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中医学基本知识与常识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官窍(目、口、鼻、耳、舌)以及形体(皮、肉、筋、骨、脉)等知识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相统一。

整体观念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功能、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需要整体调整。

人与自然相统一则是指时间和地域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其中包括病、症、证等概念。

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最终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可分性、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特征。

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阴阳学说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等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每个五行都有其特性和引申义,如木的曲直、火的炎上、水的润下、土的稼穑和金的从革等。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知识点和概念都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静止、有形、无形是事物属性的四个方面。

这些属性可以根据五行学说进行归类。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依次相生。

同时,五行之间也存在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隔一相克。

为了维持协调平衡,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了五行制化的概念。

异常相生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过度克制、反向克制等都是五行学说中的概念。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还可以指导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气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生成有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种来源。

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等基本形式,气机调畅是人体的气运行通畅、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的状态。

公考中医常识大全

公考中医常识大全

公考中医常识【注意】中医常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中医史。

考试不是让大家诊脉开方字,而是让大家对中医有一个基本了解。

考试题目也不 难。

(1)基础理论:①理论体系:了解中医基本的理论体系有什么特点或者和其他医疗体系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脏象学说:“脏象”指器官,对人体器官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清楚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③病因学说:知道人为什么会生病。

④疾病防治原则: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吃药+打针)。

⑤药性理论(吃药):掌握每种药物的特性。

⑥针灸(打针)。

(2)中医史:同学们在初高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很多和我们的文化常识是紧密相连的。

①名医名著:历史上的名医及其作品。

②常考典故:与中医相关的故事。

第一章 基础理论【解析】上图为人们对西方古代医生的典型印象,他们认为人生病之后是魔鬼缠身,即被恶灵骚扰。

医生戴上乌鸦面具之后,在和病人保持距离的同时可以驱赶恶魔。

这样的思想整体落后,所以他们的治疗方式也非常野蛮。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会采取放血、往伤口上撒盐的方式。

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给人增加痛苦。

美国总统华盛顿冬天突发了一种咽喉疾病,他身边的管家给他采取了放血疗法,肯定没有效果。

华盛顿反而变得更虚弱了,就去世了。

西方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误在庸医之手,西方的传统医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相比肯定要淘汰。

一、中医理论体系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解析】1.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而西医是西方现代医学,二者没有好坏。

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流传到现在,而西方的传统医学/古代医学在实践中证明没有作用,且已经被淘汰。

因此现在说的西医就是西方现代发展出来的一种医学技术。

2.中医理论体系比较先进。

(1)整体观念:在中医眼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人头晕腰疼、腰膝酸软,中医不一定会看腰,不一定会看膝盖,不一定会看头,因为这种状况人很可能是肾虚(肾虚的症状),会看到底是哪里出问题。

(2)辨证论治(最突出的特点):“证”指原因、机理。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学员笔记内容第一期培训时间:2009年7月20培训内容:1。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2. 幻灯片教学课件中医药适宜技术(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人员)以上人员笔记内容:基础部分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三、中药基本知识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妊娠禁服: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四、方剂基本知识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技能部分一、针灸疗法1.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其中30个主要穴位的主治2.毫针刺法及操作规范3.针灸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灸治、拔罐、刮痧的作用及操作规范二、推拿疗法1.8种常用推拿手法2.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三、其他疗法熏洗、敷贴的作用及操作规范四、中药的采集与加工1.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2.中药的常用贮存保管方法3.中药的煎服法临床部分1.门诊登记和中医处方书写方法及规范2.以下30个常见病证的诊断、辨证施治及转归预后:感冒、咳嗽、喘证、哮病、眩晕、胃痛、痢疾、呕吐、泄泻、头痛、痹证、腰痛、淋证、水肿、中风后遗症、面瘫、漏肩风、牙痛、中暑、疖、丹毒、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小儿泄泻、积滞、遗尿、麻疹、痄腮、水痘预防保健部分1.时行疾病的基本特征、预防措施及常用预防方药的应用2.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第二期培训时间:2010年5月11日培训内容:1.林甸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主编王国强)第二册3.幻灯片教学课件刮痧和熏洗实用技术(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的中医人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西医医师)以上人员笔记内容:1.《林甸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的黑体字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一、中医药基本知识(一)中医对生命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得观念,了解人得生命来源于自然,就是自然得一种现象,生长壮老就是生命得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得天人合一得观念,了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得运动变化就是息息相应得整体观念;介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得影响。

(三)中医对健康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脏腑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得健康观念;介绍中医学阴阳五行得哲学思想与方法;介绍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得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得原因与病理变化得认识;了解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情志、饮食因素、起居因素等导致疾病得因素;介绍病、证、症得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得方法。

(五)中医学得诊治手段:介绍中医学独特得望、闻、问、切(尤其就是脉诊)诊断方法与辩证得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学治未病得思想,中医得内治与外治方法。

二、养生xx得理念与方法(一)养生保健得理念与基本原则:介绍中医学得顺应自然、阴阳平衡、辩证施养得理念与思想;介绍养生保健得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介绍中医学常用得养生方法,如体质养生、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体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体质得认识与辨识体质得方法,了解(平与、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寒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得特征及其相应日常养生方法。

2.四季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得相应得养生方法。

3、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得认识,了解情志与脏腑得关系以及产生疾病得道理,介绍常用得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情快乐、心态平与、心宁神净等调摄情绪方法。

4、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得常用方法,树立正确得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得饮食方式,尤其就是适合自己得饮食方式。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常识知识【正文】中医常识知识一、中医的概念及历史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强调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经络等,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医看来,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二气,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决定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

在治疗上,中医会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互相克制、相互生成,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理解人体脏腑、经络的运行规律,进而指导治疗。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一系列通道,负责气血、营养等物质的输送和交流。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刺激经络的相应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三、中医常见疗法1.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草药通常是指用草本植物的各种部分(如根、茎、叶、花等)制成的药物。

中草药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草药的药性来改善人体的疾病状态。

2. 针灸针灸疗法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在中医传统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施加力量或按摩技法,刺激人体的经络与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缓解疼痛、松弛肌肉、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现代研究不断证实中医的一些疗法在某些疾病上有一定的功效,比如针灸对于疼痛管理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等理念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完整版)中医基础常识

(完整版)中医基础常识
• 生活处处皆养生 • 健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肝木之气
肝木之气:疏泄不及, 则现无汗、尿少、粪难、 腹痛、胁痛、妇人月经 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则现自汗、 尿多、遗精、发热、头 晕、耳鸣、妇人白带, 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 气不足;疏泄太过者总论·基本理念 如何化繁为简掌握精髓
正气
正者,阳; 邪者,阴。
—— 《黄帝内经》
自愈力、免疫力
总论·基本理念
人之阳气
总论·基本理念
万法皆从此中来
纯阳:电源、能量源
三纲:纲领、主干、主线
五常:常规、网线
正 衡 通
健康很简单 - 养阳气
• 1、通经络 • 2、调五脏 • 3、正脊柱 • 4、常开心 • 5、积功德
“凡人家中,最难免者疾病,感之轻浅,医药可愈。 设或感之太重,三年两载,医药无功,此等疾病,非前世罪孽冤缠,即
今生不知检束,积罪累愆之所致也。
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为人夫者,急宜反生修德,多行善 功,或终生戒食牛、犬,或全家斋敬九皇。或买鱼物而放生,或施棺木 而修路,方便时行,阴功广积。斋诚涤滤,虔具悔罪祈恩,解厄消灾疏 文,先申中宫,次申城隍,次申东岳,当空焚之,或可转危为安。
故愚者 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 缠苛没齿终无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长逝, 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医理真传》、《医法圆 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医理真传》中,最后附有一段附录: 标题为《禳久病不愈一切怪症、奇疮善法,小
神作祟亦同》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完整)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完整)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一、中医药基本知识(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了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整体观念;介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脏腑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中医学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了解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情志、饮食因素、起居因素等导致疾病的因素;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方法。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诊断方法和辩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

二、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辩证施养的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体质养生、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体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了解(平和、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寒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的特征及其相应日常养生方法。

2.四季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3、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了解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的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情快乐、心态平和、心宁神净等调摄情绪方法。

4、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5、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精选5篇)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精选5篇)

中医基础学问总结(精选5篇)中医基础学问总结范文第1篇中医基础学是讨论阐发中医学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基础学问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学科,是学习中医学,针灸学,骨伤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程由于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其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无论是老师叙述,还是同学理解都深感费劲。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本人介绍如下几个教学事例事例一:同学李某,家庭环境优越,平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一般社会生活常识了解不多。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学科,用生活小常识来启蒙是同学获得新学问的好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李某进行一些小常识的总结,加强与其的相互沟通。

例如:在讲解阴阳概念的理解时,先从阳光的向背来讨论,再从温度的高处与低处入手,再次从昼夜的交替阐述,最后在这些常识的基础上,使张某对于阴阳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

提炼方法:联系常识,加强沟通。

事例二:同学张某,学习刻苦努力,常废寝忘食,但成绩不佳。

中医基础学的很多内容相像,又都需要记忆。

但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在肯定的了解内容,适当扩展的前提下,来记忆的。

针对张某的特点,教授其在先阅读,再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在这样的图表法的基础上,张某对于津液的区分就一目了然了。

提炼方法:重视讲解,对比记忆。

事例三:同学李某,上课认真听讲,但课后总结归纳本领较差。

中医基础学的脏象学说,条目林立,内容繁多。

同学课后总结整理起来困难重重。

在了解了李某的问题后,采纳分清主次,重点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脏腑生理功能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多课时的重点讲解,与此同时对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重要讲解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与五脏之间的差别。

这样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学习内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炼方法:脏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同学王某,聪慧伶俐,沉迷网络,但上进心极强。

中医基础学中的个别章节,由于其内容简单枯燥,老师即使费尽心思也收效甚微。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剖析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剖析
4.切诊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三)辨证
1.八纲辨证
(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4)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5.瘀血
(1)瘀血的形成
(2)瘀血的致病特点
(九)发病与病机
1.发病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的表现特点
(2)阴阳互损的表现特点
(3)阴阳格拒的表现特点
(4)阴阳亡失的表现特点
(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
(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
(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理关系
(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
(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
(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
(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血尿酸
(七)血糖与血脂代谢检查
1.血糖
(1)正常值参考范围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糖化血红蛋白
3.血清总胆固醇
4.三酰甘油
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八)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中医常识试题及答案

中医常识试题及答案

中医常识试题及答案试题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

答案: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2. 中医的核心观念是()。

答案:阴阳平衡及五脏六腑相互关联3.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密切相关。

答案:环境因素、情绪、饮食、作息等试题二:中医诊断与治疗1. 中医常用的四诊法包括()。

答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2. 中医药物治疗常采用()。

答案:辨证施治3.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答案: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试题三:中医养生1. 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原则是()。

答案:顺应自然、平衡膳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2. 中医养生推崇的饮食原则有()。

答案:清淡少咸、五谷杂粮、多吃蔬果、适量饮水3. 中医养生强调的情志调摄指的是()。

答案: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忧虑和压力试题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1.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有()。

答案: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中医诊断等2. 中医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是()。

答案:注重整体调理,提倡个性化治疗3. 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模式有()。

答案: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重、中医辅助治疗等试题五:中医经典著作1. 中医的经典著作有()。

答案:《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2. 《黄帝内经》是中医中的()。

答案:奠定基本理论的重要经典著作3.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中的()。

答案:记载草药的重要经典著作本文为中医常识试题及答案,分为五个试题,每题包含三个问题,共计十五个问题。

试题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养生以及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答题,读者可以巩固中医常识,并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信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医常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基本常识等宣传单(模板)

中医基本常识等宣传单(模板)

中医基本常识1、四气中药的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神农本草径》云:“疗寒以热,疗热以寒”。

任何药物作用于人体后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而药物的寒热属性,也正是古人通过这种具体反应而总结出来的。

它是与临床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

一般说,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都属温性或热性,如干姜,黑附子能治腹中冷痛,下利厥逆等症,说明它们都能温中散寒,属于热性药物。

而知母,生石膏能治高热大汗,烦渴饮冷等症,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都属寒性药物。

其次,除四气之外还有一种平性。

所谓平性,是指药物的寒热属性不甚明显,而作用又较和缓的药物,如甘草、蜂蜜之类。

但由于药物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其中多数药物仍有微凉、微温之分,而未越出四气范围2、五味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

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这类食物有辣椒、葱、姜、茴香等。

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别自己的体质属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长暗疮的。

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长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

如燕窝、大枣、蜜糖、小麦、粟米、糯米等。

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益阴的作用。

对胃酸不足、皮肤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肤脱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

如乌梅、橘子、苹果、米醋等。

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凉、清热的作用,对长暗疮、小便黄热、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苦瓜、茶叶、苦菜、青榄等。

咸:咸味的食物有软坚散结,通大便和补肾的作用。

阴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鸣、甲状腺肿大等。

食用海带、海参、紫菜都很适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为虚,过多则实。

阴阳平衡,长寿可期。

3、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肌体上下表里的作用趋势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外行发散之意,沉是内行泻利之意。

升与浮,沉于降,其趋向是类似的,升浮药物一般主上升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作用;沉降药物一般主下行和向内,有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望闻问切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望闻问切

2024/4/2
1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中医诊病方法是望、闻、问、 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称为四诊。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 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望诊, 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首先要看病
人是不是有神。有神为眼睛明亮, 神志清楚, 语言流畅, 反应灵 敏;无神为目光晦暗, 表情呆滞, 反应迟钝, 语无伦次。局部的 望诊, 主要是望舌, 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 望舌包括望 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2024/4/2
8
望诊的内容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①望形体。
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 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 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 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 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 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 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
2024/4/2
3
什么是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诊断学名词,系四诊之一。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
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舌诊主要是看舌
质和舌苔。例如,龙病的病人,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黄而厚;
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 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
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 耳为肾之窍。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本常识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是了解和学习中医医学的基础。

而针灸学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是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方式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健康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系统介绍中医基本常识和针灸学的相关知识,旨在加深读者对中医医学的了解,促进中医在当代医学领域的传播和应用。

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医基本常识、针灸学和结论。

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医基本常识,包括定义与概念、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诊断方法。

读者可以通过这一部分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诊断方法,为后续学习和了解针灸学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针灸学,包括针灸的起源与发展、针灸的基本原理以及针灸的应用与效果。

通过对针灸学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针灸的起源和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的内容,并探讨了它们的意义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医基本常识和针灸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介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针灸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医学的特点和优势,对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中医基本常识和针灸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此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中医和针灸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和信任。

2.中医基本常识2.1 定义与概念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源自古代中国,其理念和方法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药理论基本常识

中药理论基本常识

中药理论基本常识1、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怎么回事?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

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

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

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君臣佐使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基础部分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能力目标】能够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二)阴阳五行学说【知识目标】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能力目标】1.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2.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3.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三)藏象【知识目标】1.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2.了解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2.能够理解中西医同名脏器的不同内涵(四)气血津液【知识目标】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能力目标】1.能够初步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2.能够初步解释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五)经络【知识目标】1.了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2.了解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能力目标】能够在人体四肢部位标示出十二经脉的分布(六)病因【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病因的概念2.掌握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能力目标】能够区别不同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七)病机【知识目标】1.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2.了解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3.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及病理变化特点【能力目标】1.能够初步运用病机理论分析人体的病理变化2.能够初步运用正邪相争理论阐释人体发病原理(八)防治原则【知识目标】了解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运用治则理论确定常见病证的基本治则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一)诊法【知识目标】1.掌握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病理舌象(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淡舌、红舌、绛舌、紫舌、舌体强硬)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4.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5.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病理脉象(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涩、细、弱、结、代)及其临床意义6.了解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7.了解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8.了解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能力目标】1.能够辨别正常舌象与常见病理舌象2.能够初步辨别得神、失神、假神3.能够初步辨别常见异常形体姿态、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4.能够运用问诊采集病史5.能够运用寸口诊脉法辨别正常脉象及常见病理脉象(二)辨证【知识目标】1.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2.了解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八纲辨证分析常见证候2.能够初步运用脏腑辨证辨识常见证候三、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的性能【知识目标】1.掌握四气五味、归经的内容及其临床应用2.了解升降浮沉的概念【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二)中药的使用【知识目标】1.掌握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的内容2.了解中药古今计量单位换算3.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及确定用药剂量的依据4.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能力目标】1.能够说出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妊娠用药禁忌2.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确定用药剂量(三)常用中药【知识目标】1.掌握80味代表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2.了解5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能力目标】1.能够背诵80味代表性中药的功效主治并能正确使用2.初步学会50味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3.能够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学会辨证用药附:130味中药(80味代表性中药、5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名称1.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苏子)荆芥防风生姜香薷羌活苍耳子白芷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柴胡葛根牛蒡子蝉蜕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白头翁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紫花地丁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3.泻下药攻下药:大黄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4.祛风湿药独活秦艽桑寄生防己5.化湿药藿香厚朴苍术砂仁6.利水渗湿药茯苓车前子(车前草)茵陈薏苡仁泽泻滑石金钱草7.温里药附子干姜(炮姜)肉桂8.理气药陈皮(橘核) 木香香附槟榔枳实9.消食药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 谷芽 莱菔子10.止血药白茅根 三七 白及 艾叶蒲黄 大蓟(小蓟)地榆11.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丹参 红花桃仁 益母草 牛膝 12.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胆南星) 旋覆花清化热痰药:贝母 瓜蒌 竹茹止咳平喘药:杏仁 枇杷叶 紫菀桑白皮 葶苈子桔梗13.安神药酸枣仁龙骨 远志14.平肝息风药石决明钩藤 天麻牡蛎 代赭石 地龙15.补虚药补气药:人参 党参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大枣补阳药:杜仲 续断 菟丝子 益智仁补血药: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补阴药:沙参 麦冬 枸杞子 鳖甲天冬 玉竹 石斛 16.收涩药五味子 乌梅 山茱萸肉豆蔻浮小麦注: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作20%的调整,并适当增加本地地产药材。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中医知识属于医疗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一部分。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例题(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B.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E.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正确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 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 疾、耳聋等。
9 殷门穴 功能: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主治: 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
(有用)中医学基本知识与常识
基本常识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0 大重要穴位的功能
7
1 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1
2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 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 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10 命门穴 功能:
6
7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秘。 《养生歌》
远看医院像天堂,近看医院像银行; 住进医院像牢房,不如提前去预防; 健康是无形资产,养生是银行存款; 疾病是恶性透支,大病是倾家荡产; 别的全都是假的,只有健康是真的; 莫等病了找医生,没病就要做养生; 宁可站着去保健,绝不躺着吃药片; 不养生就养医生,不保健就养医院; 健康永远是无价,坚持养生和保健。
4 内关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 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 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3
4
5 合谷穴 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 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 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 涌泉穴 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 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4
5
主治: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 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 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 疝气等。
2
3
3 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 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 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 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7 阳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主治: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 风湿、腰痛等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 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 风池穴 功能:
5
2 关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 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 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 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 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