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评价技术审核要点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地块是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是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主要污染源,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确保污染地块的安全开发利用,应认真落实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的技术准则。
一、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1、立法确立风险管控制度。
立法建立风险管控制度,明确污染地块风险边界,以及不同类型污染地块所采取的监控和管理措施和责任,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要建立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标准,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纳入规划和审批程序,严格控制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
3、科学综合管控。
应综合考虑污染源、污染物质的特性、地块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影响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安全的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风险管控体系,加强风险管控力度。
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1、重点监测指标。
在建立修复技术措施时,需确定污染物迁移范围、物种组成及分布、污染物形态特征及隔离技术等重点监测指标。
2、多元评估模型。
应建立多元评估模型,评估污染地块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和生物活性变化,进而判断土壤修复效果。
3、修复技术跟踪评价。
要定期对实施的土壤修复技术措施进行跟踪评价,对污染地块改善的程度和修复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提出更好的修复技术措施。
综上,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是我国安全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的重要依据。
环境部门应认真落实该导则,加强污染地块的管理,有效防治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本文通过阐述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从立法确立风险管控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综合管控等角度指出,应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通过重点监测指标、多元评估模型和修复技术跟踪评价等措施,严格控制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有效防治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修复效果评估方案
修复效果评估方案一、工作范围根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并借鉴《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规定,结合本场地实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的实际情况,项目验收评估的工作范围包括以下几点:1、文件审核与现场勘察根据场地风险评估报告,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进行现场复勘及污染情况确定,识别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的范围、类型,审查与核实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相关记录文件,通过比较场地内污染土壤清运前后变化,核实污染场地修复范围、修复方式、污染土壤的最终处置、修复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效果等,最后对污染土壤清运及治理修复情况进行判定。
2、采样布点方案制定依据前期场地评价工作、场地风险评估报告和现场复勘结果,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场地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情况,制定场地修复治理工程项目验收评估技术方案包括采样布点方案,采样布点方案应包括采样介质、采样区域、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数量、检测项目等内容。
应根据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值的不同情况在场地治理修复范围内进行分区采样;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应覆盖场地修复范围及其边缘;场地环境调查评估确定的污染最重区域,必须进行采样。
3、现场样品采集及流转按照采样布点方案进行现场采样,采样过程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采样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作书面记录,并按照检测要求,采取有效手段存储样品,保证样品及时送检。
4、实验室检测及数据分析采集好的土壤样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采用规定的检测方式、分析方法,在实验室完成检测工作。
5、验收评估报告编制汇总治理修复方案、调查结果、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和验收评估结果,编制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评估报告。
二、验收评估重点根据相关标准导则要求及长期项目经验,异位修复项目验收重点区域主要为清挖基坑、污染地下水抽提,其次为环境监测。
三、验收评估程序本次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验收评估的工作程序见下图。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修复效果评价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修复效果评价作者:王润珑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4期摘 ;要:土壤的污染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生态环保事业的重点任务,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壤修复评价机制才能够降低这个行业的风险发生机率。
下文将对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标准以及主要修复技术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引言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工作主要是指在人工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对于土壤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调查以及修复,使其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保证周围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
下文将对具体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论述。
一、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污染土壤修复是土壤在污染物的长期影响下受到损害,在经过不同级别的修复技术作用之后重新回到原来水平的过程。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土壤修复评定准则,反应土壤在一些严重污染环境中受到的影响程度,建立标准系统主要考察污染物急性,亚急性毒性的危害以及主要作用,方案准则的建立主要参考如下三个因素。
首先分析土壤的背景值,即在沒有外力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土壤的背景值往往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所以土壤修复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各个背景值的不同,并且尽可能地缩短修复标准的应用范围。
其次制定完善的土壤修复标准,还需要借助相关的科学技术设备完成土壤的分析、研发工作,相关技术团队同样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研发目标进行调整,才能够有效降低污染水平。
最后需要应用高科技修复技术水平,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正在提出更高的价值需求,不同类型污染土壤的发展变化比较迅速,因此对于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尝试建立防污染的相关准则。
二、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土壤污染的场地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以及其他小类,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土地的污染类型,然后按照相关修复原理采用物理,化学或者药学的手段进行修复。
(一)农耕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随着农药化肥的普及利用,当前农田中的重金属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因为农药化肥中带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如果没有被农作物充分利用将会严重影响土壤的内部结构,针对这一类的土壤类型主要采取农艺施工调整,化学施工调整以及添加农作物的几种修复方式,不同的农田类型往往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原理[1]。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污染场地修复是个大话题,听起来复杂,其实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地方因为工业发展、生活垃圾等原因,环境受到了影响。
今天咱们就聊聊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和过程监管的一些要点。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如何把那些“伤痕累累”的地方变得清新干净。
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复技术有很多种。
比如说,生物修复。
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利用微生物来分解污染物。
想象一下,小小的细菌在土壤里工作,默默地“清理战场”。
这就像是在说,环保不一定得依靠大型设备,有时候,最不起眼的生物也能大显身手。
还有物理修复技术,比较简单明了。
比如通过挖掘、填埋,把污染土壤搬走,再换上干净的土。
这种方法虽然直截了当,但成本高,时间也长。
不过,有时候没办法,只能选择这种方法。
就像人生中有些事情,不走弯路就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化学修复也是一种主流技术。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就像做饭时,加点调料,变个味道一样。
可是,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成本也相对较高。
听起来很复杂,但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的地方,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接下来,咱们聊聊过程监管。
这可不是小事,监管就像是给修复过程加了一道保护罩。
咱们需要确保每一步都在控制之中,不能放任自流。
监管的关键在于建立标准。
比如,什么时候该进行监测,监测哪些指标,这些都得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修复效果好,花的钱也值。
再说说信息公开。
大家想想,假如你住的地方旁边就有个污染场地,你肯定想知道修复进展。
信息透明,大家都心里有数,才能增强公众信心。
就像吃饭时,知道菜品的来源,心里才能踏实。
此外,社区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修复工作往往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
多和居民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参与到修复计划中来。
这不仅能提高修复效果,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大家一起为环境努力,形成合力,这样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最后,咱们不能忘了技术的更新和迭代。
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一直在进步。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话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小菜一碟的事情。
那么,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被污染了的土地、水体、大气等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
这个过程可能会涉及到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监管要点。
我们要确保修复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这就像是我们在生病的时候,吃了药之后要注意休息,不能接着熬夜、吃辛辣食物一样。
如果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不注意这一点,可能会导致原本已经得到改善的环境再次恶化。
我们要关注修复效果。
这就像是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医生会根据病情给我们开药,我们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并且要定期复查,看看病情有没有好转。
同样,在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我们也要定期检查修复效果,确保土地、水体、大气等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我们要加强对修复过程的监督。
这就像是我们在开车的时候,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超速、闯红灯一样。
在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我们也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修复过程的合规性。
我们还要注重修复成本的管理。
这就像是我们在购物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合理消费一样。
在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我们要合理控制修复成本,避免因为投入过多而导致资源浪费。
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
这就像是我们在面对外来病毒时,需要全球共同抗击一样。
在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提高修复效率。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修复过程的顺利进行,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这个问题,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指南
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验收的总体要求、验收方法、采样监测技术要点、修复效果评价、验收报告编制及验收后续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验收评估工作。
本标准不适用于致病性微生物、核辐射导致的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的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HJ682污染场地术语HJ/T39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9号)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技术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土壤函〔2017〕1953号)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污染地块疑似污染地块,是指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用地。
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确认超过有关土壤环境标准的疑似污染地块,称为污染地块。
3.2原位修复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在地块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
3.3异位修复将受污染的土壤从地块发生污染的原来位置挖掘或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他场所或位置进行治理修复。
3.4修复目标由污染地块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3.5污染地块修复验收在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完成后,对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以确定地块修复是否达标并总体评估修复效果的过程。
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及评价方法
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及评价方法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为了恢复受污染土壤的功能和生态系统,需要采用多种修复技术和评价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
1.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添加修复剂改变土壤化学性质的方法。
常见的修复剂包括石灰、砂土、有机物、氧化剂和还原剂等。
这些修复剂可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稳定化和转移,并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评价原位化学修复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并通过地下水监测、土壤微生物活性测试等方法评估修复效果。
2.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其代谢产物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菌类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固化等。
评价生物修复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土壤酶活性测试和种子萌发实验评估修复效果。
3.电动修复技术电动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迁移和转移的方法。
常见的电动修复技术包括电动流动提取、电动化学氧化和电动化学还原等。
评价电动修复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土壤中有害物质的迁移率和迁移速率,并通过电位分布和电导率等参数评估修复效果。
4.热解修复技术热解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提高土壤温度,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和分解的方法。
常见的热解修复技术包括高温蒸汽热解和电阻式电热解等。
评价热解修复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挥发率和分解率,并通过土壤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评估修复效果。
综上所述,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及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为了评价修复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有害物质的降解率、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等参数。
此外,还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维护,以确保修复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污染修复工程-污染修复的效果评价及标准
生态暴露评价
残留污染物的分布方式 对受体的暴露途径,暴露方式与暴露量 美国提出危害健康评价中人体暴露参考值
30
5.4.3.3 风险表征
阐述残留污染物与污染生态效应关系
评价对生态终点的危害 提出安全阈值作为修复基准校正值
表征方法
30年牡蛎养殖被毁 最有名海滩变油场
20
韩国西部海域 2007年12月7日 发生的原油泄 漏事故图片
21
• 附:世界重大海上原油泄漏事故
•
•
• •
•
1989年3月,美国“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 加海域搁浅,泄漏原油3.7万吨。这是美国史上最 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导致当地的鲑鱼和鲱鱼资 源近于灭绝,几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于倒闭。 1992年12月,希腊“爱琴海”号油轮在西班牙 海域触礁,泄漏原油6万多吨,原油泄入海中并引 起大火。 1993年1月,利比里亚油轮“布雷尔”号在苏格 兰触礁,泄漏原油8.45万吨,给当地的渔业造成 不可估量的损失。 1996年2月,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海上女王” 号油轮在英国海域触礁,泄漏原油6万多吨。 2002年11月,悬挂巴哈马国旗的“威望”号油 轮在西班牙海域断裂并沉入海底,6.3万多吨燃料 油泄漏到海中,造成数万只海鸟死亡。
3
污染环境修复已经成 为环境学和生态学的 热点研究领域 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的 制定远远落后于对修 复技术的研究 对修复效果的检验和 评价成为污染环境修 复迅速健康发展的瓶 颈
4
二、环境质量基准与环境修复基准
前者
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发生, 给出环境污染修复的启动值
使环境中的污染状况降低到不 足以导致不可接受的生态损害 或健康伤害的程度
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环境影响后评价验收方案
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环境影响后评价验收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土壤污染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以及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造成了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评价验收工作变得尤为关键。
二、治理修复方案
污染土壤治理修复主要包括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方法。
其中,生物修复是通过引入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利用它们的代谢活性降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等方式,实现土壤污染物的去除;化学修复主要是通过化学还原剂、吸附剂等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转化或去除;物理修复则是通过物理手段对土壤进行处理,如电渗析、土壤热处理等。
三、环境影响评价
在进行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后,需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指标、植被恢复情况、周边水质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
只有对这些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才能确保治理修复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四、验收方案
验收方案是对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审核的重要
环节。
验收应从治理效果、环境安全、合规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确保治理修复工作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此外,验收方案还要考虑
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
五、结论
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环境影响后评价验收方案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
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验收,才能确保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的顺利进行、治理效果良好。
希翼各有关单位和人员能够重视该工作,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持续向好发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环境污染的现象真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让人心疼。
尤其是那些被污染的场地,既影响了周围的生态,也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因此,修复这些场地的技术和过程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
一方面,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能够有效降解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
比如,有些细菌可把毒素“吃掉”,这就像是让自然来解决问题,非常酷吧!另一方面,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同样值得关注。
比如,利用高温来蒸发污染物,或者用化学药剂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听起来就像是魔法一样,真是让人惊叹。
接下来,我们谈谈修复过程中的监管要点。
监管就像是一双“火眼金睛”,帮助我们确保修复工作按照标准进行。
首先,环境监测至关重要。
在修复过程中,定期对土壤和水质进行检测,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检查,确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其次,修复方案的透明性也不能忽视。
让公众了解修复过程,就像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这样大家才能心里有数,增强对修复工作的信任感。
此外,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很重要。
熟练的技术人员就像是操控修复“机器”的高手,他们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修复效果。
因此,定期开展培训,让技术人员与时俱进,才能在修复过程中游刃有余。
最后,修复的效果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每一个修复项目完成后,都需要进行评估,看看效果如何。
就像考期末考试,只有通过了,才能安心。
这个评估不仅仅是看污染物是否清除,还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比如,看看鸟儿是否回来了,植物是否茁壮成长。
这些都是检验修复成败的标准。
总的来说,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与监管工作相辅相成。
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再加上有效的监管措施,我们就能在这个日益被污染的世界中,寻找到一丝生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行动的责任。
最终,修复的成功不仅能还给我们一片蓝天,也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更健康的环境中。
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与修复效果评估
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与修复效果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对污染地块进行治理和修复,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和土壤地下水的环境质量。
而对于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的效果评估,则是对治理修复后的地块进行评估和监测,判断治理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以下是一种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其效果评估方法的简要说明。
方案一: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的综合应用该方案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两个主要技术手段。
生物修复是通过利用各种微生物和生物体对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达到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植物修复则是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富集和转运能力的植物种类将污染物吸收到植物体内并加速其转运到地下部分和植物体部分。
效果评估方法:针对该方案,主要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土壤中目标污染物浓度的下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程度、植物生长状况和富集情况、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的下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取样与实验室分析、植物生长观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等。
方案二: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的综合应用该方案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个主要技术手段。
物理修复是通过利用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如挖掘、堆场覆盖等。
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加速污染物的分解和去除。
效果评估方法:针对该方案,主要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浓度下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程度、土壤中目标污染物形态的变化和迁移情况、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的下降和土壤生物活性的恢复情况。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取样与实验室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目标污染物的形态迁移实验等。
方案三: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的综合应用该方案是综合运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修复。
具体根据污染地块的实际情况和治理目标选择适合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
效果评估方法: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案,该方案的评估指标较多,包括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浓度下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程度、植物富集情况和生长状况、土壤中目标污染物迁移情况、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的下降和土壤生物活性的恢复情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等。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报告审核技术要点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报告审核技术要点
—5—
注:1.表格中分值为单件评价量化分值。
2.评分为90分(含)以上的,技术文件直接评审通过;评分为60分(含)至90分的,技术文件评审通过但需修改;评分为60分以下的,技
术文件不予评审通过。
3.表格中标记“**”和“*”的为重点评价项。
其中,有1处(含)以上“**”事项不符合要求或有4处(含)以上“*”事项不符合要求的,
该技术文件不予评审通过,在60分的基础上,每有1处“**”事项不符合要求减10分,每有1处“*”事项不符合要求减5分。
有3处(含)以下“*”事项不符合要求的,该技术文件需修改,在90分的基础上,每有1处“*”事项不符合要求减5分。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在当今这个时代,污染场地的修复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土地污染对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的影响,简直是触目惊心。
我们常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如何有效修复污染场地,确保过程监管到位,是每一个关注环境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多种多样。
传统方法,比如物理和化学修复,已经不够灵活。
现在,生物修复逐渐成为一种热门选择。
通过微生物的“天生”能力,能够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真是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这种方法就像是“借力打力”,一举两得。
其次,修复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污染物的性质和场地的具体情况。
就像我们看病,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症状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土壤中的重金属、石油烃等污染物,不同的成分决定了修复的难度和方法。
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充分的评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在监管方面,整个修复过程的透明度非常重要。
信息的透明化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感,避免“黑箱操作”。
定期发布修复进展报告,允许公众参与监督,都是提高监管效果的好办法。
让大家了解修复的每一步,就像把秘密分享给好友一样,增进了理解和支持。
而且,监管不只是形式上的。
在实际操作中,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要知道,修复污染场地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再来说说修复后的监测与评估。
这一步骤不能忽视。
修复完成后,要进行长期的环境监测,确保污染物没有复发。
就像一个刚刚康复的病人,医生会定期复查,观察他的恢复情况。
只有持续关注,才能确保修复成果的持久性。
当然,公众的参与是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让他们了解污染的危害,了解修复的重要性,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比如,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宣传环保知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这种“人人有责”的理念,能让修复工作更具意义。
接下来的挑战是资金问题。
修复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大规模的污染场地修复。
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评价技术审核要点
附件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审核要点(试行)第一部分场地环境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审核要点一、形式要求1. 送审报告应加盖场地责任单位和场地调查单位的公章。
2. 应附具从业人员责任页,明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参与人员,从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明确报告的审核人,上述人员均需签字确认。
3. 报告需通过收集或制作的相关图件和图片包括:(1)地理位置图(2)场地各历史时期的地形图(3)平面布置图(4)工艺流程图(5)场地规划图(6)采样布点图(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多轮取样)(7)地下水流向图(8)土壤钻孔柱状图(9)地下水建井图(10)污染范围图(详细调查)(11)超风险范围图(风险评估)(12)地质剖面图(详细调查)4. 调查评估报告附件应包括:(1)人员访谈记录(2)现场踏勘记录(3)土壤现场采样照片(4)地下水成井及采样照片(5)建井洗井记录表(6)采样工作量清单(应包括采样点位置、钻孔深度和坐标,各层采样点深度,检测指标,样品编号,按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分别列表)(7)现场土壤地下水采样记录及样品流转记录(8)质量控制表(9)检测报告(须加盖CMA、CNAS图章)(10)实验室资质证明材料(11)场地土壤理化性质(风险评估)(12)暴露参数的取值及来源(风险评估)二、技术要求1. 初步调查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以及监测点位布设等。
(1)监测范围监测范围通常为前期环境调查初步确定的场地边界范围,如果前期场地环境调查认为场地内的污染物存在扩散到场地边界外的情况,监测范围还可扩展到场地周边的疑似受污染区域。
(2)监测介质监测介质主要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根据场地具体情况还可能包括场地地表水和场地残余废弃物。
(3)监测项目工业场地可选择的监测目标污染物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总石油烃(TPH)、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农药等。
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问题的解读与建议
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问题的解读与建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23),解决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评估范围与对象、布点采样要求、后期风险管理等问题。
技术导则发布后,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但实施和使用中尚存一些疑问。
笔者对此提出一些见解,供业内参考讨论。
科学合理确定点位数量与位置对于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采样数量的确定本质上是一个统计学问题。
基于统计意义的效果评估布点,主要是根据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建立样本量,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确定场地土壤修复是否达标。
其本质是由总体合理抽取样本、由样本科学推断总体,即在有限的样本情况下,使对修复效果误判的概率在可接受水平内。
综合考虑修复技术特点与实际工程数据可以看出,修复效果波动越小、修复实际效果越高于修复目标要求,所需采样数量越少;修复效果越不均一、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越接近目标值,所需采样数量越多。
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梳理了基于统计学计算采样点数量的一系列方法,进行了试算与验证,根据各污染物的数据分布情况,选用与之匹配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所需样本量。
由于统计分析方法涉及公式与参数复杂,对统计学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计算繁琐且所需参数较多,在实际效果评估时难以获取这些参数。
为了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本标准在制定中化繁为简,提供了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推荐采样数量;二是计算梳理了中间参数——差变系数,并给出了差变系数的计算方法和不同差变系数对应的推荐采样密度,便于在初步掌握数据分布的情况下即可查阅获得采样数量。
采样数量取决于污染物浓度的数据分布,污染物浓度分布取决于原始浓度差异、修复技术选择等多种因素。
比如,对于去除率较高的异位热脱附技术,在设施运行稳定情况下,根据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的试算结果,每个样品代表的土方量可达到10000m3。
考虑业内近年来实际工作习惯,同时与HJ25.2中修复效果评估监测点布设的要求一致,技术导则中保留“修复后土壤原则上每个采样单元不应超过500m3”,同时也提出可以根据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计算修复差变系数,根据不同差变系数选择对应的采样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评价技术审核要点附件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审核要点(试行)第一部分场地环境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审核要点一、形式要求1. 送审报告应加盖场地责任单位和场地调查单位的公章。
2. 应附具从业人员责任页,明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参与人员,从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明确报告的审核人,上述人员均需签字确认。
3. 报告需通过收集或制作的相关图件和图片包括:(1)地理位置图(2)场地各历史时期的地形图(3)平面布置图(4)工艺流程图(5)场地规划图(6)采样布点图(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多轮取样)(7)地下水流向图(8)土壤钻孔柱状图(9)地下水建井图— 2 —(10)污染范围图(详细调查)(11)超风险范围图(风险评估)(12)地质剖面图(详细调查)4. 调查评估报告附件应包括:(1)人员访谈记录(2)现场踏勘记录(3)土壤现场采样照片(4)地下水成井及采样照片(5)建井洗井记录表(6)采样工作量清单(应包括采样点位置、钻孔深度和坐标,各层采样点深度,检测指标,样品编号,按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分别列表)(7)现场土壤地下水采样记录及样品流转记录(8)质量控制表(9)检测报告(须加盖CMA、CNAS图章)(10)实验室资质证明材料(11)场地土壤理化性质(风险评估)(12)暴露参数的取值及来源(风险评估)二、技术要求1. 初步调查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以及监测点位布设等。
(1)监测范围— 3 —监测范围通常为前期环境调查初步确定的场地边界范围,如果前期场地环境调查认为场地内的污染物存在扩散到场地边界外的情况,监测范围还可扩展到场地周边的疑似受污染区域。
(2)监测介质监测介质主要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根据场地具体情况还可能包括场地地表水和场地残余废弃物。
(3)监测项目工业场地可选择的监测目标污染物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总石油烃(TPH)、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农药等。
实际环境调查过程中应根据场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监测因子,且场地历史如果涉及到多个不同工业行业类型,潜在特征污染物监测因子要叠加。
(4)土壤监测点位布设通常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以前期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等获取的场地信息为基础,判断识别场地内可能存在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的区域(RECs点),将其作为场地关注污染物识别的监测地块,在疑似污染的区域分别设置监测点位。
当无法在疑似污染区域,特别是罐槽、污染设施等底部采样时,可作适当偏移。
在非疑似污染区域,可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适量布设采样点,以防止污染识别过程中的遗漏。
整个场地监测点位数量最少要求不少于1600 m2布设1个监— 4 —测点位。
对于面积小于4800 m2的,场地内应至少布设3个监测点位。
场地内部至少50%的监测点位要分三层采样,分别采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以及饱和带土壤,采样深度可借助PID、XRF 等现场监测仪器确定。
对于污染物不易发生垂向迁移或饱和带土壤污染可能性较小的监测点位,可分两层采样,分别采集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
对于地下水位较浅,无法采集深层土壤的监测点位,可分两层采样,分别采集表层土壤和饱和带土壤。
一般应在场地外部区域设置土壤对照监测点位。
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裸露土壤,应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场地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
如有必要也应采集深层土壤样品或饱和带土壤样品。
(4)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在疑似污染区域(RECs点)布点;如果场地内没有地下水疑似污染区域,则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且未受其他源污染的部位布点。
如果场地地下水流向未知,需结合相关污染信息间隔一定距离按三角形或四边形至少布置3-4个点位监测判断地下水流向。
地下水总监测点位数量不少于土壤总监测点位数量的50%。
监测井的深度应根据监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相对厚度来确定,至少应在浅层地下水埋深以下2 m,但不可穿透浅层地下水底板;如果场地疑似存在DNAPL污染,则需根据— 5 —场地情况增加监测井深度。
一般应在场地内地下水流向上游的一定距离设置对照监测井。
2. 关注污染物筛选土壤中关注污染物筛选优先选用《上海市场地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如国家或上海推出新的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筛选标准,则以新标准为准。
上述环境标准中未涉及到的污染物,可参考国外相关标准。
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筛选优先选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III类值,未涉及到的污染物选用《地下水水质标准》(DZ/T 0290-2015),如国家或上海推出新的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筛选标准,则以新标准为准。
上述环境标准中未涉及到的污染物,可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
3. 详细调查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以及监测点位布设等。
(1)监测范围详细调查监测工作范围为初步调查监测中污染物含量超过相关标准的监测区域。
(2)监测介质监测介质为初步调查中发现存在超标情况的环境介质。
(3)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应包含初步调查确定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关注污— 6 —染物以及其他环境介质(场地地表水、残留废弃物)中的超标污染物。
土壤理化样品主要分析项目包括土壤pH、粒径分布、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渗透系数(横向/纵向)等。
(4)土壤监测点位布设采用系统布点法对初步调查中超过评价标准的监测区域开展详细调查,布点范围应略大于初步调查判断的污染范围,网格尺寸不大于20 m*20 m。
详细调查监测中,深层土壤的采样间隔为0.5 m;如果初步调查显示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带土壤可能受到污染影响,则详细调查监测中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还需对饱和带土壤进行采集,饱和带土壤采样间隔一般为1 m~2 m。
对于垂直方向结构特征不同的土壤,可应根据土壤结构的变化和污染物迁移规律适当调整垂直方向点位的间隔。
详细调查监测采样深度应根据初步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而定,详细调查监测深度至少要大于初步调查监测污染超标深度。
但如果采样中观察有疑似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可根据现场情况增加采样深度。
4. 健康风险评估(1)危害识别如果污染场地涉及再开发或将来可能涉及再开发,均需将开发建设期间的建筑工人列入敏感受体范围。
— 7 —(2)暴露评估根据实际暴露场景确定受体暴露途径,土壤及地下水的主要暴露途径列于表1。
表1 敏感/非敏感用地主要暴露途径序号分类暴露途径1污染土壤暴露途径经口摄入表层土壤2 皮肤接触表层土壤3 吸入表层土壤颗粒物4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5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6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7污染地下水暴露途径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8 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9 经口摄入地下水2。
表2 开发建设期间建筑工人主要暴露途径— 8 —土壤摄入量、人体相关参数等推荐《上海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试行)》附录。
各种暴露途径涉及的土壤和水文地质参数等须根据现场调查获得。
(3)风险表征风险表征应按照每个采样点样品中关注污染物的检测数据,计算致癌风险和非致癌危害商值。
计算得到的土壤/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超过10-6或非致癌危害商值超过1的采样点,— 9 —其代表的场地区域应划定为风险不可接受的污染区域。
(4)风控值计算对于致癌风险值超过10-6或危害商超过1的关注污染物需计算风险控制值。
表3 风险控制值的制定序号类型计算内容取值方法1土壤风险控制值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取最小值作为土壤风险控制值2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3 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4地下水风险控值基于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取最小值作为地下水风险控制值5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6 保护周边水体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并且污染场地地下水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使用价值(例如作为饮用水、生活用水或工农业用水),则应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此外也可根据地下水的实际用途确定保护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等。
如暴露情景分析表明,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的关— 10 —注污染物可扩散进入周边水体(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影响周边水体环境质量,并且周边水体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使用价值(例如作为饮用水、生活用水或工农业用水),则应计算保护周边水体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根据周边水体类型的不同,保护周边水体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为基准,也可根据地下水的实际用途确定保护标准。
(5)风控值的使用当计算得到的风险控制值低于筛选值时,可采用筛选值作为风险控制值。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是确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值的主要参考值。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可用于确定污染场地实施风险控制或修复治理的范围。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应根据不同修复模式(原位/异位)和不同修复技术(污染物总量削减/风险途径控制等)来确定。
选择原位修复技术时,修复目标值可引用风险控制值;选择异位修复技术时,修复目标值应根据不同修复策略和处置方式制定,详见表4。
— 11 —— 12 —表4 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制定方法— 13 —— 14 —— 15 —注:a-污染物总量削减是基于去除污染源达到恢复场地功能目的的污染物减控方式;b-污染物迁移途径控制是基于切断暴露途径或转移受体,避免污染物向受体迁移,从而使健康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的污染物减控方式。
— 16 —第二部分污染场地修复方案技术审核要点一、形式要求1. 送审报告应加盖场地责任单位和方案编制单位的公章。
2. 应附具从业人员责任页,明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参与人员,从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明确报告的审核人,上述人员均需签字确认。
3. 报告需通过收集或制作的相关图件和图片包括:(1)土壤/地下水修复范围分层图(2)土壤/地下水修复范围总图(3)土壤/地下水修复施工流程图二、技术要求1. 修复模式选择,要根据污染场地条件、风险控制值和修复要求等进行确定。
原则上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在原址进行,修复后的土壤在原址回填。
(1)修复目标污染物,为健康风险评估阶段健康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的关注污染物。
(2)修复范围修复范围可采用无污染点位连线法或污染物浓度插值计算法进行确定。
采用插值计算法需在加密布点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规范的方法和合理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