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是中医学基础知识点的简要介绍:1.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医学的治疗原则。

2.阴阳学说:中医学将世界上万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失去平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4.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疾病表现。

5.中医诊断方法:中医学采用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合参则是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6.中草药学:中医学重视运用草药治疗疾病,通过混合多种草药来调理人体内的阴阳失衡。

每种草药都有其特定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7.针灸学:针灸是中医学另外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刺激的方式有拔罐、艾灸、刮痧等。

8.中医养生: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人体的养生和保健。

中医养生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节、运动锻炼等方面,以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

9.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中医学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基础知识点的介绍。

要想完全掌握中医学,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与中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基本理论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行。

中医强调平衡和和谐,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失调所致。

2.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质和相互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调引起的。

3.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4. 气的观念: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流畅无阻,人体健康;而气的不畅则会导致疾病。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诊断疾病。

中医讲究“望色”,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气味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状态。

3. 问诊: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经过、病症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日常习惯等信息。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切脉”,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天然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的配方和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病情的疗法,它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身体的康复。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整身体,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心态等,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四、中医现代应用1. 中医药研究: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许多中草药的功效得到了科学验证。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 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 3)手指比量法
经络学说
• 耳穴
1.含义: •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 • 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2.分布:
•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3 藏象学说
• 藏。
•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特 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 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 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 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气与阳气的合称, 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 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 律和根源。
•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 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 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 的概念。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入门基础知识:
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脉,通过经脉运行气血。

经络的流通与调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气血理论:认为气(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体内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认为它们与五行有对应关系,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5. 四诊法:中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搏等方式综合分析病情。

6. 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一部分,强调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理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7. 针灸和推拿:针灸是通过用针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推拿是通过推、拿、揉等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

这两种方法是中医理疗的重要手段。

8.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材搭配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仅仅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实际上中医学包含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深层次的理论。

要深入学习中医,建议通过正规的中医学校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中医学基础重点

中医学基础重点

中医学基础重点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基础重点的内容。


中医学基础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用于阐述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生理、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则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各脏腑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阐述。

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对人体经络系统功能的阐述,包括经脉、络脉、孙脉和穴位。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运行气血、防御外邪、调节阴阳、沟通上下、传导感应等作用。

4.病因病机学说:病因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规律。

病因包括六欲、七情、邪气、痰饮、瘀血等,病机则涉及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等。

5.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了解病人的病情、病性和病位。

6.防治法则:中医防治法则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方面。

预防为主,包括调养精神、增强体质、生活起居、药物预防等;治疗则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康复则是对慢性病、术后康复及残疾者进行调养、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以上是中医学基础的重点内容。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消长平衡;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图片10.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1.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2.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3.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4.“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 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和哲学思想,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它以中医药学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综合分析,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形成的机理。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询问病史和症状,以及手法检查和听诊等手段,中医师可以获得关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作出诊断和辨证。

4.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饮食调理等。

中药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各种中草药的组合以及制剂的配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目的。

针灸则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5. 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运动锻炼、起居调度、情志调节等。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6. 中医的重要经典中医学的重要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包含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7. 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中医学逐渐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

同时,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总结: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涵盖广泛,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针灸、推拿、养生等方面。

以下是300个可能的考点:
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精气神、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理、中医体质分类、中医病证分类等。

2.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舌诊、面诊、腰腹诊、腹诊、耳诊等。

3. 中医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疗法、艾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等。

4. 中药学,中药基本理论、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性药味、中药毒理学、中药配伍学等。

5. 针灸学,经络穴位、针灸基本理论、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操作技巧、针灸禁忌等。

6. 推拿学,推拿基本理论、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原则、推拿禁
忌等。

7. 中医养生,四季养生、饮食调养、起居调摄、精气神养生、运动保健等。

以上提及的仅仅是中医学基础知识的一小部分,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由于其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2.阴阳中医学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不例外。

阴阳是互为对立的两个方面,阴性体征包括阴冷、湿润、静止;阳性体征包括阳热、干燥、活动。

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五行中医学的五行理论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提出的。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每个元素都对应着不同的脏器、经络和疾病,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互为一体。

4.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液。

中医认为,气血畅通、中正有神,能够保证人体健康,而气血不足则会引起疾病。

5.经络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系列通道,通过这些通道可以将气血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经络也是中医学中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关键所在。

6.脉搏中医学通过触诊人体脉搏,从而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的状态,同时也与阴阳五行的平衡有关。

7.穴位穴位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些穴位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拔罐和按摩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8.草药中医学经常使用草药来治疗疾病,这些草药通常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

草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一般需要配合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来使用。

9.饮食中医学认为,饮食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不同的食物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中医餐饮有许多谷物、蔬菜、水果、坚果、肉类、鱼类、禽类等多种食物搭配特定的调味品,传遍至世界。

10.推拿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又称按摩、按捏、按摩。

推拿通过按摩、扭转、拉伸等技法,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派,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影响,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2.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3.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6. 病因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情志、饮食、气候、外伤等多种因素。

7. 辨证施治:中医学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视为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要素,综合运用诊察、望、问、切等四诊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

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

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

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五行相生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次序:依次相生。

五行相克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

次序:隔一相克。

五行制化概念:指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异常相生母病及子:母行异常导致子行异常。

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导致母行异常。

五行的异常生克含义:过度克制。

相乘成因:①某一行过强,使其对所克一行克制太过。

②某一行过弱,使克其一行原本正常的制约相对过强。

异常相克含义:反向克制。

相侮成因:①某一行过强,对克其一行进行反向克制。

②某一行过弱,不仅不能制约所克一行,反而被其反向克制。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治疗:①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②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气的概念: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先天精气(肾)气的生成来源2)水谷精气(脾胃)3)自然界清气(肺)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机调畅:人体的气运行通畅、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的状态。

气机失调:气滞:气在某一局部发生阻滞。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的升降出入失调气陷气上升不及。

气闭气闭阻于内,不能外达。

气脱气散脱于外,不能内守。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别称:又称真气、原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生成:以先天精气为基础,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培养。

分布:根于肾,通过三焦分布全身。

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

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

别称:又称大气、上气。

宗气生成: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

分布: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气的分类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

贯心脉而行血气。

别称:营阴营气生成:水谷之精气分布:行于脉中功能:营养作用,化生血液别称:卫阳卫气生成:水谷之悍气分布: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功能:抵御外邪,温养皮肤,调节腠理开合血的概念:是运行脉管当中,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成分:营气+津液来源:水谷精气相关脏腑:肾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肾精化血血运行:推动或促进血液运行1.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上养头目:头晕目眩、目涩2)濡养皮肤:面色淡白萎黄、口唇淡白功能:2.濡养脏腑组织3)濡养指甲:指甲苍白、质地改变4)濡养筋脉:肢体麻木、抽筋5)濡养头发:头发干枯、易于折断6)充养冲任:月经量少、后期、闭经津液的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来源:水谷精气生成:相关脏腑:脾、胃、小肠、大肠来源:水谷精气脾→脾主运化水液胃→胃主受纳肺→肺主通调水道津液代谢:相关脏腑:肾→肾主水液肝→肝主疏泄三焦→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小肠→小肠主液大肠→大肠主津排泄:尿、汗、呼吸、粪便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气和血: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气血津液的关系气和津液1)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2)津能益气,津能载气津液和血生理上同源均由水谷精微化生,津液、血液相互转化病理上互损治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揭示了中医学研究内脏的主要方法——以象测脏。

脏腑:是人体一切内脏的总称。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的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概述:别称:“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解剖形态:居于胸腔、膈上,形似倒垂的莲蕊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濡养作用。

生理功能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三个必要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完整通畅心主血脉正常与否的外象: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的感觉心 2.心主神志神: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的含义:广义: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外象: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系统联系: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概述:别称:“华盖”“娇脏”“相傅之官”解剖形态:居于胸中,左右各一,与喉鼻相连. 主气含义: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肺的宣发肃降对全身气机发挥调节作用1.肺病理表现: 少气、声低气怯、肢倦乏力以及气机失调。

司呼吸肺主呼吸含义: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病理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肺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病理表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3.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

起到助心行血的作用病理表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4.肺主治节:是对肺各种功能的高度概括。

包括: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对津液代谢的调节;肺对血液运行的调节系统联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概述:别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解剖形态:居于膈下,胃的左方,行如刀镰1.脾主运化:是对脾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转输中作用的概括。

五脏运化水谷:消化在脾气推动下,胃肠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在脾气推动下,胃肠对精微物质进行吸收病理表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生化不足等。

运化水液:吸收水液;输布水液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痰湿、水肿等脾 2.脾主升清:指脾能吸收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及升提内脏维持脏器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升清:吸收精微;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将气血津液输布头面病理表现:头晕、目眩、耳鸣等。

3.脾主统血:指脾能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

是气能摄血的具体体现。

病理表现:下部出血(如便血、女性崩漏等)肌衄及脾气虚见症。

系统联系: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概述:别称:“将军之官”“刚脏”解剖形态:居于膈下、胁肋部,呈分叶状。

1.肝主疏泄:指肝能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生理作用:调畅气机;疏通血和津液运行;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纳运功能;疏利胆汁;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促进脾胃纳运功能,肾主闭藏胆别称:“中精之府”“中清之府”“中正之官”生理功能:1.贮藏、排泄胆汁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排泄受到肝的疏泄功能控制。

2.主决断胃别称:“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生理功能: 1.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容纳食物,初步消化后使之变成食糜。

病理表现:不欲食、消谷善饥。

2.主通降以通为顺,以降为和病理表现:胃脘胀满或痛、不思食,便秘、口臭。

别称:“受盛之官”小肠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接受胃下输的食糜,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2.泌别清浊:清浊分开;吸清降浊;吸收水分六腑:病理表现:大便溏泻别称:“传导之官”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大肠传化糟粕的作用和胃气降浊、肺气肃降有关。

大便的质地及排泄情况还和脾肾二脏有关。

病理表现:便秘、腹痛或里急后重。

膀胱别称:“州都之官”生理功能:贮尿排尿 膀胱的贮尿排尿依赖肾气的蒸腾气化病理表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频、尿急、尿痛等。

别称:“决渎之官”“孤府”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划分上焦:膈以上的胸部,以及头面部、心肺三焦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肝胆脾胃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大小肠、肾膀胱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六腑生理功能:传化饮食和水液生理特点:泻而不藏,满而不实;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奇恒之腑:奇者,异也。

恒,平常之义。

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因其不同于一般脏腑,故称。

特点: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性或囊性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除胆以外,无表里配合,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