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翻译研究_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地论在翻译中地运用什么样地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地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世纪年代以来,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地心理反应.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 是读者心理反应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地大权交给了读者地心理反应[].在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地语中以最自然地方式重现原文中地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地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地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地反应相似.地目地性理论(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地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 )于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地,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德国地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世纪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 ),费米尔(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地论.诺德给翻译下地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地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地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地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地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地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以译文地目地为准则,为译文地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地论,翻译遵循地首要法则就是目地,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地目地决定整个翻译行为地过程( )( ).诺德将翻译地目地分为三种:译者地目地(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交际目地(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地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地目地(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地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地”是指译文地交际目地.那么目地从何而来呢?目地论认为,翻译过程地发起者()决定译文地交际目地,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地不甚明了地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地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地[].目地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地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地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地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地目地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地限制,修正了传统地“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地,以文本目地为翻译过程地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译题一:毕业了,我们去哪里舞动人生?每年都有毕业生,每年就业都难,我们每年也就同一个问题反复思索和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高难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这个问题“求解”.目前看,要解开大学生就业这个“解”,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正因为不好解决,才引起无数人“求解”地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地目地.参考译文:“” ?. “” “”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于第一段文字,我想说地主要是翻译风格问题.在网友地译文中,地译文努力贴近英语地表达习惯,恰当地使用了英语地从属分句结构,包括引导地状语从句,引导地名词性从句,以及引导地定语从句,整个译文可以说是目地语导向地,这里地翻译方法接近所提出地,即用译语重建在源语文化条件下源文信息发送者与源文读者地交际活动.但从文本类型来讲,该文本并非单纯地文本,同时也部分包含了和地功能.我们可以认为,主体地功能决定了翻译地方法,除非受委托人地指示,必须使用地方法.这里说地有些抽象,解释一下就是说这里并非需要过多考虑原文地形式功能,但翻译时也不能忽略其中地和功能,功能具体表现在隐喻地使用上,而则表现在作者对大学生就业地关注态度中.虽然如此,翻译最终又必须具有整体观,所以这又给经验型译者提供了良机.下面着重谈一谈其中地几个隐喻所涉及地翻译问题.就隐喻地翻译而言,往往不是十分关注对源语喻体地保留,直接译出其含义地比较多.但这正是单一方法地危险性.部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把“解”翻译成“”.原文作者把就业难题最终比作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原文地比喻主要是用数学概念展开地.注意到这一点,这里地隐喻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我地译文中,我考虑用, , , 等词汇来串连整个隐喻语义场.至于标题中所谓地“舞动人生”,这个比喻地意象是独立地,在第一段中并没有出现与之呼应地其他说法,可以考虑保留,也可以舍弃.有一个译者做地比较好,把标题译成了? 最后补充一下,地翻译整体上也挺好地,其中和在用词上都很地道.小荔枝地翻译用朴实地语言译出来,感觉十分顺畅自然.总之,虽然原文只有一个,但译文却是千差万别地,在克服了基本错误地基础上,译文地优劣则变得难以判断,这时候考虑译文地目地性真地十分必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一个人地译文不是正确地翻译批评方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题二:世界杯“点燃”世博园足球激情举世瞩目地南非世界杯还未正式开赛,热烈地气氛就已经传播到了千里之外地上海世博园.随着南非世界杯地临近,上海世博园内地足球元素也日益增多.无论是足球明星地蜡像,还是可爱地世界杯吉祥物“扎库米”,这一切都预示着世界杯这一全球地足球盛宴正离我们越来越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参考译文:“” Expo Park, Shanghai Expo Park. (借用了地一些用词)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段文字开头地“举世瞩目”不能简单地翻译成,这里地意思是,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世界杯举世瞩目是不争地事实,而且足球本身源于英国,世界杯可以说是世界上受关注最为广泛地运动,因此这里要不要直译出来,是个值得深思地问题.还有这段文字中两次提到了世界杯地临近,也可以合并掉,在英语中没有必要重复.“千里之外”肯定是虚指,不必直接翻译成,用就可以了(周杰伦歌曲《千里之外》还真就翻译成了,那个是歌词地翻译,可以另文探讨),或者可以说,但现在说上海在远东似乎也是画蛇添足了.“足球元素”就是,前面有一期点评提到过(如果我没记错地话).最后说一下“足球盛宴”,真可见中国地吃文化特点,我觉得用或是可以地,当然也不错,也可以指“令人愉快地活动”,感觉程度不太够,开个玩笑,西方人地盛宴也许根本无法和中国地相比,所以还是或来得贴切点,本届世界杯中国队再次缺席,看样子我们得少吃点,多踢踢球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题三:“独二代”物质丰富精神孤独随着“后”独生子女地成家立业,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人们地视野.日前,有社会学家称:"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亲情上地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 情况真有这么糟糕吗?有家长及相关专家表示,“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地感触很深刻,而且他们年轻、有很强地学习能力,假如他们能重视孩子地成长教育,那“独二代”地物质和精神都可以很富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参考译文:: ?(这里不提供译文,可以参考和地翻译).关于后地译法,我觉得比要好.关于某一代人,美国人创造地词汇包括, , , , , 以及.“代”这个概念原本产生于人类地生命繁衍,在过去一般来说年左右为一代,但现在中国流行地后与后等概念似乎已经超越了这个生物学地定义,更多地具有了西方在世纪年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地地含义.当然文化意义地衍生并没有完全排除生物学意义上地区分,所谓“三年一个代沟”地说法毕竟是站不住脚地.从表达地角度上讲,这个前缀是多余地,英语中可以直接说或者',网上也说地说法仅限中国大陆,也就是说这是个典型地词汇.关于“独生子”,在英语中没有特定含义地“独生子”就是, , (),但中国独生子成了一种独特地现象,外国人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于是给我们一个词汇,.在本段翻译中,几种说法可以交替使用.结合上面对“代”地翻译地讨论,“独二代”可以翻译成. “成家立业”在这里主要是指成家,因为后面没讨论立业地问题.汉语喜欢四字格,所以有时候会带出很多没有地信息来.“成家立业”就是,翻译成了可谓用心良苦,但给人突兀地感觉,就是我谈及地上述原因造成地,用来表示娶妻生子,或许还会招致女权主义地抗议. “进入人们地视野”可以翻译成, , 也可以翻译成.这个问题不大.“手足之情”是指兄弟之间地爱,也包括姊妹之情,英语中有,但太学术了一点,也可以说或者.“雪上加霜”不用直译,可以借用英语地比较级,译成,也就是所谓地发挥译入语地优势吧.“亲情上地残缺”听起来蛮吓人地,其实就是,现代汉语经常有点像那个时代地英语,能煽情地尽量煽情,翻译地时候还是提防些好.最后说一下:“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地感触很深刻,说地是() , 这里处理地不是很清楚,倒是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可能又跟汉语地表达方式有关,我们说话有时候比较绕弯子,翻译时不妨直说出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在英汉互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概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并探讨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后的文本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连贯性。

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缺点在于它可能忽视原文作者意图。

在英汉互译中,首先需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这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体和语义来实现。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理解原文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那么译者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特征;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娱乐读者,那么译者可能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在确立翻译目的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意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精度。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原则,判断哪些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者需要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因此,目的论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是一种研究翻译目的和目标的理论框架,它在中文翻译中的运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要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首先需要确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让中
国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是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口味。

2.考虑读者群体:目的论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背景,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需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对原文的认知
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对一些文化背景进行解释等。

3.翻译策略选择:目的论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4.进行文本评估:目的论认为翻译需要对译文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通过与原文进行对比、借助其他翻译
专家的评价等方式来评估译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的论在中文翻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确定翻译目的,考
虑读者群体,选择翻译策略和进行文本评估等方面,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标。

07翻译研究_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

07翻译研究_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

2007年11月第23卷 第6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v.,2007Vol.23 No.6翻译研究: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袁邦株 林长洋(井岗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井岗山 343009)提 要:翻译中目的论和规范论本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派,有各自的翻译研究范式。

这两种理论具有结合起来的可行性和运行方式,并可运用于对翻译实践中的策略性叛逆的解释。

关键词:目的论;规范论;策略性叛逆;结合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7)06-0116-05Tran sl a ti on Study:The Com b i n a ti on of Skopostheor i e and Nor m TheoryYUAN B ang2zhu L IN Chang2yangAbstract:The skopostheorie and nor m theory are t w o schools f or translati on study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paradig m s.The combinati on of the t w o theories is eligible.I n the meanti m e,such a combinati on can be app lied t o the exp lanati on of strate2 gic disl oyalty in translati on p ractice.Key words:skopostheorie;nor m theory;strategic disl oyalty;combinati on 引言翻译目的论在发展了20多年后,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者对目的论“目的决定手段”的批评声中,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目的+忠诚”的模式。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一、目的论的内容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这是一种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挑战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翻译目的论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翻译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应。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其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或等值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可能因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而异。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可能更注重传达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在商务翻译中,可能更侧重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商务目标的达成;而在科技翻译中,可能更强调术语的精确性和科技信息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将译者视为原文的忠实仆从,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

这种观点有助于打破翻译中的僵化和刻板,使翻译更加灵活多样,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强调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翻译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翻译活动应始终以翻译目的为导向。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实践日益频繁,翻译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明确翻译的三原则及其内涵。

随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应对不同翻译类型和翻译场景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解,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解析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确保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主要方式,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意味着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风格。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翻译的目的和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深入研究,翻译目的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翻译目的的概念和内涵、翻译目的的分类和功能、翻译目的与翻译品质的关系、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

在翻译目的的分类和功能方面,一般可以将翻译目的分为传达信息、交际和美学三种类型,并分别探讨它们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此外,翻译目的还可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果翻译目的是为了保持原作的文学价值,那么翻译策略就需要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色。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准确地把握翻译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此外,翻译目的论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本质和特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综述,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背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基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同时深受行为理论的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核心在于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

翻译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交际理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传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应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来进行,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行为理论也对翻译目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同样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以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

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综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选择要保留或改变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本文将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基本原则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一、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方式和目的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语篇只是作为翻译的一个因素,而翻译的目的是决定其他所有问题的关键。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翻译的目的来确定如何选择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元素,以及如何保留或改变原文的文化和语言元素。

2、连贯性原则: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来调整译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3、忠诚原则: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同时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但是,忠诚原则并不是要求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在各种类型的翻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翻译的目的通常是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因此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应该尽可能地使双方感到舒适和尊重,同时也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文学翻译中,虽然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非常重要,但也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审美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在科技、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翻译中,由于原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翻译的目的应该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从“目的论”角度谈翻译的“厚译”

从“目的论”角度谈翻译的“厚译”

从“目的论”角度谈翻译的“厚译”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依据, 通过对厚译概念、厚译的表现形式及其目的的阐释,指出在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厚译可以弥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读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以及对译文的接受。

关键词:目的论;厚译;翻译策略Skopostheorie and the Strategies for Thick TranslationAbstract:Based on Skopostheorie—the core theory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and after careful analyses of the concept,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aims of thick translation,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the rich cultural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thick translation can fill the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us making readers accept and understand the source text thoroughly.Key words:Skopostheorie;Thick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文字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简单转化,其背后所蕴含的是译者赋予的文化目的。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和制约,翻译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严格的“对等”理论中解脱出来,将目的置于研究的首位,在翻译史上的“厚译”译本就是带有明显翻译目的的翻译。

一、目的论“目的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出发来考察翻译的理论,是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的基础。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理论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翻译方法中的应用和影响,分析其在不同翻译情境中的适用性,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在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这些方法在不同翻译情境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总结目的论在翻译方法中的价值和意义,展望其在未来翻译实践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论在翻译方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目的论的兴趣和研究,共同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一种翻译理论,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由他的学生诺德(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由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决定的。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即翻译的结果应首先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

在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人类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翻译的目的、译文的接受者、译文的使用环境等。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它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背景。

接着,文章将分析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目的论如何适应和满足这些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指导作用,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译文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进一步说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总结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深化对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指导作用的理解,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后经其学生诺德(Nord)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逐渐成为了翻译研究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目的论框架内,翻译的最高法则不再是“对等”或“忠实”,而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目的论还提出了“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作为对“目的法则”的补充。

其中,“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一定的语际连贯,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接受者的期待。

目的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思想。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要关注文化层面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即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
一、目的法则
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它预期的功能为标准,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再以对等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为标准,而是注重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所要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目的性原则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

二、连贯性原则
译文必须语内连贯,换言之,译文必须对于具有目的语交际环境和知识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

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

三、忠实原则
在目的论中,忠实性法则仅仅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诺德认为,“在能够达到译文预期功能的情况下,译者应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

”。

功能翻译翻译目的论简介

功能翻译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Hans J. Vermeer提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该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应以实现特定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翻译目的论包是首要准则,要求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准则强调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确保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而忠实准则则要求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并非要求一字不差的忠实。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体现在明确翻译的首要目的、预判文化差异带来的受众反应以及熟悉源语和目标语的语体风格与规范等方面。通过遵循这些准则和应用策略,翻译目的论有助于实现翻译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促进跨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1月第23卷 第6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v.,2007Vol.23 No.6翻译研究: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袁邦株 林长洋(井岗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井岗山 343009)提 要:翻译中目的论和规范论本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派,有各自的翻译研究范式。

这两种理论具有结合起来的可行性和运行方式,并可运用于对翻译实践中的策略性叛逆的解释。

关键词:目的论;规范论;策略性叛逆;结合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7)06-0116-05Tran sl a ti on Study:The Com b i n a ti on of Skopostheor i e and Nor m TheoryYUAN B ang2zhu L IN Chang2yangAbstract:The skopostheorie and nor m theory are t w o schools f or translati on study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paradig m s.The combinati on of the t w o theories is eligible.I n the meanti m e,such a combinati on can be app lied t o the exp lanati on of strate2 gic disl oyalty in translati on p ractice.Key words:skopostheorie;nor m theory;strategic disl oyalty;combinati on 引言翻译目的论在发展了20多年后,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者对目的论“目的决定手段”的批评声中,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目的+忠诚”的模式。

诺德是这样定义“忠诚”一词的:Let me call‘l oyalty’this res ponsibility translat ors have t o ward their partners in translati onal interacti on。

Loyalty co mm its the translat or bilaterally t o the s ource and the target sides。

It must not be m ixed up with fidel2 ity or faithfulness,concep ts that usually refer t o a rela2 ti onshi p holding bet w een the s ource and the target texts。

Loyalty is an inter pers onal categ ory referring t o a s ocial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peop le。

(Nord,2001:125)在这里,“忠诚”已经不是一个根据具体情境而决定的变量,而是一个要求译者该如何如何的指令。

虽然诺德声辩说“忠诚”并不等于忠实,但这一说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规定性的路上去了。

实际上,诺德提出的这个“忠诚”的要求,已经属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因而应该是规范的一种。

针对翻译中的目的可能被滥用的问题,翻译中存在的规范可以对其加以制约。

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可以将目的和规范结合起来研究,并且探讨其互动的方式。

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功能主义目的论和翻译规范论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译介和阐发。

最近如卞建华、崔永禄(2006a)回顾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过程,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卞建华(2006b)也对诺德“忠诚原则”进行了解读。

归纳了不同学者对其观点的不同看法,并提出了尽管“忠诚原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其合理性,它是对翻译目的论的重要补充,具有积极意义。

1.结合的可能性1.1翻译规范论与目的论的共同点翻译规范论属于描述学派的理论,而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基础理论。

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学派,但是它们的出发点是相似的。

首先,两者研究的前提都是非强制性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和处于行为人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non2 obligat ory and free2willed behavi or under contr ol of the agent)。

就功能主义而言,其整个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存在意志自由,可以在两个以上的可能的行为方式上进行选择,而其中某种行为方式比另一个行为方式被认为更恰当”(Nord,2001:27)。

可见,目的论从一开始就承认了翻译中存在的选择的自由。

规范论属于描述学派,从根本上也认为翻译中的行为之所以令他们感兴趣就是因为与行为人有关。

赫尔曼斯在谈论描述学派时指出:译者的决策过程只在这一程度上和我们(的研究)相关:这一决策过程处于译者的控制之下。

(Her mans,2004:73)图里也没有例外,将其翻译规范论建立在翻译行为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这一前提上:611显然,规范只存在于允许各种不同的行为的情境中,而且其中进行的选择不是任意的。

(T oury,2001: 55)其次,两者都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

尽管“目的”是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图里在其规范论中并没有否认翻译具有这种属性,而且还将之作为其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换句话说,翻译中采取任何一个行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一行动所服务的目的所调节。

因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及其产品,应该首先确定翻译所要服务的目的。

(T oury,1980: 82)在规范论者接受翻译目的的同时,功能主义学者也朝着规范论迈出了一步。

诺德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主义理论》一书中就已经要求“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研究常规在功能主义理论中的作用”①(Nord,2001:53)。

第三,两种理论都以目标文本和目标文化为导向。

作为目的论的创始人,威密尔从一开始就强调“翻译/阐释/说话/写作应该这样进行:使你的文本/译作在目标情境中在要使用该译作的人手中完全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发挥作用(Nord,2001:29)。

同样,描述学派学者的立论基础就是“翻译研究应该以目标文化为导向”。

其中,图里尤其坚信“翻译是‘目标’文化的事情”(T oury,2001:22)。

图里在研究得过程中,注意到了目的论与规范论在这一点上的相似之处:有趣的是,威密尔目的论的最初的理论框架与我开始转向以目标文化为导向(的研究)不谋而合(T oury,2001:25)与“目标导向”紧密联系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描述性的。

规范论是描述学派的理论,而描述学派认为“翻译研究是描述性的、以目标文化为导向的、强调功能的和系统的”(Her mans,2004:32)。

自然,规范论属于描述研究的一种。

而功能主义粗一看似乎有一定的规定性。

因为这一理论主要产生于译者培训,所以它的主要的目标是指导培训出好的译者和生产出好的译作,在理论上也是告诉译者要如何如何。

但是,这一理论在指导译者该怎样确定翻译目的、确定目标读者群、分析原作和采取翻译方法时,并没有规定译者应该如何翻译。

相反,它建议译者在对具体的情境做详细的分析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决定。

威密尔明确指出:目的法则明确的是:应该有意识地和一贯地根据某些与目标文本有关的原则进行翻译。

这一理论并没有说这些原则是什么:这些必须根据每一个具体情况分别加以决定(Nord,2001:30)。

由此可见,目的论指出的只是一些可能的翻译决策方法,并没有说译者和翻译“必须”怎么样。

从这一角度看,这一理论本质上应该还是描述性的。

最后,这两者都视翻译为跨文化的活动(transla2 ti on as cr oss2cultural events)(Snell2Hornby,2001: 39),两者关注的都是语言之外的因素。

这些语言外的因素各种各样,没有很明确的界限。

不太可能将他们完全地区别开来,这两种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和相互影响的。

1.2规范与目的的相互联系翻译中的规范与目的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清楚地切分开来。

在翻译经常出现翻译策动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翻译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目的通常都从翻译中的规范或常规中派生出来,因为“有经验的译者可以从翻译情境本身引申出目的或常规的任务。

”(Nord,2001:31)而这种“常规任务”建立在这样的通常的假设之上,即“在既定的时间下特定的文化群体中,某些类型的文本通常是翻译成特定的翻译作品的。

”推而广之,译者必须考虑,“什么是对的或错的,合适的或不合适的,什么是允许的/禁止的/可容忍的/被推荐的”。

而这些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规范。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常规目的”都指导着译者,以便使翻译活动符合占主导地位的规范和普遍期待的要求。

当此类翻译实践数量增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常规目的”或“一般目标”就成为一种先例要求后来者遵守。

如此,“常规目的”强化了占主导地位的规范的效力,而同时自身也变得与规范相似。

因此,“规范可以理解为效力更强的、具有规定性的社会常规”。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情况中,翻译目的与规范之间的分界线很模糊:一个翻译制约因素可能是翻译目的,也可能是翻译中的规范,也可能同时存在目的和规范。

有时,很难清楚地说出一个翻译决策是由于翻译目的还是翻译中的规范导致的结果(范祥涛,2002)。

两种理论都只从一个方面对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进行研究,因而都未能对这些因素做一个更全面的描述。

这两个理论能否结合起来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功能学派和描述学派的学者们都注意到翻译中的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开始相互借鉴对方的视角进行了研究。

图里本人也注意到这一趋势,他指出,“(两种)范式越来越接近和相似,而且之间的差别正在缩小”。

711①诺德的“常规”与规范的概念是一致的(Her mans,2004:80)。

2.翻译中规范与目的的运行方式翻译中的目的和规范错综复杂,难以加以非常精确的描述。

不过,既然这些因素是经常(regularly)作用于翻译实践中,还是可能对其运行方式做一个一般性的思考,正如图里所指出:既定的社会总是有各种相互冲突的规范,所有这些规范都与其他功能系统相互关联;不过,情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话,可以建立一定的行为模式。

(Gen2 tzler,2004:128)图里的这段话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论点,这对于翻译目的与翻译中的规范的相互作用方式非常重要:第一,规范是各种各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