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外表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泼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应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局部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外表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各个关键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个体、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组成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物群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
3. 生态位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物种的生态位由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
4.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指的是当一种或多种物种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的生态位,减少彼此竞争的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
6. 传粉传粉是指植物通过借助外部媒介(如昆虫、鸟类或风)将花粉传递到其他植物上的过程。
传粉对植物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激素调节激素调节是指生物体内激素分泌和代谢的过程,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行为。
植物和动物都依赖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8.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被食草动物所摄取,最终流向其他食物链的环节。
9.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寄生共生或捕食共生。
10.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表示一个地区或个体对生态系统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
它衡量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的平衡。
11. 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各种转化过程,包括氮固定、氮释放、氮捕获和氮沉积等。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重要的生态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湿地,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的森林。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资源净化和气候调节。
3. 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
能量通过食物链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而营养物质则在生态系统内循环。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生物体使用。
4. 生态位和资源分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不同物种通过资源分配和竞争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资源分配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策略,它可以影响物种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成功率。
5. 群落结构和演替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总体。
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等方面。
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它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时,系统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和营养循环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抵御环境变化和生物入侵的影响。
7. 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态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生态学的知识点

生态学的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物群落包括所有生物种类的群体,它们在特定地点上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
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气候等因素,它们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二、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光能被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从而被植物吸收。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量,并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这种能量转移在不同层级的食物链中不断进行,直到最终被消耗者利用并释放为热能。
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过程。
三、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它指的是一个区域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更具有抵抗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物种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四、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方式来避免直接竞争。
每个物种的生态位是独特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生态位的存在使得生物群落能够共存并维持生态平衡。
总结生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涵盖了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地球家园。
(完整版)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在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发育周期.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3.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与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这个定义表示种群是有同种个体的组合,占有一定的领域。
5、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8、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其上植物群落形成只能依靠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传播体。
9、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受到很少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的裸地。
10、性比: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11、抗生:是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1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14、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学知识点

1.有效积温:根据生物有效临界温度的天数的日平均温度累计计算发育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用于: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生程度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规划,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边界。
2.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2m,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相反,都要提早4天。
3.森林防火措施:①开展生物工程防火,建立火灾阻隔系统:利用耐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②开展计划烧除,加强可燃物管理:用低强度火烧除杂草,而不烧伤树木③加强防火管理:对人类用火严加控制4.种群增长模型:“S”型增长: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N为种群大小,K为环境容纳量曲线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种群个数少,增长缓慢);加速期(密度增加逐渐加快);转折期(个体数达到一半,密度增长速率最快);减速器(密度增加减慢);饱和期(个体数量达到饱和K值)主要意义:①是许多两个相互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是渔牧林业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两个参数r和k是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5.生殖对策:r-对策和k-对策:r-对策: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高的繁殖能量和短的世代周期以“量”取胜,死亡率高,能讯速恢复(昆虫;白桦、山杨树种虽为高大乔木,但种子小,数量大,易飞散传播,为典型的r对策特征)K-对策: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体大,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以“质”取胜,数量较稳定,一般在K值附近,种群恢复困难,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大熊猫,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以及红松等树木)6.他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关系也有此现象。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知识点梳理

生态学知识点梳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梳理一些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圈等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包括生物群落内的各种生物种类、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3. 能量流动和营养链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食物链由生物个体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能量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营养链则描述了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流动路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 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这些循环是生物体内和生物体间物质转化的关键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5.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的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6.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等,这些变化将对生物群落的分布、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
7.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通过对生态学知识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世界上有吃盐植物吗?(耐盐植物)2.为什么大雁冬天要向南飞?(生态系统季节性变化?)3.同一种花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统一?(最小因子定律)4.为什么樱花开的时间有时不一致?5.为什么青蛙只在水源附近地活动?(生态因子)7.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6. 别小看森林中蚯蚓,作用大着呢?(引出土壤中的诸多土壤动物及其生态作用)7. 仙人掌为什么满身长刺?8. 植物是吸尘器?(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9. 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行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很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1. 为什么有的树木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子变成了针状?(植物的生态型)12. 变色龙真的能变色吗?(生态系统动物的适应性)1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物候现象)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动态13. 烦人的水葫芦?(外来入种入侵,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14.椋鸟的故事(生物入侵的危害)15. 草原上能养多少头羊?(种群密度、生态承载力)16. 蒲公英的花随风吹?(种群扩散)二、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7.尾蜂鸟和植物的故事(比如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获得食物,而植物获得交配的机会)18. 蚜虫与蚂蚁的关系(蚜虫获得蚂蚁的保护,蚂蚁获得食物—蚜虫的蜜露)19. 昆虫和内共生菌的关系(两者相互获得生活必须的特殊的营养物质)。
20. 蝶真的恋花吗?(或为什么蜜蜂爱在花中舞?)(植物授粉)21.地衣进化?三、生活史对策22.为什么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23.蜜蜂妈妈如何哺育自己的后代(R选择)24. 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生态位)四、种内与种间关系25. 青蛙的体色有什么特点?(生物保护色)26. 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生物的拟态)27. 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生物警戒)28.渡渡鸟与橄榄树的故事29.植物自私吗(植物分泌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30.蜻蜓点水为哪般?31.牛背鹭的故事(物种间合作)32.七星瓢虫与蚜虫的故事(物种关系)33.什么有些植物生长在树干上?(植物寄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4.为什么说物以类聚?35. 森林王国有哪些成员?(森林是由树木、灌木、小草、藤本、动物、微生物(蘑菇)、昆虫、鸟类等等组成的一个大的王国)36.一花独放不是春?(物种多样性)37.蝙蝠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猫头鹰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生态位)38. 动物的冬眠?39.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态型)二、群落的动态40.沧海能变成桑田吗?(生态修复)41.地震后为什么会有很多生物消失?(外因性演替)42.春暖花开、落叶知秋?(四季更替——时间结构)43. 秋天妈妈带我上山看红叶?(群落的季节变化)三、群落的分类与排序44.世界上有多少种细菌?(生物多样性)世界上有多少个物种?45.地球上空间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46.为什么不同种类生物分布于不同区间?(空间异质性)47.森林中为什么容易长蘑菇(穿白裙子的姑娘——竹孙菌,松茸、猴头菇……等等)48. 为什么热带地区水果又多又甜?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9.能吃细菌的动物?(食物链)50.狡兔三窟?51.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52 啄木鸟的故事53.孔雀开屏为哪般?(行为传递)54.蜘蛛如何捉害虫?(物理传递)55. 为什么多吃植物食品比吃肉类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生态效率)56. 为什么一山不能容二虎(生态金字塔)57.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58.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物链)59. 草原上关于狼与鹿的故事(生态平衡)60. 麻雀与“四害”的故事(生态平衡)第五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61.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62.森林是个大水库?(涵养水源)63.平凡的芦苇作用大?(包粽子、净化水质……N,P的净化;由此带出莲藕、菱角、茭白、芡实等等水生植物的作用)64.一棵树的价值?(空气中的氧气为什么没有减少?)65.地球发烧了?(全球气候变化)66.城市为什么比乡村热?(热岛效应)67.黄河水为什么是黄的?(水土流失)68.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怎么形成的(土壤侵蚀)69.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灭亡?(荒漠化)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70.你能算出热带雨林有有多少种动物吗?(生物多样性)71.为什么熊猫只生活在四川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72.南极的虾体内发现了DDT(生物群落)73.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74.神奇的热带雨林(板状根、藤本)75.植物也能“胎生”?(神奇的红树林——红树的“胎生”现象)76.树干生花(你知道好吃的热带水果波罗蜜是长在树干上吗?)。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
1.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体、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物种的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
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
3.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
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和资源利用等。
4. 群落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同生活的群落,并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5.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它起源
于太阳能的输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之间流动。
6.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
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生态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支持的生物种群数
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值。
它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群交互作用的限制。
8. 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解决生态危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组织、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生物包括动植物等有机体,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群生物个体。
3.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个给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之间会发生相互竞争和相互作用。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形态和遗传信息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自然资源,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7.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偏好、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等。
8.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物种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0.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光周期控制的,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温度与动物类型:1 常温动物 2变温动物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划分 3 外温动物 4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的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引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发育阀温度(生物学零度):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总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
有效积温法则:K=(T-C) T=C+K/N=C+KV K生物发育所需的总热量 N发育所需的天数 T环境平均温度 C发育阀温度 V发育厉期的倒数,发育速率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称为物候现象周期性变温: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产生了温度的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周期性温度变化成为了生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极端低温对生物的伤害:1 冻伤:当温度低于-1度时,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2 冷害: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伤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
贝格曼定律: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定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却又变小变短的趋势。
变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 耐受冻结:少数动物能够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冻害的现象。
2 超冷现象: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生理上,生物适应低温的生理变化如下:1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
2 动物通常是依靠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而颤抖性产热只在急性冷暴露中起重要作用。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形态上的改变1有绒毛,鳞片,过滤阳光 2体色呈现白色银色或浅色,叶片反光 3叶片的垂直主轴排列,叶片对折。
树干根茎有厚的木栓层,绝热保护生理上1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慢代谢速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表达分泌热休克蛋白动物对高温的适应:内温动物对高温的适应较难,大型兽高温时,毛皮颜色浅,有光泽,反射光,可减少辐射热吸收,再就是利用热窗散热。
生理上,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高温时储温,升高提问,低温时释放热量。
行为上,夜出加穴居,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
陆生植物的生态适应类型:1湿生植物 2中生植物 3旱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根据形态分为少浆植物和多浆植物 A少浆植物:1叶面积缩小2 发展了发达的根系3 根茎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称为肉质性器官水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和类型:通过渗透作用从水环境进入植物体内。
1盐度耐受盐度高因为细胞质有高浓度适宜物质 2对于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另一类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 3长期生长在淹水的沼泽地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
动物对水的适应: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陆生动物则依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了生理的,组织形态的及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对土壤的生态类型:A根据土壤酸碱度 1酸性植物2中性植物 3碱性植物 B 根据钙质关系 1钙质植物 2嫌钙质植物 C生活在盐碱土和风沙质中 1盐碱植物2沙生植物盐土植物的类型及适应机理:1 聚盐性植物:原生质抗盐性很强,细胞液浓度高,根部细胞渗透压很高,能够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
2泌盐性植物: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再经风吹和雨露淋洗掉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沙生植物的适应机理:当被沙流埋没时,在埋没的茎上能长出不定芽和不定根,甚至在风蚀露根时,从暴露的根系上也能生在出不定芽。
根系生长迅速,比地上部分生长的快得多。
根上有根套。
其余和旱生植物特点一样。
有的在特别干旱时期,进入休眠,待有有雨时再回复生长。
三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①有多少(数量和密度)。
②哪里多哪里少(分布)。
③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④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单体生物:每一个个体都是由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各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的各阶段保持不变,刑天上保持高度稳定。
构件生物: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基株之上形成的每一个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的结构单位,通常可脱离母体直接生长。
种群的空间结构: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
判断: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2/m。
种群统计特征三大类:①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死亡率:是一定时间段内死亡的个体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划分:特定分类群,如年龄和月龄;生活史期,如卵、幼虫、蛹和龄期。
年龄金字塔: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从下至上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类型及其特点:①典型金字塔形锥体,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②钟形锥体,锥体形状和老中幼个体比例介于①型和③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
③壶形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窄,顶部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种群处于衰老阶段,代表下降型种群。
生命表:是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
存活曲线的类型及特点:①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老年死亡率高,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②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
③III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
自然增长率(r):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来计算出。
内禀增长率():在实验室不受限制的“最理想的”条件下观察种群的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及内禀增长率在控制人口的应用:①降低世代净增殖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增大世代时间,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逻辑斯蒂方程: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N=K时,种群零增长。
②增t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公式:)dtdN-=。
生物学意rN/1(/KN义:①是许多两个互相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