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
除了比热容,农业概论中还涉及许多其他概念和内容。
以下是一部分详细的介绍:
农业概述: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传统农业开始使用畜力和机械,现代农业则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的生产要素: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等。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气候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而生物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资源。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种植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种植;畜牧业主要是指家畜和家禽的养殖;渔业则是指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养殖。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土壤侵蚀、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因此,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此外,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生态学等领域也是农业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
专业人士。
农业概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的基本概念一、农业的概念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而开始有农业不过1万年。
人类在发明农业之前茹毛饮血,长时间靠从事采集和渔猎。
农业是在漫长的采猎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农业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开创的生产部门,是人类进步道路上的里程碑。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社会蒙昧时期的结束,向文明时期过渡的开始。
最早对农业的意义解释是耕种土地。
“辟土殖谷曰农”(《汉书·食货志》),当时农业就是指粮食生产,这是最狭义的农业。
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是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作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称为小农业。
后来又把农、林、牧、副、渔五业称为大农业。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广义的农业。
人类的农业发生在固、气、液的三相界面上,耦联着自然界的四大循环: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液体运动的水循环(包括水汽在内)、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以及有机界的生物循环,体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适应、互相调节、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
农业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业生物层所在的空间,正好也是人类生存的活动的基本场所,农业生物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
《辞海》1999年版关于“农业”的表述: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通常分为种植业和饲养业两大部分。
在中国的农村中,习惯上分为农(农作物栽培)、林、牧、副、渔五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促进和控制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取得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及环绕这种生产的有关部门的整体活动的总称。
综上所述,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其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农业就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农业概论
第一章绪论1、农业: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
或说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2、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3、农业的基本特征:①土地的特殊重要性;②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波动性;③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4、农业的主要贡献: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资料。
5、采集→农耕→种植业;渔猎→畜牧→养殖业6、现代农业的作用⑴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⑵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⑶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调节制约因素,如:杂草、昆虫、病害等)和非生物环境(必要条件,如:光、温、水、气、土壤等)。
2、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⑴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⑵温度是农作物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⑶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的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⑷养分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⑸土壤是作物赖以立足和摄取水分、养分的场所。
3、我国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西部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寒山区4、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果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则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5℃,降水将增加8—15%。
5、气候变化对中国局部地区的影响⑴高海拔地区将可生产水稻、玉米、棉花;⑵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将北移50—100km;⑶病虫害和杂草危害加重,防除成本将上升10%—50%;⑷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形式更加严峻。
6、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⑵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⑶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特殊性。
5.我国农业现状: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 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 1/5 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像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有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多。
6. 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开源和节流。
7.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9.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材队伍。
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业概论
第一节 农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一、农学的概念
二、农学的性质
三、农学的地位
四、农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人类食物营养及其来源
一、食物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二、我国居民的食物营养源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粮食危机
四、贮藏
复习思考题
四、施肥方法
第六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一、杂草危害及其防除
二、作物虫害及其防治
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四、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五、人工控旺技术
第七节 收获与贮藏
一、收获时期
二、收获方法
三、收获物的粗加工
一、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二、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三、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种植业资源与农田生态系统
第一节 我国种植业资源及其特点
一、气候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社会资源
第二节 生态因子与作物的关系
第四节 提高种植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尺度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一、按照植物学分类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
二、土壤耕作的类型
三、土壤培肥技术
第二节 作物的播种与田间管理
一、良种选用与种子处理
二、播种期的确定
三、播种技术
四、作物田间管理
第三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
农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农业:是采取各种措施,调控农业生物生命活动进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获取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各种活动和各个部门的总称。
农业概论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农业生产的特点1.土壤的基础性2.地域性3.季节性4.连续性第二章Two ways of classification:自然分类法,人为分类法。
作物:对人类有用、由人类栽培的植物.发芽出苗所需条件:内因有生命力充分成熟完成休眠Function of root system作用:固定,吸收,合成,运输,储存,分泌。
Function of leaf作用:光合,蒸腾,吸收leaf is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表皮叶肉叶脉Requirement for floral bud formation条件:营养,春化,光周期第三章生态因子作用方式:主要、次要作用,相互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作用时期。
Law of the minimum factor—crop growth is restricted by the minimum factor which is also called limiting factor.最小因子律Reward reduction law—the reward from a certain piece of land will increase as the increase of input to the land, whereas, the increasing degree will reduce as the increase of unit capital and work.报酬递减律Tolerance law—either too much or too little of the ecologic factor quantity will hinder the growth of crop, therefore there is a range to a certain crop for a certain factor, and the range is the tolerant scope of the crop to the factor.耐受律:同一作物对不同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不同作物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一个因子超出适宜范围会导致作物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范围便窄;对主要生态因子适应范围较宽的作物分布范围较大;如果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种植在不同生态地区,这一作物就会形成不同生态类型。
农业概论830考研真题
农业概论830考研真题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概论是研究农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农业发展的主要规律的学科。
以下将结合830考研真题,对农业概论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论述。
一、农业的定义及特点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利用自然资源进行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的特点包括: 受自然因素极大影响,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涉及广泛,农业生产环节多样,包括种植、饲养、渔业等;与农村密切相关,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1. 农业的起源和初期发展:人类农业活动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包括了采集、狩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等形式。
2. 农业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进行种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3. 农业的机械化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生产开始引入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 现代农业的科技时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如遗传工程、温室技术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节约资源。
三、农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供给足够的食物、改善农产品品质等。
2. 资源限制: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资源等制约,要更加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农业技术: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产品品质。
4. 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资源,确保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促进农业生态化:采用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业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专升本知识点总结首先,农业概论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农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专升本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对农业概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学习方法和复习重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农业发展概述1.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农业的历史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通过种植、畜牧、渔业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其基本特征包括生产性高、劳动密集、时间不可逆、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等。
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农业时期、机械化农业时期和现代化农业时期。
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食品、农副产品、原料和能源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3.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经营化农业、社会化农业”,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经营化、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二、农业生产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适生环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播种期、萌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等阶段,不同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而相对适生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
2.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土壤的结构主要包括颗粒组成、孔隙度、土壤质地等,而肥力则指土壤中提供给作物生长的养分,主要包括有机质、养分元素、微量元素等。
3.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包括供水技术、施肥技术、植保技术、栽培技术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三、农村经济1.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部门、农村第二产业、农村第三产业、生态经济等。
2.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产业开发,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农村农业产业化主要是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健全。
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资源浪费等问题。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农业概论》是一门以初步介绍农业概念、发展历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熟悉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熟悉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掌握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持。
三、教学内容1.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4.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5.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6.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PPT演示等形式,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网络教学:运用网络平台、在线资源等,拓展教学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堂教学,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
2.学生应认真学习课本和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3.学生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4.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同学,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
六、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期中考试:占30%。
3.实验报告和实践成果:占20%。
4.期末考试:占20%。
七、教学参考书目1.《农业概论》(主编:王明华)2.《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主编:张三)八、教学安排1.每周上课2次,每次2小时。
2.教师办公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
以上为《农业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全面,目标明确,希望学生能够踊跃参与,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农业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农业概论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业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提供粮食、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农业概论作为农业科学的入门课程,对于深入了解农业产业链、了解农业生产基础和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就农业概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内容。
一、农业的定义和意义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活动,包括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渔业和林业等。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各种生活用品,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最初的农业是以打猎、采集和放牧为主,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形成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械化、化肥、农药等现代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和生物资源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资源则包括作物、畜禽和鱼类等。
四、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其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资本是支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核心动力。
五、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模式包括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
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现代农业以机械化、化肥、农药等技术手段为主,生产效率较高;可持续农业则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理念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
六、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包括育种、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育种是指通过人为选择和培育,以获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栽培是指种植、养殖和管理作物的技术;良种繁育是指通过选育、繁殖和扩繁优良品种的技术;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农业概论重点
农业概论重点农业概论农业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产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粮食、纤维和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资,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概论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农业的定义与特点农业是指以种植、养殖和渔业等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生产活动。
它与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然依赖性: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需要合理应用农业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益。
2. 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农民在耕种、种植、养殖等过程中承担着辛勤劳作。
3. 地域性强:农业生产与地域特点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差异导致了农作物和养殖畜禽的适应性不同。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劳动力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业人口转移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智能化。
2. 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和优质供给。
三、农业的重要意义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只有保持农业发展的稳定,才能确保人民的口粮供应。
2. 就业机会创造: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能够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实现自身的收入增加。
3. 基础工业推动:农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农机、化肥、农药等农具和农资,推动了农机制造、化肥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合理的农业经营可以有效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业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的定义和分类1.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一种以种植、养殖和加工农作物、畜禽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天然条件,利用农业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2. 农业的分类农业根据生产的对象和方式可分为农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
又可以根据生产方式划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1. 野生植物的采集和驯化阶段人类最早是通过采集自然界中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来维持生计,这一时期可以称为狩猎采集时代。
在植物方面,包括种植一些可以进行采集的植物和其它野生植物。
这为农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农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之后,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这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原始的农具,如木耒等。
同时,也逐渐开始饲养一些家畜,如牛、马、羊等。
3. 农业的传统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先进的农具开始应用,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进入了农业耕作阶段。
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进,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应用,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方式1.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植物和动物等。
其中,土地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植物和养殖牲畜的情况。
不同的气候条件也会导致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
2.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力和简单的农具,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现代农业则依靠科技和机械化设备,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小。
四、农业生产技术1. 土壤肥力和土壤改良技术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施肥、轮作、翻耕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
2. 农作物种植技术种植技术包括选址、整地、育苗、施肥、浇水、拔草、杀虫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增加产量都有重要意义。
农业概论ppt课件
农业企业概述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农业企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 农业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 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核 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建设 为重点。
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概述
01
农业政策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和趋
农业机械
介绍各类农业机械及其应用,如 拖拉机、收割机等,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
农业信息化
介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技 术及应用,如农业物联网、大数 据等。
01 02 03 04
农业自动化
阐述农业自动化的原理、技术及 应用,如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 。
可持续农业
阐述可持续农业的理念、技术及 实施方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养殖技术
01
畜禽品种
介绍常见的养殖动物 品种,如猪、牛、羊 、鸡等,以及其生长 特性。
02
饲养管理
讲解饲料选择、饲养 密度、环境控制等方 面的知识,提高养殖 效益。
03
繁殖技术
阐述繁殖方法、人工 授精等繁殖技术,提 高畜禽繁殖效率。
04
动物疫病防控
介绍动物疫病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确保养 殖安全。
农业机械与技术现代化
农业的分类与特点
农业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农业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综合性等。
农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
发展趋势
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等。
02
农业生态系统
Chapter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概论课程代码:AGR101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一、课程目的和任务《农业概论》是农业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农业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发展现状以及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并掌握农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为深入学习农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1农业的定义和内涵1.2农业的技术要素和生产要素1.3农业的生产形态和经营模式1.4农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人类农业的演变过程2.1野生植物驯化和农业起源2.2农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2.3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革新与发展2.4农业制度变迁和现代农业的兴起3.农业的现状与问题3.1全球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3.2农业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3.3农业非生产问题(环境污染、资源不当利用等)3.4农村发展问题(农民收入、人口流动、农村社会保障等)4.农业可持续发展4.1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原则4.2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案例4.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4.4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的影响和挑战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1.1授课:通过教师讲授,介绍和解释农业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和发展现状。
1.2讨论: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农业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1.3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2.1田间实践:安排学生参观农田、农业企业,并与农民进行交流,了解实际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
2.2实验:安排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农业概论》邓志芳,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农业科学引论》,美国P.C.尤诺延.汉克斯,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2.《农业学概论》,杨�.朱雪清,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24年3.《农业发展概论》,朱依兰,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五、考核办法1.课堂出勤及课堂参与度:占总成绩的10%2.作业和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六、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授课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农业概论
名词解释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
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与比例。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农业科学体系:是指由各相互联系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组成的整套知识系统。
由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应用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构成的农业科学知识系统。
现代农业: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农业地理: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农业生产布局与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
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
农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群体。
农业市场化: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农业概论
一、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其中副业是主业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和修理、农业能源建设、农业服务业、养虫业。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是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
生理变化同自然环境要素如光、热、水.气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全部过程都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由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在地表的分布是多种多样,具有地域特征。
安排农业生产,特别需要重视因地制宜原则。
(三)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农业生产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宣,认真分析不同季节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技术设备的需求情况,力求使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设备,在一年四季中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四、传统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已经从原始农业的石器进步到铁器手工工具。
(并利用畜力(牛、马)耕作,农业中已广泛运用快犁、风车、水车、石磨等工具。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1、农时的重要性,农时是农业生产成功的前提。
不按农时,任何良种、良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2、精耕细作,表现为耕—耙—耖技术。
3、选用大量原始的品种资源。
4、积累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技术经验。
5、注意用地与养地,有机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于是经验性农业,积累的经验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难以推广,缺乏现代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知识,无法深入到解剖学和生理学领域中去。
只是局限于肉眼所见,无法认识细胞染色体等微观现象。
另一方面,缺乏大功率的机械用来耕种。
五、生态农业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战略性、高效性、因地制宜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概论1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
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二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
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6.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世纪中期历时约100年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
7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成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
第 2 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悠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有机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基本维持。
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
欧洲牧中国农人们对无法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加以开发利用。
8.古代农业的不足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人力蓄力有机肥投入不足数量有限相应的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相对不足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
9.近代农业的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逐渐形成。
10.近代农业的主要不足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其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出现了极大的浪费。
同时农业化学物质运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以及水中的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到农作物和牲畜的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
它主要依赖机械、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生物和信息技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趋势平面式-立体石油型-生态型自然式-设施机械化-自动化农场式-公园化学-生物化。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现代农业的主要成就有效的减缓近代农业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城乡对立工农对立引起的经济危机。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
农业资源缺乏水资源不足土壤侵蚀地力下降能源枯竭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11.农业区划基本概念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
它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12.中国主要的农区①东北区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③黄淮海区④黄土高原区⑤长江中下游区⑥西南区⑦华南区⑧甘新区⑨青藏区⑩海洋水产区。
13.农业自然资源基本概念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土地、土壤、气候、水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
劳动力、资金、化肥、农药和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依赖的社会资源。
14.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是以农业生物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15.农业环境的特点范围广农牧渔生产活动领域广阔这种农业环境范围广和局部农业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恢复。
16.如何加强农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用技术农业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农业环境的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与调控。
17.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 3 生物体内的残留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8.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概念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比例。
19.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村产业结构的脆弱性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第一产业其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结构的承受力差转换率不高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性农村产业的巨大资源潜能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农村产业结构的产业关联各产业内部存在单向多向顺向逆向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农村产业与农村之外的产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受到双重规律支配自然规律以及经济规律的支配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逐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向发展 20.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种植比重过大渔业林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近年来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但逐步放缓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农业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首先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进程。
其次农业资本调整不足。
全国基础建设中农业资本建设投资比重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减少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事业费不足本该在农业投入中承担较大份额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对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
第三农业科技水平低技术落后。
科技进步是农村进步的决定因素。
2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可持续的发展原则④以市场为导向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⑥质量效益原则 2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①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办学②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对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③稳定发展农村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a.保证粮食产量稳重有增b.按照调优提高与创新的方针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c.积极发展林业和渔业d.积极发展畜牧业e.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明确方向重点提高发展规模和档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养经济增长的点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营运体系广开融资渠道在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 23.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
2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25.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能有效解决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6.农村产业化的三大基本条件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分配纽带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巩固若处理不好则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必须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首位不能过分重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4 27.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西方国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扩大国际农产品的贸易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较好的归法市场流通秩序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转化成一种商业活动提高农业的商业化水平注意运用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成果支持农业现代化发达的农业市场化体系的形成其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设备先进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产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由竞争有法可依执法严谨的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再者农业生产过程高度商业化农业市场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每项活动都转化成商业活动。
我国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农业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应对加入WTO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②农产品期货市场 28.可持续农业的核心协调好农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其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即在确保农业的生产和农产品产量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获得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一、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其中副业是主业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和修理、农业能源建设、农业服务业、养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