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杂忆》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导读: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学堂门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

有的是重读,如《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学改良刍议》;有的则是看题目好玩,便看了,如《时光不值钱》;还有的是先看文中资料,有我熟悉的一些东西,再从头看起,如《〈水浒传〉考证》等等。

总之,是凭着情绪来的。

看过不免有些心得和体会,觉得这个人的理念很不错,在今日也还有指导的好处,于是大概的写下来,当做读书的一点记录。

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

早在大学读李健吾时,便注意到。

《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话很刻薄……”在早几年前,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最早的就应是《中国现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厚厚的一大册,像字典一样。

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如今年龄添了几岁,越发明白清楚明白的可贵,这才是见真性情的文字。

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看了几篇不看了。

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

经不住撩逗,又买了师大版的,回来摸了一摸,也就扔书架里了。

因为里边讲了很多史实,我不感兴趣。

绕来绕去,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装帧印刷堪称精良。

花血本买来的书,说什么也得认真瞧瞧。

不瞧不要紧,一瞧就着了迷。

所以我说,读一本书大概是要看缘分的。

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

但凡讲一个什么事,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觉得没有一丝遗憾。

《我的母亲》说到上早学:“每一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胡适杂忆》读后感_1200字

《胡适杂忆》读后感_1200字

《胡适杂忆》读后感_1200字(木生林随笔)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民间的传言并非无意在指点我们如何阅读古典四大名著。

少不读鲁迅(1881--1963),老不读胡适(1891--1962)。

此话又如何来理解呢,有人说,读鲁迅只能长脾气,读胡适才能长学问,说得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假如此言被鲁迅与胡适听到以后,他们将会作如何回答呢,我想起胡适的治学方法“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大胆假设,也许,鲁迅说,一派胡言;胡适呵呵一笑,一笑了之。

是不是会这样,有待求证。

近代文学我们无法绕过鲁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近代文化我们绕不过胡适,胡适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民间的传言告诉我们,不阅读水浒、三国、西游、红楼古典的名著是人生的遗憾,同样道理,不阅读近代的鲁迅、胡适也是人生的遗憾。

我可以斗胆地说上一句,为人当阅胡适。

我们为何阅读胡适、如何阅读胡适呢。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人微力轻的吃瓜读者。

那么,让我们来阅读胡适后学的学者们是为何、如何来阅读胡适的。

让阅读赋予阅读的意义。

《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作者唐德刚(1920-20XX年),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5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留校任教,并兼任哥大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

他是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开创了别开生面的写史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

唐德刚五十年代在哥大读研期间认识了学长胡适,胡适同他的安徽小同乡一见如故,有缘千里相逢。

后来唐德刚身任胡适“口述历史”的记录员,日常见面,经常一起吃饭,无话不谈。

他在撰录胡适口述自传之余自写一篇“短序”时,连载刊登在《传记文学》上,哪里知道唐德刚下笔千里,才华横溢,一泻万里,长达八九万言的“短序”出版成专书《胡适杂记》。

迫不得已,唐德刚请来了好友周策纵(1916--20XX年)与夏志清(1921--20XX年)写序言,他们两位同唐德刚一样才华了得,落笔成章,大珠落盘,假如没有收住性情,同样各自的长篇大论的“短序”写就出版成专书。

胡 适传读后感

胡 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读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胡适这个人,真的是太不一般了!在书里,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亲身经历着他的种种。

胡适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又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聪明才智。

他读书那叫一个刻苦,每天早早起来就一头扎进书堆里,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好像书里藏着什么绝世宝藏一样。

随着年岁渐长,胡适踏上了求学之路。

这一路上,他遇到的困难可不少。

学校的条件不好,生活也艰苦,可他愣是没有被这些打倒。

反而越挫越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他出国留学,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胡适也没闲着。

他拼命地吸收着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交流切磋。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学成回国后的胡适,那可真是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

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

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举动,很多守旧派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是瞎折腾。

可胡适根本不在乎,他坚信白话文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知识,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为了推广白话文,胡适亲自写文章、做演讲。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没有那些之乎者也的酸腐气,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他讲的话也生动有趣,让人一听就明白。

记得书里有个情节,说胡适在一个小镇上演讲,台下坐的大多是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

胡适就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他们讲白话文的好处。

他举例子说:“以前写信,都要文绉绉的,什么‘敬启者’‘拜上’,多麻烦!现在用白话文,就直接说‘亲爱的朋友,你好’,多简单明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纷纷点头称是。

胡适还特别注重教育。

他觉得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

他四处奔走,呼吁重视教育改革,提倡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他自己也在大学里授课,对待学生那叫一个耐心和负责。

学生们有问题请教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直到学生们弄明白为止。

除了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胡适的为人也让我十分敬佩。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是由胡适的学生、学者、朋友和家人们合作编写的一部传记,通过对胡适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采。

这本传记不仅仅是对胡适先生的一种纪念,更是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胡适,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倡导者。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一生也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在《胡适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一生的坎坷和波折,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中国的未来。

他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和批判,试图找到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读完《胡适传》之后,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坚定信念和勇气的领袖人物。

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思想家和领袖人物,他们可以为中国的未来指明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阅读《胡适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读完《胡适传》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我愿意像胡适先生一样,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总之,《胡适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记,通过对胡适先生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_1600字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_1600字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_1600字文/木生林唐德刚说胡适温润如玉。

我记住了。

如果想阅读胡适,不妨连着阅读三本书,唐德刚著的《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任剑雄编著的《重思胡适》。

说来有趣,《胡适杂忆》是《胡适口述自传》的副产品,原先是想为《胡适口述自传》写一篇序言的,结果唐德刚同志控制不住笔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落笔成章,作成将近十万言的《胡适杂忆》。

不得不佩服胡适,他让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后生唐德刚老兄痛快淋漓、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温润如玉的胡适(1891-1962)与快人快语的唐德刚(1920-20XX年),一老一少、一慢一快、一温一热,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胡适口述自传》(20XX年版)文中的胡适的自言自语与唐德刚的自说自话,那可是《胡适杂忆》(20XX年版)画面感的真人秀。

说实话,读完这三本书,书中的内容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为了让自己对得起自己曾经阅读过这三本书,零零碎碎写点什么想法出来,帮助自己唤起一点点可怜的记忆。

当我读到罗斯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里的一段话:“有一次他贸然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

胡适是当时出名的激进分子,-----发现毛泽东不是一个正式在册的学生时,这位激进而时髦的教授拒绝同他对话。

”书中说起胡适是一个激进分子,这个与我记忆里的温润如玉相差甚远,受到很大的刺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适治学的方法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的朋友胡适”是出名的考证癖。

我阅读的目的什么,考证出胡适是一个激进分子,没有人说过温润如玉就不可以激进的,这个是完全可以达到。

《胡适口述自传》第二十二章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在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的一节里写道:“许多人也认为中国虽然不完全是个佛教国,但也可说是部分的佛教国。

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可说是破坏性的居多。

我必须承认我对佛家的宗教和哲学两方面皆没有好感。

事实上我对整个的印度思想——从远古[的《吠陀经》]时代,一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都缺少尊崇之心。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是一部介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胡适生平的传记,作者是胡适的女儿胡愈之。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胡适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以及个人生活,展现了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风采和风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

胡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国留学,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美学者之一。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科学、哲学和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比较,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呼吁中国要进行文化变革,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政治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回国后,胡适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领袖。

他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者和领导者。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敬意和敬仰之情。

通过阅读《胡适传》,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向胡适学习,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思想就是知识--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

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这是我写了那么多读后感之后的感悟,也恰恰无法表达出来,直到看到这一句话。

其实看的书越多其实觉的越可惜。

看过的每本书都是好书。

看的时候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刚看完的时候有如打了鸡血,觉得学到点什么,应该改变点什么,已经知道点什么;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忆,却什么都记不得了,当初的共鸣全部抛之脑后。

当然这和记忆力有关,和理解能力有关,因此如此之笨鸟岂能不先飞呢。

不管是札记,节选,读后感,心得等等,无论是几十字小感,几百字大感,还是几千字的深感,我觉得都应该留下点什么。

作为这本书的一个阶段性的了解,和对自己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思考付出的总结。

这才是你真正从书中可以吸收的养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

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

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

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

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

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既具史实 且蕴诗心——读《胡适杂忆》

既具史实 且蕴诗心——读《胡适杂忆》

作者: 李江峰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118-120页
主题词: 研究者;先生;中国现代史;研究对象;学术;专家;教授;诗心;情理;胡适
摘要:学术圈里的恩恩怨怨是根有些情场意味的,研究者之于被研究对象,每每因情有独钟而流于论多独断以至于独尊。

唐德剐教授是深受胡适器重的“最好的好后学”.他自己也素以胡适研究专家自居.由他来为胡先生作传.情理之中当多溢美之词.然而《胡适杂忆》却告诉我们:胡适之.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文曲巨星,不过是可敬可爱、普普通通“一个瘦骨嶙峋的脊椎动物”而已。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读胡适文章有感汇总(5篇)

读胡适文章有感汇总(5篇)

读胡适文章有感原作者:何中华哲学近日翻看胡适的著作,读到了他的《我们走那条路?》(载《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号上。

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样一个文化躁动不安的时候,我就读过这篇文章(大概收在台湾出版的一本胡适的文集上)。

心境不同,感受也迥异。

当年还是卤莽青年,一心想着反传统;如今已是身心俱老,愈加觉得传统的可爱。

初读胡适文章,为其倾倒;今天再来读,倒更愿意保持距离了。

自晚清以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始终是萦绕国人心头的一个结。

胡适的这篇文章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至今也未过时,所以胡适提出的观点仍不失讨论的价值。

胡适提出:“究竟我们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国家”?“究竟我们应该走那一条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地”?他认为,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我们第一要问,我们要铲除的是什么?这是消极目标。

第二要问,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这是积极的目标”。

问题是胡适找的病根是否准确?开出的药方是否有效?胡适认为,我们要铲除打倒的是所谓“五大仇敌”,曰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

不过这实在没有说到点子上。

变革也罢,革命也罢,改良也罢,其目标都不是这些,因为它们的存废不过都是结果,而非根源。

鲁迅当年学医改行,就是个例子。

医术固然能够医好人身上的病,但医不好社会的病。

而且这些社会痼疾不是哪个社会制度特有的,不同的制度下它们只是表现不同、程度各异而已。

大同社会当然不在此列。

胡适的社会改良思想是一种西医式的思路,即针对的是症状而非根本的原因。

未来的出路何在呢?胡适说:“我们一开始便得解决一个歧路的问题:还是取革命的路呢?还是走演进(evolution)的路呢?还是有第三条道路呢?——这是我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问题。

”他认为,所谓演进的路是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进化,其弱点一是不经济、过于缓慢,二是演进的结果总是保留下许多旧制度的残余。

与此相比,革命的路则没有这个缺点,因为它借助于“人功促进”,人为的成分为多。

7《胡适杂忆》读后感

7《胡适杂忆》读后感

《胡适杂忆》读后感
《胡适杂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作者唐德刚以平实、简洁的语言,回顾了自己与胡适先生的交往和回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胡适先生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历史和人文产生了更广阔的思考。

首先,我被胡适先生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

他出生于19世纪末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他求学、任教、从政,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思想独立、开放,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充满了理性、宽容和人文关怀。

其次,我对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从哲学、历史、文学到政治、经济都有涉猎。

他的思想独立、开放,强调科学、理性和自由,对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胡适杂忆》还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美好。

唐德刚先生以平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与胡适先生的交往和对话。

这些回忆不仅是对胡适先生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这些回忆,我感受到了人与人
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也更加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总之,《胡适杂忆》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回忆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胡适先生的人生、思想和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现代史和文化产生了更广阔的思考。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美好,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前行。

杂忆读后感

杂忆读后感

杂忆读后感首先,我想谈谈林语堂的人生态度。

通过《杂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

林语堂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如幸福、爱、生与死等等,他并没有停留在问题本身,而是试图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答。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心他人,尊重自然,追求真理。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是要追寻内在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其次,我想谈谈林语堂的观察力和思维方式。

林语堂是一个非常敏锐而独立思考的观察者,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和见闻,洞察了人性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的本质,同时也能看到问题的多个层面和不同的角度。

他对于一些社会价值观的批判和反思,使我开始对一些既定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质疑。

通过林语堂的观察和思考,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思考和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第三,我想谈谈林语堂对文化的思考。

林语堂在书中不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读书籍的影响,同时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和思考。

他认为中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长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通过对比研究,他试图达到文化的交融和共融。

他强调了中西方文化的互补性,认为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的力量,在西方文化中寻找本土化的特点。

这种独立且开放的思考方式,使我更加关注和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通过交流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林语堂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林语堂在书中不仅回忆了自己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还借此展开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这本书都已经读完有一个多月了,很多内容已经模糊,只记得当时看完有很多感想,还在书中折了页。

一直说要写要写,拖到现在,该写的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今天只好又找来,翻到当时折的那几页,重新读了再来写。

熊培云特别推崇胡适,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胡适或其为人或其作品或其思想。

唐德刚写的《胡适口述自传》也大致翻过,但是对胡适的个人思想还是不甚了了。

看完这本书也说不上是了解,顶多也只能是沧海一粟,不过就是这一粟也让我得益匪浅。

一是胡适对“改造社会,先从改造个人做起”说法的不承认。

胡适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个人,在个人的成长与完善中,父母起到的影响很小,大多数都来自社会的影响。

即使是受父母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受到的社会的影响的再折射。

所以个人无从改造起,改造个人需从改造社会起,以此推之,改造社会亦应从改造社会自身的势力起。

社会势力是指制度、思想、教育、习惯等等。

这些势力也即影响个人之势力,只有这些得到改造,才可惠及个人。

“改造社会要从改造个人做起”,这个话我们听到都会觉得相当熟悉,因为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凡事先从个人做起,现在才明白这种教育无疑是不负责任的,是独善其身的。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这达和济并非是并列的,而是有个先后顺序,先达才可兼济。

如果我们没有达,是不是就不可以参与社会再造了呢。

独善其身的做法非但不负责任,也是推卸责任。

社会自身不思进步,制度腐败,思想落后,教育不独立,不从这些改造起,大谈什么个人的改造,这不是避重就轻,推卸责任,顾左右而言他是什么? 而且一旦社会上出个什么事,大家批评指摘的矛头往往也是针对个人,说他素质差,说他个人生活腐朽,说他不负责任,但我们需知,这个人不是孙悟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人。

他的一举一动离不开这个社会,社会势力的影响。

就像前两天新闻中说到不记得是不是在北京了,一位出车祸的女士本来还有一丝救活的希望,可是就是因为交通堵塞超车占道等种种交通乱象来不及救治不幸死亡。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胡适杂忆》读后感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胡适杂忆》读后感

《胡适杂忆》读后感
《胡适杂忆》是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人生回忆录,由唐德刚所著。

在这本书中,唐德刚通过与胡适的亲身接触和回忆,生动地描绘了这位文化名人的生活、工作和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对胡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

首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胡适作为一位文化名人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书中,唐德刚描述了胡适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包括文学、哲学、政治和外交等。

胡适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他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胡适的个人成就,也理解了他的思想和影响力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

其次,这本书还展示了胡适的人性和生活细节。

在书中,唐德刚不仅描述了胡适的工作和生活,还通过一些小故事和细节展现了胡适的人性和情感。

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胡适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个性和思想。

此外,这本书还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唐德刚在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潮等。

这些评价和分析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广泛的认知。

总的来说,《胡适杂忆》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展示了胡适这位文化名人的魅力和影响力,还通过一些小故事和细节展现了胡适的人性和情感。

同时,这本书还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胡适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也对我自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今日重阳节!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

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

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

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

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二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散文读后感范文

胡适散文读后感范文

我曾经读过许多文学名著,但逐渐发现,与那些花哨而虚华的作品相比,胡适先生的散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不仅由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学技巧构筑而成,更展现了他独特的生命观和道德观。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阅读胡适散文时所获得的感受和思考。

我要说的是,胡适的散文在我的心中激起了许多感性的共鸣。

从《无题》中的那种深情的、追忆往事的笔调,到《春》中所表现的对大自然万物的推崇,再到《诗经选译》中那种对爱情、生命和自由的歌颂,这些散文都让我深感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激荡,仿佛我能感觉到他们手中从笔尖传递的沉甸甸的真情实感。

这是我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没有体验到的感受,正是这种感性力量,使得我对胡适的散文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好感。

胡适的散文让我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读完《春》后,我想起来自己曾经在春天里的一次随笔,那时的我俯在小溪边,欣赏蜻蜓在水中飞舞的美景,对那种美好和生命的自由感到十分向往。

而胡适的散文,更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敬仰和呼唤,他认为生命和自由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在他的笔下,生命是如此宝贵、如此脆弱,需要被我们珍视、呵护和爱护。

这样的思想观点也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让它变得更加珍贵,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天,用心去生活,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美好的光彩。

继而,胡适先生的散文也让我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他所阐述的文学观点非常直截了当和独具特色,突出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他并不认同文学虚华、形式化的一面,而是主张文学应该是由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所构成,激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并引导我们追寻真理和美好的人生。

在《胡适散文全集》所收录的多篇散文中,胡适的作品中不乏引人深思的思想和精彩绝伦的文学技巧,让我切身体会到了阅读优秀作品的快乐和意义。

胡适的散文也在思想方面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胡适先生具有高度的理性和深刻的思考力,他的散文所表达的思想带有很强的哲学特色。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是一部以胡适为主角的传记,通过对胡适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部传记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生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启示。

在读完这部传记后,我深受启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现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动荡和变革,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胡适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从他的成长经历到他的学术成就,再到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都展现了他的多面性和卓越才华。

在读完这部传记后,我对胡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人,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的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对中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领域,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人。

他在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奋斗,他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的伟大和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他的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需要像胡适一样,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胡适传》,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胡适杂忆》读后感资料

《胡适杂忆》读后感资料

《胡适杂忆》读后感《胡适杂忆》读后感提到胡适,于我们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他那篇《我的母亲》,文章中写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胡适母亲的性格慈爱、温暖而又包容,她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胡适能成为一代大师与其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这之后我也陆续读到过一些胡适的作品,对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甚为感兴趣,想着这样一位温和儒雅的大师是如何炼成的,机缘巧合,在老师列出的书单上有唐德刚所著的《胡适杂忆》一书,便买来拜读。

说起这本书的由来,不得不说是个意料之中的意外。

唐德刚教授在撰录胡适先生口述历史之余,本打算自写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千里,把胡先生一生牵扯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痛痛快快的谈了一番,于是便把这篇长达十余万言的“短序”出版成书。

作为胡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我心想唐德刚在写这本书时,必定大力讴歌和赞扬胡适的治学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周到之处,恰恰相反,作者以忠实恳切的态度还原了胡适之最真实的写照,毫无粉饰老师为“圣人”之意,着实值得一读。

唐德刚写道:“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

”不可置否,胡先生在我国近代的学术思想界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哥大出身,北大成名,他对西方工业化社会所孕育出来的文明成果高度赞扬,同时,他对传统的农业生产仍是具有温情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他造成了深远影响。

在去美国留学之前,他所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之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触到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学说和治学方法,二者文化的碰撞造就了如今的胡适,因此,“胡适便成为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在政治上,胡适缺乏搞中国政治的主观和客观的一切条件,“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或外交家的手腕。

”古往今来,政治家们皆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政治情怀,他们任劳任怨,为国为民,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然而,胡适的个性上天生没有一种魄力和担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杂忆》读后感
提到胡适,于我们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他那篇《我的母亲》,文章中写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胡适母亲的性格慈爱、温暖而又包容,她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胡适能成为一代大师与其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这之后我也陆续读到过一些胡适的作品,对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甚为感兴趣,想着这样一位温和儒雅的大师是如何炼成的,机缘巧合,在老师列出的书单上有唐德刚所著的《胡适杂忆》一书,便买来拜读。

说起这本书的由来,不得不说是个意料之中的意外。

唐德刚教授在撰录胡适先生口述历史之余,本打算自写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千里,把胡先生一生牵扯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痛痛快快的谈了一番,于是便把这篇长达十余万言的“短序”出版成书。

作为胡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我心想唐德刚在写这本书时,必定大力讴歌和赞扬胡适的治学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周到之处,恰恰相反,作者以忠实恳切的态度还原了胡适之最真实的写照,毫无粉饰老师为“圣人”之意,着实值得一读。

唐德刚写道:“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

”不可置否,胡先生在我国近代的学术思想界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哥大出身,北大成名,他对西方工业化社会所孕育出来的文明成果高度赞扬,同时,他对传统的农业生产仍是具有温情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他造成了深远影响。

在去美国留学之前,他所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之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触到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学说和治学方法,二者文化的碰撞造就了如今的胡适,因此,“胡适便成为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在政治上,胡适缺乏搞中国政治的主观和客观的一切条件,“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或外交家的手腕。

”古往今来,政治家们皆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政治情怀,他们任劳任怨,为国为民,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然而,胡适的个性上天生没有一种魄力和担当。

在赫赫盛名之下,胡先生是十分“爱惜羽毛”的,畏首畏尾的,能做什么大政治家呢?
胡适不适于投机取巧地活动,纵使是那些正当的政治手腕,他也是不擅长的。

胡适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驻美大使,总是抱怨这份“行万里路,讲百次演”的苦差事。

国府行宪之初,胡适差点成为总统,作者在文中打趣道:“胡适之如做了行政院院长,岂不天下大乱?!”做了一辈子的政治票友,胡适的政治言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相当空泛的,他所谈论的政治多半是鸡毛蒜皮的政治。

政治的不擅长无法掩盖胡适在学术上的熠熠光辉。

胡适师从美国大师杜威门下,深受实用主义影响,他曾写过:“我觉得我总算不曾做过一篇潦草不用气力的文章。

”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先生本人主张做学问的态度应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同于冯友兰,胡氏的治学态度是最为严谨的,他出的书第一版就不能有大错,虽然这可能受了他自己口号所限制和盛名之累。

胡适虽说喝了不少洋墨水,但是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是“三分洋货,七分传统”的,“胡氏治中国思想史是继承传统的,不像唯物主义者的全盘否定和全盘
翻案”,他主张继承传统,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那有六千年历史的中国农业经济已经开始崩溃,接踵而至的是个不可捉摸的工业文明”,他认为没有任何民族可以放弃他自己的传统,只是我们的文明已老,如今需要旧样翻新,使得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活力来。

“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

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

在近代中国以白话文做大众传播工具的不始于胡适,在他之前有陈独秀和吴稚晖,但胡适是第一个把白话文当成一种新的文体来提倡,以之代替文言文而最终造成举国轰动的运动。

在白话文学兴起的过程中,胡适的确不是第一个开风气的大师,但他无疑是最有力的推波助澜者。

在新诗的地位上,胡适老实不客气地称他自己为“新诗的老祖宗”,在他之前不会哪个诗人要真把白话诗当“诗”来做,也不会有哪个诗人要用白话来尝试出一本“诗集”,除了胡适,还有谁认真把白话当回事来做并推之于文坛呢?“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唐德刚如是写道。

在胡适之先生的的一生中,一件国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也是一般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有一位“小脚太太”。

大家一提到胡适,跃然而出的形象,应该是西装革履,金边眼镜,油亮背头,锃亮皮鞋的摩登学者,这形象与象征着落后与腐朽的“小脚”格格不入,但胡先生对待江冬秀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知道太太喜欢打麻将,还曾在台北置屋,免得太太来回跑不方便。

由此可见,“胡适之是个背负着孔孟人本主义大包袱的、天生的、入世的实验主义者,他对这个现实世界美好而乐观”,我想,这也就是他作为留洋归来的学者,却无意拂逆母意,心甘情愿娶江冬秀为妻的原因了。

胡适的一生,可谓是一部近代中国文化史,是时候读一点胡适,把陌生变为熟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