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例研究
好家长 / 中学教育研究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例研究福建永安市第六中学/高善梁【摘要】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本文是笔者近几年来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 课堂有效教学 探究在当前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一直对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究,目的就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那么有效教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有效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包含着三种意思,第一,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第二,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
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等于教学效果除以教学投入;第三,有效益: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
本文是笔者近几年来对“基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例研究”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新奇多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新奇多趣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就是以名人、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格言警句等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或者一些神话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
通过以上的一些形式教学,使学生感到新课内容新奇多趣,扣人心弦。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八上《立方根》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古希腊的一个地方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地里的庄稼都干死了,人们找不到水喝,于是大家一起到神庙里去向神祈求降雨,神说“我之所以不给你们降雨,是因为你们心不诚,给我做的这个正方体祭坛太小,如果你们再做一个比它大一倍的祭坛给我,我就会给你们降雨。
”大家觉得这好办,立即行动起来,于是很快就做好了一个棱长是原祭坛二倍的新祭坛献给了神灵,可是神越发地恼怒了,他说:“这个祭坛的体积根本就不是原来的二倍。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篇一: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的过程,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的内容课例研究,是最基础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课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教与学实践过程要素是:●关于教师的教:A、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包涵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B、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机智)C、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关于学生的学:A、学习的准备B、学习的注意程度C、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D、知识巩固能力●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构建有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因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例的系统分析、总结和课例要素的观察分析。
(二)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为载体,把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边设计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正,边修正边反思,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重点初中各年级的教材内容为主,选择一些突破口。
选择若干个点分析其理论基础、内容特点、技术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进行研究。
课例研究的流程包括五个步骤:(1)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分析);(2)教学设计;(3)课堂教学观察;(4)教学反思;(5)教学过程建模。
三、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行动序曲初步的个人备课和准备阶段:1.研讨课例研究目标的构建与课例内容的确立,形成课例的初步研究方案。
2.制定和申报课例研究方案,成立课例研究组。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1.开展课例研究工作,确定有关研究课的内容,注重集体研讨。
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的课例实践探究——以“认识分式”教学为例
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的课例实践探究——以“认识分式”教学为例[摘要]章起始课又叫引言课、绪论课,是一章正式授课的第一节课,具有统领全章的作用,其内容全面、思想深刻、育人价值高。
在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引领下,教师要对全章内容做一个提纲挈领的“预览”或对全章知识的研究做一个“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后续内容学习之前先有一个全局的认识。
本文以“认识分式”一课为例,对章节起始课教学进行探索,总结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课例实践;实践策略近年,单元整体教学成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章起始课教学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何有效开展章起始课教学,如何站在整体教学的高度实施起始课教学,成为教师们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的课堂架构优化构建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转变课堂组织结构,创建起有利于激发数学思维的结构化教学框架和体系,促进章节起始课教学的有序开展。
首先,教师在进入篇章具体知识的教学前,要通过先行组织,系统建构出单元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预先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方法,做好单元整体教学的开篇。
其次,进入章起始课,要从整体建构所学内容的知识体系。
再次,要整体勾勒出章起始课中一以贯之的研究套路和实践策略。
最后,要着眼于学生全体,整体谋划有助于推动教学环节的生长力量。
尤其是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最终实现从“传授知识”走向“启迪智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真正落实落地。
二、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的课例实践以下围绕“认识分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教学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分析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起始课中,主要内容是通过第一课时“认识分式”教学,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现成一个基本认识。
“认识分式”是后续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乘除、加减、方程”的基础,是整章的知识生长点,也是整章的逻辑起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一、引言2024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课程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核心内容入手,解读初中数学的课例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
二、课程标准理念1.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课例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培养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强化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课程标准对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明确定义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
三、课例式教学模式解读1.基于真实案例的问题导入课例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通过真实的案例或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初中代数方程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小明和小华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小明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向B地行去,小华25分钟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在小明和B 地之间的路上追赶上小明。
问A点与B点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先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引入代数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在引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实践来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
以初中几何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利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三角形,并观察三条边的关系,然后总结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的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进行了全面规定。
其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说明,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习惯,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课例,介绍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
二、课例一:解方程的图象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解一元一次方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通常通过算式的方法来解方程。
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地呈现数学知识和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引入图象法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图象特点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对应于图象上的点,从而将抽象的方程用直观的图象表示出来。
通过多个具体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和求解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课例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例题,例如2x+3=7,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x=2的结论。
还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画出解方程的图象,并通过图象的变化来理解方程解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满足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课例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
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一元一次方程
及相关概念、整式、分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
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选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择与设计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
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帮助学生从 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 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同时突破难点之一的“由 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a 满足什么条件时,关于 x 的方程 a(x2+x)=x-
(x+1)是一元二次方程?
2.关于 x 的方程(2m2+m)xm+1+3x=6 可能是一元
二次方程吗?为什么?
四、应用拓展
例 3.求证:关于 x 的方程(m2-8m+17)x2+2mx+1=0,
不论 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课外作业:
教材 P4 习题 21.1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
课例研究综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
述
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理
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
A.p=1B.p>0C.p≠0D.p 为任意实数
(二)、填空题
1.方程 3x2-3=2x+1 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__,一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一元二次方程(1)》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播放“未铺地毯区域有多宽”的课件,说明题 目的条件和要求,课件要求制作得精美并且可以清楚得 显示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给学生时间思考:如何明确并用数学式子表示
出题目中的各个量? 5.让学生回答他们的答案是什么,给予点评,让
学生核对答案,可以以学生举手示意的方式掌握全班的 情况。
没有深入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
学模型。
1、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
的模型思想,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
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 教学目标
10.设置悬念:有的同学猜测是 1 米,到底是多少, 我们后面来看一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1.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答案,点评,其他学生核对 自己的答案;可以以学生举手示意的方式掌握全班的情 况。
12.肯定学生的表现:大家自己的探索已经很好地 打开了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大门,相信同学们这 一章会学得很好。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 1 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 1 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 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②如果梯子长度是 13 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 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3、观察下面等式:102+112+122=132 +14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 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
10.总结本节内容,记下作业。(分析学生在本课 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 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碍等)
平行四边形课例研究报告
平行四边形课例研究报告平行四边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几何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相关的定理,本报告选取了一堂平行四边形的课例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
一、课例背景:本次课例是在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几何概念,并对角度、直线、线段等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了平行四边形这一几何概念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计算面积、周长等。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几何概念,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概念讲解:教师结合实例,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 练习活动:教师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4. 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探讨平行四边形的进一步运用,如计算面积、周长等。
5. 总结归纳:教师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并能独立完成练习题目。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材选择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数学典型课例研究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分析
初中数学典型课例研究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分析摘要: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初中是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是高等数学的基础。
一些数学经典课例经过了教学实践验证,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好的应用,本文对初中数学典型课例研究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学内容组织;高效课堂;典型课例研究引言:近年来,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建立高效课堂是每个学校和老师都在努力的方向。
对数学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因此对初中数学典型课例研究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典型课例研究的价值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课堂上知识,对数学经典课例进行研究是最有效的方法。
课例研究可以从分析自己的课例与分析他人的课例两个方向来进行。
分析他人的课例,可以跳出由自身经验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突破原有的认知体系,将自己带入到其他教师的视角,了解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吸取他们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比如,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课例向对比,经常能够发现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语言中有很多无用信息,从而在之后课堂中会有意的进行改善。
研究自己的课例,教师要以一个学生的心态,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寻找是否存在疏忽遗漏的地方,可以找出知识体系的漏洞,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阶段,对数学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初中数学典型课例研究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分析(一)教学内容组织课例的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需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思维调动、数学知识实践、知识总结等方面,优秀的教学内容组织可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二次函数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理解函数存在的意义;
学学会利用描点法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学会
目利用配方的方法找到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及其图像的开口方
标向,解决实际问题
学 学生在初三上个学期学习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所以学生
生对于函数这个概念不是很陌生了,由于函数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
[知识拓展]理解二次函数概念的注意事项:①常数 a≠0;②自 变量 x 的最高次数为 2;③等号的右边是整式;④要确定二次函数的 关系式,只要确定 a,b,c 的值就可以了.
三、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一)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思考】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y=ax2+bx+c 中的 a≠0,系数 b,c 可以等于 0 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交流,得出结的形象支持,同时也可以
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增强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但不能用计
算机、多媒体的演示完全取代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
导入一:
课件出示: 教
观察下面的函数关系式: 学
(1)y=2x+5;(2)y=x2+5. 过
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程
【师生活动】复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函数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较难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
遇到困难,教师要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二次
函数性质的几节课中,教学的速度要放慢,不必急于给出结论甚至
应用,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从而真正将知识内化.在
本章的学习中,都不要一味地加大计算的难度,部分实际问题可鼓
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师生总结】二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3×3×3×3=
2.25 表示为()
A.2×2×2×2×2B.2×5
C.2+2+2+2+2D.5×5 指一指指数 底数 an 幂 an=a·a·a·a...a n个 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探究新知: 猜一猜 25×22= a3·a2= 5m×5n= 2.教师提问:观察等式左边和结果的底数和指数 有什么关系? 3.归纳:同底数幂相乘: 底数;指数 四、师生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am·an=am+n(m、n 都是正整数) am·an=(a·a·a).(a·a·a) m个n个 =a·a·a…..a·a m+n
(2)a·()=a6
(3)x·x3()=x7
(4)xm·()=x3m
6.x2m+2 可写成()
A.x2m+1B.x2m+x2
C.x2·xm+1D.x2m·x2
同底数幂性质的逆用
am+n=am·an.(m,n 都是正整数)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其基本思路是什么
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有层次
的进行抽象概括,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在练习的过程中
巩固性质,加深印象,并在不断地文字与数学表达式的
转换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进行运算,进
入初中后逐步的感受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运算,感受运算
学学科的鲜明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显著特点应该是
以观察,计算,操作,折叠,自主探究等为主,学生们
完成的过程是无法用其他过程替代的,也很容易唤起他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1一、问题提出(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
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
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
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数学研究报告(必备6篇)
数学研究报告第1篇《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是我校结合教学实际于20xx年5月提出并申报的课题。
近3年来,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研工作负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尽管它是一只羽毛未丰,举步蹒跚的丑小鸭,但毕竟使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预定目标。
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
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方案中2-3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通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认真探讨,抓好落实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教学反思与教育智慧生成的关系”这一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二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三是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创特色;四是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五是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撰写的论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反思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
称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之后学习的新内容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
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
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多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
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
不强,自主探索的效率也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也欠佳。
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训练与练习策略结合;在教 教学策略选
学过程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有效讲授、有效提问、 择与设计
多元评价
一、复习回顾,设疑导入
1.口算
教学过程
(1)(+9)+(+7)=(2)(-5)+(-3)=
100 分,答对一题加 50 分,答错一题扣 50 分,游戏结 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100 150 -400 350 -100
(1)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 (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拓展 2、引导学生从 1 中找出其它与有理数减法相 关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如:第三组比第一组高多少分?等 拓展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与有理数减法 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如:冰箱的冷冻温度约为 -10℃,若此时的室内温度为 26℃,则此时冰箱的冷冻
教学目标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
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3篇.doc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3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本学学期,初中数学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数学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本学学期,初中数学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数学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篇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县抓住新课改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实质,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尤其以安图三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翘楚,小组互动,六步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全县全面铺开,我校也积极响应,首先在数学学科尝试采用小组互动,六步达标教学模式。
但小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小组内缺乏有能力的组织者,不会进行合理的分工,不知道怎么进行合作学习,有的甚至不知道小组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不明确原因一个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对目标描述的不够清楚。
教师也缺乏适当的组织和指导,所以六步教学通常只能完成四步或五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小组合作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的现象。
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本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分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分类比分式的约分,加强化简意识和能力。还有因式分
解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些直接影响这节课的学习,这
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是相关相联的,所以课前有必要巩
固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这两方面的知识,进行有
针对的练习。
2、类比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基础太差,总 课例研究综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
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
第三环节知识运用
例题 1:
(1)(2)
例题 2
(1)(2)
例题 3
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 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 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 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是 d,已知球的体积公 式为(其中 R 为球的半径),那么,(1)西瓜瓤与整个西瓜 的体积各是多少
除法的法则得出分式乘除法的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法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 教学目标
题.
3.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
化归能力.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分数的乘除法,掌握了分数的 学生学习能
乘除法法则,在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法则时可通过与分数 力分析
的乘除法法则进行类比学习。
教学策略选
利用类比的方式进行学习分式的乘除法.
择与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1、计算,并说出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
(1)(2);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
做积的分母;分数除以分数,把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
置,与被除数相乘.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我通过观察和分析一节数学课程进行了研究,以下是我的报告。
这节课是一节初中数学课,主要内容是代数方程的解法。
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在开始课堂时,老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知识检测,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随后,老师给学生讲解了一种解代数方程的方法——利用平方根。
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解释了这个方法的原理,并提醒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注意解的范围。
然后,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平方根解出方程的解,学生们积极地思考和讨论,解题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互相进行合作,这样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活跃。
接下来,老师介绍了另一种解代数方程的方法——因式分解。
老师通过一个例子给学生演示了如何利用因式分解来解方程的步骤,并提醒学生们要注意因式分解的原则。
然后,老师又给学生展示了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因式分解来解出方程的解。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老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和解答。
最后,老师总结了课堂的内容,并提出一道思考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个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是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了一番思考后,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并与全班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通过对这节数学课的观察和分析,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首先,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和合作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课堂时间紧张,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
其次,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有时过于追求速度,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理解和吸收知识。
总而言之,这节数学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堂。
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和讨论,互相合作,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篇一:课例研究报告范本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1、确定研究主题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呈现课例研究过程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
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
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
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
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
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
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
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例研究报告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建立符号感
——“用字母表示数”课例研究
“用字母表示数”既是苏科版七年级第三章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学习的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地建立符号感。
在本节课中本人站在绿色环保的角度,以“小青蛙”为人文主串线,设计了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在问题求解的讨论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并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对身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着挑战的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表达、推理、归纳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能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符号意识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观察、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实际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为创建绿色校园作贡献;在探索中发现结论,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儿歌——数青蛙(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②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③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教师提问学生:谁能将这首歌继续唱下去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这位同学唱的既好听,又准确,你知道这里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吗如果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这首歌又该怎样唱呢
学生归纳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美妙的童谣在空中荡漾,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着用字母表示数。
)
以一首儿歌贴切而自然的引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及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引发意识
1)列一列:为了测试小青蛙的弹跳高度与相应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小明通过测验,得到下列一组数据(单位:厘米)
请仔细观察此表,你能找出哪一对(上、下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吗在上述问题中,如果我们用a(厘米)表示弹跳高度,那么相对应的距离为(厘米)。
(由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
利用表格呈现数据,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的过程中,提炼出两组数据存在的对应的数量关系;已知用字母表示某一个数据的基础上,用该字母表示相应的另一个数据,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这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
2)写一写:如果用字母m 、n 表示任意两个有理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该如何表示
3) 试一试: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大正方形即小青蛙一家四口捕捉害虫的区域面积吗你有哪些方法
方法1:正方形①青蛙爸爸捕捉害虫的面积是 ; ab 长方形②青蛙妈妈和长方形③青蛙哥哥捕捉害虫的
面积都是 ;
正方形④青蛙妹妹捕捉害虫的面积是 ; 因此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
方法2: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图中大正方形的边长
是 ;
因此,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
结论:从而我们得到怎样的等式 。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顺利用字母表示学过的一些运算律和几何图形的面积,让他们找到数学中熟悉的影子,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和延续性,提高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3.解释应用
1)找一找:青蛙兄妹在数小方块,请你们帮它们找一找规律。
如图按灰色小方块递增的速度放置,不管放到哪一层你能准确
的说出到这一层总共所需小方块的个数吗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利用手中的小方块拼一拼,解释其中蕴 涵的数学道理。
1+2= [2×(2+1)]÷2=3
1+2+3=[3×(3+1)]÷2=6
1+2+3+4=[4×(4+1)]÷2=10
(利用实物投影仪,派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教师及时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作出激励性评价)
然后师生一起完成下列填空:
1+2+3+4+5= = 。
…
1+2+3+…+100= = 。
1+2+3+…+n= 。
这就是说,从1到n这n个正整数的和为。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踊跃参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并齐心把阶梯状图形补充成熟悉的长方形,并利用简单的图形解释上述规律;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使其更好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释这一规律,将本节内容的难点突破;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可表示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让学生在合作中变和谐,在探究中更聪慧。
2)练一练
①若每只青蛙每天只吃害虫x只,那么5只青蛙每天能吃害虫只;
②青蛙爸爸每天捕捉70只害虫,小青蛙每天捕捉40只害虫,它俩m天一共捕捉
只害虫,m 天里青蛙爸爸比小青蛙多捕捉只害虫;
③如果小青蛙用t秒跳完的路程为s米,那么它的速度为米/秒。
(一定量的人情化练习,渗透了环保思想,反馈了学生的课堂效果。
)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性与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归纳:这节课以青蛙作主人公让我们多了份创建绿色校园的责任感,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为我们研究实际问题带来了方便;有些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看上去更加简明,更具有普遍意义了。
5.拓展延伸
想一想:青蛙兄妹新接到捕捉害虫的任务,青蛙爸爸为兄
妹俩划分了负责区域,如图将长方形四边的中点顺次连
结围成
的面积由青蛙妹妹负责捕捉害虫,其余部分由青蛙哥哥负责捕捉害虫,你能用字母表示青蛙哥哥捕捉害虫的区域面积吗
在这块捕捉害虫的区域里,你还能为青蛙兄妹俩划分出其他捕捉害虫的任务分配方式吗试着做一做,并按你的设计求出青蛙哥哥和青蛙妹妹相应的捕捉害虫的区域面积。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目的是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在交流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
通过交流展示,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后反思
1.创设环保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始终贯穿“小青蛙”这一人文情景,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建立了符号感。
将“绿色环保”溶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创建绿色校园的责任感,同时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景中顺利写出用字母表示一些运算律和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多角度的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学习的信心。
b
2.促进自主学习,发展创新意识
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反馈评价,突破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抽象出数学关系和变化规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规律和由一般到特殊的应用规律。
从而体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并给学生创设宽大的空间,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3.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探索精神
一个开放性问题,崩现出许多思维的火花,一个新颖设计的涌现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绚丽的光芒,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点评】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中让我们深思的问题,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中获取经验。
在此后的课堂实践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整体设计的转变,能让学生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中愉悦地享受汲取知识的乐趣;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实践操作、探究规律,教师加以指导等双向交流方式组织教学,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意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本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展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用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载体,更可以适当变式将问题延伸到课堂以外,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