,但另一类不为人所关注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罚”却让学生大伤脑筋。

请看,这样的话语,谁能承受:孤立式:“同学们,他这是什么行为?”、“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么办?”挖苦式:“你是吃饱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你真没救了。

”、“你父母给你吃什么长大的。

”、“狗屎一堆。

”、“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比较式:“你和××简直不能比,相差太大了,一个天,一个地。

”、“你和××一样没出息。

”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爸来吧!”、“走,到校长室去。

”预言式:“我看你早晚进监狱”、“你呀!什么也学不好,学不会。

”结论式:“全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活宝了”、“换我,楼上跳下去死了拉倒。

”记帐式:“早晚跟你算帐”、“家长会上再说”心灵摧残式:“你有没有良心”、“缺心少肺”对上面的这几类话语,相信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不会感到很陌生吧。

当体罚和变相体罚正在公众的谴责声中渐渐收敛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心罚”。

老师们一句句像刀子一样的话语,使校园中的“语言暴力”问题突现了出来。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这样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心罚又称“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

心罚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

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起那种遭教师体罚的幼儿,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到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体罚幼儿还要坏的后果。

许多研究还表明:受心理惩罚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心罚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的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威胁恐吓。

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安。

“再不听话,我们游戏时就不带你去”;“你又打人了,走,到某某班去”;“再哭,把你关到老鼠间去。

”再“打人,叫警察叔叔抓你。

”看“见没有,你们不听话,我也要把你们送到别的班上去的。

”吓得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灾难落到自己头上。

2、对孩子的忽视、冷落和拒绝。

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惩罚。

常见于教师对能力较差、性格孤僻、少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等。

同时,还表现为教师对幼儿正当权利的剥夺:如教师为教学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安全剥夺幼儿户外活动的权利,为所谓效果剥夺幼儿回答问题及表现的权利。

3、武断夸大。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是运用她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断的评判,因此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褒时贬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

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说。

“A和B 打架了”时,若教师认为A是调皮爱惹事的,教师便毫不犹豫地把A叫来。

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从没有看你干过一件好事。

“心罚”对孩子更伤_家庭教育

“心罚”对孩子更伤_家庭教育

“心罚”对孩子更伤_家庭教育/jiaoyu/jtjy/家长都知道,体罚对孩子不好,因此家长希望用言语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然而,他们却用错了对子女训斥、嘲讽这些语言暴力的方法,反而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更大的伤害。

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嘲讽,进行一种“心罚”。

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很大的伤害。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

不管家长们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势得其反。

诚然,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则更是不该。

“哀莫大过于心死”。

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

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孩子。

如果那样做,则是家长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

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了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落下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扯起。

须知“良言”是甜甜的,香香的,充满活力的;“良言”是清风,是春光,是青山绿水。

但愿每位父母都养成使用并警用“良言”的习惯,讲究教育的艺术!莫再“心罚”孩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暴力面面观
西苑中学曹淑艳
关键词:语言暴力爱的教育情绪的驾驭学生观师德修养古代“教”的涵义十分形象:左边的意思是给孩子传授“经典”,右边则市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

而同时,人们的观念中,“体罚”与“严格”几乎是个同义词。

几乎所有的体罚都被认可为“对孩子好”、“初衷是好的”。

正是这些被人们奉为“信条”的传统教育的糟粕,引导一些教师走入误区。

好在我国几十年间为此出台了许多教育法规,禁止体罚。

虽然,经三令五申、大力整顿之后,体罚、禽兽教师事件演化为只是个别现象,但另一类不为人所关注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罚”却让学生大伤脑筋。

请看,这样的话语,谁能承受:
孤立式:“同学们,他这是什么行为?”、“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么办?”
挖苦式:“你是吃饱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你真没救了。

”、“你父母给你吃什么长大的。

”、“狗屎一堆。

”、“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比较式:“你和××简直不能比,相差太大了,一个天,一个地。

”、“你和××一样没出息。


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爸来吧!”、“走,到校长室去。


预言式:“我看你早晚进监狱”、“你呀!什么也学不好,学不会。


结论式:“全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活宝了”、“换我,楼上跳下去死了拉倒。


记帐式:“早晚跟你算帐”、“家长会上再说”
心灵摧残式:“你有没有良心”、“缺心少肺”
对上面的这几类话语,相信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不会感到很陌生吧。

当体罚和变相体罚正在公众的谴责声中渐渐收敛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心罚”。

老师们一句句像刀子一样的话语,使校园中的“语言暴力”问题突现了出来。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这样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

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由此可见,“语言暴力”决不是小问题,决非无关紧要,它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们倒在“语言暴力”的屠刀下。

虽然对孩子们的身体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老师冲口而出的尖刻话语决不会像船儿过水那样不留痕迹。

因为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
2000年11月13日,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金某上课时玩圆珠笔发出声音,遭到骆老师大声训斥,还扬言要把她送到派出所。

当天中午,金某出现不正常现象,晚上开始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发高烧,小便失禁。

经绍兴市第一医院诊断,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2001年10月3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岁的中学生凯钦自缢身亡。

他在遗书里说,“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

我其实只甩了一次。

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

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

还说我是人渣,是没人性。

我实在受不了了……”
今年4月12日,重庆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

其老师在丁婷自杀前说的“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这句话,导致丁婷跳楼自杀。

其实上面这些例子只是最为极端的后果了,而那些每天承受着老师的责骂、讽刺、讥笑,在压抑中默默挣扎和生活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的。

到底这些语言上的暴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为此记者采访了北大金秋心理研究中心的陈伟副主任。

陈主任在四川和北京多家学校做过心理辅导工作,对学校的情况颇为了解。

“语言暴力”,杀人不见血。

对于这些因暴力而引起的惨剧,陈伟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们的伤害,决不在体罚之下。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更具有摧残性的。

可谓杀人不见血。

体罚的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陈伟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们的伤害主要有几方面:第一,由于学生和老师在地位上的差异,孩子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孩子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

而在某个时候,这些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极有可能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他们很可能由此走向扰乱社会秩序,向个人甚至社会报复的不归路。

第二,“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负担在某些孩子身上一直无法排解,向内便造成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精神病和心理障碍甚至自杀。

第三,孩子的自尊、自信在老师们的这些话语当中被严重伤害,时间长了,他们就逐渐丧失了对自尊的需求和认同,逐渐走上抛却自尊自信的沉沦之路。

第四,由于许多老师都是当着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讽刺、斥责学生的,而又非常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这样造成对该同学的持续刺激。

同时,被斥责的同学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变化,比如看到同学,就会认为在讥笑它。

产生了对同学和老师的害怕,孤僻由此产生。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的话是发人深省的:“教育不是一个爱字了得的。

比如说小孩养小鸡,必然会养死,他不是不爱,他太爱了,但他不会爱。

说到打骂孩子,确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真有打上去的。

这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拔保证就高了。

但是,农民有几个肯把庄稼拔高的?你打骂孩子要他提高成绩,这个好是假的好,是对孩子尊严的伤害,会给孩子造成终身的苦难。

他破坏了孩子的生命状态,造成的痛苦是长久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