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高考制度改革与教育
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热点07高考制度改革与教育2020届全国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二、紧密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认真领会新考纲中“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关注普通高等院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注重知识与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三、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注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人民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民生问题;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如“一带一路”;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如“英国脱欧”;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等等。
【热点新闻】教育部2019年2月26日在官网发布《高考改革正平稳有序推进》的消息。
教育部表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2017 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顺利启动。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划分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划
分
1、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
(1)生产方式:手工劳动
(2)生产组织形式:手工业工场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
(1)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蒸汽机)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电气时代
(1)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电力成为新能源)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进入巨型企业时代)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信息时代
(1)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核能成为新能源)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近现代史的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1年):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
在此期间,一系列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也展开。
2.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相继发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此后,我国历经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1.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建国和治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2.军事家:如曾国藩、左宗棠、彭德怀、朱德等,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3.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等,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拓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近现代史的主要成就和影响1.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束缚,实现了民族独立。
2.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3.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4.国际地位的提升:从被列强欺凌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近现代史的教训和启示1.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
高考近现代史知识点与事件梳理
高考近现代史知识点与事件梳理近现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当今时代的诸多重要知识点和重大事件。
以下为大家进行详细的梳理。
一、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终。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 年)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1851 1864 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4、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9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他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最终以失败告终。
5、甲午中日战争(1894 1895 年)日本蓄意挑起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6、戊戌变法(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 天就失败了。
7、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专题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
专题综合提升
线索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线索2 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中国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
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
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
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 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 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3.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 4.文化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强调贯彻“双百”方 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 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 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隐性线索 1.经济政策变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巩固、调 整、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邓小平全面整顿——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外交政策的变化:“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三个世界——不结盟政策 3.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 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
选修
邓小平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 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 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中国一方面积 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 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 济体制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历史复习应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阶段特征”。
在这里,“史实”是基础,“特征”是纲目。
史实要能说明特征,特征要能统领史实。
下面我就把中国史各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方便进行高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时代阶段特征(略)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败;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勾结。
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维新思想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清朝末年至今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历经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标准。
首先,从政治上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清朝末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封建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国时期,以及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
封建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共和制度的时期,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封建经济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封建经济时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发展较为有限,商品经济不发达。
民国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封建文化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封建文化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文化传统比较浓厚,但也存在着封建迷信和保守思想。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启蒙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标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近代史(1901-1919)
美国经济实力增强 一战期间日本取得暂时独占中国的特权
(二)半封建化的加深(近代化进程)
总体特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政治: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到革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对专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 运动、护法运动)
以经济侵略为主没有直接大规模军事侵略实施间接控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争夺路权矿权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政治以华治华策略扶植代理人支持中国的发动势力镇压中国革命进一步侵略中国主权扩大侵略势力分而治之策略争夺在华优势干涉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活动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在华力量对比的变化1欧洲列强在华的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2美国和日本逐渐取得了侵华优势原因
(2006年广东高考,14分)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 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 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 非封建王朝?(10)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和以往封建王朝 的根本不同。(4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一、主要内容 1、国家制度(性质):主权在民 2、民族平等 3、公民权利和义务:体现“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博爱”原则 4、国家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二、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宪法
“以华治华”策略,扶植代理人 (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
支持中国的发动势力镇压中国革命
(干涉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活动) 进一步侵略中国主权,扩大侵略势力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单元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考点1 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危机四伏(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2)政治:政治腐败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3)对外关系:闭关锁国,脱离世界潮流。
(4)思想:文化专制,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5)科技:科技落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6)军事:中国装备落后,纪律败坏。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迅速崛起(1)经济:英、法、美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2)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
(3)对外关系: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法、美等国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4)思想: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5)科技:近代科技世界领先。
(6)军事:船坚利炮,战斗力强。
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1、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2、英国的鸦片走私(1)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加重了人民负担;政府收入减少,财源枯竭;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人物:林则徐、黄爵滋、邓廷桢(3)活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硝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国和美国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4)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三、鸦片战争的过程1、开始: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
英军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
清政府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同英军谈判。
2、扩大: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侵占了香港岛。
又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进行了斗争。
3、结束: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一、中国古代史(约180万年前—1840年)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1)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阳城(河南登封),禹,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 ,亳→殷(河南安阳)、汤,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镐京,周武王姬发,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4)东周: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②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咸阳,嬴政。
(2)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长安,刘邦。
(3)东汉:25—220年,洛阳,刘秀。
(4)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①三国:220—280年,(曹魏:洛阳—曹丕;蜀汉:成都—刘备;孙吴:建业—孙权)②西晋:265—316年,洛阳,司马炎。
③东晋:317—420年,建康,司马睿。
④南北朝:386—589年A、北朝:北魏(386-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B、南朝:宋→齐→梁→陈。
(4)隋朝:581—618年,长安,杨坚。
(5)唐朝:618—907年,长安,李渊。
(6)五代辽宋夏金(907—1276年):①五代十国:907—960年②辽国:916—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
③西夏:1038—1227年,兴庆(今银川),元昊。
④金国:1115—1234年,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完颜阿骨打。
⑤北宋:960—1127年,东京(汴梁即开封),赵匡胤。
⑥南宋:1127—1276年,临安(杭州),赵构。
(7)元朝:1271—1368年,大都(北京),忽必烈。
(8)明朝:1368—1644年,应天(南京)→北京,朱元璋。
(9)清朝:①1616—1636年,后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沈阳,努尔哈赤。
中国的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史-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隋唐时期的盛世与科举制度- 宋元明清的变迁与封建制度的终结2. 世界史-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二、近现代历史1.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2. 世界近现代史- 一战与巴黎和会-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经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二战的爆发与联合国的成立-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苏联解体三、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事件的直接与间接原因- 事件的短期与长期影响2. 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物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人物的决策与历史进程3. 历史时期的特征与比较- 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 中外历史时期的对比分析四、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运用1. 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分- 原始资料的识别与解读- 二手资料的评估与利用2. 历史资料的批判性分析- 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资料的偏见与立场3. 历史论证与论文写作- 论证的逻辑结构与方法- 论文的格式与写作技巧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概要,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根据高考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年考试真题进行详细梳理和深入学习。
您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在Word文档中添加具体的知识点和细节,以创建一个完整的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有目录)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目录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1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1)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2)单元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时期: (3)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3)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4)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4)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 (5)模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 (6)单元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6)单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7)单元六: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8)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8)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9)C.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9)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0)单元七: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10)A.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1)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2)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2)D.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3)单元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13)模块三、世界文明: (14)单元九: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14)单元十: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4)单元十一: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15)A.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5)B.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16)单元十二: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16)A.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7)B.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7)单元十三: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17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8)B.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8)附中国朝代记忆口诀 (19)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
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
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
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
长河中的即时和深远影响来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曾起过的主客观积极作用和以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阶级局限性,从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等晚清三大新政,呈现出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的趋势,这些新政正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发展,虽因地主阶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些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屡告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仍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表
中国现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建国后历史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时期。
革命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时期历经十年探索、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中两次重大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两次重大历史飞跃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产生;其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先农村后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展;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都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综观历史,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奠定于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75年全面整顿为其雏形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其开始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则标志其开始走向成熟。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对50年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省,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迈向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下表依据现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有关内容,分别从国际形势、经济建设、内政发展、外交关系、文化事业五大方面对共和国史进行了梳理,试图体现其五大阶段的历史特征。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曾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探索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形式并存,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道路,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反作用。
(二):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历史特征表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