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科学教案中班上

合集下载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 培养学生自我观察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体基本结构:头、身体、四肢等。

2. 人体主要器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找出身体的各个部分。

2. 学生相互指一指对方的身体部位。

3.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个器官。

第二章:我们的感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感觉器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2. 感觉的功能:看、闻、尝、听等。

教学活动:1.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觉体验。

2. 教师出示各种物品,让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耳朵听,感知物品第三章: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日常生活。

2.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吃饭、穿衣、洗澡等。

2. 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排队、礼貌用语等。

教学活动:1. 学生讲述自己的一天,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趣事。

2.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第四章:我们的家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等。

2. 家庭关系:亲情、友情等。

教学活动:1. 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分享家庭中的温馨时刻。

2. 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五章:我们的学校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学校。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学校环境:教室、操场、花园等。

2. 学校生活:学习、游戏、交友等。

教学活动:1. 学生讲述自己的学校生活,分享学校的乐趣。

2.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各个场所和活动。

第六章:我们的季节和天气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四季变化及天气现象。

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材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天气”,通过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基本的天气观察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不同天气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天气观察方法,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天气符号卡片、教学挂图、地球仪。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视频,让幼儿观察和讨论当天的天气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天气现象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挂图和地球仪,讲解不同天气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影响。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天气符号卡片,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对应的天气现象。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在画纸上绘制天气符号,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

7. 互动游戏(10分钟)组织一个“天气猜猜看”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天气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天气2. 板书内容:不同天气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影响天气观察方法常见天气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天气,并说明原因。

2. 答案示例:画出晴朗的天气,并说明原因:我喜欢晴朗的天气,因为可以出去玩耍,晒太阳,还能看到蓝天白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对天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邀请气象局的专家来园为幼儿讲解更多关于天气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达成性。

中班上学期科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光与影”。

通过学习光与影的基本概念,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和影子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与影的基本概念,了解光源、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源、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重点:光与影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纸、剪刀、铅笔、尺子、教学PPT。

学具:手电筒、白纸、剪刀、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手电筒在教室内制造光与影,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光与影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光源、影子形成原理。

(2)讲解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如太阳、灯光下的影子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白纸制作影子,观察影子的变化,探讨光源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5.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光与影的基本概念2. 光源、影子形成原理3. 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天中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过程。

答案:影子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早晨影子较长,中午影子较短,傍晚影子又变长。

2. 作业题目:运用光与影原理,设计一个手影游戏。

答案:设计一个简单的手影游戏,如“兔子与狼”的故事,通过手影表现故事情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与影的基本概念和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光与影在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班科学教案身体结构分析

中班科学教案身体结构分析

中班科学教案身体结构分析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的身体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2.学习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的身体结构。

3.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思维等认知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人的身体结构三、教学准备实物模型、图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实物模型(如人体模型或布娃娃)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人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示供学生观察。

2.身体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图示,分析人的身体结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人的身体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逐一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部分的具体特点。

3.头部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头部的结构,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头部的不同部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头部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每个部分的特点。

4.颈部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颈部的结构,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颈部的不同部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颈部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每个部分的特点。

5.上肢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肢的结构,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上肢的不同部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上肢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每个部分的特点。

6.躯干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躯干的结构,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躯干的不同部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躯干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每个部分的特点。

7.下肢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下肢的结构,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下肢的不同部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下肢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描述每个部分的特点。

8.小结教师可以总结整个教学内容,回顾学生所学到的人的身体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每个部分进行简单描述。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通过绘制人体结构图来加深对人体结构的理解。

有关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及用途,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常见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比较交通工具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交通工具的分类及特点。

重点:使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交通工具图片、实物模型、PPT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周边的交通工具,引导幼儿关注交通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交通工具图片,讲解不同交通工具的分类、特点及用途。

教师邀请幼儿参与互动,描述他们所见过的交通工具。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交通工具进行观察、描述和比较。

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巩固环节(10分钟)教师出示交通工具实物模型,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5. 实践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制作交通工具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邀请幼儿分享制作交通工具模型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2. 内容:交通工具分类: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特点:速度、容量、能源、环保等交通工具用途:出行、运输、旅游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一画你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并描述它的特点及用途。

2. 答案示例:我喜欢自行车,它是一种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可以用来出行、锻炼身体,还可以进行户外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交通工具的分类、特点及用途。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
课程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什么是五感
2.掌握五官的名称及其功能
3.通过游戏启发探索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
教学准备
1.五官模型
2.彩色贴纸
3.蒸馏水、糖、异味液体、棉签
4.盲人眼罩
5.卧室摆设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老师带领学生观察五官模型并指着五官图标问学生:“谁知道这些是
什么?”
2.学生回答后,老师跟学生一起说一遍五官的名称和功能。

手脑连线
1.老师将五官的图标贴在教室里,并抽几名学生上来,根据老师说的话贴出正确的五官图标。

2.老师说:“咱们比比看,谁的嗅觉最灵敏?”,然后用异味液体点几下,让学生闻。

学生根据各自的感觉排序,老师用棉签高低顺序标记平均值。

启发探索
1.盲人游戏:学生跟着老师戴上盲人眼罩,触摸各种贴纸,猜猜它们是用哪个官能体验的。

2.辩味游戏:老师将糖放在舌头位置,学生讨论这到底是什么味道,糖皮的感觉。

随后,老师分别点出不同口味的食物,让学生尝试并讨论。

3.嗅味游戏:老师拿出不同的物品,让学生闭上眼睛并嗅一嗅,猜猜它们到底是什么味道。

4.发出声音:老师播放不同环境中的声音(比如林间鸟鸣、风吹草动等),让学生猜想它们发出声音的物品,并尝试模仿。

总结反思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五个感官的名称和功能,并让学生在ped模型上尝试分类五个官能任务。

然后分别接受一种刺激,让他们觉察自己的五官反应。

课后作业
1.观察你身边的事物,看看它们能刺激你的哪些感觉。

2.画一幅官能图,鼓励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含课件

中班科学教案含课件

中班科学教案含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能够对动植物进行初步的分类。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实物样本(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铅笔。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一张图片,引导他们回忆上次的学习内容。

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上次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动植物。

”3. 通过展示课件上的多幅动植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欲望。

Step 2: 动植物的认识1. 分别展示几种不同的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动植物的特征。

例如,对于动物标本,可以问:“这只动物的身体上有什么特征?它有几条腿?有没有翅膀?”2. 帮助学生认识并了解不同的动植物。

在课件上,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动植物,并配以简短的文字描述。

Step 3: 动植物的分类1. 对于学生初步了解的动植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分类的方法。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归纳出两种基本的分类方式:动物可以按照它们的特征(例如:鸟、虫、鱼等)进行分类;植物可以按照它们的外部特征(例如:有根、无根、有叶、无叶等)进行分类。

3.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类别的动植物,让学生进行分类,加深他们的理解。

Step 4: 总结巩固1. 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刚才学习的内容。

例如,教师展示一张动物或植物图片,要求学生迅速说出该动植物的名称,并给出它的主要特征。

2. 让学生在学习笔记本上记录下今天学到的内容和重点。

四、课堂延伸1. 借助校园实地考察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植物和动物,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 给学生一些任务,要求他们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或宠物,并画出简单的图画,描述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上学期科学社会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认识天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能够了解基本的天气现象,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并学会简单描述天气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使幼儿能识别并说出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基本天气现象。

3. 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描述天气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描述天气变化。

教学重点:使幼儿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不同天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天气符号卡片、PPT、黑板、画笔。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里面都说了些什么?”2. 讲解天气现象(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天气现象,让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天气。

(2)教师拿出天气符号卡片,让幼儿认识并说出各个天气符号的名称。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天气现象,如晴天,讲解如何用画笔和画纸表现出晴天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根据教师所讲的天气现象,选择一个天气符号进行绘画。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符号卡片贴在黑板上,旁边标注对应的天气现象。

2. 画出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的简笔画,并标注名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附近的天气现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答案示例:今天我家附近的天气是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认识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培养了幼儿观察和描述天气变化的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多关注天气变化,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并在家庭中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中班优秀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优秀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优秀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究简单机械原理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常见交通工具的名称、基本结构和功能,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

2.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简单机械原理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

重点:认识常见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交通工具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附近的交通情况,引导幼儿关注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展示交通工具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火车、飞机等。

(2)教师通过实物模型,让幼儿观察交通工具的基本结构,了解它们的功能。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汽车为例,讲解简单机械原理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如轮轴、杠杆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尝试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交通工具的认识汽车+");自行车型火车型飞机型2. 交通工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简单机械原理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并标注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示例:(1)交通工具:自行车基本结构:车架、车把、车轮、链条、脚踏板等。

功能:代步、锻炼身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让幼儿对交通工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交通安全,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2. 拓展延伸:(1)开展“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体验交警工作,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中班上科学领域教案

中班上科学领域教案

中班上科学领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2.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案PPT。

2.课堂素材:一些常见的物体(水、土壤、树叶等)。

3.学生教材。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向学生介绍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的学科。

可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科学的重要性,例如天气预报、发明的电器等。

探究活动(15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所准备的物体(水、土壤、树叶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水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味道?土壤和树叶有什么不同?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回答他们的问题。

3.鼓励学生彼此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总结讨论(15分钟)1.学生回到座位上,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问题的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观察结果和回答,帮助他们发现科学的重要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要观察、记录、实验和提问?4.教师总结科学的基本过程:观察、提问、实验、记录、分析和总结。

拓展活动(15分钟)1.小组合作绘制海报。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例如:彩虹、风等)进行绘制和展示,展示海报时向其他小组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或规律。

2.鼓励学生彼此提问和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强调科学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展示与评价•学生所绘制的海报可以展示在教室里,供其他年级的学生观赏,并可以进行评比。

参考资料•无。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公交车上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并初步认识公交车上不同的设施、标记和数字,理解它们的含义及作用。

2.大胆分享自己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讨论安全乘车的事项,提升安全乘车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公共汽车设施图片、声音,自制刷卡器、公交车安全视频。

2.幼儿经验准备:幼儿有过坐公交车的前期经验。

三、活动过程:
(一)我会坐公交
1.出示“公交车”图片:这是什么车?
2.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和谁一起坐的?坐公交车有什么样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分享自己坐公交车的体验)。

(二)公交车上有什么?
1.公交车上有哪些东西呢?(幼儿回忆讲述自己看到的公交车上的设施设备)
2.观察图片讲述公交车上的常见设施,理解它们的用途
(1)刷卡器和投币箱: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怎么用的呢?
刷卡器有两部分,下面是刷卡区,上面是数字显示区。

我们从前门上车后要先刷卡,如果没有带卡需要往投币箱进行投币。

(2)座位:为什么会有不一样颜色的座位?它有什么特别呢?
橙座位是老幼残孕专座,在橙色座位旁会有这样老幼残孕的标志,表示橙色座位优先给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坐;座位旁边扶杆、扶手。

(3)公交车上还有什么设施?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分组讨论)——拉手、空调、天窗、逃生锤、灭火器等。

小结:公共汽车上的许多设施有不同的用处,让每一位乘客都觉得很方便。

(三)公交车上的安全知识
1.坐公交车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将手、头伸出窗外,不能在车厢内随意走动等)
2.观看录像,如果公交车发生危险,可以用哪些方法逃生?(逃生锤,灭火器,应急控制器,天窗)。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千变万化》精品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千变万化》精品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千变万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千变万化》的第三章“物质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名称和特点,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

2. 观察并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物质变化的神奇,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并能用语言描述。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状态下的物质,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干冰、气球、实验器材等。

学具:画笔、画纸、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块的特点,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的?”(2)教师将冰块放入热水,让幼儿观察冰块变化的过程,提问:“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变成了什么状态的?”2. 例题讲解(1)教师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讲解它们的特点。

(2)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讲解物质变化的过程。

3. 随堂练习(1)教师给出不同状态下的物质,让幼儿判断它们的状态。

(2)教师进行物质变化实验,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千变万化》2. 板书内容:固态:冰块、气球液态:水气态:干冰固态→液态:冰块融化液态→气态:水蒸发气态→固态:干冰升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质变化,记录下来。

2. 答案:例如:观察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记录如下:(1)在水壶中加热水。

(2)水开始冒出热气。

(3)热气越来越多,水逐渐减少。

(4)水完全蒸发,变成水蒸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培养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在家中寻找其他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教材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教材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构造和功能;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对交通工具的分类和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并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交通工具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交通工具图片、交通工具模型、挂图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观看交通工具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中的交通工具,并让幼儿尝试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和动作。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交通工具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交通工具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交通工具知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讲解其基本构造和功能,并引导幼儿观察自行车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其他交通工具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地说出更多交通工具的名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活中的交通工具2. 板书内容:交通工具的分类: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名称:自行车、汽车、火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特点:速度快、载人多、节能环保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交通工具2. 答案要求:幼儿需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并标注出名称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中班科学教案上

中班科学教案上

中班科学教案上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科学是什么,并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2. 帮助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2. 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3.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一些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

2. 玩具或实物,如小车、磁铁等,用于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

3. 白板和彩色粉笔,用于记录幼儿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小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学。

大家知道什么是科学吗?通过与幼儿进行互动对话,引出“科学是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概念。

2. 学习:a. 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小老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些自然现象,看看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 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如风、雨、太阳等自然现象,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

- 小老师:请大家观察这些现象,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在白板上记录下来。

b.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老师:通过观察,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会升起和落下?为什么雨水会从云朵中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想,然后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 根据幼儿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如用磁铁吸引物体、用小车推动物体等。

- 小老师:我们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到了哪些答案呢?请大家分享一下。

3. 小结:小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科学是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进行实验,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并且学会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延伸活动:1. 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实验的材料和指导,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

2. 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书籍、游戏或视频资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3. 在户外环境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如观察花朵的生长过程、观察昆虫的行为等。

中班上科学教案

中班上科学教案

中班上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培养幼儿探索、观察、推理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随堂带进一些与科学相关的物品,如小动物模型、植物标本等。

•准备幼儿用的实验工具和材料,如显微镜、塑料瓶、浇花壶等。

•预先准备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图片和故事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科学,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让幼儿发表他们的观点。

2. 学习活动•引入科学的概念: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过和幼儿互动讨论,让他们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和意义。

•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项目,进行实验。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项目,如“用盐水浸泡鸡蛋,观察它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让幼儿围绕实验项目展开讨论,提供自己的观察和推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和发现,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对幼儿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展示,引导幼儿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3. 巩固活动•制作科学探究小册子:让幼儿用纸张和彩笔制作属于自己的科学探究小册子,记录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分享小册子:让幼儿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小册子,展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整合归纳: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整理小组内的观察和发现,整合归纳出规律和结论。

4. 结束环节•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幼儿表达对科学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展示一些科学相关的物品和图片,让幼儿对科学知识保持好奇和关注。

四、课后延伸•给幼儿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科学书籍和电视节目,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知识。

•班级组织一次户外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近距离观察自然界的奇妙现象。

•家长介入: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探索科学,提供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项目供家庭实施。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课例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课例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课例课题:身体的部位与功能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幼儿对身体部位与功能的认知;2. 培养幼儿对自身身体的关爱意识;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图表:人体的外部和内部部位。

2. 玩具人体模型、骨架模型或软体模型。

3. 小猫的故事书或相关的儿童绘本。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 教师以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你的头在哪里?手在哪里?脚在哪里?2. 引导学生用手指指着自己的头,手和脚。

呈现展示图片或图表1. 教师呈现展示图片或图表,指出人体的外部和内部部位。

2.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不同部位的名称。

动手操作1. 教师给学生发放玩具人体模型、骨架模型或软体模型。

2. 学生可以自由地拆卸、组装和摆弄模型,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不同部位。

讲故事1.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猫的故事,故事中小猫受伤了,需要孩子们的帮助。

2. 教师邀请学生通过观察故事中的小猫,说出小猫哪个部位受伤了。

3. 学生可以用手指着自己自己的相应位置,表示小猫受伤的部位。

小组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得到一个人体图卡,可以在图卡上用贴纸标出不同的身体部位。

3. 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协作,辅助彼此,完成图卡上的任务。

总结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

2.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学生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并说出它们的功能。

2. 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个大型的身体拼图,让学生将相应的身体部位贴到拼图上。

中班科学课教案

中班科学课教案

中班科学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原理。

3、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

2、难点(1)如何让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结果。

(2)如何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

2、实验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四、教学准备1、各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如镜子、磁铁、气球、塑料棒等。

2、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糖、勺子等。

3、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的科学知识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图片或视频,如“会跳舞的盐”“神奇的磁铁”等,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幼儿是否见过这些现象,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观察与发现(1)给幼儿分发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如镜子、气球、塑料棒等,让幼儿自由观察和摆弄。

(2)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发现镜子能反射光线的特点。

(3)让幼儿用气球摩擦头发或衣服,然后靠近墙壁或纸屑,观察气球能吸附物体的现象。

(4)让幼儿用塑料棒在衣服上摩擦,然后靠近小纸片,观察塑料棒是否能吸附小纸片。

3、实验探究(1)实验一:溶解的秘密给幼儿准备一杯水,让幼儿尝试将盐和糖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引导幼儿用勺子搅拌,看看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否相同。

提问幼儿:为什么盐和糖能在水中溶解?(2)实验二:磁铁的力量给幼儿提供一些磁铁和回形针、铁钉、纸片等物品。

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引这些物品,观察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某些物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4、讨论与交流(1)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在观察和实验中的发现。

中班上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上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上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中班上册第四章节“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水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基本性质,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水的性质,培养其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水的基本性质,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盆、滴管、色素、空瓶、毛巾、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空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来一盆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外观,让幼儿描述水的颜色、状态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水滴,讲解水的基本性质。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状态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记录本和画笔,让幼儿画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4. 实验探究(10分钟)(1)教师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与色素混合、水与沙混合的现象。

(2)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水在滴管、空瓶等不同容器中的流动状态。

(2)教师鼓励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

6. 情感教育(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节约用水,培养幼儿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水的性质2. 板书内容:(1)水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透明(2)实验现象:水与色素混合、水与沙混合、水在滴管、空瓶中的流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2)简述水的性质。

2. 答案:(1)见幼儿实验记录本。

(2)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水的用途”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组织幼儿参观水源地,增强幼儿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中班班科学教案

中班班科学教案
2.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不超过5分钟,以免影响后续教学内容。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时间相对较长,确保幼儿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注意提问的难度,避免问题过难或过易,确保幼儿能积极参与。
三、作业设计解析
观察并描述家中或周围环境中的花,画出花的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1. 家庭作业的目的:通过家庭作业,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巩固对花结构的认识。
2. 作业指导:
a. 家长协助: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观察过程,帮助幼儿正确识别花的各部分,并引导幼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制作花结构图:指导幼儿用画笔、剪刀、胶水等工具,将观察到的花结构呈现出来,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2. 掌握花的基本结构,理解花的生长过程
a. 实物展示:让幼儿观察实物花,通过触摸、闻、看等多种感官体验,加深对花结构的理解。
b. 制作花结构图:让幼儿动手制作花结构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幼儿对花结构的认识。
c.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花的生长过程视频,让幼儿了解花的传粉、繁殖等生长过程,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
各组向全班展示制作的花的结构图,并介绍花的各部分名称。
4. 知识巩固(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幼儿对花结构的掌握情况,如:“花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视频展示花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花是如何进行传粉与繁殖的。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认识植物——花的结构
2. 内容:
花的结构:花瓣、花蕊、花托、花柄
c. 作业反馈:教师应及时查看幼儿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花结构的掌握情况,并对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活动:水的沉与浮
教师:刘丹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目的: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3、了解沉浮现象,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1、每组1只大筐(内装积木、小石头、玻璃球、雪花片、回形针、泡沫、树叶、纸片、乒乓球等若干,其中空塑料瓶与幼儿人数相等)。

2、透明大盆1个、透明花瓶一个;桌子4个、黑板一个、抹布10条。

3、幼儿分成3组。

小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等、大记录表1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1、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让幼儿一一认识,并让幼儿猜测这些物品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这是什么?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二、让幼儿探索各种物体的沉与浮,并引导幼儿学做记录。

1、出示记录表,让幼儿认识,并让幼儿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上去。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

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记号。

(如果是用一张记录表,这个时候怎么把孩子的猜想填写到大的记录表上呢?)2、让幼儿自己做实验,学会记录并体验实验带来的快乐。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装水的盆、抹布。

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

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操作材料放进水里后,是否当时要取出,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探索活动要用到材料)3、幼儿分组做实验。

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

教师给予指导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幼儿讨论。

(3)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

(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得出结论: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现在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并在记录单上记录。

(2)鼓励幼儿分组探究如何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并且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怎么记录呢)
(3)师:你刚才是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4)师:有的小朋友是将珠子放在泡沫上,使珠子可以当小船。

(5)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个别幼儿回答)
(6)师:小朋友说我们游泳时用游泳圈,人就不会沉下去了。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

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四、经验迁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