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学_省略__两个必然_和_两个决不会_著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者:田克勤来源:《新长征》 2013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报告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紧密衔接起来,提出和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更加注重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等重要思想和举措。
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举措,体现了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争取人民民主、探索民主新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等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新路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纪元。
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使我国广大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由全体人民组成的国家政权和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启示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启示作者:丁佩佩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5期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理论。
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又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指针。
通过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内涵的分析,指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不要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并通过历史经验的启示,指明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背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矛头直接指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及其资本主义私有制,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还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最后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然趋势。
这个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两个必然”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的,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作为补充,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处于发展时期,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和自身的基本矛盾,但这些都无法扭转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摘要: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不断探索中实现的。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内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各种颠沛波折,在摸索和创新中追寻现代化和民族自立自强所形成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所得的最伟大成就,莫过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先驱者,他提出“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思想。
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和远见的重要观点。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者:李丽莉来源:《新长征》 2012年第10期李丽莉胡锦涛同志7 月23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我党统一思想的宣言书、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和未来治国理政的路线图。
全党同志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明确我国未来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色,自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我们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我们还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大特色”。
实践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只能靠自己探索。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摸索,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实践性是它的特色之一。
理论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强大的理论基础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体系化的一套科学理论,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民族性。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同心同德、共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著名论断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著名论断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不把马克思主义建设成为“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国家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指的是社会主义不会像资本主义一样走向衰落,对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者决不能放弃信念;“两个必然”指的是坚定不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不断实现最终建设中国共产主义的目标也是必然的。
一个坚定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才能坚守革命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文明的国家有文明的制度,有人民自由的思想,并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模式.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家。
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改革在调整政府职能、完善经济体制、强化社会管理、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不断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更加幸福美满。
最后,要坚持创新和发展的道路。
任何发展都需要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的经济提高、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前行,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建设文明的祖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中国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摘要: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一周年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它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而得出来,是一条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路线;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集中概括。
关键字:改革开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旗帜高举,是十七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七大的一个突出贡献,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意蕴丰厚,思想深刻,富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在始终强调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来高举,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是在旗帜问题上的思维创新。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使我们的认识在“思想理论即旗帜”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使我们的观念在“思想理论为旗帜主要标志”的基点上得以升华。
由此拓宽了我们认识旗帜问题的视野,深化了“旗帜”的基本内涵和丰富意蕴。
从所发挥的作用、具有的功能看,科学的思想理论被比喻为旗帜、被作为旗帜来高举,是十分恰当,非常准确、毫无疑义的。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科学的思想理念之所以能够作为旗帜来高举,除了因为它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之外,还在于它昭示着一种与思想理论及其理论原则相适应的实践道路,提供了一种与理论原则和实践道路内在联结的事业追求、努力方向、奋斗目标。
如我们党始终坚持高举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既以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而存在,又作为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实践,还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努力去追求。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它与“两个绝不会”是辨证的统一体。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形态也才会出现。
资本主义作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生存,也必然要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大的框架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从而使之仍能部分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和一定时期的繁荣,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弱小的,只有当它真正成熟起来之后,才能战胜旧事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力量还十分弱小,自身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诸多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弱小和不成熟。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4(打钩)班期末考试论文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分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数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1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_管理科学论文完整篇.doc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_管理科学论文p;本矛盾最终导致的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2-2]可见,社会化生产力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的革命性质。
它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其本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就是这样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核心理论至今没有过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动摇了“两个必然”理论,也就动摇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
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核心,才能透彻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心。
然而,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面临着严峻挑战。
这一方面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冲击力有所减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劳资关系日趋缓和;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行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科学、教育、文化的进步日新月异,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绝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然而有人这样理解“两个绝不会”: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生产力还能够发展(不管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它就不会灭亡,也不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他们再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仍有所发展(有时还比较快)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仍具有活力,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条件至今还不成熟;相应地,他们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为地搞出来的,是“早产儿”,因而注定早晚要垮台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就是例证。
按此逻辑,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更不成熟,应该退回到资本主义去。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两个绝不会”的原理,科学地解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十分现实的任务。
一“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是否发展来解读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性。
在同一篇文章里,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理论。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提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就会发生变革。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结论。
但是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危机没有来临,无产阶级革命也没有发生,这一社会现实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有了更深邃的思考。
他们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即使人们认识到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发展的阶段。
基于此认识,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撰写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这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01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论述题(二)
201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论述题(二)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浅谈《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
浅谈《共产党宣⾔》中“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同学们,今天我要讲的是《共产党宣⾔》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我将从五个发⾯进⾏讲解!⾸先,让我们来看第⼀个问题,即⼀、“两个彻底决裂”思想提出的背景《共产党宣⾔》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
资产阶级⼀听到共产党⼈要消灭私有制,就惊慌起来。
他们抛出种种谬论,对共产党⼈进⾏攻击和责难。
说什么要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个⼈挣得的、⽤⾃⼰的劳动获得的财产;就是要消灭⼈们的⾃由和个性;就是要消灭教育和家庭;就是要取消祖国和民族;就是要废除“永恒的真理”等等。
总之,在资产阶级看来,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类的⼀切。
马克思、恩格斯在驳斥了资产阶级种种诬蔑和责难后,在总结共产主义对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和传统观念的态度时,明确提出“共产主义⾰命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最彻底的决裂”。
实⾏“两个彻底决裂”,是对消灭私有制还是维护私有制,消灭私有观念还是维护私有观念论战的总结,也是对资产阶级种种诽谤和污蔑的简明有⼒的回答。
⼆、“两个彻底决裂”思想的内涵及其关系传统的所有制,狭义的说是指“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义地说,它也包括其他社会形式的⽣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类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完备的私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消灭了传统的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命区别于以往社会⾰命的基本特征之⼀。
同传统的观念决裂,就是彻底消灭⼀切维护私有制的传统思想。
《共产党宣⾔》作为科学共产主义最伟⼤的纲领性⽂献,其任务是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通篇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即“每⼀历史时代的经济⽣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变⾰。
在《共产党宣⾔》中,作者不⽌⼀次地谈到这⼀思想。
“两个必然”理论对增强新时代中国道路自信的启示
“两个必然”理论对增强新时代中国道路自信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两个必然”理论“两个必然”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重要理论概念,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成功和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胜利。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这一理论后,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增强对新时代中国道路的自信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
正是这种信念和信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应当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多力量和信心。
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和指引,也是对我们坚定信心、增强自信的重要启示。
1.2 阐述增强新时代中国道路自信的重要性增强新时代中国道路自信,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对中国发展前景的自信。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增强中国道路自信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只有坚定信心,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在新时代,增强中国道路自信不仅是一种力量和支持,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只有坚定自信,勇敢探索,积极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2. 正文2.1 从“两个必然”理论中汲取信心“两个必然”理论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两个必然”理论中汲取信心,首先要深刻理解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坚信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而我们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必须根据这些规律来把握和引导历史的前进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也要从“两个必然”理论中得到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纪律教育月心得体会3篇
纪律教育月心得体会3篇通过参加了县委的“严纪律、正作风、促廉洁”专题教育大会,观看了市作风暗访片和县“议案说教”警示教育专题片,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如何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如何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清正廉洁,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结合公司开展的纪律教育活动,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习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始终保持不落伍、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调整前进方向,确保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为一名有公司管理人员,在充满诱惑的当今社会,我更应该注重党性原则的学习和保持,要将所学的理论及业务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案例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习效果,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更要带领集团的全体员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树立为公为民的理念。
从反面案例中,工作作风不良,参与贪污等人就是因为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的工具,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踏上了不归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要做到宗旨意识不动摇,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要时刻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态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端正工作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做到为公、为民、务实、清廉。
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着力整治庸懒散慢奢不良风气。
三、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做勤政廉洁。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一、本文概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两个重要理论观点。
其中,“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经典论断。
而“两个决不会”则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两个观点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文旨在探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关系,分析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两个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分别阐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具体内涵和理论依据,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它们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如何运用这两个观点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两个必然”的阐释“两个必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要明确“两个必然”的深刻内涵。
它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固有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
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理解“两个必然”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
______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____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
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
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
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
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
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
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
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
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1-03-28[作者简介] 周明珠(1954)),男,山东聊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两个必然0和/两个决不会0著名论断的思考周明珠(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组织部,北京 100101)[摘 要] 马克思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0,又断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0。
这两个著名论断是指引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前进的灯塔,其基本思想是认清当代资本义历史进程的指南。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它的基本思想,要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两个著名论断的科学内涵与内在联系,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马克思著名论断;基本思想;坚持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 D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01)02-0006-04 跨入21世纪,我们党迎来了80年华诞。
80年的历程,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基本的结论,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新世纪新的征途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展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要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经常思考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坚持这一结合。
今天,我们纪念建党80周年,也应该着眼于这一点,实践这一点。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5共产党宣言6中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人们称之为/两个必然0的著名论断。
1859年,马克思在53政治经济学批判4序言6中,以精辟、系统的语言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经典性表述,做出了/两个决不会0的论断,断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0。
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两个著名论断的科学内涵与内在联系,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马克思的两个著名论断是指引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前进的灯塔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0的科学论断,伴随着5共产党宣言6的问世,如横空一道闪电,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曙光,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共产党人从此而认清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依靠对这一论断的坚定信仰,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共产党人、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与资产阶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同时,马克思/两个决不会0的论断指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但是,在马克思身后的年代,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建立了。
二战结束以后,中国等一批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东发生巨变,1917年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带动一个强大的社会2001年6月第15卷第2期总44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Jun.2001Vol.15No.2Sum No.44主义阵营,又背弃了社会主义。
进入21世纪,我们也必须承认,资本主义还在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些都是历史和现时的事实。
对此,首先,我们要看到,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预言社会主义应当首先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这是指一般规律而言。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否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0马克思作为历史伟人,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前沿,预见到/两个必然0的实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取得的胜利和发展,已经证实了马克思/两个必然0论断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就连那些极端仇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敌对势力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社会主义的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资本主义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迅速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足以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形成了一个足以让资本主义世界胆战心惊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这也是历史的事实。
同时,马克思也不能不受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的特征,预见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列宁和毛泽东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所说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0出现的物质条件的涵义,不是简单地被动地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而是利用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去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的两个著名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指出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社会主义最终在人类发展史上取代资本主义,也要靠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两个著名论断里深刻阐述的科学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在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同时,在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政策上,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历史性的任务;已经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坚持把提高生产力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扭住不放。
只有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避免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左0和/右0的偏差。
2马克思两个著名论断的基本思想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指南马克思在5共产党宣言6里作出/两个必然0的结论时,描述了资产阶级怎样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改造了中世纪封建主义整个世界,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性,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0,同时揭示了它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结果。
150多年过去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发明和采用了很多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一方面畏惧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和发展,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进行一些调整,有些还是比较大的调整。
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还在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发展。
面对这些现实,加上苏东巨变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寿命还有多长?资本主义的丧钟还能不能敲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0的论断指出,资本主义在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只要这种调整能发挥作用,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两个必然0就不现实。
在人类发展史上实现/两个必然0,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况社会主义运动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而且仅仅不到百年的时间。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还相差甚远,幻想在短时期消灭资本主义,显然是患了/左派0幼稚病。
用/两个决不会0的基本思想考察当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人类发展史上最终灭亡的物质条件还远不成熟,它的生产关系还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而且这一面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也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调整是在不允许触及私有制前提下的调整。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7第15卷第1期周明珠: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相反,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资本主义这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及其运动更加尖锐。
可以肯定地说,当代资本主义目前的繁荣是在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尽管这个历史进程可能是非常缓慢的、复杂的,但历史发展总的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转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总是和曲折性、复杂性、艰巨性联系在一起的。
每到革命的低潮时期,总会有/红旗还能打多久0的问题出现。
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创立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刚刚战胜了封建主义、刚刚确立自己统治地位的时代,就做出了/两个必然0的论断。
共产党人之所以不可战胜,就在于她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曲折与反复,甚至出现像苏东巨变这样大的历史倒退,都是可能的,决不可因此而动摇/两个必然0一定会实现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所在。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这两个著名论断的基本思想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实践进程、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0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两个著名论断涵盖的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两个决不会0中关于新旧社会形态更替艰难性、复杂性、曲折性的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们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需要几代、几十代人长期的努力,需要上百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分阶段的目标结合起来。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即在人类发展史上实现/两个必然0,最终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成熟。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果断地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0的口号,牢牢地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把工作中心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