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近几年历史高考有关情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2024年9月历史考试总结
____年9月历史考试总结____年9月,历史考试是我国高中学生的一项重要考试。
本次考试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下面是对各部分重要内容的总结。
一、中国历史部分1. 三皇五帝时期:学生需要掌握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基本事迹,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秦汉时期:要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嬴政的改革以及兵马俑的发现等重要事件。
同时,还要熟悉汉朝的统治政策、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需要掌握三国时期著名将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等朝代的兴衰变迁。
4. 唐宋时期:要熟悉唐朝的开放政策、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盛唐文化的繁盛。
此外,还要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科技进步和北宋与南宋的对比。
5. 明清时期:重点掌握明朝的开放政策、海禁的实施以及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需了解清朝的建立、满族的入主以及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
6. 近代史:要了解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部分1. 古希腊和古罗马:学生需要掌握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制度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帝国制度。
此外,还要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
2. 中世纪欧洲:要熟悉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兴起,以及天主教会的影响和十字军东征等重要事件。
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需要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4. 近代欧洲历史: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生需要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战场布局和主要战役,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和对世界的影响。
6. 第二次世界大战:要熟悉二战的起因、各国的参战情况和主要战役,以及战后的冷战格局和联合国的成立。
三、近现代史部分1. 辛亥革命:学生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比例
高考历史知识点比例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高考历史科目中各个知识点所占的比例。
高考历史是考生的必修科目之一,掌握历史知识点的比例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比例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史在高考历史科目中所占的比例。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科目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涉及从夏朝至清朝的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史占据高考历史科目的30%至40%左右的比例。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王朝的兴衰演变、政治制度、军事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近现代史在高考历史科目中所占的比例。
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科目中的另一重要部分,主要涵盖从鸦片战争至现代中国的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占据高考历史科目的30%至40%左右的比例。
考生需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社会运动、经济改革、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世界史在高考历史科目中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世界史的内容涉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世界史在高考历史科目中的比例为10%至20%左右。
考生需要了解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在高考历史科目中还有一部分知识点是与历史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相关的。
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证据的分析和解读等。
这部分知识点在高考历史科目中的比例较小,大约占据总分的5%至10%左右。
总体而言,在高考历史科目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是主要的知识点,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约为70%至80%左右。
而历史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相关的知识点相对较少,但同样重要。
在备考历史科目时,考生应该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这三个主要知识点,并且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培养。
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
以上就是高考历史知识点比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理论前沿2014年第10期纵观近五年来的江苏历史高考卷,不难发现试卷始终能够做到试题活,立意新,能力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一次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试卷在坚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加大了合理的难度,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和潜能,能够较好地甄剐考生学科素质的差异㊂一㊁试卷总体特点近五年的历史试题总体上比较平稳,难度适中,极少偏题㊁难题㊁怪题,追踪热点及重点问题㊂背景材料朴实,设问角度新颖,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弘扬素质教育,杜绝死记硬背,具有很高的信度㊁效度和区分度㊂(一)源于教材㊁高于教材,难度适中,体现新课程理念㊂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卷不难看出,江苏卷始终贴合课本知识,秉承了 新情境㊁新材料 的一贯命题理念,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去命题,合理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㊂有相当多的题目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而非与教材知识点简单对接㊂例如,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㊂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援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援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援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援婚姻仪式简约文明此题考查了必修2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相关内容,但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情景是课本之外的,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也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对课本学习的基本史实,概念的理解㊂虽然试卷题目所选的材料㊁营造的情境非常新颖,但考察的仍然是主干知识与基本线索㊂例如13年考卷选择题方面考查了古代中国农具㊁文字㊁三省六部㊁军机处,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㊁民族资本主义,70年代外交;世界史的雅典民主制度㊁工业革命㊁启蒙运动㊁十月革命㊁两德分裂和现代美术作品等㊂非选择题方面考查了儒家伦理㊁国共合作㊁罗斯福新政㊁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㊁克伦威尔及拿破仑等㊂所有这些都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和平时教学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㊂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以往出过的知识点在第二年仍有出现,例如孔子 仁 的主张㊁罗斯福新政等内容都有重复出现,说明命题者并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㊂这使得江苏卷基本保持这清新㊁稳健的状态,且无死记硬背之嫌㊂(二)材料为先,创造新情境,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㊂新课程背景下,新材料㊁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㊂由知识考查为主转向能力考查为主,分别通过文字史料㊁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加大了材料阅读和解析的比重㊂更加强调独立运用判断㊁归纳㊁比较㊁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㊂例如(2010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㊂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援秦朝B援西汉C援南北朝D援唐朝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优点的评价和认识,但通过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史料来考查,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㊂显而易见,新材料㊁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㊂但我们细细品味每一道试题,耐心阅读每一个材料后,又觉得它们都没有超出我们的 视野 ,没有超出学生可以达到的 思路 ㊂无论试题材料史实,还是选项答案史论,都特别注重现有的教材知识㊂材料情境的使用也都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学科能力的考查更注意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以考生较为普遍的学业水平为起点,基于在设定的材料新情境下,考查积极调动㊁迁移并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读的能力㊂要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方法研究 影响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个因素 ㊂在 罗斯福新政的机遇与挑战 这道历史论证题中,更是明确提出要 多角度地研究 ,以 便于立体地认识历史 和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㊁认识历史 ,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㊂(三)关注热点,密切联系现实,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在命题过程中,始终联系当前的社会,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㊂这种命题方法避免了命题问题的老套,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丰富的时代气息㊂如近代化㊁民族振兴㊁和谐社会等内容在试题中都有体现㊂这样做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凸显了史学的教化功能㊂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㊂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㊂该题追踪时政热点的同时又紧扣书本知识,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㊂历史研究和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垂训作用,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三个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这道题目不但要求学生回答关于这些选官制度的问题,还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也就是从历史事件中总结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㊂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让学生以识到学习历史是有价值的㊂二㊁应对高考,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目前中国的高考对于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着高考进行㊂对于新课程而言,高考指挥棒作用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即可通过高考命题变化来引导和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㊁新要求,推进课程改革;也可能因为高考的应试效应,误导中学教学,出现急功近利,只顾成绩,缺乏真正的能力培养的现象㊂(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虽然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但仍存在一些表现较严重的问题㊂例如教师们知道一些新课改的理念,知道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却依旧继续着千篇一律的教学工作,并没有把史料教学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或者仅仅把史料教学当成公开课时的作秀㊂另有一些教师认为史料教学就是为高考服务的,为了迎合高考的史料解析题而设置的,于是把史料教学演变为讲授史料题㊂史料教学真正的价值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㊂坚持以往 授人以鱼 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更不能适应这一背景下的新高考㊂(二)除了在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中历史图表教学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㊂由于以往的历史考试都注重文字信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叶倩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自全国实行分省命题以来,江苏获得自主命题权已经有十一年㊂本文通过对2010年至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进行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江苏高考改革的背景,重点分析近五年来江苏历史高考试卷的变化,探求江苏历史高考试卷的特点㊁发展趋势,并从试题分析中获得正确的备考策略㊂希望本文可以为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启示㊂[关键词]历史高考;试卷特点;教学启示ʌ中图分类号ɔG633.51ʌ文献标识码ɔAʌ文章编号ɔ1007-4244(2014)10-232-22322014年第10期息的表达而忽视图表,从而造成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于教材文字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教材插图和表格的应用,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些图表只是一种点缀㊂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高考试题后意识到了图表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目前的历史考试的图表题大多来自课外,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容易忽视课内的这些图表,觉得高考用不上,所以看不看讲不讲无所谓㊂其实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图表,加强对图表的认识㊁方法讲解㊁注重图表与教材文字信息的结合,这对于我们学生看图读图用图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㊂这些教学中的误区是我们所容易忽视的,但其实这些又是新课程特别强调和重视的,高考试题的考核就是命题人有意识的想强化和突出这种思想㊂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转变认识,更新思路和方法㊂三㊁教学启示与建议根据上面对近五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反思中学教学,有如下几点启发:(一)重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㊂从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来看,没有出现严重脱离书本的试题,无论试题如何命制,都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能力为主㊂历年的试卷中都会出现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难度不大,但如果平时疏忽,没有准确的记忆,这些题反倒成了难题㊂所以,做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取得有良心成绩的关键㊂高中历史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判断知识点孰轻孰重㊂要根据课程标准㊁教学要求㊁考试说明,准确设定三维目标,梳理好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把每一个目标都落到实处,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㊂(二)加强对学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培养㊂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的题目设计越来越灵活,考察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㊂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㊁表格等资料,同时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的历史材料㊂提升学生对图片㊁文字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弄清重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将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其中的联系和区别㊂从而提高学生对史料分析利用的能力㊂(三)关注热点问题,重视信息收集㊂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㊁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㊂历史试题虽不会像政治学科那样,直接考查社会热点,但它会以新问题㊁新情境为载体,隐性考查相关知识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要将几年来发生的重要事实进行汇总㊁分析,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去解答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㊂参考文献:[1]陈龙,金国华.扎实稳健,有效推进高三历史复习---2013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特点与2014届高三复习建议[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4).[2]潘燕.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命题趋势探讨及教学对策[J].文理导航,2011(07).[3]潘志平.江苏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J].东方青年?教师,2012(08).[4]王洪海.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启示[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5]陈凯.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6]沈建利.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命题特点对高三复习的启示[J],2011(04).[7]沙耿云.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05).[8]孙迎春.新课程背景下江苏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J].考试周刊,2012(Z1).作者简介:叶倩辉(1990-),女,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座谈㊂组织廉政教育的演讲比赛㊁征文比赛等,不仅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还要动员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让大家在竞技中接受廉政教育㊂学校还可以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廉政教育题材的录像㊁电影㊁图片等㊂最后,学校要加强廉政教育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在教学楼㊁图书馆等地设置廉政格言,名人警句等,让全校师生随时接受廉政教育文化的熏陶㊂(四)内容创新:突出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的特色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把握规律性㊁体现时代性㊁注重实效性,因此廉洁教育的内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党风党纪㊁法规法纪㊁廉洁从政,还应包括应包括:诚信教育㊁感恩教育㊁法纪法规教育㊁职业道德教育㊁廉洁教育㊁理想信念教育和节俭教育等㊂诚信教育,即诚实守信教育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石㊂大学必须把诚信教育放在廉政教育的首位,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的社会观念,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㊂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要坚持 因材施教㊁分级施教 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纪,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大学生群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认识能力,政治素养等差异,要有选择地规划教育内容,如,对于党员㊁学生干部等骨干学生,廉政教育侧重于政治素质教育,对于普通学生,则侧重于规章制度教育;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反面警示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㊂四㊁结束语大学生廉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㊁系统的育人工程㊂因此,高校应深入研究大学生廉政教育的新问题㊁新思路,不断丰富廉政教育的内涵,积极探索大学生廉政教育的新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廉政意识,为祖国现代化现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㊂参考文献:[1]建立健全教育㊁制度㊁监督并重的政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S/OL].(2007-12-06)[2010-09-10].http://www/ 200902/20090217160119535.doc.[2]吴光.廉政的内涵与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01-105.[3]唐自政,何抒然.对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的现状和路径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21-24.[4]陈国铁.本科院校学生道德教育探讨[J].高教研究.2005,(1):38-40.作者简介:王瑞生(1969-),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纪委副书记㊁监察处处长㊂(上接219页)基础教育233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作者:叶倩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刊名:现代妇女(理论版)英文刊名:Modern Women年,卷(期):2014(10)引用本文格式: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期刊论文]-现代妇女(理论版) 2014(10)。
2024高考历史时代划分知识点总结与题型训练
2024高考历史时代划分知识点总结与题型训练第一部分:时代划分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时代划分1. 先秦时代(公元前2070年-221年):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 秦汉时代(221年-220年):包括秦、西汉、新莽、东汉时期。
3. 魏晋南北朝时代(220年-589年):包括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4. 隋唐五代时代(581年-960年):包括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5. 宋元明清时代(960年-1840年):包括宋、元、明、清时期。
二、现代史时代划分1.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1840年-1911年):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等重要事件。
2.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代(1912年-1949年):包括北洋政府、国共合作、国共内战等重要事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1949年至今):包括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要事件。
第二部分:题型训练1. 选择题(1)下列哪个时代不属于古代史时代划分?A. 秦汉时代B. 隋唐五代时代C.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D. 魏晋南北朝时代(2)以下哪个时代属于现代史时代划分?A. 宋元明清时代B. 秦汉时代C.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D. 先秦时代2. 完成句子题(1)1840年至1911年的时代被称为_____________。
(2)1949年至今的时代被称为_____________。
3. 解答题请简要描述中国古代史时代划分的五个主要时代,并指出每个时代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1)C (2)C2.(1)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3. 先秦时代: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特点是神话传说、星象卜筮、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大放异彩。
秦汉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包括秦、西汉、新莽、东汉时期。
主要特点是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法制,汉武帝的开疆辟土与文化繁荣,以及新莽王朝的短暂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包括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专题05 中国近代史(1919~1949)常考历史概念(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05
中共的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等一切抗日力量(★国共两党起引 领、带头作用;)
10
新民主主义思想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一是民主主义革命;二是社会主义革命 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注意:当时党内关于选择“城市中心革命论”还是“农村 包围城市”存在分歧,部分领导人依旧坚持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星火燎原: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创建
(2023年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
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
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
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情况,实 现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全面觉醒★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火烧赵家楼事件中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 正确的,但在行为上是违法的,应在法律 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的情感
(2022年浙江高考)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 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 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 确的是(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近六年江苏高考文化史试题单元分布情况统计
近三年江苏高考历史文化史模块解析及教学策略江苏省华罗庚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注:标*的为非选择题。
通过表格整理,可以得出:第一,从近六年分布看,第六、七单元考得相对较少。
第二,从近三年看,文化史的考查比重加大,单元分布更加均衡;第三,非选择题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五单元。
具体到每个单元:第一单元:几乎每年都有涉及,非选择题的命题几率较高。
第二单元: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启蒙运动考查的几率最高。
关于启蒙运动考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考查学生对不同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辨析度;更为普遍的是另一种考查方式,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观点的内涵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辨析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启蒙运动时期的。
第三单元:题型为选择题,科技、文学、艺术皆有涉及,覆盖面广。
科技连续考印刷术,都是根据材料解读信息而不存粹是死记硬背教材的知识;文学着重考查对文学内容和特征的理解;艺术主要考查不同流派、类型艺术的特征。
第四单元:题型为选择题。
除2014年同时考查了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其他几年考到这个单元都是考查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普朗克五位科学家)的成就与影响。
因为近代技术革新中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必修二是重合的,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相对单薄,可考性不强。
第五单元:必修三的必考单元,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兼有。
近六年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派四大派别都有涉及。
从近三年的命题来看,本单元跨模块命题趋势明显,如2014年第5题考查鸦片战争时的思想状况,既要结合必修一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又要了解必修三鸦片战争时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016年第6题结合必修一太平天国来考必修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第六单元:仅有2015年的两个选择题涉及毛泽东、邓小平的观点与贡献,而且都与必修一、二结合,跨模块命题,如2015年第10题虽然引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观点,其实是为了考查抗日战争正面抗战的事实;第13题截取了邓小平的一段讲话,设问讲话的时间,既可以说是考查必修二改革开放的内容,也可以是考查必修三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一近六年历史高考必修分值分布情况
考点29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无 必 考点3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 修 运动 2013年(29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中国 3 考点3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化进程 (4分,全国Ⅰ卷) 考点32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的 思想理论成果 无
考点3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2013年(31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 学艺术 (4分,全国Ⅱ卷) 考点34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2011年(35题)哥白尼、爱因斯坦理论(4分) 2013年(28题)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4分Ⅰ卷)
考点16开辟新航路 、殖民扩张 必修2 考点17第一次工业 革命和第二次工业 革命 考点18近代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动和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19近现代中国 社会生活的变迁
无 2009年(31题)垄断(4分) 2010年(40题2问)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 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2012年(40题)第一次工业革命(25分) 2008年(30题)年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 2012年(30题)张謇“实业救国”(4分) 2008年(29题)“慈禧坐车”(4分) 2008年(32题)“元旦”(4分)
考点9 新中国政治建设
无
考点10 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11 现代中国的对 外关系
无
无
考点12 两极世界的形 成
无
考点1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009年(33题)二战后美日关系的转变(4分)
选修内容 2013年(34题)一战至二战后欧洲局部国家版图 (4分,全国Ⅰ卷)
考点14发达的古代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 步
2012年(33题)市场经济(“下海潮”)(4分)2013年( 35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 (4分,全国 Ⅰ卷)
全国普通高考60年(1952-2012)及历年录取人数一览(史上最全)
全国普通⾼考60年(1952-2012)及历年录取⼈数⼀览(史上最全)全国普通⾼考60年(1952-2012)及历年录取⼈数⼀览(史上最全)⼀、全国普通⾼考60年(1952-2012)历年录取⼈数⼀览1952年,报考⼈数:7.3万⼈,⾼校招⽣数6.64万⼈,录取⽐例 91(%)1953年,报考⼈数:9.0万⼈,⾼校招⽣数7.0万⼈,录取⽐例 77(%)1954年,报考⼈数:13.4万⼈,⾼校招⽣数9.38万⼈,录取⽐例 70(%)1955年,报考⼈数:17.7万⼈,⾼校招⽣数9.8万⼈,录取⽐例 60(%)1956年,报考⼈数:35.0万⼈,⾼校招⽣数18.5万⼈,录取⽐例 48(%)1957年,⾼中毕业⽣⼈数:19.4万⼈,⾼校招⽣数10.6万⼈,录取⽐例54.6(%),报考⼈数:25.2万⼈,录取⽐例 42 (%),1958年,⾼中毕业⽣⼈数:219.9万⼈,⾼校招⽣数26.5万⼈,录取⽐例121.0 (%)1959年,⾼中毕业⽣⼈数:30.0万⼈,⾼校招⽣数27.4万⼈,录取⽐例 91.3 (%),报考⼈数:33.3万⼈,录取⽐例 81(%),1960年,⾼中毕业⽣⼈数:29.0万⼈,⾼校招⽣数32.3万⼈,录取⽐例 111.4 (%)1961年,⾼中毕业⽣⼈数:37.9万⼈,⾼校招⽣数16.9万⼈,录取⽐例 44.6(%),报考⼈数:21.4万⼈,录取⽐例 80(%),1962年,⾼中毕业⽣⼈数:44.1万⼈,⾼校招⽣数10.7万⼈,录取⽐例 24.3 (%)1963年,⾼中毕业⽣⼈数:43.3万⼈,⾼校招⽣数13.3万⼈,录取⽐例 30.7 (%),报考⼈数:53.1万⼈,录取⽐例 25 (%)1964年,⾼中毕业⽣⼈数:36.7万⼈,⾼校招⽣数14.7万⼈,录取⽐例 40.1 (%)。
报考⼈数:44.9万⼈,录取⽐例 34 (%)1965年,⾼中毕业⽣⼈数:36.0万⼈,⾼校招⽣数16.4万⼈,录取⽐例 45.6(%)1966年⾄1969年,推迟⾼考,⼤专院校没有招⽣。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历史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掌握历史的知识点对于取得优异的成绩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下面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商朝、周朝的兴衰演变,以及周朝的封建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起和相互争霸。
3.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兵马俑的发现;汉朝的高质量统治、丝绸之路的开拓。
二、近代史1. 明清时期:明朝的建立和东西方文化交汇、封建主义的兴盛;清朝的海禁政策、与列强的战争。
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对封建统治的挑战。
3. 辛亥革命和后续: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现代史1. 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抗战等重要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2.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
四、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各种原因,以及维尔萨伊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凡尔赛体系的瓦解,以及战争的全球影响。
3.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的起源、核武器竞赛、苏联解体、全球化的趋势等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
五、其他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重要的农耕文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的繁荣。
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总结,希望能给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扩展知识面,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加油!。
近七年(2007-2013)高考历史 真题分解集锦 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
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某某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X【答案】C2.(2013·某某文综·22)图7,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
其突出反映了()图7 图8 图9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X【答案】B3.(2013·某某文综·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图5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X D.“日不落帝国”形成【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答案】B2012年题组1.(2012·某某文综卷·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答案】C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0)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X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答案】B2.(2011·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历史高考的知识点
历史高考的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文化科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高考中,历史也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下面将介绍历史高考的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关系-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国家统一-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 隋朝的政治改革和大运河的建设-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航海活动-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2. 世界史- 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尼罗河文化- 古印度文明的伊迪亚和弯曲河流域- 古希腊城邦的斯巴达和雅典- 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法制建设-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封建国家的演变- 教会的影响和十字军东征- 近现代历史-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签署《凡尔赛条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联合国的建立3. 当代史-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苏联和美国的对立和争霸- 冷战期间的核武器竞赛和区域冲突- 亚洲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 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峙局势- 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 全球化的影响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发展以上是历史高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历史科目的考试。
同时,历史的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祝愿大家在历史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重要事件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重要事件归纳总结
一、辛亥革命
- 时间:1911年
- 事件概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革命,
推翻了清朝封建,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五四运动
- 时间:1919年
- 事件概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反对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倡导民主、科学、进步,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
影响。
三、抗日战争
- 时间:1937年-1945年
- 事件概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全面抵抗战争,是二战中重要的东方战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时间:1949年
- 事件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中国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五、文化大革命
- 时间:1966年-1976年
- 事件概述: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
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和旧制度为目标,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冲
击和混乱。
六、改革开放
- 时间:1978年至今
- 事件概述: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以上是高考历史重要事件的归纳总结,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
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内容。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时间时间事件事件 1840~1906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39·6 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1841初英国扩大侵华战争英国扩大侵华战争 1842·8·20 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844 中美《望厦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40s ~1850s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初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1秋永安建制永安建制 1853春占领南京并改名天京,建立政权占领南京并改名天京,建立政权 1853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北伐 1856 攻破江南、江北大营,达到全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达到全盛 1856秋天京变乱天京变乱 1856 英法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马神甫事件”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 英法联军到达中国,并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傀儡政权-广州巡抚衙门,统治机构-英法联军委员会员会 1858 陈玉成、李秀成打垮江北大营陈玉成、李秀成打垮江北大营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9冬洪仁王干,《资政新篇》《资政新篇》 1860 上海,华尔洋枪队上海,华尔洋枪队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火烧圆明园中英、法中英、法 俄《北京条约》俄《北京条约》1850s 末~1880s 俄国侵吞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俄国侵吞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s ~1890s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860s ~1870s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861 总理衙门设立总理衙门设立 辛酉(you3)政变政变 1862 陈玉成被俘陈玉成被俘 1862春清军围攻天京清军围攻天京 1864夏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 1870s 中期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1881 中俄《伊犁条约》(《改订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 1883~1885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 1884 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1885 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1880s 中期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江苏专用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先秦试题含解析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文化方面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2019江苏单科,1,3分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江苏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江苏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江苏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高考历史教科书知识点
高考历史教科书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具备丰富的内容,还对于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高考历史作为考试科目之一,相应的教科书知识点就成为了备考的重点。
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高考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点。
一、古代史知识点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前的历史发展。
在高考历史教科书中,古代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社会的发展2.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和重要事件4. 古代国际关系及重要文化交流二、近代史知识点近代史是历史学的另一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从近现代前到现代的历史发展。
在高考历史教科书中,近代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近代西方社会的兴起和发展2. 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 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探索与变革4. 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社会运动和人物三、现代史知识点现代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领域之一,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近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在高考历史教科书中,现代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演变2. 冷战与中国的外交政策3. 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进程4.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问题四、人物与事件知识点除了以上分类的知识点外,高考历史教科书还会涉及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对于相关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备考时,同学们需要熟知这些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影响以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写完这些内容后,我们可以将文章的字数增加到1000字以上,以满足题目要求。
尽管字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重复的内容或过长的叙述,但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解释、详尽的举例或针对性的分析来使文章更加充实与质量更高。
在结束之前,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备考历史高考时,阅读教科书是必不可少的,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笔记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同学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点,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逻辑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中国史重点问题分析
2011
2012
2013
2014
中国 古 代 史
传统文化 制度创新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儒家思想
中央集权 社会变化 农耕文明 君主专制 儒家思想 现代化探索 现代化模式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儒家思想 对外交往 古代科技
中国 近代化 近 政治民主化 代 史
现代化历程 独立和富强 中共探索
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史专题备考的思考 ——中国史重点问题分析
• • • • • •
第一部分:知识和能力(高考形势分析) 第二部分:主干和热点(高考形势分析) 第三部分:时段和问题(高考试题分析) 第四部分:亡羊和补牢 第五部分:中国史重点问题分析 第六部分:训练
第一部分:知识和能力(高考形势分析)
第三部分:时段和问题(高考试题分析)
表五 2011年湖北高考历史试题(大纲)
难度
题号 12 13 14 0.54 0.26 0.52
考查时段
汉唐 明后期 鸦片战争后
考查主干
传统文化 经史子集 国家经济政策 新思想
切入方式
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概念理解) 佃户劣质米交租而田主完粮纳税(现 象→原因) 对华盛顿评论(现象→表明)
0
0 0 0 0
11(72) 1(4)
附注:近几年高难度试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
表4
2011——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点分布及得失分状况一览表
2011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2012
2013
2014 0.43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阐释事物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 探讨问题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__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历程与途径 1.民族交融的历程
春秋 战国 时期
秦汉 时期
三国两 晋南北 朝时期
隋唐 时期
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 交融。通过这次交融,使周边各族实现了华夏化,为同一的华夏 族(汉民族的前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 氐、羌等民族内迁,在民族认同下的疆域开拓
关注点3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史学新论]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 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 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 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 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时代 黄帝 夏代 西周 春秋战国
部落பைடு நூலகம்万国 诸侯三千 诸侯八百 列国几十
语言方言 万语
地域性方言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答案:A
2.[2023·河北石家庄一检]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 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 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 一历史观(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 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高考历史复习的思路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唐云龙第一部分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分析和认识㈠㈡认识1、从考察内容角度上说,均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就中国古代史来说:经济部分,包括南方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清经济的变动等。
政治部分,包括武则天统治,商鞅变法及辽的“一朝两制”,思想方面为儒家思想演变,这些内容均为明显的重点与难点。
2、就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比重来看,仍以政治、经济为主,但文化史的考察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其中的思想史内容,例如:儒家思想的演变,卢梭的启蒙思想及评价以及明清思想观念的演变等无不提醒我们要进一步重视思想文化史内容的复习。
3、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来看,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融能力考察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之中,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随着命题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认识的日益深入,此一特点将更加突出,例如:2003年第26题,考查主题是明清社会经济的新变动对当时观念、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试题构成看,似乎很难直接用到课本所学知识,但没有对明清时社会经济新变化的深刻理解,则很难准确解决该问题。
27、28两题也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
4、强调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核:⑴重视概念归纳及概念教学:目前考试试题设计中,十分重视题干设计中的精确概念,尤其是理论概念。
⑵重视理解、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方面能力的考察。
5、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不有意回避热点,如第20题中包含的商品经济问题;第27题民族关系问题,第28题日本对外政策问题,第30题中国近代化问题,第31题美国霸权问题等。
㈢对考试说明的认识从内容角度看:1、中国古代史部分说明的变化:2003年考试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2004年考试说明中改为“江南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⑴主要时期经济发展:春秋战国、隋唐、明清⑵赋税制度的演变⑶大运河政治:⑴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⑵杰出帝王:秦始皇、刘邦、隋炀帝、唐太子、唐玄宗、赵匡胤、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⑶重大政治事件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秦汉,隋唐,元,明,清思想科技文化:⑴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西上东渐⑵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⑶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产生、发展2、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⑴中国近代现代经济:①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②重大关结点的经济发展:40年、60年代、20世纪初,49—50年,78年后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土地制度的演变⑵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问题:①阶段划分及侵略特点:1840—1895,1895—1912,1912—1927,1927—1945,1945—1949②主要侵略方式:战争、经济、文化、割占领域,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扶植工具③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④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⑶近代前期的抗争与探索①近代社会主要阶段的探索与实践⑷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与近代化历程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40——6060——90——20世纪初1912——19181918——19371937——19451945——1949年②对近现代经济成分的认识③建国后的经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建设成就成败得失的原因及认识④中国代化化问题⑤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世界史部分总体线索:科技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经济史、政治史、国别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国际关系: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英法与俄国的争夺法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斗争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国际关系: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一战前后: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美国;日本3、凡—华体系4、三十代的国际关系和二战5、雅尔塔体系的形成6、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二部分2003年底江苏省部分县市期末历史试题客观题考察情况②文化问题:战国百家争鸣(盐城),唐宋文化问题(淮安、泰州),西学东渐(徐州)③政治问题:王安石变法,选官制度,唐朝政治制度,一朝两制④经济问题:江南经济发展(徐州)⑤对外关系问题:唐朝和清朝的对外关系中国近代化问题为主题:政治层面的探索、经济层面的探索、思想层面的探索。
附:部分县市期末考试问答题淮安:1、清朝康熙皇帝(1662—1722年)被有的历史学家称之为“千古一帝”。
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他在位时期,阻碍我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史学界有人认为: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定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性,请结合1927—1945年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市场是把双刃剑,它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以英国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发展情况,说明市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19世纪后半期市场对美国和德国的形成和发展又起了什么作用?泰州:1、元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
这一时期曾出现了哪些威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问题?简述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2、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都是近代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两次革命的群众基础明显不同,概述这种不同的主要表现;试从领导阶级、群众觉悟程度和斗争方式等方面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并指出这种不同对其后中国革命继续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是怎样实现的?它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常州:1、元明清三朝我国历经了长达六百多年的统一,而且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巩固。
出现这种局势的历史必然原因是什么,这时期出现哪些威胁这种局面的因素?各举一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2、雅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3、概括指出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毛泽东的核心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的基本思想,并说明其实践结果。
扬州:1、试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清朝前期和后期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各带来什么结果?我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2、阅读下图,(1)据图指出这两种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和当时革命的中心。
(2)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指导思想及形成原因。
(3)阐释这两种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3、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总趋势。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为寻求实现现代化,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曾作过哪些探索?其结果如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过哪些重大决策(或探索)?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盐城:1、列举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在加强民族关系和反对地方分裂势力方面的举措。
简要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影响。
2、旧的经济结构的解体是新的生产力确立的前提,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又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谈谈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概述近代前期民族工业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外原因是什么?30年代前后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镇江:1、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
(2)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3)北宋时期监察制度又有何新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及影响。
(4)综观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你如何评价它?2、试以中共瓦窑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为例,简要说明中共是如何依据时局的变化来制定工作方针或任务的?并据此指出中共制定工作方针或任务时遵循了怎样的思想路线?3、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与亚洲两大地区经济、政治的总体发展趋势各有什么特点?徐州:1、《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史记》上记载的江南经济与当时北方经济有何差别?《宋书》描述的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唐太宗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建设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由此分析唐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3、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中日两国都开展了近代化运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和结果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第三部分对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的思考2003年备考应对中的遗憾之处⑴比较题没有出现。
《考试说明》中问答题共举8例,其中5例为比较题。
⑵“洋务运动”式的开放性试题没有出现。
⑶中国古代史新增加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有一种白费力气的怨气。
⑷经济史、科技史、工业革命史等所占比重如此之少出乎意料。
⑸由于二战后的日本被删,因此,日本史没有作国别史重点,不料却考了日本对外政策。
一、对历史复习教学的思考㈠理念层面1、价值观念⑴历史学与“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官修历史教科书是一个现代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它涉及到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学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是一门中性的类似自科学的所谓历史科学。
在主观性意义上,历史是一种意识形态。
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关系于现代政治国家的某些根本价值。
”历史教学必须为塑造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具有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作出应有贡献。
⑵历史教学与现代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国际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⑶从文明史高度来认识历史:创造史、开拓史、发展史、掠夺史、争霸史、现代化史等。
例如南大钱乘旦教授在其发表的《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中,提出了以现代化为主题,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起初阶段;第三阶段,现代化在西方的成熟阶段;第四阶段,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第五阶段,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