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江汉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坚持一盘棋推行一体化
实现清河油区科学健康发展
江汉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
【管理特色】:清河采油厂是江汉油田首个远距离承包开发单位,距今已26年。
一直以来,员工队伍实行的是会战轮换体制,由江汉油田30多个厂处每年按比例进行轮换。
该体制在会战初期对油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开发生产深入,逐渐凸现勘探开发、经营管理、员工管理难度增大的弊端。
针对这一问题,该厂着力优化资源,协同联动,整体运作,构建起勘探开发、生产经营、队伍员工一体化管理的大格局,实现了清河油区的科学高效开发。
清河采油厂生产区域位于山东寿光和广饶境内,是我国石油行业最早实行远距离区块总承包的原油生产单位。
工区面积1138.6平方千米,年生产原油66.5万吨。
油田经过26年的开发建设,资源探明率达到78%,已落实未动用储量特稠油、薄层稠油比重占到60%,特高含水开发单元占到老区的73%,持续稳产与成本控制的矛盾日显突出。
现有员工3700多人,来自江汉油田30多个厂处,每年轮换比例达到10%,另外油区有来自江汉钻井、井下作业等专业化施工单位10多家。
特殊的管理体制和企业发展环境,成就了该厂“一盘棋”、“一体化”的生产管理格局,确保清河油区科学健康发展。
至2011年底,连续11年新增三级储量保持1000万吨;连续8年原油产量实现稳定;自然递减率连续9年、综合含水连续4年保持平稳。
八面河油田荣获股份公司“十一五”高效开发油田;连续10年获得股份公司“重大勘探发现奖”。
2008年,该厂跨入红旗采油厂行列,今年再夺红旗。
一、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
随着勘探风险增加、老区调整难度增大等现实问题,该厂立足把勘探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勘探、地质、油藏、工程、工艺的相互渗透,加强采油、钻井、井下作业、地面的协同配合,统一布局、统一定位、统一运作,实现平行管理到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投资成本,提升了油田勘探开发水平。
(一)加强业务部门的融合。
按照“结构优化、制度配套、功能强化、资源整合”的思路,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建立“两纵一横三级”的立体化组织架构。
“两纵”:即撤销勘探项目部,将勘探业务并入地质研究所,由总地质师全面负责;将采油、注水两个部门并入工艺研究所,由技术副厂长全面负责。
“一横”:即抽调工艺、地质人员组建成立油藏工程室。
“三级”:即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联动管理。
决策层由厂长、技术副厂长、总地质师组成,负责重大问题决策,制定勘探开发方针;管理层由“两所、两站”(地质研究所、工艺研究所、钻井设计监督站、作业设计监督站)承担,主要负责方案的论证、编制和实施跟踪;执行层由生产系统及钻井、井下作业等专业化施工单位承担,主要负责方案的现场实施。
(二)加强运行机制的融合。
按照“领域突破、模式发展”的思路,加强板块之间、系统之间、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之间的一体化运行,建立了“三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生产联动机制。
以生产调度室为枢纽,科研系统、生产系统、辅助系统,以及专业化施工板块共同参与,配套形成了早晚碰头会、日作业运行会、周生产协调会,月厂队对接会,共同讨论、统一协调,确保勘探开发高效运转。
面19-6井区是2010年发现的储量区块,这个区块在勘探的时候,地质和工艺部门就开始介入,根据勘探获得的资料,开展油藏评价,制定配套的工艺措施,钻井、作业、地面等部门及时参与产建方案的编制,利用2个井场部署13口新井,使面19-6井区从储量发现,到开发动用,只用了半年时间,创造了当年开发、当年建产能2.1万吨,当年实现产量1.7万吨的“清河速度”。
二是建立决策优化机制。
无论是勘探会,还是开发会,勘探、地质、工程、工艺必须参加。
勘探部门通过新井论证、措施认证,及时掌握开发井的油气显示和生产情况,提出勘探新目标;开发部门通过探井论证、试油讨论,及时跟踪勘探成果,超前延伸评价;工艺、工程部门进一步深化对“地下-井筒-地面”配套开采技术的适应性认识,优化、量化选井选层、参数设计和工艺标准,实现储量向产能的快速转化。
面138-3井是一口滚动评价井,该厂在设计方案时,充分采纳勘探人员提出的“利用开发井加深勘探目的层”的意见,兼探沙三上含油范围,实现了当年申报控制储量534万吨,减少探井费用450万元。
三是建立方案论证“3+2”机制。
“3”,即建立以地质、工艺、作业、采油为主的单井措施方案论证“四结合”、以地质、工艺、工程、地面为主的产建方案编制“四论证”、以地质、钻井、定向为主的水平井设计施工“三联合”;“2”,即“过程跟踪”和“动态调整”,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控,对偏离目标或不适应实际的情况及时作出动态调整,保证方案实施的最优化。
比如,针对水平井技术在薄层、特薄层油藏开发中的大量应用,该厂在井
位设计实施过程中,实行现场数据分头跟踪,集中会诊,提高了薄层水平井的油层钻遇率,降低了钻井风险。
仅2011年,完钻水平井(大斜度井)32口,平均钻遇率达到80%,平均厚度2.1米,最薄的只有0.8米。
(三)加强技术应用的融合。
该厂不断强化勘探、地质、油藏、工艺等多专业技术的融合,特别是深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把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组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在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中,加强地震、地质、测井、工艺等技术的相互结合,重点针对各区块、各层系、各油藏类型,建立了构造、沉积、成藏等地质模型,形成了油藏、钻井、采油、地面工程优化设计技术系列,有效指导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实施。
比如,北部油区含油小层多、含油断块小,地面属于滩涂地区,钻井工程采取钻“高点”、打多层、实行单层开采的技术方案,地面工程采用丛式井技术部署开发,降低发现成本,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该厂还加强工艺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了防砂、防偏磨、防腐蚀分类治理模式,维护作业频次连续5年实现下降,由2007年0.71降至2011年0.56。
在稠油开发方面,形成了以“改造、热采、防砂、举升、集输”为内容的集成配套技术,实现2米以下油层的动用,创造了国内动用稠油油层厚度最薄的纪录。
2011年,稠油区块产量达到23万吨,占到全厂产量的35%。
(四)加强信息资源的融合。
按照“集成、优化、延伸”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逐步构建起“纵向管控、横向集成”的信息网络架构,成为服务生产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保障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提供了信息支持。
该厂建设完善了以“地面工程地理系统”、“生产报表查询系统”、“油田开发信息系统”为内容、集油藏、采油、测井、钻井、地面工程五大数据库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地面地下信息一体化管理。
建立了自动量油数据采集系统、单井示功图查询系统、注水集控系统、集输油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采-注-集-输信息测控、分析、管理一体化,有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生产经营一体化实施
坚持“抓经营从生产入手、抓生产从经营出发”,加强生产向经营延伸、经营向生产渗透,深化生产组织、方案制定、过程实施等各环节的协同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建立科学决策体系。
进一步加大经营、技术、生产部门的合作,提高决策水平。
一是推行“两必须、双论证”制度。
凡是有关新井、措施井以及开发方案的编制,经营部门必须参与;凡是有关经营方面的方案制订和分析,技术部门必须参与;建立经营、技术专家“双论证”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的潜能。
二是实施单井效益评价制度。
把油井不同时期的原油产量、总价值、消耗费用通过图表形式反映出来,根据油井实际消耗的吨油成本,核算出经济效益,划分为最佳效益区、效益区、持平区、预亏区,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井一策管理”。
2010-2011年,治理低产低效井146口,累计增油3.7万吨。
采油时率达到99.1%,油井平均检泵周期509天。
其中,面120-3-X8井连续稳产10年,累计生产原油5.7万吨,成为清河油区免修期最长、稳产周期最长的“王牌井”。
(二)建立过程管控体系。
坚持推行节点管理,把经营工作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使人、财、物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一是实行全员成本目标“四级联责”管理。
建立完善了“厂-站-队-班”四级预算管理体系,横向成立作业、电力、材料等费用项目组,纵向上将可操作成本分解到25个基层单位,结合年度产量任务、成本预算指标、生产开发状况,实行分块预算、分块包干、分块控制。
该厂还强化班组成本目标管理,根据“可操作费用到班组”的原则,将一般材料、修理、维护作业井次、修旧利废等可操作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实现“指标、核算、考核”三到班组,见到明显效果。
2011年,动力费在开井数比2008年增加286口的情况下,平均单井日耗电量下降32度。
二是推行全员经济分析工作法。
该厂制定了“经营部门发现问题,技术部门分析问题,生产部门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横向上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纵向上设立“厂-站-队-班”四级分析模板,搭建了“三个一”的分析平台,即班组每日一谈、基层单位每周一论、项目组每月一讲,营造出“人人讲节约、算成本、创效益”的浓厚氛围。
两年来,在降低作业费、动力费、材料费、废旧物资处置等方面,确立了70个项目,开展了抽油机常用料消耗、重复作业井、低产低效井、降液增油、节能降耗等专项治理工作,创效增收见到明显效果,2011年减少资金投入6800多万元。
(三)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加强生产与经营指标的连带考核,这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推行“三加大一挂钩”考核机制。
“三加大”:即加大对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勘探上有重大发现、开发上有重大贡献的奖励力度;加大科技增效、管理增效的奖罚力度,如加强热采效益的考核,单井油汽比达到0.8,奖励效益工资1000元/口;加大对质量技术指标的处罚力度。
“一挂钩”:即将总结提炼创新管理成果与责任制考核挂钩,按照省部级、局级、厂级三个层面进行奖励,管理成果在总部推广奖
励5万元。
二是推行班组“六率”指标考核办法。
把采油时率、躺井率、平衡率、现场达标率、材料消耗率、资料规范率等指标,作为班组主要效益考核指标,通过控制工作量达到控制价值量的目的。
获得第一名的班组享受最后一名班组5%的绩效工资,并在评优选模和组织疗养方面优先考虑。
三是推行常耗物资风险管理法。
加强化工料、抽油机三角带、泵类、阀门等常耗物资的风险管理,与供应商签订风险结算协议书,提升了精细管理的水平。
2011年,抽油机三角带消耗比2009年下降57%;泵配件消耗降低19%。
三、队伍员工一体化引领
该厂是一个长期实行轮换体制的单位,员工管理难度大。
特别是随着用工成分多样化、员工思想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给队伍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队伍的稳定、员工素质的提升、油区大局的和谐始终是推进一体化战略的基石。
(一)构建“四大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该厂对清河20多年的发展经验、管理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整合提炼,形成探亲文化、金牌文化、安康文化、红柳文化“四大”富有清河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充分发挥了特色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清河油区每到暑期和春节,都会迎来大批的探亲家属,少则上千人,多则三四千人。
面对庞大的“探亲潮”,该厂化“压力”为“活力”,引“客源”为“资源”,精心烹饪了“心连心”主题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大餐,把员工和家属的心拢在盐碱滩上,情聚在清河家园里,劲鼓在增储上产中,逐渐成为清河油区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推行“三清四访五到位”工作法,落实人文关怀举措。
该厂坚持“清河一家人”的思想,对每位员工都做到“管理上一样规范、生活上一样关心”,按照“以人为本、主动贴近、真情关爱”的原则,制订实施了“三清四访五到位”工作制度。
“三清”,即对员工的身心状况清、家庭境况清、现实情况清。
“四访”,即员工家庭有变故、家人来探亲时必访;思想有疙瘩、行为有异常时必访;生活有困难、身体有疾病时必访;岗位有调整、工作受处罚时必访。
“五到位”,即思想沟通到位、心理疏导到位、矛盾调解到位、关心帮扶到位、教育引导到位,营造出企业关爱员工保群众利益、员工热爱企业保增储稳产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有效衔接和运转,推进了一体化工作的深入。
(三)以“一册一票一堂”为载体,激励员工成长成才。
一册,就是推行班组规范化管理手册。
按照专业和管理节点,分采油、集输、生产辅助和后勤四大系统,对岗位职责、生产工序进行界定和规范,让每名员工能够便捷地了解和掌握现
场管理的“规定动作”和“标准”,使员工在日积月累的标准操作和细节控制中提升岗位技能。
一票,就是实施“内部粮票”分配制度。
持续开展岗位工人技能等级动态考核,将内部工资分配与技能等级挂钩,实行厂内部技能津贴动态管理,形成了“靠本事提升待遇”的激励机制,先后有407名岗位员工从学技术中得到“实惠”,个人月净增工资最高达到600多元。
一堂,就是创办技术讲堂。
组建成立12个专家讲师团,采取“点将”、“点餐”、“培优”、“补差”等多种形式,深入现场班组授课,培训对象覆盖岗位操作人员、新分大学生、转岗和劳务用工人员,有效提升了队伍整体技术水平。
近年来,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议785条,创效4000多万元,申报国家专利21项,28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局级以上奖励。
6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国家级荣誉,20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得省部级荣誉。
(执笔人:陈松郭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