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徐潋(646000)在意大利,人们探亲访友时一般都要送一本诗集,去看病友时也是送一本诗集。
诗歌不仅能够愉悦心情,也能“治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审美情趣等艺术的魅力“魔幻”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我仅从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古诗词所蕴涵的魅力。
1、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字“值千金”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
凝练是一种紧凑、简练、精要的语言。
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诗歌顿生力量;“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的用法,有“使……绿”的意思,这句意思就是“春风吹来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绿色,春意盎然、生机蓬勃。
”由此可见一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从而显示出一股语言的力量。
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
还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而“推敲” 一个新词语也就诞生了——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参考朱光潜《咬文嚼字》阐述,高中语文第二册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真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可见这些精准的语言,都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了的。
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诗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比如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
所以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
因此我们要细心揣摩和体会,才能感悟出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当然在这里面还包含有“千金”难买的友谊,以及中国古诗词保留下来的文化底蕴。
2、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两个词就能创造情趣境界我国古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能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歌意象的载体(物象)。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
“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
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
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
“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
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
“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
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
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
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
“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
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费秉勋古典审美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
精彩摘录
《费秉勋古典审美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精彩摘录
当我们提及中国古典文学,总会想起那些流传千年的篇章。费秉勋先生所著 的《费秉勋古典审美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审美的 一次深度剖析。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悲与美两个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独 特的解读。以下是从书中精选的一些精彩摘录,带大家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部著作分为三部,分别为“悲之华章”、“美之雅韵” 和“物我原无间”。这样的划分使得全书内容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和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
在“悲之华章”这一部分,费秉勋先生从“人生之苦难”和“离别之痛楚” 两个角度入手,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这一章节, 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悲剧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悲剧在文 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古典文学中的美与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衬托,共 同构成了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在美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悲;在悲的间隙,又 透露出丝丝的美。这种美与悲的交融,使得古典文学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读古典文学,不仅仅是欣赏其文采与技巧,更是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与感 悟。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悲喜交织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如何在美丑交织中领悟人生 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费秉勋古典审美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费秉勋先生对古典文学中悲剧元素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指出,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关于悲伤和痛苦的故事,而是关于生命、命运 和选择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 的不公和苦难。通过这些悲剧,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本质,以及我们在 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决策。
论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以李白为例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又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四、美在语言上..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毫无文采是个缺陷;诚如孔夫子所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大漠孤烟直”中的“直”;以及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与“闲”等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嘉例..在诗词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上进行认真的推敲;以使作品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五、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豪迈洒脱的境界..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更为坚守内心的底线原则..六、很多古典诗词不仅美在意境;而且富于哲理;意味深长..无情不成诗;无理不成诗..情随事发;理因情生;道理从实践中来;感情从实践中生;由于感情的发展;积累;升华;浓缩;一些诗人就创作出了富有哲理的诗句..大家普遍知道的当然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句诗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总是在不轻易间出现的;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一句哲理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现了月亮永恒;人生短暂这个真理;所以才有最后一句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人生应及时行乐的道理..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诗句句都能让我们看到他崇高的理想;宽阔的胸襟..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多中国诗词中的精华中华诗词“以愉而至致;以悦而至美;以乐而至懿;以韵而至德”;因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我们阅读中华诗词;既能享受到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也能品味到诗词的哲理美;思辨美..中华诗词刻录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轨迹;历经生命的涅盘;岁月的砥砺;终于成为题旨鲜明;语言生动;内容充实;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紧密结合现实;深切感悟生活;具有真挚情愫和崇高理想的千古名篇;成为被时代接纳并认同、被社会采集并融合、被人民喜爱并啜汲的不朽之作..“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诗词所闪耀的文化灵光;技能内化我们的精神魂魄;改善我们的心智;又能外化我们的气质、行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读点中华诗词;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优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好一点;品格更高尚一点;精神境界更丰富一点;说话更有文采一点..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林语堂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这其中也就便可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与重要性了吧..。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第一篇: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朦胧”,就是模模糊糊、不清楚地意思。
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
追求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是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讲究朦胧美的诗歌。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描写爱情的诗歌。
古希腊诗人是这样写的: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情织布?我已经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
——萨福《相思》中国人是这样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两相对比,很明显,《相思》表达情感是直接的强烈的;而《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其实,这种宛转幽深的朦胧美,可以说是我国各类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如建筑领域运用照壁,林木遮掩,回廊曲径等方式营造朦胧曲折的美;国画更是典型的写意风格,讲究神似、渲染、留白;即使女子巧笑嫣然,也不忘记用一方罗帕或一纸团扇遮住半边脸,让人看不真切……回到诗词上,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为什么传统诗词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2、是什么构成传统诗词的朦胧美。
一.为什么传统诗歌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这里指自然。
“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这种思想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中国的诗人总是把个体置于天地万物的大背景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这个大背景中,达到一种彼此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形成圆融含蓄的朦胧美。
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陶渊明《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古典文学之精髓
中国古典文学之精髓中国古典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剧,中国古典文学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
一、诗歌的精髓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自古以来,中国诗人以极简的语言、精绝的艺术表达,将内心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触动传达给读者。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安能辨我是雄雌,竟欲登天觅长生。
”这两句简洁明了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种言简意赅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所在。
二、散文的精髓中国古代散文以其叙事流畅、意境深远而著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散文,包括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集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其中,《文心雕龙》是一部论述文学理论和艺术修养的重要著作,对于后世文人的写作和作品表达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和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三、小说的精髓中国古典小说是世界小说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东方文学明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作为一部写实与幻想并存的小说,它描绘了宏大的人类命运和生活困境,并赋予了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和生动的个性。
《红楼梦》中细腻的描写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它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也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魅力。
四、戏剧的精髓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最具名望的是京剧。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妙的艺术技巧,传述了中华文化中丰富多元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舞台上的戏剧表演,结合了音乐、舞蹈和说唱,以及特殊化妆、道具和服饰的配合,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京剧中的“表演四功”——唱、念、做、打,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
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
”①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
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
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
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
严羽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②。
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
”③“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
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
“神”之于诗作品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
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己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
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
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
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
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
”④“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
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
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容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
诗词的美 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
诗词的美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的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1、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2、第一,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
3、中华诗词之美就是中国的诗文是很美的。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4、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5、就像岑参的精典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说的是友情,但是话在酒里,干就完了。
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1、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2、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3、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主要包括画面美、形式美、韵律美。
画面美。
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一、语言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韵美:古代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音乐之美。
如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音韵优美,读来富有节奏感。
2.词藻美:古代文学家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用词藻美表现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象。
3.句式美:古代文学作品中,句式多变,既有对仗工整的句子,也有长短句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
如《红楼梦》中的这句话: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这里的句式长短交错,给人以视觉上的节奏感。
二、意象美意象是古代文学的灵魂,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美主要表现在:1.自然意象:古代文学家善于从大自然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如月亮、梅花、竹子等,寓意深远,充满诗意。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的月亮、篁竹等自然意象,表现出诗人与大自然的交融。
2.历史意象: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意象,如《史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通过历史意象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哲理意象:古代文学家善于用意象表达人生哲理,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的桃花源意象,寓意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
三、情感美古代文学作品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1.爱国情怀: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摘要】中国古典文学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古诗词、童话故事等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培养审美情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妙魅力和幼儿园阶段对古典文学的重要性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古典文学教育对幼儿成长不可或缺。
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古典文学教育,让幼儿在欣赏经典作品的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教益,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幼儿园教育、重要性、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中华文化传统、审美情操、全面发展、不可或缺、成长、注重教育。
1. 引言1.1 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妙魅力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积淀。
其美妙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以及那些令人动容的经典故事和诗歌。
古代文人笔下的英雄豪杰、美女佳人、风花雪月,无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从《红楼梦》的爱恨情仇、《西游记》的奇幻世界、到《诗经》的婉约柔情,每一部作品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诗情画意的光芒。
古典文学所具有的优雅、深邃和内涵丰富,能够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并激发出人们最纯真的情感与思考。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与思想的交流。
通过中国古典文学,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蕴含在文字之中的情感和智慧,还可以接触到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领悟到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中国古典文学之美,正如一幅华丽的山水画,让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1.2 幼儿园阶段对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在幼儿园阶段对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古典文学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优秀的文化基础。
通过接触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幼儿可以拓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文学修养。
古典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幼儿园教案精选——探寻中国四大名著之美
幼儿园教案精选——探寻我国四大名著之美一、前言我国四大名著,即《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它们不仅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而在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们接触文学的最好时期,为了让他们在儿童阶段就能领略我国四大名著之美,本教案将为您提供一些精选的故事、活动和教学方式,以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红楼梦》探寻之美《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爱情、友情和亲情,展现出我国古代婚姻观念和家族伦理的变迁。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了解《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家族观念等内容,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细腻、善解人意的品质。
三、《西游记》探寻之美《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一部神魔奇幻小说,它以孙悟空等角色为主线,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曲引入、手工制作、游戏活动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我国神话故事的神奇和魅力。
四、《水浒传》探寻之美《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武侠小说,它以宋江、李逵等英雄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他们与冤屈命运的斗争和抗争。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手偶戏、绘本阅读、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和义侠精神,激发他们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培养他们勇敢、坚毅的品质。
五、《三国演义》探寻之美《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一部历史小说,它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传奇。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启蒙、图画故事、模型搭建等方式,向孩子们展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事迹和战争场景,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享有“国宝”的美誉。
主要作者是司马迁,字仲长,素有“史学圣手”的美称,他准确地记录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受到长期的读者热捧。
《史记》的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叙述,写作方式和观点上。
首先,司马迁具有讲究写作技巧的功力,其文笔淡雅,语言生动,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勾勒出历史场面,章节安排有条不紊,使读者一览无余;再者,司马迁广泛地搜集了历史资料,整理出官文、私文、克里特氏志等有关资料,以此作为基础,从历史学角度对矛盾及变化进行全面剖析、分析评价,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学方法;最后,司马迁在叙述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思想和行为,彰显出其作品的文学特色,“三分归公,七分归私”,从而形成了一种“史学文学”。
《史记》的文学之美,令古代和今天的读者为之驻足,深受其中精神鼓舞。
;。
《诗经》声韵结构中的古文学之美
《诗经》声韵结构中的古文学之美【摘要】《诗经》是我国文学初期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的源泉,《诗经》对后人的创作影响十分大。
在以往对《诗经》的研究中,大都对《诗经》的意象以及思想情感进行论述。
本文以“声韵”这一鲜有问津的层面为出发点,从不同的视角发掘《诗经》声韵结构中的古文学之美。
【关键词】《诗经》;声韵结构;意象;古文学之美一、关于“声韵艺术”作为历史悠久、韵感丰富的艺术之一,《诗经》一直被当成一种艺术,笔者认为,《诗经》最美的地方在于它的声韵结构,这是《诗经》在语言上的美,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是在任何语言当中都存在的,也是语言的特殊要素。
就中国古典诗歌来说,他们留存的形式通常是停留在书卷中,是静态的诗歌文本。
这就导致语音与很多古典诗歌的配乐一样,从人们的视界中消失,消失在历史的暗夜。
这对现代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大的损失。
众所周知,像《诗经》之类的诗歌存在极强的韵律感,它们的语音是研究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
目前已有不少论文就诗歌的声韵进行论述,在《历史地审视中国诗歌的文体特质》中,张中宇的视点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不能放弃和谐优美的韵律(节奏、平仄、押韵),这是诗与非诗的最后界限。
”李培荣在《略谈诗歌的文体特征》中指出,“音乐性是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和音乐紧密结合,一同起源,相互影响,同流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离开了音乐性,诗歌就不能成为它自己本身。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播中最重要的就是吟咏诵念,这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就目前诗歌流传的主要方式来说,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导致后世的诗歌研究对象不够丰富,正常的情况是在诗歌研究的范围中加入诗歌的声韵情况。
声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声韵”,即根据“语音系统”“音韵系统”来总结“声韵”的特点,再进一步解读诗歌文本。
音韵学研巧汉语音节的声;韵、调,一个音节包含声母、介音、主要元音、韵尾、声调,这些都是声韵视角应该关注的地方。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这些经典中,像《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被视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作。
这些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分文学作品,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风俗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让人陷入其中,欲罢不能。
首先,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魅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婉约、贾宝玉的多情、薛宝钗的聪颖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不仅成为传世佳话,更成为一个时代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忠勇、张飞的豪纵等形象则不断地影响着国人的文化艺术,成为司空见惯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在情感上让人产生了真实感、亲切感和互动感,同时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杂表现形式。
其次,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创作上也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小说中,情节丰富多彩,起伏跌宕,从而更加深入人心。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又与主题渗透在一起,产生了深层次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冒险旅程和奋斗历程,是传承维度不同的精神价值,能够深入人内心,引起读者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审美素养。
在《水浒传》中,凌云志、武松等义士的英勇事迹,成为一个时代中有助于表达特定价值观的创作载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创作,具有深度、广度和独特性,同时又能够激发视听感官上的创意和乐趣,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后,在语言艺术方面,中国古典小说同样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
其中的语言之美,既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例如《红楼梦》中的“金钗跌落深底,眼前生云,却误了红楼梦一场”;《西游记》中的“如来云游,方便身化,出入自在,通身不坏。
红楼梦品味中国古典之美
红楼梦品味中国古典之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无数读者倾心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爱情的哲学思考。
通过品味《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中国古典之美,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邃。
《红楼梦》以它独特的艺术手法引发了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思考。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角色以各自的个性特点赋予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
黛玉的忧郁、敏感和执着,宝玉的柔情、率真和无奈,王熙凤的聪明、狡黠和权谋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通过读者与这些角色的共鸣,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思考人性的善与恶、情感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品味《红楼梦》还能使我们领略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采和精神境界。
书中众多的诗词对联以及其中融入的古文化元素,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儒雅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通过欣赏其中的诗词对仗和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文人对于语言艺术的推崇和追求。
他们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文字凝练而美丽,给读者以审美的享受。
同时,通过品味这些古典诗词,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感知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博大精深。
《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情节铺陈和结构也是一大亮点。
通过不同的人物关系和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作者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族、权贵、婚姻等。
这些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交织形成了小说的庞大纲领和多线索叙事,给人以丰满、曲折的阅读体验。
同时,小说中的描写和情节都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无论是皇室富贵的奢靡场景还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都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通过品味这些精巧的情节和描写,我们可以体验到小说中不同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中还涉及到了对于命运和爱情的深刻探讨。
书中主线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对于命运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中国古典文化之美中国古代文化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性质而闻名于世。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传统习俗等等。
中国古典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智慧和独特的美学,孕育了许多经典之作,深深影响了世界上的许多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深邃的意义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曲折的人生哲理、浓郁的人情味道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神韵和笔墨的运用。
传统绘画着重于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审美追求,通过画笔的运动与墨色的流畅来表现意境与情感。
《清明上河图》等著名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繁华与谐富,还记录了历史的沉浮和人民的生活。
中国书法则将绘画的技法应用于汉字的书写,以墨迹的流畅和笔画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和审美意境。
中国古代的名家书法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至今仍被广泛研习和赞赏。
此外,中国古典哲学和宗教思想也为世界提供了许多思辨的经典。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与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寻求个体内在的平和与自由。
佛家思想则主张放下欲望,修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辨,也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习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诸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结婚、葬礼等重大仪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中融入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理解,体现了他们的敬畏和欢庆之情。
中国古典文化之美源远流长,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文字、绘画、哲学和习俗等多种形式传承至今。
它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词的美妙之处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
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
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
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
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
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
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
所以理智感太强的人,不能做诗,也不能理解诗。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
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
”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
”何新认为:“新诗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
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
”“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
因此,新体诗的创新,还是要从研究现代语言的声韵和修辞规律入手。
”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命意就是灵魂。
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
一般地说,命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诗的意境有主客之别:诗人介入感情的“造境”——这是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
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隐藏自我的“写境”——这是古典诗歌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
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
我把它概括为——诗人兴此归彼的“幽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中国文学的古典美
中国文学的古典美谈到中国文学,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明清时的小说,其间还有诗、词、散文、赋等各种文体,都体现着中国的古典美。
对于古典文学之美,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看来,古典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律和谐,句式简练、整齐;二、意境朦胧,表达含蓄,余味无穷;三、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
下面就实例来分析一下上述的几点美。
一、音律和谐,句式整齐句式整齐,就说诗歌吧,一般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其形式都是对称的。
对于音律,诗词的押韵以及汉字的平仄音使诗词有了韵味,有了鲜明的节奏感,抑扬顿挫,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并且鲜明的节奏感总能和诗的内在感情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中押韵的字为雪和船。
而诗中的平仄也是相对的(两句均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音调错落有致,富有乐感。
二、含蓄朦胧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会避免平铺直叙,运用各种抽象的手法,留给读者遐想品味的余地,从而取得一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意境。
而且在一篇作品里,字数必定是有限的篇幅,容纳更多的内容,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人生体验。
这些表达方法,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运用典故等等,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具体体现。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容易理解的托物言志诗。
诗人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仅仅是个象征体,其目的在于写人。
“清白”不仅是石灰的特征,也是对自身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着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高洁的人格。
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反衬出他的愁苦,写出了作者此时悲凉无助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姓名:张奇班级:20104184 学号:2010418409 中国古典文学应该追朔到什么时候?什么又是中国特有的古典文学之美
呢?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的忧伤,还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对大自然的赞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唯美。
还是“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的霸气,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不可不说源远流长,他们美又在哪里呢?
一、竟境与意象之美
我们来看陶渊明的那首有名的《饮酒》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一天闲着无事的陶先生去东篱下采最清高的点菊花,但性急的南山却不请自来闯入了这位先生悠闲宁静的心,于是他悟出了“真意”,刚想要辨析这“真意”到底有什么内容呢,却忘掉了用以表达的语言。
我们现在会说,怎么能把寒窗好多年学来的语言忘掉呢,你高考会落榜的,可是我们古典文学的作者们会大叫忘了才好呢,忘了才好呢。
一首短短的诗里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意思,以至你完全忘记了那小小的几个字,而完全沉浸在了这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形迹的诗的意思所构成的世界中了,这样的诗才叫美。
即所谓的“得意忘言”,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意”,追求着“意境”,追求着很玄乎的不可琢磨的东西。
但这恰是古典文学美的核心:有意境为美,意境高为美。
我很喜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小令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名词的并列,但与马致远同时代的著名元曲家白朴也写有同样名词并列的曲子,却远没有这么有名。
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白朴的曲子,《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并列的名词还要多,一直并列到曲子的结尾。
但同学们觉得哪首好呢?差别首先在于马的结尾不再铺列景物,而是出现了一个“在天涯”的“断肠人”。
一旦有人出现,他就把自己的心情心境带到了景物中来,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浪迹天涯的思乡者的悲凉之情,诗
就有了意境,能打动人心,也就变得美了。
还有一个差别,马诗中的景物都是同一色调的,象枯黄的老藤、凄紧的西风、疲惫的瘦马、如血的残阳,都是凄凉的景物,这样层层烘托,把悲苦之情推向了极致,怎不令读者也肝肠寸段呢!而白朴的诗中,前两句和末句的“黄花”渲染的是萧瑟的气氛,而“青山绿水白草红花”又是斑斓夺目的明亮的色彩,他到底是悲秋呢,还是赞秋呢,说不清道不明,十分散乱。
所以,意境高为美。
怎样的意境为高呢?一般地说,古人认为有风骨有品格的意境为高。
风骨是个很有意思的词,骨就是说要刚健,不要软绵绵的;但又要有风,风一吹,摇曳飘洒,姿态万千,十分动人。
整个形象就是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文武双全的侠士,手握三尺青锋,寒光凛凛;而又一袭白衣白袍,在烈烈的风中漫飞飘扬,好不潇洒风流。
由意象情结引发的,中国艺术讲究形象化,我们看外国小说,往往有大段的议论,如托尔斯泰,中国文学里就看不到。
中国文学以“诗中有画”为美,要求形象鲜明,而情感抒发要含蓄幽远。
这也是王维备受推崇的原因。
二、“错彩镂金和平淡素静。
”的美
就像苏轼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中国人更喜欢素静的美。
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美的极致,屈原怀瑾握瑜,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古代形容女子的美用“冰清玉洁”,形容男子的美用“玉树临风”。
“玉”与“金银”的差别在于金银色彩浓烈光华夺目,而玉清澈透明,有光彩,但光彩在内部,是含蓄的光彩。
而在民间,这种审美情趣一直沿传到今天,比如,结婚时穿的大红礼服往往用金银线绣满了富贵的牡丹,头上插了不计其数的珠宝,新娘子就象一座繁花似锦的花园。
故宫里的景泰蓝器物无不错彩镂金,不知得花几千个工时。
在文学领域,平淡素静的美是在魏晋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以前的文学崇尚华丽繁复的美,那时候极为发达的赋这种文体,就竭尽铺张之能事。
比如一
篇文章里写到树这一个事物,他会用上二十几个不同的词。
可是后来人们赞扬谢灵运的诗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可爱。
他有一句最为人们称道的诗是这样的:“池塘生春草”。
它翻译出来简直就象小学生写的一样,春天到了,我家门前的池塘里长出了青青的水草。
但千古以来人们一直对它喜爱有加。
它是有语言环境的。
“园柳变鸣禽,池塘生春草”,谢灵运是在大病初愈的时候写这句诗的。
他久卧病床、足不出户,孤独地体味着生命的消耗和折磨;这时候,病痛突然远去,全身轻松,身体里滋长了新的活力、滋长了新的生命,又可以到户外活动了。
他吱呀一声推开了尘封已久的窗和门,邂逅的恰恰是同样刚刚苏醒的早春,园子里新抽芽的柳树上欢快地鸣叫着的鸟儿已不再是病倒的那个深秋看到的黑沉沉的乌鸦了,而变成了羽毛鲜亮的黄鹂什么的。
暗淡了一冬的池水又恢复了清亮,何况,无数嫩嫩的生命攒动着,将要破水而出,春正轻轻悄悄地来临。
诗人抓住“变”“生”这两个富有动感的普通词汇,传达了诗人自己生命春天的轻轻悄悄的来临。
这可不正是平淡之中的绚烂?而陶谢开创的山水诗派也正以其自然纯粹的审美取向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形似和神似之美。
“画龙点睛”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一旦点了睛,这龙就飞了去了。
为什么这么神奇?因为眼睛是精神的集中点,中国的艺术追求“神似”,并认为如实描绘出事物的形象,即做到“形似”很容易,是艺术的低级阶段。
因此,中国美术作品没有科学的透视关系,不像西洋油画一样花上几年时间用浓重的色彩以求逼真。
而是“胸有成竹”式的创作。
只用一种墨色寥寥几笔表现出事物之神,叫写意画。
比如明朝徐文长作画时先把一小瓶墨随便地倒在宣纸上,然后根据墨的自然形象,添上几笔,几分钟之后就成了一幅有意境、有生命的芭蕉了。
即有名的泼墨芭蕉。
原来他家里种了几丛芭蕉,朝夕相伴,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了芭蕉的各种神态情致、性格特点,自然能随心所欲传芭蕉老友之神了。
文学创作上,以简约为美。
写人,几笔就勾勒出性格;写物,也应能摄其魂。
苏轼的《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不正是胜在“神似”吗?“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是写杨花吗?简直让我们想起郑愁予《错误》一诗里写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思妇。
而苏轼词中的比之更孤苦无依,“抛家傍路”;比之更痴情,“万里寻郎”;比之更绝望,只想做做梦,“又还被,莺呼起”。
但是思妇之态正摄取了杨花之神韵,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被思妇的“寻郎,梦郎”之宛转情思形容得鲜明至极缠绵至极。
这种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作家的创作,比如我们学过的《荷花淀》,对话简单而能凸现人物性格,没有描写水生嫂的外貌,我们却能感受到她的美好形象。
四、虚与实相结合的美
有一句文艺理论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一切文章都必须虚实相结合。
但我们从中国人以“神似”为最高境界这点来看,他们更倾向于虚的表现力。
你看过齐白石画的虾吗?活的一样,活的虾生活在哪里?水中,那他画了水吗?没有。
可仍然活的一样,而正因为虾是活的一样,你就觉得空白处满纸是水,而且这水说有多清,就有多清。
这就是“计白当墨”。
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差多不。
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平常说“有距离才会有美”,有了距离,隔得远远的看,朦朦胧胧的,就引发人许多美好的想象;空白也一样,提示是有一些了,但其他的东西什么也没有,你要怎么想就怎么想。
而他的提示部分又那么美妙,可美妙的东西只给你一点点,你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搬来许多美好的东西。
其次,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有了距离,艺术品与现实生活隔开了,艺术品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人们的注意力也完全集中。
而且任何东西只要专注地欣赏,总能发掘出美来的。
贾平凹的名篇《丑石》,竟从很丑的石头身上发掘出了达到极致的美,使读者从中得到了十分愉悦的审美享受。
第三,“虚写”而且这样简淡的笔墨、疏朗的风格,又造就了一
种空灵飞动的美,而这正是中国人的个性气质。
从庄子开始,“无为即有为,任性自由”的思想就一直活动在人们的血液里,人们无论作官或其他事情受挫折,就马上想到归隐。
文学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过,这一点是背景介绍告诉你的,否则,你哪里知道。
李白也写了庐山,《题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倒还写了一个景点——香炉峰瀑布。
但是,读了以后,还是觉得苏轼虚写的庐山更有吸引力,因为它有神秘变幻的美,看也看不完。
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哪有一个字是直接写洞庭湖的,但通过侧面描写洞庭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乾坤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般,八百里洞庭的浩荡气势就扑面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