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绎“神、妙、能”张怀瓘《书断》品评体系溯源
中国画四格论
能格作品
丘文播作品
能格作品
滕昌祐作品
能格作品
姜道隐作品 禅 月 大 师 作 品
总结
四格的变化发展见证了中国绘画审美品 味的变化,给予中国画的发展,风格, 特点上以重大影响。从形,技法,传神 精细程度到以神写形,具有跨时代的意 义。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从逸、神、 妙、能四格来论定画家。为后来文人画 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在由此品画 理论的前提下,推动了之后写意画的发 展。
制作过程
通过网络 课本 以及图书馆相关资料等各类途径.了解四格, 收集文字,图片,PPT背景图案格式
整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分类,与四格一一对应 排版安排。组员讨论
PPT制作 文字 排版处理
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能格代表人物
黄修复将二十七人分为能格上中下三品 能格上品十五人 品嶤 竹虔 周行通 孔嵩 石恪 杜措 杜 弘义 杜子瓖 杜敬安 蒲延昌 赵才 程承辩 丘文播 阮惟德 杨元真 能格中品五人 陈若愚 张景思 麻居礼 僧楚安 滕昌佑 能格下品七人 姜道隐 禅月大师 张询 宋艺 李寿仪 僧令宗 丘文晓
妙格相关人物
黄修复将二十八人定为妙格,其中又分上、中、下三品。 妙格上品七人 陈皓 彭坚 张腾 赵温奇 赵德齐 卢楞伽 张素卿 妙格中品十人 辛澄 李洪度 左全 张南本 高道兴 房从真 赵德玄 常粲 常重胤 黄筌 妙格下品十一人 李升 张玄 杜齯龟 刁光胤 蒲师训 赵忠义 黄居宝 黄居寀 李文才 阮知诲 张玫
神格作品
赵公祐,范琼二人 作品多以佛像为主 其中以范琼最为喜 爱 范琼善画人物、佛 像、天王、罗汉、 鬼神。 与陈皓、彭坚三人 同手于诸寺图画佛 像
三、妙格
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 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 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黄修复 “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比喻技艺纯熟, 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投刃于解牛”是说梁 惠王的厨师熟悉牛的情况,掌握剖牛的规律, 因此用刀非常自如。“运斤于斫鼻”指鼻端污 染一点石灰,薄如绳翼,郢匠运斤成风,斫去 灰污而毫不伤鼻。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作者:唐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5期摘要:对于“神”、“妙”“能”三品的内涵他没有明确解释,唯对“逸品”解释颇详,他言“逸品”,“格外有不拘常法”,一是,逸品画的作者均为“性多疏野”,“落托不拘检”,即有独立人格的高人逸士;二是,逸品画的创作不拘常法,即不受既成法则的约束。
可见,朱景玄所谓的逸品是指超越既定的画法和程式,“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率性而为。
关键词:神妙能逸画品朱景玄的《唐代名画录》是以张怀瓘的《画断》为依据以“神”、“妙”、“能”三品品评画家,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此外还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而不分等次。
《唐代名画录》共评价唐代画家一百二十四人,记述他们的生平和所擅之画,评其技艺成就。
书中将画家所擅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阁、屋木等门类。
其中品评标准力求写实。
朱景玄在他的《唐代名画录》中,首次提出了“四格”的新标准。
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
以谢赫“六法”论画之好坏,后又出现了张怀瓘的《画断》,以身。
妙。
能来比较画之优劣。
而《唐代名画录》则是继承了张怀瓘的神、妙、能,又增加了逸品,被称为四格,使神妙、能、逸四格俱全。
逸正式作为画之逸品出现于画论之中,影响了后代诸多理论家。
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将画品分“神”,“妙”,“能”,“逸”,其神、妙、能三品又划分为三等即九等。
神、妙、能是可以分作品之优劣的,而逸在此并无优劣,换言之,它的出现是有别于前三品的,是尚未成体系的新事物。
朱景玄在序中认为“画者以人物具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
”应是其划分标准之一,作者将吴道子列为神品第一人,认为吴道子“穷丹青之妙”,由此可知吴道子绘画技法的高超。
“画殿内五龙,其鳞甲飞动,每天欲雨,即生烟雾。
”再见其所画事物之传神。
文中记述吴道子“凡画人物、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节一。
”可以看出吴道子在绘画上是一全才。
《书断》(全文)唐张怀瓘撰
《书断》(全文)唐张怀瓘撰书断张怀瓘书断序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
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夫所由远矣。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
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
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
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眬,眇不知其变化。
范围无体,应会无方。
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
合冥契,吸至精。
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
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
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
庥荫相扶,津泽潜应。
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峄之石。
龙腾凤翥,若飞若惊。
电烻<火霍><火蒦>,离披烂熳。
翕如电布,曳若星流。
朱焰绿烟,乍合乍散。
飘风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
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
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
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
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
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
诗云:“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是之谓也。
使夫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运思无已,不知其然。
瑰宝盈瞩,坐启东山之府;明珠曜掌,顿倾南海之资。
虽彼迹已缄,而遗情未尽。
心存目想,欲罢不能。
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
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
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
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
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
神将化合,变出无方。
虽龙伯挈{敖黾}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
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
张怀瓘书论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作品: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
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
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
卷未有通评一篇。
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
全唐289年,恰当其中。
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
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
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
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
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三卷的体例加以转录。宋朱长文编《墨池 州)人,生卒年不详。按元末明初陶宗 作《二王等书录》中所署,其作于“乾元
编》亦全文收录此书。此后,历代的书学 仪《古刻丛钞》所载《唐故宣义郎侍御 三年五月”,即公元760年6月,怀瓘当
文献,亦屡有转录、节录或引用阐发。清 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张府君墓志铭 卒于此之后,或卒于代宗时期,享年当在
《书断》为行卷,干谒苏晋、王翰两位权 年)、《二王等书录》(成书于公元760 的演进以及书法美的形成与发展,这深刻地
臣[6],是其时张应仍未出仕。从“选材于弃 年)、《玉堂禁经》《六体书论》等作,以 体现出张怀瓘写作此书“芟夷浮议,扬摧古
木,擢臣于翰林”来看,怀瓘或许是以善书 《书断》体量最大,成就也最高。
《书断》之为义也,闻我后之所好,述 己的特点。书中除记载书家的字号、官职和
所著《画断》中的一段话:“集贤校理张怀 古能以方之,不谓其智乎。较前人之尤工, 大致经历外,还记载了其擅长的书体和主要
瓘云……”可知张怀瓘还曾官集贤校理。集 陈清颂以别之,不谓其白乎。体物备象,有 书法成就,并给予一定的评论。这些材料有
作论(包含有关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
书法品评著作的体例达到完备。《书断》也
《书断》的书法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 程等方面的理论)、习学论等,虽然并不十
按照《书品》的方式将书家分作三个大的等 以下几方面:
分完备、充分,但与前代的理论著述相比,
级,基本保留了品评著作的大致框架,不同
一是《书断》在总结前人有关书法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稍早一点的孙过庭
2020/05 No.219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文 _ 张世吉 邵军
中国传媒大学
内容提要:唐代张怀瓘的《书断》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著作,相当于一部书法通史。《书 断》的出现,标志着书画品评体著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体例特征和品评事件,体现出书法品 评体理论体系的新高度。张怀瓘在《书断》中从“自然”的理论出发,谈到了与书法有关的一系列 问题,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理论认识,在唐代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张怀瓘;《书断》;书法理论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作者:赵晟雷亚辉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神、妙、能、逸”是唐代画评中提出的四个品第,是继“六法”后品评绘画的又一大法。
文章在阐述“神、妙、能、逸”的基礎上并运用其品评理论对画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四品;品评标准;中国画;绘画理论;朱景玄唐后期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提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
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
”朱景玄对书画作品的分品方法进行了革新和修改。
他保留了张怀瓘“神、妙、能”三品,又在内容上添加了李嗣真的“逸品”,对其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内容,并将“逸品”和“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四品。
“逸品”者便是在三品之外的,有不拘一格的特点,朱景玄所论的“逸品”,不拘前人法度,随手而作又不拘泥于规矩,是一种自由挥洒、肆意创作之势。
朱景玄对“逸品”进行了新的阐述与定义,其提出的四品,也在之后的书画品评中得到了运用,后人也在继承其所论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与运用。
一、神品:吴昌硕《墨荷中堂图轴》朱景玄则沿用李嗣真上中下三品,如将神品分为神品上一人为吴道子、神品中一人为周昉、神品下七人为阎立本、阎立德、尉迟乙僧、李思训、韩干、张藻、薛稷。
“神格”的特点是“天机迥高,思与神合。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 。
庄子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也使用了“神”这个概念,庄子说的“神”,是指人们在技艺上达到游刃有余,进入一种神化的境界。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讲述庖丁所追求的是“道”,“道”是对“技”的超越升华。
“技”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道”是审美的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当“技”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会忽略技法上的熟练而转向对审美境界的要求。
庄子所提的“神”的概念是对技艺达到很高程度上的肯定,并对其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朱景玄所提的“神品”中画家多为主攻人物画的画家,但传神不仅仅体现在人物上,也更多地能体现在植物动物等生物上,例如吴昌硕的墨荷,虽属小品,但章法严谨,布局险绝,淡墨勾勒出的荷挺然而立。
论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
合理开发与利用, 并在合理 的实施 途径下使得保护
和利用 的 目的得到 升华 。
参 考文 献 :
其结果 会最终 使许 多宝贵 的资 源本 身逐 渐失 去 了原 貌 。因此在有 创意 性发 掘 的 同时 . 要 注重 对 文 化 更 资源发 掘的前 瞻性 和可持 续性 , 不贪 寻一 时的利益 , 急于求 成 。要 意识 到对 区域历史 名人 文化 资源的 利 用, 并非 必须在 文 化 产业 化 的模 式下 展 开 。利用 的
计, 寻找恰 当的切人点 , 是合理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
怀瑾就 是一 位举 足轻 重 的 书 法理 论 大 家 , 所 撰 写 其 理 的规 划 , 会取得 意想 不到 的效果 。 定
虽然 表 面看起 来 , 过 上述 形式 的设 想是 无 法 通 将实 际效果显 现 出来 的 , 是 我 们在 利 用某 一 资 源 但 之前 , 应该意识 到 , 对资 源 的保 护其 实从某 种程度 上 去理 解其 意 义 远 远 大 干 利 用 。 因 为 如 果没 有 通 o
学 出版 社 ,19 :9—13 9 49 0.
[] 4 蒋宝德 , 李鑫生. 国地 域文 化 ( . 南 : 中 M]济 山东 美术 出
版 社 ,19 :0 9 7 15—13 1.
[] 5 胡义成. 生态 ・ 能量 ・ 中国地域文化 [ ] 重庆师范大学 J.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0 39 3 :4 社 20 ,( ) 12—18 4.
过实施 保护 而直接 脱 离 实 际 的进 行 开发 , 无异 于 则 涸泽而 渔 , 最终 必 然影 响 到 文化 资源 发 展 的可持 续
行 政 区划衍 生 的结 果 与 现状 , 在 地域 行 政 区划变 是 更后 , 融合 历史文化 名人 资源 , 建设本地 域文 化的重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
【美术理论研究】唐后期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提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
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
”朱景玄对书画作品的分品方法进行了革新和修改。
他保留了张怀瓘“神、妙、能”三品,又在内容上添加了李嗣真的“逸品”,对其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内容,并将“逸品”和“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四品。
“逸品”者便是在三品之外的,有不拘一格的特点,朱景玄所论的“逸品”,不拘前人法度,随手而作又不拘泥于规矩,是一种自由挥洒、肆意创作之势。
朱景玄对“逸品”进行了新的阐述与定义,其提出的四品,也在之后的书画品评中得到了运用,后人也在继承其所论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与运用。
一、神品:吴昌硕《墨荷中堂图轴》(图1)朱景玄则沿用李嗣真上中下三品,如将神品分为神品上一人为吴道子、神品中一人为周昉、神品下七人为阎立本、阎立德、尉迟乙僧、李思训、韩干、张藻、薛稷。
“神格”的特点是“天机迥高,思与神合。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
庄子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也使用了“神”这个概念,庄子说的“神”,是指人们在技艺上达到游刃有余,进入一种神化的境界。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讲述庖丁所追求的是“道”,“道”是对“技”的超越升华。
“技”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道”是审美的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当“技”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会忽略技法上的熟练而转向对审美境界的要求。
庄子所提的“神”的概念是对技艺达到很高程度上的肯定,并对其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朱景玄所提的“神品”中画家多为主攻人物画的画家,但传神不仅仅体现在人物上,也更多地能体现在植物动物等生物上,例如吴昌硕的墨荷,虽属小品,但章法严谨,布局险绝,淡墨勾勒出的荷挺然而立。
画作描绘雨季时的荷花,茎秆被雨打的“弯了腰”,荷叶也被雨珠淋“垂了头”,荷花的花苞也都“合上了嘴”,画面中待开的荷花,横穿荷梗,使其画面丰富多变,打破了单一的格局。
神妙能逸:中国书画品评理论的演变
神妙能逸:中国书画品评理论的演变【核心提示】神妙能逸的品评理论,是从中国书画创作与品评中提炼形成的富有民族特征的批评理论与范畴。
这组范畴的建立与运用,对中国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同时,书画品评亦得到展开,并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形成系统的品评理论,其中,神妙能逸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书画品评中的运用,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批评理论。
书画品评受人物品藻影响我国诗书画创作至魏晋南北朝已取得很高成就,仅书法创作就出现了一批著名书法家,如钟繇、韦诞、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等,绘画中出现了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诗书画的品评亦开始活跃。
在南朝的齐梁时期,先后出现了钟嵘的《诗品》、庾肩吾的《书品》和谢赫的《画品》。
钟嵘将汉至齐梁时期的100多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品评。
庾肩吾的《书品》则将汉至齐梁时期120多位书法家“大等而三,小例而九”,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细分为九等,进行品评。
谢赫在《画品》中将魏晋至齐梁时期的28位画家分为六品进行品第。
由此,形成分品对诗人、书家和画家进行评论的一种批评范式。
这种品评诗书画家的方式受到史书中人物品评方法的影响。
东汉班固所作《汉书》中有《古今人表》,就将古今人物分成自上上到下下九品,如尧舜在上上,桀纣在下下,孔子列上上,颜渊列上中。
此外,汉末魏晋至南朝刘宋时期,人物品藻成为社会一大风尚。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
”这一社会风气也对书画品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神妙能取代上中下三品初唐书画家及评论家李嗣真著有《书后品》和《画后品》,《画后品》失传。
在《书后品》中,李嗣真如庾肩吾一样,将被品评的书法家分为三品九等,但新列“逸品”,置于上上品之前,为第一等。
“逸品”者共四人,即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逸品加上九等,共为十等。
李嗣真之前的书画品第虽已有分品之先例,但只以上中下等梯次标明被品书画家之艺术成就的高低层次,并未用其他概念来称呼某一品级。
张怀璀三品论浅析
张怀璀三品论浅析作者:荆敏王静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试从张怀瓘《书断》三部分“神、妙、能”这三品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其合理性,进而对他的书论著述所涉及的书法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表明和阐述,以求对张怀瓘整体书学思想和观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关键词:张怀瑾;三品论;书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11-01一、张怀璀以及书学著作《书断》是最能代表张怀瑾书论的经典之作,草创于开元甲子岁,定稿于丁卯年,先后经过了四个年头之久。
其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以下段落将着重的以张怀瑾《书断》第三部分神、妙、能、此三品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分析。
二、关于“神品”“妙品”“能品”(一)关于“神品”l.众多书家均有所贡献于字体的创造。
写史籀,“以为圣人的书迹灭绝,失去其本真,今所流传的才大概而已,所以就对其进行增减,与原来相比有同有异,经史籀改变后的字体被叫做篆书,史籀开了篆书之先河”;并且张怀瑾还对史籀精心钻研探索的学识态度大为赞赏。
2.众多书家都具有创新精神。
写蔡邕,“八分书精微古妙,格局形式多变,神妙无穷,是古今传奇人也”。
3.书家在书法写艺上都有成功之处,张怀瑾在他的《书断》里经常用“神妙”二字来赞誉此类书家,写杜度,“创章草之神妙”。
4.众多书家大都存有天赋。
写张芝,“天资聪慧,天性禀然”。
5.书家大都能自然的表现出世界万物之美,或雄强,或秀美,或险绝,或敲侧。
写史籀,“用笔锋利钩杀,自然如机发一般迅捷”。
6.书家书法大致都遵循着古朴,淳实的风格。
写杜度,“伯英损益伯度的章草,也和王羲之一样增减钟繇的真书,虽润色加工精于新的创造,意则象就美了;至若高深得意思,质实朴素的书风,都比不上他们的老师。
”(二)关于“妙品”l.书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完美,或浑然天成或柔美秀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所缺憾。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是唐代张怀瓘所撰的书法论著,它对尺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人论书”和“以书论人”两个方面。
首先,“以人论书”方面,张怀瓘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学养都会影响到他的书法风格。
例如,他赞扬钟繇的书法“天然第一”,这是因为钟繇性格深沉,学养深厚,其书法风格也表现出沉稳、秀逸的特点。
同时,他也批评王献之的书法“夸多斗靡”,因为王献之性格张扬,学养不足,其书法风格也表现出浮躁、粗率的特点。
其次,“以书论人”方面,张怀瓘通过对尺牍的观察和分析,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例如,他评价王羲之的尺牍“清风亮节,其情蔼如也”,这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表现出他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同时,他也评价颜真卿的尺牍“刚健充实,其志裕如也”,这是因为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有力,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刚毅的性格。
总的来说,《书断》对尺牍的评价是建立在“以人论书”和“以书论人”两个方面的相互印证之上的。
它认为书法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个性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状态。
同时,它也强调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唐张怀瓘《书断》评谁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
唐张怀瓘《书断》评谁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
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
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
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他的书法被赞为“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 。
他学习别人的书法,能取各家所长而成自家面目。
晋葛洪《抱朴子》誉为“一代绝手”。
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
传世书迹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谶碑》。
书论《论草书》。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
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
《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
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
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
而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
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
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
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
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
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 细玩此书,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引言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这个艺术领域中,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的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张怀瓘的书学著作进行考论,以期深入探讨其内容、特点及价值。
文献综述张怀瓘的书学著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书断》、《书估》、《书议》等。
其中,《书断》是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欣赏等方面的全面论述,是张怀瓘最重要的书学著作之一。
《书估》则主要是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反映了张怀瓘对书法的独到见解。
《书议》则是对一些书法技巧和理论的探讨,对后世影响不大。
内容分析在《书断》中,张怀瓘首先对书法进行了分类,将之分为“神、妙、能、逸”四个等级。
他强调了书法的功用价值和文化内涵,认为书法是文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如“一波三折”、“以意为先”等,这些理论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估》中,张怀瓘通过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见解。
他提出了一些有关书法作品价值的观点,如“真不如草”、“草不兼真”等,这些观点对后世的书法鉴赏和评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点与价值张怀瓘书学著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涵盖了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鉴赏等多个方面;其次,他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和功用价值,将书法与文人修养紧密在一起;最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价值方面,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和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他的书法理论和观点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指导思想;最后,他的著作也成为了研究古代书法史和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唐张怀瓘《书断》互动百科
唐张怀瓘《书断》互动百科又称《书断》书学论著。
唐代张怀瓘著。
三卷。
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各述其源流,并加赞文,于各体原委辨论颇精。
中、下卷分神、妙、能三品,录古来能书者八十六人,各列小传。
传中附录,又得三十八人,征引繁博,颇多佚闻。
传世主要有《法书要录》本、《墨池编》本。
《书断》 - 内容简介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
张怀瓘著。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曾官翰林院供奉,另著有《书议》、《书估》、《文字论》、《六体书论》、《画断》等。
《书断》3卷,创稿于开元甲子(724年),脱稿于开元十五年(727年)。
上卷记述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变化历史,中卷和下卷按神、妙、能三品评品书法家,每品又以书体分述,总共列神品25人、妙品98人、能品107人,诸品均以人列传,按时代先后为序编排。
传记征引繁博,资料丰富。
书后还有《总论》1篇。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录该书全文。
《书断》 - 简述《书断》上卷叙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每体都有一编赞,实际上是比较系统地论述字体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书体分论。
神品25人(除各体重复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体重复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体重复外,得35人)。
前列姓名,后为小传,传中又附录38人。
各品诸小传以时代为次序,全书最后有《总评》一篇,创稿于开元甲子(724),脱稿于丁卯(727)。
诸传征引繁博,资料丰富,自谓“不虚美,不隐恶,近乎马迁(司马迁)之书也”,可见作者撰写态度是比较严肃的。
唐张彦远编辑《法书要录》,辑录这部书的全文,可见此书在唐代已得到重视。
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谓此书征引繁博,颇多佚闻,其评论亦极有斟酌。
《书断》 - 背景资料重要的一篇文献《书断》是书法史上重要的一篇文献,尤其对于书体、书家和主要作品做了简明系统的介绍。
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r——以《书断》为例
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r——以《书断》为例江建龙【摘要】张怀瓘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断》是其重要的书法理论著述.在《书断》中张怀瓘确立了他品评书法的几个立足点,即骨与肉、曲与直、质与妍、心与手、急与缓、刚与柔、美与善、天然与功夫、风神与气调等,并提出了神、妙、能"三品"的评价标准,张怀瓘的书法史观主要表现为厚古薄今、重名轻实、重文轻墨、动必中庸等几个方面.【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张怀瓘;《书断》;评书标准;书法史观【作者】江建龙【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张怀瓘,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以善书应诏翰苑,历任翰林待诏、升州司马、鄂州司马等职。
其主要著述有《书断》《书估》《二王等书录》《文字论》《评书药石论》等篇。
《书断》分上、中、下三篇,完成于开元十二年(724)至十五年(727)间。
《书估》完成于天宝十三年(740),《书议》完成于乾元元年(758),从其著作完成的时间推论,应该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
《书断》是张怀瓘书法著述中最重要的一篇,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怀瓘的书学思想。
在其《文字论》中详述了此文的写作缘起,当时有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欲与怀瓘共同创作一篇《书赋》,以讨论书法,品第书家[1]。
一来超越王僧虔《书赋》之不足,二来与陆机《文赋》媲美。
别经旬月之后,苏、王发现书道玄妙,虽沉思多日,极难下语。
于是二人共推怀瓘担此大事。
赋成之后,呈之诸公,多有激赏,万希庄说:“文与书被公与陆机已把断也,世应无敢为赋者。
”褚思光则言:“《书断》三卷,实为绝妙,犹蓬山沧海,吐纳风云。
见者莫不心醉,后学得渔猎其中,实不朽之盛事。
”观者虽觉不乏虚美之词,但怀瓘对此作却自视甚高,在其《序》篇中更认为此作有勘定成见、解除疑难、考穷乖谬、探幽索微的作用。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闻形见⽈象,书者法象也。
⼼不能妙深于物,墨不能曲尽于⼼,虑以图之,势以⽣之,⽓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裁成,随变所适,法本⽆体,贵乎会通。
观彼适踪,悉其微旨,虽寂寥千载,若⾯奉徽⾳。
其趣之幽深,情之⽐兴,可以默识,不可⾔宣。
亦犹冥密⿁神有矣,不可见⽽以知,启其⽞关,会其⾄理,即与⼤道不殊。
夫《经》是圣⽂,尚传⽽不秘;书是妙迹,乃秘⽽不传。
存殁光荣,难以过此,诚不朽之盛事。
⼤篆者,史籀造也。
⼴乎古⽂,法于鸟迹,若鸾风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宛曲若⼸,銛利精微,同乎神化。
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
⼩篆者,李斯造也。
或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
鳞⽻参差⽽互进,珪壁错落以争明。
其势飞腾,其形端俨。
李斯是祖,曹喜、蔡邕为嗣。
⼋分者,王次仲造也。
点画发动,体⾻雄异,作威投戟,腾⽓扬波,贵逸尚奇,探灵索妙。
可谓蔡邕为祖,张昶、皇象为⼦,钟繇、索靖为孙。
⾪书者,程邈造也。
字皆真正,⽈真书,⼤率真书如⽴,⾏书如⾏,草书如⾛,其于举趣盖有殊焉。
夫学草⾏分不⼀⼆,天下⽼幼悉习真书,⽽罕能⾄,其最难也。
钟繇法于⼤篆,措思神妙,得其古风。
亦有不⾜,伤于疏瘦。
王羲之⽐钟繇,锋芒峻势多所不及。
⼦增损则⾻⾁相称,润⾊则婉态妍华,是乃过也。
王献之远减于⽗,锋芒往往直笔⽽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婉态者若蛟龙之姿盘游。
夫物负阴⽽抱阳,书亦外柔⽽内刚,缓则乍纤,急则若灭,修短相异,岩⾕相倾,险不⾄崩,跌不⾄失,此其⼤略也。
可谓元常为兄,逸少为弟,⼦敬为息。
⾏书者,刘德升造也。
不真不草,是⽈⾏书。
晨鸡踉跄⽽将飞,暮鸦联翩⽽欲下。
贵其家承蹑不绝,⽓候通流。
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天姿神纵,⽆以寄辞。
⼦敬不能纯⼀,或⾏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遒健,过于家尊。
可谓⼦敬为孟,逸少为仲,元常为季。
草书者,张芝造也。
草乃⽂字之末,⽽伯英创意,庶乎⽂字之先。
其功邻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于形似,最为近也。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展开全文张怀瓘《书断》下书家简介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41)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妙品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
时赵高为中车府令,善史书,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及狱律法令,亥私幸之,作《爰历》篇六章。
汉兴,总合为《苍颉篇》。
后汉杜林,字北山,扶风茂陵人,凉州刺史,邺之子,位至司空,尤工古文,过于邺也。
故世言小学由杜公。
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每困厄,自以为不能济于乱世,常抱经叹曰:“古文之学,将绝于此。
”初卫宏方造林,未见,则暗然而服。
及会面,林以漆书示宏曰:“常以此道将绝,何意东海卫君复能传之,是道不坠于地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岂虚也哉!”光武建平中卒。
灵帝时,刘陶删定古文、今文《尚书》,号《中文尚书》,以北山本为正。
陶亦工古文,是谓“就有道而正”焉。
卫宏,字次仲,东海人,官至给事中。
修古学,善属文,作《尚书训指》。
师于杜林,后之学者,古文皆祖杜林、卫宏也。
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明帝建初中为秘书郎。
篆隶之工,收名天下。
蔡邕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
”卫恒云:“喜善篆,小异于李斯。
”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
韦庭师淳而不及也。
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
仲则小篆、隶书入妙,虽贺彦先沉潜,乃青云之士也。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
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
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行押书是也。
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师宜官,南阳人。
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
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
张怀瓘思想的影响
张怀瓘思想的影响张怀瓘的成就在唐代的海陵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的名字叫做张怀瓘。
作为一名书法家,张怀瓘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张怀瓘的作品张怀瓘的书法在南宋陈思《书小史》中称其善正、行、草书,由此可见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值得让后人去敬佩称赞。
而他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由此也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技艺是多么自信,他在书法界他是骄傲的。
从别人和他自身的评价,说他是唐代最优秀的书法家也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手迹却无存于世间,实在让后人惋惜。
张怀瓘的书学理论成就相比他的书法成就,同样也非常大,也值得让后人去赞扬。
他在书学理论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大量著作。
这些著作至今行于世,而后又著《画断》,但可惜这本著作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消亡,所幸的是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其著作当中,《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而《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多部著作皆叙书艺技巧。
无论是书法还是书学,张怀瓘都是优秀的,他的成就是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的。
张怀瓘的思想张怀瓘在广阔的艺术理论视野背景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他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
与文字相比,“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
”书法的图形语言表达,比文学更直接简约。
他提出:一流的书法家应该“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从大千世界汲取各种生命和运动形式之美,化为变化无穷的笔墨语言,“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张怀瓘书法作品以“自然本体论”为中心,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对于书画评价中的“逸品”如何看待
对于书画评价中的“逸品”如何看待
逸品亦称为“逸格”,是中国古代美学用语,也是重要的品评标准之一。
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了“逸”品。
唐张怀瓘在《画断》《书断》以“神”“妙”“能”三品定其格,其格外不拘常法,又有逸品。
宋代黄修复《益州名画录》把“逸格”提升到“神”“妙”“能”之上,以为最高。
可以说最初“逸格”有不拘常法之意,也有人为是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更为一种非常的境界,这种绘画审美趋向在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从具象至抽象,从写实到协议,从凡俗到心性抒发的重要因素,也暗合中国文人绘画和中华传统精神中对文化修养及个人品格的需求,以高度的自觉形式成为最易把握而又最难把握的艺术品格,作为中国画审美的表现特征,其古典精神,现实抒发的书画创作理论与技法显示出越发重要的影响,为历代书画家尊崇,将中国画脱离模仿而反思形成,在接受美学角度上,也具有打破常规,并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的创新方式。
苏轼、米芾、倪瓒都堪为逸笔之典范,并各有著述,影响后世极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范畴 , 也指 的是一种极 高的境界。与“ 有 着重要联 系的 神” “ ” 同样发 生着 从哲 学 最早 由
老子 提 出来 的 , 说 :道可 道 , 他 “ 非常道 , 名可 名 , 非常名 。无 名天 地
之始 , 有名 万物 之母 。故 常无 , 以观 其妙 , 欲 常有 , 以观其徼 。此 欲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神妙能在具体运用到书法理论或批评中时已经具有了某种价值的高低之分尽管没有像后来张怀堆那样设立神妙能三品以品评书家或书作的系统化但在看似散逸的点评中却内含了价值的取向这种取向为张怀瑾创立三品体系准备了条件加之张怀堆之前已有了立品批评的传统这就为神妙能分品批评的出现准备了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画品录》 将孙吴至梁朝 2 个画家分为六品; 7 钟嵘的《 诗品》 将汉魏 晋宋 齐梁 八代 五言诗 人 12人按 上 、 下 分 为三 品 ; 2 中、 庾肩 吾 的《 书
品》 汉 至齐梁 能 真 、 者 13人 分 为 九 品 : 上 、 中 、 下 、 将 草 2 上 上 上 中 上、 中、 中 中下 、 下上 、 中 、 下 下下 进 行 品评 。受 当时 九 品 中 正 制影 响的文艺 品评 体系 也同样 给后 代 的文艺理 论 的品评 给予 相 当大 的 影 响 , 书法理 论 中继庾 肩吾《 品 》 在 书 之后 又有 唐 ・ 李嗣 真 的《 书后 品》 完全 采用 的是庾 肩吾 《 品 》 品评 体 系 。而 以后 的张 怀 瑾按 书 的 “ 、 、 三 品 品评 书 家实 际上就 是继 承之前 的分 品评论 的文艺 神 妙 能”
维普资讯
寻 绎“ 、 、 " 神 妙 能 张 怀 璀 《 断 评 体 系 溯 源 书 品
胡 春涛 廖 方容
[ 内容提要]
谈到张怀瑾 的“ 、 、 品评方法 , 神 妙 能” 人们谈 的更多 的是它对后来画论 中
品评体例的影响 , 而其 自身体 系的特征及其他本身 的体系渊源很少有人系统
地研究过 , 本文 即着重 于这方面 的努力 。本人认为古代传统文化中分品立说 的传统是张怀瑾 的品评体 系形成的大文化背景 ;神” “ 、能” 张怀瑾 以 “ 、妙” “ 在 此立品品评之前运用于文艺评论中就已经有 了高低 的价值取 向, 这种取向是 张怀瑾品评体系的直接理论基础 ; 认为书法非“ 小道” 而是能达道的思想观念 是张怀瑾在《 书断 》 中将能契合 自然 , 妙造天地的书家列以神品—— 最高品的 内在缘 由。
一
个孕 育 者 、 操纵 者 , 于是 “ ” 神 的观念 便慢 慢滋 生 。这种 观念在 进
入哲学领域后 , 哲学家们用以表述万事万物错综复杂 、 微妙神奇的
变化 。《 ・系辞上 》 : 阴 阳不 测 之谓 神 ” 易 日 “ 。这 “ 不测 ” 是 神 之 便 特征 。由哲学 而运 用于 文艺 理论 中 , 转 化 为文 艺 美学 中 的一 个 就
一
位。
张怀瑾以品论书, 究其渊源当然首先是 出于古代学术文化传 统 。受到 人物 品藻 的影 响 , 正始 之后 , 物 品藻之风 在 士大夫 中间 人
盛行 , 品评 人物 逐渐 由道 德 、 治性 的实用 转 变为注 重人 物精 神状 政 态 、 采神 韵 、 风 内在修 养方 面 的美学 评价 。在 魏晋 时期 出现 的诸种 品评 体 的文艺 著作都 是 在 人 物 品藻 的影 响下 产 生 的 。谢 赫 的《 古
行 , 物 品藻蔚 然成 风 , 人 三品 九等 的文艺 品评 体例 就是 在 当时人 物
九 品 中正 制 的影 响之下 而 形 成 的 。到 唐代 张 怀 瑾 时 , 在 《 断 他 书 中设 “ 、 、 ” 神 妙 能 的品评 等级 , 这种 品评体 系到底 是源 出于何 处 , 一 般 的研究 中都 没有 涉及 到这方 面 , 本文 即着 重于 这方 面 的努 力 。 张怀瑾 为 唐代 开元 、 乾元 年间 书法 家和 书法理 论 家 , 的理论 他 在 中国 书学史 中有着 重 要 的 价值 和 意 义 , 而其 神 、 、 的 品 评 体 妙 能 系在 古代 书论 中亦 不失 为 有 开 创 性 的 。《 断 序 》 书 中就 言 明 了 立 神 、 、 的 品评 体 例 : 自黄 帝 史籀 仓 颉 , 于 皇 朝黄 门侍 郎 卢 藏 妙 能 “ 迄
用 ……较 其优 劣之差 , 神 、 、 三 品 , 为 妙 能 人为 一传 , 亦有 随事 附著 , 通为 一评 , 穷其 臧否 。分 成上 、 下三卷 , 日《 中、 名 书断 》 。 ” 按“ 、 、 ” 品 品评 书 作 , 我 国 书 学 史 上 , 是 最 早 的 神 妙 能 三 在 他
[ 关键词] 张怀瑾
品评
神、 能 妙、
魏晋 时期 , 出现 了一 批 品评 体 的文 艺理 论 著作 , 谢赫 的《 如 古
・ 33 ・
维普资讯
画品录》钟嵘的《 、 诗品》庾肩吾 的《 、 书品》这些在文艺领域 中出现 , 的 品评理论 是 直接受 人 物 品 藻之 风 的 影 响 , 随着 九 品 官人 法 的推
传统 。张怀瑾首创从“ 、 能” 神 妙、 品评书家, 这种 品评体例对后来
・
3 ・ 4
维普资讯
的书学 、 画学 以重大 的影 响 , 为何要 以“ 、 、 ” 品仍然是 我 但 神 妙 能 分 们需要 予 以追 寻的 问题 。
一
、
神、 、 妙 能溯源
两者 , 同出而异 名 , 同谓 之 ‘ ’玄 之 又玄 , 妙 之 门 。 这是 《 德 玄 , 众 ” 道
经》 的第一 章 。老子 言论 中的“ 是 与“ ” 系在一起 的 , 向的 妙” 无 联 指
为探讨 张怀 瑾 品评 体 系 的根 源 , 们 需 要 回到 张 怀瑾 之 前 的 我 时代看 看“ 、妙” “ 三词 的使用 状况 。 神”“ 、能” “ , 神” 发源 于先 民们 对 不 可 知 自然 现 象 的观察 与 臆 测 。在 遇
到人类 还 没有办 法解 释 的现 象 面前 , 总还 认 为 在大 自然 背后 还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