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书生傻气》论证特色
2021高二期末联考作文“对书生的评价”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高二期末联考作文“对书生的评价”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生之见”形容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白面书生“形容只知读书、见识浅、不懂人情的读书人,人们常常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易中天在《书生意气》一书中说:“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俗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
”对书生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金华十校高二调研考试。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针对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看法,一是彻底否定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书生之见”、“只知读书、见识浅、不懂人情”的白面书生“百无一用”的书生;一是以易中天《书生意气》中经典句子高度赞扬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俗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这就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考生须在此基础上阐发对“书生”的看法,不可脱离情境,擅自生发。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材料中“对书生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意在提示考生,本次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对“书生”做出评价;“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限制考生的写作身份为青年学子,这就要求考生以“书生”的身份来书写深刻命题,实际上就是要考生思考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书生。
3.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者在设置写作训练题目的同时,也在巧妙引导青年学生对自身成长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审视,有强烈的价值引领作用。
对于材料一中的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书生之见”、“只知读书、见识浅、不懂人情”的白面书生应持否定态度;对材料二中的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俗所淫、不为世俗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应持褒扬态度。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基于命题中提供的两种角度,考生可以自由选取其中一立意构思,阐述自己对“书生”的评价、感悟和思考;而且选定某一角度后也可各有侧重,如社会原因、社会效应、经验教训、解决办法等均可成为写作重点。
中考写作导航:幽默、睿智、洒脱的易中天
中考写作导航:幽默、睿智、洒脱的易中天【主持人语】易中天先生不仅有度才(学术、见地),而且更具外才(口才、笔才)。
他在百家讲坛,无论讲什么,收视率都很高。
他的口才棒,他的笔才同样不俗。
读易中天先生的文章,总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样几点特色:密集的知识、卓异的见地、幽默的语言等。
【易中天简介】1947年生,湖南岳阳湘阴人,历史学家、作家。
幼年在湖南长沙度过,1965年,高中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书生意气》《破门而入》《艰难的一跃》《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易中天品三国》(上、下)等。
【易中天幽默睿语】1.诺,相当于现在的OK。
2.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3.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4.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5.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6.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7.哪有说大侠用斧头的,或者是两把铁锤,这不成体统,所以说剑是很高贵的。
8.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曹操劝老婆回家)9.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
跟一米八四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10.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对司马懿唱卡拉OK……11.难道孙坚求婚时是这样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穿上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驾着你的马车来。
”12.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
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
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眉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文章链接】择书如择偶易中天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
《品三国》初一读后感
Seeing oneself is not, the door of all goodnes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品三国》初一读后感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
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
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如曹操,他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却从小有着很大的抱负。
当他在天下大乱之时,有两条路可以让他选择: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
大概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是一个乱世枭雄吧,但你们错了,当初,曹操想当的是一个治世之能臣。
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时,就想要治理好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杀鸡儆猴。
当关东联军时,他敢当马前卒去讨伐董卓,我们必须承认,当初曹操的确是一个心系汉室的人,只不过后来他发现汉朝再也扶不起时,他才离自己当初的抱负越来越远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
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
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
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500字当下的莫言被称为是中所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
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
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节目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政治史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人作心理学和的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
也许是对,也许是错,但比较人性化。
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不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私利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所,前段时间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科奥:刘表、袁绍。
可爱的奸雄:曹操。
一代枭雄:刘备。
一代奸雄:董卓。
西凉忠臣:马腾。
小霸王:孙策。
….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策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大放异彩,但是他们竟不懂得利用不是这些人才,没有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拉平,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淋漓尽致。
袁绍关渡之战未必听沮授等听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江东,而且把刘晔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以致于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
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没想到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
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搅乱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兄杀死。
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杨绍,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山海,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是对易中天先生写作的《品三国》一书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总结。
易中天作为中国历史学者和文化名家,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
《品三国》是易中天先生就中国三国历史展开的一系列探索与思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度的分析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首先,《品三国》以易中天先生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将三国历史展开了系统的分析与评述,引人入胜。
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个动乱而又辉煌的时代,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的悲欢离合、纷争与荣光。
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也相当成功,通过对刘备、曹操、孙权等重要人物的生平事件和性格特点的梳理,使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同时,易中天先生的文字幽默风趣,语言生动活泼,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十分愉快。
其次,《品三国》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更加注重对历史背后的思考和启示。
易中天先生在书中,对于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现象进行了深度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他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矛盾和人性的复杂心理,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读者不仅仅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更加可以对当下的现实有所思考和启发。
再次,《品三国》富有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易中天在书中时常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身上引发出一些深刻的思考,对于人性、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观念和品格特点的塑造,易中天提出了一些关于人性、伦理和道德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人的品行和个人选择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最后,《品三国》使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对于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同时,我也从易中天的叙事和分析中学到了一些思考历史和思考现实的方法和思路。
从易中天“品三国”看当下语文教学
从易中天“品三国”看当下语文教学作者:胡琴一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12期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科学教育频道连续播出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节目。
作为—个熟悉三国的语文教师,我居然乐此不疲,每天信守着这将近一小时的心灵之约——成了易老师的铁杆儿“粉丝”。
5月18日,中央电视台又作了一档特别节目——《拷问易中天》,到场的几乎都是易老师的“粉丝”:有年逾六旬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娃娃,有北京当地的,也有不计成本从大老远专程赶来的。
易老师的课吸引了全国数以千计的人。
看到这,我在想:同是语文课(或叫人文学科课),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为什么就吸引不了学生呢?易老师在荧屏里,我们在荧屏外,我们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讲谁是主导,谁是主体,而且易老师采用的是为大多数教师所唾弃的填鸭式的一言堂讲课法,但我们观众却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是不是需要站在这个视角审视一下当下的语文教学呢?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吸引人,我想是与以下几点分不开的:1.精心准备。
据易老师说将近一小时的演讲大约要准备五天。
这五天还不是说一切资料都从零开始查找,而是大部分知识已经积累在头脑里,只不过有些有点儿模糊,这五天里只是再将这些内容明确一下。
看来,用“一辈子来备课”在易老师这儿已经落实在了实践层面。
2.出口秀的才华。
易老师的出口秀让人没有生疏感,他说出来的话,就像是朋友、邻居说出来的,生活味、人情味很浓。
易老师善用排比句,围绕一个问题层层深入,让我们窥见其本质。
3.让作品浸泡在生活里。
据易老师自己讲,他在处理三国风云人物时,力求还人物本来面目。
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有伟大的举动,也有错误的言行。
易老师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综合、演绎,使人物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仿佛那人就在眼前,使作品塑造的形象与读者、听者没有距离感。
回过头看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在处理教材时仍囿于手头的那本参考书,不去拓展、补充、丰富、挖掘教材,结果使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盲人摸象。
2019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易中天魅力来自沟通
2019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易中天魅力来自沟通2006年初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突然红得发紫,他的一套《品三国》书稿竞标引起了中国出版界的轰动,先是说有500万的版税,后又说已暴涨到780万。
8月5日易中天在上海书展签名售书,一连签了2000多册,签坏了8支笔,最后累得他实在握不住笔了,人们还是不肯离去。
易中天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轰动和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出色的沟通艺术获得的。
放下架子,贴近听众易中天一反学者教授端着架子,一副倨傲神态的讲述方式,而是诚心诚意地将听众作为主体,尊重听众,和听众平等地交流。
比如,在讲《汉代风云人物》时,易中天讲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的婚宴上闹酒”。
“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更直观,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
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他这样亲自示范有失学者身份,批评他是“脱鞋示范斯文扫地”。
可广大听众却对他这一直观形象地演示特别欢迎,认为他不摆学者的架子,让人感到特别亲近。
说他有涵养而不失风趣、有智慧而不失天真、放下架子而不低俗,增添了亲和的魅力。
贴近时尚,推陈出新有人说易中天开创了一种别样的时尚,其实他首先贴近时尚。
他讲述历史人物几乎不用专业术语,而是以时尚的语言描述,评价人物也不用陈腐的定论,而是用时尚的观点予以点评,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
在研究方法上,他也做了很大创新。
他说:“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
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
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
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易中天在总结经验时,说自己比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对接、学者和大众的文化对接、学术和媒体的文化对接,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做了新的开掘和演绎。
其实,他的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创新和时尚,贴近时尚又开创了新时尚,使自己成了耀眼的时尚人物。
《易中天品三国》读(观)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观)后感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
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
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
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
像袁术,从来不用人,不听别人劝告,意气用事,尽管率领万大军,也打不过曹操。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曹操不仅会用人,而且自身谋略就在袁术之上,这场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曹操是个英雄。
《三国演义》塑造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
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
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鲁肃也没那么窝囊,因为他发表过东吴版的《隆中对》;是一种新的说法。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第2 页共2 页。
《品曹操》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历史
韩浩月少年时读《三国演义》,关注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侠肝义胆的关云长。
甚至是暴躁粗鲁的猛张飞,都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动不动就痛哭流涕、逃亡路上抛妻弃子的软蛋刘备,反复无常、心狠手辣的花面奸臣曹操,是没有留下一点好感的。
前段时间因通俗历史热,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书读完了,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在诸多三国人物中脱颖而出并渐渐清晰起来。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显然对曹操有所偏爱,用了全书开篇位置和明显多于三国其他诸公的篇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盛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的生动形象。
史学家讲究的是客观公正,但易中天根本没把自己当史学家来看,他的笔是有喜好的,书中常见为曹操辩护之词,比如他称曹操“非常英明”、“天性爱讲真话”、“很多事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描述诸葛亮的文字就没有袒护之意,相反隐约还掺杂了不少质疑。
相对于《品三国》对于曹操的文学化描写和巧妙的拔高,《品曹操》一书似乎更接近史实,刻画的曹操也更贴近那位曾经叱咤风云却又有着常人弱点的英雄曹操、凡人曹操。
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真实、全面、详尽描写曹操的一本书了—如果不想从浩如烟海的纸页中,而用只言片语拼装出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话,那么《品曹操》是曹操“粉丝”们的一个不错选择。
即便没有这些通俗历史书对曹操的还原,正儿八经的典籍中,有一些也是误读了曹操的,在这一点上易中天和《品曹操》的作者张亚新有共识:历代史籍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难免根据个人的标准和好恶下过一番取舍的工夫。
这在给后来者出了难题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因为有了各不相同的说法和评价,现代作者不得不煞费苦心从中分析辨别,努力找出更接近真相的说法,但历史的妙处是,哪怕是信口开河的野史,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品曹操》在考证细节方面,正是这样去做的。
在有争议的史实上,《品曹操》一书尽最大可能避免了通俗历史书作家借“作者”的身份之便,用一家之言对历史“说三道四”,在引用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时,均明确标示出“传说”、“据说”字样,以示不欺之意。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1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
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
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
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该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
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
裴是山西闻喜县人。
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
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
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
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
1997高考改变的那些人
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 《帝国的终结》。同年被评为武汉 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2008年和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 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重点。以飨观 众朋友、读者和他的‘易酚’即 ‘粉丝’们。 2009年再度和百家讲坛携手合作, 录制节目。 2010年3月 写书《书生傻气》
导演电影 金陵十三钗 ( 2011 ) 满城尽带黄金 甲 ( 2008 ) 山楂树之 恋 ( 2010 ) 十面埋伏 ( 2004 ) 我的父亲母亲 ( 1999 ) 活着 ( 1994 ) 红高粱 ( 1987 ) 大红 灯笼高高挂 ( 1991 ) 千里走单骑 ( 2005 ) 秋菊打官司 ( 1992 )
毕业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 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 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任教育部 部长的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 委书记王恩茂。最后,教育部专门为 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于 是,易中天留校任教,直到1992年赴 厦门大学中文系。
他的成就简介
2005年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 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 最新著作《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 代风云人物》。 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 名。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 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2006年5月22日, 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 价竞标”,这在国内出版界还是头一遭。
张艺谋:用自荐信敲开北影大门
1978年夏,28岁的 年夏, 岁的 年夏 张艺谋以其农民般的坚 韧投入行动。 韧投入行动。当年国棉 八厂获得了一个北影的 招生名额, 招生名额,厂里将这个 机会给予了张艺谋, 机会给予了张艺谋,张 艺谋心怀忐忑(他文化课 艺谋心怀忐忑 他文化课 仅具初中水平)地决定敲 仅具初中水平 地决定敲 响命运的大门…… 响命运的大门
从“易中天现象”反思中学历史教学
从“易中天现象”反思中学历史教学作者:蒋小方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1期说起《百家讲坛》可谓是家喻户晓,尤其是《易中天品三国》更让人记忆犹新。
三国的历史在易中天老师诙谐的讲述中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易中天老师本人,包括他的作品都受到了极大的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出现了“易中天现象”。
他的讲学确实取得了轰动效应,再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相形见绌。
同样是讲述历史,为什么差距就那么大呢?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一、《易中天品三国》的特点1.语言通俗幽默,现实感强易中天在讲解古代谋士的概念时说:“古代谋士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拜拜,我换—个老板。
”在讲刘备重用诸葛亮时说:“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
……”这样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历史课堂上是很少能够出现的。
而易中天老师就是凭借这样幽默风趣,时代感很强的语言备受观众的喜爱,难怪收视率迅速狂飙。
2.“悬念”设置恰到好处在古代的章回小说中常会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读者的胃口。
这种悬念设置在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中也被发挥到了极致,如“诸葛亮不但有远大的志向,还有成就大业的背景和关系网,但是有一点令人不解,诸葛亮既然如此有条件和有能力,那么他为什么隐而不出呢?诸葛亮到底在观望什么呢?刘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呢?”这样适时的设置悬念,使观众们产生了要继续深究下去的强烈愿望。
这样易中天老师就把观众的耳朵和眼球都给牢牢抓住了。
3.情境设置的非常唯美无论是每次节日的预告也好,还是在节目的播放过程中,都会插人—些非常精美的图片,很多图片来自电脑游戏《三国志》,这无论是对于爱玩游戏的青少年来说,还是普通观众来说都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4.心存观众一般电视观众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年龄层次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别,要想赢得不同层次的较多观众的喜爱,学术必须走亲民路线,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2018年易中天个人资料-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易中天个人资料易中天,中国知名作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致敬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易中天个人资料,欢迎阅读!人物简介姓名:易中天别名:易中天职业:作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身高:暂无体重:暂无星座:水瓶座血型:B型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出生日期:1947年2月8日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人物经历194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随其父易庭源来到湖北武汉,并在武汉开始接受教育,在武汉度过小学、初中、高中时期,后来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到新疆支青数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专业。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X 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以人讲事,以事说人,从中透析历史事件的本质并点说普遍的人性。
易中天以现代的口吻幽默讲述,并能旁征博引《三国志》和其他野史,有理有据,且谈吐不凡热情四溢。
其独特的普通话语调也成为很多人模仿的对象。
201X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
201X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同年荣登“201X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201X年,与《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1X年被环球日报推为与郎咸平、韩寒、戴旭、时寒冰、牛刀等人为“中国十大直言君子”。
易中天先生对当代人影响最大的便是《品三国》,他以独特的见解和思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不同于过去观念上的人物,摆脱了人们传统平庸的认识。
他最大的魅力不仅在于此;他新颖的见解在学术界乃至当今不同年龄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重要事件201X年隐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品《三国》的修辞接受
易中天品《三国》的修辞接受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节目中,他不仅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深入解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他运用了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让品读这部经典之作的过程更加丰富、生动和有趣。
一、比喻手法易中天在品《三国》的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对于文本的理解和阐释。
例如,在讲到曹操的政治手腕时,易中天用了“如同围棋大师”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曹操擅长的是利用角色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可以说,易中天的比喻是非常贴切的,让人印象深刻。
对比是易中天在品《三国》系列节目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易中天能够清晰地展示一个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特质,让观众在心理上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
例如,当他讲述刘备和曹操的形象特征时,他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两位英雄的不同之处。
易中天说,刘备思虑周密、讲究仪式,而曹操则喜欢权力和欲望,总是精于算计。
这样的对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两位英雄的不同性格和行为方式。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也运用了排比手法,排列一系列类似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一种强烈的语言节奏和修辞效果。
例如,在讲述刘备的仁义之道时,易中天用排比手法来表现刘备的高尚品德。
易中天说,刘备心性平和、宽厚大度,无论是对待自己的部下,还是对待敌人的俘虏,都能以德化人,以仁义慰藉人心。
易中天在品《三国》系列节目中也使用了喻体手法。
喻体是一种通过比喻来透视某个思想、观点或事件的手法。
在节目中,易中天用喻体来形象地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战争背景。
例如,他用“三叶草”来比喻当时的群雄割据,每个割据势力都像一片草叶,三片草叶组成三叶草的形状,以此来描述当时的政治情况。
综上所述,易中天在品《三国》系列节目中的修辞手法非常多样化,既有比喻手法、对比手法、排比手法,也有喻体手法等等。
通过这些手法,易中天成功地展现了他对于《三国演义》文本的深刻了解和精湛修辞技巧,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趣的品读经典的方法。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中英文版】Task Title: Review of Yi Zhongtian"s Record of People Observation Task Title: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I finished reading Yi Zhongtian"s Record of People Observation a few days ago, and it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Yi"s lectures on the characters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it i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he dissects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behaviors.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该书收录了易中天教授对历史上一些人物性格的分析,读来引人入胜。
他如何剖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Yi"s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se historical figures is what sets this book apart.He does not just focus on their achievements, but also on their flaws and shortcomings.This balanced view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ndividuals.易中天先生的独特视角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
他不仅仅关注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就,更关注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些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易中天现象”对我们的启示
“易中天现象”对我们的启示作者:齐美利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03期研究中国历史、文学的人,不知几千几万,可有谁享受过被千千万万粉丝顶礼膜拜的殊荣?吃大众文化饭的不知几千几万,可又有几个真正被大众所认可、追捧?易氏不愧是当代大众文化的英雄、文化市场上的天才——靠一张嘴品评历史,一次就拿500万版税的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易氏是第一人。
“易中天现象”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特别是我们广大教师更应该以易教授为榜样,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渊博的知识。
“三国”人物众多,事件繁杂,且时间跨度大,而被易中田教授“品”起来,确实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起伏有致,收敛自如。
再者,不论是在“百家讲坛”侃侃而谈,还是在书中洋洋洒洒,易中天均以其对耳熟能详的经典绝句的巧妙引用,来频频唤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摄像记忆,来勒紧大家对历史人物固有的传统画像思维。
比如他以“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来说明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三国乱世”时代景象,以“既生瑜,何生亮”与“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驰名品牌”注册标签,三言两语就说圆了周瑜出镜所有代表性情节。
其在语言上更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是偶然的,是易教授严谨治学、长期积累的效果。
反观我们有的教师的课堂,为什么组织混乱,难以驾驭?为什么表达不畅,思想阻滞?为什么毫无生机活力、学生昏昏欲睡?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化积淀不够造成的。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
课堂上每位教师要想做到沉着自信,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深入浅出,驾驭和调控课堂上一切突发事件,就必须采众长,酿百家蜜;求广博,读万卷书;重实践,行万里路,做到知识精湛,学识渊博,苦练真功、内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位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二、平等性。
平民立场,幽默语言,是易中天大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他和听众完全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敢于放下架子,甚至没有架子,即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达到这个境界,他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如在讲解古代谋士的概念时说,“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被你雇佣了,忠心耿耿给你策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拜拜,我换一个老板”。
谈古论今的麻辣先生:易中天
谈古论今的麻辣先生:易中天作者:连红丽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7年第10期作家档案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他因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而为公众所熟悉,一举成为当前内地最炙手可热的学者和作家。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等著作一纸风行。
这个厦门大学教授如今的人气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他借助央视“百家讲坛”的平台,以独具个人特色的讲课方式赢得无数拥趸。
他给严肃的历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在学术与大众文化之间以自己的解读方式找到独特的着力点,他像明星一样拥有大量的追星族(称为乙醚、意粉);根据他的讲座结集而成的《品三国》尚未问世就创下令人瞠目的印数和天价版税,使他一夜暴富;媒体称他为“学术超男”,他也作为“文化色彩”愈来愈多出现在各种场合……同时,他对历史的解读方式和教授的明星化也引来各方表示异议的声音。
(编者)作品选读我们为何读经典易中天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
但是,大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来,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书生傻气》论证特色
作者:祝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8期
摘要:本文以易中天的《书生傻气》中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作品中的论证风格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文章中论述型语句,对于作品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去揭示作品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的主要原因和现象。
关键词:论证;逻辑;单一;结合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书生傻气》是易中天2010年发行的一本文集,分为人物、事件、看法三个部分。
文集的字里行间传达了“辩锋犀利,嬉笑怒骂,不屈不挠,一片赤诚”的书生意气。
《书生傻气》关于时代思想文化、公众性事件的探讨中,运用了大量的说理论证,论证方式多样,逻辑性强,充满了“理趣”。
[1]体现了易教授运用语言充满了智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们将从以下两点对于易中天《书生傻气》的论证方法和特色进行分析:
1、单一论证方法的使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是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论证方法,作者常常使用其中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就可以论证论点,这就是作者使用单一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2]在《书生傻气》中,易教授也广泛采用单一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比如:
易中天回答《精品阅读》编辑部关于“社会道德沙尘暴”的问题时,认为“社会不可能‘无道德’,道德永远存在”,“就连黑社会,也讲‘道德’,‘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收了你五十万,肯定拎一颗人头回来,这就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不讲‘哥们义气’,在黑社会也混不下去。
说到底,黑社会不是‘不讲道德’是‘不讲王法’。
”
易教授用黑社会来做例子可以很快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他们对港片中的黑社会既陌生又熟悉,看到易教授这个例子,不免兴致盎然,易教授很快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
针对李辉“打假”文怀沙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易中天希望能不问动机,而是关注事件本身的程序是否公平,是否符合“质疑”的标准。
对于这个观点,易教授采取了比喻论证的方式,他说“闹市区,可不可以开车?可以。
所以,在公共空间,也可以进行道德批评。
在闹市区开车,能不能问他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不能。
所以,批评不能问动机。
但是,如果他撞了人呢?对不起,必须接受处理。
所以,论事只能看结果。
至于如何处理,则要看是否违反交通规则。
所以,程序比结果重要。
”
这是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评论文章,报纸时效性强、受众广泛,且受众背景复杂、学历不一。
易教授借当时很火的“杭州胡斌飙车肇事案”为背景,形象地将在公共空间里不在乎程序公平的道德批评比喻为“闹市区的飙车党”,借此形象地告诉社会大众树立公平程序的必要性。
由于读者对“胡斌案”非常熟悉,使易教授表达的观点历历在目、深入人心。
2、繁例简例的结合使用
繁例,就是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例;简例,就是叠用许多同类论据。
繁例简例的结合使用往往使得语言的概括性更强,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内容上形成了相互补充、逻辑上形成了相互印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易中天谈“我们应该怎样走上讲坛”,谈到一个学者愿意上电视就必须完成一个观念和心理的转变,“即由‘生怕别人说自己没学问’变成‘不怕别人说自己没学问’”,并对此进行论证:
“你看那些真正的大富豪,怕别人说自己没钱吗?摆阔摆谱的,十有八九是赚了些小钱的暴发户。
他们以前穷怕了,现在发起来了,就要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
同样,你如果真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非得‘地球人都知道’吗?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话用在这里正合适。
”
易教授将学者的学问比喻为富豪手中的资产,并将“大富豪”和“赚了些小钱的暴发户”作比较,运用了正反例子对举的方法论证了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如同“大富豪”一样,不怕别人说自己没有钱。
文人向来轻视暴发户的作为,这样的对比从思辨的角度刺激了学者的感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一个繁例的使用。
接着易教授巧用设问,让读者在正反例子对比的感悟中,反思一个拥有丰富学识的人需不需要卖弄学问。
最后引用了《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两个简例再次突出了论点,在论证的逻辑过程中,让读者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论证,对于读者的说服力不言而喻。
《书生傻气》收录的文章来源广泛,语言特色丰富多彩,尤其是文中的論证方法逻辑严密,充满理性。
笔者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其论证方法做了粗浅的探析,对于广大读者最喜爱的易中天的论证特色进行归纳介绍,同时也倡导更多当代作者能将自己的思想诠释得更具体细致,走向大众化。
注释:
[1]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全吉,迟维东.逻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