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_ 文档 (2)

合集下载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原文地址: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作者:墨研村人圣教序图1: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圣教序图2: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徵。

虽愚不或。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圣教序图3: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圣教序图4: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意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征意广被。

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圣教序图6: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

耶正于焉。

纷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圣教序图7: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是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回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

圣教序图8: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

抒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

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

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证。

积雪晨飞。

途闻失地。

骛砂夕起。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烟霞而圣教序图9: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

深弘达周。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

瞻奇仰异。

承至言意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集字是指从书法家的作品中找出需要的字,重新排列在一起,形成新的作品。

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行书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是著名的集字作品。

集字大多是从某位书法家的一幅或几幅作品中选字,为使集出的作品整体和谐,选字时要尽量选择字体与风格一致的字。

初学书法者,适合采用集字的方式进行创作。

我们可以从经典碑帖中找出需要的字,集成作品范例,然后临写。

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集王圣教序记,较雁塔褚遂良正书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怀仁集王羲之书,历廿五年乃成。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以下内容持续更新中)。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

这对于一般的学书者来说,颇有启迪意义。

因此,我们在刻苦钻研、学习王字技法之际,能凝神静气、放松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有分寸地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视自身情况加以解决的。

其次,“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以下是《圣教序》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圣教序》原文:
夫养生者由天地之气,长物者因阴阳之和,序书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君子谨其魂,胜而不骄;小人忧其身,害而不改。

自古圣贤为国家兴利除弊,千载谓之圣教。

始皇帝临苍生,登临之日,即追事前圣郑卫与众先师,修礼乐之职,世俗崩颓,起号皇帝。

明德於庙堂,奉先师於远人;博闻强志,至乎茂典;久而久之,詹言谈论殡表无事,故遐迩慕瞻以咏歌之。

故正殿左右引书南面之,所谓国朝会也。

《圣教序》译文:
人们要保持健康离不开天地之气,物体成长则依赖阴阳之和。

有序地书写道:“道虽高一尺,魔却高一丈;君子谨守心灵,胜利而不傲慢;小人忧虑自身,害人还不改过。

”自古以来,圣贤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消除弊端,称之为圣教。

始皇帝继位之后,即追念古时的圣明贤哲郑康成、卫青等先贤,修复典章制度,旨在使国家从混乱中恢复。

他尊重前贤的学识和思想,孜孜不倦地学习,直至广大的经典。

时间长久了,人们赞扬言论谈论废除了怀念他的事迹。

因此,正殿左右的书籍都放置在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国朝会议。

请注意,以上译文为参考译文,并非官方或权威版本。

由于《圣教序》较古老且含有文化内涵,不同的翻译者可能有略微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如需获取权威的翻译版本,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请专业翻译人士进行翻译。

王羲之圣教序髙清大字字帖有释文

王羲之圣教序髙清大字字帖有释文

王羲之圣教序髙清大字字帖有释文
上卷
─字帖原文─
王羲之圣教序
(帖尾)№王羲之
髙清大字帖
(帖首)№
──────────
───释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
王羲之在帖末署名
───
解读: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地。

这是他写的一篇圣教序,深刻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理解与追求。

在帖尾,王羲之亲自以自己的名字签字,显得庄重而自信。

下卷
─字帖原文─
圣教序髙清大字帖
(帖尾)王羲之
───释文───
圣教序的髙清大字帖
王羲之在帖末署名
解读:
这是一份题为《圣教序髙清大字帖》的字帖,王羲之在帖尾再次签字确认了他的创作。

这份字帖以髙清大字为主题,展现了王羲之精湛的书法技艺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这两篇字帖都彰显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娴熟造诣与卓越才华,也展现了他对独特艺术风格的追求与坚持。

这些字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传世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鉴赏与学习的资源。

中国书法中行书之——王羲之圣教序

中国书法中行书之——王羲之圣教序

中国书法中行书之——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卫夫人到底讲了什么课,成就了王羲之呢?卫铄,字茂漪,晋代著名书法家,世人尊称她卫夫人。

卫夫人家学深厚,她的族叔卫灌擅长隶书和章草,从兄卫恒、丈夫李矩也擅长书法,卫夫人又师从楷书宗师钟繇(yáo),形成自己“簪花小楷”的娟秀风格。

她不仅书法技艺高超,也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所以在书法史上地位崇高。

谈起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师生情谊,不得不说起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看过卫夫人的《笔阵图》的朋友,会惊讶地发现,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点不容易揣测。

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楷书:晋-卫夫人《笔阵图》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楷书:晋-卫夫人《笔阵图》二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

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这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个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放大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放大版)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放大版)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宋拓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宋拓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宋拓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六月,房玄龄协助正月回国的玄奘在弘福寺组织了包括沙门辩机等人的规模宏大的译场,创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

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春,太宗在收到玄奘两次上书为新译佛经作序的请求之后,亲笔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同年六月,太子李治作《述三藏圣记》。

这就是著名的《三藏圣教序记》。

作为两朝帝王亲撰的文章,高宗朝四次刻石立碑:永徽四年(六五三)十月十五日的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显庆二年(六五七)十二月十五日的王行满书《招提寺圣教序》,龙朔三年(六六三)六月廿三日的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二月八日的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记》。

其中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记》动议最早,刻石却最晚。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载:“时弘福寺寺主圆定及京城僧等,请镌二序文于金石,藏之寺宇,帝可之。

后寺僧怀仁等乃鸠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勒于碑石焉。

”此碑是在皇家同意了寺庙的申请之后,由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

碑高三百十二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凡三十行,行八十五六字不等,总计两千余字,是目前存世字数最多的王羲之书法集字作品。

因额刻七座佛像,故俗称“七佛碑”。

此碑原立于长安弘福寺,今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怀仁本擅书法,其遍观内府所藏“二王”法帖,自贞观二十二年至咸亨三年(六四八—六七二),聚二十余年之力,集王羲之法帖中行书字而成此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影响深远的集字碑。

此碑虽为行书,却字字独立,不相勾连;虽为集字,笔意却上下贯通,恍如出自手书,堪称集字碑的最佳典范。

《集王圣教序》的集成,使王羲之的书法菁华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正如朱文钧题跋所言:“王书所存,此为渊薮……山阴法乳,惟赖此以传。

”此碑较其他三块《圣教序》碑,多了太宗答敕、高宗谢启和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尾题:“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敕润色。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明内府珍藏本《集圣教序》这个版本的《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北宋中晚期的拓本,加上题跋,总共是21开,共42页,裱本纵34.5cm,横22.5cm。

每页5行,行11至12字不等。

最早的时候,是明朝的皇家藏品,稳稳地躺在了明代的内府库里。

到明代的永乐到成化年间,明朝政府实在是有点儿缺钱,发不起官员们的工资了,怎么办?就用些贡物来抵工资,这个本子的『王圣教』就是这么从内府库里抵了出来。

一路经过了刘正宗、倪琇(竹泉先生)、吴荩忱等人的递藏。

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从北京文物商店买来后,转捐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现在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藏品。

后来又经过了上海博物馆的修复重装,就跟新的一样~ |董其昌题记+郭尚先跋文尤显珍贵这个本子,前面还有一则董其昌的题记:绢本《圣教序》墨迹,昔为余藏数年,经年不三四发箧展玩,颇意其剑去为刻舟者所宝耳。

盖唐时谓之『小王书』,乃怀仁一笔摹拟,不尽出于右军,即右军剧迹有大小肥瘦不类者,怀仁亦置弗摹,以《兰亭序》相较,其不合者多矣。

今观宋拓《阁帖》《绛帖》《潭帖》《戏鱼堂》等刻右军书,率意数行,天真自远,何能一一束缚,入此定法中耶?自唐至胜国数百年,其以小王书名世者寥寥,足镜矣。

然书家鲜有不家置一册者,而宋拓特罕见。

此本是南宋所拓,故少五字『纷』『纠』『何』『以』及『内出』之『出』字,如稧帖之有损本,或五字,或七字,买王得羊,不失所望耳。

故城道舟中题。

甲戌四月九日,董其昌。

董其昌的题记,可以说是非常珍贵了!不仅如此,后面还有两则郭尚先的跋文:|北宋中晚期的拓本实在难得先看一组对比:一个是1973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发现的《集王圣教序》的整幅拓本,金正隆三年(1158)至大定十九年(1179)间的本子;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金代整拓剪裱库装董题本整拓碑末“尚书”二字间有一条斜裂细纹,系碑未断前所拓;剪裱库装董题本则没有任何细小裂纹。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原文及释文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

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

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

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

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

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

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

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

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整版(无缺页)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整版(无缺页)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整版(无缺页)《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字帖下载(pdf格式/共60页)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集王圣教序记,较雁塔褚遂良正书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怀仁集王羲之书,历廿五年乃成。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文。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行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石头上,被称为《怀仁集字圣教序》或者《集字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图虽然是一幅集字作品,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还进行了一些拼凑,但是由于怀仁和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极为认真负责,这幅作品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原文及譯文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原文: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禦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厘。

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閑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裏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曆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曆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複全,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所谓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藏和尚翻译整理的佛经所写的一篇序言,弘福寺的和尚怀仁知道李世民非常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于是就从内府所藏的王羲之的书法里头把李世民的这篇序言用王羲之的字把它集出来,摹刻在一块碑上。

同时集字刻用这块碑的还有当时做太子的李治的一篇记和心经。

全碑将近2000字,绝大部分的字都是行书,少数的是楷书和草书。

这块碑一直到现在还保存在西安碑林之内。

怀仁和尚他当年要为他的皇上的文章来集字,而且他又深知这个皇帝非常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而且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的精通,所以他在用王羲之的书法集字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非常的谨慎,在勾勒上石的时候不得不非常的仔细小心,镌刻的时候也不得不非常的精道。

所以这块碑上所保留下来的王羲之的字应该说是比较忠实于王羲之当时的墨迹的。

我们现在从这块碑的上字还可以看到王羲之他的风采、他的精神、他的风格。

从唐代到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就是当年保留在唐代的禁宫中的那些王羲之的大量的真迹,因为唐太宗在世的时候曾经在全国的范围内广泛地收集过王羲之的字,而且叫一些专家专门做过鉴定,所以怀仁在集字的时候所根据的应该是可靠的真迹,可是从唐代到现在这些王羲之的真迹一件也没有保留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王羲之的一些书法作品,都是唐朝人临摹流传下来的,也就是都是一些摹本。

由于这些原因,这块碑在当时它的重要,写的文章是当时的皇上和太子的文章,所以在集字的时候呢是用尽了心机的,据说为了集这块碑的字,他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2000多字花了20多年,那可见这里面的谨慎小心。

所以这就为我们保留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一份资料,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块碑在唐以后历代的书家们都广泛的临习过,而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历代书家对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确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珍贵碑帖其主要特点是:1 字数多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超可供学习和临摹余地很宽2 字体多全碑将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塔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3 变化多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良苦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

圣教序(大字米字格001——186页)

圣教序(大字米字格001——186页)

圣教序(大字米字格001——186页)《圣教序》001——020页001大唐三藏圣教· 002序太宗文皇帝· 003制弘福寺沙门· 004怀仁集晋右将· 005军王羲之书盖· 006闻二仪有像显· 007覆载以含生四· 008时无形潜寒暑· 009以化物是以窥· 010天鉴地庸愚皆· 011识其端明阴洞· 012阳贤哲罕穷其· 013数然而天地苞· 014乎阴阳而易识· 015者以其有像也· 016阴阳处乎天地· 017而难穷者以其· 018无形也故知像· 019显可征虽愚不· 020惑形潜莫睹在《圣教序》021——040页021智犹迷况乎佛· 022道崇虚乘幽控· 023寂弘济万品典· 024御十方举威灵· 025而无上抑神力· 026而无下大之则· 027弥于宇宙细之· 028则摄于毫厘· 029无灭无生历千· 030劫而不古若隐· 031若显运百福而· 032长今妙道凝玄· 033遵之莫知其际· 034法流湛寂挹之· 035莫测其源故知· 036蠢蠢凡愚区区· 037庸鄙投其旨趣· 038能无疑惑者哉· 039然则大教之兴· 040基乎西土腾汉《圣教序》041——060041庭而皎梦照东· 042域而流慈昔者· 043分形分迹之时· 044言未驰而成化· 045当常现常之世· 046民仰德而知遵· 047及乎晦影归真· 048迁仪越世金容· 049掩色不镜三千· 050之光丽象开图· 051空端四八之相· 052于是微言广被· 053拯含类于三途· 054遗训遐宣导群· 055生于十地然而· 056真教难仰莫能· 057一其旨归曲学· 058易遵邪正于焉· 059纷纠所以空有· 060之论或习俗而《圣教序》061——080页061是非大小之乘· 062乍沿时而隆替· 063有玄奘法师者· 064法门之领袖也· 065幼怀贞敏早悟· 066三空之心长契· 067神情先苞四忍· 068之行松风水月· 069未足比其清华· 070仙露明珠讵能· 071方其朗润故以· 072智通无累神测· 073未形超六尘而· 074迥出只千古而· 075无对凝心内境· 076悲正法之陵迟· 077栖虑玄门慨深· 078文之讹谬思欲· 079分条析理广彼· 080前闻截伪续真《圣教序》081——100页081开兹后学是以· 082翘心净土往游· 083西域乘危远迈· 084杖策孤征积雪· 085晨飞途间失地· 086惊砂夕起空外· 087迷天万里山川· 088拨烟霞而进影· 089百重寒暑蹑霜· 090雨而前踨诚重· 091劳轻求深愿达· 092周游西宇十有· 093七年穷历道邦· 094询求正教双林· 095八水味道餐风· 096鹿菀鹫峰瞻奇· 097仰异承至言于· 098先圣受真教于· 099上贤探赜妙门· 100精穷奥业一乘《圣教序》101——120页101五律之道驰骤· 102于心田八藏三· 103箧之文波涛于· 104口海爰自所历· 105之国总将三藏· 106要文凡六百五· 107十七部译布中· 108夏宣扬圣业引· 109慈云于西极注· 110法雨于东垂圣· 111教缺而复全苍· 112生罪而还福湿· 113火宅之干焰共· 114拔迷途朗爱水· 115之昏波同臻彼· 116岸是知恶因业· 117坠善以缘升升· 118坠之端惟人所· 119托譬夫桂生高· 120岭云露方得泫《圣教序》121——140页121其花莲出渌波· 122飞尘不能污其· 123叶非莲性自洁· 124而桂质本贞良· 125由所附者高则· 126微物不能累所· 127凭者净则浊类· 128不能沾夫以卉· 129木无知犹资善· 130而成善况乎人· 131伦有识不缘庆· 132而求庆方翼兹· 133经流施将日月· 134而无穷斯福遐· 135敷与乾坤而永· 136大朕才谢珪璋· 137言惭博达至于· 138内典尤所未闲· 139昨制序文深为· 140鄙拙唯恐秽翰《圣教序》141——160页141墨于金简标瓦· 142砾于珠林忽得· 143来书谬承褒赞· 144循躬省虑弥益· 145厚颜善不足称· 146空劳致谢· 147皇帝在春宫述· 148三藏圣记夫显· 149扬正教非智无· 150以广其文崇阐· 151微言非贤莫能· 152定其旨盖真如· 153圣教者诸法之· 154玄宗众经之轨· 155躅也综括宏远· 156奥旨遐深极空· 157有之精微体生· 158灭之机要词茂· 159道旷寻之者不· 160究其源文显义《圣教序》161——180页161幽履之者莫测· 162其际故知圣慈· 163所被业无善而· 164不臻妙化所敷· 165缘无恶而不剪· 166开法网之纲纪· 167弘六度之正教· 168拯群有之涂炭· 169启三藏之秘扃· 170是以名无翼而· 171长飞道无根而· 172永固道名流庆· 173历遂古而镇常· 174赴感应身经尘· 175劫而不朽晨钟· 176夕梵交二音于· 177鹫峰慧日法流· 178转双轮于鹿菀· 179排空宝盖接翔· 180云而共飞庄野《圣教序》181——186页181春林与天花而· 182合彩伏惟皇帝· 183陛下上玄资福· 184垂拱而治八荒· 185德被黔黎敛衽· 186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

耶正于焉。

分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是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

抒理广彼前闻。

截伪存真。

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

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证。

积雪晨飞。

途闻失地。

鹜砂夕起。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云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

深弘达周。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

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

精穷奥业。

一乘五津之道。

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

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合。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

共拔迷途。

朗爰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

恶因业坠。

善以缘升。

今坠之端。

惟人所托。

壁未桂生高岭。

云露方得泫其花。

莲出渌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

而桂质本贞。

良田所附者高。

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

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

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翼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

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

涂为鄙拙。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森林。

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

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辄(足属)也。

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减之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纲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

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禾辱)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

耆阇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

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

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

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

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

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

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

更获半珠。

问道法还。

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

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

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暗而恒明。

自非久值胜缘。

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

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

众经论序。

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

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

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

性不聪敏。

内典诸文。

殊未观览。

所作论序。

鄙拙尤繁。

忽见来书。

褒扬赞述。

抚躬自省。

惭悚交并。

劳师等远臻。

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